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健康教育认识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德育功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大德育的框架和要求下开展,坚持德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德育功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德育健康教育认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健康教育认识管理论文 篇1:

谈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摘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特点出发,讨论两者在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必然契合,最后阐述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机制建立、队伍建设以及教育途径上的有效契合,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契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素质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道德健康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文中就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 号)更是提出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可见,两者在教育及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正是通过两者不同的教育特点,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接纳度,塑造健全人格,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特点

高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它们有着各自教育的特点,使得两者的契合给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更有效的教育途径。

1.1 高校德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德育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在教育任务上,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解决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上的问题。它重视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规范,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上去考查和培养、并希望学生按照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倾向上的问题。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德育一方面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教育,人生观教育、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进行一些基本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德育的內容还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内容。

第三,在教育的原则上,德育有着较为明确的倾向性,同时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希望个体能与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相匹配,并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

第四,在教育方法上,德育工作通常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说服教育、批评表扬、提供榜样、集体教育、环境陶冶等,具有开放、透明等特点。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遵循着心理咨询的工作原则,主要是给学生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转化为以“防”为主,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的渗透,充分发挥“心育”的功能。它在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第一,在教育任务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同时能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 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人格辅导、择业辅导、心理障碍的矫治等。

第三,在教育原则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让学生参照,希望学生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构建其心理世界。

第四,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的方法与德育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说较为专业,包括会谈、心理测量、角色转换、行为矫正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受保护性等特点。

2.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契合

虽然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两者都同在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范畴,而两者在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必然契合。

2.1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统一的必然契合

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思想政治塑造、心理素质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两者在教育的实现方式上有着不同,前者以树立理想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后者以人格健全为核心,以提升人的自我价值为重点,但最终目标都是以育人、发展、健康为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从个人的社会功能出发,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德育从个人的理想信念出发,强调引导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融合的功能,德育教育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规范融合的功能,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匹配度。

由此可见,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正成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帮助改进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以提升学生自我接纳为前提,促进其在社会功能、行为上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

2.2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必然契合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有特点,而两者的契合正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体系中,往往更注重对学生道德体系、法律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上的正确引导,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社会化的同时,更强调人的主体性,从而更注重人的个性化,也就是人格的构建,包括学生一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如一些心理调节方式、人格培养、人际交往等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正好补充了德育的内容,使得德育的内容更完整,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在以理想教育为前提的德育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意识教育、人格塑造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两者的契合相互弥补了各自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不足,既保证了学生对自我探索和发展的需要,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真正达到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

2.3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可相互结合,互为促进。德育的教育方式方法通常以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方法进行,主要采用的是理论讲解、思想渗透的方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是价值中立原则,多为倾听与疏导的方式,学生在感觉上更容易接受,会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因此,德育工作有时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德育教育更体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加强,单纯的采用心理咨询,靠“等”的方式已经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以防为主”的目的,这样就要借鉴德育教育的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方式,更大范围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也才能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3.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途径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两块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主体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两者的有效契合将会促进传统德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构建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构建起适合現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德育模式。

3.1 机制建立上的有效契合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首先表现在机制建立上,没有完善的机制做保障,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各自为政,无法统一力量,实现共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辅助教育模式,中央16号文已明确提出“开始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德育的范畴之中。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以德育目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构建完善的高校德育机制。

3.2 队伍建设上的有效契合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还表现在队伍建设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互通互补性,因此在队伍建立上要求建立一支综合性的教育队伍,实现德育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的有效契合,借用两者的教育合力整体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中,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和培养辅导员的时候,充分考虑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在选人和培养人的时候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倾向性,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德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使两者有效契合,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素质提供人员保证。

4.教育途径上的有效契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和教育途径上都是不同的。但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点上如能有效契合,恰能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指导帮助学生。而德育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榜样、规范、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使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匹配,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德育的说服被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主动教育的互融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接受学习、教育的目的。

总之,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把大学生塑造成健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课题。而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机制建立、队伍建设以及教育途径上的有效契合,正是为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为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兰鸿涛.浅谈心理咨询(辅导)与高校德育工作[J ].科教文汇,2009,7.

[2]李军法.论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共进机制的构建[J ].中州学刊,2008,4.

[3]朱家安.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J ].教育探索,2000,(8).

[4]李醒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

作者简介:曾瑜芬(1977—),女,硕士,现供职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曾瑜芬

德育健康教育认识管理论文 篇2: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

[摘要]德育功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大德育的框架和要求下开展,坚持德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德育功能。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德育 功能实现

[作者简介]甘映堂(196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二级),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广西南宁530003)

社会的变革,激烈的竞争,对大学生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适应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格。1995年12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已经明确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德育目标”之一,提出“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是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是德育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重视,但大多是独立于德育之外开展工作,其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将两者结合并实现优势互补,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笔者联系多年的工作实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展开讨论。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解析

1.两者的目标都是育人,但是各有侧重。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德的教育。德育立足于共性的要求,强调整体思想水平的提高,将社会的需要用规范、守则、条例等形式,进行统一要求,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提高其思想品质,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强调以学生个体已有的水平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使其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激发个体改变不良状态的内在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2.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心理和思想都是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思想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心理教育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打下基础,健康的心理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主导,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保证。

3.两者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不同,是相对独立的。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社会科学知识,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

4.教学方法不同。德育要将社会的要求传递给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在强制性,以理论讲解、榜样示范为主,大多采用灌输和说教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更重倾听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建议,受教育者往往更易接受。

5.教学任务和评价标准不同。德育的任务是按社会要求,将学生塑造为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德育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用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用学生个体的价值——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对未来的发展是否有利等进行评价。

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1.改进德育方法。在德育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注意个人需要的合理性,掌握并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在改革开放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其思想和心理变化有如下特点:首先,他们思想活跃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习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立异。如果把握不当会走向思想行为的混乱,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确的、统一的导向。其次,他们求实求真,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取决于是否符合实际,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如果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主义。再次,他们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强,在思维方式上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倾向独立思索、平等探讨。

在德育中,我们应采取相应的举措,提高德育的成效。第一,通过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建立并不断更新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掌握他们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准确地挖掘他们意识和潜意识的丰富内涵,掌握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为德育工作提供依据,运用多样灵活的德育方法把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无形的渗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第二,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需要、个性、兴趣、价值和自主性,在德育中增加人文关怀,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德育的成效。任何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不能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就不能实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学生对德育工作者及其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态度,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学校德育往往过分强调社会要求和外在的强化,忽视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和主体地位,不重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心理的宣泄与疏导,注重倾听与沟通、内心需求和个体价值,让学生学会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改造、构建心理世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引入德育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贴近学生内心,使德育工作更人性化,更易被接受,从而增强德育成效。

2.坚持德育方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德育总的方向。

我们在分析大学生行为障碍及不良思想、品德问题的时候发现,这些问题经常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混合体,问题背后一般都有深层的心理根源。通过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他们的困扰往往来自于对自我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如有的学生因为学习跟不上或家庭困难陷入自卑中,感觉一切不如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冷漠,自我封闭,反映了他自我认识的误区;有的学生为一些小的困难和得失而烦恼,遇事好猜疑,爱计较,稍微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就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生活上单调乏味,缺少必要的人际友谊,狭隘、偏激的背后可能存在人格的缺陷;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后,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无所事事,缺乏进取精神,这样的目标失落也许使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大基本功能,即心理发展功能与心理补救功能。心理发展功能主要是通过心理教育活动来完成,心理补救功能主要是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来实现。第一,“大德育”框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德育”体系下的一种教育活动,虽有自身的独特功能,但始终要服务于“大德育”,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理想追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形成,从而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目标。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到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要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目标,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的意义,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第二,心理辅导和咨询是高校德育的良好补充,尤其在个别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德育协调功能。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大压力,心理问题发生的比例较高。因此,在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热线或信箱等形式,对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别教育中有独到的效用。心理咨询老师与德育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的教育者,形成协调的教育网络、协同的教育合力,及时关注引导面临心理困难的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如笔者在工作中曾经接触到这样一名学生,在班上成绩倒数,和同学格格不入,沉迷网络。心理咨询时发现这个学生中学时是好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新环境,学习上也遇到困难,成绩跟不上,加重了失落感。心理分析认为,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心理处于冲突的状态,他的所作所为,实际是一种宣泄和现实逃避。我们主动与辅导员交换意见,共同制定了个别教育方案:每周一次心理咨询,通过倾听、分析及关注,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放眼未来,树立信心和目标;及时和辅导员沟通,辅导员做相应的工作,如组织成绩好的同学帮带、在集体活动中给予更多关注、经常谈心等,几个月之后,这名学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可见,高校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大学生眼前的困扰和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将解决心理困惑和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把培养健康心理和和塑造高尚心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大的德育功效性和更长的稳定效果。

三、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组织德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进行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业务培训,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将德育管理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纳入统一的学校工作管理系统,协调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实现两支队伍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同心协力,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的德育注入新的血液,不仅为德育提供一种途径,更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和手段,革新了高校德育的观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久课题,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挖掘和探讨,有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宇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

[2]胡剑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定位[J].理论界,2007(10).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作者:甘映堂

德育健康教育认识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

当前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对于基础教育要求相应增加,采取何种措施将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整合,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开展相关整合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实现的有效补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德育工作奠定必要基础条件,而个体道德内化要求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心理背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充实德育目的及内容,学校德育主要目标在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养成高质量的品德行为。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从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最后,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德育工作开拓新途径。在常规教学阶段,德育主要利用传统型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重点对于学生采用正面教导方式,基于谈话、宣传及榜样示范等诸多方法,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利用情绪調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以及团体辅导等各种措施,促使小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德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一般来说,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入德育理论及知识,其能确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所以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教师可利用德育的“视野”和“思考方法”来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及辅导,逐步向小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现状

缺少不同学科整合的相关专业人才

对于小学来说,很多德育教师不仅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但很多德育教师缺少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了解相关的教学方法。部分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德育工作细节不了解,并未充分掌握德育知识,缺少专门指导及专业培训。

缺少环境支持

当前很多小学难以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整合,出现该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环境支持。实际教学阶段,虽然部分教师可高质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但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认识过少且较为轻视,其会明显降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效果。另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没有建立起家校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也影响着德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和发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优化策略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小学生影响尤为明显,所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能够确保小学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基于培养小学生较高的心理素质,确保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学校应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制定并落实各种管理制度,然后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以及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用于全面增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营造高质量的班级生态环境

通常班级环境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小学生组成,而班级环境质量与小学生的心理情绪及环境适应能力密切相关。高质量班级环境能使得小学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环境体验,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

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当前小学生教育来说,德育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从而有效改变德育阶段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情况。同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活动性课程模式,确保小学生主体性以及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用于有效降低小学生对于单调说教的反感以及抵制心态,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心理沟通。

同时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品德心理水平,重点培养知、情、意及行等心理活动,而上述四种心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联系及渗透的作用,能够积极教育小学生掌握创造性思想道德原理,参与社会变革。

重视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一致性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及家庭均具有显著影响,所以针对小学生实施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重点是要保障学校和家长实施的有效配合,及时了解及掌握小学生在家生活学习的情况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个体发展也与社会培养密切相关,学校、家庭应和社会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小学生角色体验以及工作实践,实现小学生道德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小学教育中,重点采用各种手段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尤其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实施有效整合,这样能够明显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李贞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社会网络论文下一篇:农业水利工程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