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24

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要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监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距今已经十年。这十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涉农各部门,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和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1:

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 基于2009—2018年新疆阿克苏地区统计数据,采用VAR实证模型联结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收入现状,以探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有协整关系,在滞后1期时满足财政支农资金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基于VAR模型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生正向冲击影响,但是整体来看,该正向冲击影响较弱并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明确支农导向,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考核体系,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VAR模型

Key word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VAR model

阿克苏地区地处南疆,下辖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2019年阿克苏地区总人口为2 561 674人,乡村人口为1 683 325人,占地区总人口的65.7%;地区财政收入1 227 381万元,财政支出 4 250 205万元,农林水支出699 00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6.45%;农户人均纯收入14 920元,较上年增长8.5%。目前财政收支压力很大,各行各业都在压减支拨,在此背景下加大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偏斜,精准解决“三农”发展短板问题尤为重要。现阶段阿克苏地区正面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缺乏严格完整的资金使用监督体系、农村居民收入波动大等问题,财政支农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最直接的手段,积极完善合理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对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立足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通過实证分析探究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从而达到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目的。

1 文献综述

现阶段关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问题,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全国、区域视角对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并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明确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发展问题。

姚燧等[1]运用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得到财政支农资金增加短期无助于农民增收,长期来看其拉动作用微弱,并提出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合理优化结构,并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体系。贺郁萱[2]运用控制变量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得出农村产业融合在财政支持下有助于农民增收,因而需要完善支农体系与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联结机制。肖碧云等[3]认为加强国家在财政方面的宏观调控,尽可能地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加强农民收入在“三农”中的核心地位等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张元丽[4]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实证得出财政支农在资金支出在短期内无助于农民收入,反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资金使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支出结构才能达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及辰等[5]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与山西省发展现状,通过单位根检验、共线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得出二者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苏月霞等[6]基于江苏省的财政支农资金现状,建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的经济模型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李超[7]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入手发现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体系,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提出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完善监督和评价制度,统筹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利用率等建议。罗芬芳[8]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足与针对不足的改进措施展开研究,得出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利用是保证农村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的不足进行改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政支农资金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 描述性分析、模型构建

2.1 描述性分析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并选取该地区2009—2018年统计数据,进而分析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是否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存在相互关系,2007年以后新疆财政预决算科目全面调整,其中选取财政支农资金用农林水事务支出代替单位是万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单位是元。由图1可以看出这10年里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支农资金从2009年的12.321 2亿元增至2018年的69.900 1亿元,增长约5.6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4 833元增至2018年的14 920元,增长约3.1倍。从图2可以看出,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波段上升趋势,表明对于财政支农的支持力度总体是增加的,只是每年的幅度有所变化。

2.2 模型构建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为自变量,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研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具体模型为:Y=β0+β1X+。

由于所选取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并且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取对数表示,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分析则方程为:lnY=β0+β1lnX+。

3 实证检验

3.1 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很大程度具有随机性,统计数据不一定是平稳的,则需要对数据进行ADF检验。

由表1可知,lnX和lnY在0.01水平下是平稳的,并且Prob.值分别为0.001 2与0.007 8,都小于0.01,因此,原假设不成立,数据是平稳的。

3.2 协整检验

由表1可知,该研究选取的数据是平稳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lnX和lnY在95%置信区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且P值小于0.10,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数与财政支农资金对数存在某种长期性稳定关系,两者间的偶然偏离会自动趋于收敛,因而任何对均衡状态的偏离均是短暂的。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3得出,滞后1期时在0.05水平下,拒绝“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不拒绝“Y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因此,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具有因果关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与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没有因果关系[9]。

3.4 基于VAR模型分析

3.4.1 滞后期数。

VAR模型在滞后1期时评价最优。从表4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能够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滞后1期跟滞后2期的财政支农系数是正值,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数额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3.4.2 AR根图。

从图3可以看出,单位根是全部小于1,则全部根落在单位圆内,该研究构建的VAR模型有效,可以对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3.4.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4模型选取时间为10年,纵坐标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反应程度。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利于自身的改善,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善幅度较小。由图4(b)、(c)可看出,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向冲击对農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有正面效应,但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体上冲击作用较为平稳,波动不大;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资金冲击来看,1期开始呈现正向反应,这种正面效应在滞后3期达到顶点,随后有所减缓,表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财政支农资金在前期比较明显作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664 530百分点。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短时间内只有单向关系,即财政支农资金能有效带动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而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不是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由VAR实证分析得出,该模型在滞后1期时所有评价效果达最优状态,当期的财政支农的正向冲击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没有较大的立即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产生正向冲击影响,但是整体来看,该正向冲击影响较弱,侧面也反映出新疆阿克苏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偏低,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乏完备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农户自身也应该调整思想观念,加强技术培训教育,提升劳动技能水平,达到增收的目的。

4.2 政策建议

4.2.1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明确支农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的升级发展,农用机械的大范围使用,农业发展效率的提升导致农民双手解放,农民增收渠道拓宽,解放大量劳动力,农闲时节进城打工都是提升农户收入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最实质性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了,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了农户的生活水平。按照《农业法》的要求,要确保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稳步增加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针对阿克苏地区8县1市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考虑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策略,扩展新形式的增收路径,对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贫困地区,政府应出台相应发展政策,让农民直接参与到项目决策和建设过程中,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4.2.2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

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使用一方面在保证农业经济社会同时的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环境[10],保护当地的农田水利自然资源,加强自然灾害抵御风险能力,尤其加强农村教育性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自身知识水平,以及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工作,建立并制定完善的农户务农补贴政策,严格规范财政资金在支农各个领域的合理分配比例,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多层次性与可控性。

4.2.3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监督考核体系。

建立监督体系,明确监督责任,坚持责任到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做到有理有据,规范使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过程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增强约束力与工作透明度,提高农民参与度,增强支农资金绩效评估时效性,政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网上公开每一部分的预算以及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财务人员可以对资金进行监控,提升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的掌控力度,明确问题,精准实施各项收支政策。

4.2.4 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因区域资源差异,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意识,使其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可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收益。

参考文献

[1]姚遂,张元丽.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7(1):43-47.

[2]贺郁萱.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169-173,188.

[3]肖碧云,徐学荣.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2019(9):116-117.

[4]張元丽.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1978—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及辰,董帅,张金池.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1):4-5.

[6]苏月霞,高雷.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393-396.

[7]李超.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7(17):79,83.

[8]罗芬芳.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20(8):49-50.

[9]于丛艳,王红.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5年数据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35-137.

[10]张树礼,张家璇.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部分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62-265.

作者:谢军 马爱艳 琚颖

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2: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十年实践与探索

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要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监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距今已经十年。这十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涉农各部门,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和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实践和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回顾、总结、梳理十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得与失,对于今后加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的提出、取得成效及主要做法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的提出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提出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两个趋向判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针对财政支农投资管理分散、交叉重复的问题,解决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2006年的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要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监管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200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

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2005年、2006年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05]31号)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两个文件,对各地财政部门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要求各地财政部门认真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统一部署,2006年,中央财政在全国选择了162个县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在l3个粮食主产区选择了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同年,国家发改委对支农投资工作也进行了整体部署,对每年安排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投资农林水利主要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 462号)以及2006年《政府支农投资指南(试编)》,通知和指南都提出了以编制规划作为指南,发挥规划在支农投资安排方面的作用,加快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步伐,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深化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各项改革。鼓励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县(市)进行整合政府支农投资试点。由当地政府牵头成立整合投资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县域内的支农投资建设项目。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国家有关支农政策,确定每年支农投资重点,适时调整当年支农投资指南,并及时向全社会发布。同时,鼓励和支持县级政府从实际出发,编制县域发展建设综合规划,以优势产业、重大项目或重点区域为载体,探索有效的整合模式,建立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强化县级政府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为进一步规范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2007年,财政部在全国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建制度、反违规、查隐患、促整改,通过多项措施杜绝支农资金违规使用。2008年,在总结前两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整合机制。设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对县级整合试点实行绩效考评和奖补制度。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5亿元,对支农资金整合成效突出的50个县给予了奖励。二是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三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巩固中央农口部门支农资金整合成果。按照有关要求,将部门预算中性质相近、用途相同的项目资金进行归并整合,并直接用于地方。在坚持以县为主进资金整合的同时,各地积极探索省级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有效途径,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积极支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试点工作,出台推进省级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措施,加大对地方支农资金整合的引导力度,并制定出台了适合本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度。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奖补制度,将过去由中央财政安排引导性资金支持支农资金整合的做法,改为各地先自主整合,中央财政考评后给予奖励,以推动形成县级支农资金整合的内在需求和自有动力,从机制和制度上进一步深化整合工作。由此也形成了涵盖中央、省和县三个财政级次的支农资金整合格局。

(二)财政支农资金十年整合取得的成效

从近十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践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取得成效表现在:

1.促进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各地实践情况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仅促进了财政支农资金的集中投入,而且依托一批农业项目实施,使得农业布局不断优化,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也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有些地方通过集中资金,保证了一批对农村发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的建设需求,形成了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脱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无论在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还是在农村移民搬迁、扶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脱贫等方面都离不开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各地通过把有限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用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以及山水林田路得到综合开发和一批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上,这些整合资金的有效使用,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素质极大地提高。

2.有力地推动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仅是旧体制下形成的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一次改革,也对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此,各地在支农资金整合上大胆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本地方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开展,有些省市采取简政放权,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对一些重大的支农专项资金不再要求地方报项目,也不批项目,按因素法分配资金并切块给地方,由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自主管理,将资金的管理权、项目审批权完全赋予地方,为地方统筹使用资金创造条件。在支农资金的整合过程中,有些省市不仅形成一套规范制度体系,而且建立了“五化”(实行投资股份化、布局区域化、运作公开化、管理规范化、工程标准化)、“六制”(实施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项目审批制、责任追究制、资金监管制)运行保障机制,从而提高了财政支农整合资金的使用效益。

3.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聚集使用与放大效用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将不同层面、不同渠道的资金统筹使用,不仅有效解决了支农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支农资金整合、聚集带动了各部门涉农支农资金与社会帮扶资金的合理对接,放大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且形成了立体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新格局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新局面。不仅如此,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得各涉农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更加密切,资金整合后,支农项目的立项不再由职能部门一家决定,而是由财政部门与各涉农部门集体会商、联合选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有利于支农资金的监管,使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更好地在阳光下公开、透明,防止权力集中出现的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有些地方在资金整合后,充分利用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力量,强化对财政支农项目及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减少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

4.促进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观念的更新和职能的转变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全面开展,不仅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加快了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资金整合不仅使得省级财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能够从项目管理、审批等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研究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让基层政府从过去争资金、跑项目中解放出来,专心于项目的管理和实施,专心于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实际和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同样对中央和省市而言,可以把用在审批项目和分配资金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研究未来农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围绕未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等,认真研究制定未来全国和本省的财政支农政策目标,确保支农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5. 构建起“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平台

自2006年,国家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26个试点县,并安排引导性资金支持和推动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的奖补制度以来,各省级财政支持和引导县级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已实现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所有县市的全覆盖。由于县(市)一级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基础平台,因而各省都把“以县为主”作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切入点,在推进“以县为主”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各地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项目、产业、园区和规划等为着力点,构筑了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平台。通过资金整合,改变了过去支农项目申报以条条为主的做法,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较好地解决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腐败现象。

6.实现了财政支农资金在中央层面上的整合

在推动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同时,中央涉农各职能部门,积极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整合,由财政部牵头,积极与中央农口部门沟通协调,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并工作,将若干专项进行整合改为中央财政一般转移支付,推动了支农资金整合的深入开展。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在安排中央农口部门预算时,将性质相近的一些项目予以整合,集中资金支持工作重点。为了加强部门预算专项资金与财政支农专项统筹使用,财政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部领导主持下,由农业司牵头各涉农农资金安排和资金整合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协商,对部门预算中性质相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并。目前已实现中央层面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超过一半,各省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达到30%以上,这不仅提升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层次,而且从源头上解决了财政专项支农资金过多、过滥和使用管理过于分散的问题。

(三)十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十年实践看,尽管各地整合方式和方法不一样,但都没有离开以项目、产业或园区为载体整合和从资金预算分配使用环节入手进行整合,有些地方是两者之间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如下:

1.以项目、产业或园区为载体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一是以项目为平台的资金整合。选择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或几个重点项目,明确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如江西省和山西省就是以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进行资金整合。山西石楼县就是以移民扶贫项目为载体,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在县这一级进行统一整合、规划、使用。他们提出了“整合支农资金,实施移民开发”的新思路,以移民扶贫为方向,把财政的以工代赈、坝系建设、土地整理、义务教育等支农资金进行集中整合,全部投向扶贫移民新村建设,项目的实施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不改变性质和用途,修路资金修路,移民资金移民,财政部门负责协调和资金的管理、报账拨付。以项目整合支农资金的做法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是以产业为平台的资金整合。各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资金整合,突出资金扶持重点,统筹安排使用资金,通过找准和强化重点,整合各种资源集中投入,在同一项目区内建立统一、协调、互补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机制,在资金整合前实现了项目的现行整合,避免了项目建设的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从而形成财政资金之间,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之间的有效整合,实现了资金的化整为零。像江苏省以产业为平台,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打包”整合。湖北省郧县以柑橘、木瓜两大产业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农产品平台,侧重这两个品种聚集资源。安徽霍山县重点以茶叶、蚕桑、毛竹、鳗鱼、百合、畜禽、中药材、板栗八大支柱产业,带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测土配方施肥等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向优势产业倾斜。

三是以园区为平台的资金整合。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根据园区建设需要,把多个小项目集合成大项目,将分散的支农资金整合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如浙江上虞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区为平台,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四是以规划为平台的资金整合。以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虽然最终也是落到项目上,但比以项目为平台的范围更宽,一般是围绕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目标,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为轴心,打造资金整合平台,引导各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综合投入。如江西吉安县围绕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金渠道不变,审批权限不变,管理职责不变,支出报账程序不变”的原则,把国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卫生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到规划内重点项目建设上,以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2.从资金预算分配使用环节入手,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一是从预算编制环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一些地区在清理涉农资金的基础上,从预算编制环节着手,对分散、到期或低效的涉农资金进行压减、撤销或转变投向,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予以合并、归类,对新增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向,从源头上减少了资金分散的现象。如江苏省将原63项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重新归并为7大类,32小项。浙江省将省农业厅40多个专项整合确定为3大类13个项目。山东省将预算内、外涉农资金统筹起来使用,并将59项专项资金整合为30项。湖南省将列入6个单位部门预算的9个专项资金归并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

二是在资金分配环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推进省级支农资金整合中,各地积极探索资金分配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并注重发挥部门的积极性。有些省成立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省长、财政厅长为副组长,发改委、农业厅等19个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组。各资金整合县普遍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整合领导小组。为了支农资金整合能够顺利开展,有些地方探索建立了资金分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河南省归并资金,以“合理分类”带动资金整合,通过对专项资金的“并、转、停、增“,以支农支出重点方向引导资金整合形成合力;还有些地方积极探索资金横向划转的管理方式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如有些省加强财政厅内部相关涉农处室的协调配合,打破处室界限,将财政部不同司局下达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资金,与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结合起来捆绑使用。

三是从资金使用环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包括:以规划引导整合。浙江省以《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导向目录》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全省资金整合的重点和方向。湖南省财政厅年初联合省农口部门编制了全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支持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依托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进行整合。安徽省以“存量调整和增量集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在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环节中进行整合。湖北省围绕“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优势区域,统筹协调各类涉农投入74.8亿元;以重大支农专项为平台进行整合。2009年湖北省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31个项目县共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11.5亿元,引导社会投入6.5亿元。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涉农资金整合是改革实验的重点内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项目、产业、规划和园区为载体进行的资金整合,还是从预算资金安排分配使用等多环节入手所进行的资金整合,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从经济效益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仅起到了节约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财政支农资金有效配置的目标,而且有效解决了支农投入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果不高的问题,减少了资金的流失和浪费。确保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目的。从社会效益看,推进了财政支农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了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积习,克服了“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使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

作者:李军国 宗宇翔 呼显臣

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 篇3:

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从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情况、中央和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的比较以及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从1995到2006年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在此基础之上,对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进行了相关对策的选择与分析。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些年来,安徽省财政支出的涉农资金在不断的增加。1990年的农业财政支出为3.17亿,而到了2006年已经增长到了33.93亿。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改善农业财政宏观调控的同时,还支持了一大批事关安徽省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尽管如此,从安徽省的农业现状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渐渐成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定繁荣的隐患。由此可见,对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加大涉农资金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2 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绩效情况。其中张谛,翟印礼,陈立双(2008)通过对我国农业投资份额的变动趋势同世界农业投资份额变动规律的比较,结合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系统总结了国外财政农业投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林江鹏,樊小璞(2009)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进行研究,指出造成非有效的原因,并引入交叉有效排序方法对各地区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孙文祥,蔡方(2005)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得出从整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等结论。刘辉(2009)通过对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优化路径,以提升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效率。这部分学者主要是从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体经济绩效来分析的,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总体上是呈显著的正面效应的。也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支农绩效不容乐观。王建明(2010)通过对我国1986~2006年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以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和农业科研投资为代表的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协整关系。王汉章,李上炸,刘伯恩(2009)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家财政各项支农投入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并由此剖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提出今后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思路。王文普,陈伟(2008)根据VAR模型和VCE模型,选取我国1978~2005年的农业产出和财政农业支出为样本数据,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及其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韩林(2009)通过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优化的研究,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的一系列措施。这部分学者主要是从财政农业投入的结构绩效进行分析的。结构绩效主要反映不同类型的财政投入对农业产出影响水平的差异。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各项支农投入整体上是相辅相成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支农的结构有待优化。李正彪,文峰从农户经济行为的视角进行分析财政农业投资的绩效、原因和对策,指出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与农民理性经济行为的兼容性可以促使农民理性经济行为与政府支农目标趋同,提高财政支农绩效。他们是从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社会绩效来分析的。也有学者研究局部地区的支农绩效。但很少人研究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经济绩效。本文将对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从而找到解决安徽省现有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的最佳途径。

3 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分析

安徽省财政支农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财政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支出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效果的好坏。

3.1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绩效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安徽省农业涉农资金在逐年增长,从1990年的3.17亿,上升到2006年的33.93亿。然而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5.15%到2002年的2.23%,从2003年比重又有所上升,之后比重又开始下降。但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值在4.05%。在各项支出中,农村救济费的比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比重从1990年到1999年也是呈上升趋势的,然而从2000年开始又开始逐渐有所减少。相应地,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从1990年到2000年呈上升趋势,之后的比重就上下浮动了。从整体来看,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相对较稳定,但具有不断被其他财政支出所侵蚀的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方程1的R2值非常低,说明它的回归的结果很不理想。同时,这个回归结果也可以得出,安徽省的每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Yt和Yt-1的关系进行散点图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情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直到目前为止,安徽省的每年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相依增长或者递减的关系,这正同模型1回归的结果相符合。此外回归结果还表明农业财政支出每增长1亿元,可以导致下一年度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0.25亿元,可见,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对于促进第一产业发展不具有很显著的经济作用。农业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出结构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分析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构造计量经济模型(3):

尽管回归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可以看出,农业财政支出的不同项目对第一产业增长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和农村救济费每增加1亿元,可以带来第一产业的增长。尤其是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带来的增长。然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却在减少。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农村救济费用的促进效果次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促进效果最不佳。因此,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结构还有待调整和优化。

3.2 中央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经济绩效

在安徽省目前的财政体系中,农业支出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安徽省政府这两个方面,不同的资金来源的经济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央与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5):

从R2和DW的检验值的估计结果来看,方程拟合的不是很理想,但还能够接受。由表4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央和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效果刚好相反,中央对农业财政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增长贡献为负,而安徽省对农业财政支出则能够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中央对农业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将下降0.09亿元;而安徽省对农业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可以使得第一产业增加值上升8.36亿元。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中央的财政投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适合不同地区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而且中央对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而中央很难以最优的方式进行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投资和具体分配,导致其支农效率有所下降。

3.3 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研究安徽省财政支农的经济绩效,建立计量经济模型(7):

S=α+BKi(7)

其中,S表示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Ki表示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假设此置信度为0.05,利用1995~2006年的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归估计结果如(8)所示:

S=682.66+12.40Ki(8)

从表5可以看出回归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DW值表明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与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直接存在着正相关。P=0.000564<0.05,说明二者之间确实是正相关的。由此可见,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总体来看效果还不错,存在一定的经济绩效。

4 提高安徽省财政支农经济绩效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对安徽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绩效,仍是任重而道远。本文将给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业投入固然重要,但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方案并且还要加强考核工作。不切实际的加大安徽省的农业投入,然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没能及时的细化,也没能很合理的使用这部分专项支农资金,财政支农的加大投入也是徒劳。各市、县(区)财政部门也要尽快制定支农预算执行目标计划,督促和指导基层用款单位制定量化的执行进度指标,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考核。

(2)在加强农业财政投入的同时,更重要也是更关键的问题是要优化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农结构,来进一步提高安徽省的财政支农的效率。因为中央政府和安徽省地方政府对安徽省的农业发展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支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困难,中央政府应该给安徽省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对于提高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优化安徽省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要科学的界定好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范围,还要精简管理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口方面的支出以及各种事业费,加大农业基本建设和支援农业生产这两方面的支出。要科学的拨款、用款,注重均衡合理的使用。不同项目的支农资金要不同的对待,从而才能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4)要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因为科技对整个安徽省的经济增长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对安徽省的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还很匮乏。所以农业财政支出应该加大科技的投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的实行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促使安徽省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还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鼓励国内外的企业加大对安徽省的农业投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5)如果仅仅靠农村救济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因此应该将农村救济费与各种能够使农民脱贫的项目联系起来,最大程度的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强他们自主生产的能力,让他们形成一个靠自己的努力来脱贫致富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地提高。

(6)从安徽省的财政支农情况也可以看出支农资金的执行需要给与严格的监督,要合理的依法利用财政支农资金,牢固的树立节约的理念,防止且要杜绝浪费和肆意挥霍支农资金的现象。着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要密切关注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的总结好经验,并加以推广。对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尽快的分析原因,及早的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不断的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效率。

5 总结

通过对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及对策选择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农业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还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演进,安徽省对农业财政的投入有个相对降低的趋势,而且在投入的结构上也还存在一些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进度放慢了,再加上安徽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这样一来,会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威胁。总的来说,尽管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推动力不足,但是安徽省的财政农业支出还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当然,中央和安徽省地方政府对安徽省农业的财政支出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央相对于安徽省地方政府来说,它的财政支出更倾向于我国农业整体和均衡的发展。不同的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的经济绩效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三农问题至今仍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步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加强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的同时,一定要提高安徽省农业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只有这样,安徽省的农业财政支出才能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张谛,翟印礼,陈立双.财政支农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国外财政农业投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8,(7):82-84.

[2]林江鹏,樊小璞.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经济学家,2009,(8):31-36.

[3]孙文祥,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05,(11):25-28.

[4]刘辉.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益分析及其支持政策取向[J].现代财经,2009,(8):29-33.

[5]王建明.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41-49.

[6]王汉章,李上炸,刘伯恩.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5):1-6.

[7]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3):45-49.

[8]韩林.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求索,2009,(7):25-27.

[9]李正彪,文峰.农户经济行为视角的财政农业投资:绩效、原因、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61-6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陈莉

上一篇:生态学理念下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中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