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织体,提出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伯特艺术歌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舒伯特艺术歌曲论文 篇1:

从舒伯特艺术歌曲透析其钢琴伴奏的特点

摘 要:钢琴伴奏既是舒伯特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是其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其钢琴伴奏的特点,主要是:作品主题丰富多彩;伴奏音型运用精准灵活;艺术表现富有动力之美;音乐风格兼容并蓄。其功能主要是衬托背景,把人们引入特定的音乐情绪之中;推动音乐发展,使音乐形象与主题完美统一。

关键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特点 功能 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既是西方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亦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其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结构变化多样,旋律简约纯朴,和声真挚深沉。在其中,钢琴伴奏织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揭示深刻主题,烘托情景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且成为某种独立意义上的音乐片段,与声乐部有机融合为一个完美整体,既丰富了艺术歌曲内涵和张力,又提升了作品的品位和价值。深入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对于认知钢琴伴奏之于艺术歌曲的功能,把握钢琴伴奏的技术和要求,完美演绎舒伯特艺术歌曲,具有重要意义。舒伯特的创作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处,从舒伯特的交响乐中就能发现是符合古典主义,而在于其他的作品中多数浪漫主义。

一、作品主题丰富多彩

舒伯特歌词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这也使得钢琴伴奏中具有主题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歌颂自然、赞美爱情的主题。在歌颂自然景物方面,钢琴伴奏所呈现的主题,营造了纯美的意境,蕴含着真挚的情感,洋溢着舒伯特对在自然的热爱与美好生活的憧憬。其中,《乌鸦》生动再现了乌鸦飞翔时的动态情景。在钢琴伴奏中,右手在高音区奏出和声音型,小乐句采用空拍加连线,伴奏风格轻盈且充满动感,生动呈现了乌鸦在空中轻快飞翔的情景;而后左手移至低音区,旋律低沉而绵长,呈现出乌鸦飞向低空,并久久徘徊的情景。《菩提》钢琴伴奏,则根据每一乐节的曲调变化,采用不同的伴奏手法,表达了情感的变化。如在前奏中,伴奏连续运用16分音符,描绘了菩提树的枝繁叶茂,以及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将人引入了一个静寂的意境;第1乐节,伴奏采用多级进的手法,旋律舒缓而平稳,仿佛在回忆和追溯;第2乐节,伴奏从大调转至小调,采用8分音符的3连音分解手法,音色暗淡,旋律凄凉,描绘了现实生活的严酷;第3乐节,伴奏采用固定低音,且有连续的6度3连音,在回应前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了风吹树叶的意境,这一意境不仅让人感到静寂,更感到压抑和悲苦;第4乐节和尾声,伴奏又分别采用第1乐节和前奏的手法,反映了对回忆和追溯的眷恋与守望。

在赞美爱情方面,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或赞美爱情的忠贞不渝,或细腻描绘女子的情感心理,或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与祝福,或表现失恋的苦闷与忧伤。这些不同主题,均通过不同的钢琴伴奏手法,得以完美表达和呈现。如《迷娘之歌》,由于该曲调性、和声较不稳定,节奏极富有变化,因此,钢琴伴奏在织体与内容上也随之变化(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作曲家善于运用形象化的音符,刻画人物心理变化,深刻描绘人物的真挚情感。再比如,《小夜曲》中,伴奏多采用分解和弦,并配以3/4节拍,描绘树林的宁静,以及萦绕林中的声音,似乎是在与爱人窃窃私语;在人声部结束后,伴奏间或模仿重复,好像与爱人有着无尽的甜言蜜语;在情绪较高处,在和声不变的情况下,伴奏从音程转为和弦,使得音色和情感更为饱满,让爱情充满了理性和美好。舒伯特的创作大多是通过即兴的,也正是即兴的创作表现出舒伯特的扎实功底和惊人的天赋。

二、伴奏音型运用精准灵活

钢琴伴奏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根据艺术歌曲的主题、内容、情绪、意境等,选择适当的伴奏音型。而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音型不仅运用灵活,而且较为精准,完美表达了每一首艺术歌曲的主题、寓意和情感。总的看,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音型可分为8类,每一类音型均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见表2)。

例如:《无穷尽的爱》采用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右手为分解和弦,左手声部为单音,且连续呈现,强化了爱的“无穷尽”主题。《秘密》采用双手同节奏伴奏音型,左右手声部均由4、8音符构成,且以连线连成均有一个保持音的两组音,一会欢快,一会安静,营造了一种“秘密”的氛围和情景。《眼泪》采用复调式伴奏音型,支声、对比、模仿3个声部穿插于旋律的各个声部,使得旋律极富张力和内涵,刻画了舒伯特焦虑而绝望的心境。《致音乐》采用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左手为单音,乐句较为短小,旋律较强且富有激情,表达了舒伯特对音乐艺术崇敬、热爱与执著追求的情感。《年轻的修女》采用震音式伴奏音型,作品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描绘修女面对苦难时悲凉的心境,后段描绘修女渴望以爱情摆脱苦难的憧憬,随着修女心境的变化,调式由d转为D大调,震音式伴奏音型的运用,既烘托了整个作品的氛围,又衬托了修女的心理变化。《魔王》采用8度形式伴奏音型,左手运用8度伴奏织体,右手配以3连音,刻画了魔王小心谨慎的性格,体现了其阴险狡诈的一面。舒伯特于1828年创作的《小夜曲》在部分乐节中采用了装饰音形式伴奏音型,并在该伴奏织体后加3连音形式,使节奏与歌唱部分相吻合,强化了作品的旋律性。《鳟鱼》引子和尾声中分别了采用了琵琶式伴奏音型,前者的意义在于,使引子部分在将要结束时获得短暂休整,并引入旋律部分;后者的意义在于,收束整首作品,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听!听!云雀》是一首向爱人抒发爱意的情歌,通常会在朝阳和夕阳之时哼唱,在第一段C大调上,通过欢快的节奏和旋律,来描写出春天的明朗和云雀自由欢快的景象,在第一段结束第二段开始之时,转而降A大调,来描写美丽的姑娘睡眼惺忪的场景,而在姑娘醒来之时,转而又恢复到C大调,彰显出色彩从冷色调转而变为暖色调,描写出睡眼惺忪到小楼梦回的景象。舒伯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将书中的场景转换为音符,为我们带来《辛柏林》中克罗顿向伊摩琴哼唱的小夜曲情歌。

三、艺术表现富有动力之美

日本音乐学者和美学家野村良雄指出,音乐艺术的动力之美,源自演奏力度的强弱。但从审美视角看,钢琴伴奏的动力之美既来自于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基本要素,也来自旋律、和声、调性等基本组织手段。对此,我们可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和组织手段来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动力之美。

首先,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注重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其动力之美。在速度和力度方面,舒伯特根据艺术歌曲内容和情绪的变化,精准选择不同的速度与力度,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我的化身》选择pp-fff反差较大的强弱对比,反映失恋后悲痛欲绝的心情。在节奏与节拍方面,以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呈现歌曲的动力之美。如《忍不住》的起始部分,所采用的3连音节奏由左手声部的1个音与右手声部的2个相同音构成,不仅使得音乐轻松活泼,而且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节拍则采用3/4拍,并配以3连音节奏,使得作品具有一种圆舞曲式的摇曳感。在音色方面,不同音色及其变化与控制,需要多个触键、调性、距离、速度、力度等诸多要素彼此作用而成(见表3)。舒伯特根据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通过不同伴奏技法表现不同音色,如《鳟鱼》以跳跃性的6连音创造了明亮的音色,《魔王》以3连音与震音体现了粗野的音色;《纺车旁的格雷欣》以快速的16分音符表现了朦胧的音色等。

其次,注重从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来表现其动力之美。从曲式结构看,运用不同的伴奏织体,在乐段的对比与变化中呈现伴奏的動力之美。如根据《磨工与小溪》复三部曲式结构特点,第1节采用和弦伴奏织体,模拟磨工对小溪的诉说;第2节,则采用流动性伴奏织体,描绘小溪流动的声音,仿佛小溪理解磨工的心境。两种伴奏织体的鲜明对比,赋予了歌曲以动力之美。从旋律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旋律线条多是简洁朴素,并通过其在音程间的起伏变化,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音乐感受。如《菩提树》在开始部分,旋律在简单的几个音之间回旋,虽然音域只有8度,但由于其音型是波浪式的,旋律跳动依然较大,既充满动力,又不乏温情。从和声看,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较为丰富,常采用Ⅰ、Ⅴ级和弦,以及半音化、变和弦等和声技法。如其晚期作品《停顿》,其和声布局基本采用Ⅰ、Ⅴ级和弦,并不断变换调性,既强化了对作品的理解,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性和色彩性,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更富有动力。从调性看,有的以一种调性贯彻全曲始终,如《春天的信念》以G大调贯穿全曲,使得全曲音乐较为明朗,情绪积极向上,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憧憬;有的则采用关系转调,如《死神与少女》在采用f小调转向D大调,以描绘少女心理恐惧。

四、音乐风格兼容并蓄

由于生长与生活在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融之际,使得舒伯特艺术歌曲及其钢琴伴奏具有兼容并蓄的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既传承了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技法,赋予作品以和谐、均衡、安静等品格;又不拘泥于前人的创作技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把钢琴伴奏融入艺术歌曲之中,使这成为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弗兰茨·李斯特也曾说道舒伯特是“最富有诗意的音乐家”。比如,《老乐师》中,他传承了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全曲贯穿了a小调,伴奏始终在低音部持续音上进行,呈现出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和谐、均衡、的特点;而《纺车旁的格雷欣》《蔷薇花带》等作品或在打破传统曲式结构,扩大曲式结构的容量;或在运用古典主义和声素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不和谐半音及远近关系转调等手法,丰富和声变化,增强和声色彩,展现音响世界的丰富性。其二,把诗歌与音乐有机结合。诗歌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及其钢琴伴奏的重要素材,其许多艺术歌曲都来自于诗歌,但他并不把诗歌简单作为歌词的工具,而是在尊重诗歌的基础上,在词句、结构等方面进行二度创作,并通过旋律、伴奏赋予原诗歌以新的生命,最大程度地表现其意境之美。如《菩提树》,第一段歌词为“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钢琴伴奏根据歌唱部分多级进音级的旋律特点,相应采用了稳定的级进音级,主要节奏型与主旋律与歌唱部分相同,两个旋律有机融合为一体,跌宕起伏并绵延不绝,使得意境优美而辽阔,表达了对菩提树的美好回忆和热爱之情。其三,从民间音乐汲取营养,增强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的民族性。如根据德国民歌创作的《野玫瑰》,舒伯特不仅配之以民歌式、民间舞蹈节奏的旋律,而且在其尾声部分加以装饰音、顿音、重音弱位,使得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歌色彩。又如,《鳟鱼》《流浪者》《摇篮曲》等作品,均吸收借鉴了民歌的表现形式,使得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贴近了社会低层民众的情感和审美观,而这也正是这些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听!听!云雀》便是从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诗集中获取到的灵感,乐曲是在舒伯特吃饭时创作,通过欢快的节奏表现出春天的美好,而“云雀”通过跳跃的音符和小提琴奏鸣,让人耳目一新,仿佛身处春天的美好中。而《听!听!云雀》也是通过罗马尼亚明见的小调改变而来,在我国也尝试过运用我国传统乐器演奏过,所带来的听觉盛宴也是震撼。

结语

总的来说,钢琴伴奏既是舒伯特艺术歌曲表现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是其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从宏观看,伴奏的意义主要在于,衬托背景,把人们引入特定的音乐情绪之中;推动音乐发展,使音乐形象与主题完美统一。从具体作品、具体乐段分析,有的突出发挥支持性功能,即在伴奏中重复歌声,支持歌唱旋律;有的突出发挥造型性功能,即以伴奏营造歌词内容所需要的环境和氛围,对歌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予以补充完善,丰富和强化音乐形象;有的突出发挥意境性功能,即通过和声、和弦或节奏等手段,创造相应的意境,揭示作品内涵、主题与情感,具有象征性意义。基于此,完美演绎舒伯特艺术歌曲,应在深入研究分析艺术歌曲背景、主题、内涵等基本特点的同时,注重把握钢琴伴奏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歌唱与伴奏完美结合,将作品主题、意境和情感完美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于彬彬.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研究[J].北方音乐,2015(19):54.

[2]李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手法解析[J].音乐天地,2016(4):53-59.

[3]林吟.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与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7(9):64-65.

[4]张弛.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多元化特征[J].大舞台,2015(1):175-176.

[5]涂覃平.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及其演奏处理[J].电影文学,2009(10):116-117.

作者:徐斐斐

舒伯特艺术歌曲论文 篇2:

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分析

【摘 要】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织体,提出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Peter Shubert,1797—1828), 是19世纪奥地利浪漫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舒伯特短短十几年的生涯中,写作了各种题材和形式的作品将近千件,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并最有特色的,是600多首艺术歌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主要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诗人歌德、希勒、克洛普斯托克、克劳第乌斯、吕凯尔特、缪勒、雷尔施塔布、海涅等的诗中获得灵感的。最初的一些作品如《野玫瑰》、《魔王》、《傍着爱人》、《纺车旁的格雷欣》、《迷娘之歌》、《谁买爱神》《无穷的爱》、《流浪者的夜歌》等等,歌词都是歌德的诗。中期的重要作品,是采用缪勒的组诗写成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晚年用雷尔施塔布、海涅和赛德尔的诗写成的14首诗歌曲,是他最后的杰作,舒伯特死后由出版商哈斯林革结集刊行,取名为《天鹅之歌》。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织体分析

本文特取钢琴音乐织体写作角度,从几方面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写作手法,力图对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主调性织体写法的创新

钢琴伴奏中以一条旋律为主,其他伴奏声部为辅,通过和声色彩的变化及功能的进行予以充实的写法可谓是最常用的一种。但舒伯特的钢琴伴奏中,除常见的陪衬或填充主旋律声部的写作手法外,还有其特殊的用法,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是最常见的钢琴织体形式,比如舒伯特歌曲中《摇篮曲》、《你是安宁》、《紫罗兰》、《菩提树》等,但有时为了配合歌曲共同塑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往往将歌曲旋律至于其他声部,通过钢琴音区的变化体现伴奏中主调性织体写法的丰富变化。

一是旋律置于内声部。

例1:《海滨》

例2:《海滨》钢琴伴奏和声骨架

这里的织体是四部和声结构,看似是六个声部,其实第二和第四声部做了八度叠置,所以还是四部和声结构为基础。主旋律位于第二声部,三四声部是柱式和弦伴奏。这种加厚的织体结构不仅和声功能清晰而且声部丰满,另外,这段音乐音区位于中低音范围,配合pp的力度,营造出了夕阳时分辽阔的海边寂静与凄凉的场景。

二是旋律置于低声部。

如声乐套曲《天鹅之歌》中的第二首《战士的预感》。

例3:

这句的主旋律在低声部,伴奏声部音区较低,不过分的柔板速度,烘托出了主人公——一位战士的苦恼。

例4:

同样在《战士的预感》的第61小节处,歌曲进入到急速的快板部分。这里的织体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中层的声部是和声音程;稍作变化的主旋律在低声部出现。在这里,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是一致的,由于旋律和低音的功能不一样,所呈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低音声部的发音点在强拍,旋律声部的发音点时而在强拍,时而让出强拍;时而重复,时而辅助,十分恰当地烘托出战士焦急的内心活动。

三是旋律置于多个声部。

例5:

这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慕春》的结束部分,片断中的织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属持续音。第二个层次又可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静止的层次,也是属持续音;二是运动的层次,这个运动的层次正好和主旋律一致,可以说是个隐伏旋律。第三个层次为主旋律,同时叠加了一个三度音,形成带状旋律形态。可以看到,旋律在多个声部中都有出现,听觉上十分丰厚、饱满,对歌词的诗意是再好不过的阐释和表达。

例6:

到了第二句,主旋律同时出现在第一和第三声部,使旋律加厚,音响加强;属持续音从高音声部移位到中声部,能更好地表达“天地间万物正在变化”生机勃勃的律动。通过音区的变化、声部的增加和音响的增强推动整首作品的发展。

2. 固定音型的运用也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一大特点。如著名的《魔王》、《鳟鱼》、《纺车旁的格雷欣》、《美丽的磨坊女》、《水上吟》等作品中都运用了固定音型。这些特定音型用来描绘或塑造特定的形象,使钢琴和人声不只是伴奏和歌唱的关系,而将二者结合成一个整体,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时的钢琴不仅仅是人声的陪衬,更是塑造特定情境的重要手段。

如舒伯特1815年创作的歌曲《魔王》:

例7:

钢琴伴奏采用八度的形式在低音区的连续敲击使人联想到黑夜中骑马狂奔的父子,以及他们紧张的心情。

又如《鳟鱼》:

例8: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艺术歌曲《鳟鱼》,活泼的钢琴伴奏会使人联想到歌中所唱的那条清澈欢畅的小溪,以及在水花中游动的鱼儿。全曲几乎全用这种伴奏音型,只在接近尾声的高潮部分,即“他赶忙把溪水搅浑”,到“小鱼在钩上正挣扎”处发生变化,六连音已不再有十六分休止,并加入柱式和弦,这些变化更好地与歌唱者配合,烘托出紧张的气氛。

其他多首作品中也有这种固定音型烘托特定场景的例子。如《纺车旁的格雷欣》中纺车车轮旋转的形象,以及贯穿在《美丽的磨坊女》中的溪水长流不息的形象,《水上吟》中舟在水中随波荡漾的形象都是在这种固定音型的伴奏织体中刻画出来的。

3.单一主题重复的伴奏织体。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风信旗》采用了单一主题重复的伴奏织体。

例9:

本例的钢琴伴奏部分是空洞的与主旋律一致的八度平行。此处速度相当快,节拍为八六拍,塑造出一种缥缈、流动的旋转画面。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复调性织体写法的分析

复调性织体是相对应于主调性织体的一种伴奏写法,也就是不仅仅是一条主旋律,而是两条或以上若干条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的一种写法。如钢琴伴奏声部的旋律和人声演唱的旋律形成复调,或者钢琴伴奏部分本身就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旋律交融一体。复调性织体主要可分为“对比性复调织体”和“模仿性复调织体”,这两种织体形式在舒伯特的声乐钢琴伴奏中都有运用。

1.对比性复调织体的运用。伴奏声部的旋律和声乐部分的旋律不一样,形成对比,是对比性复调织体的特点。

例10:

以上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女》中第四首《凝结》的伴奏,低音声部具有旋律性的特点,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声部的旋律,其中与人声声部形成二声部对比复调织体。

这种织体在舒伯特的歌曲中运用较多,《欢笑和哭泣》、《春天》等就都是这样的伴奏织体。

2.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为了装饰乐句的结尾,有时用到了模仿性复调织体。

例11:

《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第十八首《憔悴的花朵》就用到这种伴奏。这里的钢琴伴奏基本上运用的是四部和声形式,在次中音、中音、低音声部的衬托下,高声部与主旋律形成卡农式模仿,极易情感地表达。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

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舒伯特的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大大加强,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着陪衬作用,还对有效地表达诗的内容,创设特定的意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从钢琴伴奏织体形式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衬托某种情境或形象固定低音的写法形式,还是位于不同声部的主旋律的写法形式,都是在为人声创设特定的意境,以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表达歌词的诗意。

第二,在舒伯特之前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仅仅出于伴奏的陪衬地位,位于不太重要的从属地位,人声永远是绝对的主体,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产生后,人们在他的钢琴伴奏中听到了和人声融为一体的旋律,钢琴这个伴奏声部有时是独立地在歌唱,有时则是与人声二重唱。可以说钢琴与人声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作品中重要的特点。

从钢琴伴奏的织体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钢琴伴奏有时和人声是卡农式的模仿,相互呼应,如《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第十八首《憔悴的花朵》;有时是人声与钢琴采用“轮唱”及“重唱”的形式,形成了呼应似的回声效果,如《小夜曲》;有时有时钢琴和人声独立的仿佛异口同声似的表达着情感,如声乐套曲《冬之女》中第四首《凝结》的伴奏。

总之,舒伯特为钢琴在艺术歌曲中摆脱了固有的次要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歌曲之王”舒伯特给这些艺术歌曲注入了新元素,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对后世作曲家的音乐创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也因此成为钢琴伴奏发展史中宝贵的音乐文献。

【参考文献】

[1]沈茜. 舒伯特《冬之旅》钢琴声部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处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3)

[2]韩敏虎,陈世宾.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J].钢琴艺术,1999(1)

[3]薛红平.舒伯特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3)

[4]刘蓉慧.影响舒柏特艺术歌曲创作的几个主要因素[J].人民音乐,1997(10)

[5]唯民.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及其他──为纪念作曲家诞生二百周年而作的札记[J].音乐研究,1997(1)

【作者简介】杨 云(1981- ),女,湖北武汉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学前艺术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杨云

舒伯特艺术歌曲论文 篇3: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

摘要:《魔王》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特点的介绍,以及对《魔王》的创作特点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

一、“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作为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體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有600多首委婉动听的艺术歌曲,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等。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专指作曲家用精致的技巧写成有钢琴伴奏的歌曲。

三、舒伯特的经典之作——《魔王》及其创作特点

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拿到一个作品,首先我们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年代、创作背景、民俗风情和作品的结构曲式等内容,再通过演唱者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后展示给观众。因为没有文化底蕴的作品不可能深入人心。其次,要理性地把握作品。《魔王》是歌德写的诗,由舒伯特谱曲。这首歌曲创作于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1,《魔王》的旋律特点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它属于典型的通体歌。在前奏曲中就出现在同音上的三连音(表现疾奔的马蹄声),这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三连音除了具有描绘的写实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心理的重要因素;低声部的问息乐句则暗示不时掠过的林间阴风。

2,《魔王》的伴奏特点

这首《魔王》由钢琴伴奏,一开始的前奏以快速的八度音群描写疾驰的马蹄,由低到高的一串三连音之后,又在小调的主和弦作下行断奏,把这首曲子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致。伴奏在这里,不仅仅是伴奏而已,它渲染了曲子深沉稳重、紧张焦虑,或是恐惧、温和等种种情绪。

3,《魔王》的音调特点

曲中四个角色——叙事者、父亲、儿子、魔王,由同一人担任,而以不同的音色来诠释。舒伯特对音乐语言的精湛运用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采用较为轻盈的节奏并减少力度,以突出魔王的奸诈,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景和气氛。

4,《魔王》的动机特点

《魔王》原诗讲的是一位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因看见森林中的魔王在反复引诱他而不断发出惊呼,最后终于被魔王夺取生命的故事。因为歌德的原诗是按照第三人称写作,按体裁分属于叙事性诗歌,所以在歌词中我们能够看到四个不同的人:计述者、魔王、孩子和父亲。舒伯特为了表现这四种人也运用了四种不同的动机。其中表现“魔王”是最为丰满的。“魔王”在歌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动机旋律几乎是一样的,“魔王”出场的时候总有一个大二度的上行,然后有一个四分符点,下行纯四度,这样反复两遍,由于演唱时的难度,舒伯特为了配合此处“魔王”语言中频繁出现的闭口音节而把音高控制在f2以内。

5,把握《魔王》中不同角色的特点

在舒伯特《魔王》中,除了首尾的旁白,全都用对话来表现。父亲、儿子、魔王这三个角色(加上叙述者共四个角色)都有各自的力度层次,父亲总是柔声地询问和安慰着孩子,试图解除他的恐惧,然而他最后一次对孩子说“那只是老杨柳树”的时候,他自己也为无名的恐惧所裹挟,而加紧策马奔驰(这里的伴奏极富效果)。已经极度虚弱的儿子三次惊恐地求援都是用了全副精力,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声嘶力竭(音区更高、力度更大),可是每次都是话未说完就浑身瘫软、力不从心了(力度变弱)。魔王是以甜言密语诱拐儿子,也没有张牙舞爪的声势,它的旋律是抒情性的,当它说到会唱歌跳舞的女儿时,把声音放得更轻柔。

舒伯特的一生是为音乐而生的,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音乐事业。在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他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惊人的灵感和高超的作曲技巧任他创作,而《魔王》是艺术歌曲中公认的典范之作。

作者:张晓冬

上一篇:施工方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双元制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