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论文

2022-04-23

摘要:文章对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进了阐述,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适合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论文 篇1:

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创建研究

[摘 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运作与应用,将“互联网+”与农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融合。相关人员需要切实认识到利用移动电商推广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能够利用线上推广手段展现农产品的“特色”。通过构建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推广平台、积极完善以移动电商营销为核心的物流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资源,使移动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合。

[关键词]特色農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79

0     引 言

信息化时代,线上购物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相关企业在宣传与推广农产品的过程中,应切实发挥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与作用。这里谈及的移动电子商务,是在移动智能设备、互联网等技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基于移动电商服务平台,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商品交易服务、金融服务,为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企业管理人员需正确认识产品本身的特征、移动电商平台、市场需求等,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符合特色农产品的移动电商营销模式。

1     利用移动电商推广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1.1   移动电商营销符合大众的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从传统的超市、商场转移到电子商务平台满足购物需求,并从中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另外,移动智能设备获得广泛普及与应用,势必改变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与购物方式。人们利用手机可随时随地浏览各种商品,基于自身的喜好与需求可在线上进行灵活交易。人们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在网络平台上购买任何产品。在此背景下,移动电商获得较大的发展生机和动能。现阶段,人们更乐于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线上购物。利用移动电商推广特色农产品的模式更符合大众的需求,从某种角度看,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与受众的认知水平、消费习惯保持高度的契合性与一致性。在人们更习惯利用手机购物的当下,若企业仍拘泥于线下营销与推广,营销效果势必大打折扣。企业若想更多的人了解、认可特色农产品,必须积极拓展营销渠道,从消费者需求、习惯入手,切实体现移动电商营销的优势与价值,基于线上平台的有效宣传与推广,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

1.2   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发展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面对巨大的工作挑战与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相关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通过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令更多的人看到农产品的优势与价值。相较于速食快餐,特色农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蕾,还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从这个层面看,基于特殊的现实背景,人们开始深刻认识到绿色食品的重要性,这给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商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处理好市场的供给关系,在制定新的营销模式时,真正突显农产品的特色与优势,以绿色产品为设计理念,制定更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营销策略。同时,利用好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科学推广与宣传特色农产品,使产品真正进入城市餐桌。

2     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创建策略

2.1   构建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推广平台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结构等,并意识到产业化发展对推广与营销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云技术的优势与价值,结合农产品的营销优势与亮点,构建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推广平台。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营销数据的快速集成与整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其次,在全面掌握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营销与推广方案。利用专门的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推广平台,全方位地集中引导目标客户,且在推广与宣传的过程中,使客户无形中建立一定的品牌意识,即企业通过不断强化农产品的“特色”属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入平台购买热门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移动云技术的优势与价值,全面强化终端设备的存储功能,甚至在相关系统强大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市场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与购买后的反馈等。这样一来,有利于特色农产品推广人员结合市场发展规律、供应条件、用户需求等,及时完善与调整营销策略。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只有打造专业化、产业化的平台,才能确保特色农产品成为大众喜爱的品牌。由此,在逐渐增强客户与品牌凝聚力与认可度的基础上,使特色农产品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2.2   积极完善以移动电商营销为核心的物流体系

首先,企业管理层需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在制定移动电商营销模式的过程中,需认识到物流对生产、加工、销售、营销、服务、售后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同时,基于系统化的推广与销售平台以及高效的物流运输系统,可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极大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其次,利用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完善以移动电商营销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并将及时发货、快速送货、上门服务等作为营销亮点。这样一来,可极大程度地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及品牌认可度,并逐渐形成特色化、一体化的移动电商营销模式。最后,将平台交易、物流配送、优质服务等进行深度融合,既要注重展现农产品的“特色”,还要通过高质量物流服务,提高产品营销策略的影响力。农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某种角度看,食品的保质期、口感、绿色理念等,会对农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品牌信誉度产生较大影响。而生产农产品的工厂地理位置都比较偏僻,容易受地理环境、恶劣天气的影响,使消费者的收货日期延后,令消费者产生不良的购买体验。因此,企业必须积极完善物流体系,对农村道路进行全面修建与维护,保障农产品运输的顺畅无阻,并在各地分别设置物流集散中心,在生产、包装、运输等环节逐渐去系统化、流程化。同时,通过合理安排与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进行合理管控。做到服务品质高、农产品价格不加价,真正以物美价廉、优质服务为营销理念,将线上销售和线下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创建一体化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品牌价值。

2.3   最大限度地整合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资源

关于农产品在移动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研究,相关企业管理人员需认识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推广与宣传产品的根本保证。因此,管理人员需最大限度地整合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资源。例如,可将农产品的加工基地作为旅游景点,发展休闲农业。通过积极完善基地的住宿、饮食条件等,将特色服务拓展到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渠道中。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科学整合与优化生产与加工基地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的厂房、空地等,可以将农产品的销售与旅游服务进行科学融合,使来到基地的消费者既能领略不同的乡土风情,还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享用美食。在这种营销模式下,不仅可以拓展企业业务范畴、服务领域,还可使消费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程序与流程。通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大众口碑,使进入基地的消费者成为移动电商平台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上的“活广告”。例如,企业可结合“旅游+农产品”设计特色的营销活动,引导进入基地旅游的消费者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短视频等进行美食分享,将生产与加工基地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以美食分享的形式,更自然地呈现到大众视野中。由此,可使线上宣传与线下推广科学融合,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影响力与大众认知度。当然,在制定这种具有互动性的营销策略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参与性与购买欲望,可根据自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情况,给予他们不同等级的优惠,或提供更多的服务,真正融合各种资源,逐渐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

3     结 语

关于特色农产品移动电商营销模式的探究,相关企业应充分拓展管理思维和营销视域,构建更具前瞻性的移动电商营销模式。企业管理者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产品特色、发展理念等,以大局意识思考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营销流程,以特色农产品的交易、物流配送、多样化服务为核心,制定更能吸引大众眼球的营销模式,即将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相融合,将产品销售与特色服务相融合,将平台与服务体系相融合,以此来促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佳晓,王胜.电商平台农产品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征信,2020(8):53-59.

[2]陳泓伊,梅自颖.重大传染病传播期间农产品滞销情况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20(24):34-35.

[3]单佳宜.大数据时代下农产品直播行业影响研究与价值延伸[J].现代商贸工业,2020(24):54-55.

[4]邓霞.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广东经济,2020(7):84-89.

[5]陈祢,陈长彬,陶安.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20(20):129-132.

[6]陈静.互联网时代我国特色农产品销售的电商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7(8):156-158.

[7]梁晓音.特色生鲜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8(14):34-35.

作者:王亚辉

新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论文 篇2: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摘 要:文章对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进了阐述,分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目前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适合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农产品 电子商务

伴随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系列涉农政策的推动以及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国内大型电商企业纷纷入驻农村,与传统农业对接,电子商务市场的结构继而也有所改变。据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2.97万亿元,其中,B2B市场交易额达16.7万亿元,而发生在该部分的投融资事件中属农业领域最为突出,为31起。可见,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正旺,涉农市场未来开发与提升空间巨大。此外,B2C、C2C构成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达5.3万亿元,而与农村居民日常消费息息相关的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已达4823亿元,同比增长36.6%,虽然这一数字远不及2015年创下的纪录,却仍是与同年城市网购市场的39.45%增速基本持平。不难推断,由于二、三线城市拥有的完备电商体系再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企业家们不得不纷纷将目光投向周边农村,将农户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急需抢占的客户资源。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进,助推了农产品营销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对农民增收、农村统筹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政府政策保障

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民基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方关注。吉林省政府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文件就地方性特点,针对本省信息环境、农业产业、电商主体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可行的操作步骤,也为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铺平了道路。

(二)农村通讯基础

截止到2016年年底,吉林省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440.0万户,较上年有小幅增长。固定电话的单一功能使其不再受大众喜欢,不便攜带的短板同样导致其普及率持续低迷,仅为18.9部/百人。相反,移动电话用户总人数再创新高,已达2654.8万户,同比增长1.8%;其中,大约有72%的用户选择借助手机上网,全年所使用的互联网接入流量为3.56亿G,较上年翻了一番还多。一方面,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市场信息获取的难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智能终端的普及提高了用户信息交换的频率,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搭建了供给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并促使电子商务在更广的销售渠道中发挥其强劲的助推作用。为使宽带更多地接入农村及偏远地区,帮助农户获取价格低廉而体验优质的网络服务,吉林省通信管理局于2016年第四季度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1号)相继将长春市、辽源市和延边州所属的共24个村、吉林市和通化市所属的21个村列入第一、二批试点地区。该项举措不只是在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更无疑是提升了县域周边地方的信息化水平,也为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的滋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温室。

(三)县(市)区电商规模

列于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中的8个吉林县(市),凭借自身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地理优势,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本地的电商业务。从网店推销的商品上来看,各县(市)普遍选择集中对某一或几种地方农特产品的宣传,而不是在未经深入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囊括过多的涉农领域。因此,这对于当地电商稳健塑造独家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外知名的梅河口市大米、果仁,抚松县的人参,蛟河市的林蛙油等;然而就各地区发展速度及经营模式来看确实存在一定差距。2015年末,拥有30家电商企业的延吉电子商务大厦已然成为延吉市致力发展电商业务的具体写照。其规模之大,交易额之巨,属省内罕有;这也使得吉林省唯一一家淘宝村——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村诞生于此。除筹备电商产业聚集区外,蛟河市选择更为灵活多样的电商发展策略。该市一方面通过运营中心的建设,努力改进后勤服务与交通物流;另一方面借助线上支付线下体验的模式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带动餐饮、住宿等多方面消费。相比之下,以药材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抚松县、长期处于农特产品销售瓶颈的敦化市则略显逊色,他们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问题

在电商平台交易往来中发货、物流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客户投诉的热点,如何能尽量减少消费者收受商品的时间是降低获得该方向差评的关键。最后一公里配送位于整个运输过程中的终端,由于这是直面消费者的唯一环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检验企业文化价值高低、售后服务质量优劣的重要显性指标。基于网民分散,数量较少等种种原因,快递公司配送范围的缓慢扩展已跟不上吉林省道路修筑的不断延伸,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依旧需自行行至几公里外的镇甚至县上寄、收货件,途中产生的成本大大增高,无疑阻碍着区域电商模式的推广及平台交易的进行。

(二)电子商务销售力度不足

近几年,随着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实施,本省部分农村电商业务迅速起步,农产品的交易方式在农民心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然而,放眼全国各地,吉林省在此方面的扶植与建设层面力度难以匹敌,全省38个县域进行电商发展状况排行,唯有延吉市挤进电商发展指数的100名以内,其他县(市)仍处于较为落后水平,无法完成带动邻近村庄经济活动的任务,起到应有的引领、辐射作用。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辖区内居民的网购规模不断加大,买进额度增幅高于卖出甚多。纵然两者之间的比值在逐年缩小,极为明显的贸易逆差现象还是不容忽视,它表明参与平台使用的卖方略少,绝大多数网络交易集中在消费购物,电子商务的介入未能引起经营农产品农户的足够重视及认可,不能切实获得借助电商渠道带来的超额经济效益。

(三)电商工作人员短缺

为秉持公司的经营理念,保证其品牌质量,大部分占领新市场的电商企业会自行指派有经验的高管及中层人员负责该分公司区域范围内的日常营运。在当下农村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有经验能实际操作的一线工作人员较为紧缺,人员的短缺可谓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

三、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策

首先,为加强城乡间联系,各县(市)区近年来正努力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政府根据“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提出2017年农村公路建设方案,计划于全年投资3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400公里。鉴于公路建设需进行前期调研规划、招标挑选合适施工队伍等繁琐工作,导致短期内仍无法直接解决农村物流存在的弊端,而最后一公里现象的普遍性使得问题解决的思路可以转向他处,如共享单车借以优势价格和便利存取的基本特性无缝连接起个人住处与公交、地铁站点之间的步行路程,它的首次提出已成功部分消除大城市居民面临的末端通勤困扰。而作为一种完善物流运输过程的交通工具,政府可从资金层面上有限支持单车公司,鼓励、引导其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农户等前期调研,适当投资于电商业务多、交通欠发达的乡镇;也可建立与当地供销合作社的伙伴合作关系,由公司自身负责提供硬件资源及技术服务并按照协议约定收取一定比例的代理费用,而租金使用及监督管理制度则由更为了解当地农户状况的合作社统一制定。这样,村镇周边的短途消费者可自行取件,个体农户亦可将自家经营的农产品运送至邻近的快递营业点或供销合作社,确保提升地区内物流配送速度,对于加强与外省间贸易联系、打造推广特色品牌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吉林省是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吉林省农户手中持有的粮食、牲畜等农畜产品相对于他省是有所富余的,值得政府及商家进行进一步投资与推销。为使省内农产品受众面广、吸引力强,作为个体经营者,应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而不是商城中上架的种类,倾力于高、低端商品的同步打造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现实需求。就社会必需品,如水稻,可增大供给量,尽早抢占商场剩余份额,以“黑土大米”所享有的知名度對其他竞争对手施以压力,力求达到主食市场的部分垄断权;而就吉林省某一地域的土特产品,如人参、木耳,更宜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预先在电商平台上投放少量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随后通过“严把质量、严控数量”、重视海外市场等策略打造优质高价的品牌农特产品,有效地增强吉林省特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使无形的“广告”逐步植入消费者心中。

第三,部分非师范大学或专科技校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学生课程结构,增设有关电商方向的课程内容。另外,校方可与附近农村电商企业签署合作关系,建立专属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呼吁他们下乡到各个电商企业或实践基地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这样不仅暂时缓解农村面临的基础电商工作人员短缺的困境,而且对于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颇有帮助,对其今后的课堂学习亦能增加动力。时下,国家正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政府需鼓励青年大学生加入双创队伍,合理指导其从事有关农村电商工作,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宽松空间及优惠条件。作为各县域负责人,应根据本区域现状,适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待遇聘请在农业和商贸物流交叉领域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让他们针对当地的电商环境、农产品生产等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DB/OL].http://www.100ec.cn/,2017.5.24/2017.8.12

[2]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DB/OL].http://www.100ec.cn/,2016.5.17/2017.8.12

[3] 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吉林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4-2015[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4]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jl.gov.cn/tjgb/ndgb/201703/t20170327_2594073.html,2017.3.27/2017.8.19

[5] 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吉林省2016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村公示[EB/OL].http://www.jlca.gov.cn/jlca_web/html/detail/201609/ivLjnAn

FOAWszzXjDGml.html,2016.9.22/2017.8.19

[6] 刘岩.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J].现代商业,2016(11)

[7]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全面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EB/OL].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17/1109601.php,2017.

5.18/2017.9.2

[8] 刘孝国,陈瑜.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模式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6(9)

[9] 张晶.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吉林四平 136000)

[作者简介:常龙,吉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财务管理。]

(责编:贾伟)

作者:常龙

新时代农产品电子商务论文 篇3:

地市级“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而“互联网+”的兴起为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以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为例,分析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提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有利条件;现实困境;发展路径;湖州

一、“互联网+农业”的提出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都被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一直被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以“三农”为主题,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难题,而农民逐渐陷入收入贫困、制度贫困、能力贫困的多维度贫困之中,农村更是在城乡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逐渐边缘化。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概念,预计“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为此,交通、教育、医疗各大领域纷纷开始探寻与互联网合作的新机遇。我国农业市场潜力巨大,而互联网的“触角”尚未深入农业,因此,古老的农业也开始探寻与互联网发展的新契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湖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自古就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湖州市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农业依托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转型升级。2012年,湖州市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湖州市吴兴区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湖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互联网+农业”概念的提出,为湖州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靠天吃饭等问题,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和聚集化,而不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融合。笔者认为,现阶段全面发展“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经济模式有其前提条件:第一,农业已逐步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过渡,农业现代化水平已不断提高,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农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一定水平,农民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手段;第三,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包括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这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保障。因此,本文将选取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湖州“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造,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王静慧,2014)。

二、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现实基础

(一)湖州“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背景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业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良好的农业基础为农业“触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湖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例如农业发展资源要素日益短缺、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较低、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这为互联网进驻农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由此,传统农业寻找到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与此同时,湖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已渗透到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家家通宽带,户户连网络”的态势。除此之外,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迅速兴起,中青年农民基本都拥有智能终端。强大的网络覆盖和多样化的移动终端为农业、农村、农民“触电”互联网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湖州以建设都市型绿色现代农业为目标,探索农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型,贫困农民向富裕农民转型,最终实现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

(二)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有利条件

湖州一直注重农业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创了湖州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

1.农业营销服务创新成果显著,农业电商迅猛发展。农业电商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2015年上半年,湖州新增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41家,提供多元化电商平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7.6%。湖州已在各个领域开展线上线下多方位营销生鲜产品,包括德清龟鳖、长兴吊瓜子、苗木、安吉白茶、吴兴果蔬等。

2.电商示范典型不断创建,产业集聚效益显著。产业聚集是指某一类产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高度集中,产业要素不断汇聚的过程。湖州市全力打造电商示范典型,目前湖州市已经创建了1个淘宝镇,即吴兴区织里镇,3个淘宝村,即织里镇大河村、河西村、秦家港村。并且,德清县成为浙江“千县万村”淘宝计划项目的第四个试点。此外,湖州通过设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电商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3.“智慧农业”成效显现,农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智慧农业”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领域,对农业实现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管理。物联网技术早在2012年就运用到丰溢养殖场的水产养殖活动之中,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2015年投人大额资金开发高密度循环流水养殖。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建设的花卉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也在2015年初投入使用,这是湖州“智慧农业”的另一突出成果。湖州正在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湖州农业向智能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全面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

4.移动互联网普及湖州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德清县农商行率先进行改革,建立差别化信贷服务激励机制,健全普惠金融服务机制。德清农商行计划在2年时间内,在12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实施“五农一体”的农村丰收驿站惠民工程。目前为止,已有12家试点驿站建成,10家开业运营,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农资和农产品电商、小额存取款、“三权”流转交易、水电费代缴等服务。

(三)湖州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在湖州的推广为湖州发展现代农业开启了新的篇章,为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湖州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仍在处在试点阶段,发展仍不成熟,诸多问题制约“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发展。

1.农业产业链发展失衡,农产品电商成为发展重点

农业产品产业链是农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关联,包括产前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流通和产品消费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但是,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各行业都在加快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也不例外。全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将培育200个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都纷纷人驻农村,启动农村电商战略。但“互联网+农业”不能简单得等同于农产品电商,而是整合农业领域,打造农资产品向下流、农副产品向上流的双向平台,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生态。

2.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较低

湖州“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建设的功能性配套仍不完善,虽然湖州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网络覆盖,但是互联网使用率,特别是互联网服务农业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信息分割严重,“智慧农业”的建设主要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并未全面推广,现代信息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仍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湖州农业基础设施仍以传统设施为主,高效设施农业基地仅38万亩,占农业土地的比重较低。此外,限于湖州财政资金薄弱,湖州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农业的科技水平不高,缺乏高端领军型农业科研人才。

3.农业互联网金融起步初期,农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一直以来,融资难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农”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即使能从正规渠道获得一定的资金,其数量也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持续增长的需求。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有利于突破“三农”融资难的制约瓶颈,但是现阶段湖州农村互联网金融仅在个别地区进行探索,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能否满足“三农”的融资需要仍有待考察,农村金融是进行实质的改革还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仍有待检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4.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源动力

湖州广大农村地区虽已基本覆盖网络和智能终端,但在农村的作用主要是供农民进行休闲娱乐,并且出现了“上网的不种地,种地的不上网”的现象。同时,“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是一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新业态,而接受过教育,具备农业和互联网知识的农村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农村,这就导致“互联网+农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源动力。

三、“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农业”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全国各地对“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纷纷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发展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分地区分层次地进行“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培育。在此,笔者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一般化发展路径,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在全国农村范围推广提供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农业进行深度结合,将农业生产、流通、市场、交易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经营网络化,如图1所示。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上,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其次,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构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最后,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加大科技投入,为“互联网+农业”新模式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1.强化“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统一建立服务中心

我国已明确“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各领域专家学者纷纷进行战略性研究。在未来“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在国家层面进行“互联网+农业”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省级层面结合全省农业特点进行“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地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各乡镇建立配套齐全的服务点,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标准化的专业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完善“互联网+农业”立法,特别是信息立法需要完善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立法工作,为“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平衡发展农业产业链,全面推进各环节互联网化

“互联网+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而应该关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因此,如图1所示,未来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建设应当包括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收集、农资电商、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农业互联网金融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发展从原材料购买、生产加工、交易流通各环节的互联网化。

3.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一直以来,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并且正规金融工具单一、信贷金额小等问题都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互联网运用到农村金融是解决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融资周期长的有效途径。2015年3月,央行发布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强调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网上支付和享受各种理财服务;第二,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自身的信用体系,实现接待的风险控制;第三,突破地域限制,扩大金融服务主体,实现金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第四,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农业信息化生产、新农村建设等进行专项优惠贷款。通过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真正从根源上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

4.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智慧农村”建设

未来的农业经济增长不再是依靠高投入和高污染来实现,而是依靠高、精、尖的现代信息技术,农业数据收集、农情检测预警、农机调度等工作都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机器人等技术来实现,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智慧农业”的基础上,也将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智慧农村”信息服务,实现教育、医疗、文化等日常生活的信息化,促使城乡公共稀缺资源的均等化。

5.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夯实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形成的关键是科技,而科技推广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发展“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宣传和出台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实现全民参与到“互联网+农业”行动之中。

“互联网+农业”将打造农业发展的全新时代,它既是对现有农业信息化的继承,也是对农业信息化的延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场变革,我国农业进入农业3.0时代。

作者:汪菁

上一篇:手机市场品牌经营分析论文下一篇: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