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西方音乐成型以来,理性与感性这对难以调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种姿态相互对立着,从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无论是哪种理性都一直与感性的入侵进行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斗争。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感性却得到了暂时的调和,这个时期的音乐将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 篇1:

浅析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与美学原则

摘要:本文从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出发,论证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即忠实和创新的结合、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的结合,并对如何做到这些美学原则提出了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美学原则;情感特征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歌唱是情感的表达,二是歌唱是语言的继续,能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二度创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和阶段。在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中,歌者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把通过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化成听觉感受的音乐,把潜在的音乐美变成了现实的可感的音乐美。那么,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原则和情感特征呢?它和音乐表演的其他形式,如器乐之间的二度创作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实现这个美学原则和表达音乐的情感呢?这些都是需要谈论的问题。

1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特殊性

二度创作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把一度创作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出发点指的是以乐谱为存在形式的音乐作品做出准确地解释,并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归结点指的是,二度创作的最终结果,体现为对音乐作品地正确传达和再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器乐是相同的,是共性的,这也体现了音乐表现二度创作的基本美学要求。①但是,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器乐完全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肯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情感表现特征,那么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和其他音乐表演形式,如器乐等,有何不同?首先必须说,这种不同,建立在声乐、器乐音乐和美学的本质上具有差异性。

1.1表达的内容不同

声乐乐曲和器乐乐曲在表达内容上是不同的,音乐艺术整体而言是一门表现性的情感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具象性等特征。对器乐而言,则完全如此,器乐的内容存在于音乐的音符之中,给听众以丰富的想象力;而声乐则完全不同,声乐乐曲绝大多数是由音乐和文学(音乐旋律和歌词)二者有机结合而成的,它除了具有音乐性,还具有文学性,即声乐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双重性,不但有音乐性的内容(如旋律表达出来的情绪、情感),还有文学性的内容(歌词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具有语义和具象色彩的内容)。所以,对声乐乐曲的二度创作,除了要表达音乐性的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文学性的内容。

1.2展现的形式不同

声乐乐曲在内容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呈现的形式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声乐乐曲表现形式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旋律(音高、节奏等)。二是歌词(各种类型的文字)。三是伴奏(各种器乐和人声伴唱)。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声乐乐曲形式的整体,具有和器乐乐曲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个形式在美学上也决定了声乐乐曲的特殊性,比如,除了音乐之美,还呈现了诗词、歌词之美,伴奏和演唱部分的融合构成音乐的综合体验美等。

1.3表达的方式不同

中国的唱论中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这句话很能概括声乐和器乐的不同,即声乐是通过人声来表现音乐的,它是通过人的声带这个特殊的“乐器”来表现音乐的美,这个“乐器”具有天然的优势,比“丝”和“竹”的乐器都好,其特点在于,它能直接地传达和直观地呈现出音乐的情感和内容,的确,人声的演唱比其他音乐形式更能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相对而言喜欢歌唱这一艺术形式的人远远超过了喜欢器乐的人的重要原因,除了因为器乐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很多人“听不懂”以外,其重要原因,在于声乐更容易直截了当地表达情感和审美体验。

2声乐演唱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与实践要求

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二度创作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这是因为,声乐乐曲的美,只有按照其自身美的原则进行二度创作才会呈现独特的美学特质和带给听众独特的审美享受。具体说来,这个美学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忠实与创新的结合

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作为沟通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中介环节,首先必须兼顾忠实与创新的统一。对这个作品的忠实再现,是还原这个作品精神气质与内涵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任由演唱者“天马行空”的自行发挥,不但是艺术严谨的丧失也是审美的丧失,所以,必须追求音乐的忠实性。在实践中,首先要求歌者把乐谱作为基本的依据认真研读,了解作曲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风格,尽可能地把这种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忠实地表现出来,是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原则。同时,对声乐演唱来说,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对歌词内容的把握,歌词内容往往是一首声乐乐曲思想内容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旋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歌词服务的,旋律往往描绘或展示出歌词内在意蕴和意境,對为诗歌而创作的声乐乐曲来说,尤其如此,诗歌所表达的内涵是声乐乐曲的基本格调。即使那些填词的歌曲(这部分歌曲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也是考虑到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对歌词的把握体现在对歌词内容的体验以外(如对歌词的仔细琢磨、朗诵,体会其中的韵律和韵味),还应该努力研究歌词和旋律的结合。例如,某一起伏的旋律乐句如何与特定的歌词句子结合在一起,在节奏、音高、旋律的进行方向、乐句的划分如何体现了歌词的“呼吸”与断句等。在演唱每一首歌曲前要对乐谱进行反复地研究,正如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违背作品精神的罪过。往往始于忽视作品的细节。”这样才能以最大的注意力和精细的准确度,通过声音确切地把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创新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演唱者的个性,富于个性的歌唱表演也是演唱者在歌唱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表明歌者已经具有建立一定的自我风格,不仅对音乐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音乐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表现出独到的演唱风格。具体说来,就是在演唱和表演上,尽可能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并用最合适的方式把这种理解传达给观众。忠实与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忠实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是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结合。正如野村良雄所说“关于客观与主观的问题,演奏者最好做到不偏不倚,适得其中。至于在进行自由解释时,究竟对作曲大师忠实地顺从到什么程度,就要靠演奏者的人格性的、艺术性的本能了。而当他对大师的研究越深入,与大师的精神越达到深刻的一致,他这种本能也就越变得准确起来。”②

2.2当代与历史的结合①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必然具有特定的音乐风格,并有其时代感与历史感。演唱者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力求把这种风格完美、真实地加以再现。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和体验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环境,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真切地体验与表现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历史风格。笔者经常看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嗓音条件特别好,可是整场音乐会从中国作品唱到欧洲作品,不管声音条件、技巧、力度、乐感还是韵味上都还好,但总是一个味,缺乏艺术的个性,缺乏与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也缺乏对文化与艺术的修养。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唱者没有很好地对作品的民族风格、个人风格、历史风格及时代感进行细致地分析和了解。因此,演唱者必须事先研究音乐作品的时代与历史风格的结合。(下转第259页)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唱技巧

陈志红

(长沙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湖南 长沙410000)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通常指的是19世纪欧洲的一类声乐艺术作品产物,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那一段特定时间内的艺术精华。该时期的声乐作品数量比较多,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根据创作人的不同而特点各异,其演唱技巧也会随着风格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都是在浪漫主义的基调上进行创作或者演唱。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创作风格;演唱技巧欧洲声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所创作的大量作品都饱含着作者的浓厚感情,将厚重的感情融入歌曲,以浪漫的情怀表达歌曲,用多情的声腔演绎歌曲,是这类声乐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作为世界声乐长卷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值得后代之人的传承与发扬,相隔时空的距离,实现感情的共鸣。

1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形成背景

欧洲的浪漫主义声乐创作年代横跨了几乎整个19世纪,是当时欧洲最为主流的声乐流派之一。在18世纪末,正是欧洲英法等国发生革命的时期,政治局面发生巨大改变。直到后来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专政独裁的封建势力又重新掌握了实权,人们在这种对革命失败的失望背景下,用满腔浪漫情怀的音乐创作风格取代了传统的古典流派声乐,形成了新时期的一种独特声乐类型。

2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年代贯穿了整个19世纪,浪漫主义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的声乐创作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声乐作品创作风格,有几位典型的作品创作代表人物,在当时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流派,并长久地影响着后来的世人。

(1)前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前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创作于19世纪初期。在这个时候,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对于现有的社会环境状况充满着强烈的不满,一直渴望着黑暗势力的破碎以及黎明的到来。这时期的代表声乐作品创作者主要有韦伯、舒伯特等人。特别是舒伯特,更是浪漫主义声乐流派的宗师级大家,在音声乐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念,将歌曲阐释得淋漓尽致。浪漫主義前期的代表作品非常多,以民族解放、追求幸福为主题的作品占据了其中非常大的比重,如《自由射手》《冬之旅》等作品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值得后来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者着重研究。

(2)中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期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主要形成于1820年以后,中期的作品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该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多样的创作风格,从慷慨激昂到婉转抒情,从对民族主义的幽默典雅化演绎到浪漫主义诗歌与声乐的完美融合,都能够见到浪漫主义中期声乐作品的影子。在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上文所提到的舒曼、罗西尼,以及威尔第等杰出的作曲家。而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则非常多,其中《月夜》《爱之梦》等等都具有非常高的传承价值。

(3)后期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后期的浪漫主义声乐作品大多形成于1850年之后,经过数十年的浪漫主义声乐流派的发展,其创作技巧已经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声乐作品代表创作人有瓦格纳、马勒、舒特劳斯等人,将浪漫主义文学与声乐互相充分融合,最大程度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声乐作品感情的丰富性。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声乐作品包括了《大地之歌》《死与净化》等等,整体音乐风格除了前文所提发到的融合多种创作元素之外,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以大气磅礴、音乐表现形式丰富、旋律慷慨激昂为主。

3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

对于浪漫主义流派的声乐作品来说,作品中饱含的深情更需要演唱者以独有的技巧,多样的角度,对歌曲本身以及背后所牵扯到的环境进行深层地诠释。

(1)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发声技巧。在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不同风格的歌曲本身最适合的音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慷慨激昂的旋律来说,就需要配以雄浑有力的音色,而对于以抒情为主的旋律来说,则需要配以空灵温婉的音色。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风格的作品,在演唱的时候所要掌握的发声的共同技巧就是要让发声部位与自己的胸腔有共鸣,通过腹内的气息带动声带的发声,而不能单纯地用喉咙来演唱。单纯的喉部发声一方面会让演唱者很容易变得疲劳,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歌曲感情的表达,对演唱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换气技巧。对于演唱时换气的掌握,不光是存在于浪漫主义声乐作品中,在很多歌曲演唱中都是十分讲究的一个问题。在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时,同样需要根据歌曲的风格来控制自己的换气频率。特别是浪漫主义后期的一些声乐作品,以连绵不绝为歌曲的主要风格,对于演唱的换气技巧要求就会更加严格,演唱这类歌曲经验稍浅的人就经常容易出现中途断气的情况。一般来说,对于任何风格的作品演唱,都尽量以换气间隔时间较长为宜,切忌演唱过程中过于频繁的换气。要让换气的频率降低,关键在于演唱时气息的把握,尽量以绵延不绝的方式运用气息,不要在短时间内将气息瞬间外泄出来。一般对气息的掌握技巧需要演唱者天长日久地不断改进与训练,对气息的转换与节奏的变化能够有更好的应对方法。

(3)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表情技巧。浪漫主义流派的声乐作品通常都是以丰富的感情表现为主要风格的歌曲,演唱者要充分地将作曲家在作品中埋藏的感情表现出来,除了本身的唱腔技巧之外,还要对自己演唱时的表情有很好的把握。虽然声乐作品更多的是带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但在现场欣赏作品演唱的时候,演唱者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同样是人们所关注的。以不同的演唱表情来配合不同风格的歌曲,是完美地演绎一部作品的重要保证。

(4)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感情技巧。演唱浪漫主义声乐作品的感情技巧并不能完全算作演唱的专业技巧,因为感情技巧所指更多的是演唱者与作曲家感情上的沟通交流。在后来的演唱者演唱前辈作曲家所创作的歌曲时,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在感情的领悟与表达上难免会与作品本身有一定的差异。要将作品中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丰富演唱者的知识储备,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特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能够将演唱者自身代入作品的创作环境中,那么就能够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作曲家当时的创作感情,对歌曲的演唱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表现作品的时候也就能有更加适合的方式,避免出现感情上的偏差。参考文献:

[1] 李媛媛.早期歌剧作品的演唱表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2.

[2] 张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 薛晶.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女高音精彩唱段的演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作者简介:陈志红(1975—),女,湖南耒阳人,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杨明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 篇2:

西方音乐中的理性与感性调和体

[摘 要]自西方音乐成型以来,理性与感性这对难以调解的矛盾就一直以各种姿态相互对立着,从最早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无论是哪种理性都一直与感性的入侵进行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斗争。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理性与感性却得到了暂时的调和,这个时期的音乐将理性的内容与感性的形式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理性;感性;内容;形式;浪漫主义

一、理性与感性的历史演变

“在希腊神话中,音乐有着一种神圣的源头:它的发明者和早期实践者是神和半神,如阿波罗、安菲翁和奥菲欧。”[1]可见,西方音乐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中。在神话故事中,太阳神阿波罗崇尚着理性的艺术,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崇尚着感性的艺术。原来,理性与感性早在神话世界中就已出现。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起,后来占西方音乐主流的宗教音乐便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作为宗教重要传播工具之一的音乐,经历了一个从“思”到“念”,再到“唱”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的思想祷告,到后来的诵念经文,再到最后的吟唱《圣经》,极度理性的宗教音乐其实已经在无形当中打开了一扇通向感性的小门,这其中“唱”与“念”的矛盾就体现出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在这之后,这对矛盾冲突不断发展,从最开始的宗教音乐内部转变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脱离了宗教音乐的极端理性范畴,感性的世俗音乐不断壮大,并对宗教音乐产生着威胁。终于,感性的世俗因素渗透进了宗教音乐中,孔杜克图斯(内容与世俗有关,不受礼拜仪式约束的一种宗教音乐体裁)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

除音乐的内容以外,原本单一、理性的音乐形式也受到了感性因素的侵入。而在中世纪表现最为突出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则体现在了和声和复调这两种音乐织体身上。理性的复调与感性的和声,从中世纪开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争斗状态。整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作为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思想上压迫着人们。人们为了摆脱由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引发的弊端,决定以文艺复兴运动进行反击。这场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波及到了音乐的领域,它成功地使音乐同文学艺术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脱离了宗教束缚的音乐,再次向感性靠拢。紧接着的巴洛克时期是一个连接主调与复调的时期,也是一个连接声乐与器乐的时期。中世纪宗教之所以禁止乐器和主调,就是因为二者有着感性的内在本质。而巴洛克时期对这二者的逐渐重视,又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感性特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大型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意义上的理性有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相信经验、要求与现实生活发生关系,这样一种思想的背后是相信人的理性的巨大作用。”[2]那么,在这种理性思潮影响下的音乐,自然也就朝着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叙述

当人们谈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时,总是会不加思索地将其与“感性和非规整”相联系。当然,这一观点并非不对,它只是概括得过于笼统罢了。这里说的感性实际上是指音乐形式中的感性,然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除了感性的一面,还有理性的一面。那么,音乐内容中的“理性”究竟该如何定义呢?在笔者看来,把抽象、非物象的音符与现实相结合,转换成可描述的、栩栩如生的现实画面,从而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的理性特征。

这一时期较能体现音乐内容感性的音乐体裁大致有三种,即艺术歌曲、标题音乐以及歌剧。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它将诗歌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于一体,其内涵丰富,且旋律特别能够抒发诗歌的内容。舒伯特的《魔王》是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而创作的一首歌曲,其歌词内容真实地反映出了处于当时反动社会中的人们内心的压抑。而另一种能体现内容理性的音乐体裁是标题音乐,它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又一综合性音乐形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标题交响曲的代表作品,他试图通过该作品宣泄自己现实中的情感。除创作的动机和灵感基于现实外,该作品内容的情节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点在乐章内附着的文字解说中得以体现。第三种足以体现音乐内容理性的体裁是歌剧,以马斯卡尼的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为例,该作品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以上三种音乐体裁的作品都涉于现实,并且反映社会,如此一来,原本感性的音乐便被提升到了可物象化和概念化的理性水平。

三、音乐形式的感性表达

“浪漫主义音乐是西方理性音乐的最高体现,它既把理性音乐推向高峰,又导致其走向否定——引导出音乐中的非理性。”[3]这里所说的“非理性”,正是形式中的“感性”。

众所周知,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以其理性、严谨的外在形式而著称。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相比,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形式上就像一匹尽力挣脱束缚的野马,努力摆脱规整形式所带来的束缚。而这一形式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虽以调性音乐为主,但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掉的频繁应用,调性略显含糊;2.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和声的色彩性不断加强;3.配器手法迅速发展,华丽且多变;4.旋律强调抒情性,节奏多变,乐句结构伸缩性大。从以上四点可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无论是在和声、节奏上,还是在乐句的结构或配器上,都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我将从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这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具体作品来挖掘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形式的感性所在。

(一)个性的旋律

该时期旋律的个性化是感性形式的突出表现,其中以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最为突出。从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知,他所采用的动机大多短小而集中,且对于同一对象有不同层次上的描述。图1-a表现的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互相钦慕,而图1-b则表达了两人在引用药物后而表露出的更为强烈的爱慕。

(二)丰富的和声

而作为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贝多芬,他的部分作品极大地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丰富的和声色彩性。在一些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属七和弦各种转位及导七和弦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音乐紧张的力度。此外,不协和的降二级和二级七和弦的运用在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因素都加大了音乐内部的不稳定感。图2是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的片段,调性为c小调,和声依次为Ⅰ-Ⅵ-Ⅱ(七和弦第一转为)-Ⅴ-Ⅰ,二级七和弦的转为运用在此处为音乐增添了一份生机。

(三)多变的调式调性

而调式调性的感性变化则又一次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奏鸣曲的展开部是将音乐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尖锐化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多采用副调与其远关系调的调性对比来显现矛盾,而这在古典主义时期理性的音乐形式中是不常见的。如在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副部在降E大调上完满终止后,展开部却在C大调上出现;而他的另一部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副部终止于E大调后,不久就在展开部的C大调上进入。

当然,除了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导致了音乐“整体原则的松动”,如多变的节奏、华丽的乐队编配等等。正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对于这种微观细节因素的突出运用,才成就了它那独具个性的、不受束缚的感性形式。

西方音乐中的理性与感性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斗争后,终于在浪漫主义时期达成了某种共识,即内容理性与形式感性的共同存在。从最开始的宗教理性,再到后来的反宗教人文主义理性,感性因素从未停止过对理性音乐的渗透,也正是由于这一股永不言败的感性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才能在反映现实以及表现情感上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9.

[2]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

[3]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4]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蓝光喜

作者:曾雅欢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 篇3:

浅论浪漫主义乐派声乐作品特点及其演唱风格

摘要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在声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浪漫主义乐派的创作把艺术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点。本文将对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浪漫主义乐派声乐作品创作的代表人物及其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浪漫主义乐派 声乐作品特点 演唱风格

浪漫主义乐派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卢梭时代,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拿破仑专政时期。到19世纪,欧洲各国兴起了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具有两重性:一是以进步的资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大众,他们为了保卫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共和制度理想的实现,奋勇投入战斗;二是反动的封建势力,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为国内人民所迫,消极地参加战斗,他们随时都在等待时机或投降或夺取胜利果实,以便重建封建王朝。而真正促使浪漫主义乐派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

一 浪漫主义乐派声乐作品的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在18世纪后期即古典主义乐派的高峰时期,已逐步开始萌芽,这一点在莫扎特后期的创作中已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在题材、内容、角色上都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自由和幻想;《唐·乔凡尼》和《魔笛》打开了浪漫主义的大门等。由此可见,浪漫主义乐派出现的时期是与古典主义乐派交替进行的。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和风格,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作曲家们以加强作品主观性的艺术态度取代了古典乐派时期的形式主义,强调通过个人主观感受来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情感至上的方式反映和揭示了强烈的个人感受,描写内心世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乐派声乐作品的抒情性、自传性和细致地刻画个人心理、抒发个人情怀的特征,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形式,以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李斯特曾说过:“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无穷无尽的美。”

可见,浪漫主义乐派在创作上倾向于“个人”和“主观”。浪漫主义乐派在作品中非常重视反映民族的特色,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并主张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大自然为创作素材。作曲家们在创作手法上有了许多革新,在主题音调上加强了抒情的因素,在音调上突出与民族民间因素的联系,加强和声与调性关系的色彩变化。用诗和文学作品作为音乐的标题,采取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的方式达到“诗情画意乐中来”的效果。音乐评论家霍夫曼对这一时期的音乐有如下评论:“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可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静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之中。”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浪漫主义乐派从根本上是与古典主义乐派朴素、客观以及平静相对抗的文艺思想,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以平等、独立、自由、博爱为思想基础,沉醉于个人的幻想式内心反省的世界中,以回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向往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预示着作曲家们富于创造性的才智和理想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 不同时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1 早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最初是出现在文学及其它姊妹艺术中的,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思潮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在各个时期歌曲都处于显著地位,但艺术歌曲是在19世纪初由诗歌和音乐结合而创作出来的,是浪漫主义的产物。

舒伯特(1797-1828)作为浪漫主义乐派艺术歌曲的奠基人,在1814到1817年这段时间里,他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作了富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被称为欧洲音乐史上的“歌曲之王”。艺术歌曲是在19世纪初由诗歌音乐结合而创作出来的,此时作为歌曲基础的诗歌、词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就为艺术歌曲高水平的艺术性提供了条件。舒伯特十分注意诗歌的音乐性,重视语言的形象,诗歌赋予了他创造的激情和情感。在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不再是伴奏,往往具有独立的表现功能,甚至超过了声乐的力量;同时,声乐的表现不再只是抒情,更多的是朗诵和叙事,它们展现的是形象生动的画面,如,声乐套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女》以及后人为他编写的《天鹅之歌》曲集;抒情歌曲有:《野玫瑰》、《魔王》、《鳟鱼》、《听,听,云雀》等,透过其作品可以看到他追求光明和幸福的愿望,也使人们看到他生活在那个社会的矛盾和痛苦。

舒伯特歌曲的抒情内容和题材范围从“自我感受”出发,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这种感受成为作者追求幸福生活的记录。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在演唱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艺术歌曲演唱技巧以“bel canto”为基础,不宜像歌剧演唱那样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作为对比,而是以抒情性为主,演唱宜朴素、雅致、含蓄、自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内容广泛,充满了幻想性、抒情性、吟唱性,曲调悠扬,演唱起来纯洁、柔美、圆浑,采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演手法,并要求声音统一,起音准确,不允许有滑音;语言表现要充沛,有内在的戏剧性激情,有明确的形象,并与伴奏保持协调、默契。

韦柏(1786-1826)创立了浪漫主义歌剧,在创作德国民族歌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民间歌剧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并吸取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造了真正德国式的歌剧。韦柏的歌剧在取材德国民间故事、传说的同时,创造了新鲜的音乐语言,创造了与内容相适应的新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上,形成了既有民族特征,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风格,把德国歌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1820年,他写成了著名歌剧《自由射手》,其主题是描写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该歌剧取材于一个离奇的民间传说,因而音乐着意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把主要的音乐主题纳入序曲之中加以发展,使序曲音乐展示出剧情的基本发展线索。1821年6月18日,《自由射手》首演于柏林皇家剧院,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对于外国歌剧的有力反击,为开辟一条通向德国民族歌剧的道路作了准备。

2 中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舒曼(1810-1856)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他在艺术创造上深刻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代表了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幻想性、主观性的创作风格。他是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发展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优秀传统。舒曼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使歌曲的表现手法更加细致、灵活。他不仅要求表现诗歌中的情绪,还要求表达心理变化的细节。在选词方面,舒曼的眼界广阔,选用海涅、歌德、莎士比亚等大诗人的诗进行创作,他认为诗是最有价值的。例如,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都在音乐中直接体现了诗句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式。在舒曼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他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丰富了钢琴部分的表现手法,例如,描写大自然的《月夜》和描写故事的《两个禁卫军》,说明了舒曼艺术歌曲内容的广泛性。《月夜》体现了舒曼抒情性的本质,从中可以看到浪漫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年”,这一年他创作了百首歌曲,舒曼说:“音乐仍然吸引我,我必须经常用暴力迫使自己离开音乐。”这段话表明了舒曼的创作热情。舒曼的声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创作个性非常鲜明,显现出他完美的抒情天赋。在演唱舒曼的抒情性艺术歌曲时,需具备高声区上渐弱和运用轻声的技巧,以表达出超脱尘世的遐想和意境;应重视语言本身的音乐性,并根据歌词的内容、情绪及音调的起伏,表现出舒曼独特的旋律风格。

罗西尼(1792-1868)把爱国主义的题材作为中心内容,写出了《塞维里亚的理发师》,此剧作为喜歌剧的典范,使他成为轰动欧洲的人物。

威尔第(1813-1901)是备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在民族独立过程中,他把自己与民族事业联系到一起,创作了《纳布科》等大量爱国歌曲。威尔第所创造的音乐具有生气勃勃的力量,集中体现了戏剧的力量和热情。他创作了《弄臣》、《茶花女》、《阿伊达》等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优秀的浪漫主义歌剧。在演唱他的作品时,为了使声音达到慷慨激昂的效果,产生了“辉煌唱法”,这种唱法要求演唱以激昂、奔放、华丽为基调,除了声音要圆浑以外,更需注意声音的集中,使其具有韧性且富有金属般的色彩。

李斯特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对音乐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具体表现在他的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如画如诗般的意境,同时也使钢琴音乐拥有着管弦乐队般气势宏伟、辉煌磅礴的艺术效果;二是他首创了交响诗体裁,即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联系起来,他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作曲家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混合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方法来表现音乐。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3 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瓦格纳(1813-1883)奥地利作曲家,他除了把音乐和戏剧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还把音乐和生活连接起来。他主张歌剧中的音乐必须为剧情内容、人物特征服务,并改革了传统歌剧,使歌剧音乐充满了交响性,乐队声音宏大,音响效果极佳,作品中运用了半音阶和声,进而将其发展到极端,从而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感情色彩,如,《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瓦格纳抒情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宣称自己的音乐为“乐剧”,并以浪漫主义时期权威的人物身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沃尔夫(1860-1903)奥地利作曲家,他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艺术歌曲领域,他常用特定诗人的诗谱写曲集,例如:《莫里克歌曲集》、《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等。在创作上运用瓦格纳歌剧创作原则,强调诗的内在寓意,让音乐为内容服务,文学修养较高。

马勒(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他的音乐表现手法上延续了瓦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在交响曲方面受贝多芬的影响,创作了《第八交响曲》和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在艺术歌曲方面创造出了具有交响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

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一位伟大作曲家,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交响诗和标题音乐领域中。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他的管弦乐技巧高超,音乐色彩丰富,他的作品即便是一个极小的主题也能发展成为一首动人的乐曲。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要单薄得多。施特劳斯是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创作,促进了声乐技巧的发展和提高。浪漫主义创作把艺术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把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点,从而推动了整个音乐艺术的发展。浪漫主义乐派的音乐打破了旧有的形式和规定,这时期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反应出他们的情感,形式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所以当形式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他们就任意地去改变,使曲风更加自由。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在声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到未来的声乐艺术发展,在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张弦、徐国弼:《西洋歌剧名作解说》,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3] 贺锡德:《365首外国古今名曲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李保霞,女,1973—,陕西丹凤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理论,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李保霞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学论文下一篇:综合能力物理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