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影响深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章试从理念、业务、技术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改进及创新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管理论文 篇1: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本文从分析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改进方法,以期能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近年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企业串通舞弊、出具虚假报告的案件时有发生,无论是国内的“中诚”、“琼民源”、“银广厦”等恶性造假事件的披露,还是日本兵库银行、韩国大宇公司的破产,特别是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安达信问题的曝光,无一不在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在制度、业务、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漏洞,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一、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集于一身,使审计关系中委托人形同虚设

从原理上来说,审计关系的形成,是由委托人、审计人和被审计人三方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在理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委托人与被委托人的契约关系,而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形成监督和制约。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存在“一股独大”等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但不能对公司经营者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审计关系结构,使审计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这种情况下,事务所要么保持执业道德和声誉放弃市场,要么为了生存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在两难的境地下,很多事务所选择了后者。

(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使审计不可能客观公正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税务咨询、法律咨询等非审计服务,其初衷是希望借助注册会计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规范被审企业的会计业务和依法纳税等。但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在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安达信对安然的审计,就形同用自己的一只手去审计监督自己的另一只手,自然不可能具有独立、客观和公正性。

(三)审计人与被审企业的长期审计关系,使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形成了“利益合作”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企业之间的合作时间过长,导致了被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间关系过于密切,形成了对彼此都有利的“固定”关系,双方一般都不愿轻易更换合作对象。因为一旦重新选择,对双方尤其是会计事务所而言会增加新的“投资成本”。作为注册会计师个人,与被审企业之间则形成了非同一般的私人关系,“一个注册会计师跳槽,事务所往往会损失一批客户”的现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注册会计师协会自设立以来,一直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又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者,本身就存在着利害冲突。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铤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五)注册会计师行业教育重“业务”,轻“道德”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考试内容涉及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等方方面面,唯独缺乏道德方面的内容。长期忽视道德教育,使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经济利益和职业道德发生冲突时,往往顶不住压力和诱惑,为客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二、改进现行审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薪酬基金,以确保独立董事薪酬的独立性;设立以独立董事、监事、少数股东代表为成员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报酬,从而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

(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范围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将审计和非审计业务分开,同一家事务所不能在被审企业同时开展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这样可防止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或因为同事间的“亲密”关系,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客观、公正。

(三)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

为防止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们与被审企业的关系过于熟稔,应建立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轮换制,以便于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及注册会计师个人在同一被审企业的执业年限。笔者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不宜超过5年,而一个注册会计师连续审计同一个企业的时间则以不超过3年为佳。因为期限定得过长,会影响审计独立性;而期限定得过短,注册会计师更换过于频繁,会影响企业和事务所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审计行业的监管处罚力度

事实证明,要求审计行业进行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的国际惯例存在着巨大缺陷。所以,应当设立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由会计人士和非会计人士组成,其主要职能是监督和制裁。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引入刑事处罚措施,使违规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注册会计师都能按照既定的职业道德去行事,不做违法、违规的事。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随着近年来会计审计行业丑闻的不断发生,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已成为关系到整个行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对其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要将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首先,高校应开设诚信教育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聘用时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第三,注协和事务所对在职注册会计师进行后续教育时,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并作为年检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制度建设,在已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职业道德的具体准则,使之更具操作性。使遵守职业道德成为每一名注册会计师的自觉行为。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赵 焱

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管理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摘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影响深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章试从理念、业务、技术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改进及创新思路。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改进;创新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后,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建设的总体方案、具体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作为基础也应时应需先期而行。如何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财政、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需要,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试从理念、业务、技术及管理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改进及创新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内审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意义

(一)适应财政预算拨款制度改革的需要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明确规定,高校新的预算拨款制度主要采用“基本支出+6大类项目支出”模式,专项资金已成为高校经费拨款的重要内容。从湖南省高校信息公开网查询的十多所本科院校2017年度决算支出来看,部属高校财政专项支出占比大多达40%以上,省属本科院校也达到了25%左右,加上各校配套及自设的人才、教学等专项经费,实际各类专项资金占高校资金分配额度往往达到50%,而从决算报表披露的信息来看,各高校年末专项结余与结转金额均较大,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各高校财务实际都面临“缺钱用”的困境。如何缓解学校可支配财力不足与专项资金结余较大之间的矛盾,促进专项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笔者认为,高校内审部门应积极探索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模式,对重大教学科研等专项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和有效建议。

(二)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

“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实现一流的教学、科研,还要有一流的学校管理。通过内审工作的改进和创新,发现学校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可以不断推进高校综合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适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高校于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新制度将权责发生制纳入核算基础,更加强调成本和绩效管理,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新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这对高校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内部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部也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关于加強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办法》等具体指导意见,这些不仅为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内部审计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审计工作转型,是每个审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内审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思路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深入理解新任务和新要求的深刻内涵,作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目标定位,积极推进思想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理念创新,建立服务导向型的内部审计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大学发展目标,而全面绩效管理是这个发展目标的分解与过程控制。因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准确把握高校发展趋势及现代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建立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及中心任务,拟定审计发展的五年规划及年度工作任务,使审计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并贯彻好学校党委对审计工作的指示要求,使内部审计立足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为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服务,为提高单位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贡献力量。

二是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准确把握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脉搏,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统筹兼顾,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学校发展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突出对影响全局及涉及师生利益的问题审计,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是增强宏观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重大改革。在提供咨询建议时,要深入挖掘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归纳审计发现的问题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发现学校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建议。

(二)业务创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把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拓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领域,特别是新增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等5项职责,这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实现更高价值的现实需要。为适应《规定》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方式可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转变:

1.从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高校应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大力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一是根据学校干部管理的实际情况,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坚持中层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相结合;争取做到任期内中层主要正职审计全覆盖。二是做好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审计。合理控制工程投资,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明确实现两个全覆盖:项目类型全覆盖,即学校各类资金来源的新建、改扩建及修缮工程均纳入审计范围;项目过程全覆盖,即建设工程的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均纳入审计范围。从事后监督转向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关注重点转向审计全覆盖;反映突出问题,揭示风险隐患,并推动及时有效解决,实现促进完善内控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资源绩效的目的。

2.从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变,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寓风险管理于内部控制中的内部控制审计,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基础。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可尝试从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审计,选取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产聚集的关键部门为审计对象,“以风险为导向,重点突出核心业务”,围绕治理与架构、预决算管理、资金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经费管理、政府采购、基本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展开审计,梳理分析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重点关注高风险点。通过检查制度、实地查验、访谈、穿行测试等审计方式,综合分析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和加强风险防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关键控制点和高风险点的把握,一方面可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稳步推进学校年度决算与预算执行审计。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对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学校整体工作有序开展意义重大。高校内审部门应将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纳入年度常规工作计划,不断探索如何适当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与广度,如增加预算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预算执行的效果包括学校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内容。2019年1月1日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财务与预算两套报告分开编制,高校办学成本与效益分析数据更容易清晰获得,内审人员要大胆创新,在预算资金的效率与效益上下功夫,针对绩效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以更好地控制管理过程,防范风险,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

4.大力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高校内涵式发展需要投入巨大财力,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而这些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内涵式发展目标实现与否。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湖南省教育厅每年都会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评,并从湖南省财政厅公布的可受托独立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介机构中,委托进行现场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安排挂钩,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划拨的依据。所以,高校内审部门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意义重大。针对学校专项资金的政策下达情况、分配安排情况、使用管理情况、绩效情况等具体内容,收集和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基础资料、资源状况、管理制度及评价标准等资料和信息,积极探索绩效评价指标,客观评价重大专项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确定各项资金管理水平,使学校领导迅速了解各项教学、科研、人才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决策行为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充分利用,以便领导能够及时调整决策,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缓解高校可支配财力不足的困境,并促使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绩效预算的实施提供建议与服务监督。

(三)技术创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为坚持科技强审,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内部审计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深入发展。

1.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口,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依托高校的科技优势,结合内部审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自行研发“审计协同办公作业平台及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审计计划、审计立项、审计取证、审计底稿、审计复核、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反馈等各审计环节的网上审核,并能提供详细的数据统计、审计结果对比分析等功能。通过对学校各类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结算审计网上平台监管,可以进一步规范审计流程,完善资料收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从而实现审计效能的最大化。

2.应用发挥“大数据”技术。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开放的信息源,同时内部控制建设和基础性评价工作也使高校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并更加趋于合理,信息更加贯通。面对海量数据,高校内部审计可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搜集、归纳、挖掘、整理和多维度分析,从中找出内部管理中教学、科研、财务、基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且具有趋势性的审计信息,提供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也通过相关性分析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数据证明和决策建议。

(四)管理创新,推进内审管理体制改革

1.修章立制,加强内审质量控制。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要求,积极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内审部门应认真抓好本单位内部审计现行制度、办法的清理和修订,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内部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水平,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2.创新审计整改机制,加强审计成果利用。为切实加强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整改工作质量和效果,可制定出台审计整改工作办法,建立审计整改动态报告机制和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强化审计整改追责问责效果。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在限期内必须完成整改并上报整改结果,采用“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对接机制,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整改结果,通过完善相应制度,使内部审计真正实现“一审、二帮、三促、四提高”的审计目的。另外,要坚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包括组织、纪委监察、人事、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在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定审计计划、听取审计工作汇报、解决审计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督促审计意见落实、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通过以上措施,争取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方面形成监督合力。

3.加强审计信息公开,更好发挥社会监督。新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高校要切实发挥内审的监督服务作用,畅通内审成果信息的公开渠道,积极主动探索审计信息公开办法,保证内审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扩大审计结果公开范围,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以达到相互借鉴、信息共享、公众监督。可以参考财务信息公开办法,研究制定内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对信息公开内容、范围、对象、途径、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详细规定,将不同的审计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后公开或部分公开,以起到更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4.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保持业务胜任能力。新时代各种财政及会计制度的变革,审计业务及技术方面的创新,要求高校内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一是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严格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二是注重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后续教育培养,积极组织内审人員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实现审计知识不断更新。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极教育引导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准则,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谨慎,提高职业能力,独立、客观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内部审计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财务审计到绩效审计,从合规合法审计到价值增值审计。新时代,面对内部审计所处环境的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领域应进一步拓宽,树立新的内审理念,不断改革创新,以更好发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为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陈帅弟,吴淑娴等.新常态下的大学内部审计创新探讨[J].财政监督,2017,(06):76-81.

[ 2 ] 林慧.关于构建高校内部审计体系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8,(02):63-65.

[ 3 ] 袁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5,(19):96-98.

[ 4 ] 邱高松.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与实现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7,(02):36-39.

作者:朱荣

会计师事务所双审制度管理论文 篇3:

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探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迅猛增长,海关业务量日益增大,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积极拓展新业务参与海关稽查等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关管理资源不足的压力同时,也顺应国家政府职能转变及简政放权的历史潮流。本文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背景研究入手,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规范发展。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海关业务 业务拓展

一、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背景研究

1.经济不断发展,“海关业务量日益增大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主要矛盾,使得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寻求专业资源协助稽查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对外贸易迅猛增长,海关工作要求的严密高效监管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稽查力量配备不足与所承担的繁重稽查任务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三查合一”后,稽查部门职责任务增加,海关稽查人员不足愈发明显,使得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寻求专业资源协助稽查成为必然。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提出“企业稽查要研究借助中介机构审计力量,积极开展常规稽查、专项稽查和验证稽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海关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的主要组成力量,是协助海关参与保税核查等一系列海关稽查工作的重要队伍。

2.会计师事务所主动参与海关业务是新业务拓展的需要。在传统财务报表审计市场已相对饱和的今天,开辟新业务领域、拓展新客户来源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迫在眉睫的战略要事。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参与海关业务,不仅仅是开拓海关稽查业务市场,更重要是希望借助承接海关业务,通过这个平台接触更多的企业客户,并努力争取这些客户,为其提供诸如会计服务外包、内部控制设计与管理咨询等海关业务以外的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将企业培养成为长期服务客户,不断拓展新业务领域。

3.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中介机构参与政府管理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转型的不断推进,社会中介机构承接政府经济建设职能业务蓬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极参与海关业务顺应了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体制改革的大趋势。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2013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加强政府管理。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化资源,能够缓解海关稽查人力不足,借助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弥补海关监管资源不足,帮助海关拓展稽查辐射面、提升监管效率效能、加强企业管理、保证国家经济利益。

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现状分析

2008年海关总署先后对海关稽查、核查在工作中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海关稽查层面提出“企业稽查借助中介力量”的要求,并开始试点工作。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核查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73号),规定海关可以引入中介机构参与保税核查。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接受海关委托,一种是行政相对人(即企业)委托。《海关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稽查操作规范》(试行)第二条规定“海关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稽查工作,是指海关在开展稽查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由海關或行政相对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审计、评估、鉴定等,并为海关提供处理依据的工作”。具体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企业稽查,是指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专长,借助其在财务审计、检测认证、评估鉴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被审计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保税货物的管理及流程情况、生产与经营情况保税货物的盘库情况及余料、边角料和副产品情况,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情况,不作价设备情况的审计,对被审计企业的管理作整体评价,为海关稽查提供业务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与海关业务,利用“外脑”创新企业稽查工作机制,为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鉴证报告,拓宽海关对企业稽查监管的空间。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也在不断深入拓展,不单局限于海关的企业稽查监管方面,还积极参与海关价格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并深度融入整个市场,掌握大量海关难以获取的信息资源和行业动态,可以有效拓宽海关价格管理部门获取信息的渠道,协助海关加强价格管理工作。此外,随着进出口业务的不断拓展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不少企业也有了主动披露的诉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专业的海关鉴证和咨询服务。

三、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弥补海关监管力量的不足,有效提高海关稽核效率,加强后续监管力度。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方面和会计事务所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介入海关业务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

1.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参与海关监管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尚无一部法律法规对海关与中介机构全力和义务关系加以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14年海关总署发布的《海关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协助稽查操作规范》(试行),尚无上位法支撑,相关配套制度规范不健全。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加强价格管理方面的法规(包括规范性文件)几乎空白,中介机构提供的价格评估报告的法律效力尚无认定依据。此外,参与海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层次参次不齐,且海关对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手段,无责任追究机制。

2.由于付费问题的特殊性,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质疑。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中除了由海关直接委托外,大部分业务是由企业向海关申请,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企业稽查工作。企业承担中介费用,这样一来,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看重的是海关业务背后的广阔市场。会计师事务所期望以海关业务为契机,接触更多企业,为企业提供更多增值业务,容易因利益驱使,站在企业立场,为企业出谋划策,蒙蔽海关。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鉴证机构的独立性就可能受到影响,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稽查鉴证报告,可能会给海关带来一定风险。

3.海关业务的特殊性,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不足引起的风险。与传统鉴证业务不同,海关稽查业务主要是核实查证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合法合规性,关注的重点是货物流和资金流,需要掌握海关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但现实中,注册会计师对海关法律法规知识熟悉不够、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对海关业务中的审价、归类等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容易因海关业务能力不足,出现专业判断失误,对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或做出错误的稽核查结论。

4.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合作领域较小,合作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主要是在海关稽查及海关价格管理领域,在其他方面领域的合作较少,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规范行业,引导企业自律的宣传引领作用。

四、对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的建议措施

1.完善海关引入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1.1从立法层面明确海关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稽核查,并对海关与中介机构的权责进行界定。 立法部门应当在修订或制定法律法规时,明确中介机构参与海关监管中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地位,界定海关、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责任。

1.2加强对参与海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通过对拟参与海关业务会计事务所的资质要求、资料审核、评审,建立中介机构备选库。实施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对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情况的评估,强调全过程风险控制,并设计有效退出机制。

1.3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海关总署应尽快出台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细化的,能够指导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海关稽查工作的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中介机构的从工作内容、程序和披露规范等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明确引入工作的原则,适用范围,具体要求,权利义务等内容。

2.加大海关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合作力度,联合建立海关业务培训、执业检查、日常监督等长效管理机制。海关总署应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规定,加强与中介机构行业自律性组织的联系(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出台有关的工作规定,尽快建立双方合作框架。

2.1加强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联合调研。一方面建立起海关与注册会计师协会信息交流的机制,及时了解参与海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执业能力和违法违规情况。另一方面开展联合调研。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成为海关和会计师事务所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组织会计师事务所与海关合作,对企业进出口实际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2.2双方联合开展海关业务培训工作。海关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由其组织,要求海关部门或者海关业务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海关政策法规、海关稽查业务技能、进出口商品知识、价格审定等方面对拟参与海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员工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常态化、专业化培训逐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逐步培养能有效服务海关业务的注册会计师队伍。

2.3合作共建联合执业质量检查评估机制。海关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组织一支由海关业务专家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检查队伍,对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进行详细检查。通过定期的联合执业检查,找出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執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违规行为及时给予行业惩戒处理, 建议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作为会计师事务所入选海关业务备选库资质筛选,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淘汰和退出机制的重要依据。

3.注册会计师持续提升职业道德及专业胜任能力, 扩展参与海关工作的领域。

3.1积极研究恰当的海关业务付费模式,提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有可能倾向于付费方,如果全部由企业付费,可能导致稽查结果有失客观。可以尝试探索在稽查过程中,根据被稽查审计企业的分类等级、风险系数、资信状况等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对于企业分类等级较低、风险系数较低、有过失信或违法违规记录的企业,采取海关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稽查,费用由海关承担;对于企业分类等级较高、风险系数较小、资信状况较好的企业,可以由企业自行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自查”,海关实施相应的监督指导,费用由企业承担。

3.2注册会计师应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注意与海关行为相对人(即企业)的利益联结,强调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客观公正性,杜绝为了未来争取企业的更多业务而为企业隐瞒,联合舞弊。同时,关注海关业务方面政策法规的变化,学习储备海关稽查、价格审定、审单、归类等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提升专业胜任能力,更好服务海关业务发展。

3.3不断开拓参与海关业务的合作领域。2013年海关总署调整监管重心,将企业稽查部门的“主战场”放在高资信企业。高资信企业的特点是守法意识较强,内控管理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可以在“管理”下功夫,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分析企业对保税货物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和执行漏洞,找到重大风险点,向企业提出改进建议,甚至另外出具有关加工贸易的管理建议书,开拓管理咨询业务。将海关管理规定宣传渗透到企业的管理理念中,通过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等方式将海关的管理要求固化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也将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海关业务领域工作做强做大,实现海关、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盖来,海关稽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柯金书,汪泉,借助社会中介力量参与海关稽查工作制度初探[J],厦门海关,2013.

[3]唐琳琳,海关稽查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李文科,社会中介机构与海关服务外包 [D],上海:复旦大学,2011.

作者简介:黄慧娜,女。籍贯:福建。会计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作者:黄慧娜

上一篇: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论文下一篇:实习综合评价体系工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