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衡水湖为研究对象,探索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下衡水湖景观的創新设计,在新的机遇下创新衡水湖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推动衡水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提升衡水湖乡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目前衡水湖景观还存在地域性不足、趣味单调、审美性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衡水湖景观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湿地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1:

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 针对现在住区水体存在的水质的恶化,管理费用的高昂,水体补给的来源,水体安全的问题等,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在人工湿地的水处理形式基础上,利用园林造景的手法,具体从水系平面、驳岸、植物等方面,提出采用曲折迂回的平面形式,利用挡土墙减少地表径流的驳岸,运用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景观的营造设计方式来建设住区的人工湿地水体景观。

关键词 住区;人工湿地;水系平面;植物种植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我国自古就强调无水不筑,无水不居。中国风水学中说过:“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郭璞的《葬经》中说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1]这足以说明水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然而随着住区内水体景观的增加,景观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维护管理成本高、水质的恶化、水资源的浪费等。近几年来人们不断地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水体的设计比较成功地缓解了这些问题。

1 人工湿地的概念与作用

人工湿地就是人造的湿地,是相对于自然湿地而言的。关于人工湿地的定义,目前存在很多种说法。2011年实施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中把人工湿地定义为: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隔水层,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质层,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2]。从其概念就反映了人工湿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净化水体。

人工湿地虽然是人为建造的,但同样具有自然湿地的功能作用:补充地下水、抗洪、降解污染物、提供水资源、美化环境,同时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除此以外,还具有净化效果好,工艺设备简单,能耗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等特点,在住区环境中很适合使用于水景的建设开发中,可以节约水资源以及管理成本等,而在景观上,人工湿地形成的景观自然又独特,更加丰富了小区的整体景观。

2 住区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2.1 住区人工湿地的特性

住宅区内有各个年龄阶段与层次的人,其素质高低不同,审美眼光不同,居住时间长短不同,当然在住区内设计人工湿地就要满足这些不同居住人群的心理、生理需求。实践表明,人们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适当的工作位置,还需要方便的服务,有利于人群聚居和进行人际交往[3],而住宅内的绿地空间往往就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地方,由于这些独特条件的限制,住区人工湿地,与其他一般的人工湿地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独特性。

2.1.1 水体深度更浅。如今大多数的住宅内都是老人与小孩使用居多,年轻人早出晚归,对于住宅的使用多限于住房内部,而外部的景观环境多由老人以及一些未入学的儿童和假期的孩子居多,这就要求人工湿地的水体深度一定要保证老人与小孩的安全,同时要保证湿地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根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人工湿地的水体深度在300~1 600 mm,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版)》规定了居住区内水体深度,如在近岸边2 m范围内无护栏,水深不超过0.5 m[4]。综合来看,住区内人工湿地的水深最适宜在0.5 m左右。

2.1.2 面积更小。由于住区用地面积以及水源、后期管理等,以及开发商对于住区定位等原因的影响,在住区环境的人工湿地水体面积不可能过大。一是住宅区主要还是以满足居住为主,开发商不可能把大片的用地拿来做景观,这就使得集中的大面积用地比较少,限制了住区的景观环境面积,再去除了景观道路、游乐休憩场地等,剩下来做人工湿地的面积就更小了;二是水体的补充来源,我国属于缺水国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整个世界都在节约用水,成本加上后期管理都限制着住区内的人工湿地面积大小。

2.1.3 景观要求更高。对于居住者来说,居住环境影响着其心情、性格。住区环境的景观一定是要常年可观,要无污染、无异味、无飞虫等,还要安全,要注意居住者可能会对花粉、气味过敏,还要注意小孩可能对植物好奇,会摘花摘果放到嘴里等,这就要求住区内的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高于一般人工湿地的景观设计。

针对这些住区环境限制条件对人工湿地的特点影响,在住区内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形式。

2.2 人工湿地水系平面设计

水系平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线状水系和面状水系。线状空间的水体平面设计主要是以曲、缓来实现景观的“曲径通幽”之意。面状水系主要是指面积比较大,形成湖池的水体形式。在住区内人工湿地景观中,水系平面形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平面形状的大小不仅决定了水景的效果,同时还决定了人工湿地对水质净化的效果。由于住区绿化面积以及形状不规则的限制,对于水系平面的形状就有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人工湿地系统水处理的基本功能,还要满足人们对于水体景观的审美需求,更要便于管理者对于水系后期的粗放管理。

针对这些问题,在住区内人工湿地的水系平面往往是线与面结合,单一的线或单一的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住区内的这些要求。“线”型水系主要是利用曲折的平面线条,让水体的流速减缓,增加湿地基质与湿地植物和水体的作用时间。增加水体的流域面积,达到湿地与水体流域面积比的最佳值,增强湿地祛除异味、净化水体的效果。湿地与流域面积之比最好在(1∶100)~(1∶46)[5-6]。同时也可在有限的地界增加湿地河床的长度,通常比较合适的湿地河床长为20~50 m,过长易造成湿地床中的死区,且使水位难于调节,不利于植物的栽培[7]。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雨水自然成为了居住区水系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线型水系要重视结合地形设计,有目的地组织导流雨水,并结合生态溪沟来进行设计,以达到雨水的初步收集与净化目的。所谓的生态溪沟就是布置大小不一、散乱的卵石,下铺一层粗砂或碎石为垫层,形成渗透性的河床底面,再在溪沟两边保留天然种植土,种植湿地植物[8]。这种溪沟是利用卵石的粗糙表面以及植物涵养水土的能力来减少地表径流,充分渗透雨水,并用粗砂对雨水中的污染物滤出,做到层层净化、过滤雨水,使雨水含氧量增加,杂质变少。生态溪沟的河床很浅,一般适合于种植既耐旱又耐湿的植物,其自然种植的植物镶嵌于卵石形成的河床之中,生态又自然,其取天然水系之形,浑然天成之意,有水则为溪,无水亦为景(图1),同时解决了后期管理、水源不足和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

“面”型水系主要是水体的集中汇聚地,其水域面积较大,水流速度减缓,结合湿地处理中的沉淀池进行设计,可以沉淀水中一些砂石、杂质等,并形成静止的水体景观空间,同时结合溪流的动,体现动静结合的园林景观营造手法,还可使整个人工湿地系统处于好氧和缺氧状态,为除磷脱氮提供有利条件。水面较宽的为避免景观的呆板,可以利用“一池三山”手法设置人工浮岛等增加景观空间,或在水系的不同部位增加瀑布、涌泉、跌水等动态水景的设计,完成补充氧气的作用,促进生物膜的形成[9],再利用高差、自然石、湿地植物等形成挡水墙,对水体进行阻隔来分割深浅水域、快慢水流区,同时阻隔水面的杂物等,便于清理,同时也形成了小瀑布,为水体增加景观点,也为水体增加了必要的氧气,从而达到充分净化改善水质,令“死水”循环的作用(图2)。

2.3 驳岸景观设计

驳岸是防护水岸、堤的工程构筑物,驳岸形式是人工湿地沿岸设计最突出的问题。人们对水都有一种想要亲近、触摸的心理需求,而水深较浅的湿地让人们对于水体的亲近心理愈发强烈,这就使得人工湿地驳岸的设计要求比一般的驳岸设计要更具有游览的引导作用,亲水的空间以及景观的美化功能等。

住区内人工湿地的驳岸要考虑这些功能,就要做到自然、生态、可亲近,其驳岸的材料就理应采用自然材料,树木、卵石、砂石等具有透水性能力的物质来形成“可渗性”的界面,目的在于增强水体自净作用,保障湿地的生物过程[10]。配合一定的石笼、块石、编织袋等,种植一些耐水湿的植物或者藤本植物来固土护坡,同时结合曲折的岸线,可以减少雨水水流等对河岸的冲刷,又能减缓地表径流,形成自然的护坡形式(图3)。避免过多的人工修饰,尽量保持原有地形,放置一些景观石即可,若地形过大,超过自然土壤安息角的地方,可以设置挡墙护坡。一般可运用天然的石材、木桩等,自然地堆放砌筑,阻挡水流的冲刷以及土壤的下滑。这种自然材料形成的护岸不仅透水性能好,能减缓水流,更能渗透雨水,补充地下水源,而块石、木桩、景观石、挡墙等不仅可以将地表径流中的杂质阻挡,增强雨水的下渗,与植物搭配形成自然景观,使得水体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样有景可观,又可以结合园路的设置形成休息座凳,让园林小品实用又可观(图4)。

2.4 植物种植设计

一般来说,选择湿地植物要注意几个原则[11]:①耐污能力和抗寒能力强;②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好的植物,最好是本地植物;③根系发达,生物量大;④抗病虫害能力强;⑤最好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而居住区人工湿地植物的选型,除了要求以上原则外,还要求景观效果好,花期、果期长;尽量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生长能力强,生命周期长;便于管理;无毒无害,无汁无刺等原则。

对于植物的种植,要根据水系的形状、位置、深浅来进行,对于大面积宽阔水域的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并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图5)。

小面积水域的配置则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配置时水面上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12],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觉效果。溪流水缘植物应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满足视线的间断、透气效果(图6)。

3 总结

在居住区内建设人工湿地景观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国内外在居住区内已经建造的人工湿地景观的成功经验,提出在居住区内建设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思路:①建议住区内加强雨水的收集系统设置,利用可渗透材料收集雨水,并与人工湿地水体循环系统结合,增加水体补给的来源。②在设计中水系要尽量选择曲折迂回的路线,平面形状要多变,使水体的水流方向跟随多变,结合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进行水体中杂质的沉淀,并结合生态溪沟的设计进行雨水的渗透。③驳岸要注意生态性,结合坡度来进行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形式,避免过多人工的痕迹,考虑人们亲水的心理。④湿地植物要遵循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到陆生植物,从水中一直延续到陆地,从乔木、灌木到地被的搭配种植,形成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群落。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进行居住区水体的设计,具有处理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的特点,并且可以结合利用植物、生态的方法对居住区内水体的治理,使居住区水体水质得到彻底净化,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能给人们一个舒适、美丽、洁净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亢亮,亢羽编.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环境保护部. HJ2005-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3.

[3] 周玲玲.居住环境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大众科技,2006(3):165.

[4]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HAMMER D A,KNIGHT R L.Designing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nitrogen removal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29 (4): 15-27.

[6] MANCLUS J,PRIMO J,MONTOYA A, et al. Development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for the insecticide chlorpyrifos [J]. Agric Food Chem,1996, 44(12):4052-4062.

[7] 潘建良,李道棠,李望宝,等.住宅小区人工湿地——水景观及其应用[J].住宅科技,2003(10):41-43.

[8] 张丽.现代住区生态水景中的水循环设计[J].规划师,2005,21(3):42-44.

[9] 马建武.昆明城市湿地园林建设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31(3A):198-200.

[10] 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52-54.

[11] 陈明利,吴晓芙,胡曰利.人工湿地去污机理研究进展[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3):123-127.

[12] 彭娟,刘姗姗,于洁.浅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J/OL]. www.docin.com/p-457106253.html.

作者:徐梅 马建武

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下衡水湖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衡水湖为研究对象,探索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下衡水湖景观的創新设计,在新的机遇下创新衡水湖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推动衡水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能提升衡水湖乡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目前衡水湖景观还存在地域性不足、趣味单调、审美性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衡水湖景观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文章结合衡水湖景观设计的现状,探讨衡水湖景观设计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衡水湖;景观设计

景观是当下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方特色和审美情趣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反映出旅游景区的自然特色,而且还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有利于塑造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因此景观设计的发展水平成为了衡量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标准。同时加强景观设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景观设计可以使乡村生活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对景观周围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衡水湖景观特色与现状

衡水湖是河北省历史上第一个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它的前身是当地民众口中的“千顷洼”,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变,逐渐形成120多平方公里的自然储蓄池,也就是现在的衡水湖。衡水湖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以湖心岛为主的湿地水域景观,有浩荡的芦苇景观,环境优美而无污染的特色使它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也成为衡水湖的旅游特色。还有种类繁多的水鸟景观等,都给衡水湖景观的设计提供了许多设计元素。

近年来,为了满足景观设计景区的需要,目前在园博园、荷花园、马拉松广场等周边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性、功能性、趣味性以及衡水湖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通过多方位深入的走访调查发现,衡水湖景区及其周边景观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审美性不足,没有体现出湖城之美,模仿借鉴的成分过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其次景观趣味性较差,没有娱乐和放松的情趣,游客希望在景观中放松自我,回归自然不是通过简单的植被和水就能实现的,需要景观设计师的创意;最后是景观设计缺乏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互动,如缺乏侯店毛笔、宫廷金鱼等特色元素。

二、衡水湖景观设计与振兴乡村的联系

衡水湖景观设计有利于生态旅游,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郊游资源,引导城市居民消费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桃园观光、餐饮农家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景点、旅游特色小镇等,形成田园休闲观光、文化体育旅游休养等旅游产业带,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衡水湖景观设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衡水本地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调动农民主体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大格局。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生态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因此,衡水湖的景观设计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可见两者是互利共赢的。

三、衡水湖景观设计方案

衡水湖景观设计应该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同时又要符合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衡水湖的文化、资源、环境巧妙结合,体现出衡水湖烟波浩渺、古朴自然的湖光景色。

围绕生态湿地的设计原理,首先将整体功能进行划分,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形式,并且对各个区域进行具体设计。内部包含多种特色区域,例如停车场、野餐区、码头、广场、密林幽径、木栈桥、阳光草坪、生态湿地体验区等,各自具有不同特色的空间,使用不同的植被和铺装进行功能区分的空间,这些空间相互之间完美地过渡和衔接,显示了景观设计的神秘和衡水湖的多姿多彩。

(一)地形系统

衡水湖地处平原,地势平坦,为了增加地形、地势上的特色,可以人工修筑一些较高的地势和斜坡,营造湿地环抱的感觉,配合一些石拱桥,使地形之间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增设观景平台,如鸭蛋形观景塔外形是金属框架结构,中间宽上下窄,形似鸭蛋的造型设计,以钢结构形成双曲面,观景塔可以360度观景,视野比较开阔。在鸭蛋形的观景塔上借助起伏的地势和高矮错落的植被,可以使人们身临其境,尽情享受大自然。

(二)道路系统

对外交通方面,由于衡水湖两侧均有城市道路,交通较为方便,为了满足更多游客的游览需求,在中湖大道两侧每隔1000米左右设计独立的进出口和配套的停车场,方便游客们的出行。

对内交通方面,为了不同于以往单调的交通,可以在原有游览小径的基础上增设空中玻璃栈桥,形似飘带状,根据景点的不同需求决定此处的栈桥高度。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游玩性,使游客以另一个视角近距离观赏衡水湖水景和其他景观。空中玻璃栈桥是设计的一个亮点,让设计不仅局限于地面,而是根据节点设计的不同需求,使人们零距离感受景观设计的魅力。

(三)湿地系统

湿地系统是衡水湖最大的特色,因此在衡水湖景观设计中湿地元素应该得到体现,通过景观设计体现生态水网及动植物的多样性。

1.建立生态水网格局

湿地景观设计以水为主,因此水循环和水流的动力对生态湿地极为重要,水在不同季节的常水位以及水的来源是建立生态湿地的根本。因此在方案设计中根据湿地的生物需求,设计规划出永久汇水区和半永久的间歇水域。

2.湿地景观设计中植物选择原则

首先,因地制宜原则。湿地景观设计要选对植物,植物生长要和当地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相符,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其次,地域特色原则。衡水湖湿地景观设计要打造具备地域特色的园林,确定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使用量比例,城市园林风貌要充分展现地方特征。最后,多样性原则。衡水湖湿地景观设计植物要具备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植物生长的安全性,满足市民不同的审美需求。

3.湿地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多样性体现

首先,湿地景观设计中除了要加强乡土植物的栽种,还要引进外来植物品种,外来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有珍贵的发展前景,加大对常绿和特有植物的推广,湿地景观设计中可以适当考虑湿生植物,如湿生鸢尾、石菖蒲、海芋、水八角、水虎尾、芦竹、稻、野生稻、睡菜、慈姑等植被,还可以增加莲(荷花)、芦苇等的种植数量。其次,设计人员在湿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地质水文条件来决定,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减少雪松等大规格植物、树种的移植,强化植被的肥水管理、整形和病虫害防治,降低湿地景观设计建设成本。

4.充分利用植物品种多样性

湿地植物品种的多样会提高植物群落的安全性,适当引入外来品种可以丰富当地生物群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植物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丰富衡水湖湿地景观风貌。此外,湿地景观设计和植物多样性体现要和城市性质相结合,湿地景观设计工作者要尊重当地乡土植物品种,构建多样性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可以赏花观色、闻香观形的湿地生态系统,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北方特色的现代衡水湖湿地景观。

四、结语

景观是衡水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方特色和审美情趣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反映出衡水湖的自然特色,有利于塑造衡水湖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因此景观设计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标准,同时加强景观设计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景观设计可以使乡村生活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优美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具体要求,对景观周围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对于乡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衡水湖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下衡水湖景观的创新设计,在新的机遇下创新衡水湖景观不仅能够推动衡水湖区域的发展,更能提升衡水湖乡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王峰

湿地景观设计论文 篇3:

“城市双修”战略下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探究

摘 要:在郑州建设大都市区、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应基于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的审慎思考,将郑州黄河湿地作为研究切入点,紧跟国家“黄河战略”的部署与统领,结合黄河湿地的危与机,寻求黄河湿地景观综合治理的模式与具体实施策略。文章以“生态实践智慧”对“善”的追求为着力点,展开对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从郑州黄河湿地的概况、现状出发,探究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细则,对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梳理,为郑州黄河湿地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郑州黄河湿地;生态实践智慧;景观

“城市双修”的基本纲领“生态修补、城市修补”和基本思路“摸清状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提出策略”,是城市由工程设施系统构筑的城镇转变为由自然系统统领的人居环境,缓解生态坏境恶化的有效举措。根据《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2019-2027年)》(征求意见阶段)和《河南黄河湿地公园群概念规划》等文件,黄河流域郑州段作为河南打造黄河湿地公园群的先行区,重任在肩。湿地作为被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独特的公园类型,位于水陆交接处,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湿草甸、滞蓄洪区、滩涂等区域,以保护生态、自然野趣、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主要内容,注重强调景观价值与文化属性。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国家“黄河战略”、“城市双修”战略等大环境的驱动下,从景观设计方面对郑州黄河湿地展开深入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郑州黄河湿地

(一)湿地概况

《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2019-2027年)》(征求意見阶段)是界定郑州黄河湿地规划边界与范围的依据:郑州黄河湿地自西向东涉及巩义、荥阳、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其中东西跨131.18千米,南北跨20.15千米。湿地建设项目重点包括巩义市伊洛河文化、荥阳湿地生态体验、花园口历史文化展示、中牟鸟类栖息地等。郑州黄河湿地旨在通过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林、草)、封滩育草、鸟类栖息地保护、湿地污染治理等工程,使全面建成后的郑州黄河湿地构成生态系统连贯、湿地环境完整、生物多样性强的黄河湿地生态长廊,作为郑州大都市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二)湿地建设现状

郑州黄河湿地作为郑州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修复,构建大都市区生态屏障,打造“黄河战略”新高地。目前,荥阳、中牟段已经开始实施,从植被恢复、水体修复、护岸工程、生态服务设施建设、特色景观等方面着手。根据郑州黄河湿地的现状,可发现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优化、提升空间,如:水体形式单一;湿地植物群落景观不完整;硬质铺装面积过大;水陆交接缺乏过渡空间;景观设施不完善,使用频率较低;对地方文化挖掘不够,地域性景观特色较少等。巩义“小三亚”位于巩义市康店镇,非汛期时黄河滩有水、有沙滩,加上周围有山,环境十分优美,随着游玩人数的增加,系列湿地景观问题开始出现,缺乏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显、设施不健全、景观形式单一等问题较为严重。

(三)湿地建设原则与程序

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湿地建设应全面把握系统保护(生态系统连贯、环境完整、资源稳定、生物多样等)、合理利用(动植物价值、自然资源、科研科普、休闲观赏等)、协调建设(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等设计原则;遵循编制设计任务书、界定设计边界与范围、基础调研与分析、设计论证与设计实施等设计流程。

二、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

“城市中重要的系统有两个: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平衡与否是一个城市好坏评定的重要依据。”湿地景观也是同样的道理,以自然为主导,植被遵循自然演替的规律而发展,各种植物相互竞争、逐步适应,最终构建完整、稳定和连贯的生态系统。根据湿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条件、现状,确定其指导思想与遵循原则,划定功能分区、测定环境容量,从游览方式、路线、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一)功能分区设计

湿地公园的分区规划应该在场地本身的固有特征及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安排进行规划,可对以下几个功能区进行考虑:

重点保护区:物种丰富多样、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重要湿地,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区域内设置禁入区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和原产地进行保护,设置临时性禁入区保护繁殖期的鸟类及候鸟区。贯彻“保护为主”的设计理念,以最小的人为干扰为前提,根据需要设置小型设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可开展湿地相关科学研究、保护和视察等工作。

湿地展示区:重点保护区外围设置,将湿地生态系统、物种以及自然景观做重点展示。该区域可结合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规划设计功能性的建筑及设施。生态系统和自然形态缺失区域,应加强恢复。

文化展示区:设计是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并且延续着场地的文化,“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黄河湿地建设的重要遵循。文化展示可以根据湿地地段、所属地区,结合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景观设计与展示,如伊洛文化、古荥文化、农耕文化等。

游览活动区:在湿地敏感度较低的区域设置,以湿地为主体进行休闲、游览活动。认真处理游览方式与活动内容,适当设置游憩设施,避免对湿地环境造成破坏,加强游人安全保障。

管理服务区: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较低的区域设置,考虑到该区域内的人工建筑物、构筑物体量较大,存在短时间内人流量较大的情况,采取最小干扰的解决方案。

(二)水系设计

“海绵城市”“山水林田湖草”“弹性城市”等都围绕水治理展开,从储蓄、渗透、净化等方面切入。水系作为湿地的重要内容,应遵循水的自然循环,设计时需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整体出发,做好排水和引水系统的调整,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设计好水体污染源的流向处理,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营造多样的水体景观。

在进行湿地公园水系规划时,对地表水的规划处理,应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尽量把不同形态的可见水体(河流、滩涂)贯通成相对完整、贯通的湿地水域。湿地的水岸区域及其环境往往是湿地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的栖息地,多采用蜿蜒曲折的自然式水岸形式,同时结合驳岸形式的处理及植物的搭配,保持岸边景观的层次与多样性。

(三)道路系统设计

满足一般城市公园道路系統设计的基本要求之外,结合湿地的性质,从保护、改造、利用三个层面考虑,根据使用需求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可分为:第一,主干道,联系入口与各功能区,主要满足步行和对湿地环境不构成污染的交通工具通行;第二,次干道,通往各景观节点的道路;第三,游园步道与简易步道,供游客游览通行,有浮桥、木栈道、土路等形式。道路平面形式以曲线为主,结合地势的变化,处理好坡度,为游客提供动态赏景点。为减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在原有道路体系基础上进行完善,注重与城市道路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交通路网。考虑到湿地性质,道路材料以自然或仿生材料为主。

(四)植物配置设计

湿地植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在沼泽地、泥炭地或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中生长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根据植物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湿地植物类别有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等。其中生长迅速、容易管理及功能性较强的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主要有狐尾藻、浮萍、眼子菜等;湿生植物在季节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长势良好,不宜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常见有芦苇、蒲草、藨草等。

湿地植物的作用:通过构建植物群落,为飞禽、鱼类、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湿地内生物物种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净化水质、改善水体;创建湿地植物景观;加固驳岸。

植物设计:湿地以湿地植物为主,同时包含一定的陆生植物(旱柳群、柽柳群、杨树群、白茅群等)。从保护和改造两方面考虑,把握保护为主、适当补种的原则进行植物设计。把握整体性原则,注意水岸植物高地错落的组合形式,应考虑四季交替变换问题,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搭配种植,保证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赏。陆生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构建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错落结构,能耐短期水淹的陆生植物,如柳树、迎春、水杉、枫杨等可以选择并种植在水岸交接处。

(五)建筑与小品设计

根据需要湿地可布置少量的功能性和服务性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包括景观附属设施及小品等。其中功能性、服务性建筑主要有湿地文化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设备房、值班岗亭、卫生间等;景观小品主要有凉亭、观景台、廊架、桥(木质、竹制、石质)等。湿地建筑及设施应根据公园的整体性质采用简洁质朴的形式,并结合其本身的功能及性质合理选择布置:在湿地展示区中心或重点地段设置湿地生态展示馆;在景观优美处设置凉亭、观景台、栈道、栈桥等;在观光游览区,结合游览活动的类型及特点,规划布置各种景观设施。

三、结语

本文在“城市双修”战略、国家“黄河战略”的指导和引领下,以生态实践智慧、“全要素设计”、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从功能分区、水系、道路系统、植物配置、建筑与小品等景观要素方面出发,对郑州黄河湿地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剖析与相对全面的梳理。侧重于对郑州黄河湿地所处地区共性问题与通用设计手法的解读,缺乏对不同区段以及特色文化、特有自然资源等的针对性探究,后期将会对伊洛文化在景观中的运用与表现、恢复型湿地中人工恢复重建举措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涂宏涛,李华,钮子鹏,等.浅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0(2).

[2]吴蒋杰.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20(10).

[3]于景平.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哲学意蕴[J].大众文艺,2020(5).

作者单位:

郑州商学院

作者:武钾赢

上一篇:高中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识字认写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