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引入与应用,导致了大多生活领域出现了迅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正在快速发展。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保持着快速发展,但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缺乏具体和全面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导致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运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法律风险。

第一篇: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监管研究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给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其相应的内在风险也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兼具互联网和金融的双重特性,其风险远比互联网和传统金融更为复杂。本文对我国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风险监管策略,以期为建立良性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来金融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不仅使得天弘基金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引发了全民对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型金融模式的关注和讨论浪潮。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定义。但是,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业态,具有传统金融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可以为市场提供便捷的交易支付方式,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直接的交易平台,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现代金融服务,这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在保证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减少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增长。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也都纷纷效仿进军金融业,各种“宝宝”类金融理财产品不断推出,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开始接连掀起“抢钱”活动,并获得金融理财人士的青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及其成功,使得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向互联网领域,高投资回报率暴露出的高风险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对我国传统的金融行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也加剧了我国金融监管的难度。因此,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促进其安全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金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出新兴的金融产品来实现资金的融通。近几年来,我国已出现了余额宝、易付宝、快钱、百发、人人贷等多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不容忽视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其交易成本、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的认可度。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新型电子货币四种模式。

1.1第三方支付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2010年9月,央行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具体包括运用网络支付功能提供收、付款的中介服务,预付卡、银行卡收单服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借助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安全技术建立的电子支付系统,将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连接在一起,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业务。目前,我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累计已有223家。

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互联网型支付企业,这类互联网企业以在线支付为主,拥有B2C、C2C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最具有代表意义。例如支付宝依靠自有的门户网站---淘宝网,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了第三方担保支付模式,进而解决了网购中的信任问题。消费者在淘宝网拍下商品后,使用支付宝提供的账户向卖家支付货款,同时该笔货款暂时被冻结;然后支付宝将该支付结果通知卖家,要求卖家在规定时间内发货;当消费者收到商品并检验无误以后,就可以发送指令通知支付宝将货款转入卖家的账户内。现在支付宝与国内外180多家银行以及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

第二类是金融型支付企业,这类企业不涉及电子商务,如银联商务、拉卡拉、快钱、易宝支付等本身就具有独立支付功能的支付平台。拉卡拉通过运用银联智能终端(移动POS机)和电子账单处理平台,为客户提供远程收单和线下支付的便民金融服务。

1.2 P2P小额信贷

P2P小额信贷是互联网金融点对点的借贷平台,又称点对点网络借贷,是一种民间小额借贷模式,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互联网平台紧密地联系起来,将闲置的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并进行匹配,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P2P具有直接透明、分散风险的特点,借款人通过第三方搭建的网络融资平台发布借款信息,贷款人了解需求方的相关身份和信用信息后,便可直接签订借款合同,顺利完成资金的借贷,贷款人透过平台还可及时获得借款人的具体资金流向和还款进度,获得投资回报。同时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一笔资金贷给多个贷款人,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目前,国内P2P网络贷款平台数量规模迅速扩大,已达到2000余家,迄今比较活跃的就有350家左右,包括宜人贷、红岭创投、人人贷、翼龙贷、拍拍贷等。

1.3众筹融资

众筹最早源于国外的词语Crowd 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依靠社交网络平台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融资采用“团购+预购”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和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相互传播的特性,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供其展示创意及项目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项目发起人即资金需求者的创意及项目的可操作性,并注入资金,从而使项目发起人获得资金援助。这种融资模式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的局限性,众筹融资的开放性让更多有创造力的人可以实现梦想,只要创意项目能被网友认可并获得投资者的支持,人人都有可能从中获得启动项目的援助资金,使得项目的商业价值不再是其能否获得资金的唯一标准,融资的渠道扩大至社会大众,而不再局限于风险投资等机构。一般情况下,众筹搭建的融资平台会对筹资项目设定一个筹资目标,在发起人设定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筹资目标金额,筹资项目即成功,如果未达到筹资目标,则资金全部退还至支持者账户。与国外的著名的众筹平台Kickstarter相比,我国的众筹融资平台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的众筹融资平台有点名时间、人人投、众筹网等。随着众筹融资模式的改良及创新,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众筹这一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1.4新型电子货币

新型电子货币,也就是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如今在网络盛行。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最初是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这一概念的,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了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是依据大量特定的网络运行算法产生的、开源的匿名新型电子货币,能代表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不同于虚拟货币、预售电子卡等早期的电子货币形式,比特币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

2 国内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在渠道扩展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高风险性也越发受到关注。

2.1技术风险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主要表现为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首先,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大量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的,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有序地运行。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具体表现为网络黑客利用网上的漏洞和缺陷非法入侵系统窃取客户信息而造成客户的损失,或者扩散和传染计算机病毒导致系统网络瘫痪,从而导致交易异常、客户权益受损、客户资料外泄等重大风险事故。其次,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的支撑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因此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存在着选择失误的风险和技术支持风险。由于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技术的专业性较强,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受实力和规模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展相关的研发工作。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常采取技术外包的形式或从国外进口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的软硬件设备,从而导致大多数企业缺乏互联网金融运行的核心技术。一旦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外部技术问题,其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又可能存在某些技术欠缺不配套等问题,将导致其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2信用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作和开展都依赖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软硬件配置。互联网金融将参与交易的主体分割开来,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单纯地依靠互联网为其搭建的中介平台进行交流与联系,这使得交易者的身份和交易的真实性难以甄别,增大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除了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外,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进而导致交易双方的利益受损,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其信息身份无需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就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中介平台进行资金流转完成非法洗钱,这些交易安全问题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3市场风险

实现资金融通仍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基本功能,因而互联网金融必然会面临着因金融产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导致未预料到的价值潜在损失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互联网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互联网金融往往会放大传统的金融市场风险,导致市场风险的危害增强。在金融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投机分子会利用利率及汇率的波动在互联网融资平台进行大量的关联交易,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引发支付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或者金融危机的范围逐渐扩大。

2.4操作风险

首先,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将会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互联网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客户间的信息交流等方面存在的设计缺陷,都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操作风险。其次,不适当的操作程序和内部控制也会导致操作风险,进而引发不可预期的损失。典型的事件就是2013年8月的光大银行乌龙指事件,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与流程不熟悉,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并引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声誉危机,影响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商业信心。

2.5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的相关金融法规的规制对象主要是传统金融业务活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缺乏一套相应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其独有特性使得现行的金融法规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管制和约束,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市场监管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法规,这无疑会使得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并陷入法律困境,这不但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费用,而且会影响其经营运转和健康发展。

3 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策略

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多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步伐较快,其暴露出的金融风险令人担忧。因此,亟需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3.1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进程

一般来讲,互联网系统的安全问题和互联网金融立法的滞后性与模糊性是造成法律风险的原因之一。互联网金融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法律法规的保障,应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如针对其组织形式、经营范围的合规性、客户信息识别与确认、交易资金的安全性、风险防范与监管等方面进行立法规定,明确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权限与交易行为。

3.2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是现行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与倾向于混业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已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的广泛以及监管主体不明确等都使得互联网金融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明确监管主体,界定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协调一致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管,营造一个优质的监管环境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

3.3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

交易方式灵活、业务处理高效是互联网金融的显著特点,较低的融资成本更是吸引了众多的贷款者和小微企业参与其中。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门槛低,缺乏明确的市场准入机制,使得行业内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限制行业的发展,从风险源头上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例如可以从资本充足率、金融企业资质、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确定企业是否具有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格,并根据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规范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行为,提高整个行业的素质水平。

3.4发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作用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使得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金融监管机构不得不加强监管力度,但是过分的管制必然会阻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其创新能力。因此,应倡导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成立行业自律协会,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准则,形成企业合规合法的经营意识,强化金融风险控制水平,引导整个行业进行良性的竞争,合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稳健运营。

参考文献

[1] 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

[2]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论坛,2012(12).

[3] 李淼淼,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

[4] 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

[5] 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作者:郭晓芳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与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引入与应用,导致了大多生活领域出现了迅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所产生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正在快速发展。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保持着快速发展,但由于一些金融机构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缺乏具体和全面的法律监督和管理,导致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运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法律风险。因此,为确保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公平,安全的环境下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探索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法律 风险

一、引言

在今天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很严重的法律风险。从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应用过程来看,金融的法律法规大部分都是根据以前状况制定的,然而以前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换联网的应用,并且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也不相符,从而出现法律上的风险。对于互联网消费者用户来说,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使用金融服务时会出现信息泄露等情况,给互联网带来了法律的纠纷,影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二、互联网金融潜在的风险

(一)个人信息外漏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大规模的进行扩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许多个人用户信息都需要采用在线金融交易模式进行相应的信息填写(例如姓名,联系信息和家庭住址等)。最常见的是当前的在线购物平台,比如淘宝。因此,很多无良的公司或企业甚至一些中间行业,比如快递等,都会忽视道德限制,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企业故意侵犯和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并严重威胁着用户的安全信息;另外一些网站的保护技术还相对落后,从而就会被一些黑客进入并盗取相关的信息。

(二)主体地位和经营范围也不明确

从法律监督的角度来看,由于法律地位不同,监督决策的力度和范围也存在巨大差异。互联网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互联网业务和金融业务的法律地位不同。如何对互联网金融机的概念进行确定还需要深入研究。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对于一些互联网组织,法律和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其活动范围和法律责任,导致监管机构无法遵守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管。

(三)行政法律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未完善。例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众所周知的比特币,由于它具有虚拟,匿名和跨境等功能,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借此来躲避我国的外汇管理,同时也破坏了现在稳定的金融市场运行,在我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比特币不是我国的合法货币,尽管它在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没有相关政策和法规进行保护,仍然会导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管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监管法律的缺乏,法律的漏洞造成许多犯罪者使用这个漏洞来获取非法利润,互联网机构和金融机构是互联网金融的量大参与者,花联网机构没有提供最新的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证监会只能控制金融机构,但不能有效监控和控制互联网组织。这就要求监管机构要了解市场变化和趋势,制定和完善法律规范,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准则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准则,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有效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所以企业在政府部门监管的同时,还需要企业加强自身对放线的防控能力,要对仔细研读与理解有关法律,法规,并创造互联网融资的自治协会,并建立完善行业内的互相监督原则,对合法合规经营,风险控制,消费者权利维护等方面加以改进,在企业运行中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法律法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营范围必须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在使用的过程中监理相应的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另外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建立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以确保进一步保护互联网消费者的切身权利。对于过度吸收资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应有相关的公安部门对信息安全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治理。

五、增加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互联网金融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方法主要是加强内部控制,不断改进和完善信用体系。详细来讲,加强内部控制,就是指要根据体系内部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规范操作程序和风险防范体系。在这个环节中,必须重点使用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护;电子商务的真伪认证,个人和企业贷款的信用评估以及其他因素营子昂这互联网金融系统正常运行,应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来避免因信息不匹配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六、实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许可证制度

近几年“独立的业务操作和页面管理”是我国有关部门控制和管理互联网金融业主要办法之一。例如,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进行监督第三方支付机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证券出售的业务。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采用的标准也不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方式的监管问题,从而导致了监管效果与想象中不符。因此在实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许可制度时需要经过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在实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执行。在此基礎上,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资源及信息,互相合作体现监管力度。

七、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创造社会价值的“大蛋糕”;但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改善措施,进一步减少互联网金融的负面影响,让用户有效避免经济损失,从而确保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在正确的引导下,走上规范合理化发展的康庄大道,维护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让广大消费者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严飞雷.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17(35):231.

[2]刘达.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与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7.

作者:刘伟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呈迅速发展状态,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和脱媒性的特点,深受个人投资者和小微企业的欢迎,成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风险预警机制缺乏、监管缺位、法律体系不完备、技术安全隐患不确定等,使互联网金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风险也越来越凸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系统;监管体系

一、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理论界没有系统性地给予统一界定。从功能视角出发默顿和博迪(Merton& Bodie)(1993)认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加稳定,若发挥融资、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挖掘等功能,需要借助于各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谢平、邹传伟(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刘英、罗明雄(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y)基础上的,平台可以通过促成买卖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来收取恰当的费用以获得收益。龚明华(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业务,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的金融业务。高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宗潇泳(2014)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狭义上看,互联网金融应当是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导致业务形态发生根本改变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二是从广义上看,互联网金融应当是指所有受到互联网影响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运营形态:第一,互联网借贷主要以P2P网贷(Peer to Peer)为代表的融资模式;第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支付模式,例如以支付宝、银联网、财付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企业;第三,互联网融资,主要形式为众筹的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第四,互联网投资,余额宝是其代表。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风险类型有法律与制度风险、操作风险、技术安全风险等。应加强风险监控,维护金融安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

(一)系统性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以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其风险控制需要由计算机程序和软件系统来完成。其外部技术支持风险表现形式为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不完善、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病毒易扩散等,再加上互联网传速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会使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面临瘫痪,导致用户数据泄漏,给用户带来不可挽回损失,并可导致出现赎回挤兑风波。如2012年,我国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的600万个个人信息和邮箱密码被黑客公开,引发连锁泄密事件。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同时,由于我国缺少具有自主产权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和设备,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备,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金融安全隐患。

(二)业务管理风险

第一,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多数是由非传统金融行业企业进入的,其在风险控制的制度源头上缺失管理,在主观上对金融风险缺乏应有的重视,疏于业务管理。首先表现为操作上不规范,如互联网金融不受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管理层缺乏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网贷公司很少从留存收益中计提风险准备金,P2P机构承担筹资、资金中介和担保职能,又没有资本约束,存在较大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资金池色彩”的运作模式,其模式不分投资者和债务人资金,这一投资方式是金融理财产品应禁止的。第二,由于互联网金融独特的服务形式为非柜台式运营模式,这种网络上虚拟的运营模式往往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第三,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流程中,由于缺乏金融管理当局有效监督,有可能出现注册账户客户身份信息不真实、账户资金真实来源无法识别、账户资金去向无法控制等问题,在防止资金非法转移以及反洗钱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分险在金融中介机构是普遍存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急剧增长,按照基金业协会统计,2014年1月末货币市场基金份额达到9532亿份(2013年末为7479亿份)。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分流存款,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基础货币的冻结;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又为银行间资金提供供给。因此,货币市场基金的内生性将改善银行间资金供求,从而降低自身收益水平,降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吸引力,一旦吸引力降低,将会引发“蝴蝶效应”,因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期限相对较长,而原则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负债期限应是0,期限错配的问题将使货币市场基金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互联网理财产品受客户结构和客户行为的影响,在面临节假日等重大赎回窗口遭遇短期大额集中赎回时,会削弱互联网理财产品营销机构的流动性,一旦赎回超出风险准备金规模,市场将出现流动性危机。目前货币基金规模较大,可投资品种较少,约90%主要集中投资于银行间市场协议存款。一旦银行资产负债发生变化,或资金流动性放宽对协议存款的需求减少,将导致利率水平下降,互联网理财产品同样面临集中赎回压力,加剧流动性风险。

(四)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现有的法律体系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而制定的,而对互联网金融立法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相应的系统立法,仅限于一些规制和办法等方面,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0年)、《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2006年)、《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等。互联网金融市场运营过程中参与者发生纠纷与冲突无法律依据仲裁,特别是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入市标准以及企业营运模式是否合法无判断依据,运作过程是否规范更无详细明确的法律法规标准。2013年10月新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缺乏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具体条例,在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平台上,客户将面临失去法律保护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增加交易成本和收益损失,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五)货币政策风险

一是在互联网金融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将增大。虚拟货币的应用增加了金融行业的整体杠杆率和风险,虚拟货币的无纸化交易减少了交易成本,会影响到人们持有现金、活期存款的需求,降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大了货币流通速度;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控制在较低水平,以确保既定通胀目标;虚拟货币的发展增大了银行体系外货币供给,降低了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度,会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使央行货币政策发生转变即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主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以调节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变;降低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量,导致更多货币停留在金融体系内,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减弱,通过货币供给目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效果减弱。二是央行一些货币政策无法约束互联网金融,使互联网金融在运行中风险无法自控。比如缺乏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即将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保证客户存款安全的防火墙。存款保险是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投的“意外险”。一旦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可减少存款客户损失,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未纳入存款保险范围之内,互联网金融运行中如发生信用风险将无法控制和弥补。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一)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一般企业数据类型85%属于非结构化数据,需要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与结构性数据进行统一整合,为企业经营提供及时信息。基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特点,更需将数据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系统层级划分,在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对企业自身、客户以及外部因素的情报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归纳和分析,使其转化为结构性预警信号来全面掌握内外环境动态变化,这样一个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有效实时分析的风险预警系统,能使企业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和应对,可提前预警互联网金融中潜在的风险,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风险管理依据。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防范技术风险

一是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条件。由于互联网金融运行完全处在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硬件技术投入力度,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防黑客、抗病毒能力;在网络运行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如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等,对于敏感数据全部采用先进加密技术处理,任何人都无法获取,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登录方式对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进行识别和限制。二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国家应加大在互联网安全的投入;央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应开发行业的安全标准,形成自动化的互联网安全监控机制,保护国家金融安全。三是与国际接轨。监管机构应充分了解和熟悉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标准和规范,依据国际质量保证体系(ISO)对银行业务交易系统的认证规定,制定一套适合我国互联金融业发展的体系标准,使我国互联网金融在风险防范上能与国际接轨。

(三)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问的沟通和协调,把互联网金融纳入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正常监管范围之内。互联网金融兼容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其业务模式呈现为以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以及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传统金融行业,有效监管对其尤为重要。目前“一行三会”在监督管理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缺乏通盘考虑,应加强分工与协作,建立包括“一行三会”在内的联系司法、工信、商务、税务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也可汲取欧美侧重分工监管的经验,如对于第三方支付欧盟做法为将其纳入金融类企业监管,要求非银行机构先取得传统银行营业执照,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央行开立资金账户存放沉淀资金,美国对于P2P的监管由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监管,重点监管市场准入与信息披露等。二是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协会自律组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组织公约来督促会员单位履约,要求会员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公平竞争,通过统一的风险指标来定期统计和独立审计,并完善在行业内定期的业务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和众筹的资金第三方托管制度。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网络银行法律框架的顶层设计。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尚需修订,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同时,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电子资金划拨法》《网络购物条例》《网络借贷行为规范指引》《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信息数据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赋予相应的合法地位,有效控制风险。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增加对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2P网贷、众筹、电商金融和纯线上网络银行的相应规范条例,如在准人条件、业务范围、审核要求及退出方面进行规范引导。同时,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银行法》,使客户确认、合同约束、证据保存有法可依。中国人民银行应制定相关条例规范约束虚拟货币发行规模与流通范围,建立虚拟货币市场准入机制、信用机制,强化虚拟货币发行主体以及网络交易平台的服务商责任意识,以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虚拟货币的发行交易进行有效的监控。二是以相关法律体系为基础,配套制定具体的法律细则。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应结合互联网金融实际情况,进一步对上述体系做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补充,细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细则,以杜绝原法律体系的漏洞,使原法令、条例、规定发挥更具体的法律效应。如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行为的风险监控、服务合同的规范管理、电子支付手段和支付工具等,提出明确可行的操作规范,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在法律层面上全方位监督管理。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国家立法机关应增加对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享有的一切权益,包括公平交易权、财产安全权和个人信息隐私权等。监管机构应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机制,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强化消费者协会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职能,适时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建立投诉受理平台。

(责任编辑:王淑云)

作者:孙淑萍

上一篇:危化品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