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27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长也呈现周期性的减缓趋势。面对新形势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压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事关广西“四保”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对目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趋势以及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族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族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浅析我国本科护生的创业教育

摘 要: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在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创业教育已成为缓解本科护生就业压力和高校培养护理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求。高校对本科护生实施创业教育旨在调整在校护生的就业心理、拓宽其就业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护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兴趣,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结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本科护理专业学生 背景和意义 实施途径和方法 难点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基础上进行的,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功能和地位的教育。[1]1991年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基本处于空白阶段。[2]

一、我国推行护生创业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一)缓解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压力的需要。

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大量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所谓“毕业漂族”。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国仍有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2007年11月,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采取五大新举措力促2008届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国组织开展创业行动,在城市地区建立一批创业示范基地。”

一直以来,我国护理岗位人才培养依赖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继续教育的推广,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本科护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本科护生也不再是多年前的“香馍馍”,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定位存在问题,加上医院对护士学历层次需求比例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本科护生正逐渐面临着从“好就业”到“就好业”、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转变。

随着护理工作劳动薪酬低、工作压力大、职业认可度下降及护患关系等一系列矛盾的凸显,许多在岗的护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出现离职现象。[3]这些对在校护生就业心理产生子不小的影响,护生的创业需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调整在校本科护生的就业心理、拓宽就业思路。[4]高校应顺势而为,广泛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能力的护生。

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的护生,高等院校培养的四年制甚至五年制本科护生,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除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外,具备更详尽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及人文护理知识,这无疑为护生的创业提供了可行性。大部分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本科护生可围绕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如成立老年护理中心、月嫂服务中心等,也可筹建健康咨询网站及类似平台,开办康复咨询或针灸推拿培训班,等等。[5]本科护生完全可以借助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所学所长进行创业,途径及方式多种多样。对本科护生推行创业教育势必能够为他们将来突破传统就业渠道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创造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因而进行创业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教导学生在社会中作为一个创业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品质,它不单是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其本身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被动适应,培养出的毕业生多是传统型的就业人才,其创新精神不足。但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形式要求高校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创业教育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培养的是将来祖国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提倡创业教育也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建设创新型民族的必然趋势。

二、推行本科护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社会实践与创业的联系,培养护生的创业意识及能力。

护理岗位人才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一直以来护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也较强,自主创业意识相对淡薄。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应注重培养护生的创业兴趣和能动性。要让护生意识到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且能为社会提供岗位,解决他人的就业问题,为社会作贡献。此外可以利用学生在校的业余时间和寒暑假,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社会调研,借助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初步锻炼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组织市场调研、进行市场预测及分析的能力,以此培养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初步的创业能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结合创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感受到知识与创新的价值,利用专业学习激发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

(二)加强护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指导护生的就业创业,仅依靠护理专业知识和目前高等学校普遍推行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创业需求,因此从知识结构上看,学校需要实施创业类学科教育,开设一些关于经济、管理、法律等人文学科的选修课,拓宽知识面。[6]尤其要将培养创业者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创业心理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自立需要和创业欲望,独立性和合作性兼备、敢为性与克制性并存、坚韧性与适应性相依的心理品质。[7]此外,还需要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处理,创业时机的把握,创业项目市场调查、预测,以及市场营销等知识,帮助大学生打好创业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构建模拟创业平台。

除了理论性的创业知识外,创业教育还需要增强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多结合典型的创业案例,同时注重实践式创业教育,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将学生的在校创业与毕业后创业结合起来。学校可以适当地提供相关的软硬件条件,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及创业工作室等模拟平台,如在学校建立科技园区,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提供专项的创业基金,创造准市场的环境,让学生在市场模拟中开创创业模式。鼓励学生积累创业实战经验,为毕业后真正实现创业打下基础,培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心理品质。

三、目前我国护生创业教育推行的难点

(一)创业教育成本与其自身的现实价值。

创业教育在我国相对还属于新生事物,它的推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政府优惠政策扶植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支持。创业教育需要诸多方面的协调运作,成本相对较高,然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却很低,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70%的成功率。创业教育本身的现实价值的确是让很多人反思的地方。[8]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本身的有机结合。

护理作为医学专业的分支,其专业性较强,就业方向较窄,学生专业思想也相对稳定,创业知识缺乏,而且兴趣不足,缺乏自主创业意识。高等学校本科护理专业到底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能否有机地协调好专业教育本身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这是推行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

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9]创业教育需要的教师是具有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而这种教师在我国高校中是非常缺乏的,对于护理这种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可能就更为稀少。目前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多数高校采取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组建方式。这种方式实践证明比较符合目前高校的实际,但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大多是从“两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学生管理人员等转行而来,执教的知识缺陷十分明显。兼职教师多数专业性强,有的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基础创业平台,但其本身就业知识和能力存在局限性,此外时间、精力和责任心投入方面相对专职教师仍有欠缺。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此外还需要有丰富创业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因此,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组建,以及创业指导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决定创业教育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王义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N].北京日报,2006-08-17,(1).

[3]李皓明,史蕾,陆爱平.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2007,22,(19):79-80.

[4]陈长香,刘海娟,丁淑平,等.在校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与毕业护生就业现状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2006,6,(2):1-5.

[5]王颖,易巧云,何国平.对当代护生实施创业教育初探[J].护理研究,2008,22,(3):743-744.

[6]宋建军,彭军,李学刚.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职业探索与研究,2008,(2):47-49.

[7]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67-69.

[8]李燕凌,刘强.大学创业教育发展之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8):5-8.

[9]姚建东.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文教资料,2007.9.

(通讯作者:刘鹏)

作者:赵欣 刘鹏

民族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国经济增长也呈现周期性的减缓趋势。面对新形势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压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事关广西“四保”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对目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趋势以及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环境的分析,研究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经济增长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一项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在全球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大背景下,广西如何化危为机,稳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的重压,力求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速的同步,这与广西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大局紧密相连,也是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探讨,又要从实践上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2009年6-8月份,课题组向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内高等院校的应届本科生、研究生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值和对就业环境的看法等开展了抽样调查。同时,我们还采取实地调查、个案访谈等形式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调研,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见解和建议,为推进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一向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广西立足区情,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较好地缓解了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

(一)大范围、全方位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9年以来,广西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9〕3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自治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配套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促进办法》(2009年1月9日发布)、《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通知》(桂人函〔2009〕228号),以及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青年上山下乡创业计划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就业率较往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压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目前,广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企业用工需求回暖,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去向。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广西1275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实现就业108961人,就业率为85.46%,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19个百分点,但仍比同期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11.46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云南省、发达地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高8.86和3.95个百分点[1]。纵向比较,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波动不大。统计资料显示,2003-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3.9%、81.71%、82.78%、86.85%、90.29%、90.65%、85.46%[2]。

(三)广西对外经济依存度总体较小,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影响较为有限

2009年前三季度,广西生产总值为5074.18亿元,同比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534.27亿元,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1.5亿元,同比下降14.8%;在38个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91.70亿美元,同比下降10.5%[3]。以上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和外贸进出口额呈现了较大降幅,说明金融危机对广西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2009年一、二、三季度,广西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1.4、113.0、118.1,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前两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呈下降趋势,但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相比去年同期高出3.26。同时,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功能有所减弱,但影响较为有限。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广西城镇新增就业32.83万人,同比增长1.99%[4]。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强势发展,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009年前三季度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GDP同比增长15.4%,增幅比广西高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增幅比广西高1.3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就业增长的直接推动力,从调查情况看,北部湾经济区以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行业,对就业的拉动尤为明显。统计资料显示,经济区内的南宁、防城港和北海三市是上半年全区城镇就业的主要增长点,三市同比增加从业人员分别为0.81万人、0.44万人、0.59万人。三市增加从业人员数占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数的42%[5]。

(五)政府部门就业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进一步确立

2008年以来,广西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尤其是原自治区人事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人事公共服务重中之重的工作,采取“七大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各部门也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系列活动,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益多样,灵活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09年前三个季度,进入中国广西人才市场和广西人才网招聘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均占招聘单位总数的85%以上。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如广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投入59万元,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室,每年可免费为13万人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和就业指导服务。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压力,广西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广西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妥善解决。

(一)金融危机冲击与广西部分行业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弱化

据《2009年-2010年广西人才开发目录》显示,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风波冲击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广西有色金属产业中的氧化铝、电解铝产业、桑蚕业中的丝绸加工业等受冲击较大,人才需求总量急剧下滑。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下降5.19个百分点。其次,不少出口导向的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选择了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加剧就业形势,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也明显减弱,前三季度,广西外商直接投资额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6%[6]。再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各国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出现萎缩,海外劳动力的回归潮,也进一步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二)教育规模结构的不合理与毕业生就业规模结构的不对称

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西的高等教育长期处在弱势的状况。截至2008年底,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机构)共有教职工46174人,正高级2082人,副高级7067人。分别比同期江苏省的少107827人、6899人、18909人(见下表),各项数据均不及江苏省的一半。与周边省区相比,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也无明显优势。

广西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更显囊中羞涩。截至2007年底,广西教育经费投入为2758915万元,同期广东、江苏、云南三省分别投入10734751万元、8513327万元、2757505万元[7]。广西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仅略多于云南。以上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广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专业设置不太合理。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保税港区建设急需海洋方面的人才,但广西高校中尚未设置相关专业,这就出现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找不到工作、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没培养出来的矛盾景象。另外,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致使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偏低,这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又影响就业结构。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有35.99%的毕业生认为求职中遇到最大困难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截至2009年9月1日,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46%,仍有14.54%的高校毕业生尚未确定就业去向。

(三)高校扩招与毕业生资源的供需失衡

据统计,2005-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66552、84830、106789、116051、125000人[8],其中,2009年毕业生总数比上年增长7.71%。持续扩张的高校毕业生生源,一方面壮大了广西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供应链;另一方面面对的却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出现背离,就业弹性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业弹性系数是指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据统计,2003-2008年间,广西GDP增长率分别为:10.2%、11.8%、13.2%、13.6%、15.1%、12.8%;同期,广西就业增长率分别为0.46%、1.85%、2.04%、2.11%、0.33%、1.08%[9]。经换算,6年间广西就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045、0.157、0.155、0.155、0.022、0.084(如图1所示)。虽然2008年广西的GDP增长率达到12.8%,但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4。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2006年的8.835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52万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广西人才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据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登记求职人才数量相近于招聘单位提供职位数的3倍。

(四)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过于理想”与社会用人需求的“太过现实”

新生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态和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即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

1.就业去向方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定位带有明显的“攀高”、“附强”心理。选择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的分别为50.34%、35.18%、35.59%,选择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的分别为16.64%、11.23%;选择行业性质为商贸业、金融业、政府机关的分别占21.11%、26.93%、28.55%,而制造业仅有2.03%的毕业生选择;选择就业地区为南宁、沿海发达地区的分别占35.32%、29.91%。这种就业心态,使得一方面出现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是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却存在人才匮乏的困境。另据统计,2008年底,广西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值为55.2︰20.0︰24.8,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远低于第一产业,而同期全国的比值为39.6︰27.2︰33.2[10]。广西就业结构性失衡的背后,是毕业生流向的失衡和渠道的不畅通。

2. 薪酬待遇方面。有12.72%的毕业生期望月薪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仅有7.44%的毕业生能够接受800元以下的最低月薪。在选择工作部门或地区时,主要考虑“工资水平高,生活环境优越”的占26.7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地追求经济回报或财富效应,而忽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市场价格规律,反映了众多高校毕业生浮躁的求职心态。“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根源,事实上是缺乏符合尺度的“就业观”。

3. 看待就业难问题态度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影响毕业生顺畅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有40.05%的毕业生将就业困难归结为“缺乏社会关系”;有45.20%则认为是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另外,不愿意从基层部门或基层岗位做起,“人往高处走”的择业观仍在困扰部分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占受调查人员总数的5.55%。而毕业生对政府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的知晓程度也不乐观。调查中,仅有2.03%的毕业生对此“非常了解”,63.06%的人表示“了解一些”,26.66%的人表示“不了解”。

三、实现广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依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实现广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必须从理论层面上廓清工作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由,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体系性的社会工程。

(一)总体思路

实现广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广西民族区域特点,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多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即,通过建立健全服务型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大力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的调节作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统一;夯实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实现广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广西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对策和建议

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是就业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情况下,经济状况趋好或较快发展,可以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对于后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增长不能完全解决转型期中的所有就业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者阻止就业下降。当前,广西要解决好就业难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为取向,坚持经济与就业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行鼓励扩大就业容量、创造就业岗位的财税金融政策,通过重大项目的投资带动就业的增加,并积极扩大内需拉动更多的就业,着力打造“七大千亿元产业”,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在确保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2.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一要加强人才发展规划和需求预测工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对人才的布局、结构、层次做出科学规划,并通过定期编制人才开发目录、公布人才需求信息等形式,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等问题,引导就业流向。二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和各类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三要推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服务等,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3.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截至2008年12月,广西共有中小企业(含工商个体户)119.4万户,占全广西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因此,大力发展各类中小型企业,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广西的中小企业受到了一定冲击。2009年一季度,广西注销的中小企业达到1632户,是2008年同期注销的2.6倍;个体工商户注销23287户[11]。所以,必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融资和担保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等专项服务,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其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

4.大力开发毕业生公益性岗位,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里所称的“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公共管理类,包括交通协管、城市协管、保洁、绿化、车辆守护、治安巡逻、铁路守护、水利护堤、植树造林、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离退休人员管理、低保及其他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孤老生活照顾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部门(包括保安、勤杂维修、食堂服务、医疗护理等)的非编制用工岗位;二是社会服务类,包括保洁、保绿、保安、助老助残、公共设施看管维护等。由于公益性岗位劳动技术含量较低,一直以来主要解决对象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然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有必要开发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

5.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组织开展好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要加强公共培训体系建设,开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及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倡导高校毕业生通过参加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向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申请职业技能鉴定,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形成政府推动、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格局。

6.调整教育规模和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是生产、输送毕业生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模式、体制,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相关。广西高等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保税港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实际,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主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的培养。要协调好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教育、不同教学标准”的原则,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

7.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依靠市场的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一方面,要认真贯彻毕业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形成适应市场就业机制的就业服务体系、人才市场价格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以多种形式就业。

(课题组组长:黎广胜副组长:潘基勇

成员:黎广胜潘基勇梁欢 王任鹏廖福贤万佳丽)

注释:

[1]广西数据来源于广西教育厅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全国数据来源于新华网2009-10-23,云南省数据来源于新华网云南频道2009-10-27,江苏省数据来源于人民网2009-09-03。

[2]数据分别来源于2007-11-11广西新闻网、中新网南宁2009-01-15。

[3][4][5][6]数据来源于2009年广西统计信息网。

[7]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8]2005-2008年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广西统计年鉴》,2009年数据来源于《广西日报》2009-02-20:《广西八举措促就业09高校毕业生12.5万》。

[9]根据2004-2009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10]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1]数据来源于《南宁晚报》2009-06-04:《广西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主渠道提供75%以上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余青

An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pic-based Group

(Guangxi Human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Guangxi530022)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economic growth

作者:广西人才资源研究所课题组

民族应届护理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昭通市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進,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疫情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深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就业作为民生问题之一,稳定好毕业生的就业,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违法犯罪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及数据分析,以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昭通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对策

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今年共计909万毕业生,对比2020年增加了35万人,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如何做好其就业工作,对于促进民生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1.存在问题

1.1  社会就业形势紧张

从当前就业大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关系不平衡。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下岗职工待业等问题给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今年共计909万毕业生,对比2020年增加了35万人,而且受到疫情的影响,全国都暂停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打乱了毕业生的就业节奏。

虽然人社部积极提倡高校采取线上招聘的形式,但仍有极大部分的学生求职受影响。春招难以进行,许多毕业生就会滞留到后面的秋招,而秋招的主要对象是2021年的毕业生,到时候必然导致就业挤压,竞争激烈。

以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为例,主要的招聘形式有校园招聘、紧缺人才招聘、事业单位考试等,由于疫情的影响,我校的春季校园招聘未如期举行,其他的招聘也将做相应的推迟,因此,这届毕业生即将要和累计两年的应届毕业生,以及累计两年的待业人员竞争岗位,就业形势格外严峻。

1.2  冷门专业就业难

目前,昭通卫生职业学院的课程主要设置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课程对口的专业都是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专业课对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中医学等专业需求量较大,其他专业的医学生需求量较小;公共课目前开设的课程涉及到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历史、思想政治、计算机、体育、艺术等,这些课程的教师目前也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近几年的需求量也将明显降低;除此之外,行政后勤人员基本上是由专任教师兼任、调入、退伍军人安置等方式任职,导致我校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十分有限。

由表可见,目前,我校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对热门医学专业的需求量是最大的,一些冷门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比较难在我校就业,今后学校扩大规模后,将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所需求,但是专业需求量较大的依旧是热门医学专业。

1.3  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

随着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办学层次的提高,对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逐年提高。2015年2018年,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学历要求为硕士,专业课的教师学历要求是学士,2018年之后,专业课教师也将学历要求提升为硕士研究生,学院计划将在五年内引进博士,因此,我校在未来的招聘中,将逐渐取消对本科毕业生的招聘。

由上表可见,我校招聘硕士人数正在逐年增长,今后的招聘将会提高学历层次要求,因此,当前本科毕业生的学历在我校招聘中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1.4 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迫于家庭和经济的压力盲目就业,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前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的不良后果。例如我校有一些教师,想尽快找到工作,但是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教师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工资达不到自己的预期、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施展等原因,在这些情况出现之后,有的人就要重新择业,而有的人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不得不继续从事不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虽然这种情况算是就业了,但是这样的就业质量是十分低下的。

2.解决对策

2.1 政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和就业状况受国家总的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首先,政府出台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实现充分就业,也可以制订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应负的责任;其次,应该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因为现在很多毕业生容易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造成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供应不足。与人才过度集中甚至过剩、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很高的单位或地区相比,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自有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政府需要弥补大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2.2  用人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关系,不仅仅局限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的聘用或雇用关系,更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双向选择。很多单位和企业只会聘,不会养,更不会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对社会应有的承担,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树立与毕业生共同发展的观念,招揽并培养人才。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在培养毕业生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师带徒”、担任助理班主任、行政兼职等,多方面发掘毕业生的潜能,使其今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首先,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要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聘最合适的毕业生,任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从而达到招聘双方的双赢效果。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有尊重、包容和培养的意识,更多地肯定大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尊重和理解其不同个性和成长初期的不完美性。最后,用人单位要有人才储备的观念。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因为专业方向、岗位设置、工作要求等的特殊性而把一些暂时不太适合但非常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

2.3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培养较强的就业能力

首先,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大,由于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提升学历、增强自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開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4  高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首先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课程,临近学生毕业,招就处应对相应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根据学生的特长推荐学生就业单位,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其次,就业指导形式应多样化。不但要有讲座和宣讲,还应举行了各类求职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就业形式的认识,让学生更早适应社会竞争。

最后,加大对就业指导的资金投入也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基金,就业指导机构才能正常运营,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这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并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国家和高校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资金投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政府部门、各高校都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4.参考文献

[1] 陈立根,夏镇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3(2).

[2] 郑其绪,顺应体制变化积极调整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 (6) .

[3] 杨伟国,王飞.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人口科学,2004(1).

[4] 高建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科学,2002 (1) .

作者简介: 祖明江 (1991年4月),男 ,贵州省赫章县,民族:汉族,职称: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预防医学

作者:祖明江 冯菁 李宏娜

上一篇:网络资源下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