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解析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从解析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性质和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揭示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其构成的普遍性及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最后着重从成本效益、风险基金、法律和制度的改革等角度革新地提出防范审计风险的思想、方法和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证据解析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证据解析审计风险论文 篇1:

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企业业务复杂化,使审计难度加大,对审计提出更高要求。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真实性,以及信息有效披露,就需要执业人员进行重要性判断,然而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大小。审计执业活动过程中,重要性及风险评价成为工作核心,两者缺一不可,研究审计重要性水平及风险,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使执行行为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在两者概念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质量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判断报表信息中存在的错、漏信息,足以对信息使用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换句话说,它是重要性经过量化后构成的衡量错判指标,即审计重要性水平。

不同环境下,对于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不同,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一般以收入、资产确定比重,主要包括计划、实际、估计重要性水平。由于错报对于经济决策正确性产生直接影响,报表信息中错报信息量决定其对决策影响的大小,对错报、漏报信息重要性的评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衡量。审计时,执业审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通过自身的判断,考虑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进而进行重要性水平判断。

(二)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由于审计执业行为结束后,对于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漏报情况出具了不恰当意见,而产生的执业风险,审计风险包括:固有、控制及检查风险。目前我国审计执行抽样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客观性,结果难免存在误差,且误差不可以消除,那么当执业人员出具错误意见时,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与责任。随着经济发展,各行业间的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行业间的界限模糊化,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内控能力差、错误评价、财务状况不好等因素都会造成审计风险不断。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贯穿于执业活动全过程,但是审计风险可控,由于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的失误会增加审计风险,那么,可以采取提高审计质量等措施,使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研究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意义

(一)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益

经济多元化,舞弊增加,使得审计风险降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难点。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来看,重要性水平较低,执业判断后重要性水平设定高,那么两者差距大,风险则高,错、漏报对信息使用者来说越重要,由于不恰当意见而产生的风险也就越大。反之,过度审计会影响审计效率。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为了确定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对审计风险评估并加以控制,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重要性水平确定,以及对自身风险进行评估,是为了可以找到薄弱环节、存在问题的领域。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成为审计中确定免审范围的标准,合理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可以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在保证审计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审计效益。

(二)考虑重要性水平,保证风险可控

审计风险不可以避免,其贯穿于执业行为全程,那么执业人员,对于风险的专业判断与评估,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随着近年来财务舞弊行为的增加,执业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审计风险不断上升,为避免重大损失,业界对于风险关注度越来越高。从成本控制、提升效率、降低风险的角度来看,执业过程必须得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才可以满足审计判断要求,那么执业过程收集信息方面,则与审计重要性水平设定相关,合理设定重要性水平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以内控与审计风险评估做为依据,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确保成本效益的同时,增加必要的审计程序,扩大实质性审计测试范围,才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提升执业人员执业水平,建立重要性水平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合理设定重要性水平,可以兼顾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前者从信息使用者角度,对报表错、漏报程度进行衡量;而后者则从执业角度,对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漏报,对于出具审计意见可能产生影响判断。尽管角度不同,但两者紧密相关。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正向相关性

审计的执业行为中,审计人员需要考虑工作成本效益,也需要考虑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及审计风险的大小。而审计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审计执业过程中不可能审查出全部的错、漏报行为,那么此时审计风险就会产生。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降低审计风险时,则需要考虑重要性水平的设定。然而审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间,对于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往往会存在差异,两者间的差异则产生审计风险。审计对于重要性临界级别设定较低时,需要审计人员执业过程充分实施审计,此时产生的审计风险减少。当审计人员谨慎评估重要性水平时,重要性水平偏离很小,没有进行必要审计,也没有严重后果,此时审计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审计人员重要性水平高,其实际执行的程序与应该执行程序相比要少,那么执业行为中必然存在未被考虑的影响因素,对审计结果有效性产生影响,增加审计风险。因此从审计执业角度来看,两者存在正向相关性。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化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是信息使用者在错、漏报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心理预期,它的判断依靠审计人员经验,其设定过程存在主观判断,重要性水平决定与使用者分离,两者间的出发点与动机不一致,造成两者间必然存在差异。使用者为做出正确决策,需要对执行审计主体经营、财务有足够的认识,此时其对审计执业行为要求上升,希望可以通过审计结果揭示出实质性的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于重要性水平设定较低时,审计风险增加,相反风险下降。换句话来说,信息使用者对于错、漏报可以承受的水平越高时,其报表信息中存在的错误不会对决策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审计执业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会随之下降,那么需要承担的损失也会减少,执业行为需要接受的风险则会较小;相反,审计风险增加。那么从报表使用者角度来看,可接受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两者之间,存在着可接受度上升,重要性水平下降的反向變化关系。

(三)審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两者相辅相成

重要性水平的设定是一种程度设定,它需要对于可以接受的风险进行测试与评估,而审计风险虽然可控但不可避免,然而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关系。重要性水平的设定,对于审计执业行为中产生风险的大小起决定性影响。一般情况下,重要性水平通过金额大小评估,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重要性水平设定,由于检查风险不能决策使用者重要性水平,那么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水平设定,与审计人员进行检查风险无关,但是实际审计过程中,需要依靠经验执业,这一过程执业人员需要发现重要性水平以上的错、漏报行为,则需要降低重要性水平,即降低检查风险需要在审计测试中,找到重要性水平以上存在的错、漏报可能性,此时应加大抽查范围,即降低重要性水平,其目的在于收集更多证据,使风险降低。这样来看,审计风险会影响重要性水平确定,但不决定重要性水平设定标准。

例如:在执行对某企业审计时,重要性水平设定为2万元,那么企业实际产生的1万元错、漏报,就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那么此时执业人员的实际执行程序少,设定2万元以下的错、漏报行为就会使审计行为产生风险。而将审计重要性水平设定为1万元及以上,较2万元以上更加容易发现该企业2万元以上的错、漏报行为。

四、结论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对重大错报程度的判断,它是衡量错报底线的标准,需要从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度方面考虑。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要求审计风险较低,在审计效果最佳的情况下,成本会上升,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于保守,会降低工作效率,那么执行审计时,需要确定程序性质、范围,正确设定重要性水平。但由于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它不会受到重要性水平设定高低而消失,即使设定较低重要性水平,依然会存在误报风险,那么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则需要合理定位重要性水平,将评估与客观水平一致,对固有风险评估后开展审计程序,以便得到更多证据,才可以使审计效益与质量提升,同时使得审计风险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审计重要性概念的应用对策研究[J].许倩.时代经贸.2015(17).

[2]审计的重要性及风险研究[J].王子赫.商业故事. 2015(19).

[3]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解析审计风险模型[J].刘杰颖.电子制作.2014(16).

作者:许旗

证据解析审计风险论文 篇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防范对策的再思考

摘要:文章从解析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性质和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揭示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分析了其构成的普遍性及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最后着重从成本效益、风险基金、法律和制度的改革等角度革新地提出防范审计风险的思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自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审计服务成为社会的必然需求。通过审计能降低财务报表的信息风险,分散企业的营业风险,体现其社会价值。但所有者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对审计的合理期望和审计业内期望一直存在着差距。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审计工作自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风险因素制约形成的。如何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一直是注册会计师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特征

现代风险审计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本身的风险评价中,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立体地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

具体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审计的中心是风险评估,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二是风险评估结构化。既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又将其有机联系起来。三是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症下药。四是风险评估方式是间接式的评估。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一方面考虑持续经营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其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五是评估分析的复核多样化。即对非财务数据也要进行分析,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分析工具。六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两条线同时作战并相互印证,形成对客户的前后夹攻,提高了审计质量。七是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影响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风险存在的外因

1、法律因素。第一,法律规定的规范程度和保证度大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很大。有些法规交叉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另外,有些事务所本身不按规定标准收费,竞相压价,降低审计成本,扰乱市场秩序,也是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二,法律后果对注册会计师的威慑作用,也是会计师用以抵制管理层压力的武器。

2、经济因素。第一,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审计风险。大量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审计业务更具挑战性。第二,我国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在变革,经济成份复杂,各种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差异,其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有时滞后于财务会计制度的变革,以图私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社会因素。第一,独立性影响注册会计师报告重大错报的主动性。会计师的报酬或利益与审计结果的相关性影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第二,会计师抵制管理层压力的能力是影响会计师报告重大错报的被动因素。会计师是否会屈服于管理层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财务健康状况、错报问题的严重性、法律后果和会计师收入依赖程度。第

三,由于体制等原因,形式多样的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工作。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内因

1、被审计单位因素。第一,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审计风险。第二,企业内部控制有强有弱。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或存在薄弱环节的被审计单位,可能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缺口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因素。第一,现代审计方法本身有局限性。受审计成本效益的制约,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时,往往会舍弃一些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影响审计意见正确性的程序未被执行,从而使审计意见失真。第二,抽样审计中,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对样本的选择更多地是依靠分析性程序和经验主观判断,导致重要的项目容易造成疏漏。

3、注册会计师本身职业素质因素。第一,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离客观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审计技能原因,对存在的审计风险没有预见或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问题,导致风险产生。第二,受利益驱动的主观故意行为和由于疏忽大意且不去避免的主观放纵行为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

三、启示

一是缺乏诚信的大环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过度或不规范竞争、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报告需求的不足等方面提高了审计风险。二是缺乏衡量审计质量、审计费用支付的公认标准。三是信息使用者、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权力和义务配置的现行模式阻碍审计业务的良性发展。四是现行的研究结果仍未得出对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市场供求、法律责任等各方面因素与审计风险的简函数关系。五是关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影响会计师如实、到位报告的因素,缺乏对影响管理层编制报表和对会计师检查的因素分析。

四、对审计风险防范对策的几点思考

(一)改革付费方式,建立审计收入与成本相均衡的标准

注册会计师能否取得并持续取得业务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控制公司的管理者是否愿意接受他们,而管理者又是受聘注册会计师要去监管的对象。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完全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切服务,包括违法的服务。可见在该制度下,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与上市公司合谋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建立出一种新型的避免上述利益冲突的付费模式是对其完善或改革的趋势。

笔者构思一种可退税的并且递延一段期间的以信息实际获利者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即先对审计费用估评出基本付费标准并由被审企业在审计完成后立即支付,然后在信息需求方实际获得的利润中顺延一段时间并根据后文所提到的审计报告质量评分标准另行支付较公允的费用,使得支付费用与企业经营业绩勾稽。在税务上将后项费用支出计入上年度期间损益,退于多交的递延税费。并以建立审计收费奖惩和信息披露机制与之相结合运用。

建立事务所信用等级制度,要求其对客户审计档案永久性保留,以便对每一报告进行必要时的复核和后续评价,而该评价可以由为此事宜而专门新兴建立的审计事后工作评分委员会(由一定比例结构的cpa、大小股东、政府专职公务员等组成)来量化打分。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林立而起,但该行业未经过大规模整合,还处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恶性竞争、各自为战阶段,使得该项服务的收入相对于其成本呈下降趋势,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审计业务的质量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很难提高,审计风险由此提升。因此,给审计业务收入制定一个公认的标准是必要的(这种标准可借用统计上的泊松系数制定,每一个保证系数都对应一个保证程度,即对应一个审计风险水平。保证程度是审计风险水平的补数,审计保证程度系数越大,审计风险水平就越低)。同时通过规范市场和行业准入行为,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大作强,培育寡占性的行业高端市场,避免行业在低水平上进行价格竞争。

(二)用法律手段来保证审计业务的客觀独立性

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各方的干预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没有完全分开,难免会引起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的公司之间相互勾结行为。因为“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儿”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在我国的相关法规中,对于社会审计民事责任的内容规定很少,使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违规成本远小于其因违规而获得的收益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加强法律建设,在法律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能随意拓展相关联和不相容业务;加大会计师审计舞弊或重大失误的法律责任,提高民事赔偿额度,即提高会计师违法的机会成本。

各级政府的各项干预有时是不必要的,它降低了审计的公正性,若规范政治等各项因素的干预性,必然提高审计独立性。

(三)建立相关的审计后果保障基金制度等来保护审计工作的执行力

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建立审计后果保障基金。当注册会计师对有虚假成分的财务报表出具反对意见后,使上市公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时如何向遭受损失者收取费用就成为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利用保障基金来保护会计师的收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其发表反对意见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四)审计人员应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恪守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准则,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直接相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尤为重要。值得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本身要学会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控制审计风险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审计风险的降低幅度呈递减趋势,这就要求审计风险的控制要限定在一个经济意义上适当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一味降低审计风险,就可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这就要求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委托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避免高风险的审计客户。

(五)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各级内部控制制度

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当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及经理人控制信息权都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只有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着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作、测评、完善4个环节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和日常控制活动,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同时要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基于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风险设计贴切、合理的审计与报告制度,强化对董事和高管人员、主要股东舞弊及不诚信的惩罚机制。

(六)转变研究方向的侧重点

侧重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法律责任、审计行业的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因素与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的简单函数关系。贯彻落实行动,深入市场环境,调查数据,形成分析报告。

倘若知道审计市场的规模发展到何许比较适应现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可以在人才培养、市场渠道建设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资金投入,从而会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审计的质量,降低风险产生概率。

综上所述,社会提供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注册会计师拥有自身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保持职业道德和法律觉悟,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测试,并获取足够的证据以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并避免承担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1、Boone Jeff P.,Khurana Inder K.,Raman K.K.Audit Firm,Tenure and the Equity Risk Premium[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 Finance,2008(23).

2、Financial reporting council.Promoting audit quality[M].October,2007.

3、金润,李若山.审计行业制度缺陷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3).

4、朱學英.浅谈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

5、沈玉清,戚务清,曾勇.我国审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6(4).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马春英 周允征 王瑞雨

证据解析审计风险论文 篇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创新性规避措施研究

摘 要: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重要概念。由于审计环境的错综复杂、审计业务的多样性以及审计任务的艰巨性,审计风险也在增加。本文以审计风险的防范为基础,介绍了审计风险当前在国内外學术界的定义,分析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创新性审计风险规避措施的运用。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创新性规避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 47 号认为:“审计风险就是说会计师不是故意的对那些本身具有严重不正确问题的财务报表未进行相应的调整审计建议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合伙进行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然后事务所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及审计报告的行为就是不合法行为,其不在审计风险研究的区域内,审计风险不是必然发生的,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再就是注册会计师未察觉到部分主观方面的原因,才会产生审计风险,此种风险的形成不是注册会计师故意行为造成的。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 1996 年出台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其有这样的解释,即审计风险就是说财务报告有严重不正确的地方或者一些地方没有报告,进而会计师在审计以后提出不合适审计建议的几率性。其对审计风险的解释划成两部分,一个就是会计师觉得被审计部门的财务报告表目没有错误报告,觉得此财务报表能够真实被审计单位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但是实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会计师事务所给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几率性;另外就是注册会计师认定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进而给出非无保留意见,然而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总结可知,审计风险既包含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包含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在审计时的检查风险。所以,我国的审计规则和国际方面对审计风险的解释在大体上是一样的。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2.1被审计单位热衷于财务舞弊与会计造假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形成的第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被审计单位在财务舞弊与会计造假上保持了高度的热情。部分被审计单位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佳或财务结构失衡,导致其真实财务状况无法满足企业融资、上市、投标或其他更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为了隐瞒其财务状况上存在的缺陷,提高融资、上市或投标申请的成功率,可能寻求通过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的方式来伪造账面上良好的财务结构或盈利能力。

但企业为了其财务舞弊或会计造假行为不被识破,可能会通过伪造凭证及附件,干扰审计程序执行等一系列方式来阻碍审计人员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以识别企业的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行为,因此企业的财务舞弊与会计造假行为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2.2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缺失

除了来自企业的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行为可能形成审计风险之外,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缺失也是导致审计风险出现或提高的重要原因。从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来看,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层、除企业管理层之外的财务报告预期使用者是维持审计业务逻辑关系,支撑审计业务需求和市场的根本原因。

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企业管理层、除企业管理层之外的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保持独立,是注册会计师能够以公平、公正的心态,谨慎、严瑾的态度完成审计业务的前提。若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管理层或其他关联方之间存在利益关系,那么在执行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为了与企业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对已发现的审计信息进行隐瞒。因此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缺失也是导致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3.1做好业务承接前的评估工作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前做好企业的评估工作更能够帮助企业控制好审计风险。通过在承接业务前,了解审计单位往年财务状况、审阅往年审计报告内容、与上任注册会计师交流、财务报表预审等工作,在签订审计业务书之前,提前了解被审计单位近段时间以来大致的财务状况。

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以对企业所处的行业、所在的地区、所处的生命周期进行了解和分析,通过对上述信息的了解来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进行评价。通过在承接审计业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基本信息和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可以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判断承接这笔审计业务可能需要承担的审计风险,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规避掉一些审计风险较高的业务。

3.2做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审查工作

除了做好业务承接前的评估工作之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针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保持,做好有关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审查工作。尤其是对于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员工人数较多,且许多经验丰富的员工可能是审计、财会行业领域的专家,因此这些员工除了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之外,还可能在外部担任企业的咨询顾问、高校的事业导师等各种职位,同时这些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关系中,可能也会存在部分与其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员,在企业、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后,对于拟派遣的注册会计师及其项目组成员,应当进行专门的独立性审查工作,对相关人员的社会关系、外部兼任职务情况等进行收集与了解,在充分排除注册会计师及项目组成员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关联关系后,会计师事务所还需要要求注册会计师及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人员独立性保持承诺书上签字确认,以明确其相对于被审计单位保持独立性的责任。这样才可以有效确保注册会计师及项目组成员的独立性,控制可能由此导致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段东英. 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J]. 纳税,2018(07):98.

[2]李晓元. 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解析[J]. 财经界(学术版),2015(23):340.

作者:冯发明

上一篇:大学林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工企业电气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