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论文

2022-04-22

不久前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体现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又一重要文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青少年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少年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论文 篇1:

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摘 要: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学生优秀品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重点探讨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引导班主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导思想品德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关键词:德育工作;教学质量;思想品德;策略

从古至今,德育似乎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一致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要地位,以德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德育质量。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所谓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需要有效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

为了有效地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渗透德育,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走廊、教室等处悬挂一些名人名言,或“一名合格初中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是和谐社会的需求”等标语。除此之外,在学校宣传栏中,相关部门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张贴一些与德育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本校学生到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或参加其他公益活动。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事实上,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要学校真正用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德育,那么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德育质量也会得以提升。

二、班主任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班主任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力量,但现实却是部分班主任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有的班主任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与自身并无关系。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学生的重要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还应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观察、交谈的方式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一旦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班主任就必须与其进行深入交流,采用有效方式进行纠正。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也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德育。例如,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可以以“我们在公交车上到底该不该为老人让座”为题,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通过讨论和班主任的有效引导,学生最终会认识到: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种文明行为,是符合和谐社会宗旨的,是符合自身道德发展需要的。不能因为个别老人的不良言行而否定老年人群体的素质,该让座的时候,还是应该为老人让座。若有条件,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主题演讲与辩论活动,通过演讲与辩论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班主任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在对班主任工作提出要求时,应重点强调这一点,要求班主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质量。学校所有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质量不同程度得以提升之后,则学校的德育质量也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思想品德教师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必须在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方面多下功夫。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可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等。下面以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例进行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之所以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法,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迫切需要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弥补。翻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通过微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法将传统教学程序进行了重新组合,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切实促进了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我国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教学法深受一线教师及学生的普遍欢迎。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积极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好的体现,他们的学习潜能也能得到深入挖掘。例如,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时,教师可以首先设计制作一个微教学视频,然后将微教学视频上传到某一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观看微教学视频并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对微教学视频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就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传统教学法也是有效的,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学校要通过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德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德育队伍的支持。基于当前部分学校德育队伍综合素养不高的现实,本文认为应通过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调查发现,部分学校不注重对本校德育教师进行培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些学校抓德育教师培训工作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些学校对如何组织本校德育教师进行培训没有一个明确的近期或长期规划。二是有些学校把德育教师培训当作软任务,没有把德育教师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有的学校认为德育教师素质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支持德育骨干教师参加系统培训与进修。三是一些德育教师未能把参加培训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认为抓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四是有的德育教师认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是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对培训采取应付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强。即使能认真听课,也因缺乏思考,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收获不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在研究提高德育质量的策略时,要把本校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构筑师资人才高地。要努力把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为德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师资人才保证。

五、结语

提高德育质量不仅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家长与学生的要求,是全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要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学会反思与总结,探索更多有利于提高德育质量的方法。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渗透德育,引导班主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指导思想品德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能力。只要方法得当,符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则学校的德育质量定然不断得以提升,从而为社会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恒.試论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质量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21).

[2]高星,朱权.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管理策略分析[J].价值工程,2015(02).

[3]马多秀.心灵关怀:农村学校德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06).

[4]杨菊芬.提高中小学德育质量的三种途径[J].广西教育,2013(45).

[5]沈钟.试论校内德育质量督导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教育,2009(08).

作者:余东海

青少年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论文 篇2: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

不久前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体现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又一重要文件,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德育,即对青少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既包含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培养人的素质的普遍要求,更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并具有中华民族自已的风范,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中国特色。教育规律的研究表明,教育应当使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由于德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对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多方面工作有重要的动力和保证作用,则更不可予以轻视。学校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因此,学校德育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乃至物质文明建设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德育优化着小环境,也会对整个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必将对国民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产生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五十年代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并初步创立了适合当时国情的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基本制度。十年动乱时期,学校成了重灾区,正常的德育工作被取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环境更复杂,难度更大了。小平同志曾经提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很不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当前做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重要举措的历史高度和战略眼光。

在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用什么来教育青少年学生,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明确的一个重大问题。《意见》对此做了鲜明的回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从小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些必须作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始终加以坚持,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也就决定了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当然,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建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存在并影响青少年学生,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改变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德育的正确导向,这也正是我们明确和坚持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伟大历史创造过程,我们的任务是不仅要建立一种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必须相应建立一套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价值体系,从而引导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学校德育应当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中央在《意见》中提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五個如何”的更高要求和新课题,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四十多年的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逐渐形成了不少好的传统和做法,并不断探索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曾分别就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及中小学德育和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下发过文件,这些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了一些新的精神,主要有:

——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既要划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又要由浅入深,形成序列,一以贯之。

——调整充实德育内容。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義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以此为重点对高校的“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在坚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拓宽德育途径,多方位育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育人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门学科、课程与德育的有机结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等,是德育工作实施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保证,《意见》也进一步明确了需改进的方面和加强的措施。

贯彻《意见》上述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对于学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特点,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工作水平,伲进青少年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道德素质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好青少年,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和主张,这次中央在《意见》中又突出地强调了这个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多年来,各地党委和政府以及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等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工作。对此,教育战线的广大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尽人意的一面,消极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还相当程度地存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文化、影视作品和出版物仍有生产和销售,这些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污染常常触目惊心,令人忧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普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影响的程度也在加深,同时相应的是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对减弱。这些对学校德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了。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宜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落实这次中央《意见》提出的包括加强对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管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重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加强各地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德育工作办实事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学校育人的环境就会有新的改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意见》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也是党中央下决心把全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的号召令,我们愿借这股时代的东风,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培养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朱开轩

青少年学生德育健康发展论文 篇3:

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开拓教育形式和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诚信教育;策略;青少年学生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诚信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工程,开展诚信教育不能封闭进行,更不可以保守孤立。在新时代开展诚信教育,必须要注入新血液,应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这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和动力。因此,要做好诚信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诚信品质,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及时更新,革除教育中一些不合时宜的旧传统,做到与时俱进。例如,诚信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诚信品质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这样的局面,我们要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将诚信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诚信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一项日常行为规范来抓。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诚信教育工作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再如,教研方面,通常开展的诚信教育往往注重实践,而较少关注系统理论知识的梳理。诸多诚信教育的个案、经验、学说等体系性不足,不利于促进诚信教育的深入发展。针对相关情况,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时,应注重分析、反思和总结,深入研究,透彻理解诚信教育的核心与意涵。诚信乃“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为人处事的“应有之义”,分析诚信教育的背景和学情,明确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等,从而为诚信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行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二、丰富教育内容

传统诚信教育的内容呈现单一乏味、青少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这直接影响到诚信教育的实效。为此,教师要在诚信教育的教材上多加钻研、改进,突出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观念、诚信态度、诚信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要求,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之中。根据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收集更多当今社会影响较大的诚信案例,如,先进名人、先进事迹等具有代表性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使诚信教育的开展更具有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资源也很多,编写教材时可“取其精华”,选取适合青少年学生的部分进行编排。与此同时,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专门课程。课时安排适中,义务教育阶段至少每周一节诚信教育课。在课程设置和安排的过程中,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突出“以生为本”。要平衡理论与实践,合理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将诚信道德思想的理论知识与诚信践行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各学段之间诚信课程的有效衔接,使其有序化、层次化,从而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开拓教育形式

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学校领导及广大一线教师务必要重视起来,对诚信教育的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要转变传统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育人模式。换言之,要充分运用学校乃至社会的“一砖一瓦”进行诚信育人。例如,利用校报、宣传栏、广播、班级黑板报、宣传标语等,树立良好的校风。通过队会交流、晨会教育、寫日记等,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又如,组织青少年学生踏出校门,走访社会,开展调研,收集有关诚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通过分析和比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正确观念。还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的使用入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网络平台上的各类信息,引导青少年学生警惕欺诈行为,避免上当受骗,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

四、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也是一种育人手段。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以发展性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学情,创新机制,用评价去激励青少年学生,记录他们的成长。当他们通过努力获取诚信的精神粮食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然后把他们做出诚信行为的事迹记录下来,以此来关注他们的品德养成。对于说慌、不懂装懂、抄袭别人、欺瞒他人者等行为,也可以通过评价去及时纠正。教师要采取多元评价机制,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以生为本”。评价的方式可以是个人自我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甚至可以是社会舆论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进步、行为习惯养成,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作者: 陈枫传

上一篇:创造性能力中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