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产生,尽管为我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因为法律面前社会保障机会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障碍。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已迫在眉睫。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1:

关于多元化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思考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转型起步较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空挂”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险提标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刚性支付需求,显得十分紧要和急迫。本文建议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等、加大依法征缴清欠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社会保障基金彩票和社会保障国债等五个方面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关键词:社会保障 资金筹集 途径

key word: Social security fund procurement way

作者简介:原玲(1978-01),女,山西长治人,本科,黄冈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社会保障资金则是关系社会保障体系能否平稳运行并发挥保障作用的核心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转型起步较晚,至今还不到20年,而且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空挂”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险提标等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刚性支付需求,显得十分紧要和急迫。社会保障资金到底该如何筹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条重要途径:

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收入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是增加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按照今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说,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与几年前相比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企业不愿为职工参险、居民怕参保等种种问题。以养老保险为例,拖欠工资、不参保缴费、不订立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当前最主要的三类劳动保障違法行为,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尤为突出;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普遍存在怕白花钱、怕政策变、怕难兑现的“三怕”心理。解决这些问题,要突出强化三大措施:一是强化政府职能,建立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二是注重部门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地税、工商、建设、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履行工作职能,坚持整体联动,齐心协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征缴工作。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提高扩面质量。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寻求突破。注重从具有重大影响、取得各种荣誉的民营企业入手,敦促其带头为所有职工参保缴费。

二、加大依法征缴清欠力度,充实社会保障资金

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能力不够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较多、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向职工转嫁危机等因素造成的。因此,要按照“三个加强”的要求,足额征缴社会保障费。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抢抓社会保障法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在政策宣传的广度、深度、形式和典型上下足功夫,让全社会知晓、理解和接受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认识,营造自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广大法人代表和广大劳动者在意识上由“要我缴费”向“我要缴费”转变,从而增强公民的社会保险观念。二是加强巡查考核。将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征缴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巡查内容,定期组织巡查督办;要求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欠费企业的法人代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清缴欠费目标与年终各类考评奖惩挂钩。三是加强执法检查。运用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手段,严格依法清欠,对欠费企业,实行分类处理,有缴费能力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强制核定,地税部门强制征收;有部分缴费能力的签订协议确保当年不拖欠、历年欠费逐步还清;对拒缴、漏缴社会保障费的用人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严惩重罚。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共财政是为民财政、百姓财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财政工作不光要算经济账、发展帐,还要算社会帐、政治账。要牢牢把握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方向,逐年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努力提升公共保障能力和为民理财水平。一是加大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安排力度。按照“依法建立,规范统一;统筹编制,明确责任;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相对独立,有机衔接;收支平衡,留有结余”五大原则编制每年度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同时充分考虑各项政策对基金收支的影响,确保当期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支付,确保基金预算符合实际、科学准确。二是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城乡低保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的“保命钱”。要统筹考虑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累计结余、当年预算和上级补助等渠道筹集所需资金,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的目标。三是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力度。在建立公共财政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逐步提高低保及社会救助救济工作经费支出的比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逐步形成与低保和社会救助救济工作相适应的人财物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让公共财政阳光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四、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主要是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进入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省级统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发放标准也各不相同,难以实现跨区域统筹。征收社会保障税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用于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手段,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实现由“费”向“税”的转变,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困难的问题,而且可以推动社会保障由省级统筹向全国统筹转变。改费为税,从可行性上分析,具有征收的强制性、公平性和基金保障的安全性等种种优越性,而且,我国地税系统拥有一支掌握征收规律、征收经验丰富、足以承担征收任务的队伍,只要坚持税费并重、税费统一征收的原则,就一定可以达到降低征收成本、提高征缴率的目的。去年,财政部负责人公开表示我国正在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加上社会保障法的出台,相信离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时日已不会太长。

五、发行社会保障基金彩票和社会保障国债,开辟社会保障筹资新渠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发行了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之一,也成为体育经费和社会救助经费的主要来源。在当下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扩面征缴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由国家控制发行适度规模的社会保障基金彩票和社会保障国债,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以市场化手段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渠道,促进社会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静.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J],苏州大学2007年

[2]严于龙.改革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办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2期

作者:原玲

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2: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困境与对策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产生,尽管为我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因为法律面前社会保障机会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的制度障碍。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现阶段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养老保险;困境与对策

一、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衔接存在的困境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统筹城乡发展是新一轮的制度变迁,是要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后,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要求城市和农村作为社会经济的两大门类的相对稳定。这是城乡壁垒的经济根源。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已经失去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制度优势,带来了诸多弊端。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这种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影响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运行,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利益被牺牲,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公平原则成为空谈。同时,二元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本。因此,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基础条件差异大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以县市级地方为单位和起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赡养比等实际情况,各地陆续探索推行了与之相适应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包括统筹层次、缴费水平、个人账户规模、待遇计发条件、待遇计发办法等在内的制度特征,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地分割的局面,甚至连项目名称也没有统一的称谓。我国各地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数据信息分割独立情况非常严重。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则更为复杂,历经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后两者合并实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变迁,而每个阶段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各地实施初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由民政部门管理,未纳入基本社会保障的范畴,因此,在各地的实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硬性的标准和要求,实际上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直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出台后,才逐步规范和统一。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

(一)法律依据

《世界人权宣言》中第22条对公民享有社会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第23条规定了公民失业的社会保障,第25条第1款规定了公民应当享有的必要的社会服务和保障类型。尽管《世界人权宣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宣言中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成为世界各国关于基本人权的参照。我国政府于1997年签署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亦规定了城乡公民应当公平地享受社會保障。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将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入宪法条文,成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最高依据,体现了我国保障公民享受社保的决心。

我国从未停止建立健全社保制度的立法步伐。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上日程之后,引起了立法的更多关注。《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等也对社会保障作了原则规定。随着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写入《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地方立法机关也做出了反应,颁布了地方法规,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了统筹活动。

(二)实践基础

我国亦充分意识到了养老保险长期分割存在的问题,亦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在1997年出台的《关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个人账户跨统筹地区转移作了统一规定。2010年1月起,国家在统一政策规定、经办规程和指标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统筹资金转移、养老责任分担等机制,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以下简称“66号文件”)。

结合制度间衔接的特点,从201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这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多维度的架构体系,使得不同制度间养老保险关系互通互认,从而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权益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体系框架是由上述的两个《暂行办法》构成,从地区间、制度间的各个维度上保证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衔接的全覆盖。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立法建议

(一)坚持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灵魂,因此,社会保障法的原则确立,对于整个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十分重要。尽管法学界对于社会保障立法原则的认识没有达成一致,在梳理了学者们的观点之后笔者认为应当以公平原则为基础,坚持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首先,公平原则是基础。学界不乏认为社会保障应当坚持公平效率相统一原则的声音,在考察了福利国家的发展现状之后认为保障项目多,待遇标准高,是因为只注重公平,而忽略了效率导致福利病。我国发展的现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所确立的保障水平应当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否则很容易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效率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是不可忽略的考虑因素,在公平与效率中,仍然应当将公平原则放在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地位,公平的位阶应当高于效率。作为二次分配的手段之一,社会保障法应更加注重公平。

因此,标准的确定应与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而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和形式则应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法的公平性,体现为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横向收入调节,为低收入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立法应当坚持基本权利保障原则。在《世界人权宣言》和我国《宪法》中都对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我国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明确保障的权利。因此,在制定社会保障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贯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思想,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对社会保障标准、基金筹集方式等关乎城乡公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做出具体规定。

(二)完善立法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已经开展的有益实践,应当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建立多层次的立法体系。

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就是要把城镇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一个进步。但是,仅有该法是不能满足目前养老保险立法的需要的。现阶段的养老保险统筹依据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策和会议纲要,要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已经迫在眉睫,应当尽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国家层面基本立法,从统筹全局的角度进行顶层的法律体系设计,让下级立法机关有法可依。

同时,结合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地区分割的现实,理顺现有法律、行政法规与地方立法,以及各地立法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对接的地方政策比较与完善[J].何娜.法制与社会.2015(10).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究[J].刘阳阳,李三梅.湖南农机.2014(09).

[3]我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左倩倩.天津财经大学2016.

作者简介:刘子玄(1996),男,华中师范大学,430079,法学学士。

作者:刘子玄

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分析论文 篇3:

区域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研究

[摘 要]在對各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待遇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A模型对2015年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的综合技术效率分解并进行静态分析,然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效率在2009~2015年7年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效率水平不理想,只有13个省份达到DEA有效。各地之间综合技术效率有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地区间效率值也不同,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同一区域内部之间效率也存在差异。200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由增长转为衰退,整体上各地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多数地方的综合技术效率有增长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呈现下降,大部分省份都有较好的规模效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效率;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存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至2015年,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开支年均增长23%,公共支出从2009年占GDP的6.57%增长到2015年占GDP的12.04%。据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测算,养老覆盖面从2010年的3.59亿人扩大到2015年的8.58亿人,年均增长率为27.7%;医保覆盖面从2005年的3.17亿人扩大到2015年底的15.4亿人,占总人口的97%。但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率。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效率成为缓解社会保障压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有专家学者对社会保障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王晓军等对2006年我国30个省社会保障支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保障效率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无论是按四大板块还是八大经济区划分,效率差异都比较明显;王馨认为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导致政府规模过度扩张,从而制约社会保障效率的实现;余红伟研究了社会保障效率影响因素,得出环境因素对社会保障支出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李胜会等采用二阶段DEA模型研究了城乡社会保障效率差异,发现农村社会保障效率高于城市地区,区域间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效率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多,已有研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采用方法不同,使用数据年度不同,研究结论也不相同。

一、区域社会保障水平分析

社会保障水平是研究社会保障效率的基础,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享受的待遇水平。社会保障效率的高低能够体现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的管理能力。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优抚支出。

1.区域社会保障支出差异

我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通过计算每一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保障支出即四大支出的和,比较201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支出的差异。

从图1中可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差异,并且在各区域、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差异很大,2015年社会保障支出最高的是山东省,为3 856.11亿元,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社会保障支出为144.80亿元;北京市社会保障支出2 679.22亿元,排在第八位,天津1 185.43亿元,排在第二十二位,河北省2 324.50亿元,排在第十位。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缴费率不同、人口数不同,尤其是从业人员数不同,绝对数上的社会保障支出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地社会保障水平。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一个相对更合理的指标,从图1可以看出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排在前三位,原因一是工资水平高,因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以当地职工上一年度的平均月工资计算;原因二是缴费率不同,这三个市的缴费率均高于全国多数地区。以养老保险为例,全国多数地区缴费率为28%,上海养老保险缴费率为30%,而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省,广州为11%,东莞为16%,深圳、珠海、惠州等为18%,均远低于28%,这也是广东省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排在全国第三但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排在第二十一的重要原因。北京虽然养老保险缴费率也为28%,但北京的医疗保险缴费率很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医疗保险缴费率为8%左右(单位6%,个人2%),北京的医疗保险缴费率单位缴纳部分10%,个人缴纳2%~5%。天津情况和北京类似,养老保险缴费率28%,但医疗保险缴费率单位缴纳部分11%,个人缴纳2%。作为和北京天津接壤的河北省,养老保险缴费率28%,但医疗保险缴费率单位缴纳部分8%,个人缴纳2%。较低的工资水平及缴费率,使得河北省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远低于京津,在全国仅排第二十三位。

2.社会保险占财政支出比重差异

为了反映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之间的差异,用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险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待遇的相对水平,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这五大险中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的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各省份的保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值有较明显的差异。从养老保险支出的角度看,辽宁省的养老保险占比最大,为38.9%。最低的是西藏,为1.36%。养老保险占比低于10%的还有贵州省和云南省,都来自西部。而对于医疗保险支出来说,各省(市、自治区)的差异没有养老保险占比那样悬殊,基本都处于10%以下。10%以上的有两个,分别是北京和浙江。各地区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占比差异不大,生育保险占比都不超过1%,除了江西、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6个省、自治区的比例偏低以外其余省(市、自治区)的比重不相上下。失业保险占比除了上海市1.38%,其余省(市、自治区)的占比都在1%以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占绝大比重,均包括单位缴和个人缴,由于不同地区缴费率不同及对缴费的管制程度不同,导致各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占财政支出比重差异较大;虽然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各地区缴费率也有所不同,但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由单位缴纳、个人并不缴纳,失业保险个人虽然也缴纳一部分,但比例并不高,因此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占财政支出比重各省(市、自治区)差异不大。

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差异并完全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支出规模只是一方面,一个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高并不能决定该地区社会保障效率高。

二、区域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分析

1.方法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是研究效率问题的常用方法,能够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对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测算。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BCC模型,BCC模型的特点是假设该模型的规模报酬可变,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测算每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对效率值。数据包络分析可以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投入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DEA模型测算社会保障效率是因为DEA分析方法在计算效率值的方面有很多无法替代的优点,其理论依据运用的是统计学上的非参数思想,并且不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也不做任何的数学假设,这样就避免了产生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另外,使用DEA模型前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权重将变量标准化,而由模型自身的程序和规则来设定权重,得出的结果能够体现研究的客观性、严谨性。

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利用DEA模型测算社会保障效率,必须使所有的决策单元即各个省份的测算指标统一口径,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保障系统作为31个决策单元。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如下:社保基金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和社会优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作为投入指标,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城镇人口比重、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城镇人口比重、每万人城镇便民服务网点和每万人城镇社区服务机构数作为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2010~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3.DEA评价的静态分析

使用BCC模型的DEA分析方法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运用DEAP2.1对2015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者的关系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即第2列等于第3列和第4列的乘积。

(1)综合技术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决定,受二者其一或共同作用,在整体上综合度量和评估了决策单元对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由表2可知,全国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为0.809,社会保障支出效率不太理想。社会保障效率的综合技术效率DEA有效的省(市、自治区)只有12个,占全国的38.7%,说明全国超过60%的省(市、自治区)没有达到DEA有效。效率值得分最低的是山西省,仅为0.567,平均投入浪费比例接近50%,而达到DEA有效水平的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福建、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各区域之间的社会保障效率也存在差距,排名靠前的有8个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福建)来自东部地区,4个省、自治区(西藏、宁夏、新疆、青海)来自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平均综合效率达到0.918,高于中部地区的0.691和西部地区的0.791。除了区域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外,区域内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的效率值是1,而同样处于东部地区的河北省效率才0.591;西部地区的西藏、宁夏的效率值达到1,而同样处于西部的甘肃才只有0.591。同样是中部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2)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是在控制支出规模的情形下反映社会保障的效率,是社会保障效率的内在体现。纯技术效率的优良与否能揭露政府预算的管理能力和资源规划的合理程度。由表2可知,整体上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纯技术效率水平相对较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预算管理水平较高,社会保障资源规划较为合理。纯技术效率值DEA有效的省(市、自治区)13个,全国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824。

2015年纯技术效率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存在差异,差距基本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步。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纯技术效率达到1,效率值介于0.8和1之间的有3个,低于0.8的有14个。从区域来看,2015年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存在差异,纯技术效率达到DEA有效的有8个省市来自东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福建)。东部地区的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28,高于中部地區的0.691、西部地区的0.818。

(3)规模效率分析。规模效率是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出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距。规模效率值越接近于1,说明社会保障支出规模越接近最优规模;若不为1,则说明该地的社会保障支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该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减少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或调整产出结构来改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而规模报酬递增则说明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来改善社会保障支出效率。

从表2中可以发现,从总体看我国社会保障的规模效率水平很高,支出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差距不大。规模效率值DEA有效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全国平均规模效率为0.98。

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者的关系来看,综合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差异引起的,规模效率影响不大。说明要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必须提高纯技术效率,提高各省(市、自治区)的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分配手段。

4.DEA评价的动态分析

(1)2009~2015年各地社会保障效率的变化。动态分析是对每一个省(市、自治区)在多个年份内的效率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分析某两个年份之间的变化,也能分析两个以上年份间的动态变化。通过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变化的规律,研究社会保障效率的发展方向。DEA模型对各地社会保障效率相对变化的动态分析是通过测算并分解Malmquist指数来实现的,由分解后的因素来探究社会保障效率变化的内因,更好的调整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和分配,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技术进步。根据Malmquist指数的原理,运用DEAP2.1软件对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保障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得到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ch)、技术进步指数(techch)、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和社会保障全要素生产效率Malmquist指数(tfpch),结果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可知,总体来看,社会保障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平均水平每一年的变化都不尽相同,在2009~2015年的7年間全要素生产率由增长转为衰退的趋势,2010~2012年的这三年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增长的状态,从2013年到2015年一直都是下降。Malmquist指数值仅为0.971。各省(市、自治区)整体社会保障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见表4),2009~201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大的是广西,为4.4%,最低的是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大,并呈现增长趋势,其余的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效率都为递减的趋势。

从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的情况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的综合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增减上下波动的趋势,非常不稳定。2011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都出现了增长,2015年增长得最快,达到了21.4%。在2009~2015年间,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呈现平稳趋势的是上海、西藏和宁夏。大部分省(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呈现下降趋势的省(市)有6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和海南,都属于东部地区。

2009~2015年间,全国各地的技术进步变化有较明显的转折,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进步变化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的变化幅度影响了各地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的快慢能够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增长快慢,表明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进行。

为了探究影响社会保障效率的内在因素,对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进行分解,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由表4可知,在2009~2015年间,有6地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平稳趋势,其中4个是西部地区;有19地呈现增长趋势,大部分属于中西部地区;其余都是下降趋势。在规模效率变化方面,有12地呈现平稳趋势,大部分属于东部地区,其余各地大部分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总体上各地政府在这7年间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分配和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各省规模效率普遍都有增长。多数省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变化对社会保障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出现负面影响,原因是技术进步下降。

(2)各地每年效率变化分析。2009~2015年的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由增长转为衰退的趋势,2010~2012年的这3年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增长的状态,从2013~2015年一直都是下降。前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增长,而且有的地方甚至大幅度地增长。2009~2010年间,西部地区大部分地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很大,例如贵州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47,云南省的为1.636,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为1.552,西藏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达到了2.358。2010~2012年这两年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几乎遍及各个地方。虽然在2010年到2011年中有个别地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对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影响不大,尤其是2011~2012年每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增长。总体来看,2010~2012年这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呈增长趋势。

后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呈递减的趋势主要是某些地方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了变化。2012~2013年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省(市、自治区)有8个,两个来自中部地区(吉林、黑龙江),1个东部地区(广东),5个西部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西藏、宁夏)。2013~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省(市、自治区)有7个,1个来自东部地区(辽宁),1个来自中部地区(黑龙江),5个来自西部地区(海南、重庆、四川、西藏、新疆)。2014~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2015年的每个地方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是递减的状态,并且下降的幅度很大。2015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技术进步递减的幅度很大,严重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DEA模型的静态分析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动态分析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保障效率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总体社会保障效率水平不理想,只有13个省(市、自治区)达到DEA有效;综合技术效率差异较大,最高的达到1,最低的仅仅0.567,且区域间东西部效率值也存在差异。从DEA的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的效率比中西部的效率更有效;即使是同在东部内的各个省也存在一些差异,其他地区也是如此。纯技术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内部差异不大。规模效率各地都处于较好的水平。

2009~2015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由增长转为衰退的趋势,2010~2012年的这三年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增长的状态,从2013到2015年一直都是下降。各省(市、自治区)整体社会保障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水平来看,综合技术效率呈现增长趋势;虽然7年间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综合技术的增长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规模效率变化方面,DEA有效的地方12个,且大部分属于东部地区;DEA没有达到有效的大部分也都呈现增长的趋势。

2.提升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从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效率的分析可知,全要素生产效率呈衰退趋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变化程度低,综合技术效率没有显著提高。综合技术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效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缺乏技术创新,社会保障支出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管理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能力不强。为了改善我国社会保障效率的措施,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提高对西部的社会保障投入。不同地方的社会保障效率表现出不同的水平,需要区别对待。由于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其他地区,为了使西部地区的社会保障能够跟上其他地区,缩小待遇水平的差距,应向西部地区投入充足的物资和技术。要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资历水平,改善医疗设备的使用现状,提高医疗卫生支出效率。

第二,调整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方式,使资金的投入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有效的水平内。在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障的投入份额不断增大,但是占GDP比重微乎其微。考虑到整体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在某些方面忽略了群众真正的需求。因此,应该在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后再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公共服务的每一层机构都能各司其职,充分的向广大居民汲取意见并表达社会保障的本质。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供社会服务,不断给社会公民创造福利。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责任机制,提高法律执行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强制的手段对财政支出在民生建设的投入上形成必要的约束,使各部门认清自己的职责,保障公民应有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在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保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

第四,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考评体系和监督机制。在每个地区建立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考评体系,及时反馈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发现效率不高及时总结经验并提出改善措施。完善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的监督机制,增加财政支出的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钱珍.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效率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7.

[2] 王馨.地方政府自利性对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的影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余红伟.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效率的区域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5(5):82-89.

[4] 李胜会,熊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城乡效率差异及原因[J].公共管理学报,2016(3):135-146.

[5] 封进,张馨月,张涛.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社会保险水平的下降:基于中国省际差异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0(11):37-53.

作者:李国柱 田亚男

上一篇:药品审评制度的行政法论文下一篇:电视表演与传统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