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4-05-05

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6篇)

篇1: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3

1.1概论……………………………………….….………………….3

1.1.1 专题报告的依据................................................................3 1.1.2 项目的背景………………………………..……..………3 1.1.3 建设的重要性..................................................................4 1.1.4 建设的必要性…………………………………………..4 1.2 建设项目内容…………………………………………………...5 第二章 项目单位概况………………………………………………….…5 2.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5 2.2 项目优势………………………………………………………...6 2.2.1 选址优势………………………………………………...6 2.2.2 广场功能………………………………………………...6 第三章 建设方案………………………………………………………….7 3.1 投资预算表……………………………………………………...7 3.2 资金来源………………………………………………………...7 3.3 实施进度………………………………………………………...7 3.4 项目责任………………………………………………………...7 第四章 结论……………………………………………………………….8 4.1 发展目标………………………………………………………...8 4.2 社会意义…………………………………………...……………8 4.3 结论……………………………………………………...………8

第一章 总论

1.1 概论

项目名称: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申报单位: 项目地点: 项目性质:新建 1.1.1专题报告的依据

该项目依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该[2010]1号)及《甘肃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甘税改办[2010]7号)文件精神。

1.1.2项目的背景

茁壮强健的体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持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直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北京奥运会上,我英雄健儿奋勇争先,大显身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我 国人民敢于创造、志在一方的豪迈气概!这是在党和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伟大胜利。“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全民体质的整体增强将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因此,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将比以往表现出更为强劲的态势,前景令人鼓舞。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方针和政策,无疑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建设项目的时代背景。

1.1.3 建设的重要性

**村位于平川区东南部,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全村共有4个社,236户、1010人,耕地面积6000亩,退耕还林面积4650亩,该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因此,加强该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何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1.1.4 建设的必要性

**村群众有着热爱体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群众舞狮子、玩龙灯、看戏曲表演、篮球赛等各种活动。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视野的开阔、观念的变化,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没有规范且开阔的活动场所,群众体育活动受到很大的制约。在此情况下,建设群众体育健身广场,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国家体育总局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将农村 体育设施建设的重点由以行政村为主要对象向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转移。**村建设群众体育健身广场,对于满足全村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保健需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增强人民体质;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繁荣文明村风,构建和谐农村,都是十分必要的。

1.2 项目建设的内容

广场总面积1150平方米,其中:(1)篮球场地:占地面积512平方米;(2)乒乓球活动场地:占地面积80平方米;(3)室外健身场地:占地面积558平方米;(4)文化活动室:占地面积135平方米;(5)文化戏楼:占地面积190平方米;(6)围墙350米

第二章 项目单位概况

2.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乡人民政府历来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群众体育事业,**村每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组织舞狮子、玩龙灯、篮球赛等活动。近年来,**乡引导群众开展日常体育活动,广大群众兴趣盎然,群众体质不断增强,促进了文明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处于边远山区的广大群众渴望能有条件更好、功能更完善的健身广场。2.2 项目优势 2.2.1 选址优势

文化广场位于**村村中心,**小学及村委会前的空地上,规划总面积1150平方米,该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文化广场位于该村的中心地带,就近有小学及村委会,方便群众开展活动;

(2)115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可容纳400余人,能满足群众的健身和文化活动需求;

(3)乡村公路已通各社,群众来往方便;

(4)群众习惯、也都乐意在此聚集活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5)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好,不用再次占用耕地。2.2.2 广场功能

广场建成后,可以同时满足400余人开展活动,安排专人管理,提供以下服务:

(1)健身设备:安装篮球、乒乓球等设备,健身器材10套;(2)健身指导:定期刷新宣传栏,宣传有关运动保健知识;(3)竞赛活动:组织各类人群的体育赛事,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4)健身组织:定期组织全村体育协会负责人会议,促进健身活动;

(5)休息娱乐:在文化活动室里安排棋牌、茶社等设施。

第三章 建设方案及投资预算

3.1、工程建设方案

广场总面积1150,主要完成场地土方夯填和硬化,文化活动室建设130平方米,文化戏楼建设180平方米,围墙建设350米,购置篮球、乒乓球和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

3.2、投资预算

工程预算总投资41.3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39.90万元,其他费用1.46万元。

3.3、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为:工程预算总投资41.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万元、区及区以下财政奖补资金1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1.36万元。

3.4、实施进度

建设期为3个月(2011年3月——2011年6月)3.5、项目责任

项目单位:**乡**村委会 项目负责人:法人代表*** 责任措施:分工负责,确保安全、质量和进度

资金管理:建立专账,专款专用,接受组织审计和群众监督。

第四章 结论

4.1 发展目标

全民健身运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持久屹立于世界英雄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和发展目标完全一致。

4.2 社会意义

新建**乡**村文化广场,能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通过有组织的竞技运动和松散型的自由健身活动,培养群众的审美意识、运动情趣,增进人际交往,丰富文化生活,有效实现全乡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进步,因而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

4.3 结论

该项目符合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顺应群众愿望,乡政府大力支持,经论证切实可行。

篇2: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 要: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广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休闲娱乐方式,吸引着村民参与其中,并逐渐受到广大村民的喜爱。本调研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现状,并对今后新农村广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建议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61-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风文明是核心。新农村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大众历史现象。随着20世纪90年代广场文化活动逐渐兴起,广场文化在农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情况,把握新农村广场文化的特点和规律,项目组在天津市选取了西青区精武镇姚村、小南河村、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广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调查地和受调查者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与样本统计特征

调研地姚村现有3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供村民进行活动,其中两个广场面积1 000平方米左右,广场上设有篮球场、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另外一个广场面积较小约320平方米;小南河村是清末爱国武术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乡,建有村民活动广场,广场上有体育健身设施和亭子等;蓟县邦均镇骆古庄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村庄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硬件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村村民生活富裕,民风淳朴。村庄设有文化广场、篮球场地、健身器材等。

在天津市新农村调查基地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5份,有效问卷为193份,有效率约为99%。调查发现:(1)性别:调查中女性占67.9%,男性占32.1%。(2)年龄分布:18岁以下的村民占4.6%,18―40岁村民占到38.9%,41―60岁村民占到42%,60岁以上的村民占到14.5%。各阶段的年龄分布正常。(3)政治面貌:群众居主体地位占71%,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分别占13%、16%,无民主党派人士。(4)文化程度:村民受教育程度主要是初中(占43.5%)和高中(占28.5%),调查中占18.7%的村民是小学文化程度,村民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9.3%,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比较低,村民的文化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5)广场建立时间:调查发现59.1%的新农村广场建立时间是在2000年以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广场是随着农村平房改造、响应中央“两手都要抓”的政策才建立的,建立时间还比较晚。(6)职业分布状况:“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产生于居民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欲望上,而不同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准、知识构成、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的差异,表现在文化需求的层次也是有明显差异的。”[1]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素养存在层次化、从事职业的复杂化,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层次性。所以开展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到不同职业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层次。

2.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将直接从思想上影响他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信心和支持程度,并最终决定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2]所以我们调查村民对当地广场的态度。(1)了解到村民对当地广场建设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天津市新农村村民对广场“非常满意”和“满意”占比重为70.4%,占5.2%的村民对广场不满意。从开放题“您为什么参加广场活动?”的回答中,村民将参加广场活动的原因归为以下五种:锻炼身体;娱乐,放松身心;交朋友,增加人际关系;打发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生活;兴趣爱好;了解外面世界。经归纳可以发现:村民在休闲娱乐、交往、获取文化知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广场文化建设需要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举办广场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满意度。(2)对于村民是否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调查,占24.9%的村民表示非常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比较喜欢的村民占43%,这两部分共占比例为67.9%。从这部分村民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参加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村民中的榜样作用。占30%的村民持“一般”的态度,他们对广场文化活动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这部分人群要积极进行思想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意义,将他们吸引到广场文化活动的队伍中来。占2.1%的村民不喜欢参加广场文化活动,据访谈资料得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的:第一,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广场文化活动脱离村民实际生活致使村民不喜欢参与;第二,村民有其他的休闲娱乐途径,如待在家里看电视;第三,村民有“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无用”的错误观念等。所以要尽最大力量引导他们来到广场,感受广场文化氛围,一步步吸引他们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3)男性在广场上待的时间主要是在1小时之内;占44.3%的女性则待的时间是1小时到2小时之间。广场活动时间与性别相关性调查得出:p值为0.03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男女两性对一天内在广场待多长时间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广场待的时间比男性长,广场文化活动对女性的吸引力更大。从侧面反映了男性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兴趣不大或者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不适合男性参与。

3.广场硬件调查

“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的体现。”[3]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场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天津市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设施主要有体育器材(87.6%)、文化墙(26.9%)、宣传栏(61.7%)、座椅(74.1%)。从调查数据可发现新农村广场上文化墙建设比较少。个别广场上设有儿童滑梯、连廊、喷泉、亭子、音乐设备等。调查发现一些广场上没有安装照明灯,村民无法在晚上进行广场文化活动。

4.广场文化活动调查

(1)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季节性、时段性:村民在新农村文化广场上进行活动较频繁的是在夏季(72.0%),冬季最少(2.6%);一天当中,村民在傍晚、晚上活动的多,占比例为73.6%。(2)广场文化活动专业性调查: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村里的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民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强。在调查中广场文化活动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占比重为28%,活动受到的专业指导欠缺,多数活动只是注重娱乐性。(3)广场活动的管理情况:在调查中只有39.4%的广场活动有人负责,负责人缺乏导致广场活动组织散乱。甚至广场上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等。(4)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新农村广场活动开展较多的游戏娱乐类活动(96.4%)和体育类活动(77.7%),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比较注重活动的娱乐休闲功能;科普宣传活动(27.5%)、技能培训活动(1%)开展得比较少,广场举办的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动和技能知识培训活动还不到位;政治活动占31.6%,广场的政治教育性还有待提高;企业产品宣传活动占15%,农村广场文化仍需要与市场相结合,发挥它的经济价值。

二、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农村政治、经济、生态、家庭、人际交往的关系调查

1.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在对广场文化活动内容调查中发现政治活动占比例为31.6%,居第三位。政治活动内容主要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有助于提高村民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有利于村民更清晰地了解党和政府,增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培养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态度调查:(1)村委会经常在广场上举办活动的占14.5%,占50.3%的村委会偶尔举办广场活动,几乎不在广场上办活动的村委会占到21.2%。村委会对于广场文化建设主要是流于形式。(2)从广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看,新农村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占比例为56.5%,村委会组织的活动占29.0%,政府、社会组织的活动占12.4%。(3)广场活动经费来源。新农村广场活动的经费主要由参与活动人员自费,占比重为46.1%。其次就是村(社区)经费支持(39.9%)、政府拨款(26.9%),企业赞助占到13.5%。从这三项的调查看出基层政府、村委会对广场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人力和物力上投入不足,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任主要由村民自己承担。所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重视,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资金的投入,所以要依靠以场养场,才能长期巩固广场文化活动。广场吸引小摊贩、小吃摊、烧烤、儿童玩具摊等第三产业,收取一定的经费巩固活动。新农村占69.4%的广场周围有小摊贩(如:小吃、烧烤、儿童玩具等)做买卖,占26.4%的广场周围没有小摊贩。在有小摊贩做买卖的广场中,占26.1%的广场周围的小摊贩需要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3.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1)人具有社会性,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都有交往的需求。新农村广场上活动的村民非常愿意和别人聊天的比例占到36.3%,比较愿意和人聊天的占32.6%。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使得自己的交往范围更多了占到63.7%,占88.6%的村民认为参加广场活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好处。广场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互动,加强村民之间的交往。(2)村民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朋友和其他居民,与朋友聊天占43%,与其他居民聊天占到34.7%。村民比较开放、随意,心理防御性低。而且大多是原村村民,村民之间聊天的话题多,这也增加了村民的交往圈。(3)新农村广场上村民聊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琐事(36.3%)、邻里关系(26.4%)、小区建设(13.5%)和社会新闻(15.5%),新农村村民在国家政治(3.6%)方面交流、关注得比较少。村民之间比较喜欢谈论家庭琐事、邻里关系方面的话题,乡土气息浓厚。(4)村民在广场上与人聊天的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44%)、传统习惯(24.4%)、维系情感的需要(22.3%),为了获得帮助而进行的功利性交往所占比重则很少。

4.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家庭建设的关系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家庭是由血缘和姻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功能本质上是个人的基本需求的表现,人们在家庭中寻求情感支持,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村民的情感满足起到了补充作用。(1)家庭成员对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支持程度很高,占比例为95.9%,仅占4.1%的村民不支持家人参加广场文化活动。(2)在参加广场活动的村民中,占23.8%的村民经常和家人一起参与广场活动;占41.5%的村民偶尔会有家人相陪,15.5%的村民的家人几乎不陪伴。从数据可看出村民个体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有利于扩大广场文化活动的群众队伍。(3)调查显示占82.4%的村民认为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有利于家庭和谐;占2.1%的村民认为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对于自己的家庭和谐无影响。村民通过参与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业余生活,培养了宽容的心态,这使得村民回归到家庭中能够宽容家人,促进家庭的和睦。

5.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篇3:浅谈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广场文化日益成为我国大部分新农村最活跃的娱乐休闲活动的一种形式。广大人们通过积极参加广场文化活动, 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促进了文化交流,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所谓广场文化, 主要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娱乐活动。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 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比如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业余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比较强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1. 公共性

公共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一个群众公共生活较为集中的生活与休闲场所, 也是人们社交、休闲与娱乐、集会的场所。在广场文化活动中, 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 自发开展艺术交流和健身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多举办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文艺表演活动, 在活动中多采用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 使人们受到教育与启迪, 从而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 群众性和社会性

广场文化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 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 他们平等交流, 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尽情释放压力, 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

3. 多元性和多样性

广场文化活动具有形式上的多元性和内容上的多样性,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说唱艺术等等, 内容丰富多彩。

4. 娱乐性

随着广场文化活动的日益普及、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参与人数的剧增, 以及那些不亲身参与活动而是观看或欣赏活动人群的增多, 广场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就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 有跳老年秧歌的、集体舞和交际舞;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 等等。

5. 政府引导和专业指导性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中心阵地, 对繁荣群众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广场文化必须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进行, 并且纳入各级政府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和群艺馆、文化馆 (站) 的目标管理。广场文化的政府主导作用, 保证了广场文化的内容和质量, 确保了广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三、广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广场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广场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现在不少乡镇, 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 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场, 真正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政府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福利。有的乡镇还将广场的文艺演出分配给各社区, 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文化建设任务, 从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目前, 空前活跃的广场文化, 成了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 这和它在群众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是分不开的:

1. 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

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而文化广场恰恰能满足这一要求, 特别是广场文化较之于单纯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 更丰富多彩, 更具有娱乐性, 更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 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

2.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大多数家庭都由过去的集

体宿舍到“躲进小区”, 从单位的集体食堂走进家庭小灶, 加上现代工作节奏的加快, 竞争压力的增大, 人们之间的交往少了, 往往同住一个单位, 却从来不打招呼,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开始淡化, 开始变得冷漠, 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非常可怕而危险的。而广场文化的兴起, 却能以人们的共同需要为支点, 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愉快的空间。广场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 起到了调节身心, 陶冶思想情操, 增进人际交往, 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用。比如每个乡镇的每个街道, 都有规模或大或小的广场文化活动, 每个广场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活动。但是, 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广场活动并不是孤立封闭的, 各广场间还经常进行活动的学习与交流。比如大秧歌队和演唱会、健身操比赛, 这种学习与交流的形式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如县的秧歌队到市里来活动, 县里的秧歌队也到外地去活动。通过两地的学习与交流, 对艺术来说是一种升华, 人与人之间得到了深刻的了解。

四、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

1. 主题型

广场文化大都以当地政府或文化部门组织举办, 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 按不同主题, 在区域内各广场举办文化系列活动, 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进行表演和互动, 使群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 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作用。

2. 大众休闲型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越来越注重业余活动, 而广场文化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以休闲为目的, 自娱自乐, 愉悦身心, 老少皆宜, 兼顾到各个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 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成为乡镇文化中最广泛、最活跃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方式。

3. 政府组织型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中心阵地, 应该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进行。近年来,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 增加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口号, 把乡镇广场文化建设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出台财政补助政策, 实现了广场的绿化、硬化和亮化, 完善了广场功能。随着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加, 广场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 并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4. 商业推广型

随着广场文化的繁荣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这块拥有最广大群众参与的文化阵地。他们通过赞助了活动或冠名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活动中来, 以此来树立企业形象。并通过某项活动的开展加强产品的宣传、展示和促销活动, 这要比通过新闻媒体做宣传广告的效果要好得多, 既参与了文化活动又宣传了企业的产品。有的企业让大秧歌队穿上胸前背后印有企业名称或产品名称的服装, 或在广场上拉出企业的宣传横幅。企业通过赞助和参与使文化交流活动披上了些许商业色彩。但是应该看到, 由于企业给广场文化活动带来了必要的物质和财力支持, 对广场文化建设、繁荣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件好事, 同时也为广场文化活动尝试走产业化道路提供了契机。

结论

总之,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广场文化无论从生态环境的优美或空间的敞亮, 还是从群众生存和生活方式上看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必须科学地发展广场文化, 因地制宜, 展示本土文化, 特色文化, 发扬传统文明, 开拓进取, 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 从而拓宽建设的道路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乡镇广场文化活动,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 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 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也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因素, 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乡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美好前景,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繁荣, 人们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 而不断增加色彩和活力, 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共同的文明乐园。

参考文献

[1]欧阳晓明《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心理要素分析》[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 (07) .

[2]蒋述卓《论广场文化的特点与价值》[J], 《人民日报》, 2003 (4) .

篇4:新时期的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建设

我国现代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悄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最初单纯自发的小型娱乐活动,发展到今天上规模、上水平、大范围、定期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广场音乐会、广场戏曲演唱会、广场故事会……广场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格外赏识,成为勃然兴起的群众文化新景观,席卷大江南北。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兴起的背景是各级文化部门着力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而开展的一项具体活动。由于其顺民心、得民意、暖民心,现已成为新时期县域城镇广大人民群众所习惯的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盛宴。现就县域城镇广场文化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勃兴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中小城镇快速膨胀,县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逐步实现了小康,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县、乡两级城镇广场的兴建,为广大文体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地,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又给广场文化活动送来了缕缕春风。下里巴人和艺术家、红绸飞舞的秧歌和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皆可在广场上登台亮相。广场文化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发性、随意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特点,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好形式,成为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最佳切入点。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亚运会、全运会开幕式等大型广场文艺表演又为广场文化在全国县域城镇的推广、勃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群众参与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广场文化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公益性、群众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是群众参与。因为县域城镇文艺骨干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像国家、省级广场文化节目一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保持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和经常性,才能进一步扩大影响,引发群众进一步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县、乡文化主管部门在组织广场文化活动过程中,要想群众所想。如在适当的季节,利用适当节庆假日,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后,在能够照顾到最大范围群众的地点,演出适合群众的传统性、大众性的节目等等,使广场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传统性、大众性”的特点相融合,更进一步地走近群众,激发群众的兴趣,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赢得广泛的群众参与,从而达到满足群众自身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最终目的。

文化主管部门是现阶段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县域城镇广场文化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自兴起到现在,仅十多年的时间。它开始是由群众自发地、随意地开展的娱乐、健身活动。随着活动的发展,活动的形式必然要逐渐从普及到提高、从随意到规范。活动内容由大众性、娱乐性、逐渐向专业性、艺术性的高境界靠拢。文化部门的参与,顺应了县域广场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又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尽可能地为广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场地、演出设备和经费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主管部门在辅导广场文化节目形式、质量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指导广场文化,使其自觉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不断发展,成为新时期县域最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文化机制的不断完善,广场文化运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不断深入,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辅导作用将越来越单一,到社会主义发达时期和共产主义阶段,广场文化最终会回归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性、艺术性的高层次意义上的“原始的”习俗性的活动。

鲜明的思想教育主题是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灵魂。鲜明的思想教育主题是一切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广场文化也概莫能外。县、乡两级基层政府,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最终落实者,各项工作任务繁多。县域城镇广场文化一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中心,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时,要注重把握时代脉博,配合不同时期的当地中心工作、努力寻找与群众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以艺术形式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每场广场文化的教育性、观赏性、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政治思想教育。

“文化搭台、百家演出”是现阶段县域广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文化活动都必须要有可靠的经济基础做保障,县域城镇财政经济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将广场文化活动经费全包。社会文化社会办。广场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全社会的活动,大舞台,多层次,涉及面广。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行政服务意识和各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宣传广告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广场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引发的宣传效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文化主管部门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节庆活动,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等等有机地融入整合,推动县域城镇广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文化业务部门的辅导是现阶段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发展的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自兴起到现在,文化业务部门严密组织,深入基层认真辅导,严把节目质量关,使其节目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如“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及现在勃兴于各地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无不因其场面宏大、群众参与面广和节目精优彩而让人神思心往、流连忘返。如今随着现代科技信息、传媒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广场文化活动从整体形式到节目质量的要求都迅速在提高,所以在今后的广场文化中,文化业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目质量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组织专业人才认真辅导,抓好业余活动队伍的巩固和骨干力量的培养,狠抓节目质量,严把质量关,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唯一的工作标准,从而赢得群众的好评和支持。

县域城镇广场文化活动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充分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优越性,成为近年来县域涌现出的中国最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成为党和政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成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形式。未来的县域城镇广场文化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标志和体现。

篇5: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项目概况..................................................................................1

2、规划设计理念...........................................................................2 2.1规划方案指导思想和项目概念....................................................2 2.2总体规划与空间设计....................................................................3 2.3各建筑单体设计............................................................................4 2.4方案立面设计说明........................................................................5 2.5景观设计说明................................................................................7 2.6技术经济指标................................................................................7

3、市场分析与价格预测................................................................8 3.1市场发展前景分析........................................................................8 3.2、目标客户的定位.........................................................................9 3.3价格预测........................................................................................9

4、项目实施计划...........................................................................9 4.1工程建设实施计划........................................................................9 4.2销售计划及营销策略..................................................................10

5、项目财务经济分析..................................................................11 5.1投资估算......................................................................................11 5.2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11 5.3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2

6、结论.......................................................................................12

xx市文化广场名品街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xx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xx市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闻名于世,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xx市尤以“三国文化”享誉中外。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xx市古城的发展建设要体现“古”字,要“古城牌”、唱“三国戏”、吃“旅游饭”,因此,在xx市古城中心建设一条具有荆楚文化韵味的高品位仿古名品街,即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又能促进古城商贸业的繁荣,推动古城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古城城市的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xx市文化广场名品街位于xx市古城中心地段,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荆中路与拥军路交叉西北角,毗邻xx市军分区、银都酒店、中心医院、xx市宾馆、国际儿童保健中心、第五医院、xx市车站等重要公共设施。区域优越、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城市景观组织和创造的核心区域之一,是融入和提升“重塑xx市人文精神、再现荆楚文化雄风”的文化经济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市文化广场名品街的规划设计采取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方法,形成一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办公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完善的步行商业街区。

2、规划设计理念

2.1规划方案指导思想和项目概念 2.1.1 构想与概念

它既是商业购物中心同时又是代表xx市城市生活新样式(new life style)的中心商业乐园。

回游型商业空间、迷路型商业空间的基本立意和自然的流线引导式打造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商业街路、商业内街、商业回廊、商业演出以及聚集、休息等城市生活空间。注:回游型商业空间:复合空间的多向连接 迷路型商业空间:迂回空间的组合

自然的流线引导方式:随意性和目的性兼有的通道空间 通过商业空间变化及其动态演出、刺激消费欲望。

将购物漫游与休闲活动作为动态的商业演出形式纳入空间设计。2.1.2设计理念与建筑构成

将功能区划与流线设计(包括电梯、楼梯等竖向流线和街路、入口、走道等水平流线),景观布置等内容置于不同层面上进行分别整理、剪切和组合,以达到各种功能综合交叉的效果。

在前一轮方案的基础上,对商业流线和公共空间的形态进行再调整。

以观光楼梯,中庭空间为中心的动态空间与流线设计。将电梯、楼梯、桥廊走道等动态要素独立化,提高商业空间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2-以垂直要素为构成主基调的中心内立面计划,结合空间的变化和多样性打造出亲人体尺度的内街空间环境。

以水平要素为构成主基调的街路立面计划、结合建筑体量的有机构成打造出城市空间的崭新形象。2.2总体规划与空间设计

从城市角度出发,对商业街区进行了宏观的正确定位后,规划方案从场地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空间设计。2.2.1功能分区

规划方案将街区主要分为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及办公居住几个大块。主广场入口为大型购物区,内广场的休闲长廊及西北侧的美食城为娱乐休闲消费区,中心带为商业办公居住区,包括商务用户及名品商店。几大功能围绕内广场布置,分区明确、布置合理、结合紧密。2.2.2交通组织

本案定位为步行商业街区,商业街区的主出入口设置在场地临荆中路南口,步行通道与建筑、环境及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完整、便捷的步行系统。整体交通组织采取人车分流的组织方式,建立顺畅的步行系统,充分考虑购物的可达性和舒适性,给购物者提供一个休闲而安全的环境。机动车被排除在街区中心之外,仅在街区边缘设置辅助的运货通道。路面设置少量停车泊位,供临时停车之需。2.2.3 体量与竖向设计

在体量设计上,本案充分保持场地北面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在荆中路、拥军路形成整体大气的建筑体量。购物区及休闲娱乐区为大体

-3-量处理,建筑主要为三~四层,与水平线呈50度夹角,中间以一条步行街分开,形成一个引导形式,将人流逐步引向场地西北面的大型商业区。

2.3各建筑单体设计

各建筑单体设计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积极的满足购物者多方面、多层次需求而创造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综合购物环境。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中,通过空间划分,不同特点的建筑材料运用等设计手法,形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感觉丰富多彩的商业街区环境,迎合购物者心理期待,吸引购物者注意力。

建筑空间划分追求多层次,提高商业空间的回游性、迷路性和空间的趣味性。用空间的处理尽量延长光顾者的逗留时间,提高消费几率。利用柱廊、骑楼、架空、局部透空等形式,形成过渡性空间,使室内空间和室外公共空间有机结合。

建筑内部为主力店和小商铺结合的内街式布局,一层二层是商业用,三层四层是商务用房。建筑斜向与纵横向三角形布置,中间形成内庭院,供景观观赏与维护用。三四层商务用房以环通的廊道连接贯通,中空处设观赏休闲平台,可作为休闲及品茗去处。

休闲长廊:位于场地中央,以退台式建筑围绕内广场布置。底层、二层为内廊式商铺,中央设自动扶梯,中庭及两侧的回廊,二层向内广场一侧退进后形成休闲平台,沿平台一侧设商铺。

文化艺术长廊:位于用地西南侧,为二层建筑,底层、二层均为特色小型商店。

-4-2.4方案立面设计说明

通过不同空间划分,不同体量及不同特点的建筑材料运用等设计手法,形一个令人赏心悦目、感觉丰富多彩的商业街区环境,迎合购物者心理期待,吸引购物者注意力。建筑空间划分追求层次感,形成渐进序列,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利用柱廊、骑楼、架空、局部透空等形式,形成过渡性空间,使室内私密空间和室外公共空间有机结合。建筑材料运用上采用通过实体墙面与虚体玻璃的对比、穿插、组合,表现出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形成一个富有xx市文化韵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商业购物环境。2.4.1 综述

丰富建筑表情,在统一的群体中突出个性差异与特点。步行街部分对广告功能的表达要求较高,在立面处理时使用网格的方法,较为统一而有效的布置立面广告。面对室外广场人流较为聚集的休闲部分、基础部分与露台以上部分分成二段式的构成,有效地调节了底层部分的人体尺度感及安定感。使用统一与变化相结合的立面的网格,可兼顾广告、媒体墙的设置,有利于打造商业氛围浓厚的立面设计、提升建筑物商业价值。同时网格状造型素材的立面变化,对在回游型街路庭园中不同场所的营造更为利。

2.4.2广告更换与日常管理简便的立面设计手段

外墙的清洁维护结合广告平台,网格等造型素材,并按平面要求穿插一定的百页窗对应室外空调机设置空间。2.4.3立面的经济性

-5-网格状造型素材作为外表层,相对退后在阴影部分或不醒目部分的内表层的外墙面可使用较为简易价廉的材料。2.4.4结合立面的各部陈述

以水平向线条为主及大面积实墙和玻璃形成虚实对比创造纯净、大气的现代风格。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风格加大格栅框架,创造虚实结合的外立面,实体部分以有色涂料为主,虚体部分以冷色的镜面玻璃及木框架为主。日景和夜景均能体现出繁华的商业氛围。以竖向线条为主分割沿街立面,材料基本以彩色镜面玻璃和铝合金板为主,并在立面处理中交替出现,形成韵律关系,尤其在夜景效果中,使人仿佛置身于魔境之中。

与整体各部分相连接的街路庭院xx市商业名品街代表着xx市人最新的生活方式,它的空间四季流淌,表达着迈向未来的城市变幻和客人的活泼表情。它映现了xx市日转星移的变代,上演了漫步其中的喜悦,这就是xx市的街路庭院。

·休闲长廊 ·街路廊桥

·作为所有客流聚集中心的文化广场,是将慢步与街路廊桥的人们连接起来的空间纽带,舒展、安逸、多向连接。

文化广场

打造xx市丰富的文化遗产区域,感受悠闲空间。以楚文化为旗帜,整合文化名城与现代商埠两大文化板块,寻找文化经济互动杠杆的动态平衡支点,促进文化经济的二元一体良性互动、持续发展,将

-6-文化广场独树一帜。

单身公寓:

作为新生活的象征,创造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强调在IT化社会中以外相聚的效果。2.5景观设计说明

xx市文化广场名品街本着传承历史文脉,继往开来彰显楚汉文化气氛,弘扬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来把握其内部的环境景观设计。

其中以商业街东南向和西北向的主轴线布置绿化小品,以东南入口的文化广场和街中的商业活动休闲广场为两个基本点,陆续布置一些涵盖荆楚特色文化内涵的景观小品,充分结合现代化的商业气氛,精心打造xx市特有的商业文化发展空间。如:汩汩的喷泉,踏步式花坛,复古的雕塑以及一些休闲坐凳,无不增加繁忙之余商业娱乐、休闲小憩的怡然乐趣,移步异景的造景手法又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

2.6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停车位:

1.20万m2 18507 m2 5194.6 m2 44.1% 1.54 48个 绿地率: 15%

3、市场分析与价格预测

3.1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对今年以来出台的房地产行业政策,xx市场供需状况等方面情况调查表明,xx市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主要表现为: 3.1.1房价将持续稳中有升

近几年,xx市商品房价格与周边城市相比涨幅较低,因此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由于土地价格、建筑材料等价格上涨,房屋产品质量及配套标准的提高,造成商品房价格上涨。3.1.2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仍然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进城居住、就业、将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二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将增加市场需求。三是本项目地处商业中心,经营户了改变思路由租店经营改变为购买店铺经营。四是随着xx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增加,购买店铺出租成为投资和增值的主要投资手段。3.1.3 政府导向

政府将加大对xx市古城、旅游开发的力度,将极大地改善城市面貌,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xx市这座历史名城的规划建设,吸引更多人群到xx市观光旅游。3.1.4 房地产营销方式的改变

房地产销售方式从原始的概念销售、点子销售、商业炒作销售转变为全方位营销推广。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上升到价格、-8-质量、品牌、环境、配套等多因素、多元化竞争新格局。3.2、目标客户的定位

目标客户群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钟爱于服装、珠宝、餐饭、箱包等经营的购房群体; 二是追求货币保值投资商铺的投资者; 三是当地为解决经营、办公场所的中小企业; 四是致力于xx市投资置业的购房群体。3.3价格预测

根据本项目自身的特点,参考当地房产价格,本项目附近商铺的租金价格及其发展趋势,本项目预测价格:

①一楼商铺均价:10000.00元/m2 ②二楼商铺均价:5000.00元/m2 ③三、四楼商房均价:1500.00元/m2

4、项目实施计划

4.1工程建设实施计划 4.1.1 建设日程安排

本项目在2004年12月28日由我公司摘牌取得土地使用权,将于2005年完成项目单体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报建、审批等有关手续,满足2005年10月开工的需要。4.1.2 资金使用计划

为了合理利用资金,前期先使用自筹资金,后期进行股东借款和当地货款进行融资。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建设工期约12个月。2006年

-9-底全面建成主体工程和所有配套项目,并可交付业主使用。4.1.3 管理

以多年的开发经验,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施工建设规范进行,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期,提高资金周转率。4.2销售计划及营销策略 4.2.1 销售计划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及xx市地区房地产发展走势,该项目拟销售周期为2.5年:2006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2007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1700万元。4.2.2营销策略

为了尽快销售本楼盘,在深入房地产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搂盘的卖点,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实现房屋销售,获取最大利润。

①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通过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的分析,对目标市场、户型结构、客户群体进行准确定位,建设适应客户需求的楼盘产品。

②实施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营销策略及公关策略,实现销售目标。利用“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牌、车体、站牌”等行之有效的广告方式,及时地将楼盘的信息传递给购房客户。通过沟通,利用客户群对本项目的认识、了解与接受,提高对所开发产品的认识度。

③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实现房屋销售。利用广告促销、人员促销、-10-网络促销扩展销售渠道,使房屋销售由原来的、单一的自行销售转变为直销、行销、网络销售、地区代理等多元化销售方式。

④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房屋销售。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必须深入了解客户,为顾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让客户感受到比预期更好的超值服务。

⑤结合价格策略实现房屋销售。在目前楼盘价格稳中有升的形势下,新盘开发销售价格采取随行就市结合“低开高走”的价格策略,将本项目的房屋价格,由低到高的顺推向市场,吸引客户的关注,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形成人气后再据市场情况逐步提高房屋价格,给客户以“增值、保值、旺铺”的信息,坚定购房客户的信心。

5、项目财务经济分析

5.1投资估算

xx市文化广场名品街经测算总投资为5100万元,其中土地受让720万元,主体工程2000万元,道路硬化200万元,路面铺设260万元,景观、灯饰200万元,管网及辅助工程220万元,合作建设文化广场700万元,税费250万元,管理费550万元。5.2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

根据投资估算及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入资金总额4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1000万元,股东借款1500万元(准资本金),向当地银行货款1500万元。分投入计划:2004年10月投入1000万元,2005年初投入500万元,2006年初投入2500万元,2006年年中从预售收入投入1100万元。

-11-5.3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使用计划,本项目自有资金不计利息,借款部分年利率为10%,基准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0%,营业税(综合)6%,企业所得税率33%,土地增值按现行税务规定采用分级累进制。

通过分析,本项目内部收益率为14%>10%,项目净现值为834万元。

6、结论

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论证,本项目符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可得到广泛的政策和社会支持,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充足的社会需求,同时从财务评价等多个角度论证表明本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xx市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篇6:浅谈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生活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具有开放性、节庆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发挥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激发社会活力等多重作用,在充实地方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了显着作

用,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彰显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思路,成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所谓乡镇广场文化,顾名思义,是在农村室外进行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场秧歌、腰鼓、舞龙、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近年来,我国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广场,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广场的辟建与使用,使农村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本论文就我国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等方面做出分析。

二、广场文化的特征及作用

(一)乡镇广场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广场是群众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乡镇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

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2、节庆性

公众的集会与庆典是广场形成的原因之一,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日喜庆热闹的色彩。故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常设的文化艺术节。如广西南宁市的“大地飞歌”国际民歌节,开办以来就成为了广场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连的国际服装节,就引进了世界大牌的艺术团和国际歌星在本市的广场上演出,经济与文化的联手使其闻名遐迩。

3、广泛的群众性

综观农村广场文化的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早晚在广场活动的人群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寻求自己喜欢的娱乐方式,释放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没有尊卑贵贱等级差异,都是笑脸相迎,你谦我让,平等交流,其参与面之广,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4、多元的自娱性

每天晨晚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有跳老年秧歌的;有老中青混杂跳健身舞的;有青年怀抱吉它自弹自唱的;有少年儿童开着各式童车奔跑的;还有舞剑弄棒健身的,等等。没有强迫命令,没有权益驱动。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参与自然,撤出随意,没有约束。

(二)乡镇广场文化的作用

乡镇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群众文化共同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但广场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历史背景、组织、方式、规模水平的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大体

可分为三个层次。

1、较低层次。即民间自娱性广场文化。如村头街尾的扭秧歌、交谊舞、健身操,公园、庭院的演唱会、故事会、读书会等。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受时间、场地、服饰、设施、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多以健身强体、自娱自乐为目的。这种自娱性广场文化满足了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起到了调节身心,陶冶思想情操,增进人际交往,激发工作活力等最基本的作用。

2、中层次。即商业性广场文化。它多以商家为组织者,以商品经销为主要目的,借助文化的手段,形成“文化搭台,商家唱戏”的商业性广场文化。比如商场、饭店的开业迎宾,店庆、场庆等广场

文化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广场文化将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不但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起到了传递科学文化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作

用。

3、较高层次。即官办的宣传教育性广场文化。这是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有特定的背景,鲜明的主题,活动质量和水平要求较高,它以重大节日和庆典为契机,需要预先策划,筹备和投入大量经费,可以形成巨大的规模声势,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主题会、庆祝会、纪念会等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这种类型的广场文化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不但可以振奋农民的精神,鼓舞群众的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激发社会的活力,而且能展示整个区域,乃

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三、广场文化充实地方文化内涵

(一)广场是文化建设的“塔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各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大歌厅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正在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崛起的标志。与此同时,伴随着北京奥运而来的全民健身热,也催生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打造群众文化场所的热情。“剧院文化和广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着名编剧邹忆青说:“只是在大剧院看演出,需要有钱有闲,而在小广场看节目,可随到随看,群众方便且不用掏腰包,更重要的是,小广场与大剧院最大的不同,是其广泛的参与性。”如果把文化看成是一座宝塔,那么,在大剧院上演的具有引领潮流和发展导向的专业文艺作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塔尖,而在广场上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节目则是塔

基。

(二)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各地建设广场文化,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社区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成为新农村文化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现在不少乡镇,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场,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真正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政府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福利。有的乡镇还将广场的文艺演出分配给各社区,促使各社区必须经常性地考虑自己的文化建设任务,从而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目

前,空前活跃的广场文化,成了现代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还是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我国群众文化已成蓬勃发展之势。乡镇广场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传播着健康文明的思想内容,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审美趣味的熏陶,既培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本地特有的文化现象。综合分析社会各方面因素,新农村广场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投入使广场文化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

文化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我省就首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把乡镇广场文化建设列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出台财政补助政策,实现了广场的绿化、硬化和亮化,完善了广场功能。随着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二)企业文化成为广场文化发展的核心

广场文化使本地乡镇企业的产品从广播电视报刊上走到人们的前面,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企业借助文化形式宣传经营理念和产品优势是投资少、见效快、易于被群众接受的方式。从广场文化活动来看,企业文化逐渐从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走向众人瞩目的前台,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热点。随着广场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经常化,政府职能部门将逐渐退出,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将更加生动活跃、丰富多彩,成为广场文化发展的核心。

(三)文艺新人在频繁的广场文化活动中脱颖而出

乡镇广场文化具有群众积极参与、进出自由的特点。文艺爱好者可以在这里不受任何限制地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确有实力者往往能够一鸣惊人,脱颖而出。这些崭露头角的文艺新人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熟,成为新的文艺骨干和文化事业的后续力量。经过文化部门的辅导和推荐,就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文艺骨干。广场是发现人才的窗口,施展才华的舞台,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去发展和培养,让他们在广场文化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引导广场文化向健康、文明、高

雅的方向发展。

(四)广场文化成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宽阔美丽的广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座丰碑,广场构成了广大群众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广场都可以成为调节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广场文化的连续与持久,又形成了城乡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是展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它的创造作用,因为它可塑造和优化大众的群体文化人格。乡镇广场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大众文化表现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它虽还不成熟,但却深为大众所喜爱、所接受,它由地方政府推动,由民间文化参与,是政府与民间互动的结果。它的文化价值、美育价值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等应加以高度重视与开发,使其能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的新资源,体现出新农村的个性与文化品格。

五、结论

上一篇:学校电子白板申请下一篇: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证明的内容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