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传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营造满足人们公共活动需要且赏心悦目的空间环境,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1:

探讨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太子山公园为例

【摘要】为了真正身处公园中的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活,城市中的一些公园应该拆除外墙,取消收费,成为真正意义上姓“公”的景观环境。而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的必不缺少场所, 应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本文以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改建规划为例, 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开放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效益

前言 太子山公园原为封闭式收费公园,而按照原先封闭式公园设计,不仅阻碍了太子山公园对城市的开放度,而且公园空间利用率也不高,景观连续性太差。试图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1.场地解读

1.1区位特点:

南京太子山公园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大厂镇三十三街区,规划总面积47.77公顷,周长3082米。公园以山命名,为大厂区辖综合性公园。

太子山公园整体呈三角形,西临纬五路,东靠园东路,南连太子山路。西北方向为南京大厂高级中学,周围主要是厂房和居住区。公园中心为太子山,太子山系老山余脉东延的一个丘岗,海拔58.8米,为大厂区制高点。东侧为太子山湖,主入口靠近太子山路。

1.2 swot分析法现状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充分尊重当地环境,扩大优势,抓住机遇。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劣势:周围建筑混乱,缺乏地方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建筑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机遇:应社会发展需要,景观可改善当地小气候。

挑战:如何更好的挖掘六合文化,体现六合地方特色。如何更好提供给游人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和谐与自然相处。

2.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2.1设计目标 继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营造怡人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并最大化增加游人合理容量,为更多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更加融合的组成部分。

3.总体规划布局

3.1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南京太子山公园立足开放式免费公园的定位, 从公园总体布局、环境规划, 到周边环境协调, 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划改建主要目的是创造开放式公园, 展现太子山公园的独特魅力及六合文化地域特色,设计包括: 开放式空间的创造、植物配置、道路景观设计、灯光景观设计及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3.2功能分区

3.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由三个主要出入口构成:主出入口区,次出入口区,专用出入口区。

主出入口区:位于旭东路,北面靠近大厂高级中学,为了在创造独特的视觉景观,表现六合文化之韵,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远处高低起伏的太子山这一优雅的天然背景和优美的林冠线,通过借景之手法,在公园的主入口左侧,建造了一座太子山会馆,配以茉莉,竹,梅,雪松等植物。

太子山会馆的设计借鉴了南京六合传统及地方特色的元素符号,通过提炼元素,延伸,组合,建筑整体不仅具有本地文脉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营造出和谐,大气的氛围。建筑主色调为白色,配以黑色镶边,红色音符装饰。建筑造型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的完美结合,成为园区内特色景点。

博爱广场位于太子山的西面,靠近太子山公园的主入口。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因为博爱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体现了他“天下为公”的思想。

3.2.2山林风景区

山林风景区位于公园中部, 利用原有山系地貌, 结合植被景观游人可以在太子阁上俯视全园景观。该景区设计重要以太子山为主景,是游客观光较为集中的区域,设有一定的景观和活动设施,整体风格自然朴素,并符合相应的生态容量。主要景观有太子阁,太子城,月照花林等

3.2.3休闲农业区

该景区位于公园的西南部,园内设有茉莉花园,梅花园,百花园,特色农业展示园等,可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变化,举办以植物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在游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公园获得相应的效益。

3.2.4娱乐运动区

娱乐运动区设置于公园中东部及西北部,区域内设置青少年文化宫、篮球场、网球场,野战俱乐部以及草地自由运动等健身空间,将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户外健身和运动空间。

3.2.5植物景观区

本区位于公园的东南部,园内设有森林小屋、观光亭等设施,增加了游人的参与性。疏林草地不仅作为舒适的公园的场所,而且作为绿荫所环绕的有氧空间,阳光投射树林荫影,脚踏沙沙作响的落叶,人们置身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会出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份美好。

3.2.6公园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部,由景观环路与之相连,以方便管理及联系。 负责公园绿化养护、古树保护、动物养护和管理、水体景观保护等工作;组织指导文物保护、修缮等工作; 主要负责安排在公园内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筹划、组织、协调工作。

3.2.7滨水景观区

滨水景观区是太子山公园中景色中极其优美的区域, 该区景观设计以水体为主景, 营造喷泉、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景致, 主要景点有观光塔,栈桥,游船码头,湖心岛等。湖东岸是专供人们散步、欣赏湖光月色的地方。围绕湖岸, 穿插着散步小路, 林间小草地, 沿路及空地设置座椅, 并配小雕塑、亭阁等园林小品, 滨临水岸为游人提供观景台。

3.3道路系统规划

根据公园用地及周围的交通特点,园内道路的规划以安全舒适为原则, 它承担着引导游人、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 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游步小道3 种类型。

3.3.1 出入口设置

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出入口,而且将公园的围墙及一些栏杆进行拆除,采用渗透式,嵌入式景观设计将公园能更好的融合于城市当中。各个出入口具有各自的特色,形成靓丽风景点。

3.3.2 停车场

结合各出入口的特色及功能需求设置停车场,场地采用嵌草砖铺地,点植遮荫树,既可美化硬地,又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曝晒。

3.4植物配置

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的乡土树种,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太子山公园原有树种丰富多样,植物配置充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以多种乔灌木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留出风景透视线,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4. 灯光景观设计

南京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市民们更喜欢夜晚活动。本园沿主路和广场设置庭院灯,构成夜景效果的主框架,夜间勾画出整个公园的风格。在主要景点配以射灯,泛光灯,将主要景点打亮,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沿园路设置草坪灯,有层次的展开组景序列,丰富夜景效果。在水景中设水下灯和临水景灯。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工程设计,也不是平面构成、造型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目的在于为游玩于城市公园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只有安全、和谐的游园氛围,才能使开放式城市公园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从而提升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品质,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琴,秦华. 休闲·文化·自然山林——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刘素璇,樊国盛. 城市开放式公园形式变化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6) .

[3] 孙宪磊,于守超,张娟. 浅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改建规划——以青岛市海泊河公园为例[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02) .

[4]宋仁杰. 以迎泽公园为例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06) .

作者:许松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2:

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传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营造满足人们公共活动需要且赏心悦目的空间环境,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因此,文章将生态美学观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相关思路。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环境;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研究”(2020SJA2192)阶段性成果。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受到了设计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景观设计是森林公园资源开发建设的有效载体,景观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森林公园的空间环境质量,影响着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市场发展潜力。生态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美学观念的延伸和拓展,其在设计领域的融入正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文章从生态美学观在森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入手,对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相关探索和研究。

一、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是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从广义上来说,生态美学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美学倡导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态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生态美学观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景观设计是森林公园营造优美、舒适、温馨空间环境的有效路径,是对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的重点。生态美学观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其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尤为必要,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前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缓解生态危机的必然举措。现如今,保护环境、营造绿色生态空间已然成为时代的要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环境优美的公园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的公共活动需要,而生态美学观念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使得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在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审美等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在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空间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生态美学观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是实现节能环保的必然要求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是森林公园开发建设的一部分,是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对森林公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造,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满足人们的休憩、娱乐等多样化需求。生态美学观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在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设计,以规避过度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自然美感的景观。另外,对于一些人造景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尽可能地降低环境污染。因此,生态美学观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实现节能环保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亟待转变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当前部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的问题。部分设计者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过于追求“华丽的外表”,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忽视了对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部分自然资源经过开发和利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能够再生,如果对于资源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主题性的缺失

森林公园和普通的公园虽然都是人们休憩、娱乐以及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场所,但是主题却存在着差异性,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有所侧重,以使景观设计与公园主题相契合,使布局更加合理,从而营造出更加优质的景观空间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部分设计者并没有结合森林公园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景观设计,忽略了森林公园的自然观赏性,对于其森林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域景观以及动物景观等内容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过于注重对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现代工程等人文景观的塑造,森林公园景观设计难以和主题相契合,以致于公园景观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缺乏地域特色

在当前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部分设计者一味地追求设计的独特性,将景观设计当作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不能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域特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开发,不能结合地质地貌特点设计特色景观,以致于很多森林公园景观缺少地域特色,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有限。

四、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思路

(一)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美学设计理念

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当代设计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切实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美学设計理念,进而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为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活动的先导,创造出集功能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另外,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设计和开发出具有自然美感的景观空间,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特征所存在的差异性,不同森林公园的景观自然也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因此,设计者还要树立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景观。

(二)坚持主题性的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其主题特点,营造出具有生态美、自然美的森林景观,体现出森林公园的特点,使人们到森林公园可以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接触大自然,可以获得“回归自然”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要结合公园的主题特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公园的自然资源对森林景观、水域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性设计,营造出与森林公园主题相契合的自然景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另外,森林公园通常坐落在山水环境优美的地理环境中,而这些山水环境优美的地理环境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诸如古建筑、寺院道观等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这些都是森林公园人文景观营造中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是人工造景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森林公园中名胜古迹的开发和设计主要有现状保存和修复重建两种方式。现状保存这种方式与基于生态美学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相适应,即采用现代设计和开发手段,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对诸如古建筑、寺院道观等进行景物维护、环境修饰,保持其现状,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修复或重建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而景观价值较低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修复或者重建可以有效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提高吸引力。历史文化遗存的修复或重建过程中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并强调协调性、和谐性。

(三)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是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重要的设计理念。在当前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要树立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即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地质地貌特点、文化特点等,以此为基础,使森林公园设计和开发能够“就地取材”,进而设计和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例如对于人工造景中植物的选用,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选用一些易于成活、便于管理的乡土植物,在干燥的环境下不能选用喜欢潮湿环境的植被进行种植,等等。

(四)坚持生物多样性设计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生物多样性的设计原则,以设计和营造生态型公园景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设计者可以结合设计需要以及地质特点营造各式各样的植物群落,营造各种不同的景观斑块类型,进而在提高景观层次感的同时,也突显出森林公园生态、自然的特点。例如设计者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地形等特点科学地设计观赏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水生或者湿地植物群落等,使人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植物类型的欣赏,感受到不同的自然之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结语

新时代的景观设计者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考虑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性,通过科学的设计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美学观为当前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指明了方向,基于生态美学观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设计者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运用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和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展示出森林公园的自然美、生态美,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景色和适合人们游赏的自然风光。

参考文献:

[1]尉晓彤.基于生态美学的城市公园规划与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20(9).

[2]高永根.森林公园景观绿化设计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8(24).

[3]钟芳.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以昆山生态森林公园景观提升为例[J].中國园艺文摘,2015(6).

[4]马杰.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及生态造景研究[J].城市建筑,2016(21).

作者简介:

倪明,硕士,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倪明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3:

以共生思想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摘要:“共生思想”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思想,也是其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探索所总结的设计理论核心。文章是将“共生”理论体系引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现实结合点,提出自己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考。“共生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文化和精神等各方面带来新的探索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共生思想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

一、共生思想理论概述

(一)共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共生”作为一个大的范畴,最初源于生态学上的“共栖”,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建立了建筑学领域的“共生思想”。黑川纪章所创立的“共生思想”,主要是从日本传统文化、美学和近现代哲学、美学基础等方面获取理论思想源泉。黑川纪章所关注的哲学思想都是开放的、多元的、变化的、共生的生命哲学。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审美基础即是崇尚生命,赞美生机。黑川纪章用哲学中的共生理论来阐释其设计思想,并超越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形成系统的共生思想理论体系。

(二)共生思想的设计理论

1.异质文化的共生

在当今这个文化发展迅速、交流密切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客观固有的差异是不容抹煞的。共生思想主张不同文化间应该做到互补,尊重差异,互相包容,而非取代。异质文化在交流互补过程中产生融合,再生出具有活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文化。

这用异质文化的融合运用在具体设计中,关键是要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关系的同时,尊重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并积极应对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着重处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和表达个性文化特点的关系,在这种融合下共生出新的景观设计形式。

2.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与矛盾的,“传统”本身也并非是静止的,“传统”随着“现代”的发展,而不断被“现代”所补充。从这种角度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矛盾之中又蕴含着共存。

黑川纪章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其“传统”和“现代”构成,本身具有连贯性,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键要能正视历史与现在。因此以共生思想为指导的设计应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个性和特征继承、保留,用时代精神不断补充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实现共生,使其成为能代表时代特征的优良设计。

3.整体与部分的共生

黑川纪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完整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并主導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客观普遍的联系,并且对于从整体到部分以及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共生思想中,整体和谐地统筹部分,部分有机地构成整体,即是整体与部分的共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公园的整体规划是由各个功能区域、道路、水域、植被等部分所构成,而这些“部分”又是一个个具有完整系统的“整体”。和谐统筹景观各元素和公园整体的结构,使整体与部分在同等地位下共存,即是共生思想中整体与部分共生的本质要求。

4.中间领域

“中间领域”是指对立双方间设定通用的缓冲地带。“中间领域”是“共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任何异质文化、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等不同意识形态间共存的桥梁,具有多义和模糊性。

这种共同领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就是将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功能空间联结在一起的中间区域。处理好中间领域的设计是实现城市公园中各元素共生的关键。

二、北京海淀公园简介

(一)北京海淀公园园林概况

北京海淀公园位于北京北四环万泉河桥畔,其所在的西郊一带自古多泉多溪,有似江南水乡,塞外绿洲。海淀公园是在昔日皇家园林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地跨畅春园,泉宗庙、西花园,在风格上继承了畅春园的自然雅淡。

海淀公园主要景点包括讨源书声、万泉漱玉、丹棱晴波、双桥诗韵、御稻流香、古亭观稼、仙人承露、海淀花谷、中心草坪、露天剧场等。游乐服务设施建有儿童乐园、足球网球运动场等。

(二)北京海淀公园设计背景

北京海淀公园的西北部是以颐和园为主的皇家园林遗址,从园区中可观万寿山、佛香阁、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公园的东、南两侧是海淀城市干道,大厦高楼林立,毗邻中关村科技园中心,北部有海淀展览馆,东北部则是北京大学。同时公园前身为万泉庄、柳浪庄,地跨畅春园、西花园、泉宗庙,历史资源丰富。这样的场地背景为海淀公园的设计给予了充实的文化资源,同时也给处于历史风貌区与现代建筑群之间的海淀公园,带来了复杂的设计环境。

北京海淀公园的建设要满足海淀居民休闲、娱乐、集会等功能需求,并体现海淀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因公园的服务主体为海淀居民,周边居民又以高学历的学生为主,这种游人特点给公园设计带来了体现更深层次文化的要求。

(三)北京海淀公园现状简析

北京海淀公园因海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时代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公园在整体规划方面,注重利用场地水域、植被以及周边环境等资源,趋利避害,对公园本身的功能和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公园延续了园内及周边的历史文脉,设计了例如丹棱晴波、御稻流香、古亭观稼等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同时设置了露天剧场、儿童乐园等现代功能性设施,使传统与现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结合。在植物配置方面,园内选种了大量合欢、银杏、干头椿等体现园址历史特色的景观植物,配合中心草坪、稻田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以共生思想理论分析北京海淀公园

经过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北京海淀公园和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其现状已具初步了解。现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整体与部分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和中间领域四个角度,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综合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因素交织的复杂设计环境中。可海淀公园的设计是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环境的呢?

首先从传统因素来说,以公园特色景点古亭稼轩为例,这是一处以稻田环绕观稼亭,并结合木质栈道所组成的景观。观稼亭以稻草附顶,颇具古意,作为游人休憩场所,视野开阔,可尽览稻田风光。木质栈道的设计可圈可点,其护栏木桩上缠绕麻绳,虽为形式之用,但却巧妙隐喻了水田岸边之境。同时栈道曲折多变,却是考虑到游人路线与稻田之景的相互关系所设计。这处景观是借用乾隆举力观稼诗会的典故,同时为了宣传“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所设计的意境式景观。这里对传统文化采用的是借用的手法,借用古亭、稻田、栈道及历史典故来营造具有传统氛围的景观。

再从现代因素的角度来看,除去作为城市公园所具备的现代基础设施,在整体规划上,北京海淀公园园内的现代区域主要位于东南角的公园管理处、体育中心,西部的儿童乐园和北部的海淀公共安全馆。这些现代公共区域在园区规划上,都处于较为偏僻的位置,多采用树木遮蔽或栏杆隔离的方式,在空间上无法和园内传统景观产生交流,其本身设计也是从自身功能性角度出发,和公园主景的设计方向缺少相关性。而在对待公园东侧的现代建筑群,则是采用树木遮蔽的简单处理。

由此可见,海淀公园对于传统和现代因素,是采用分开处理的手法,对传统因素进行借用营造主景,而对现代因素则进行规避。因此,北京海淀公园的设计并没有使其传统与现代因素实现良好的共生。这也就无法挖掘其复杂文化环境中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二)整体与部分的共生

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北京海淀公園在设计之初,重视从整体角度观察历史文脉。海淀公园园址是处于西山背景下,起到整合、联结城市孤立画面的特殊位置。海淀公园景观的设计特点正是由这个角度出发,产生设计方案的构思主线。

在表现景观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海淀公园形成由北向南,展览集会的大空间向园林小空间自然过渡的总体布局,并在公园公共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中把握整体性原则,使绿地面积合理划分,穿插在公园主景间的过渡区域。同时将城市整体风格体现于作为组成部分的园林中。

海淀公园在保持景观连续性的前提下,又划分为万柳畅春景区、芳草远碧景区、万泉景区、京西稻田景区4个景区部分。每个景区又由若干景点构成,景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作为部分共同体现景区整体风貌。例如由万泉余波、林天晴碧、静影贯珠三个景点构成的万泉景区,其主题是体现公园历史上平底涌泉的地域特色。

海淀公园的设计规划在整体设计风格的统筹下,合理划分各景区景点;各景区景点在突出各自特点下,又共同构成、作用于公园整体。这种公园结构的处理,使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各部分起到良好作用前提下,又组成一个个有序整体,整体与部分和谐共存,值得借鉴与学习。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非常鲜明且种类繁多,同时植物的配置充分与景观地形相结合,具备完善的生态功能,使游入可以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在部分生态景观的处理上,仍具有改善空间,尤其是中心草坪这片区域。该区域是海淀公园最大的一处草坪区域,由公园东门进入不远,穿过海淀花谷,视野豁然开朗,即可看到此处。这片区域地势平坦开阔,由四周道路和高大乔木围合而成,在规划上其形态与园中湖泊形成呼应之势。其间植被以观赏性草坪为主,禁止游人进入。

笔者进行考察的时候,正是早春游人踏春之时。很多游客在中心草坪围栏外区域搭起帐篷,户外露营,享受着一年之中自然最美好的时节馈赠。但这些外围区域狭长拥挤,且缺乏秩序管理,游人只能对着栏杆相隔的广阔草坪区域望洋兴叹。少数游客越过护栏,走进草坪,不多久即被公园保安驱赶而回。

满足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从人与自然共生角度出发,应将海淀公园中心草坪区域改造为可踩踏常绿型草坪,对游人开放。同时在保持该区域开阔空间的同时,种植高大乔木与公园大门形成呼应,并增设一些供游人休憩的公共设施。以此加强公园自然景观和游人之间的交流,使此处林间开阔绿地成为游人拥抱自然的桥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中间领域

“中间领域”是连接两个性质不同且相对独立的空间的“中介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的形态可以是园林建筑、道路、水体、地形、植物等。

在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露天剧场可以说是公园西侧主景区和东侧儿童乐园等现代设施的中间领域。露天剧场由贝壳形态的舞台和半环绕舞台的阶梯式露天看台组成。舞台背靠开阔的草坪区域,广阔的草坪作为背景衬托出舞台建筑的现代之感。露天看台依地势而建,联通了剧场和剧场东侧的主路,突出了空间层次变化。看台上铺设木质条椅,在材质上与公园主景的传统氛围产生呼应。这处露天剧场,是公园景观主景与公园现代设施和谐过渡时设计的必要空间,它使周围的景观特征在其内部交汇、流转,是海淀公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处。

结语

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考察分析,可发现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总体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共生角度出发,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整,相信其景观会更具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

在当今这个多元社会下,设计思想、形式、因素层出不穷。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抽丝剥茧,探寻现代设计核心价值与方向的道路。共生思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通过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正确解读现代生活价值和审视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种多元的共生关系,以此产生更具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仍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冲击,难以深度挖掘自身文化中的传统价值。通过共生思想的指导,我相信不仅可以解决现在的困境,更可以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春申 赵雁

上一篇:高职药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古筝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