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银行理财论文

2022-04-15

临近2021年岁末,资管新规过渡期行将结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产品银行理财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品银行理财论文 篇1:

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策略选择

2018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加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监管法规,银行理财面临的监管约束发生重大变化,设立独立的理财子公司成为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面对理财子公司这个新生事物,由于受资本实力、投研能力以及理财业务基础等条件限制,地方银行在是否设立理财子公司问题上,面临大型银行不受困扰的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与大型银行不同的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渐行渐近

早在《办法》正式发布前,已有不少商业银行提出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办法》发布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快速反应,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行动相对滞后,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仍以观望为主(表1)。
表1 已发布设立理财子公司信息的银行

国有大型银行先行一步。交通银行早在2018年5月就公告拟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银保监会就《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邮储银行均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六大行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拟注册资本均在80亿元以上,其中工行最高为160亿元。2018年12月26日到2019年2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先后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五家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按照批复、筹备、开业的流程要求,银保监会已于5月22日批准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从获批筹建到获批开业,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仅用时3个多月,预计上半年还会有更多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积极跟进。除了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其他9家均已公告拟设立理财子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银行拟设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整体上低于国有大型银行,除了浦发银行理财子公司拟注册资本100亿元外,其他银行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均在50亿元。2019年4月,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已相继获得银保监会筹建理财子公司的批复,目前正在积极抓紧筹建。

地方银行步调差异明显。在134家城商行中,已有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14家发布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占城商行总数的10%。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城商行中,既包括资产规模超万亿元的银行如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也有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的银行如朝阳银行,但整体上以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为主。为数众多的农商行中只有极个别行发布拟设理财子公司的信息,其中广东顺德农商行在2018年12月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议案。广州农商行2018年12月发布了拟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公告,首个明确将引入战投的理财子公司。

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驱动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除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开展理财业务的更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提供多元金融服务增强客户粘性,通過调整表内外理财扩张资产规模、优化监管指标,通过同业理财拓展资金来源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等等。虽然资管新规将对理财业务的上述作用会有不小影响,但对地方银行而言设立理财子公司仍有不小的诱惑。

牌照资源的稀缺性。金融牌照历来是稀缺资源。根据《办法》,理财子公司涵盖了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业务,在强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今天,形成不同业务领域的牌照协同和业务协同,对银行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只有14家银行获得公募基金牌照,而2013年以来更是没有任何一家国内商业银行成功申请获得过公募基金牌照。已经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招商、兴业、民生、浦发4家全国性股份制行,以及南京、北京、上海、宁波4家城商行,也是积极申请理财子公司牌照的先行者。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在监管政策鼓励或放松的时候果断决策申领理财子公司牌照,是抓紧时机“上车”的现实需要。对于地方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牌照还有一个“诱惑”在于,有望突破地域限制,将本行资管业务推向全国。
表2 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及非保本理财占比变化

业务转型的紧迫性。2018年末我国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32万亿元(表2)。银行理财业务高速发展的背后,客观上是刚性兑付、产品多层嵌套、期限错配、资金池运作、非标投资等因素的推动。对于地方银行而言,前期本行理财业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主要是基于“刚性兑付”产品模式下依赖当地网点和渠道优势,以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与大型银行和其他资管机构竞争。资管新规的出台对整个大资管业务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其核心的目的在于打破刚性兑付,实现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源。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收益率这一“武器”被限制,地方银行的竞争力将弱化。理财子公司将带动银行资管业务进入全新的竞争格局,不准备申请或者没有申请到牌照的银行极可能被边缘化。当然,有了理财子公司牌照并不等同于就具备了资管业务的核心优势,但没有理财子公司则很难形成资管业务的竞争优势。地方银行要顺应资管业务的转型要求,在人才储备、系统建设、制度设计、架构调整、产品转型等方面做好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各项准备。

制度红利的必要性。理财子公司相较于银行在母行内发行运作理财产品有以下优势:一是放松了销售限制,包括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低至1元,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公开宣传,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通过其他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机构)代销,投资者首次购买理财产品不用临柜面签,这将增加银行理财对长尾客户的吸引力。二是放松了投资限制,包括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可以投资其他理财子公司或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债权仅满足理财产品净资产35%的约束,不受限于母行上年度总资产4%的规模约束;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可以直接投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三是放松了业务模式,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发行分级理财产品,产品设计更加灵活,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其他政策红利还包括理财子公司不存在为业务计提操作风险资本的要求,符合条件的私募投资基金可以作为理财子公司的投资合作机构,理财子公司对投资顾问的服务形式并没有明确限制等。业务范围、准入门槛等方面的宽松使得理财子公司相对传统银行理财乃至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公司、保险资管等资管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地方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现实挑战

目前银保监会对于商业银行何时申设理财子公司,遵循的是由银行自主决定,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目前是申领理财子公司牌照的较好窗口期。但大部分地方银行尚未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实际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并不是因为地方银行没有看到理财子公司的牌照价值和转型方向,而是受制于自身的条件约束。

资本投入压力。《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准入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第十一条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应当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自由兑换货币。”对于资本净额不大、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地方银行,独资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压力很大。134家城商行中,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的仅10家,50亿至100亿元的24家,有8家城商行注册资本低于10亿元。1388家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注册资本超过100亿元的仅3家,超过10亿元的一共也才158家。对于地方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考虑理财子公司资本金支出对母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斟酌资本金支出的机会成本。突破资本投入制约的重要出路就是与其他机构合作出资设立,《办法》规定只需要由一家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控股股东发起设立就行,其他战略股东可以是境内外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境内非金融企业。例如重庆银行和广州农商行在公告中就明确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于规模更小的地方银行而言,预计更多的机构会采取合资设立的形式。

业务基础薄弱。设立理财子公司属于银行的重大投资,重大投资必然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理财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首先要考虑需要做到多大的资产管理规模才能生存下来?资产管理行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以公募基金公司的运作情况为参照,有机构测算理财子公司的理财规模至少要达到600亿元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点。单纯从财务运作的角度,如果中小银行的理财规模只有一两百亿元,理财子公司在财务上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已公布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中,理财规模基本上超过600亿元这一门槛,而地方小银行中大部分理财业务达不到这一规模。当然,财务收支平衡角度的考量不是说银行只有在理财业务规模超过600亿元后才可以去设立理财子公司,但也不能漠视业务基础这一因素盲目去设立理财子公司,机构经营的可持续性是基础。

投资能力欠缺。旧模式下理财产品具有类似于存款的“负债属性”,银行资产端投资策略受制于负债端刚性兑付的制约,以配置债权类资产为主,权益类和另类投资的占比较少。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数据,2018年末银行非保本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占比为65.7%。整体而言,银行的投资经验相对基金公司等要欠缺,地方银行尤为如此。根据普益标准的评价,2018年理财能力排名前十的城商行依次是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锦州银行、青岛银行、上海银行、包商银行和长沙银行,与积极参与发起理财子公司的城商行基本重合。在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之后,地方银行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来赢得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销售、运营、投研、风控等环节的运作管理上强化独立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否则即便设立理财子公司也未必能够生存下来。

地方银行的策略选择

总体而言,地方银行在决策是否设立理财子公司方面面临较大型银行多得多的挑战,有些挑战短期内克服有一定难度。地方银行更需要看到理财业务的转型方向,以满足本行战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战略、开放、长远的眼光,做出有利于本行的长远选择。

明确战略方向。资产管理业务在维系客户关系、提高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粘性等方面作用明显。抛开抢占金融牌照资源不说,理财子公司与银行的协同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子公司,在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的重要性也要超过其他类型子公司。地方银行有必要从全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需要角度审视资产管理业务的地位。特别是面对二十多万亿元的存量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以及存款理财化的客户需求转变方向,如果地方银行不设立理财子公司而是主打代销他行产品,短期来看可以不用承担资本金支出等压力,长期来看则可能丧失本行专属理财品牌,面临客户流失的问题。是否设立理财子公司,要以服务母行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合理借助外力。《办法》对于发起设立理财子公司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理财规模并没有门槛要求,体现了监管鼓励的政策导向。如果在战略上确定不放弃银行理财业务,地方银行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策略上应对资本金投入、基础业务规模不大等现实约束,如果选择合资成立理财子公司,选择靠谱的合资方或战略投资者就成为重中之重。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地方银行可以考虑外资金融机构,国企或大型企业集团,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为合作对象。例如,如果地方银行在管理理念和投资管理技术上有不足,可以重点考虑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之间合作设立理财子公司则可能面临客户资源共享与竞争的矛盾,需要慎重决策。此外,理财子公司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不仅能提供本行资产管理部门的产品,也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提供销售渠道,银行可以更进一步地以理财子公司为主体打造一个开放的财富管理平台。

强化能力建设。无论是否设立理财子公司,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地方银行都面临提高资管业务能力的严峻挑战。决心开展资管业务且已具备条件的地方银行应抢占市场先机,加快建设产品体系、投研体系、风控体系、人才体系和IT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业务框架;同时通过找準产异化定位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力争在细分市场中找到容身之地。尚不具备成立理财子公司的地方银行则需要进一步厘清资管业务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权衡自营理财与代销业务的成本收益比,争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强资管业务各项核心能力建设,结合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推动力所能及的业务转型和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银行战略规划部、海南南海金融研究院) 

作者:卢孔标

产品银行理财论文 篇2:

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临近2021年岁末,资管新规过渡期行将结束。在三年半的资管新规过渡期之中,一方面,以资管新规为主体的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完备,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信托、证券资管、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类资管机构打破了行业桎梏和牌照垄断,消除了监管套利,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得到统一;另一方面,不合规存量业务得到了有效化解和压降,预期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基本清理完毕,信托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信托业务压降成效显著。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资管行业将整体迎来重新起步、规范发展的大资管时代。

银行理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细分资管产品,是资管新规的坚定拥护者,也是资管新规的直接受益者。资管新规出台以来, 银行理财经营理念逐步由过去的“资产经营”转换为合规的“资产管理”,产品运作逐步从过去的“资金池”盲池运作模式转换为合规的“三单管理”净值化运作模式,一批专职银行理财市场化运作的理财子公司纷纷筹建成立,银行理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时点,回顾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的转型之路,探索资管新规过渡期之后银行理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平衡兼顾了转型与发展两项重点工作

2018年4月资管新规的出台,是资管行业发展进程中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按照资管新规开篇所述,其核心目的可以归纳为: “规范发展、统一监管、防控风险和支持经济”。银行理财作为资管行业中最大的细分领域,长期以来,凭借着银行体系固有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在“影子银行”的路径上粗放式发展,偏离了资管行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本质,成为资管新规重点整改和规范的领域。

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之中实现了规模稳步增长

资管新规出台前后,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呈现出特征鲜明的三个阶段:即早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资管新规出台前后的增速下滑阶段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增速恢复阶段。

第一阶段(2013~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债券和信托市场打破刚兑,A股市场波动性加大,银行理财凭借稳健收益属性的比较优势,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末,银行理财(非保本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到17.43万亿元,2013~2015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63%。

第二阶段(2016~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显著下滑阶段。在这个阶段,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2018年4月出台了资管新规,银行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和嵌套减少,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全社会广义货币供应量随之下降。2016年,M2同比增速从2015年的13.3%下降至11.3%;2017年,M2同比增速继续下滑了3.1个百分点至8.2%。在这样的监管环境和货币环境下,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大幅下滑,截至2018年末,银行理财(非保本理财)资金账面余额为22.04万亿元,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规模下滑,2016~2018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下降至8%。

第三阶段(2019年至今),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包括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监管制度、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理财销售新规、现金理财新规等资管新规配套细则的出台,银行理财监管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更加清晰稳定。银行理财积极顺应监管规则,在资管新规过渡期主动求变,银行理财规模结束了前期下滑的趋势,迎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7.95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了近6万亿元,2019~2021年三季度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9%。

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实现了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在银行理财领域,过渡期后,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管理专业化水平呈现不断提高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率稳步提升。银行理财积极通过回表、新产品承接、市场化出售等多种方式,存量老产品规模不断下降,合规新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达到86%,较2020年末67%的水平大幅上升19个百分点,较资管新规出台当年2018年末27%的水平提升了超过三倍(见图1)。

专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是资管新规直接催生的一类新兴资产管理机构,自2019年5月首批两家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获批筹建的银行理财公司达到29家,其中21家正式开业(见表1)。银行理财子公司相较于前身银行内设的资产管理部门,在银行理财运作领域,配备了更多的专业投研团队、交易团队和风控团队,实行更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特别是与国际一流资管机构成立合资理财公司,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理财产品投资的长期化趋势已经显现,2021年9月份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357天,較2021年6月份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281天延长了76天,较2018年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186天大幅延长近一倍(见图2)。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限的拉长,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结构日益丰富,投资领域专业化程度提升。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1.1万亿元,投向防灾抗灾、疫情防控、绿色债券资金规模超0.3万亿元。

银行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

资管新规核心目的之一是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设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规则,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和监管套利。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均等规则下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是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准,不再是行政许可宽严,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更多追求的是专业化红利,而不是牌照红利。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尽管银行理财主动顺应平等规制时代,积极变革,获得了管理规模的增长,保持了资管行业规模最大细分品类的市场地位,但同时,银行理财正面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资管新规过渡期之前,银行理财凭借渠道获客优势,信托产品凭借特殊牌照优势,在资产管理规模尚占据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监管套利不再,首当其冲的信托产品规模呈现不断下滑趋势,而经历20余年专业发展的公募基金凭借专业化优势,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其规模迅速上涨,大有赶超银行理财的势头;保险资金则由于秉持“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理念,保持着规模的持续稳步增长。若仅考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产品、保险资金运用等主要资管领域,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的行业占比为35.08%,而到了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的行业占比显著下滑至29.44%,若从中剔除信托产品规模变化的干扰,这一下滑趋势将表现得更加显著,银行理财正面临来自公募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激烈竞争。

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应当坚守的本源优势

2022年,银行理财将迈入专心致志谋求合规新业务发展的大资管时代。在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特别是新设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牢牢把握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坚守银行理财的本源优势,守住制胜基本盘。

银行理财应当坚守“绝对收益”的业绩运作目标

稳健的投资收益是银行理财近20年发展赢得客户信赖的核心依托,尽管资管新规要求打破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却并不反对资管产品的稳健投资收益;相反,从监管层到普通投资者,提倡和追求的均是稳健投资。银行理财追求“绝对收益”,是稳健投资运作的最终体现。

一方面,“绝对收益”是大众财富保值增值的朴素追求,可以为银行理财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不断做大资产管理规模。截至2021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客户数量延续快速增长趋势,持有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达7126万个,较年中增长16.1%。其中,个人投资者达到7097万人,较年初增加了983万人。

另一方面,“绝对收益”目标是银行理财区别于公募基金等其他资管产品“相对收益”目标的核心标签,可以帮助银行理财在大资管时代中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了丰厚的“绝对收益”。2021年前三季度,银行理财累计兑付投资者收益6400亿元,全年收益分配有望继续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银行理财的收益稳定性水平显著优于公募基金(见表2)。

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大众理财”的产品创设原则

相较于信托产品100万元认购门槛的“高端理财”属性和公募基金高净值波动的“风险理财”属性,银行理财由于认购门槛低和净值波动小,具有“大众理财”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银行理财是其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渠道。

银行理财的低认购门槛,绝不仅是体现在认购金额低的单一方面,还应当体现为银行理财产品创设的清晰简单,能够让不具备专业投资知识的普通投资者在较短时间内认知和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银行理财的客户基础中,既有相当部分年龄偏大的养老需求群体,希望通过银行理财获取稳定的养老资金来源,也有一定数量个人资产数额偏低的中低收入群体,希望通过银行理财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些群体的金融专业知识相对浅薄,天然要求“简单明了”的资管产品,作为“大众理财”的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对接服务好此类民生财富管理需求,巩固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客户至上”的客户服务宗旨

资管行业属于现代金融服务业,有价值的客户服务是资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理财植根于银行体系,与客户具有天然的广泛联系。我国商业银行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遍布国内城乡的庞大经营网络,中国银行業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67万个。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居民金融意识的普及和提升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享有均等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

资产管理机构及时感知和发掘客户需求是其创设优质资产产品的基础,持续倾听和反馈客户建议是其提升资管能力的保障。银行理财应当坚守商业银行广泛联系客户的天然优势,借助庞大的商业银行实体经营网点,以“盖地”之势直面客户、服务客户;同时,银行理财还应当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与客户即时信息展示交互平台,以“铺天”之网触达客户、聚拢客户。通过“铺天盖地”的客户服务手段,践行“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赢得自身跨越式发展。

大资管时代,银行理财可以突破的创新领域

大资管时代绝不仅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围绕“存量业务”的激烈竞争,还有面向巨大财富管理“增量需求”的开拓掘金。大资管时代是资管行业的蓬勃发展时期,201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借鉴美国资管行业发展历史经验,1978年美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美国资管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因此,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牢牢把握这个“财富红利时代”,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利用资产配置平台优势,开展跨市场、多品类的资产配置。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赋予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广泛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范围,银行理财既可以发行公募理财产品,也可以发行私募理财产品,不仅可以投资标准化资产,也可以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总而言之,银行理财具有资产配置平台的职能。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在资产配置平台这一定位上做足功课,做好文章,做出特色,持续推出跨资产品类、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整合好上下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管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有利资源,获取资产配置轮动表现带来的稳健收益,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把握社会养老需求增长趋势,拓展养老理财产品业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约14.12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基数庞大,60岁以上人口有2.64亿人,占比18.7%,我国正在成为中度老龄化国家,社会养老需求巨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列为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21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选择“四地四家机构”进行养老理财发行试点,标志着养老理财产品得到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养老理财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积极探索布局养老理财业务,把握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巨大养老金融需求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依托母行经营优势,提供“投贷联动”综合化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到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第三次转型升级,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战略转型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而且可以主动融入母行的综合化经营布局,实施“依托而不依赖母行”的发展战略,充分借助母行在客户积累、渠道布局、资产获取、信息发掘等多方面的优势,巩固拓展自身的营销体系、投资体系和风控体系。同时,银行理财特别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投资优势,与母行实现“投贷联动”,联合营销,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增强客户对银行体系的黏性和依赖度,推动母行的存款、投行、托管、私人银行等业务协同发展,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刘 彪

作者:苑志宏

产品银行理财论文 篇3:

银行理财十年砥砺 瓶颈待破

自2004年国内首支人民币理财产品面世,银行理财已历经十年发展。

十年间,银行理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其安全稳健的特点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欢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其显示,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资产管理市场重要的参与者,银行理财已成为国内资产管理市场业务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产品类型最丰富、品牌信赖度最强的业务类型。

截至2012年末,全国超过233家商业银行开办了理财业务,年募集资金规模接近50万亿元,存续的银行理财产品约3.2万款,存续规模超过了7.1万亿元。

十年间,银行理财创新日新月异,理财产品体系日趋完善,涵盖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各个时间期限,初步形成了以固定收益和公募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

同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融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在合规前提下设计研发了多种项目融资模式。特别是银行理财通过投资债券、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权等金融产品,打通了居民储蓄与企业融资之间的渠道,70%以上的理财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成为实体经济重要的渠道之一。

伴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中国理财市场将更加多元化,规模高达1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已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资产管理主体,未来将对市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过去十年,是银行理财砥砺前行的十年。但不可否认,银行理财在业务经营、法律法规等方面仍待完善,瓶颈待破。对于银行理财来说,下个十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大势之下,银行理财也将经历深刻的变革。

我国商业银行

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财富迅速积累,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已进入“全民理财”时代,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不断丰富。

从银行本身来看,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的态势下,银行自身经营转型诉求强烈,银行理财成为银行提升中间业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银行凭借其在客户、网点、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优势,逐渐成为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主导者。

截至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7.1万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2.53万亿元,理财余额年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在50%以上,其中2011年和2010年理财产品余额增长率超过80%。2012年全年理财产品发行支数超过11万支,合计募集资金量超过49万亿元。

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以短期、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同业存款和债权类项目为主,资产风险相对较小。据统计,存款、货币市场和债券等标准化投资品的占比上升,含结构化股权融资在内的非标债权投资占比实际不足理财投资的35%。

从产品端结构看,个人理财产品余额占比约62%,私人银行和机构客户产品余额占比约38%;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占比约70%,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余额占比约30%;

期限1年以内的产品占比超过80%,期限6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近70%。

从投资端结构看,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占比超过50%,信贷类投资约30%,权益类投资占比约10%。全部理财投资中非标债权投资占比约35%,余额2.5万亿元左右。2012年理财以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作为通道进行的对外投资快速增加,余额超过1万亿元。

在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大型银行仍占据优势地位,中小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机构,理财业务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业务规模仍与大型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从理财产品的行际分布结构看,余额排名前10位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占比超过70%,截至2012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兴业、交行、招商、民生、光大和中信理财余额位列市场前10位。但随着理财参与机构数量的迅速扩张,其占比存在下降趋势。

经历数年发展,银行理财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运行特点。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产品通常没有单独的资金清算账户和资产托管账户,代客与自营之间以及产品与产品之间的隔离仅仅是账务上的形式隔离。此外,在投资管理上银行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投资范围包括标准化以及非标准化投资工具,但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规范和透明。

另外,由于缺乏独立市场交易主体地位,银行理财多借助信托、券商资管专户、第三方交易平台等通道进行投资交易。其中,大量银行理财投资借道信托计划和券商定向资管等通道,且随着相关监管法规的细化,通道设计更加复杂,中间环节进一步增加。投资端组合化投资的趋势进一步确立,投资项目和产品之间一对一匹配的产品数量和规模较小。

我国商业银行

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年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理财在业务规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面临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自身发展问题等因素带来的压力,银行理财发展瓶颈凸显,主要集中体现在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

首先,银行理财业务经营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银行理财业务定位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完善。银行理财的本质为“代客理财”,应坚持履行客户委托意愿,以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并围绕该核心增强竞争力,实现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定位和发展目标与资产管理的本质产生偏差,在产品设计、产品发行、投资管理等方面与表内业务混同考虑。部分银行既希望理财承担稳定存款的任务,又希望其贡献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两项功能孰轻孰重经常随银行的阶段性目标左右摇摆。与之相伴的是,由于缺乏一贯的明确定位,导致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部分银行理财业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银行表内业务时,应分别由不同法人实体负责经营管理。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银行还没有独立的理财投资部门,容易引发利益输送,从而导致客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其次,部分银行理财业务没有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多个部门同时设计发售理财产品,全行没有统一规则及管理要求。

二是银行还存在忽视产品创新研发,风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部分银行创新的目标不是提高投资能力和满足客户需求,而是围绕着监管套利和价格展开,其忽视了产品研发,将创新能力的竞争简单化为价格竞争,不利于理财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银行的风控体系尚未建立,集中表现为自营业务和代客业务的风险没有分开管理。银行普遍缺乏独立的理财投资审批体系,特别是项目投资审批与信贷共用一套审批管理体系。这样做不能清楚界定理财项目投资和信贷投放标准,没有做到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差异化审批。

三是银行理财产品形态需改进,风险评估难度大。当前,银行理财客户收益以最高预期收益率为限,超过最高收益部分一般作为银行管理费,此产品形态并不利于理财业务发展:

客户的风险收益存在不匹配的嫌疑。一旦银行理财产品均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假设被打破,就可能带来较大的行业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理财业务管理费空间逐渐压缩,要保障理财业务收入就必须在非流动资产配置和期限错配上冒更大风险,增加了行业的风险程度。

由于目前各家银行客户风险评估手段和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再加上部分银行对客户的财务信息掌握不全面,造成同一类客户在不同银行存在不同评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理财销售与客户相匹配的操作难度。

四是银行理财还存在着客户风险提示不足,信息披露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在产品名称中显示具有诱惑性、误导性或承诺性收益安排的字样;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来描述产品风险,有意将风险抽象化、模糊化等。

除了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银行理财在相关法律法规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工具包括基金、理财产品和券商理财计划,但由于不同理财工具发行主体管理隶属不同部门,“分业监管”情况下可能导致各监管机构标准不统一,从而造成国内理财市场各类金融机构竞争条件事实上的不平等。银行理财与其他资产管理业务相比处在不公平竞争地位。

例如,基金的最低购买额为1000元,券商资管计划最低购买额为1万元,互联网理财只要1元起售,而银行理财产品最低购买额度却为5万元。

此外,银行理财市场基础建设亟待完善。从法律法规层面看,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并不明确。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我国并没有单独的法律予以规范和界定。伴随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银行理财业务实践亟须法律的进一步支持。现行理财业务相关制度规定已滞后于理财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这使得越来越多投资领域、投资交易由于立法缺失而处于模糊地带,投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业务的开展面临着法律合规风险,投资结果的实际承担者理财客户面临较大投资风险,也阻碍了理财业务的创新发展。

另外,银行理财资金投资方式有待突破,在实践层面需要更多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对于证券、私募股权投资等新兴业务,受制于商业银行的制度性约束,在理财业务中,商业银行无法直接开展投资交易,而不得不借道基金、信托、证券等渠道,既提高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环节复杂性,制约了理财业务创新,也无形中增加了交易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发生的

机率。

我国商业银行

理财制度的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理财业务进行定性,导致银行理财的法律性质模糊,其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目前,理财业务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被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但从银行理财业务实践角度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与信托关系较为接近。客户将资金交于银行后对资金的控制力较弱,资金管理运用主要在银行的掌控范围内,且银行通常以自身名义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与信托制度中受托人以“自身名义”为受益人利益行事相吻合。

为了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对银行理财立法的调研,以积极推动银行理财立法工作进展,并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

一是目前银行不能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建议通过国家特别规定允许理财项下银行受托投资资格,同时允许银行从事信托业务。

二是建议扩大对证券含义的界定,将理财产品的发售视为证券之一,通过国家另立规定的方式明确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合法性。

三是建议在有关法律授权之下,制订新的行政法规,对理财产品的质押制度进行规定,并将权利质押标的规定改为概括性规定,以增强其弹性。

四是建议放宽对银行投资范围的限制,允许银行理财资金在不违背相关原则的前提下进入资本市场,开展直接或间接的业务,即允许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之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最为重要的是,应积极提升银行理财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银行应遵循风险匹配原则,为客户提供适当服务。银行一方面要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提供不同投资方向或不同投资组合的理财产品,执行差异化的理财服务和业务定价标准;另一方面应有效、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是还要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投后管理。银行理财应适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研究和建立理财的资本管理办法;建立全面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从产品、投资品、投资方式等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明确的限额管理指标;根据理财业务的特点,建立不同于表内业务的投资准入标准、风险评级标准等,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理财风险管理制度;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加强对银行理财流动性管理;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和管理,提高系统支持和控制力度。

三是还要规范产品销售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规范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培训,确保销售人员掌握理财业务监管政策、规章制度,熟悉理财产品宣传销售文本、产品风险特性等专业知识。出售理财产品时,应做到了解客户,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确保销售的理财产品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此外,建议制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的标准和条件,按照国际资产管理业务科学模式确立行业公认模式,对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管理能力进行系统审查和评级。具体应专门针对银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应包括银行理财部门人员配备是否齐全、资质是否具备、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确保评级的客观性、专业性。根据评级结果对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分级和分类管理。

同时,建议实行专营牌照管理、分类管理,牌照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颁发综合牌照,要求银行的运作模式、风控能力、信息披露、人员队伍、IT系统均达到良好状态;第二类颁发普通牌照,只允许开发简单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要求相对宽松;第三类颁发代销牌照,只允许代销理财产品,禁止自主开发产品。三级持牌,每级分类监管。可采用打分制对重点环节,如风险控制、信息披露、IT系统等进一步制定细化标准,规范理财业务的开展。

最后,还应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包括,构建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自律组织沟通平台作用;维护有序竞争环境,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行业引领作用;以及组织投资者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宣传维权作用等。

作者: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

上一篇:国内旅游发展论文下一篇:电力金融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