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红色电影音乐论文

2022-04-19

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中声音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对电影语言的立体化呈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播红色电影音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传播红色电影音乐论文 篇1:

浅谈赵季平的电影配乐特点

摘要:赵季平先生不但是当今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电影音乐创作和配乐的专家。赵季平先生把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专研用在了电影音乐作品的这个艺术平台上,为中国电影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赵季平先生的部分电影音乐作品进行浅析和漫谈,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下其电影配乐的若干特点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赵季平;民族音乐;电影音乐

一个作曲家钟情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就活跃在电影电视剧的音乐创作和配乐的领域中,把无数个经典电影片段用音乐的方式烙进观众的心田里,这个人就是赵季平。中国的电影音乐应该感谢赵季平,他不但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电影,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笑傲江湖》等;也帮助了许多大导演和电影艺术家走向辉煌,如张艺谋、陈凯歌、张纪中等。他不但是中国电影音乐的强有力推手,也是第五代导演们的优秀创作伙伴,电影人们应该感谢他,观众们应该感谢他,音乐人们也应该感谢他。下面我来谈一下我对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音乐特点的一些理解。

一、赵季平的电影配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提到民族音乐我们马上想到了我们中国特色的民乐和民族乐器,像唢呐、鼓、古筝、琵琶、扬琴、二胡等。赵季平先生凭借着他对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深厚功底,把这些民族乐器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乐电影配乐。比如赵季平先生给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做的电影配乐,大量的使用唢呐进行演奏,悲凉高亢的音乐非常切合剧情感觉的需要。赵季平先生是甘肃人,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他后来工作于陕西省戏剧研究院。这让他不但对民乐熟悉,而且对戏剧、戏曲等方面的知识也获得了大量积累。赵季平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作曲家,他必须思维开阔,不能太匠气。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到的时候;有时用的好了,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红高粱》中,我们记住了《颠轿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酒神曲》这些好听且又能够充分烘托剧情的音乐。我们从《红高粱》中不但听到了唢呐、鼓、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声音,也发现了秦腔、晋剧、秧歌、信天游等艺术种类的影子。民族风格在音乐里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电影音乐中更是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配乐民乐元素非常具有西部风格,但也具备着历史和时代感。

二、赵季平的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运用

赵季平先生在陕西省戏剧研究院工作了21年,在这期间,他四处调研,并虚心的学习地方老艺人们的音乐文化精华。赵季平先生几乎走遍了陕北的各个地方进行采风,其他省份像山东、山西、内蒙、河北等地也有他的足迹,他吸取了很多地方的戏曲音乐元素,接触到了各类民族、民间乐器,把他们融合到了电影作曲和配乐中。无论是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还是张艺谋的《或者》、《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贴上了赵季平的优质标签。其中电影《红高粱》的配乐获得了中国第八届“金鸡奖”的最佳作曲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作曲奖。赵季平先生的电影配乐不但在中国得到了电影界和音乐界的肯定,在国际上也是被认可的,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电影中的配乐是不无关系的,电影配乐对电影本身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电影《红高粱》为例,我来谈一下赵季平先生的民族音乐元素是如何在电影的配乐中具体运用的。

(一)《颠轿曲》的西北民歌风格。

电影开场不久出现了《颠轿曲》八个彪形大汉光着脊背、穿着棉裤齐唱齐跳,抬着轿子把新娘颠的够呛。这段歌曲唱了超过七分钟,在歌曲持续的时间内,镜头出现了高粱地、黄土地、十八里坡和青杀口。这一整段歌曲用壮汉齐唱的方式是极其考究的,唱出了汉子的莽、地域的荒、故事的繁。《颠轿曲》具有浓郁的西北民歌范儿,并且在演员的表演抬轿子的动作上运用了民间抬轿和蒙古摔跤的脚步风格,配以音乐的喧杂和脚步的大幅颠晃来体现出此刻新娘的心情复杂,并且用大红色、黄褐色、黑色的强烈颜色对比来烘托剧情。

(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戏曲风格。

电影中《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早已经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曲了,并且是整部片子中的一个大亮点。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在巩俐回门的时候唱出了这首略带挑逗的戏曲风格的粗犷歌曲,其实是导演张艺谋临场发挥的,并不是姜文唱的,而是张艺谋后期配的音。且谈一下这首歌曲在电影配乐方面的部分个人看法,我们从歌词中看到:“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头,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十九;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秀楼哇,抛撒着红绣球哇,正打中我的头啊,与你喝一壶啊,红红儿的高粱酒啊,红红的高粱酒啊,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头……”赵季平先生在这首曲子的行腔中不仅采用了山东地方戏曲中的茂腔和柳腔,还加入了陕西秦腔中的花腔唱法,曲调上用到了《打夯歌》的素材。这首《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唱腔上完全没有任何修饰,完全是大白嗓子猛喊,甚至还出现破音的音节,乐句的结尾曲调上扬,每句歌词的最好一个字故意拉长其尾音。结合镜头和剧情来看,正是“我爷爷”大白嗓子的歌唱,才把他火热的内心情感毫无保留的完全释放出来。歌曲和歌词中出现的那些衬词,“哎”、“哇”、“啊”、“呀”、“儿”,很明显是从民间戏曲的音乐元素提取过来的。

(三)《酒神曲》的豫剧风格。

《酒神曲》大家也不会陌生,在电影中它一共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都是剧情需要,由演员直接唱出来表达情绪和推进剧情的发展及转折。《酒神曲》第一次出现是在酿新酒时,伙计们集体下跪合唱,唱的虽然平缓,但也不是力量,让观众看到了从新酿酒的动力和新酒降世的美好期望;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人物“我罗汉爷爷”被日本兵残忍杀害之后,“我爷爷”与酿酒的伙计们对日本人暴行的极度愤慨,并下决心给“我罗汉爷爷”报仇时所唱。“我罗汉爷爷”消失了八年,其实他加入了共产党,回来十八里坡这个地方,召集种武装力量进行共同抗日。影片中旁白说道:“据县志载,日军抓民夫累计40万人次,修驻张平公路,毁家河无数,杀人愈千,刘罗汉在青杀口前,被日军剥皮凌隔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致死方休。”英雄形象非常高大,且英勇事迹悲壮无比,同时场面又让人毛骨悚然,那么接下来《酒神曲》的登场就具有了掀起剧情高潮的重要意义,歌曲和歌词中唱到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哇,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哇,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哇,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哇,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这段旋律的音乐慷慨激昂,姜文扮演的“我爷爷”和酿酒伙计们用他们沙哑的男人嗓音唱出了愤,唱出了怒,也唱出了惨。赵季平先生在作曲时运用了南豫剧民间音乐元素,把《酒神曲》的音阶旋律进行不断的同音反复,旋律走向上呈直线型,并没有较大的音域跨度,没有绕一点弯子就让演员的情感和剧情直接表达了出来。

(四)片尾男生独唱的童谣风格。

影片的最后出现的歌曲童谣,是由剧中人物的“豆官”,也就是“我”所唱的,歌曲和歌词中唱到:“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段童谣反复吟唱了两遍,而且两编的歌词都没有变化。男童的声音渐渐淡出,镜头也慢慢变暗,剧情随之结束。这段童谣的音乐素材取材于地方民间民谣音乐元素,男童的通过两遍吟唱,让观众心里去体会故事的结局,让电影《红高粱》里面的民族愁、家国恨和人民苦的复杂情感烙在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

(五)民族乐器的运用。

说完了作曲和演唱,我们不得不提到电影配乐的另一个门类,那就是乐器。赵季平先生用的乐器和西方电影的西方交响乐乐器不同,他的电影配乐则是采用的中国民族乐器,可谓是别有味道和辨识度。电影《红高粱》的配乐是西安音乐学院民族乐队进行演奏的,总指挥是刘大东先生。几十把唢呐和中国的大鼓结合在一起,震撼到了每一个电影观众,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沉稳有力,着实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唢呐和大鼓不带具有浓烈的戏曲特色,在本片当中也切实的帮助了剧情的发展和推进。在“九儿”出嫁的时候唢呐响起,非常契合农村办喜事的场面,并且带有些许无奈的情绪;后来“九儿”开始了新的生活,坐在窗户旁边剪窗花,唢呐又一次响起,让观众们感觉到此刻高亢的音乐预示着“九儿”新希望和新转折即将到来;最后“我爷爷”和酿酒伙计们和日本兵浴血奋战的时候那一段唢呐,吹出了战争的悲壮和人民的无奈与惨烈。大鼓,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特色,是双面膜鸣类乐器,自身由鼓皮、鼓身、鼓圈和鼓槌组成。这种乐器没有固定的高音,可以用敲打的力度来控制音量的高低,鼓槌敲打鼓皮的力度可以决定发生的强弱变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听到力度不同的鼓声,有时候高亢,有时候沉闷,有时声音低到窒息。在巩俐饰演的“我奶奶”被日本兵用机枪扫射致死的那一刻起,鼓点就激昂的响起,直至战斗结束,每一下都震撼着观众们的心。赵季平先生巧妙的运用民族乐器去给电影配乐,增加了电影音乐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三、赵季平的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价值

赵季平先生采用民族音乐元素给电影配乐是成功的,而且是中外少见的。30多年的电影配乐工作,已经把赵季平这个名字和中国电影仅仅的连在了一起。在商业电影盛行的今日,赵季平先生仍然可以保留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这是非常难得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是有很大难度的。在电影配乐的领域,民族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它还包含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族艺术,我们需要像赵季平先生一样更多的音乐人去推广和传播民族音乐元素。

四、结语

无论是国内的电影节、音乐节,还是国外的影展,甚至好莱坞的格莱美,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视听两要素之一的声音,它的明天和发展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我们国人在做电影音乐、电影配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拿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的优势去创作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同样也需要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音乐视野。以上是我对赵季平先生电影配乐特点的一些个人感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够唤起更多拥有民族情结和对民族音乐元素感兴趣的音乐人、电影人的思考,让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业能够更上一层楼,让世界影坛看到中国民族音乐这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赵季平.黄土地上的放歌者[J].电影艺术,1994年1月.

[2]赵季平.电影音乐的感受——随笔之一、二、三[J].音乐天地,1995年6月.

[3]李亦中.中外影视精品赏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4]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

[5]杨宣华.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0月.

[6]付强.电影鉴赏维度探讨[J].电影文学,2007年4月.

作者简介:张赵蒙,讲师,硕士研究生,九三学社成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艺术、古筝演奏与音乐教学研究工作。

作者:张赵蒙

传播红色电影音乐论文 篇2:

论历史题材电影中蒙古音乐的呈现

摘要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这门视听艺术中声音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对电影语言的立体化呈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运用了民族学方法、音乐分析法,首先概述了历史题材电影中的音乐应用情况,然后从音乐配乐与电影歌曲方面论述了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内涵,并从中提取了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独特性,最后以《草原晨曲》的主题歌探讨了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呈现,力求在民族音乐创作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电影音乐 历史题材 蒙古音乐

在电影的各种元素中,电影音乐是构成电影艺术声音的重要元素之一。在现代科技社会中,很多人开始追求享受在音响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中给人形成立体的视听盛宴。人们用视觉感受电影的同时,会被电影里的音乐所打动,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会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的音乐中,作曲家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会借鉴和运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风格,通过复调、和声、配器等手段,突破音乐强调单旋律线的局限,增添新的音乐语言,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从而使我国电影音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在我国电影音乐组成中,民族音乐始终是我国电影音乐的主流,流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用不同语言演唱、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民歌等音乐素材一直都是作曲家为影片创作音乐时所引用的重要财富。其中的蒙古音乐作品受到业内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历史题材电影中的蒙古电影音乐创作运用了西洋音乐创作技法与民族音乐语言多角度、多形式地结合的方式,对内蒙古影视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 历史题材电影中的音乐概述

中国电影从1905年影片《定军山》的上映到现在,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而电影音乐也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地发展,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自1984年著名电影作曲家赵季平第一次为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作曲后,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道路。此后的《红高粱》、《秦颂》、《东归英雄传》等影片音乐则更加成熟。到了21世纪,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电影音乐创作水平的提高,我国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事业的发展走向了新的辉煌。其中电影《草原晨曲》的插曲《草原晨曲》、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敖包相会》等歌曲的流传,影响了几代人,它们是内蒙古电影音乐的代表、典范。

二 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内涵

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内涵可以从电影音乐电影歌曲的运用、民族器乐、民族说唱、曲艺等方面得以体现。

1 电影音乐配乐的内涵

当前蒙古历史题材电影中,很多蒙古族民族地区的民族器乐、曲艺、民歌等元素都参与了电影音乐配乐的创作。如电影《草原晨曲》中,作曲家成功地将蒙古族长调、马头琴运用到电影音乐配乐中。而蒙古族的民俗活动,如那达慕、祭敖包的一些音乐也对电影音乐配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电影歌曲的内涵

民族元素中,民歌对电影歌曲的影响是最为鲜明的,如《草原晨曲》是由蒙古族民歌《思念》改编的,《敖包相会》是由科尔沁叙事民歌《韩秀英》改编的。另外,电影歌曲的歌词也能表现出民族元素对电影歌曲的影响,如《敖包相会》中的敖包,祭敖包也是蒙古民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剪羊毛》中的歌词:“羊毛就像绣球花儿一样,洁白的羊毛剪下来,羊毛就像金银花一样,成山的羊毛堆起来”。从曲调上,这些电影歌曲都是由民歌改编,当然调式也都是民族五声调式。

三 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独特性

历史题材中的蒙古音乐创作为内蒙古电影音乐树立了鲜明的旗帜,它巧妙地结合了世界电影音乐创作的技法,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深深植根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地上,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 继承性

蒙古历史题材电影音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如对蒙古族多声部民歌形态——潮尔的运用与改编、呼麦唱法的运用及蒙古族民间乐器的运用等。当然,单一地只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并不能够丰富地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物的性格、气质、心理等,所以作曲家努力对民间音乐文化做研究,通过不同的体裁和题材使其有更强的生命力,散发出不同的民族特性,从而孕育出不同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如电影《成吉思汗》中成吉思汗与勃尔帖的婚礼歌舞曲,在音乐中充分运用了蒙古族婚礼的题材,创作了带有鲜明蒙古族风格特点的婚礼歌舞音乐:音乐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而且担任领唱之人同时还要弹奏伴奏乐器,即蒙古族民间乐器——图卜硕尔。作者莫尔吉胡在这段音乐中不仅运用了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特点的蒙古婚礼题材,还运用了蒙古族的民间乐器——图卜硕尔,从而强调了音乐的民族性,使之更好地与影片水乳交融。

2 发展性

电影音乐创作是音乐创作的组成部分,其创作手法又与西洋作曲技法是分不开的。而在蒙古历史题材的电影音乐作品中运用西洋传统作曲技法,可以使主题音乐的构思、创作及展开变形,从而加强主题与影片的统一,使影片整体结构更加凝固。可以说,西洋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格的音乐语汇在蒙古历史题材电影作品中的精妙结合,增强了它们各自的表现力,使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升华。

3 启示性

电影音乐是特殊的,它既没有严肃音乐的净炼,也没有通俗音乐的宣泄,但它有管弦乐的醇香、有电声乐的冲撞,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电影音乐融合着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是电影音乐创作的特点。在蒙古历史题材电影音乐作品中,主要运用的是西洋传统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语言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如在潮尔的原生形态上,融入西洋多声部的写作技法,使之成为四声部混声合唱作品,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领域中,以钢琴、合唱、弦乐、管弦乐、歌剧等多种音乐体裁为载体,融入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元素,还能使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使民族化音乐创作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4 传媒性

电影具有强大的传媒功能,这一特殊的手段可以使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现于世人眼前。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多角度、多形式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横向、纵向地勾勒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画面,无不是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手段。在蒙古历史题材电影音乐作品中,电影题材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点,音乐围绕影片的文化语境进行衬托和拓展,为影片的存在、发展营造准确空间,并加强电影作品的民族性,为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加准确地阐述出电影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

总之,诸多事例可以证明,中国作曲家正在调动中华民族的音乐元素,将其运用于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音乐创作领域及其它创作领域之中,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

四 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呈现:《草原晨曲》主题歌

影片中的歌曲所表现的不仅仅是电影题材本身,更多的是它跟作品题材的感情关系,所以说,它在情绪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愈发强烈了——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更彰显了影片的主题。这一特点,在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下面将通过《草原晨曲》的主题歌,分析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呈现。

1 《草原晨曲》主题歌的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由通福谱曲、玛拉沁夫作词的电影歌曲。电影歌曲与纯音乐歌曲的欣赏方式不同,电影歌曲可以以“视听结合”的方式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而纯音乐只能以“听”为主,缺乏观感。因此,电影歌曲相对于纯音乐的传播更富有优势;电影歌曲可以借助电影艺术的巨大宣传力量广为传播、长期流传。比如影片是以包钢的建设作为主线,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的热情。对于包钢的工人来说,他们缺乏技术和人才,所以在当时全国支援建设包钢的情况下,包钢领导人送包钢的建设者去鞍钢学习。歌词的第一段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他用细腻的笔触对草原进行了赞美,如:“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美丽的草原,再见吧,亲爱的家乡,为了远大理想我们像燕子似的飞向远方”。第二段,是作者对未来包钢的预想,作者在写作作品的时候,包钢还没有建成,但是他对包钢未来的预想确实如现在的宝钢厂区:“烟囱林立破云雾,百花绕厂房。再见吧,青色的草原,再见吧,红色的家乡。”红色代表了钢铁的颜色,它与青色的草原形成颜色的对比。“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回包钢。”在这里,作家又用到了“飞”字。第三段歌词是对未来草原成为钢铁基地的预想,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描绘。

2 《草原晨曲》主题歌的演唱分析

这首电影歌曲是由长影乐团的合唱队员合唱的,其中男女对唱的部分是由舒超和吴影、李世荣和吴秀云演唱的。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则有以下特点: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此外,电影歌曲的广为流传与电影歌曲的曲调不无关系。《草原晨曲》是以内蒙民歌《花儿马》为基础改编创作的,曲作者通福巧妙地运用了节拍变换、音型拓展、变化重复等手法,把这首蒙古族民歌改编为电影音乐。因为是由民歌改编,所以这个作品的调式也属于五声调式,曲调欢快高昂,使人听过就难以忘怀。

3 《草原晨曲》主题歌的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心,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基础。企业文化同样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草原晨曲》,包钢在全国的知名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如果没有《草原晨曲》,即使在50年代曾形成全国支援包钢的局面,也难使人们40多年来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把《草原晨曲》定为包钢厂歌,对包钢人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电影《草原晨曲》是直接反映包钢建设的,是在全国支援包钢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反映这一重大题材而创作的。不论是电影《草原晨曲》还是歌曲《草原晨曲》,都是因为建设包钢而产生的,都和包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换个角度说,《草原晨曲》是由包钢建设这一母体产生的,《草原晨曲》是草原的儿子,更是包钢的儿子。

五 历史题材中蒙古音乐的发展

电影音乐创作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立足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土壤上,尽可能地汲取多种音乐元素的精华,使民族土壤更加肥沃。如作曲家三宝在电影《嘎达梅林》中运用马头琴与电子合成器的结合,来营造影片的蒙古族文化色彩;作曲家芦世林在电影《丹顶鹤的一家》中运用十二音作曲技法与民族五声调式的融合,来丰富影片的奇幻色彩等。诸多事例可以证明,中国作曲家正在调动中华民族的音乐元素,运用于影视剧的音乐创作领域及其它的创作领域之中,以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其中,内蒙古电影又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在我国辉煌的电影历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诸多的内蒙古电影歌曲则随着电影的放映传唱于大江南北至今。它们也成为内蒙古电影歌曲的代表。电影音乐以其自身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还影响着许多没有看过电影的青年一代。

总之,电影音乐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电影音乐研究更是对笔者的一大挑战,希望本文能对内蒙古地区的电影音乐创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文献资料。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1554209。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 [法]皮埃尔·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 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5] 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6] 樊祖荫:《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7] 桑桐:《和卢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张丹,女,1974—,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钢琴教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作者:张丹

传播红色电影音乐论文 篇3: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红色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摘  要】以红色电影《八佰》为例,根据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的四个层面对该影片的英译字幕进行分析与研究,分析影片英译字幕对“四个方面”的呈现效果、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电影字幕英译的重要性,剖析英译者对影片字幕翻译的思考,并论述字幕翻译对我国红色电影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红色电影;《八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加,愈来愈多的优秀外国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我国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走出了国门。电影作为中国文化成熟载体之一,逐渐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字幕翻译便成为了其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的出现,使不同语种的人能畅快地欣赏每一部原著的风采。

对于红色文化而言,中国人的红色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它流动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红色”如此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了太多的涵义。我们可以歌颂“红色”代表的勇气与革命——从人生踏入学校以来,每每看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脑海里就会浮现战士们闹革命、打天下的英勇杀敌的画面,无不热血沸腾。电影《八佰》自上映以来广受大众好评与喜爱,以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诠释了中国红色文化,宣扬了中国红色精神,让观影者体会到了视觉上的震撼以及心灵的洗礼。该影片配有英文字幕,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也为了让更多人知晓中国红色故事与精神。本文以《八佰》的英文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根据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1],希望能够对我国红色电影外译有一定帮助。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在话语分析理论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人类发现纯语言层面难以对语篇进行完全的解析与探究。从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看,非语言形式和伴随语言表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其强调的是多种形式的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同模态的话语都是为了体现出话语传送者的整体意图,因此一旦一种模态无法表达全部意义时,其他模态就会填补表达上的空白和残缺,这样一来,多种模态就形成了互补的关系。[3]只有充分考虑到互补性和局限性,电影字幕才能合适地传达出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从而做到通俗易懂且不失其根本。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对红色电影字幕翻译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庆祝100周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指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4],因此要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红色电影作为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是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英雄事迹、歌颂战争时代为主题,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近年来,一部部改编于真实历史事件的红色电影如《1921》《建军大业》《革命者》《八佰》等,通过电影艺术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精神,通过电影字幕翻译,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摩擦,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在百年奋斗中锤炼出的红色精神。

红色电影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更巧妙地传达了电影所表达的内容。电影中的字幕翻译不仅仅单纯只做文本翻译,还要考虑到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表达方式等模态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样在文化交流中,还需考虑到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地方文化的因素,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红色电影字幕翻译中极为重要,不仅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可以与各个国家建立跨文化交流,获得国际的认可。

三、《八佰》中的字幕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

管虎导演执导的《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擊日军的故事。[5]该片与以往战争片的主角不同,旨在塑造立体的人,从一群逃兵身上展开。其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都是配角。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片中因为当时士兵重组频繁,还有不少士兵来自天南海北增援上海,大家都说着各种口音,这样的种种还原,起码写实感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

《八佰》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随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上映。本文从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四个层面来探析《八佰》英译字幕翻译的呈现效果,分析其对传达影片内容、传播中国故事以及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

(一)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6]。这个层面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决定了交际的形式、交际的传统和技术。情景语境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具有解释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等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语境会产生独特的语境含义并发生作用。在电影字幕的英译过程中,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给观影者带来的不同观感与对中国文化特色的认知。文化层面上的传达可以是电影中某个场景的特色,让观众能通过文化上的某种共通性产生共鸣。

《八佰》拍摄重点不仅是将历史展现出来,更着重刻画每一位英雄的形象与中国精神的传承。每一位壮士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新旧文化交替,还带着各自的口音与方言,这就要求在译者进行英译时,既要考虑到每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要结合具体的电影场景,进行适当的文字字面意义上的转换,辅助能够传达影片的真实意义,构建合理美好的中国形象。

例1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译文:To be a good person, one must persist in doing good.

这一镜头中湖北保安团正赶往上海四行仓库准备加入到这次的抗战中。如果不加以改动,完全按照原句来翻译,那么“中式英语”会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其深层真正想表达的含义。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其大意是:不坚持不懈地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这里译者将文言文暗含的信息予以直白表达并结合西方文化表达习惯作此译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文化层面可以看出,该译文准确传达了语境含义,从侧面烘托中国红色精神,也为之后因残酷战争牺牲作了铺垫,合理减少了文化差异,更贴近观众的认知程度。

例2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译文:When I turn to dust, you will see my smile.

这句话是影片开头部分之中的一句插入语,没有搭配任何场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字幕前的一个场景是由乌鸦引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意象往往是一种败亡的象征,是恐惧和厄运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化中,乌鸦被作为绝望和死亡的象征。紧接着的镜头就是湖北保安团到达大场,大雨与乌鸦的叫唤笼罩着大场的寂静与黑暗。后引出日本人开始杀戮的战争场景。湖北保安团的军人幸存者只有端午、小湖北和老葫芦三人,他们在逃命的途中亲眼看见了日本人强杀中国士兵的惨状,而端午眼看着受伤的军人在向他求救却有心无力,只能说一声“对不起”。这句话出自于鲁迅先生的《墓碣文》,鲁迅先生在工农斗争的鼓舞下,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着勇猛地作战。为勉励自己和告诫同行者,在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埋葬一切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坚持斗争,也描写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与灰暗,以及意欲认识和摆脱这种心境而不能的焦灼和痛楚[7],故作此文。在影片中这句话是写给端午当时的处境:他在突发的战斗中,惊慌失措,四处躲藏。终于被冲散了队伍。可他此时能如何呢?这就是抉心自食,创痛酷烈,就失去了本心的滋味。而徐徐食之,心已经变了味道,本味又失去了。进也忧愁,退也忧愁!

句中“尘”即指端午,四行仓库将是端午的坟墓,端午也是墓中人?我们对他的期待,而他自己终将以微笑来迎接本心,即使终于化成尘埃!译者这里用“dust”与“smile”相对应,一方面能传达出出中国人民为国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用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影片内容进行衔接并为下文做了铺垫,让观众更能理解影片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语境层面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往往会受制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所决定的语境因素。[8]从语境层面研究《八佰》的英译字幕,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考虑具体的场景氛围、电影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影片对白中涉及白话文和各地方言的交替。语境是观众能产生共鸣的主要推动力,应结合语境对话语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能准确传达语篇含义的效果。

例3  我泱泱大国,四万万同胞,一人一口吐沫就能把他们给淹死。

译文:We are the greatest country! With 400 million compatriots! A mouthful of spirit from each of us could frown them!

这句话是日本人在四行仓库放了毒气之后,对岸的人民群众感到惊慌落荒而逃时,其中一位老百姓喊的。译文中将“一人一口唾沫”翻译为“a mouthful of spirit”,在该语境下,“一人一口唾沫”的深层含义表示每一位老百姓都有顽强的中国精神,每一个人的力量加起来足以打败倭寇。译者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合理地考虑到了中国文化以及语言的差异性,适当地将语义调整,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真正含义。

例4  “…再继续下去,意义是什么?”

“这里是我们的家。”

译文:“If you continue in this way, what’s the point?”

This is our homeland.

電影台词中是一位女教师采访一位军人的画面。女教师认为这场战斗如果继续下去代价更为惨重,死伤的军人将会越来越多,但是这位军人给予她的回应却是因为这里是家。这个“家”字隐藏着很多含义。一方面,对于军人来说战场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另一方面,这里是中国,这块土地使他们现在要守护的地方,他们坚守的不仅是自己的信念,更是最祖国的忠诚。译者将这个字翻译为“homeland”,目的是为了告诉观众们,我们祖国的军人是多么的伟大,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具有的中国精神。

(三)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9]简单来说,内容层面就是包括该语句所包含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既要准确表达出当下话语所诠释的内容,也要与人物相关联,不能让观者感到突兀。在影片《八佰》中,译者需要考虑到该影片的体裁以及一些俚语的存在,从而在意义上不偏离要表达的意思,在形式上要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形象。

例5  号外号外:“三个小时到了,日本人没有打下四行仓库。” “三个小时到了,日本人没有打下四行仓库。我们胜利了!三个小时到了! 三个小时到了!日本人食言了!兄弟们是好样的!”

译文:Three hours are up! The Japanese did not take over the Sihang Warehouse. Three hours are up! The Japanese did not take over the Sihang Warehouse. We won! Three hours are up! Three hours are up! Japanese couldn’t win! Our brothers did it!

这段话是由一个卖报的小孩说的。影片前半段日本军队曾宣告说要在三个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但三个小时过去了,日本人失败了。在这段话中,“三个小时过去了”和“日本人没有打下四行仓库”这两句重复了两次,并且卖报孩子在说这段话时的音调是非常骄傲自豪的。此时,背景音乐非常安静,没有老百姓的喧哗,只有卖报小孩的呼喊;再结合画面,老百姓纷纷聚集在河道边,目光聚集在对岸的四行仓库,向军人们投去的是感动的泪光和胜利的曙光。这样的内容表达渲染了一个因战争而寂静的氛围,也表现出了我们如此的泱泱大国有一股散不去的中国精神。

(四)表达层面

多模态话语视域下表达层面可以分为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又包括纯语言和半语言两类,主要是由声音符号和字符传达声波的[10]。现代社会,观众们更倾向于原声观影配以译入语字幕。因此,译者在英译的过程中要观察人物此时此刻的动作行为,伴随动作的说话语气要符合当时场景气氛,要保证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既能抓住这句话的关键信息,又能理解其意义。

例6  “这场战役我们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民族病了!别人这么欺负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够争气吗?”

译文:We lost this battle. But why? Because our nation is sick! Letting others bully us like this! We should be asking ourselves if we’ve done our best!

这段话是撤退前夜谢团座对所有战士说的话。当谢团座接到撤退命令时,他心里是不甘心的,已经坚持了四天了,牺牲很大,每个战士也都付出了一切,就这样撤退实在是心中难以平复。但转头一想,如果这场战争再继续下去,死伤会更多,这里的战士都是有家的人,再继续下去只会有更多无谓的牺牲。谢团座说接下去所有人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安全撤退。这段话中,译者将一个反问句英译成一个陈述句,这一个语气的转换恰到好处地把源语表达出来,让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这段话再贴合后面战士撤退的场景,让人不得不泪流满面。慢镜头、细节刻画以及灯光效果让整个画面看起来很有灵性,引发观众深思,从而感受到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审美。

四、结语

电影字幕翻译对我国电影“走出去”起着重要作用,它推动着电影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电影《八佰》的英译字幕翻译为例,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进行探究,[11]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单一的字幕翻译很难将影片真正想表达的含义完整展现给观众,必须结合多模态,从更深层次对其字母进行翻译,适当替换内容,合理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准确传达语篇含义,使外国观众能够看懂中国故事、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精神,有利于将积极的中国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茆博.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汉译英研究——以《八佰》为例[J].英语广场,2021(08):25-28.

[2] 陈楠楠.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J].文学教育(上),2020,(08):134-135.

[3] 徐晓艳.多模态话语视域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英雄》为例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3):122-125.

[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N],人民网,2021,(01版).

[5] 范丽珍.近期国内电影市场综述——城市影院市场恢复常态  各种公益放映全面铺开[J].中国电影市场,2020,(12):46-55.

[6] 胡茜.多模態话语分析视角下红色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建党伟业》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1):102-105.

[7] 田建民.重读《墓碣文》[J].长城,2013(07):151-158.

[8] 陆忠丽,夏倩.多模态话语分析下的《狼图腾》字幕翻译[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6(04):42-46.

[9]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作者信息:褚雨欣(2001-),女,汉,浙江杭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作者: 褚雨欣

上一篇:中外饭店集团研究论文下一篇:园林应用途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