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发挥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功能

2022-09-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农村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保障。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 新农村建设人才主体要靠职业教育的培养, 这是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在“服务”二字上狠下工夫, 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服务意识, 坚定服务宗旨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 这就要求我们职教人增强服务意识:一要服务于本地经济发展, 开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专业。二要服务于本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 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为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服务;三要服务于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 职业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断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2 拓展服务方向, 明确服务内容

2.1 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

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的机械化, 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需要科研机构与职业教育并举, 培养和拥有一批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专门人才。为此, 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农村实用技术的研发, 加大农业技术开发力度, 培养更多的农村、农业急需的专门人才。以推动农业的新技术, 为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当数量的专门人才, 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 中短期培训并重, 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 坚持突出短期培训、技能型培训, 鼓励实行灵活学制。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端正办学思想, 面向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大就业市场, 面向城镇化要求, 面向县城经济的发展, 广泛获取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 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 举办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尤其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订单培训”, 鼓励经过培训的劳动者跨区域流动。职业学校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实际, 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为当地经济服务;另一方面, 还要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就业机会等因素, 主动跨区域寻找市场, 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培养学生, 开展劳务输出, 实现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其他劳动力市场的成功对接。[1]真正改变外出务工人员“低技能、低工资、高强度”的“二低一高”现象, 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 使农民“学会一技终身受益, 出去一个全家致富”, 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2.3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 提高农民素质, 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任务和措施。农民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 有一技之长, 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才能适应市场需求, 才能出得去、留得住, 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

3 探索服务模式, 提升服务质量

3.1 探索多种办学模式, 提高服务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 又具有与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以前的职业教育普遍着眼于就业, 强调职业定向性, 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而现代社会则要求兼顾就业和发展, 强调职业适应性, 注重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而这些要求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思考和相应地改变以往的办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 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 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和需求有直接的认识,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改革呆板陈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以优质的教育供给与服务, 满足社会发展变化对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2]

3.2 创新培训服务方式, 提升服务水平

建立人才信息网络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前提。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 把不同专业、年龄和性别分类建档, 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库, 利用学校专业部门对外发布人才信息,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立交桥。

3.3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完成专业学习, 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 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 认真安排, 从严要求, 严格考核检查, 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3.4 实行定单培养, 加强学校、企业、农村的合作

与企业、农村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 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 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 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3]

职业教育给许多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改变了他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办学为理念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立足实际, 创新模式, 适应农民素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布局, 设立专业;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倡导探索创新诸如“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一”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自己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浅谈提高河南农业经济的对策及建议.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 .

[2] 杨向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思考[J].青海教育, 2007 (4) .

上一篇:预设舞台生成精彩——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感悟下一篇:启发式教学在声乐实践中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