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

2022-04-18

傅庚辰,1935年11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军职少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 篇1:

时代之声

6月29日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由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解放军艺术学院、总政歌舞团、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举办的“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举行。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会精选演出了作曲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有电影《雷锋》主题歌《雷锋,我们的战友》、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歌剧《星光啊,星光》选曲、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航天之歌》及合唱《奥运之火》等,张国勇指挥下的中国交响乐团与王秀芬、戴玉强、万山红、王宏伟、谭晶、黄华丽、雷佳、张海庆、常思思等歌唱家以及北京节日合唱艺术团、北京天使之声合唱团,对这些作品作了精彩的演绎。

6月30日,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音协主办,北大青鸟协办的傅庚辰作品研讨会举行,会议由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主持。来宾们纷纷从傅庚辰作品的创作、题材、思想性、时代感以及社会影响等等不同方面,谈了自己对于傅庚辰作品的看法。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对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以“为人民谱新曲,为时代赋强音”为题发言。他说,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举办傅庚辰同志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集中展示其6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对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还指出,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新出版的《傅庚辰谈音乐》所作序言的标题那样,“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始终是贯穿在傅庚辰同志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的一条主线。艺术创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切合时代脉搏,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艺术作品,才是人民需要、时代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纵观傅庚辰同志的创作年表,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几乎都可以在傅庚辰同志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中找到回音,他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之声”。

作为战友和情感相通的挚友,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翟泰丰认为,傅庚辰是继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等为我国人民音乐奠基的老一辈音乐家之后,音乐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他在61年的音乐人生,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勤奋笔耕,默默奉献,创作歌曲近千首,影视音乐七十余部,歌剧五部,管弦乐多首,还有大型声乐套曲、交响组曲三部,可谓成就显赫。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写下了浓浓的一笔。他的艺术追求是与时代同步和人民同歌的,用他的话说是“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忠诚于理想”。翟泰丰还深情回忆了共同创作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和《航天之歌》的过程,在合作过程中,他领略了傅庚辰为人憨厚坦诚,为事勤奋严谨,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格魅力。

傅庚辰的音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认为主要有三点: 1.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从60年代的电影音乐《雷锋》、《地道战》, 70年代《闪闪的红星》,到改革开放初期《星光啊星光》以及后来的两部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和《航天之歌》,他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了符合社会审美需求的作品。2.符合大众社会审美心理。首先,他的作品以声乐为主,而这是最符合大众审美,最容易普及的音乐形式。其次,他用电影音乐方式来展示综合性的艺术创作。 第三,他坚持调性音乐创作,用旋律来打动人。最后,他坚持用民族民间音乐来构建音乐创作风格。3.符合专业音乐创作审美标准。这体现在技术的运用上。他的作品在技巧和激情中求得平衡。无论是他的电影音乐、大型声乐套曲,还是管弦音乐、交响诗,在结构、和声、配器等方面,都运用纯熟,效果很好。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杜鸣心说,昨晚的音乐会使他很激动,感觉很久没听过这样的音乐会了,非常激情、动人。有句话“旋律是音乐的主导”,傅庚辰的旋律非常亲切,激动人心,大家很乐意聆听、演唱、演奏。究其原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需要饱满的创作热情。比如《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非常深情、抒情,令人感动,使人感受到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斗志。2.要对自己民族的传统热爱,才有兴趣去研究它,在创作中吸收它。现在很多创作者的作品都比较苍白,这一点应该好好去学习。3.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非常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创作。如《小平之歌》,最后发挥了乐队的最大威力,定音鼓的运用,像小平同志在指挥着我们前进,气势磅礴。傅庚辰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这对我们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世光说,傅庚辰的作品都体现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作品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广泛传唱。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旋律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他的旋律简便,深入浅出,表现形式很凝练,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非常质朴。这是一种独到的功夫,是作曲家们需要思考的。我们都知道,越是简练的越艰难,是花大力气大功夫才能提炼出来的。这值得发扬光大,值得音乐界去学习。在创作之外,傅庚辰作为共产党员、政协委员,尽职尽责,以他的身份为音乐界和音乐工作者解决了很多问题。他的社会责任感与他的作品创作是统一的。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回忆了青少年时期《闪闪的红星》中的音乐对他心田的浇灌,踏进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时歌剧《星光啊,星光》对他创作歌剧欲望的激发,以及在踏上国交团长岗位提出创立“中国国家主流交响乐文化”概念后得到傅庚辰的支持,使他更加坚定了走“中国交响乐之路”的信心。关峡说,在将交响乐艺术从“小众”引向大众的理念上,傅庚辰在理论上和道义上极大地支持了自己,同时,从傅庚辰的音乐中感到,他也是在为我们的这一共同理想而进行着执着的创作,笔耕不辍。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徐孟东宣读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贺信: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

欣闻“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将于6月29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在此,上海音乐学院表示最热烈诚挚的祝贺!

作为一位杰出作曲家,傅庚辰同志在音乐创作上成果丰硕。在60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他用真情谱写了众多历经时代检验,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800多首歌曲、10部管弦乐、5部歌剧歌舞剧、70部影视剧音乐以及许多舞蹈、话剧、广播剧音乐。这些作品。与中国近数十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交相辉映,与丰富多姿的文化发展进程密切结合,已经成为我们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同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全国音乐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并深受音乐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工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人民军队卓有成就的音乐家、文艺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傅良辰同志以自己的作品和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反映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时代的歌颂等。在中宣部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中,他创作的《风雨下钟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四部电影音乐,不但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树立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冬去春来,老当益壮,春华秋实,壮心不已。傅庚辰同志现仍站立在时代的潮头笔耕不辍,写下了一批批精品力作。此次《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的举办,将会“奏响时代的强音、人民的心声”,并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的音乐创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衷心祝愿傅庚辰同志再接再厉,继续探索,写出更多赞美伟大的祖国、亲爱的人民、钢铁的军队、挚诚的战友、慈祥的母亲、美好的生活的音乐作品。

祝音乐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傅庚辰同志艺术生命永葆青春!

解放军艺术学院训练部部长张婷婷说,昨晚的音乐会将我们带回那个火红的激情洋溢的时代和无限丰富的历史想象当中。傅院长的音乐旋律中响彻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渲染着理想信念的重彩,深蕴着民族文化的生机。他的艺术魅力在千百万听众的心灵回响中历久而弥新。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以“坚持优秀文化的传承”为题作了发言。他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傅庚辰谈音乐》,是一位老音乐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向祖国母亲献出的一份厚礼。这本文集近50万字,集合了142篇文章,分为“音乐”、“评论”和“人物”三个部分。这是傅庚辰同志走过61年音乐道路的归纳,是他从事音乐创作实践的总结。今年,整个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铺开阶段,改革后,人民音乐出版社也由原来的事业单位变为经营型单位。然而,出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出版人的重要责任。因此,要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坚持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出版《傅庚辰谈音乐》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出版理念,利用新闻出版的载体,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思想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双江认为傅庚辰的作品具有“中国风格、军人风采、院校规范、民族气魄”。他回忆了1973年,为了唱好《红星照我去战斗》,两人曾通宵达旦地讨论这首歌曲中的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1983年,傅庚辰带领总政歌舞团演出小分队到南方边境慰问演出,在他的带领和鼓舞下,自己创造了一年为兵演出300多场的纪录;1994年初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时,傅庚辰作为院长,对自己这位初来乍到的音乐系主任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他还论述了傅庚辰对军艺的教学改革倾注的热情,对音乐系军旅音乐研究所创建的热心支持,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编撰工作的关心。他说,傅庚辰同志是自己的老战友、老大哥、老首长,他对于自己来说,既有知遇之恩,又有合作之谊。

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郁钧剑说,自己是在傅庚辰任团长时第一次有了独唱的机会,表达了对他一贯推新人的感谢。他还以《花纸伞》为例,说明傅庚辰的歌曲保持了民族传统歌谣体的特色,起承转合非常清楚,唱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易于流传。

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徐大庆认为,在“文革”时期,傅庚辰创作了《闪闪的红星》,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又创作了《小平之歌》。一首是“文革”时期的逆流之作,一首却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顺流之作。虽然时间上相差很多,创作环境更是天壤之别,但是它们却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容,那就是傅主席“诚挚于人生,执着于事业”的人生信条和“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创作准则。

研讨会的最后,傅庚辰表示:“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是我一生的体会,也是我的座右铭,我的创作要遵从于它”。

作者:张 宁

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 篇2:

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忠诚

傅庚辰,1935年11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军职少将。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曲。

解读傅庚辰已经走过的70载人生之路,我深切地感受到,将军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一生都与“军”字有关。他是人民民主专政坚强柱石里的一块砖,一块在革命熔炉里久经考验、历经煅烧、永不变色的砖。正因如此,将军在革命生涯中,造就了忠实于祖国,忠实于时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正如将军在他出版的歌曲集前言中所言:“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忠诚,这是我……的心里话。”这些话句句饱含了将军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字字透出作曲家对生活和时代的忠实热情和执著追求。

1948年,傅庚辰初小读完之后就参加了革命,从此,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傅庚辰当时不满十三岁。他先是到东北音乐工作团任团员(1948年3月),边工作边学习文化课。吹过笛子,学习过小提琴。这期间经历了辽沈战役。沈阳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一团、二团、三团、四团、音乐工作团合并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组织上派他到音乐系第三班学习小提琴和文化课。1950年4月毕业到东北文艺工作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2年10月调到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乐队演奏员、分队长。1953年3月至8月参加全国第二届第二次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西海地区进行慰问演出,长达半年。每天需要经常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战地一线进行两三场的演出。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他,每天除了完成自己演奏小提琴和吹笛子的演出任务外,还担任了作曲、指挥、青年团工作和全团的生活管理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军自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因为这个演出团人不多,大家用的电池、香烟、手电筒、灯泡等都放在一个大箱子里由我保管,不管是爬山过封锁线都由我背着。我还要背着自己的小提琴、笛子,是相当辛苦的。

但因为工作目标明确,信心十足,所以也干得非常努力,获得了志愿军西海指挥部的荣誉奖状,立了三等功,也获东北文化局给立的三等功。”这短短的几句话,朴实无华,但深深地折射出将军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富于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高贵品质。1953年8月回国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任作曲。1954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同年创作的歌曲《花林中的少女》获得辽宁省优秀歌曲创作奖。1957年8月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出版了小提琴独奏《幻想曲》,所创作的毕业作品交响大合唱《和平之夜》在当时就获得了赞誉。毕业后,傅庚辰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任创作员。创作并上演了歌剧《阿妈妮送米》、歌舞剧《志愿军战歌》、舞剧《战地抢收》、歌曲《告别朝鲜》等许多作品,均得到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的好评。1959年3月总政歌舞团改为总政歌舞二团,傅庚辰仍任创作员,创作了舞剧《草原烽火》,小提琴协奏曲《蓝花花》及一些舞蹈音乐和歌曲。由于作曲家刻苦学习和创作积累,1961年4月21日组织上调他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任作曲,后任音乐组长。一干就是22年,写出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它大量作品。因工作需要,1983年3月调任总政歌舞团团长,创作的时间大为减少,按作曲家自己的话来说,他变成了“业余作者”。

但是仍然笔耕不辍,挤出时间写下了故事片《骆驼草》和《小骑兵历险记》,电视片《破烂王》《战火在云城熄灭》《大森林的回声》等十几部影视音乐和《花纸伞》《战士与梅花》《阵地上的思念》《长相思——忆台湾故旧》《难忘》等三十多首歌曲。1985年8月傅庚辰曾代表中国与亚洲出任索波特第22届世界歌曲节评委。这是我国首次参加此项大型国际比赛活动。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把它看作是促进我国走向世界的平台之一。因此,傅庚辰在认真履行评委职责的同时,仔细研究了我国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向我国政府写了长篇报告,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建议今后我国应派人参加比赛,受到了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央的重视和采纳。1985年8—10月,傅庚辰带领彭丽媛、阎维文等总政歌舞团30人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慰问演出。这在第二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在全国全军还是首次。演出队深入那拉口子、巴里河东山、老山主峰等一线部队,受到了前线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傅庚辰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抓教风、学风、学术;建制度、引人才,提出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八字校风。为培养军队文化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之后,他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路线、中央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当好桥梁、搞好服务、团结和谐、开拓前进”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抓创作、抓建设、抓组织、抓活动、抓教育、抓联络”的“六个抓”工作架构,带领新一届中国音协,为繁荣国家的音乐事业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设立并启动了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为49位老音乐家授予终身成就奖,为21部交响乐、51首(部)声乐作品、10部钢琴作品、18名歌手和10名钢琴选手、10名优秀音协工作者颁发了奖章、证书、奖金,在全国音乐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树起了一块知名品牌,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尤其是军旅音乐史上众多颇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在已经走过的70年的风雨岁月里,在46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傅庚辰用生命和真情谱写了许许多多业经时代和人民检验并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800多首歌曲、10部管弦乐、5部歌剧歌舞剧、70部影视剧音乐以及许多舞蹈、话剧、广播剧音乐。歌剧《星光啊,星光》(与沪邑合作)、歌曲《请允许》《红星歌》三部作品同时获得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广电部、中国文联、团中央六部委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创作一等奖;故事片《梅花巾》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难忘》获得解放军文艺奖;《阵地上的思念》获“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创作一等奖;大型文献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获“五个一工程奖”;其他一些作品也获得了多种奖项。出版了《傅庚辰歌曲集》《啊,红星!傅庚辰歌曲集》《喜鹊岭茶歌歌曲集》、管弦乐总谱《欢庆舞曲》《傅庚辰交响作品选》《〈创作者的歌〉歌曲集》《难忘的五年》文集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拍摄了多部傅庚辰作品的专题片、专辑节目,举行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新作品音乐会”、“傅庚辰诗词作品音乐会”。

1995年在中国大剧院,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共同主办了“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05年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了“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广州市委、市政府举办了“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包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傅庚辰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2006年由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交响乐团、总政歌舞团共同主办了“创业者的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等,反响热烈,受到广泛好评。

人们大概不会忘记,《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家喻户晓的故事片。这些已被中宣部列进一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中的影片,曾经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人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影片中《雷锋,我们的战友》《小松树快长大》《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堪称经典,深得人民喜爱。它们的作者就是傅庚辰。这些作品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时代的精品。

正如傅庚辰自己所说:“一个著作者要想掩饰他对生活、时代、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的作品是好是坏是真是假,对人民有益还是有损都将受到人民和生活的检验。”在傅庚辰的创作理念中,最为有力的支撑便是时代气息和人民情感。

我想这也可以说就是傅庚辰的艺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处处渗透在他的作品里,而且也时时体现在他作为一个国家音乐事业的带头人的号召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厂矿,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平凡小事,只要是能够激起将军心灵深处对时代和人民深切关怀的事,只要是有利于高扬主旋律,鼓励人民奋勇前进的话题,将军都会投入深切的关注。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都有积极深远的历史影响。将军更是备感豪情万丈,欣然提笔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组曲》(翟泰丰作词),热情讴歌祖国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全国人民纪念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傅庚辰写下了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翟泰丰作词)。200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傅庚辰写下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在全国各地的演说中,将军始终不忘对广大音乐工作者这样的叮咛:时代选择作品,作品反映时代;要向民间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感,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感,一个普通人的良知。

将军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作曲家,是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历史的选择如大浪淘沙,一切忠实于祖国和人民、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都将被历史忠实地选择!

段盛斌 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2004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作者:段盛斌

傅庚辰电影音乐论文 篇3:

萧远:中国电影音乐的杰出组织者

记得在2005年6月举行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庆典”大会上,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太太上台领奖,引来全体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她就是85岁的萧远,大会授予她中国电影音乐组织贡献奖。在台上与她同时获奖的电影音乐界的作曲家、指挥家、词作家、歌唱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贺绿汀、王云阶、雷振邦、瞿希贤、陈传熙、尹升山、刘炽、乔羽、黄准、吕其明、王立平、郭兰英、胡松华、李双江、赵季平等。惟独萧远不为观众所熟悉。可她为中国电影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以后,如果没有萧远呕心沥血、全身心地扑在电影音乐的组织工作上,就没有今天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在庆祝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授予其组织贡献奖,她当之无愧。

萧远老师1920年出生于杭州,1936年考入由陶行知创办的浙江省立湘湖师范学习音乐。6年后考入国立福建音专主攻钢琴。1953年参与组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音乐创作科,曾任音乐创作科主任、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文革”结束后萧远被调到电影局,此时中国电影界百废待兴,电影音乐界也需重整旗鼓。年近花甲的她没有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积极投入到电影音乐的改革洪流中。1980年她首先发起成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的倡议,这个倡议很快得到分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原副部长陈荒煤、电影局原局长陈播、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赵沨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原会长钟惦棐等领导同志肯定。1980年8月由萧远、瞿希贤、傅庚辰、王立平等7人组成的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筹备组成立。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1981年中国电影音乐学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是著名作曲家王云阶,萧远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认识萧远老师是在1997年。经过10多年的学习和研究,1996年本人的拙作《电影音乐概论》出版。我把书寄给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两个月后,接到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的邀请函,邀请我参加1997年5月在浙江黄岩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影视音乐学术研讨会,我本来只想听一听行家的评价,没有别的奢望,学会却直接邀请我参加学术研讨会,好似两步并作一步走,邀请函要求我在会上谈谈《电影音乐概论》的写作过程。我如期赴会,在会上见到了我书中所列几乎所有的当代中国一流作曲家。萧远老师主持会议。我在会上汇报了《电影音乐概论》的写作经过,与会代表对我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当我汇报到没有出版社肯出版我的书,我只好拿出准备用于装修房子、家中仅有的两万元钱自费出版的时候,学会顾问、老一辈作曲家瞿希贤站起来,有些激动地说“向你的夫人致敬”,全场热烈鼓掌!这时我已热泪盈眶……

会议结束几个月后,有一天出乎意料地接到萧老师的信,信中对我的书《电影音乐概论》给予热情肯定、高度评价,她说:“自黄岩回北京以后,我有时间翻阅了你的大作,看后对你十分敬佩……你写出了这么一本电影理论书籍,它将对历史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学会多年来经常议论而未能做成的工作,有了你的参与将弥补我们学会工作的不足……”落款时间是1998年1月30日,年初三。看完信我无比激动,又愧不敢当。我和萧远老师素昧平生,只因开会有一面之交,她却不顾年迈、认真看完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写的书,并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知遇之恩一辈子铭记在心,这封信我至今珍藏着。这以后每次回北京探亲,我都去拜望萧远老师,萧远老师每次回杭州也会和我联系。

说起来,我和萧远老师真有师生缘!她是杭州人,在北京工作;我是北京人,在杭州工作。她在杭州的一位学生,曾是省级一个剧团的团长,我曾任省歌舞团演奏员,那她的这位学生也应是我的领导。更巧的是萧远老师的大儿子陈岱之,曾任浙江省总工会电影队负责人,而我在浙江省电影总公司工作时,和陈岱之有过多次工作接触。自1997年黄岩会议后,每年春节我都给萧远老师寄贺年卡,向她拜年。而她年年回寄贺年卡!她的学生、朋友遍布世界各地,给每一个人都要回寄贺年卡,这对近八十高龄的人来说是多么劳累啊!我真有些不忍心。萧远老师的钢笔字遒劲潇洒,我非常喜欢,她的多次来信和寄的贺卡,我都珍藏着。当代中国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金湘(浙江诸暨人)青少年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期,就住在萧远老师家。我曾对萧远老师说,1959年至1963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那时认识您就好了。萧远老师亲切和蔼地说,“你现在不是很好吗!”

三年后的2000年,在武夷山举办第九届中国影视音乐学术研讨会,我再次应邀出席。会议除研讨影视音乐外,还进行了电影音乐学会领导班子调整。年届八旬的萧远老师从副会长岗位上退下来,被选为顾问。会后我为北京《音乐周报》写了一篇会议报道,文中称赞萧远老师“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为中国电影音乐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起至2000年,萧远老师从筹备、组建电影音乐学会开始,到从副会长岗位上退下来,整整21年,她满腔热情地为中国电影音乐事业忙碌、奔波。其间她参与领导组织了九届中国影视音乐学术研讨会,参与了历届电影金鸡奖音乐奖项的评审(这是一件非常繁琐、劳累的事),以及大量的有关影视音乐方面的组织工作。她曾说:“为学会工作,和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很幸福。”她的工作风范受到电影作曲家们的崇敬和爱戴。

大概是2001年吧,81岁的萧远老师带着女儿和英国女婿回杭州。女婿是搞电影制作的,很想看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萧远老师跟我讲了这事。我向省电影公司领导汇报了此事,并讲述了萧远老师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以及她那远道而来的英国女婿的意愿。听了我的介绍,领导决定免费在贵宾放映厅为他们放一场,说这也是向外国同行宣传中国电影嘛!事后萧远老师坚持要付费,我把我们领导的意思讲了,她这才一再表示感谢。可过一会儿又说,还是应该给两位放映员买点礼物。哎!我真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头脑还那么清晰,办事那么周到!我笑着说,感谢两位放映员一事我会安排好的,您就放心吧,萧远老师这才笑着离开省电影公司。回想往事,能为萧远老师这位慈祥的老人做点使她高兴的事,我感到十分欣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最后一次和萧老师见面,是2009年春节回京探亲,89岁的她刚参加完电影音乐学会的一个活动,耄耋之年还在为学会尽力,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几年不见,萧老师老了许多,像多数高龄老人一样,话语不多,常处于沉默状态。但她说的一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我现在很想回杭州”。听了这句话,不知怎么的,我有一丝不祥的预感。想起10多年前在黄岩会议上谈笑风生的萧老师,想起8年前在省电影公司看电影时思维敏捷的萧老师,再与眼前这位话语不多的老人相比,判若两人,岁月真的不饶人啊!

果不其然,不久,北京传来噩耗,萧远老师因病于2010年2月去世,享年90岁。遵照她的遗愿,骨灰葬在杭州,和她的丈夫即黄岩籍已故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陈叔亮合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萧老师永远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土。她是浙江的优秀女儿!萧老师虽然驾鹤远去,却给中国电影音乐事业留下了丰厚的财富。她品格高尚,同时培育出一位世界级的作曲家,她的儿子陈其刚是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音乐总监,这一切定会让她含笑九泉!

作者:贾培源

上一篇:水电站技术管理论文下一篇:广告行业广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