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成效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新兴产业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发展的基础上,从院校和社会调研两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效调整的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与对策

摘 要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呈现。四川省高职院校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区域,逐步整合人力资源,夯实职业基础,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加扎实有效。本文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特点、意义、原则、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区域经济 结构 设计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djus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WANG Mingxian, ZENG Xiangqi

(Lesh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等六个部门发布了《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四川省将全面致力于构建一个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培养系统。在院校专业的设置上,致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结构。规划表示,将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形成一个技术类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四川省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价值含义

四川省地处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就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数量而言,其院校数量类型多、区域分布广、发展地区不均衡,在教育综合事业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深入挖掘现代教育的发展潜力,提高经济收入,使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教育行业的重中之重,为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提供助力。从大局出发,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加快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推动,致力于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巩固新型产业、改革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四川文化、教育和地方经济的优化发展。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四川省共有56所高职院校,在办学地点上多分布在成都及周边地市。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财经、旅游管理、物流、电力、医药卫生、护理等专业科目。

2017年,高职院校单招专业巡展活动陆续走进泸州、自贡、南充、绵阳等地,在单招政策上进行优化放宽,释放更多专业选择广、报考机会多的招生项目,继而充分体现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的方针。今年高职参加单招的院校已经达到了53所,和2016年的47所相比,增加了6所。四川高职院校主要专业类别涉及到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财经、医药卫生等等,招生人数占到了四川省高职学院学生的84.21%,这一现象与四川地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旅游产业相互契合,在专业结构上,出现了一定的方向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職业院校为了迎合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出现了很大的“趋同性”,导致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供大于求”的趋同性,在打造特色产业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四川地区目前拟招生职业专业为120余个,其中专业类别最多的是交通运输专业,其次是财经和建筑类专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化学和药品专业上,招生的总比例为6:92:21。和四川省现有的产业类型7:56:37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体现在各大职业高校在面对四川地区的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配置,办学形式较为单一,教育特色并不明显,在专业设置上面也稍显繁琐。

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数量增长迅速,质量提升艰难

四川省高职院校的数量众多、专业课程鲜明、地区跨度较长、生源数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人数的增长,很多职业院校都出现了“师资储备不足、教学质量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上,很多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招生人数,却忽略了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在办学体制上较为陈旧,难以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在教育多样性的体现上,无法体现出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在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的比对上,无论是学生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还是科研发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学校发展方向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师资建设工作不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不健全等等。

3.2 产业规划失调,重复办学严重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发展规划表示,四川省的产业机构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全面的转型升级,从当前的产业模式中拓宽,全面迈向工业化后期建设时段。但是,目前四川省专业设置虽然和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相对契合,却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性严重、特色产业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应对四川地区产业机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教育准备工作不够充足、专业设置出现了结构性错位。一些社会需求性少的专业人才反而出现了持续的膨胀,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大的错位,一些已经不被用人市场所需要的冷门专业还在发展。在专业机构上,一些专业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效果都不够平衡,在专业的设置上,一些成本较低的专业缺乏自身特色,办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3.3 经济供给多变,技能人才缺少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四川省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在产业比例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2004年后逐年增长。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总产业比重的50%,这一现象说明四川省职业发展情况更加侧重于工业化。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和通用设备的快速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使四川省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在四川地区人才供求方式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发展局面,技能型“岗位空缺与求职人员比例”平均大于1:49,技能性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4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原则

4.1 社会服务原则

面对四川省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情况,全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立足于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从服务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角度出发,根据区域经济环境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分工明确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大学生入校、登记、教育、管理、考核等多个方向入手,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始终秉承“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发展原则,着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形成科学的专业体系,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确保满足服务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4.2 产业对接原则

以交通类专业为例,四川省交通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因此在近些年的高职专业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倾向于“校企联合、产业对接”。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要以交通项目为依托,为大城市建设环境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的潜力产业和专业项目,通过筹建交通工程学院等专业,使四川地区成为高职教育中交通产业的发展前沿。高职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突破,就必须要针对四川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良性的发展循环和产业对接。

4.3 紧密相连原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和区域经济结构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年,四川省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已经从1994年创办的几百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7.5万人,当前职业教育和地区发展中所要遵循的紧密相连原则。要在区域经济的现实情况上进行职业专业设置,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扶持,不断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

5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里,四川省一直是劳务输出的大省,在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另一方面,四川省作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在其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技术性人才的分析状况对经济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探究四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

5.1 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开展创新高职建设

以建筑类专业为例,四川省建筑产业相对繁盛,其中四川理县被评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民族特色建筑之乡”,使建筑产业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交通优势,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区域性结构调整策略。因此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秉承“结合发展、结合区域、结合特色”的“三结合”战略,调整高职教育中的土建类专业招生份额,并根据职能建筑技术、传统建筑维护等方面,充分引进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四川高职教育中特色专业的建设和改造,使一大批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人才需求、符合地区发展的高职专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项目。要通过组织高职专业设置考察组、设置专业人才调配计划等方法,为四川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深对四川建筑、文化、风俗、宗教的传承性,实施一系列严密的评审制度,开创高职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5.2 加强地区人才建设,助力新能源发展

2016年,四川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最新的新型产業规划。提出了要将节能环保、能源材料调整、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产业方向进行调配。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要将新能源开发利用、智能装备、(下转第34页)(上接第18页)节能环保等方面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发展趋向。紧密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布局,紧跟地区产业调整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例如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光伏发电应用技术专业等等,着力培养一批面向新型产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太阳能、风能、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设备与配套产品的技术开发管理人才,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中的新技术、新专业,提升高职教育事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3 优化专业配置,促进产业教育相连

四川省近些年来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人才培养上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根据四川省地区经济人才缺口预估,原材料所需28万人、轻工业所需13万人、装备制造新型产业所需12万人等相关数据,各高职院校可继续做强专业设置工作,建立一个教育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专业和职业相互对接的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产业健全、服务高效的专业体系。尤其是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调整。例如根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设置装置设备深加工、资源再利用专业;针对经济地区重点设置特色輕工、金属加工专业,依托行业特点,优化资源调配,促进专业人才建设,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才机构。

5.4 抛弃从众心理,打造优势专业

改变“跟风”、“从众”的心理,追求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迎合区域经济对高职专业项目的需求性。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高职专业布局,并利用优势项目,突出专业特色。除了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提升制度,实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打造一大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在生源、办学成本之间发挥好动态杠杆的原理,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构建一个学校自主设置、政府统筹规划、行业介入、职教信息公开的动态管理机制,使高职院校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6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更加注重专业结构的呈现。通过科学的调配和合理的设置,充分满足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背景,整合人力资源,夯实职业基础,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扎实有效。高职院校要密切跟踪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各个单位、人才市场,继而对专业设置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与地方区域产业之间形成发展和契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程雁雷,夏焰.国内关于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2006(6):102-104.

[2] 曾明,徐晨.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0(3):64-67.

[3] 曹勇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3-6.

[4] 贾宁.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4(23):23-33.

[5] 王进富,张爱香等.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作者:王明贤 曾祥麒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2:

基于新兴产业结构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的成效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新兴产业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发展的基础上,从院校和社会调研两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进而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效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专业结构  有效性

[作者简介]丁凌(1983- ),女,山东济南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军事情报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8)

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在人才培养战略中需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产业结构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在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势必以适应新兴产业结构改革为方向,将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兴产业机构有效结合起来。

一、新兴产业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发展分析

1.新兴产业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新兴产业市场的掌控,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但对职业院校而言,其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市场的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缺乏有效的规划性和前瞻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结构调整战略都缺乏一定的科学规划,没有建立在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反映当前新兴产业学科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规划性,看清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将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建立在区域经济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其次,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缺乏一定的联动性。虽然职业院校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步伐,但目前诸多职业院校的新兴专业缺乏一定的优质资源服务平台,校内实训基地不能及时提供实训条件,与校外实践企业也没有建立合作协议,不能与新兴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耦合和衔接。

2.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适应新兴产业市场发展需要的原因。随着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迅速转换,职业院校尚未构建系统、有效的专业结构。面对传统专业市场饱和、新兴产业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面向新兴产业市场的新专业没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由于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和高技术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效应,导致新兴专业的建设难以得到认可。二是缺乏专业结构设置的风险评估体系。伴随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在缺乏有效评价的基础上盲目加大相关专业的投入,导致社会专业结构的重复率较高,对专业的增减缺乏一定的评价和动态监控,不能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了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市场不协调。

3.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需求。新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包括产业升级和产业转换,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引起人才层次的提升,从而提高人才的岗位技能和适应能力,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应注重纵向和横向的发展。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周边和交汇处的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结构的市场需求,更使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兴产业的发展让诸多产业之间产生了交叉、渗透和重组,为此,职业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向技能型、科技型、创造型方向发展。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分析

1.从院校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和新兴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决定了专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度,因此,分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有效度可以凸显职业教育的优劣。

第一,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与新兴产业结构有效结合度的调查分析。在区域新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取决于学校的专业招生能力,也取决于专业的结构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为了分析区域新兴产业与西安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对应程度,我们对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京、西安航专、西安铁路职业学校、西安汽车科技学院等37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以解其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水平以及专业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度,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由17页表可知,机械制造类专业、机电类专业以及计算机软件专业等开设较多,招生学生数量较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较突出。比较冷门的专业如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开设比例较小,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对新能源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职业院校如要开设该专业还要调整专业结构。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协调互动仍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兴产业市场的需求,而比较热门的专业将导致劳动力市场饱和甚至剩余。

第二,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与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分析。职业教育专业需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将现有的制造、计算机、电子等专业进行升级,以满足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此外,由于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职业院校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还需注重横向发展,大力发展能源、材料、软件等相关专业,通过新增专业或进行专业转型等方式,满足新兴产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2.从社会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新兴产业结构的有效性。第一,新兴产业市场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配置有效对接的分析。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新兴产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人力需求程度。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新兴产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来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结构。笔者对该37所职业院校2012届毕业生参与新兴产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相关统计(如表2所示)。

数据显示,整体而言,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是有效的。在对毕业生的专业认知度和社会有效度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有37%的学生认为专业完全对口,有3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基本对口,仅12.4%的毕业生认为专业不对口,这说明87.6%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有关联。可见,当地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

第二,新兴产业企业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有效性分析。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有效设置的基础上,还要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人才建设。职业教育要加强相关专业高标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满足新兴产业市场岗位的人才需求。通过调查,西安市各新兴产业如高端设备、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生物医药需要的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8.9%、21.2%、19.3%、17.7%、4.8%、4.5%、3.7%;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类别分别技能类人才、管理类人才、专业技术类人才和科研类人才,分别占人才总量的60.6%、19.6%、15.3%和4.5%。可见,新兴产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类别是职业教育追求的方向,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端设备、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同时,专业结构的设置要全面化,实现管理、科研以及专业的全面融合。

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效调整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专业结构的数量还是专业结构的内涵发展,都要以适应市场产业发展为导向。因此,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有效性改革,必须以新兴产业结构为基础,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首先,要根据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据,既要保证专业数量方面的科学有效性,又要注重专业的质量和层次的有效性,确保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内涵发展和有效适应性,优化专业结构并使之形成一个闭环模式,通过市场反馈及时进行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同时入手,确保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衔接和整合。基于新兴产业的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有效优化模型如图所示:

可见,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关系,两者构成一个整体。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既取决于市场及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取决于新兴产业与职业院校的对口合作。在市场的协调下,院校的专业结构需要从横向、纵向角度与新兴产业形成良好的对接,并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和资源完成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培养。区域新兴产业要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划及时体现、融入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并与院校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职业院校与区域新兴产业的互动和联接,院校、专业、人才、企业形成一个整体。

1.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应横向对接新兴产业结构的发展布局。职业院校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性的思维,突出专业结构的重点,控制专业结构数量,提高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有效性。通过招生指标调控、专业规模控制等方式,使专业结构的规模和数量与新兴产业结构形成有效的对接。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横向调整的过程中,要控制专业学生数量和专业细分结构的合理性,并根据区域新兴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类型,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发展适应于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制订科学的招生计划。另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可以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特色专业或校企合作来定制相关专业,发展针对某一产业市场需求的特定专业,提升专业设置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度。“专业适应企业,以企业定制专业”的调整模式,不仅可以适应于产业结构的改革趋势,还能提升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2.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应纵向对接新兴产业结构的层次需求。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目标规划,势必引起市场对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为此,职业院校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文理科的相互融合,形成适应新兴产业岗位需求的学科综合性强、专业交叉互动的专业结构。另外,职业院校需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加大相关专业的投入,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使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形成合理有效的对接。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革,使原有专业更贴近市场。根据市场的特定需求和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将专业细分、具体化,将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朝更深层次、更细致方向发展,确保专业结构的纵向发展深度满足新兴产业市场的更高需求。比如,机电制造专业需要在原来单纯的机械制造中渗透计算机、新型材料等课程,以适应高端制造行业对于数控加工的要求;一些新兴产业和信息产业需要渗透部分经济学课程,以适应电子信息商务化的需求。

3.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应空间对接新兴产业专业的技能要求。由于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因此,调整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有效性,需要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专业的技能培养与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形成有效的对接。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既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专业结构的优化要以一定的技能为基础,借助新兴产业的企业互动,充分将企业的优势资源运用到院校专业建设中,大力提升相关专业的技能素养,强化专业学生的市场适应性。此外,校企合作要让学生接触各层次和各岗位的技能要求,不能以某个单一产业为依托,而应面向大众化和多产业化的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设置体现全面性、针对性、综合性。

综上所述,在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下,职业院校要以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规划为职责,合理有效地进行专业结构设置,确保专业结构适应新兴产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守可,丛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3(27).

[2]钱海军.基于珠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雍照章.增强县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基于江苏省泰兴市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46223.nh&dbname=CMFDLAST2013&dbcode=CMFD&

pr=&urlid=&yx=&v=MjU2NjdlWitWdkZ5dmtVN3JMVkYyNkhMZThHTlBPckpFY

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Y=,2012-06-01.

作者:丁凌

专业结构调整的区域经济论文 篇3: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探究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专业调整的原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中专业调整的主要表现,提出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调整 问题 对策

高职院校肩负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通过输出技术型人才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相应的,高职院校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在区域发展中寻求自身发展契机。只有当高校的专业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时候,高职院校才能发挥自身服务经济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专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阶段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存在着问题。

(一)专业内涵相近,设置雷同

基本上每所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英语、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不管学校是否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硬件设施设备和相应的师资队伍。和理工类专业相比,这些专业并不需要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只需引进一些相应的师资就可以进行招生办学。还有一些与大众紧密相连的专业也遇到就业困难的情况,这些专业本来是社会所需求的,但是众多高校一窝蜂地设置相同的专业,并在同一时期扩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在现阶段集中爆发。

(二)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名称不够规范的情况,一方面,专业名并不能完全体现该专业内涵,另一方面存在着需要根据相对应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进步而调整的专业。例如“设施农业技术”。此外,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许多专业在现在的市场需求中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但是学校不愿意舍弃已经培养的师资和相配套的设施,同时专业调整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学校即使知道该专业已经在市场中需求饱和,但也不愿意取消专业。同时,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并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吻合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现学生就业为现实目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了解和追踪市场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结构和设置专业时应当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适应,以该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状况为基本依据。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高校大量设置与第二、三产业相应的专业,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则很少,这样就导致第一产业人才短缺,第二、三产业人才需求过剩。淘汰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应逐步撤出并最终取消。

(四)专业口径过窄,专业群建设不强

一些高校为了设置更多的专业,往往将原有的专业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很多窄口径专业。虽然短期内可能就业形势教好,但是长远看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从这方面来说,专业口径过窄使得学生知识结构狭窄,难以适应行业和职业变化,反而不利于就业。目前,高职院校以设置理工科类的专业为主,较多设置通用性强的专业,而伴随着新兴产业出现的相关专业则设置很少。此外,专业也没有形成集聚优势,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没能真正形成与产业集群区域结构、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对应的主体专业群结构。

二、专业调整原因分析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产业逐渐被限制和淘汰,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一些与旧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高校培养的新需要。那些过时的专业就面临着淘汰,一些还保留的但其名称不能正确反映专业内涵的专业就面临着更名,比如“城市规划”调整为“城乡规划”,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一个城市的规划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区的部分,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周边城乡接合部以及乡镇共同的连带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明显已经不如城乡规划专业更加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学生关注的首要问题。随着产业的调整,基础类专业开始向应用类专业发展,专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统计学”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传统的统计学专业专业学科内容比较基础单一,偏重于统计原理和统计计算,现如今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与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所衍生出的经济类统计需求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过程中找到对口的出路。

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中专业调整的主要表现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以下称新《目录》)的颁布,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总数从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其中保留了263个,占总数的36%;更名167个,占总数的22%;合并243个,占总数的32%;新增74个,占总数的10%;取消69个。同时还列举了764个专业方向。在体系结构上,新增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接续本科专业举例”、“衔接中职专业举例”、“专业方向举例”等4项内容,这一变化使得专业与专业方向、对应职业类别、衔接专业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其结果就是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中高职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利于培养更优秀的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以及其职业生涯的方向。

保留的专业是因为其专业名称科学规范,与之对应的职业成熟且稳定,其分布广泛,有明确的就业面向。同时,这些专业是与产业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相适应的。

更名的专业则是因为专业名称不够科学规范,其专业内涵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此外,由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的日益进步,这些与之相对应的专业需要进行名称的调整,使之能更好地体现专业内涵。

合并的专业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的口径过窄,另一方面是因为该专业设置了相近或相同的核心课程,专业内涵也较为接近。取消的专业主要是因为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专业,与之相对应的产业是已经被国家淘汰的,或者是被限制的。新增的专业主要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需要的专业。如物联网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互联网金融等专业。为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增了“民族文化”专业类,新增了民族表演艺术、民族传统技艺等专业。

总的来说,新《目录》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目录》主要根据产业分类进行专业划分,第一产业设置了51个专业;第二产业分为8个专业大类,设295个专业;第三产业涉及11个专业大类,设401个专业。

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协调,设置了“休闲农业”、“生态化农业”、“动物医学”、“农村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存与检验”等专业,列举了“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业物联网技术”、“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工业化农业”等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与制造业发展需要相协调,围绕《中国制造2025》要求,将原“制造大类”更名为“装备制造大类”,增设“航空装备”、“铁道装备”、“汽车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专业类。列举了“增材制造技术”、“航空产品3D打印”、“智能家居开发”、“三网融合技术”等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及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需要相协调,设置“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民族文化”、等专业类,设置了“互联网金融”、“移动商务”、“采购与供应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等专业。列举了“跨境电子商务”、“中医营养与食疗”等专业方向。

二是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目录》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为依照,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突出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性。专业类别和专业划分按照职业岗位群与技术业务领域同一性划分,同时兼顾学科分类。调整或取消了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的专业。

三是更加强化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新《目录》在专业名称之后列举了“主要对应职业类别”。这就明确了专业与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和家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兴趣的专业,同时还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社会用人单位也可以新《目录》为重要参考依据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是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新《目录》设置了“衔接中职专业”、“接续本科专业”条目,为职业院校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与职业生涯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是更加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新《目录》实行动态的管理机制,每五年会对原有的目录进行一次修订,每年增补一次专业,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按照“宽窄结合、以宽为主”,“宽专业、窄方向”的原则,为促进和保障专业稳定性和灵活性二者的有机统一,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行设置高职专业的专业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和专业调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专业指导与监督提出明确要求,对不合格的专业点实行减少招生、专业整改、撤销专业点等退出机制。

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合理性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强化专业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需要调整。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存在着设置雷同、滞后以及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不明显的情况,这些现状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就业,学校就业率下降直接对学校的生存产生影响。面对这种情况,高校需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要,依据学校自身定位,合理统筹学校专业布局,合理规划学校专业结构。同时,要依据市场需求有节制地对专业进行扩张和缩减,必要时果断淘汰已过时的专业,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此外,要利用学校发展的自身优势合理的打造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9页)

(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当增设新专业

目前,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重复而又大量的设置必然会造成同类专业人才的供过于求,最终导致学生的就业困难。为了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学校应积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新专业,避免同专业的大规模扩张。开设新专业的时候需要学校做好充分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社会新行业、新职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要对学校本身的概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够在社会新形势下发挥自身优势,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开设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专业。

(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依靠国家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定期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指导。国家设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旨在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通过在宏观上对就业服务进行指导,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干预。同时要对行业进行科学的展望和预测,建立有效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通过提供各个行业的具体就业信息,对求职者的教育与训练要求、晋升可能性、收入和就业前景等进行有效预测。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建立有效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完善高校专业分类评估和认证机制。此外,还需要依靠中介组织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屈胜文.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走出尴尬[N].西安日报,2014-10-16

[2]朱红.高校专业调整势在必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01

[3]缪宁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5)

[4]苏龙,齐求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机制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5]万玉凤.我国高职专业总数减少423个[N].中国教育报,2015-11-10

(责编 刘健华)

作者:王芸

上一篇:新三农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论文下一篇: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