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歌曲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艺术氛围中,对于什么才是演唱艺术歌曲的方法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声唱法”不再是演绎艺术歌曲的唯一歌唱方式,观念意识变化中的圈内圈外人士开始趋向于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去选择唱法类型,并且在实践中有所体现。本文试着就比较典型的几种唱法作出简要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艺术歌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艺术歌曲论文 篇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农村农业土地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土、种、肥、药、水依旧是影响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灌溉技术、精准播种、准确施肥技术等都是提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几项重要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农业产品机械化生产水平,是加快促进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可持续发展;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根本基础资源条件是土、种、肥、药、水等,发展安全而高效的绿色现代农业已然成为了我国农村现代化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目标。目前由于我国人均可耕地使用面积质量不高,部分的可耕地面积存在严重土壤环境污染以及严重水土资源流失等环境问题;而农业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更直接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提高现阶段我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水平对加快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对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科技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受到社会关注与高度重视。建设机械化生产时代,可以有效促进一个现代化国家农业机械生产的有序发展。农村试点区域在积极引进乡村农业机械先进设备期间,可加快形成先进农业机械的综合应用创新机制,结合乡村农业机械发展的有针对性的需求开展先进设备功能结构的研究设计研制工作,全面实现提升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一些农村贫困地区来说,在大量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期间,可以通过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支持用来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提升乡村农作物种植产量与生活质量。

(二)有利于推广机械设备

投入使用农业机械设备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农民在农业机械设备的采购资金投入上受到严格限制,在市场采购期间不能直接引入大型机械设备,所以在较短时间之内难以有效扩大我国农业机械生产力的规模。如果开展规范农业个体机械化联合管理工作,就可在规范农业个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创建合理的农业社会主体联合管理机制,使得个体农户之间相互合作与互相沟通,统一制定规范农业操作管理方式以及方法。

(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的创建

乡村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快速转变乡村农民以往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方法,打破传统农村工作生产方式的管理局限性。在科学规范开展农业管理与有效协调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下,创建一种科学机械化与功能优化性的农村工作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的情况,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提升农村工作区域环境的科学优化性,形成新经济时期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工作管理推动力,从而达到所预想的管控工作的目的。

二、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关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机械化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要想更好地创建我国现代农业的战略发展驱动机制,就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现代农业集体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制定创建现代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与综合整改实施方案,充分贯彻落实农业战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达到国家预期的农业工作发展目标。着力于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水平建设,打破春耕时间与农业地域等多方面的严格限制,结合各个农业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的进行研究创建当地特色现代农业与优质农产品,发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机械化方式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

农业生产机械化设备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当地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当地农产品使用质量,而且能有效预防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减少对当地大气环境与地下水环境的直接污染,改善当地土壤环境。例如:在现代农业秸秆机械化工程发展中适当使用农业秸秆转化还田焚烧设备,可以将农业秸秆还田应用在农业土壤中,并用作有机肥料,还田后能有效预防农业秸秆还田焚烧过程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机械化推广工作

在乡村农业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整体农业工作管理水平,并且合理的推广各种机械设备,建立一些专业的机械推广示范机构,在一些农村工业区域中针对机械设备应用进行推广示范,使得乡村农民能够充分感受和看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应用性和优势,积极准备购置各种机械设备。

三、提高农业机械水平的具体策略

(一)增大农民的购买能力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升,但是我国农民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比较薄弱,农民的购买力较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大型的民用农业机械的综合购买能力方面。要想有效解决新型农机具生产购买补贴资金的短缺问题,可以通过政府请求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的方式,让地方政府直接给予农业资金的直接投入和资金贴补,或者通过申请政府针对新型农业的抵押贷款低付利息。农民了解现代农业机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今后要逐步用新的技术推动现代农业机械发展。

(二)实现农业机械的多样化

要想促进农业机械水平提高,就要加大农业机械化设备服务的范围。对比以前来说,农村的机械化设备不仅配置低而且类型也较少,从而导致农业在技术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技术研究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的多样化,不断增大农业机械的服务范围,更好地让我国的农业机械行业快速发展,从而在实际运用当中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农业机械水平。

结语:

在现代农村农业作物种植中,各种现代化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必然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对各种现代化新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研发与优化推广工作,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02:115.

[2]郭贵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机,2019,5003:65.

[3]薛永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湖北农机化,2019,22:4.

作者简介:姓名:许晓颖 代艳娟,出生年月:1973.03 1982.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新疆,学历:本科 专科,职称:当前职称是中级,研究方向:农机推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9205)

作者:许晓颖 代艳娟

我国艺术歌曲论文 篇2:

20世纪8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的唱法分析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艺术氛围中,对于什么才是演唱艺术歌曲的方法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声唱法”不再是演绎艺术歌曲的唯一歌唱方式,观念意识变化中的圈内圈外人士开始趋向于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去选择唱法类型,并且在实践中有所体现。本文试着就比较典型的几种唱法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艺术歌曲;唱法

歌唱艺术的巅峰并不只是展现声音的技巧,而是以高深的艺术修养来准确地把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再现音乐形象。“诗言志,歌咏情”,演唱任何一种体裁的歌曲,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歌曲中蕴涵的意境、情感从歌者自己的理解角度适当并富于感染性地表述出来。在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因为艺术歌曲的音乐形象不像歌剧那样借助于人物、道具、布景来表现,而是在极短的篇幅里以音乐来重现诗人、作曲家的创作,因此对演唱者的要求极高,不但要有深厚的音乐功底、科学的发声技术,而且必须掌握准确的语言发音,以及良好的文学修养。针对当代艺术歌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我们更应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时代背景、民族地域性、作曲技法等),采用不同的音色音量、语气、技巧表情、速度等来衡量演唱的诊释方式。

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才艺卓越的歌唱艺术家,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演唱技巧高超、方法灵活多样。根据他们的艺术特色,大约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一、传统美声型

这类唱法以王秀芬、么红等人为代表。她们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充满着浓郁的爱国热情,声音连贯通畅、音色圆润、音域宽广,整体共鸣极佳。这一类型也是传统艺术歌曲唱法在现今的延续。

这类唱法的代表艺术家是吴碧霞。“枫桥夜泊”是她在“中国(广东)国际声乐比赛”中获最佳中国作品演唱奖的作品。在全曲的歌唱中,吴碧霞极其控制地使用淡泊平直的音色来贯穿歌曲的首尾,气息支持均匀有力、速度缓慢悠长,音量适中偏弱。为了突出诗词古朴涩香的韵味,她在旋律歌唱声部的每个乐句的强拍音和时值较长符中都适当地加上一点昆曲的特色腔调进行润饰,以吟诵般的语调一吟三叹地刻画出一种在思念、忧伤中充满孤独感的复杂心理。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中,吴碧霞充分地利用了她在民族音乐方面钻研的心得体会,准确适度地运用了昆曲的特色曲韵和音色意境,再结合气息、共鸣等发声方法的扎实基础,成功地演绎出这首以古诗词为题材的作品。风格含蓄、令人回味。

二、民族民间唱法型

这类唱法以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为代表。这类歌手用真声演唱,音域宽广、高亢嚓亮。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大多用方言演唱。仍保持当地民族、地域的原始风格韵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这类唱法的代表人物是李娜。在“青藏高原”一曲引子的演唱中,她用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和扎实稳定的气息支持在中、高声区进行八度的跨越,音色高亢明亮。再结合浓郁西藏山歌的唱腔风格,使歌曲一下子“先声夺人气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特定环境和情感。在作品的主题部分,她的声音松弛舒展、语气深情朴实,最后再以激昂的情绪和张力极强、类似呼喊的HighC高音把乐曲结束于高潮处。

三、学院派民族唱法型

这类唱法以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为代表。这类演唱者受到了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又受到过传统民族音乐的熏陶,吐字清晰、音色甜美、音域宽广。能灵活运用混合共鸣,声音的穿透力很强。特别适合演唱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艺术歌曲。

这类唱法的代表者是彭丽媛。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演唱中,她结合科学的气息、共鸣、位置等发声技巧,综合运用了多种民族民间音调因素。如:第一句“我们的家乡”开始的高音五度跳进用高位置共鸣、喉头稳定的技巧结合在“家”字上的甩腔音调,音色既轻松明亮又带有梆子腔的特色;而在后面的“一片高粱”处则配合旋律走向用南方戏曲的拖腔韵味演唱,并在歌曲一、二段的结尾处吸收了我国民间真声换假声的唱法,声区转换自然、不露痕迹;在演唱曲尾的高音G上则运用了明显的打开喉咙、深且有力的气息支持等专业学院派技巧,使全曲的演唱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感。

四、美声融合民族型

这类唱法以殷秀梅演唱的“党啊,亲爱的妈妈”为代表。这类歌手既有美声唱法的良好功底,又掌握民族风格的韵味,嗓音运用自如,音域宽广、共鸣丰满,适应力强。

这类唱法的代表是戴玉强。艺术歌曲“那就是我”通过描绘故乡的小河、水磨、炊烟、牛车、沙滩、海螺等质朴的形象,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有着令人回味的意韵和振人心弦的情思。戴玉强在演唱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将歌词的诗意与针对该作品“A+B十Al”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在A段和Al段的演唱中气息支持绵长均匀,声音位置高而飘逸,音色圆润柔和;在B段的高音区演唱中加强了气息的对抗力量和面罩、头腔、咽腔共鸣的使用,喉头低且稳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歌声中去,把歌曲推向高潮。在歌曲的再现部分使用了更加柔和、悠长的音色,将结束时的高音G用完全的头腔共鸣将之放慢,弱唱延长,造成意犹未尽的美感。演唱风格热情、激越。

五、民族融合通俗型

这类唱法以李谷一演唱的“乡恋”为代表。他们的演唱声音靠前,语气感强,口腔共鸣的轻声、气声运用较多,声音更为真实,色彩极其鲜明,表达感情直接。

这类唱法的代表者是李谷一。在她成名作“乡恋”中,使用充分舒展的拖腔,以带着轻声、气声的的腔调吐字发音,将歌曲从高音区层层跌落,最后消失于朦胧的鼻腔哼鸣。从她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从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过渡的痕迹。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542250)

(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留乌硕士)

作者:闫丽娜

我国艺术歌曲论文 篇3:

论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美

摘要:我国古诗词艺术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一种声乐作品体裁,其中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多方面体现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我国当代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从诗词、曲调、节奏韵律等方面综合分析探究该歌曲中的美,这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传承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節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高潮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高潮,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瑛(1994-),女,汉族,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作者:刘瑛

上一篇:气象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