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2022-04-20

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作用顺利开展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与实施离不开测绘技术,要达到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测绘技术的运用和创新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1: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要:对于政府而言,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是政府开展公共管理的关键,然而,在城市行政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新农村地区在公共管理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相应单位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管理策略。本文主要對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进行浅析。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农村建设;问题;优化

现如今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要求政府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时,应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优化措施,有序提升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水平。
1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政府管理运行模式存在不足

现如今新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将生态乡村作为农村建设目标,但是部分地方的基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建设时,却不能完全按照生态乡村的建设目标开展管理工作,部分工作人员会将新农村的公共管理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在检查的过程中不能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实施国家颁发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时,一再简化实施步骤,降低了新农村建设的公共管理质量。

1.2 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投入程度较低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支持生活水平较低,部分经济水平较低的新农村仍存有部分贫困人口,国家资金通常被用到网络建设、水利工程以及道路建设上,在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方面投入程度较低。

1.3 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这些年我国在经济建设公共管理中颁发了一些政策,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法律政策还是无法解决新农村在建设中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矛盾,部分新农村建设政策没有法律保障实施,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时,不能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2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问题优化措施

2.1 变革新农村基层政府的治理结构

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层层把关国家颁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将国家制定的统战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政府基层与新农村的人民群众心连心。为了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老干部带领新干部的方式,采用新旧结合的治理理念,规范管理体系,促使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管理上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2 加大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的投入程度

要想新农村建设能够有序进行,就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当地政府除了建设好网络通信、道路交通之外,还应给农村公共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为了确保资金使用明细的透明性,当地政府应将每项资金的使用来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公布在政府网站上,以便人民群众和其他同事监督。

2.3 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

新农村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程度决定了政府基层的公共管理质量,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国家应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完善新农村建设法治体系。由于我国区域较为广泛,国家可以在建设法律体系之前,组织相应的工作者深入基层,调查各个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公共管理法治化建设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不同区域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调查结束后反馈给上级部门,促使国家按照调查人员汇报的调查结果,更改、完善新农村公共管理中的法律体系,提升公共管理法律体系的可行性,促使各个区域政府工作者在今后开展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时,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体系处理工作事务。

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各地方新农村在建设中,应不断优化农村公共管理,从多个层面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优化措施,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公共管理质量。

作者:郑凯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2:

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作用

顺利开展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与实施离不开测绘技术,要达到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测绘技术的运用和创新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

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准确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中的必要依据,对农村建设、环境治理等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是各种新建项目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辅助资料。现代新农村建设中,招商引资、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各项工作均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大比例尺地形图能够较全面地提供村镇的地形地貌及相关影响资料,对于上述开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和不断发展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基础,测绘技术对农业生产活动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规划与发展中,而先进、精准的地理测绘技术是实现这些技术的重要基础:提升农业生产的抗自然灾害水平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地理信息数据的运用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监控力度和提升农业发展规划的决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之一,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及其他测绘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选址、工程量估算和建设规划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提供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适度开发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做好水土保持等工作是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分析地表状况、反应生态环境问题和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最基础的地理信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而完善的地理信息是保障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可靠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基础。首先,公路、房屋等工程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是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资料,是保障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安全性、可行性的重要前提;其次,随着城乡人口的增多和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将逐渐增长,因而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新农村长远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地理信息为电力线路的选择、布设点的优化以及已建成电力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等提供了诸多重要的依据,对于提升电力供电网络运行安全性、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提升测绘工作针对性。为了确保测绘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发展测绘技术和研发测绘产品,把人民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放在测绘工作的首位,以优化城乡规划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工作重心:强化基础测绘工作,提升测绘信息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尤其是强化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提升其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强化地理信息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各项测绘工作提供科学的保障,不断提升测绘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

强化测绘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升测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应着眼于提升城乡测绘能力和测绘公共资源保障能力,对此,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改善测绘工作条件,提高地理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因而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开展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测绘能力。

强化测绘产品开发与利用。结合地方新农村建设程度、建设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强化测绘技术研究和测绘产品的开发,对此,测绘单位应与地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协调与沟通,配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各项工作的需要,积极研发有利于生态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整治与功能区域规划等工作相关的测绘产品,为上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增加测绘投入。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测绘产品的研发需要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雄厚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做基础,对此,地方政府要增加对测绘工作的投入,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工作。其次,应拓宽筹资渠道,强化与社会组织、企业的合作,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提升测绘工作的经营成效,合理吸纳社会资金,促使测绘技术在城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测绘技术对于提升新农村建设中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以全面的测绘信息和数据做基础。对此,地方政府应强化对测绘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测绘单位应突出工作重点,提升测绘技术和相关产品研发的针对性,提高测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业

可行性新农村服务论文 篇3:

项目化: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有效的载体,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走出一条既切合实际又能加快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三门县立足实际,积极借鉴“项目推进年”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农村,按照“依托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对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三门县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门县推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化,具体来讲,就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对新农村工作目标以项目形式进行全面分解与量化,在项目管理组织者和项目实施者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项目内容及可利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经过认真的论证、筛选,目前三门全县共设立“十一五”新农村建设项目6806个,总投资达7.6亿元,在建或已建成的项目2500个,投资2.3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2亿元(含政策性补贴),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分层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在项目的推动下,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观,目前已建成示范村5个,整治村97个,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1月,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的周国富同志作了重要批示:“三门县依托项目化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很好,值得各地借鉴。项目化是一个‘民心、民智、民资、民力’的科学集合体,是服务‘三农’的工作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农民定“单”。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按照“群众需求定项目”的思路,三门县坚持调研开路,向各行政村下发了《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拟建项目调查表》,充分征求村民代表和村民的意见,如一些村级重大项目,召开村民恳谈会,集中众人智慧,体现群众意愿,排摸梳理出本村拟办实事,明确项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实施时间、投资概算和资金渠道,并落实相应村干部为项目责任人。

2.政府把关。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各村填写好《调查表》后汇集到乡镇,由乡镇组织专门人员对上报项目建设条件仔细分析,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充分论证,将一些百姓迫切要求解决的、村里无力解决的而又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筛选进镇级项目库,然后结合各村集体经济状况,分别轻重缓急,确定年内、届内和“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将项目统一汇总到县农办,由县里组织项目编制领导小组、专家评审会进行再次审核、筛选,围绕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和民主政治四大类,建立县级项目库,并对所有项目进行统一编号,做到定规划、定场地、定建设时间、定资金估算及筹措渠道、定责任单位与人员。

3.项目设计。做好项目设计,是争取政策、吸引投资的关键。三门县根据省市投资动向,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重点扶持。目前,共有76个新农村重点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的“盘子”,建设资金达3800万元。与此同时,引导各村精心设计项目包装书,明确项目概况、合作方式、项目效益、建设标准,通过招商会、信息网络等途径全方位向外推介。县里还配套了系列新农村招商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如鼓励企业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凡投资“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可优先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企业投资建设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经认定后,免缴相关费用,等等。

4.各方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寻求多元投入,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投入是主要推动力。三门县根据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和各村实际,设立一系列的政府性项目,项目专项资金均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达到全县可用财力的10%以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村企结对是“以工哺农”、实现村企双赢的重要举措。根据自愿、互利、奉献的原则,全县安排了110家企业与186个行政村开展结对共建,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社区建设和管理、劳动力转移、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开发和建设上颇具成效。目前共完成结对项目190个,总投资4588万元。银农合作是发挥金融部门支农潜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贷款难问题的现实途径。县里制定出台金融系统支持新农村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并建立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银农洽谈会”机制,去年全县金融系统农业贷款余额达8.46亿元。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充分依托各村资源优势、人力优势推进项目建设。有的村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就地取材,花小钱办大事。有的村项目工程建设,采取“包清工”,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监理组,分段监督施工,确保工程项目建设既快又好又省。

5.全程监督。新农村建设项目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惠民的目标,是新农村建设项目化成功与否的关键。为加强项目监督,三门县在各村都建立了项目公示制,将新农村项目建设前的总体计划、规模标准及有关扶持政策等,逐项向群众公布,并公开承诺拟建项目完成时间。项目实施后,实行阳光操作,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资金去向,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和群众的监督。县乡(镇)两级也建立了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项目领导小组和督查室以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时反馈新农村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6.社会评价。群众认可与否、满意与否,是评价项目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新农村重点项目完工后,县里积极召开项目验收会,组织发改、审计、环保等部门对项目效益进行全面验收。在项目验收中,有关部门向群众发放《新农村建设项目效益评价调查表》,充分征求意见,对多数群众持有疑义或不太满意的项目,实行暂缓验收,责令整改,区别处理。积极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工作评比活动,对项目实施好、整村推进目标完成好的村进行奖励,并在下一年度安排财政发展项目计划时予以适当倾斜。与此同时,县里还将项目建设实绩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二、项目化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显著成效

我的实践表明,项目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载体。项目化运作,对于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及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1.项目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农村建设量大任务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合理分解目标,确定任务,循序推进。项目化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将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变成一项项具体的行动,使新农村建设有了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和任务,使得各地能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并且明确当前和长远的建设任务,做到相互衔接、有机统一。项目建设具有较强的“生命周期”,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化,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一幅工作进度、工作重点及重点突破领域的“路线图”,而且客观上也为新农村建设设置了一张倒排的“时间表”。如根据新农村项目建设要求,三门县在《新农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今年全面完成“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任务,至“十一五”末,建成20个示范村、200个整治村,所有行政村基本达到环境整洁村的要求。

2.项目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和“导航标”。新农村项目宛如一颗颗“珠子”,如何使每颗“珠子”有机衔接,成为一件“艺术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规划。项目化是串联这些“珠子”的一根线,抓住了这根线,也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各项工作就会围绕项目化这根主线来展开,使新农村建设从无序走向有序。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政府性项目的引导规范作用。三门县每年都排出改水、改厕、改路等政府性项目,每个项目都配套了相应的政策、资金,让农民“点菜”,从而以主导激发主体,以政策撬动民资,引导不同层次村争取项目,开展村庄整治建设。像沿赤乡钳口村属于中等发达村,在政府性项目的引导下,结合村情选项目,对接政策搞建设,创了“整治”争“示范”,极大地调动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政府性项目强力推动作用,如县里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政策》,通过政策性奖励等办法,推动旧村改造,着力消除“空壳村”现象。为改善集镇所在地的村容村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县里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要求全县14个乡镇所在地村在规定时期内全部达到整治村要求。

3.项目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和“加油站”。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有长期的愿景激励,更需摸得见的工程、看得见的成效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项目化使得农民有了一个个具体可期的愿景,如小雄镇蜍下村制定了“年内建成5座公厕”,“2年内完成1304人的健康检查”、“3年内发展麻岙塘200亩西兰花基地”等项目,使每个村民了解近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有效地凝聚了全村的人心。项目筛选按照“广泛征求、农民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则,选择群众愿意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把政府的引导扶持推动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有机结合,使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体现其主体地位,形成了群众主动义务投劳建设新农村的喜人局面。同时,新农村项目建设让广大农民全程参与到项目编制、建设、监督等过程中,也有效地唤醒和激活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首创精神,激发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推动力。

4.项目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器”和“大平台”。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化,一方面为多方面争取支农政策和资金,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为汇聚松散的要素资源、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各方投入、集中力量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和难事,打造了“聚集器”。如小雄镇岙底村是三门县相对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2万元,在项目初排中,就整治村建设项目资金一项,预算就达100多万元,实施项目化后,该村通过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村民捐资、吸收外资等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目前已顺利通过了整治村验收。另一方面,项目化也为展示新农村成果,让群众更加真切地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时,由于项目建设较好地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监督有主体、检查有内容、考核有依据,也为展示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实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较好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项目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目标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各项内容紧密相连,我们要完整地予以把握。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不少干部群众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刷房修路”、“村貌整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将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新村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化,必须高度重视在项目设计、选择中体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目标,避免项目设计的简单化、建设的急功近利和短期化的行为取向。

2.突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只有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生活宽裕”。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保障,缺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使村子建设得很美,最终还是会落入“村美民穷”的“陷阱”。因此,在编制新农村项目时,要合理规划产业项目,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

3.加强项目指导。新农村项目建设关键是要选准项目。选择合适的项目,既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全面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农村,基层反映问题最多、争议最大的也就是项目的确定。如在主导产业项目选择上,村民基于不同的视野和利益诉求,往往会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如果放任自流,可能导致对项目可行性缺乏充分论证、对项目前景估计不足等问题,影响项目设计和选择的科学性。因此,在项目化过程中,要积极做好指导工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

4.坚持量力而行。农村落后是多方面的,建设的责任重、任务多。如果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浪费人力物力,一事无成。因此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当前农村实际,突出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时序,分清年内计划、届内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项目入手,优先解决好治水、修路、农电改造等民生问题,科学安排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对那些资金需要量较大而一时难以启动的项目可以列入长远规划,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考虑各村财力、发展基础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加重农民的负担。

5.力求效益优化。一个好的项目,往往是资源充分整合、群众真正受益的项目。项目化过程中,要积极借助市场化机制,构筑平台,通过向上争、对外引、民间投、银行贷等多种形式将政策、资金集聚起来,把相互关联的资源集中捆绑使用,形成一定的项目资金规模和集约效应,切忌项目多头管理、资金使用分散、投向重点不明。要充分发挥项目的作用,让项目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既讲求经济效益,又讲求社会效益。坚持“谁建设、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益进行定期评估,使之成为真正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6.克服畏难情绪。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一些地方的农民往往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担。一些地方由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一些干部也存在“无钱不办事”、“无钱办不了事”的消极思想,缺乏干劲和信心。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肯干事、善管理、会致富、能带动的村级干部队伍;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工作,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作者系中共三门县委书记)

作者:尹学群

上一篇:电力公司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计量监管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