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园景观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要有良好的艺术表达和人文内涵,还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因此具有良好体验和互动性的公园景观已成为当下景观设计关注的重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景观设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1:

宿迁市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该文以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茆庄为例进行景观设计研究,在贯彻国家、省、市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小镇现状问题,力求改善小镇人居环境,提高景观质量和改善村庄面貌,达到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升村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效果,为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宿迁市;景观设计;农业特色小镇

Key words: Suqian City; Landscape desig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

所谓农业特色小镇,是指以特色农业方面的产业为依托,体现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从而打造具有农业方面比较明确的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的发展平台空间。通过构建“产、人、城、文”四位一体、农旅联合协同发展的综合体,再以新理念、新载体、新机制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有效的路径[1]。

宿迁市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全市自相关政策颁布以来,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筹建,根据宿迁市城乡发展的目标要求,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具有明显地方区域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农业特色小镇[2]。比如,下辖泗洪县突出生态发展的特色优势,立足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发展,谋定而后动建设,从而确定了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路径,把县里的四河乡生态经济示范镇、临淮渔家风情古镇、柳山稻米小镇等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全力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寻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再如,洋河新区仓集镇河西村以农业农村发展为基础,以保障农民收益为重要核心,通过大力综合开发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元素,探索能与三产高度融合的乡村发展新途径;而宿豫区新庄镇作为水乡,优势得天独厚,进而探索集产业化、生态化、文旅化、体验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

众所周知,农业特色小镇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地方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景观营造的问题[3]。本文以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茆庄为例进行农业特色小镇景观设计有关研究,以期为农业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振友村茆庄位于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的南部,西距离中心城区约有7km,北距离镇区约为3km,根据计算处于镇区10min辐射圈内。茆庄作为镇友村下辖的自然村庄,地理位置在于镇友村的西北部,距离中心城区约为12km,北面通过幸福大道、S324省道及宿迁市中心城区相连,车程不到20min。此处规划用地约有36hm2(不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城市道路、农田等),其中可利用的开发建设用地约为14hm2。

2 研究背景

2.1 国家级层面 “美丽中国”这个名词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概念,大会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强调务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紧密结合。并着重提出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和不牢固的[4]。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也特别强调提出,应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努力把江苏建设成经济强、环境美、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2.2 省级层面 2016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意见》中指出:应该把推动新型农业特色城镇化和“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重视起来,双轮驱动、互促共进,从而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

2.3 市级层面 从宿迁市层面看,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更大力度推进农业特色镇村建设,可考虑强化产业特色、挖掘人文特色、保留风貌特色等元素,为重点打造一批魅力特色乡镇和若干特色村(居)做铺垫。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也要求建设农业特色小镇,打造农业特色乡镇。筛选一批有基础的乡镇,在景观、建筑、人文等方面提升辨识度,保证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2.4 区级层面 在区级层面上,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贯彻“五个一”目标,包括:“一个靓丽的镇区入口、一个精致的示范街区、一个宜居的住宅小区、一个整洁的特色村庄和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在农业特色村建设规模上,首批进行“7+6”试点(7个整村推进、6个改造提升),真正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一起做;坚持整村推进和改造提升一起推;坚持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一起转;坚持自建和代建一起建。

3 景观设计

3.1 设计范围 设计区域振友村茆庄地处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的南部,是属于典型的近郊型村落(见图1、图2)。

3.2 设计点概况 设计地块范围内总体地势平缓,多为平坦地形。地块四周为农村农田,中部有大面积的蓄水,且区内水网互相联通,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振友村包括11个自然村庄,现有居民人数3646人,分散于745户,现有村民547人,125户处于规划范围内。村庄用地性质是以居民居住为主,大面积农田分布于村莊北侧,只有少量的公共设施分散于村庄之内。在建筑方面,北方村落的特征体现明显,以独院式1~2层建筑的住宅为主,建筑整体形式较为简洁,整齐地排列形式,大部分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总体呈现出破败感。

3.3 设计目标 本设计拟以“幸福式生活,水岸式花园”为设计的主题,以杉荷园景区作为凭借依附,以充分发挥茆庄的整体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未涉及目标,打造文化展示与旅游示范村,进而实现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居住环境优良的美丽乡村[6]。

3.4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保护好现状资源为原则,打造生态村庄的环境宜人画面,做好水体和山林的文章,尊重现有的水系和植被布局,通过梳理水系及绿化系统规划,形成具有明显生态特色的村庄风貌;再结合充分挖掘地方乡村文化内涵及本土产业的特点,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区域特色明显的村庄[7]。

3.5 设计方案 在总体设计结构上,本着“以人为本、生态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考虑村民自身的实际需求,除了注重乡村的个性打造规划以外,还特别注重天人合一,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现在居民建筑与环境的整体融合。其次,梳理村庄原有水系,本着沟通活化,保留水体的原则,把原先水系难以沟通、缺乏梳理的沟渠、池塘进行有机疏通,让死水变成活水,加强流动性。在滨水景观步行带布置上,步行道的开端作为入口广场,依托茆庄内原有丰富的水景,设置相当数量的亲水步行道,从而将主要景观区与各个组团中心有机连接,满足游客对亲水性的要求。通过连接各个组团景观节点,更好地满足种植浅水藕及采摘、观赏的需求,不仅为茆庄的公共服务带提供美丽宜人的乡村景观,而且与车行道没有直接关联,为乡村内部提供了一个安静又安全的步行道路系统。

本次规划设计的另一着力点是强烈的组团邻里特征体现,规划结构为“一心、一带、多组团”,即:1个公共服务中心,1条滨水景观带,8个村民居住组团(见图3)。公共服务中心周围分布着居住组团,利于村民共享公共设施,共享村庄中心景观,并且每个组团拥有组团绿地,以及在结合组团绿地区域建有相对独立的小片区停车场,切实考虑村民的生活需求。在宅前绿地就近设坐凳座椅等小品设施,配置小型庭荫树,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更多的村庄日常活动,为村民交流、休憩提供更加便利可行、舒适宜人的环境与设施,从而增进村民间的邻里关系,让村庄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8]。

4 结语

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实施背景,选取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茆庄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村庄缺乏管理与整治,宅前庭后,村道塘边,垃圾成堆、鸡棚鸭舍比比皆是,无人问津以及现状住宅大部分表现出比较陈旧破败,房屋排列过于整齐、风格单一、乡村居民点建设拆迁量大、村庄内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等问题,在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景观设计中,根据实例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努力打造“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特色田园小镇。

参考文献

[1]朱哲.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型特色小镇案例研究——以美国纳帕谷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0):106-112.

[2]吴奶金,陈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3):7-12.

[3]蔡宇超,唐依依.江苏农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研究——以岔河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8(05):34-39.

[4]门坤玲,鲁晓军.美丽乡村系统化营建的设计方法探析——以无锡阳山镇实践为例[J].装饰,2017(04):90-92.

[5]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05):55-60.

[6]王玮,黄春晓.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2):315-319.

[7]苏斯彬,张旭亮.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糢式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8]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责编:张宏民)

作者:蒋亚华 周力行 杨雨 刘宇 董蓉

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2:

交互理念下的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公园景观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要有良好的艺术表达和人文内涵,还要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情感需求,因此具有良好体验和互动性的公园景观已成为当下景观设计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交互设计的相关概念出发,以人的行为为切入点,结合不同的景观交互手段,建立起人景交互的桥梁,让人们在交互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探讨交互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交互理念;交互设计;景观设计;公园

0 引言

交互设计源于英语中的Interaction,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和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1984年,其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被比尔·莫格利奇在设计会议上首次提出。自此,交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信息技术、行为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现将其运用于公园景观的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人在景观中的体验,而且可以增强城市公园的便捷性、参与性、愉悦性,成为注重体验感的交互式公园,为城市的发展锦上添花,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

1 交互式景观设计相关概念

1.1 交互设计与景观设计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体验的新兴学科,目的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让设计功能更加有效,方便用户的使用,以使用者为中心,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从感官体验和情感反馈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用户需求和期望。其中,感官体验具有参与性、方便性、普适性等特点,情感反馈则具有愉悦感、满足感、启发感等特点,使人们在游园的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体验。

交互性景观是人与环境产生关联的中间媒介,人既是景观的主体,又是景观的参与者,结合情绪感知、信息技术等手段,可以更好地增强人们在景观中的体验,使人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交互体验。因此,设计时增强景观的互动性,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反馈,让人们在景观体验中获得不一样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1.2 交互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交互设计被正式提出后,直到90年代后期,交互设计才从人机工程学中脱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心理学、行为学和环境学等融合。交互设计是探究人、物体和场地之间沟通的方式,景观则是联系人和各个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媒介,所以早期交互式景观主要关注如何调动人们的感官系统去感知周围的环境,让体验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环境。

到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技术日渐完善,交互设计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见图1),通过技术构建一个能够实时更改信息、互动反馈的设计平台,让景观依托技术平台,与人们产生互动。这时环境保护主义也提出了用耳朵捕捉景观的理念,设计上更多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动,如声音可以表达情绪、创造意境,使人们反思和再认识不同的反馈信息。

随后4G、5G等通信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各种技术互相作用,技术和艺术开始走向深度融合。交互设计更加注重如何运用感觉调动感官体验,并且开始运用科技元素,将智能科技结合到景观之中,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媒体技术等方式,从不同的场地汲取灵感,以增强交互的能动性和趣味性。

2 景观设计中的交互策略

2.1 注重情绪反馈的沉浸式交互

众所周知,在情感交互中,情感体现为情绪。其特征是具有自主感知和情绪表现力,所以在形成情景交互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体验感和情绪最直接的反馈,通过公园主题意境的升华、情景演绎、景观隐喻等方式来增强公园景观的参与性[1]。

主题意境升华是将公园的主题元素融入环境的景观载体之中[1],通过紧密结合人文要素,让使用者对环境有初步的情感判断,再结合相关的数字媒体技术,增强人们在公园内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感受与理解公园的主题,最后引发人对环境的思考,实现人景交互。

情景再现是在公园场地选取耳熟能详的典故,通过公园景观复合型的属性,循循善诱,让使用者亲身参与其中感知环境,获得独特的景观体验与感受,建立起人与景观环境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体验从初步认知转变成深度感知和反思场地。

景观隐喻是指借助景观载体展现所要传达的信息,结合场地的人文历史等特征,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融入景观环境之中,以促进人和景观达到五感、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的交互,让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

2.2 结合数字媒体的智能交互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景观与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相关技术的联系日渐密切,因此更应重视其在景观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中的技术应用,将公园景观与新技术结合,把互联网、VR、AR等技术运用到公园景观之中,有利于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2]。

其次,人们对公园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单一的功能上,传统的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的公园日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可以嘗试在公园中引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照明系统、停车场、休憩座椅等多项基础设施的转变[3]。故设计时可以把园区内的地板改造成经过踩踏后能够转变成信号灯的新型地板,这不仅可以使地板产生不同的光源效果,还可以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使其随着人们的步伐改变信号灯的颜色,形成趣味互动。或者设置可控水景装置,建立起人和水体之间的联系,使水景可以依据人们手势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数据分析产生不同的交互形式,从而更好地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

最后,结合新能源技术、数字媒体等技术手段,将太阳能运用在公园的房屋、灯具、道路、垃圾桶等设施上[3],以优化景观的交互方式,提升交互的自由度,实现不同的交互设计。再使用数字媒体技术,结合人们的图像、音频、文字等信息,构成合理的信息反馈,形成与环境相吻合的内容,发挥数字媒体技术在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武汉首座5G公园——常青公园,园区内不仅设有可触摸互动的AR屏幕,游客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智能图形提示一起练太极和跳广场舞,而且还有智能健身步道、智能人脸识别装置、个人运动数据分析屏、运动大数据监控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新奇的互动娱乐设施。

3 交互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 体验式景观的营造

体验首先需要亲身参与其中,感知环境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增强人对环境的认同感。所以设计时更要明确景观主题,通过营造体验式景观,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分析当地的地域特点,根据参与者的心理诉求,提炼挖掘其中的核心要点,思考使用者对环境的期待[4],以体验为目标,以交互为媒介,结合多元化的景观元素共同创造出可互动的景观环境。

例如,可以利用公园场地特有的“水”元素,通过体感控制水景,与水形成交流,水体会以各种形式的涟漪加以回应,同时结合VR、AR等技术赋予景观生命感。通过具有趣味的画面吸引人们驻足观赏,使其成为人和环境交互的媒介,促进人景交互。

例如,北京的海淀公园,园区设置了实时感应的水景交互设施,人们可以通过手势的动态指令操纵喷泉的高度,让喷泉高度随着人们手势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园内的自行车也设置了信号灯,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骑行速度发生变化。

3.2 创作式景观氛围的营造

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中心,是一个复合型空间,人在公园中既可以是使用者,又可以是创作者[5]。通过人景交互,可以激发人们在景观体验过程中的积极性,整合公园景观多元化的功能,让其在公园内发挥更大的潜在价值,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创作景观,让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作品,还可以是使用者的作品,以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增加创作式的互动方式,接收环境反馈的信息,增强景观空间的趣味性和可玩性。例如,在公园内以科技为媒介,通过不同的反馈形式调动人们创作的积极性,运用手工的方式鼓励人们亲身参与体验,或者结合AR、VR等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不同的人物镜像,运用感应装置和多媒体技术打造公园独有的特色美景。

例如,位于明尼苏达州会议中心广场的云朵情绪互动装置,它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收集社交软件上人们不同的情绪信息,如开心、愤怒、悲伤等,让装置的颜色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让人们的情绪和装置的色彩实时对应,即时反映整个城市的情绪变化。

3.3 景观趣味性的增强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紧绷的神经也会感到疲劳。在设计时,除了要满足人们景观功能上的需求之外,还应考虑设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因为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景观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情绪,缓解疲劳,而且常常可以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吸引人们驻足感受。同时,公园内可玩性强的互动装置往往也更受公众喜爱。

此外,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运动交互性景观,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体验,而且也能方便人们日常的锻炼放松,有助于增强人们锻炼的积极性,让人们在新颖、好奇的情绪驱动下探索其中的奥妙,从而更好地提高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城市公园的利用率。

例如,可利用视觉、水体等元素增加体验的乐趣,设置感应步道,让步道隨人们运动的步速变化而变化,或结合场地特有的元素设置体感互动装置,使其依据人们的手势形成不同的交互画面。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园区各处分散设置一些互动游戏环节,增加人们逛园的乐趣,从而和环境构成联系,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4 沉浸式景观的塑造

在公园景观中,想实现情景的交融,就要重视人们在景观中的情感体验,营造出沉浸式的情景氛围。

设计时可将历史典故用讲故事的方式融入公园景观之中,首先通过叙述公园主题,循循善诱地让人们进入设定的情景中,从而产生对主题的自主体验和思考,其中须注意的是整体的叙述过程应该是轻松平缓、娓娓道来。其次通过感官刺激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互动反馈,继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沉浸感与情感共鸣。最后再从城市的场地特征出发,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提取使人记忆深刻的符号,并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计师可以在园中布置与公园主题相融合的叙事场地,通过识别游客的外貌、表情、衣着等特征,分类游客的信息,从而反馈到景观之中。通过不同的沉浸式交互让游客参与互动,从而形成独特的叙事漫游体验,以及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将公园的主题元素和景观设施相结合,通过信息输入、体感触摸产生的数据,形成每个人独特的反馈结果。

例如,北京的海淀公园建于昔日的畅春园遗址之上,海淀公园在原场地的基础上使用VR交互技术重现了畅春园的盛况,不但科普了古建筑榫卯结构的构造原理,而且丰富了人文景观的交互方式,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公园主题的理解。园区内还使用智能交互的方式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景观体验过程的趣味性。

4 结语

将交互设计的理念运用于公园景观设计之中,可以充分发挥公园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设计新时代的公园景观时更应寻找新的途径、新的设计方法、新的创新技术,通过增强景观的参与性增强城市公园的体验感和交流性。同时可以丰富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增加人在景观中参与体验的机会,也有助于在设计公园时,科学规划整体的布局结构、景观构筑物、交通道路等设施。从感知、行为、情景交融等多方面增强人在景观中思考的积极性,使人们获得轻松愉悦、乐在其中的景观体验,在人和景观环境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赵若妤,张继兰,刘柯三.基于交互设计理念的互动型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21,44(19):100-102.

[2] 韩宇翃,高世敏,齐羚,王铮.可持续理念下的交互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12):47-51.

[3] 张洋,夏舫,李长霖.智慧公园建设框架构建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智慧化改造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5):78-87.

[4] 高迎进,刘迪.城市口袋公园设计中交互式表达的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4):53-55.

[5] 王瑶.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0(36):69-72.

作者简介:袁丰(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舒娜(199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滨水景观。

作者:袁丰,舒娜

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篇3:

四代建筑绿色创新住宅阳台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以“碳中和、碳达标”为城市发展目标,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建筑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代名词,而是步入到四代建筑,以城市森林花园住宅为引领,打造符合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高质量建筑环境与空间。本次研究从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出发,首先介绍阳台景观设计理论,其次分析安宁院子四代建筑阳台景观设计,最后研究四代建筑阳台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优化景观设计质量,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为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四代建筑;阳台绿化;云南安宁;绿色创新

前言:阳台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空间的延展,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阳台花园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法,一般会通过树木花卉的种植,在阳台营造花园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并将住宅垂直绿化自然要素引入生活空间,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住宅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以昆明安宁“吾悦·安宁”院子住宅项目阳台景观设计为例,深入研究四代建筑绿色创新住宅阳台景观设计。

1.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概述

1.1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背景

人类花了上万年时间逃离自然,现在却恨不得把整个自然搬回家。大家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院子,每天在轻风细雨,鸟语花香中醒来。于是我们便开始研究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第四代住宅。第四代住宅又称庭院房,由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总结了国内外众多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基础上,历时5年才设计创新完成,它将彻底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使一栋建筑就如同长满花草树木的山峰,一片建筑就如同一片森林,它使家变成家园,最终实现居住与自然完美契合。住宅阳台景观是第四代住宅的要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业主体验生活的重要场所。

1.2四代建筑阳台景观项目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有不少项目都是通过巧妙设计,让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更加贴近自然、贴近业主需求,同时也改变着城市居民的兴趣。例如:七一城市森林花园是成都垂直森林住宅建设试点项目,在阳台庭院中种植绿植花卉,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贵州万峰谷垂直森林通过立体植物景观的建设,让高层住宅的每间公寓都含有至少一个小花园或小树林的阳台,沿着外墙体,层层覆盖着数百棵乔木和无数的灌木。植物既保证了公寓的自然气候,又创造了卓越的居住条件,实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除了这两个项目,还有广州碧桂园总部大楼、湖南四为城市森林花园、腾冲和顺苑等都是四代建筑阳台景观项目在国内的应用。

1.3四代建筑阳台景观影响与价值

长久以来,城市与生态的不平衡发展,是常被热议的话题之一。城市,素有“水泥森林”之称,每个角落都被高楼大厦所包围,绿色和阳光很少。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筑4.0由此诞生。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改变和颠覆了民众原有的居住价值理念,健康人居深入人心。四代建筑阳台景观不仅满足了第三代住宅人们对户型、观感和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在阳台上栽植小型乔木和灌木,让“森林”也能长在百姓家,改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更新。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高层建筑建筑物高能耗等问题,促进新型防水材料和轻型建筑材料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广泛使用,扩大绿化建设材料选择的空间。在国内政策利好的加持下,不少开发商为了差异化竞争,纷纷试水,设计同行们也凭借独特的设计吸引大众的目光。

2.阳台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四节一环保”的建设要求,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提升城市绿化,建设森林城市。近几年许多地方也开始认识到阳台绿化景观的重要性,出政策、出方法、出指导、大力宣传,并引导居民积极开展实践。

阳台景观是主人积极情绪和乐观心态的激励者,因此对于植物得选择尤为重要,应结合阳台的环境特色,植物生態习性,进行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构建复层的“人工生态群落”。为更好的适应环境及城市发展,确保城市具有一定弹性,能对雨水具有吸水、蓄水、净化等功能,阳台景观建设需紧密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确保阳台景观建设的可靠性。

3.安宁院子四代建筑阳台景观设计

3.1区位分析

吾悦·安宁院子位于云南省安宁市,基地北邻安楚公路,与昆明城区相连,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基地西南侧紧邻观音山,东南侧有百花公园及东湖公园,景观资源触手可及。基地周边楼盘以传统住宅为主,而本基地作为昆明首个第四代生态健康住宅担负着更高的溢价,更优口碑需求。

3.2场地分析

本项目现场正在主体施工中,与北侧安楚公路高差较大,南侧职教路还未形成。场地内高差较大,最大高差约29m,设计人员利用地势高差所带来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将建筑、景观、功能统一营造,置入各主题景观节点,通过活力景观带将九曲花街、童真之境、社区客厅、组团游园等串联来,从而营造集开放、体验、生活、交往与一体的住宅,一号商业地块已完成,带来了强大动力及人群吸引力为二号地块绿色创新型住宅社区提供更高的溢价。

3.3户型分析

户型采用创新设计,将露台外伸,错位向上布局,形成了每户可拥有约5.8m挑高的露台空间,这样每一层都形成了“空中庭院”的概念,彻底打破了“底层才有庭院,顶层方得露台”的传统建筑模式。为满足空中庭院的种植要求,露台既要有横向延展性,也要有纵深,所以露台尺度上控制约为31-65㎡/户,让室外自然空间和室内居家空间相互渗透融合,让生活与花园完美融合。为了打破空中庭院与客厅之间的区隔感,让每个户型的客厅与露台相连。这样一来,不仅将室内的空间视野放大,也打造出室内和室外融为一体的既视感,这样就形成了270°的超广角端厅,使整体空间更为开阔舒朗。这样在同一平面上,空间尺度得到延展,丰富了生活的娱乐,也实现了居住实用性(如图1所示)。

3.4阳台景观方案

3.4.1男士阳台设计方案

对于男士阳台空间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设计时需从男士需求出发,打造专属于男士的阳台景观及功能区。(1)阳光健身区:每日清晨打卡自家的健身阳台,获得完美身材的同时让身体与心灵得到双重释放。(2)拾光会客厅区:闲来无事的周末约上好友,围坐在一起聊聊天,品茶,享受生活的美好。(3)禅意枯山水区:在安静的夜晚,放松一下工作一天后的疲惫心情,独自享受日式枯山水平静的力量。(4)清幽小径区:从客厅里出来,沐浴在明亮又温暖阳光下[5]。在卧室里躺在床上的同时又能观赏窗外之景,仿佛身处自然之中(如图2所示)。

3.4.2女士阳台设计方案

女士对于阳台空间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色调以暖色系为主,整体呈现出纯净感、曲线、阴柔美。阳台设计分为四个功能区:(1)瑜伽空间区:早晚锻炼的瑜伽空间,自律又治愈。(2)园艺花园区:阳台虽小但视野开阔,阅读,具有让人的心绪沉静下来的包容力。(3)中心花园区:大客厅正对满屏精致东方意境山水,足不出户,就可享受自然与宁静。(4)微醺会客厅区:从温润的晨光开始享受天空与音乐,看着落日与朋友一起下午茶(如图3所示)。

4.四代建筑阳台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

4.1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设计原则

4.1.1美观性

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与传统阳台不同,属于开放式、立体式阳台,与建筑、城市、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设计中需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周边环境,保证阳台景观与城市周边环境保持一致的风格[1]。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在布置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知识与内容,比如绿植层次、色彩、植物搭配等各个方面的要点,均需在设计师的合理布置下,提升阳台景观的自然性与美观性。

4.1.2经济性

阳台景观设计经济性是十分重要的原则之一,设计师在设计期间需综合考虑造价,合理控制成本。所以在阳台景观设计时,需注重经济性原则,确保景观设计与施工的经济性。

4.1.3安全性

安全性是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安全要求,景观设计与布置过程中,植物、土壤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总重量需在阳台承重范围内。只有保证阳台安全,才能有效开展景观设计。

4.2四代建筑住宅阳台景观设计策略

4.2.1浇灌系统设计

浇灌系统隐蔽性不够好不够美观露出地面太多,阳台浇灌过程中还存在水洒到外面问题的存在,对景观设计整体效果产生极大影响。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需使用自动定时混合浇灌系统。自动定时混合浇灌系统,连接给水管预留水龙头衔接控制器、电池、管线、给水管、出水口、本产品出水口为喷、滴两用出水口可调整水量大小,目前喷灌喷头服务直径60-80mm,这款产品优点隐蔽性好,管可以埋在下面不漏,喷头漏地面15cm[2]。地被也就20-30cm,可以隐藏和满足地被的灌溉。大树可采用滴灌的方式。

自动定时混合浇灌系统采用滴灌和浇灌混合模式,排管主要靠近栏杆一侧距离栏杆0.8m防止水到下面,滴灌主要分布乔木点位的位置靠近栏杆,浇灌靠近内侧主要按半径70cm散布在整个绿化范围空间,满足整体绿化浇灌需求。给水主要接业主给水管,如果遇业主想关闭可关闭控制器,水龙头和整体断水3种模式,业主长期不在家需要断水的情况下可以委托物业、亲人打理,或自然雨水灌溉等。

4.2.2排水设计

根据阳台能够种植乔木、灌木等绿化需要满足40-50cm覆土,种植土的承重上搭配为6:4腐殖土和红土搭配,为防止雨季等水土溢出整体覆土低完成面3cm。植物选择上采用浅根性植物底部设土工布防穿刺层保护层,防止腐蚀建筑的问题。底层铺设10cm厚的陶粒虑水层,并将排水连接到建筑排水管排出。

4.2.3植物种植策略

为满足阳台景观空间关系和隐蔽性关系,需要设计人员在平视时可以看到地草坪+灌木+绿篱+中层+乔木多层次关系;鸟瞰时可以看到乔木+绿化空间增加隐蔽性;仰视时可以看到乔木+爬藤植物(如图4所示)。

针对上述问题,在植物的选择每个阳台应搭配乔木两到三棵,在苗木号苗配选中乔木与中层植物应多配备2棵以上。在植物选择上应选择冠幅饱满,冠型边缘无明显缺失,内膛枝饱满的乔木。在地被植物号苗上每棵都应精选,采用毛球栽植,在苗木选择上应选择枝叶饱满的地被植物[3]。原则上每套阳台种植2-3棵乔木,乔木、绿篱、阳台外爬藤、中层植物这些影响建筑外立面的通过政府报备原则不能改动,只有地被时令花卉可局部小调整。主要植物品种以:金桂、清香木、茶花、鸡爪槭、紫玉兰、紫薇、红花木槿为主,剩余的品种根据清单的品种搭配。因蓬径达不到要求而造成效果不佳,施工单位应无条件补足加密。

阳台植物种植期间,基质选择也很重要,要能为绿植提供水分、养分,还要能保证施工的简便易行、经济环保,要减少阳台荷载。泥炭、草碳等是比较常见的基质,在基质使用时,需要与发酵处理的动物粪便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轻质人工土壤的自重輕,为让其形成团粒结构,可使用土壤改良剂,确保土壤具有较强的通气性与排水性。栽培基质使用容重很小的泥炭土,一般干重、湿重分别为0.2~0.3g/cm3、1.9~2.1g/cm3。在种植过程中泥炭中需混合普通土、糠灰等基质,这样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风固根力,还可减轻自身重量,对介质的透气性和养分含量得到极大改善[4]。不同品种在种植过程中,种植层厚度需根据植物种类进行确定,草本、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与深根性乔木分别为15~30cm、30~45cm、45~60cm、60~90cm、90~150cm。

4.2.4防风防火设计

乔木防风处理采用隐形处理手法提前设置好预埋件,不像传统树木支撑那样,不再被杂乱的立柱和其他各种视线干扰,人们一开始就可以看到植物完整的形态。使整体植物景观呈现更加整洁和原生态的景观形态。所有的支撑件均匀受力,牢固性将显著提升[6]。植物设计上多选用如桂花冠幅大的,不易折断的植物。防火处理手法,在墙角隐蔽处放置灭火器,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火灾危害。

4.2.5地面处理

在做好防水处理基础上,阳台景观地面处理也十分重要。在地砖选择上,需考虑耐磨、防滑等各种新要求,色彩、材质选择要与整个建筑空间、景观保持一致;选择地板可以营造自然温暖的氛围,需做好地板防腐、防潮处理,并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地毯能对区域进行分割,也是业主阳台使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设施,在选择过程中要与阳台景观小品及整体风格保持协调(如图5所示)[7]。

结束语

阳台景观的合理设计有利于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在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上都是有益的。本文通过对安宁院子阳台景观设计,并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开发其利用价值,在推广与发展阳台景观设计上得到创新,让居民重新认识自然的时代,城市不再是将人困住的钢筋混凝土的“鸟笼”,而是绿色建筑物以及与之相配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辰琦,于淼,李聪.基于舒适度优化的沈阳旧住宅小区适老化景观更新研究——以秀山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6.

[2]康秀琴.《天鸿天府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心花园景观效果图》[J].上海纺织科技,2020,v.48;No.449(11):76-76.

[3]丁建发,温云兰.传统文化语境下建构现代景观文化的内涵——评《传统文化语境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水利水电技术,2020,v.51;No.555(01):222-222.

[4]孙同贵,张鑫彦."美丽家园"人居景观环境更新设计实践与思考——以复旦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v.35(S2):38-42.

[5]刘磊,赵晓朋,韩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中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J].建筑节能,2019,47(7):4.

[6]张宝平.生态文明视域下园林景观设计模式——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19,v.39;No.393(08):270-270.

[7]陈虹宇,徐刚,吴贤国,等.基于BIM綠色建筑信息化设计和绿色度评价研究[J].建筑技术,2019,v.50;No.596(08):101-105.

简介:蔡友谆;1990.02,男,汉,福建三明人,专科毕业于泉州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人主要从事景观设计领域十多年,包含规划、建筑小品,绿化等设计, 并参与多个住宅景观设计,地块项目景观设计、环境改善项目景观设计等工作。

作者:蔡友谆

上一篇:表演艺术市场论文下一篇:我国保险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