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当前,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为营销与会计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了条件,使有关营销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文章首先对营销会计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营销支出会计处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篇1:

企业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论析

对于贸易型企业来说,由于其营销费用开支大,所占生产经营总费用的比例高,几乎为生产成本的总费用,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其市场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被视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生命线,尤其为企业所重视。因此,深入研究贸易型企业市场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对于提升企业费用的会计控制能力,为企业决策和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企业营销费用开支项目及现行会计制度的控制手段

对于贸易型企业来说,其市场营销费用开支项目多,涉及面广,是企业为了实现营销环境治理、营销机制调整和实践活动而开支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及策略调查、研究,企业营销模拟试验,营销渠道开拓与巩固,销售促进策略等方面开支,另外还有产品仓储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传统的营销费用控制方法是,将所有当期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收益性开支。但在常见的营销费用开支中,有些营销费用的开支虽然都在当期发生,但有的营销费用开支与当期收益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推销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开支项目都属于这种开支,可以按照现行会计制度,以当期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营业费用”,并以当期营业收入来予以补偿,这一做法是符合现代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的。但是还有些费用开支虽然也发生在当期,但其与当期的营销收益可能关联性性不大,而对以后一段时间甚至企业的持续收益密切相关,比如企业渠道开拓费用、公关费用等,比较典型的是广告费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传播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广告作为企业传播自身信息的手段,在扩大企业文化影响,增加企业产品的公众认知,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消费者接受产品、消费产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告作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很多企业都不惜花费巨额投入,比如很多企业在体育赛事营销、电视媒体广告中开支费用多,花费投入大,而一般情况来看,广告产生的影响,发挥的效益也大。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不惜以巨大的投资用于品牌推广,不时地变换广告形式,连续刺激和影响消费者,巨额的广告费开支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发展来了了巨大而良好的影响力,为成就后来公司的发展壮大和产品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前期的广告投入,费用开支虽然发生在当期,但其获利却在后期。但是我国现行制度是将广告支出予以费用化,将广告费用纳入当期处理,这种会计处理手段符合財务稳健性原则,处理起来方法简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企业盈余操纵的机会。

二、现行营销费用会计控制手段的弊端分析

企业开支广告费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使自己的产品在短期内取得销售增长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稳固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中的地位,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而后者支付广告费用达到的效果,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其实质是广告费用转化成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和品牌价值,也即会计费用的开支转化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现行会计处理手段将广告费费用开支项目纳入当期营业性收入费用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妥。

现行会计处理手段存在如下弊端:

(一) 不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当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费用支出,即应当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将应当计入收益性的支出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其必然结果就会造成企业决策者不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就不能对企业的发展预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因此,市场营销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还是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的支出认定,应查看该费用支出是否仅与本期收益性关联。《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凡是企业对未来效益而投入的开支费用,应确认为资本性开支,并分摊于未来各期营业收益中。因此,企业开支的广告费开支中可以取得未来效益的费用部分,应纳入“递延资产”科目。

(二) 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开支应当与带来的收益相联系,并被同一营业区间进行会计确认。而现行的会计制度否认了这个原则,把当期发生的会计费用全部纳入了本期营业性收益费用,而没有将可以带来未来各期收益的费用开支列入其各期,导致各期收益计算失误,影响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评估。

(三)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现行的广告费用控制手段原则,显然有失客观性,造成会计数据的失真,导致不能反映真实的资本支出状况、企业业绩、企业发展内在潜力,从而将导致企业对自身评估与决策脱离企业的实际,有时将给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四)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现行的会计控制手段,否认了广告费用投入的责权原则。广告成功与否,不能单纯计入投入当期的营业性收益开支费用,而应当分期承担,将广告费用分担开来。对于成功广告,为实际反映企业的发展态势,须如实核算广告费对企业近期和远期的影响,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当期的营业费用支出,另一部分作为递延资产,待以后各期分摊。即应当有必要将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而不应直接一次性计入当期“营业费用”科目。

(五)有可能形成盈余操作的诱因

将广告费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各期损益不均衡,各期损益的不均衡将影响企业形象,诱使企业治理当局采取一定方法进行会计粉饰,反而成为盈余操纵的诱因。

三、企业营销费用会计控制方法的优化

在费用开支控制处理手段上,应当科学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营销费用的会计控制处理的优化。

第一,当企业营销费用开支数额低或其支出只与当期收益相关时,应将其列入收益性支出,直接处理列入“营业费用”科目。比如产品展销会务费、产品广告单费等其数额小且只与当期收益有关,可将此作为收益性支出予以处理。

第二,当企业营销费用开支数额大或其支出与未来各期收益相关时,则应作为递延项目处理,在相关期间内均衡摊销,并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尤其在财务会计处理中可以将企业的大额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以与其支出本性相符,也能简化企业的纳税调整。因此,对待营销费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应考虑实际情况,优化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规定。使广告等营销费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不给企业留下盈余操纵空间,坚持遵循违背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宋华,1969年生,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宋 华

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篇2:

营销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摘 要] 当前,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为营销与会计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了条件,使有关营销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文章首先对营销会计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营销支出会计处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营销会计;营销支出;处理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16

0 前 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影响下,企业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就必须保证制定的营销计划符合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现代化企业管理中,营销会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传统的单一营销决策或者是会计信息支持相比,营销会计将重点放在营销管理决策方面,同时也注重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以营销决策为中心,融合营销、会计两方面的工作,为企业战略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后盾。

1 当前营销支出会计处理方法應用现状

营销支出是指企业营销管理和实践活动中支出所有项目费用,在会计科目中表现为“业务及管理费”,具体包括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劳务过程产生的费用。现行会计规定标准中,“业务及管理费”这一会计科目属于期间费用性质,这部分收益性支出应当纳入到费用发生当期过程中。目前,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不匹配。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指在某个会计阶段或是某一会计目标中,其收入应当与获得该收入的费用、成本等相匹配,从根本上保证在该会计阶段中,计算所得的会计主体净损益的正确性。配比原则更加注重费用与其相应收入项目之间的关系,费用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市场营销研究、广告费、渠道建设以及销售促进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费用支出全部归结到了当期费用支出项目中,但这些费用支出项目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的影响是无法显现出来的,因此该支出不能够归结到产生生产成本中,若是纳入到当期费用项目中,其支出收益在后续阶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不符合匹配原则。

(2)与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不匹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确认支出环节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支出,即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在确认环节必须对两种性质支出进行正确的划分,划分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影响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关于营销支出会计处理办法为归结到当期损益或者是递延资产中,这两种方法都对营销支出进行了费用化处理,与支出资本性和收益性区分原则不符。

2 营销支出会计处理方法改进策略

企业营销会计实务的关键是做好营销支出的确认和计量工作,同时所有工作应当建立在营销支出项目和会计核算科目相匹配的原则上,就是说,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应当保证营销支出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项目区分的合理性,对营销支出项目进行定性处理。

(1)营销支出费用化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企业营销支出费用化项目主要包括销售商品和材料以及劳务关系发生过程支出的各项费用,如展览费、广告费、保险费、装卸费等,应当注意的是该营销支出费用化项目中的广告费不同于上述广告费支出,前者是以企業某一目标产品而制定支出的,且这部分支出在整个营销支出资本化项目中所占比例较小。另外在进行营销支出费用化项目会计处理工作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将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营销促进中的赠券和积分等纳入到当期确认预计负债项目中,以保证整个会计处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

(2)营销支出资本化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方法。营销支出资本化项目主要包括渠道建设、广告费、市场营销研究等大额支出项目,这些支出项目具有几个特点。第一,该类型支出项目具有长期性特点,也就是说,其支出不但会发生在会计核算当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发生;第二,该类型项目支出对企业产品不具针对性,目的不是为了某一产品,而是为了企业开辟新市场,打造企业匹配形象等;第三,该类型支出项目收益在当期表现并不明显,但最终的效果会在后期逐渐表现出来,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营销支出资本化项目,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悟性资产二级科目,直至项目支出完成以后,再以其为单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样正好与收益体现当期相匹配。

(3)营销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按时点划分的情况。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其营销活动支出可能同时涉及到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在支出之前需要做好资本化费用处理工作,但是到达某一时点,后续支出将会转为费用支出,针对这种营销支出项目,企业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应当让营销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参与到工作中去,准确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的时点,为后续计量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基础。

3 结 语

当前会计处理中,营销实务处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应当注重企业营销支出中会计实务处理工作,重视日常的一些业务项目核算,保证营销会计体系管理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针对一些与资本化支出或者是费用化支出不符的项目,进行调整,避免盈余操作现象的出现,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作者:陈俊峰 俞悦

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 篇3:

商誉核算之探讨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并购浪潮,而完成一起收购活动常常会导致巨额的收购溢价。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讲,其结果表现为巨额商誉资产的确认以及后续会计期间巨额摊销费用的发生,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在并购以后要报告巨额亏损。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商誉资产到底要不要确认,如果确认的话要不要摊销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现行美国会计准则中有关商誉准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商誉核算

1 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和商誉会计的准则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29日通过了第141号准则公告《企业合并》及第142号准则公告《商誉和无形资产》。取消了企业合并的权益法,商誉也不再摊销,但每年要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这两项准则的发布,标志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合并和商誉这两个在会计领域颇有争议的课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企业合并》准则(SFAS NO.141)

1.1.1 企业合并定义和会计处理方法。当一家企业取得另一家或另几家企业的净资产,且获得对它们的控制权时,称作企业合并。所有企业合并都必须使用购买法进行核算,禁止使用权益集合法。

1.1.2 商誉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商誉最初必须在财务报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以购买成本超过所取得资产和所承担债务金额的净额之差额来计量。

1.1.3 负商誉的会计处理。负商誉(即所取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大于购买成本的差额)应按比例冲减有关资产。如果资产已冲减至零,剩余的金额应确认为非常利得;如果企业合并涉及或有支付协议,且或有事项发生时,可能确认被购买企业的一项额外成本要素,最大或有支付中的较小金额必须确认为一项负债。

1.2 《商誉和无形资产》准则(SFAS NO.142)

1.2.1 会计处理。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每年必须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测试。

1.2.2 商誉减损的测试频率。商誉的减损测试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但并不必然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年末进行;只要计量日在各年连续一致地运用,则可在会计年度期间的任何时间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不同的报告单元可以使用不同的计量日。

1.2.3 商誉的减损测试要经过两个步骤:①比较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及包括商誉在内的账面价值,确定潜在减损;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则商誉没有减损,并且不再进行第二步测试,否则,必须进行第二步测试,以计量减损性损失金额;②比较商誉的内含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并将商誉账面价值超过其内含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减损损失。

1.2.4 报告单元的处置。如果一个报告单元被全部处置,在确定处置损益时,该报告单元的商誉应包括在被处置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如果报告单元没有被全部处置且被处置的净资产构成一个营业项目,则应将商誉分配给被处置的净资产,分配的金额应以被处置营业项目的相对公允价值和报告单元留置部分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商誉分配到被处置的营业项目后,留置的报告单元应进行减损测试。

1.2.5 商誉和其他资产减损测试的顺序。如果商誉的减损测试与其他资产的减损测试发生在同一时间,则应该在其他资产进行减损测试之后再进行商誉的减损测试。

2 新准则中商誉核算的分析

根据美国企业合并会计和商誉会计的现行准则,商誉应该被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且不应该摊销。2006年,中国发布了经过重新修订的新会计准则,其中有关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趋同。对于新准则的这种规定,分析其调整原因如下:

2.1 为什么商誉应该被确认为资产

首先,商誉是指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创造能力的竞争,商誉体现出了这部分能力的价值。如果企业对现有的某项资源可能带来的未来收益做出报告,为决策者所增加的决策相关性远远弥补了估计上的不精确性所造成的影响,那么企业就应该将该资源确认为资产。由于商誉对于衡量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从而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可谓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确认商誉所增加的决策相关性会远远弥补其估计的不精确性。因此,商誉应该作为一项资产被确认。

其次,资本市场的反应也与上述判断是一致的。报告的商誉资产价值与股价之间是相关的,报告了商誉价值的企业,其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比较低。也就是说,账面价值更接近于市场价值,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商誉的确认的确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客观有用。因此,商誉资产应该被确认。

最后,会计分期的本身就隐含了会计核算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不确定性是会计实务随时都在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可以预期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与物理寿命之间的相关性将会进一步减弱,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出可靠的估计将会更为困难,但是固定资产却不会因为计量的可靠性问题而不计提折旧,那么同样道理,商誉也没有理由因为计量问题而不予确认。

因此,商誉虽然无法精确计量,然而它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商誉应该被确认为一项资产。

2.2 为什么商誉不应该摊销

首先,商誉所核算的是企业创造和开发知识产权能力的价值,商誉的账面记录应该与这部分价值保持对应。企业与创造知识产权相关的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而丧失,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会随着时间而提高这部分能力,如果对商誉予以摊销的话,作为反映该能力的商誉的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摊销、消失。这违背了会计处理的真实性原则,因此商誉不应该被摊销。

其次,固定资产中关于土地等再生性资源的处理也为商誉不予摊销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先例。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不对再生性资源计提折旧。实际上,企业创造开发知识产权的能力也具有持续性,可以相伴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那么依照关于再生性资源的会计处理,企业的商誉也不应该被摊销。

再次,研发支出、广告投入等都是与保持企业的创造开发能力密切相关的投入,既然目前的会计处理已经将上述这些支出在发生的当期就费用化了,那么商誉自然不必再进行摊销。

最后,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所报告的商誉摊销费用与股票回报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这或许证明了投资者认为商誉并不是一项可摊销的资产。因此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支持了我们关于商誉不应该摊销的判断。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源状况做出如实地描述,既然商誉所核算的这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能够保持持续性,那么商誉也就没有了进行摊销的理由,而代之以定期的减损测试。

3 新准则中商誉核算的思考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只有在发生企业并购业务时才确认被购买企业的商誉价值,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在商誉的入账时间和入账价值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3.1 商誉的入账时间问题

根据新准则规定,只有发生并购业务时才能够确认商誉,这种会计处理并非完全合理。其原因是: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并购活动、而是企业持续地开发创造知识产权的努力等原因形成了商誉的价值,因此从商誉价值形成的角度来看,并购活动是一个无关事项,不应该成为确定商誉入账时间的标志。

其次,仅仅确认并购企业的价值同时也导致并购企业与非并购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财务数据只有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时才具有决策价值,但是仅仅部分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包含了商誉,这就会导致并购企业和非并购企业的财务比率因为计算口径不一致而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使投资者在利用商誉信息时感到无所适从。

既然在发生并购业务时才确认商誉的价值欠缺合理性,那么商誉的入账时间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我想可以从这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可以考虑以准则或者规定出台的时间为起点,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在新旧准则过渡期内披露其商誉价值。其次,可以从过渡期结束之日开始算起,统一规定一个时期(比如1年)要求所有企业披露其重估以后的商誉价值。最后,允许非并购企业在满足法定资产重估条件(比如合并、分立等)时调整商誉的价值。这样,商誉资产的确认一方面保持了与其他资产确认原则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兼顾了商誉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减少了随意调整商誉入账价值的机会。

3.2 商誉的入账价值问题

由商誉的入账时间问题引出了商誉的入账价值问题。如果所有企业都按照一定规则披露其商誉的价值,那么就应区分并购公司和非并购公司来选择不同的商誉计价方法。

首先,对于并购公司,当前会计实务是以收购价减去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认商誉价值,也就是以收购溢价作为商誉的价值。构成收购溢价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并购以前未入账的商誉价值以及并购以后预期会实现的协同效用的价值。而这部分协同效用可以看作是并购活动所引起的企业创造开发能力、竞争优势的变化,也就是企业商誉价值的变化。

其次,对于非并购公司商誉的价值,应该以与形成创造开发能力相关的支出的资本化价值来确定。可以根据企业一年的研发支出、市场营销活动支出等,分别乘以各自的权数(这个权数将因行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而不同)所计算的结果,再乘以一个换算系数(这个系数可以比照同类并购公司的商誉价值来确定),作为非并购公司商誉的入账价值。

总之,关于商誉价值的确认以及相关的会计核算在会计界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企业形式的多样化,商誉的核算必然更加复杂。因此,在我国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并与国际会计领域的趋同的过程中,对商誉的确认核算也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使之更为合理。

作者:牛红丽

上一篇:水运工程安全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