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影响研究

摘要:制度是激励与约束人行为的一种规则。中国式分权制度由于对地方政府做对了激励,从而被认为是引致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关键性制度安排。但当前纵向财政税收返还已逐渐无法满足“增长型”政府的支出需求,分税制改革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激励效应正在减弱;分权体制在保留政治权威约束下的上下级互动过程中,更倾向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近十余年来伴随预算外收入的增长越发明显。支农事权下放后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支农领域的作用越发重要,但事实与现象发现西方经典分权理论已无法合理解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分权制度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独特影响,而这种影响能否合理激励地方政府扶持本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了中国式分权制度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影响理论框架,希望通过优化我国分权制度设计从而优化地方政府的支农行为,最终达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本文遵循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将中国式分权细分为收入分权(横向)、支出分权(纵向)与管理分权(市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理论构建。其中收入分权从地方政府之间横向经济收入博弈的角度分别讨论了预算内收入(财政分权)与预算外收入(金融分权)的不同影响机制;而支出分权则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支农事权下放、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政绩考核指标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最后管理分权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支农干涉与管理职能问题。通过对中国式分权制度研究范畴的细化,本文揭示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内在机理与影响方式,并为后文实证构建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阶段,本文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核心变量进行了基础演绎与分析,其后采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并运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空间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前文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后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收入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①当前收入分权下无责任的财政援助弱化了纵向财政分权的激励机制,但强化了横向财政资源竞争的能力。联邦制的财政分权模型的激励效应并不适用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支农行为。在中央政府高度政治集权的“大政府”领导下,基于增值税税收返还的纵向财税激励效应减弱;而地方政府可通过横向的财政控制从而强化其财政资源能力。②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上的目标函数趋同降低了金融支农约束。同时金融收入分权的预算外收入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金融支农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来源于金融风险的对外转嫁与中央的隐形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成本外溢与风险转嫁等方式,将自身预算外约束扩张的成本与风险转嫁到上级或同级政府,从而强化其金融资源的获取能力。③地方政府在强化其经济能力的过程中,支农能力大于了其支农真实需求。通过理论与博弈分析表明,财政援助所形成的横向财力转移会导致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农规模的提升。地方政府中高收入分权地区会主动增加财政支农规模,在被转移支付前优先满足自身支农需求;而低收入分权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在农业“争资立项”的基础上对中央与同级政府造成事实性依赖。二是地方政府利用“风险转嫁”扩大其预算外支农约束,增强了预算外收入的横向竞争(金融资源),从而更为盲目的扩张其预算外的金融支农约束。实证结果表明收入分权造成的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同时收入分权对支农规模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门槛效应,适度的收入分权能够推动当地支农规模上涨,但过高或过低的收入分权对于支农规模提升作用降低。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收入分权在25%、50%以及75%分位条件下对涉农资金规模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同,其结果同时说明当前地方政府支农资金规模的主要受到政府间横向经济博弈与其支农能力的影响,而非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2)支出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①当前支出分权的下放并未能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差,信息传递仅能从上至下而未能从下至上。由于我国户籍制度与乡村文化传统限制导致农村受益主体的村民难以运用“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来反馈地方政府对三农建设的成绩与满意度;农村对地方政府服务供给的信息反馈失效导致委托代理模型在我国农村的应用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弱化了支出分权通过横向竞争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结构的作用。②上级部门指标性考核方式则强化了支出分权的纵向激励效应,中央政府指标性考核从选择性变为了唯一性。当前支出分权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绩效考核方式,造成地方政府在面临上级政府考核时产生对政绩指标过度依赖,从而忽略了当地农村受益主体的真实需求。这种激励偏差会引致地方政府一方面追求短期政绩表现,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更侧重“可视性”的政绩投入,最终形成政绩导向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事权下放导致地方政府对农村投资与公共服务供给遵循“可视化”优先的投入导向,对容易被上级政府考核发现的“可视化”指标更加侧重,而对于不易被晋升考核重视的“非可视化”指标则投入不足。通过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发现支出分权对支农行为“短期化”投入的冲击效应在滞后四期左右迅速收敛于零,表明了地方政府的支农政绩导向行为对农村投资建设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这种短期性行为对于“可视化”指标的影响滞后期更为提前。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当前财政资金对于需要长期和持续性供给的农村服务供给更为有效。(3)管理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①管理分权此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干涉并未有效促进其市场化进程,反而促进了区域间的市场分割行为,这种干涉行为不仅未能消除“市场失灵”,反而导致了“政策性失灵”。我国农业市场与政府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强政府”与“弱市场”关系,地方政府在支农事务上出现明显的地域边界隔离,支农行为边界不清晰,职能不确定的现象,并对当前区域中农业商品市场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进行行政干预与地方保护。②管理分权的主要影响机制为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农业商品或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因素来对农业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控制。地方政府支农行为边界的模糊引致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缺乏制约,在面领“各自为战”与提升本地农业经济增长的选择中,地方政府突破管理分权边界约束对区域农业发展形成市场保护,最终形成农业多领域的市场分割行为。实证结果表明:一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商品市场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市场分割,该行为表现出区域内Moran I值的显著与趋同性,表明农业商品市场的市场分割已经形成了一定区域性聚合性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横向联盟;同时,通过了拉格朗日乘子法检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管理分权对农业商品市场分割的影响显著。二是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就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了检验,实证表明省农业生产规模会影响对管理分权的影响效应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即管理分权在农业生产大省形成的市场分割行为会更加明显。本文中国式分权制度特点从不同维度勾勒出地方政府在支农行为的特点,描述了支农规模基于博弈、支农投资服从政绩、支农管理缺乏合作的综合性支农行为。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分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与优化方案。最后,和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框架创新。本文将分权制度的纵向激励、横向竞争、预算外经济资源博弈以及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抉择纳入到统一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间一方面存在纵横联动的二维显性制度“双重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存在基于预算外经济资源撰取的隐形制度“投机抉择”,显性与隐形制度博弈结果决定了地方政府支农的行为路径。该框架较好的解释了地方政府支农“意愿”不强,但支农规模增长的现象;同时澄清了支农资金规模并非造成农村公共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并能对区域农业市场分割现象进行有效回答。(2)分权制度的研究维度细化。基于中国经验对已有以纵向税收返还为核心的财政分权制度研究内容的细化与扩展。本文在将分权制度的研究范畴细化为收入分权、支出分权以及管理分权三个维度,是对当前分权制度研究维度与范畴的有效细化。(3)实证方法创新。运用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规模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描述了不同分权程度的影响机制差异性,是对已有线性实证方法的一个补充;运用PVAR模型实证了分权制度对地方政府支农行为的滞后期影响,并描述了该影响在短期快速收敛的政绩导向现象,是对已有研究忽略政策滞后期影响与持续效应的一个补充;通过设定质点距离并基于“冰山理论”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造成的市场分割行为,是将“冰山理论”与空间地理结合实证的创新扩展。

关键词:中国式分权;财政分权;金融分权;政府行为;政府支农

学科专业:农村金融与财政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国式分权制度

1.4.2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

1.5 主要创新点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借鉴与文献评析

2.1 理论借鉴

2.1.1 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

2.1.2 分权制度与发展理论基础

2.1.3 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风险理论

2.1.4 地方政府行为边界理论

2.2 文献评析

2.2.1 分权化的OECD国家与地方政府行为

2.2.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激励形式

2.2.3 中国式分权制度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偏好

第3章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3.1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3.1.1 财政收入分权与财政支农规模增长

3.1.2 金融收入分权与金融支农规模增长

3.1.3 研究假设

3.2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3.2.1 支出分权、信息传递失效与横向激励弱化

3.2.2 支出分权、考核机制失效与纵向激励强化

3.2.3 研究假设

3.3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市场分割行为

3.3.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

3.3.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

3.3.3 研究假设

第4章 中国式分权的演进与描述性统计

4.1 中国式分权的体制背景与演进过程

4.1.1 中西方分权制度构建的社会背景与差异

4.1.2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历史探索

4.1.3 中国式分权制度的特征:显性与隐形分权

4.2 中国式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1 收入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2 支出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2.3 管理分权的描述性统计

4.3 地方政府支农行为描述性统计

4.3.1 支农预算约束与区域配置描述

4.3.2 支农政绩导向与服务结构描述

4.3.3 支农市场分割与价格指数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软约束行为

5.1 收入分权对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跨时与跨区域影响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设计、描述与处理

5.1.3 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5.1.4 跨时与区域差异分析

5.2 收入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预算约束行为的非线性影响

5.2.1 双门槛模型设计

5.2.2 指标设计与描述

5.2.3 TM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5.2.4 门槛效应回归结果

5.3 稳健性检验:面板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政绩导向行为

6.1 研究思路与模型

6.2 变量设定与整理

6.2.1 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6.2.2 变量整理

6.3 支出分权制度与地方政府支农可视化行为

6.3.1 财政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3.2 金融支出分权与可视化行为

6.4 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短期化行为

6.4.1 财政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4.2 金融支出分权与支农短期化行为

6.5 支出分权与支农滞后期影响效应分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管理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农市场分割行为

7.1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

7.1.1 研究思路与模型构建

7.1.2 指标设计、整理与测算

7.1.3 Moran I指数与模型甄别

7.1.4 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

7.2 管理分权与市场分割行为的影响路径检验

7.2.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与检验步骤

7.2.2 指标设计、整理与描述

7.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协调正式性政策约束,建立诱导性分权制度

8.2.2 优化财政援助机制,防范财政支农的机会主义

8.2.3 强化政府预算监管,平衡金融支农资源

8.2.4 建立信息双向回馈渠道,完善考核激励设计

8.2.5 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农业生产联盟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相关研究成果

上一篇:农村审计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