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2022-04-24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是与其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改革密不可分的。研究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其基础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有其特色,在某些方面更是引领当前世界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摘 要:运筹学是管理类和信息类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科特点出发,阐述了此学科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的实践角度进行思路探索,如:教师的备课、授课、数学建模和最终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以致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得到有效锻炼。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创新实际能力

运筹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近代以来,它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开展并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近年来,运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无论在理论和应用方面,还是就广度和深度而言都发展快于其他传统学科。运筹学作为管理类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在沟通管理学和数学的同时,也标志着管理类科学的深度长足发展。随着日益加深的经济全球化和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尤其是国际竞争日趋的激烈,都对各行业的管理人员水平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作为以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阵地的高校,在搞好管理运筹学教学与改革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不同行业的管理人才,对当今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如今的高校里,作为把运筹学课程设置为骨干课程的管理类专业,对于学生提高决策定量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运筹学教学活动和实践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运筹学的科学思维以及研究方法作用,以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的。

一、管理类运筹学学科的主要特征

运筹学是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管理类问题的一门要学科,而作为管理类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归结为定量解决的数学模型,然后结合科学方法以求解模型解的途径,而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则要借助计算机工具进行求解。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作为适用于二战军事目的提出的运筹学,它发展到现在的军用民用相结合,其发展过程决定了这门学科必须是来源于实践而应用于实践的应用科学。因此,高校中运筹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必须协调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中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二)多学科交叉性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的运筹学,它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科学体系,使其已经成为一种前沿的科学方法。并且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前沿科学方法的提出又结合了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方法,它们互相渗透,交叉前行,综合应用。

(三)寻优性

最优性是运筹学特别强调的重要点,它包括部分最优以及全过程最优。这种最优思想的提倡使得这一学科科学的、独特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在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构建以及模型的求解,求解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严谨性,这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以供决策者参考。

(四)计算机软硬件支撑性

运筹学方法是结合其他优势学科的较为复杂的方法,这就决定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往往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计算的工作量较大,手工计算通常不太现实,因此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求解势在必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筹学的更高层次的应用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二、管理类运筹学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如今在高校的管理类运筹学学科开设过程中,存在某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不能针对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单一以及没能融入最新的知识技术等问题。

(一)有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运筹学作为一门综合运用多门科学研究方法的交叉学科,其特点是应用性广、实用性强、方法灵活。它以数学方法为工具,以运筹学原理为支撑,以寻优思想为主线,以培养优秀的管理型人才为目标。它从多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口径,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为社会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一,管理类运筹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依照“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个循环的动态辩证规律;其二,管理运筹学的学习和运用都要依靠对实际问题建模这一環节,而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管理类运筹学是一门能更好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课程。

三、管理类运筹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理论化,缺少实践教学

现如今,高校许多教师只是将运筹学当做纯数学课程教授,以致在课程教学上过于偏重数学理论与解题技巧,而从事运筹学教学的老师一般来源于基础数学专业,其实际背景大多来自于自然科学。所以,在运筹学教学设计中基本停留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授这个层面,将严密的定理证明和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而忽略了应用,以致教学中很少涉及有关运筹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案例,从而在教学中没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二)教学形式落后,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完成了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学生听课,应付考试为结束,但是否真正运用了管理运筹学知识来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尚未可知。另外,教材陈旧,其理论和方法都是近年来比较成型的知识体系,没有融入新的案例,并且每个学期课本内容相似,以致于都是同样的内容进行同样的讲授,缺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適应的教材,所以学生就难以理解与管理运筹学相关的发展方向和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发展。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较多高校管理运筹学的考核仍以“一锤定音”式的试卷分数为主要依据。尽管近年来某些高校的考核中,平时成绩也占据小部分的比例,但是考察平时成绩的内容一般以上课签到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并没有真正涉及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关的考核。

四、运筹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运筹学教学改革需以“备、教、批、辅、考”为课程改革动向,以发展和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为切实目标,以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为主要动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基于运筹学学科的特点和现行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的问题,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合当今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现代化人才。

(一)教师备课环节的改革

教师在备课方面,应更加注重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根据人才改革模式的需要,将“扎实理论、强化实践、突出能力”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培养目标。以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践教学为例,将与管理方面有关的章节作为必修内容,而将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单纯形法求解、灵敏度和对偶分析等列为选秀部分。另外,高校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管理运筹学的最新动向及时向学生讲授,借此弥补教材内容相对陈旧等不足。此外,教师还应组建教研群集中备课,突出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群策群力,争取早日实现“课程教学结构的合理化、教学分配的最优化、教学内容的先进化与科学化”。

(二)授课环节的改革

改革教学工具,及时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强调应用性。借助互联网等教育技术工具,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更新式教育,使学生对及运筹学发展动态的了解更加及时有效,以达到领悟新思路、掌握新方法等目的,增强管理运筹学教学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另外,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前沿讲座、计算机实验等形式也应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管理运筹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接受知识检验,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管理运筹学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

(三)数学建模的实践

数学建模是将我们现实遇到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解答这种问题需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这与运筹学的知识紧密相连,添加这种实践过程可以有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加以考核。除了每年的“深圳杯”和全国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以外,平时的教授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置一系列现实问题,学生分组解答提交论文,将 此作为考核方式,学生的兴趣可以得到培养,应用能力会得到提高。

(四)考试环节的改革

考核方面,不单独依照传统的试卷考试,应引入平时案例分析、课程设计以及数学建模的考核成绩。尝试采用按照比例的考核记分法: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成绩占30%,计算机实验、数学建模竞赛、社会实践训练成绩占30%,最终期末卷面成绩占40%,全面衡量学生对管理运筹学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具体考察标准见表1。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运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力争早日实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管理类运筹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需经历长期探索的过程,探索期间我们应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继续探索适合学生,适应当今大环境的教学模式。通过训练学生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运筹学会.中国运筹学发展研究报告[J].运筹学学报,2012(3):1-36.

[2]史书慧.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246-249.

[3]乐经良.数学教学中的实验[R].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2005: 109-113.

[4]张长青,刘芳亮.运筹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9-62.

[5]张雷,鲁慧慧.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4):186-187.

[6]郑冀,丁勇,马国普.运筹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4,2:73-74.

[7]孙玉华.运筹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高教学刊,2015(18):108-109.

作者:关叶青 崔鹏展

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2:

“二战”后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进步是与其所开展的各项教育改革密不可分的。研究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其基础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在诸多方面有其特色,在某些方面更是引领当前世界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迭起,仅重大的改革就有3次之多,可以说一直处于摇摆多变的改革之中。20世纪50年代末因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而引发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即学科结构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数学课程的现代化,培养高技术人才;70年代出现的“恢复基础运动”教育热潮,强调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恢复了传统主义的一系列做法;80年代后掀起的数学教育改革,着眼于数学课程系统、综合性的改革(标准运动)。美国于1989年公布了两个文件,其一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Everybody Counts——A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the Failur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另一个是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简称NCTM)发表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它们共同的主题是:“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必须作出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将远远地延伸到下一个世纪中去。”经过十年的实践改革探索,美国又于2000年3月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它的出现代表着美国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二、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三次大的数学课程改革,综观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充分重视数学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现在数学不再仅仅是科学的语言,它也以直接的和基本的方式为商业、财政、保健和国防作出贡献。它为学生打开职业大门;它使国民能够作出有充分依据的决定;它为国家提供技术经济竞争的学问。为了充分参与未来世界,美国必须开发数学的力量”[1]。为了使“数学等同于机会”的观念深入人心,美国教育部于1997年10月发表了《数学等同于机会(Mathematics Equals Opportunity)》的教育白皮书,在书中用大量数据说明了数学对把握机会的重要性。

2.数学课程的统一性与高标准

美国的教育向来以能够为所有的年轻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自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管理的地方分权制以及对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的过分关注甚至迁就,造成了美国数学教育的滑坡和不同地区的巨大差异。这种状况实际上已经使教育机会的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句空话,正如美国高质量委员会所指出的:“这片大陆很早就向人民承诺:‘任何人,无论种族、阶级或贫富,都有平等的机会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这个承诺正处在危险之中。”

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不但在数学课程目的上采取了统一的高标准,还积极倡导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新观念,并且坚信“孩子们能够在数学中取得成功;而如果要求高些,所取得的成就就多些”。在课程上,历史性地开始了以数学课程为先导的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标准运动,规模空前的运动造成了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态势,很多学校提高了对学生的数学要求。

3.重视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在多次改革的基础上善于继承与发展

如果说学制是一个国家教育结构形式的话,那么课程就是构成这个教育结构的内容和实体。课程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和模式,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美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大多采用比较稳妥的态度,不是仓促上阵,搞“立竿见影”,而是进行规模由小变大的长期实验探索。如美国两个著名的数学课程研究:SMSG(普通学校数学研究组)、SSMCIS(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组)都是历时十余年,经过了反复试验。这样,就有可能对各种课程实验方案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从中选择最有生命力的改革方案交付学校实施,从而避免了课程改革的盲目性,减少了浪费。由此可见,美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经过由点到面、广泛比较和认真筛选的实验过程。

4.课程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课程、教学、技术相互整合

技术原则是NCTM的2000标准的指导原则之一。其中的一部分表述到:“数学教学计划应该使用技术来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应该使他们做好在日趋技术化的世界中使用数学的准备。”技术促进了传统数学向现实问题的转化。数学教学正在从孤立主题的教学转变为向学生研究者呈现真实的问题。

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公布出版了《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一书,其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即NETS(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其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其中课程实施、评价工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的实践中,常常仅考虑课程的编制,而忽视实施和评价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在美国有这样一种比喻,“教育好比生产;课程发展就像设计与制造生产设备;测验与评定就像质量控制;课程评价则好比对设备的监测与维修。这种比喻已经渗入了美国的教育思想”。[2]但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全国性课程标准与州课程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各州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联邦政府在推进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同时,也紧紧抓住评价方面的改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建立的国家教育标准及提高委员会的重要职责就是和非政府机构的研究部门合作,制定评价课程标准的标准。美国的2000年标准更是把“课程标准”与“教师标准”和“评价标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6.课程改革基础广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

在美国的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尽管课程实施的责任主要在于教师、学校、地方社区和州教育委员会,但社区的个人和组织也在支持课程实施中承担各种角色。每一地方学区都有一个教育署来监督,教育署的成员往往由地方社区的非教育者选出,教育署的责任之一是确立地方毕业要求和评议,并提供地方课程开发的目标。

在多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美国的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给予广泛的参与和支持,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就是NCTM,它本身就是一个民间组织,在2000年标准中更是对这种广泛参与和支持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展望,“高等院校和学校合作,共同研究数学教育,改变职前培训和教师专业训练……专业团体比如国家数学教师理事会,提供各种资源和职业培训的机会,领导和推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家庭、政治家、商人、社区领导和其他所有关心数学教育的人们都应了解教育面临的问题,成为学校和孩子们的可靠后盾”。[3]

三、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二战”后美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虽说在多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不够

当前美国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教师能在他们的教学中贯彻2000年标准的精神。因为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较,应简单、清楚地阐述这些变化,以便教师能够领会和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不论学校的教学大纲及评价如何规定,教师有权力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材料、进度等。2000年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数学教育的宏伟前景,而不是已实现的现实。实现这一宏伟前景远比提出这些原则和标准难得多。数学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竞争能力及关心学生的程度。因此,在标准的修改和推广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是很重要的。有一个报告指出,有33%的在职数学教师在大学没有主修或辅修过数学,而他们承担了26%的数学课程。更糟糕的是,许多合格的教师将在5年中退休。[4]

2.对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不够

美国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主要是因为数学基础知识太薄弱,通过国际比较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有学者直言:“为什么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教学生解决那些只需花9.95美元的计算器就可解决的问题?”[5]所以,什么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否人人有机会学到不同的数学课程以及何时学习这些数学课,成了美国数学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3.课程改革缺乏长效性

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是系统的、连贯的,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地方自治的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如何与统一的标准相结合,如何真正体现标准中的指导思想,如何真正理解标准中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各州理解标准的思想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标准要想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也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他们需要明白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教师也需要很好地领会以便在课堂中实施。

另外,数学课程的平稳过渡也有问题,“由于存在不同的课程体系、内容重点和哲学,如果各年级之间,特别是从一个学校到同一个学区的邻近学校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就可能严重影响数学教学。如果我们期望通过努力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那么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5]

4.数学课程改革远未达到所追求的平等目标

数学教育应当能促进所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平等机会”在NCTM原标准中也强调过。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机会去学数学,在美国这个多民族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数学教育对美国公民来说是不公平的。统计指出,过去能有机会学到较高级数学的,在美国多为白人男性,而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及女性能学到的数学较少,这是不平等的。因此,要创造公平的社会,使妇女和不同种族的群体享有同等的学习机会。美国一些学校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学要求适当、教学内容适宜,任何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的儿童都能学好数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美国的数学教育相比我国也有众多优势,比如,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为扎实,这也正是美国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对于优良的传统我们应当继续保持,而对于国际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我们应当在充分考虑本国文化及国情特点的基础上,予以借鉴和吸收。

参考文献

[1]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方企勤,叶其孝,丘维声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1993.

[2] [英]G.豪森,[德]C.凯特尔,[美]J.基尔帕特里克.数学课程发展.周克希,赵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07.

[3] NCTM,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2000.

[4] 齐民友.美国的数学教育.数学通报,2003(10).

[5] 人民教育出版社.美国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内容简介.http:www.pep.com.cn.

(责任编辑 孙海燕)

作者:屠天源

世纪数学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3:

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要】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中小学数学教育师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对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数学;高师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构

1. 引 言

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建立在课程与教学论下的学科教育,采用大教育的理论与框架,与数学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论、教学论和实践教学上都有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独到见解. 在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运动开始,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都根据新课程改革内容进行了修订,以满足师范生培训的需求. 但是由于当时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所以课程变动幅度较小,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已基本告一段落,课程标准与教材都已确定,关于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认识也趋于成熟,“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有必要进行再次整合升级,以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师范生市场需求.

2. 现有“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存在的问题

(1)体系封闭、内容陈旧

新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发生重大改变,虽然现有课程已经作出了改进,但依然因袭传统教育学框架,保持着以普通教育学理论加数学例子呈现内容的模式,对于新课程改革只作出了整体的描述,而没有深入讨论. 学生只知道课程改革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改,“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学生毕业后不懂课标、不懂教材,对数学教学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没能上升到智慧层面.

(2)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材编写方式由原来的直线式变为螺旋上升式,相对应的,知识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

(3)数学学科特色仍需加强

虽然原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包含了数学学科内容,但基本上都是在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中寻找和数学学科相关度较高的部分,造成了所有理科的学科教学论区别不大,没有真正的把理论融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 数学学科特有的课堂结构和课程结构无法在已有的课程中呈现出来.

综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有必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

3.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设计

(1)课程定位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以往认为其价值取向有两种:一种偏重理论,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 另一种偏重实践,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训练好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学实践技能. 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学术性的混合特征,在设计上必须统筹兼顾.

(2)课程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所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学术性,其总体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够熟练的使用教材并根据需要对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整合利用;具备初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践操作和教学研究的基础;具有反思意识,能够熟练的应用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技能;具有独立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线适用,落地生根”的反思型教育研究工作者.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以往的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实践变为数学教育理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数学教材研究、数学教育实践四个部分.

数学教育理论部分增加教学反思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的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能够通过反思,在没有他人指导的情形下发现并改正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进步. 也能够在反思中提出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最终把学生打造成反思型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和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两个部分. 经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清楚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掌握课标要求和考试要求,会计算不同章节知识的难度系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中学数学教材研究分为初、高中两个部分,共涉及人教A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个版本.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有详细的认知,学会教材比对的方法,能够独立的对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比对,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方法,各个章节的例题、习题、定理、定义、引入等有清晰的认识.

数学教育实践按课程内容和课堂内容区分. 学生能够针对数学课程内容,讲好算数、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课程,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讲好定理引入与证明、性质应用于证明、知识应用于提升、实践课、习题课、复习课六种课程.

(4)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采用讲授法教学,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很少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缺乏实践和科研,无法完成从“教书匠”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更无法成为“终身学习的教育家”.

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采用以学促研,以研带学的教学方法. 以学促研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材对比研究的方法,独立完成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对研究,撰写论文. 以研促学是指学生撰写教材比对的论文,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的区别,认识同一知识的不同呈现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薄弱点,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实践证明,从事过教材比对研究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迅速的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教师角色,有助于学生实践发展,最终成为“反思型教育研究工作者”.

毋庸置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适应师范生就业市场是课程改革的直接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推出经过实践检验的课程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市场市场竞争力,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免费师范生的冲击下寻找生存空间. 当然,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管理与领导、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要素配置及评估、课程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环境等,因此,“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还需要不断有效地吸收各个学科的改革成果,不断的融合和提升.

作者:马玉辉 朱哲民

上一篇: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英语毕业利用文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