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2024-04-18

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精选9篇)

篇1: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我们每个同学都要讲文明懂礼仪,“礼仪”是指礼节和仪表,它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行为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传统美德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校围绕建设“幸福学校”为主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同学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一) 学校礼仪

1、进校礼仪:进校三步曲:立正、敬礼(队礼:立正姿势先站好,两眼平视正前方;态度严肃又庄重,右手五指要靠拢;从体侧经前胸,动作不慌也不忙;手掌小臂成直线,举在额上一拳高;手臂不要遮住脸,手心侧向左前方。团礼:立正姿势先站好,两眼平视正前方;态度严肃又庄重,右手五指要靠拢;手掌小臂成斜线,掌尖对着太阳***。)问候。(声音响亮)

2、课堂礼仪:预备铃做好准备工作,老师进课堂宣布上课后,全班学生起立、敬礼,齐声道“老师好”;学生迟到进教室,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室;学生有急事需出教室,先举手,起立报告老师,经老师同意后再出教室;下课时,起立和老师互道再见。

3、课间礼仪:课间休息,不大声喧哗,不追跑打闹,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4、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

5、同学间礼仪: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需要同学帮助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

6、集会礼仪:学校集合,学生分班整队入场,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做到“快、静、齐”,会议中端坐静听。

(1)升国旗、奏国歌时,全体同学肃立、脱帽、行注目礼。

(2)开学、结业典礼或举行其他庆典仪式时,准时整队入、退场。保持会场肃静,不随意说笑走动,不做与大会无关的事。

(3)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路稳重,从指定的台口上台,站在台上双手自然下垂,站姿端正。接受奖品、奖状用双手接,行鞠躬礼,然后转过身来,面向台下,将奖状高举过头向大家示意后,双手拿好贴放胸前。下台时脚步稳重,从指定台口退下,台下的同学要遵守会场秩序,注意听讲,适时报以掌声,不交头接耳、随意谈笑,不起哄、喊叫。

7、校内公共场所礼仪: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

(二)个人礼仪

1、言谈礼貌:交谈时掌握说话分寸,使用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

2、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交谈时,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

(2)站姿:站立时做到头正,面容平和自然,双肩放松,躯干挺直,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腿立直。(站如松)

(3)坐姿:入座做到轻而稳,双肩平正放松,上体自然挺直,双膝自然并拢;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起。(坐如钟)

4)走姿: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行如风)

总之,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对我们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

篇2: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一、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学期初,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学校的实际,举办一次关于礼仪教育的专题讲座,仪式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重视第一次文明礼仪训练。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既使学生明白“理”,又训练“仪”,学练结合,以练为主。做示范、教表演,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充实内容、扎实开展

1、结合新学期开学、一系列活动,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以及学校的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2、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期初出一期文明礼仪教育专题黑板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做一件讲文明讲礼貌的实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大力开展“五小”活动,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会和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充分挖掘学校与课堂的教育主导作用,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懂礼貌,讲卫生,摆整齐,有秩序。通过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故事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领会《县文明礼仪常规十条》《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共同来制定文明礼仪常规,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逐步形成崇尚礼仪、争做文明学生的良好风气,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5、每周、每日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每月各班评选2名文明礼仪之星,一学期各班评选2名文明礼仪之星。并给以奖励。

6、进行家校评价。

三、方法多样做活工作

根据儿童心理,做活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训练工作。

1、榜样示范法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制约训练法是指用行为规范p常规等手段去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在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站没站相p左右摇晃,还小声和别人讲话。我就找这两名同学谈话,首先向他讲道理:升国旗时要站直,千万不能和别人讲话,凝视着国旗,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训练同学站的姿势,立正时五指并拢,中指指向裤缝。并且行队礼望着教室黑板上面的国旗,高唱国歌,每天坚持训练。一直到下周一升国旗礼仪行为规范标准为止,否则还要继续练习。从此,同学们在升旗时表现得非常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礼仪的养成教育,提高了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集体教育法

篇3: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 中小学生应该掌握与自己有关的礼仪知识, 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为其一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奠基。现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导下,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 推进学校礼仪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 我们常常会忽视礼仪的实质, 抓不住礼仪教育的核心。笔者以为, 学校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尊重, 尊重与礼仪紧密相连。

一、“礼仪”与“尊重”的统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尊重与礼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礼仪来表达尊重之意, 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堪称楷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有很多概念, 其中“文”和“质”是孔子思想体系里两个重要的概念。“文”, 是指人的外在文饰, 这里可以理解为礼仪;“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心尊重他人。孔子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 “文”与“质”的统一, 也就是礼仪这种外在形式与“尊重他人”的内容的统一。

在“文”和“质”中, 孔子首先看重的是“质”。孔子曾说:“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奏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 没有仁德之心作为内容, “礼”和“乐”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中曾记载,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 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 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 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 (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中, 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 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 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 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 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 如同绘画一样, 质地不洁白, 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 如果“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 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 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一致, 形式和内容要和谐。

孔子主张“质”为先, 但他轻视“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也不轻视“文”, 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 他认为“不学礼, 无以立”, 主张“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

“质”和“文”的关系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 但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也就是说, 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 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规范修饰, 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 缺乏真情实感, 就会显得虚伪造作, 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注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借用到礼仪教学上, 实际上孔子是在告诉我们, 只有尊重还不行, 还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把自己的尊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 必须从内心表达自己的尊重。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敬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但是, 我们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尊重呢?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只能借助一定的礼仪。孔子曰:“礼者, 敬人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 “礼”就是尊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 一切礼仪都将是傲慢的、虚伪的。”可见, 在中外哲人的心中, 真诚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

尊重二字, 应该是礼仪之本, 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如果不真心尊重别人, 礼仪会变得虚伪, 一不小心就会露出不尊重别人的马脚。但是尊重不仅仅是礼仪, 礼仪只是尊重的外在表现, 把对方看成和我自己一样的平等个体才是尊重的内容。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 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 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 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

尊重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 尊重是“里”礼仪是“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表里一致, 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尊重别人, 与人为善, 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同时注意必要的礼仪, 不经意间, 我们就收获他们的一份尊重与敬佩。

那么, 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尊重他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 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敬重他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亚圣孟子也曾说:“尊敬之心, 礼也。”《礼记·曲礼》开头就强调“毋不敬”。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方面很注重“敬”, 这个“敬”字就是“诚”, 因为古人云“敬者, 诚也”。所以, 我们符合礼仪的语言、符合礼仪的行动都要发自内心, 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

礼仪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人多少实际利益, 而在于情谊的深浅, 这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有个俗语叫“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这个成语把礼仪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礼仪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那么, 这种礼仪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

在少数官场和各种社交场合中, 偶尔有巴结逢迎的场面, 那些巴结逢迎的人是尊重别人吗?当然不是, 因为他们不真诚。尊重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 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巴结”就是“尊重”, 误以为给自己说好听的话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这是非常错误的。“尊重”和“巴结”有本质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真心的、实事求是的, 后者是违心的, 是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在学校礼仪教育中, 我们不能只教学生一些表面的东西, 而要引导学生明了礼仪后面包含的更深刻的东西, 也就是说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实质, 看到礼仪所包含的“尊重别人”这一内容。如果单单一地教具体的礼仪而不让他们看透礼仪的实质, 在遇到变化了的情况时, 他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 而且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真心尊重别人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将为同学们讲一节礼仪课, 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 在接下来的课中, 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同学扮作送水工, 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门, 进门, 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于是, “送水工”和教授又来了一次表演, 一切按照教授指点的那样做, 所有动作结束后, “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教授, 教授说:“这位同学, 你可以下去了。”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 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他们换鞋, 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 送水工离开时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教授, 我需要一声谢谢。”教授呆住了, 继而说了一声“谢谢”。

在故事里教授把礼仪当成了形式, 他内心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 所以在自己的礼仪课上做出了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事情。所以, 在礼仪课上, 要让学生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把礼仪融入自己的生活, 并且把自己符合礼仪的行为表现得非常自然, 而不用刻意按礼仪行事。

这个故事反映出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要求别人学会尊重人时, 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尊重他人?我们是否把尊重别人仅仅看成是一种礼仪?

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前,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树立尊重别人的意识才能尊重别人。如果没有让尊重别人的意识在心中扎根, 只是注意外在的礼仪, 那不是真正的尊重。例如, 上课前要向老师问好, 这个礼仪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 如果学生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 他就会心不在焉, 这个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由于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古今中外的礼仪有很大差异, 例如, 沿海地区吃饭时, 如果筷子不用, 要插在碗里, 而不能平放在碗上, 因为筷子象征着帆, 平放筷子象征帆倒了。而在某些平原地区, 筷子不用时不能插在碗里, 因为只有祭祀时才把筷子插在碗里。虽然如此, 但各种礼仪的实质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尊重别人。所以, 给学生讲礼仪时, 我们一定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四、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 而礼仪教育是培养“奴才”,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不能用礼仪来约束学生。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有些教师心存疑惑:礼仪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呢?笔者以为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 而是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作为一种表示尊重的外在形式, 礼仪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 更表现在符合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 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这是对礼仪教育的充分肯定。

曾经有桃园五中风雪天搞校庆典礼的新闻, 新浪博客之后在其首页做了专题报道, 批评的人不少, 很多人认为那是培养奴才。其实, 这有点上纲上线。笔者以为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 它只是一种尊重的表达形式, 与培养奴才还是培养主人毫无关系。把学生参加校庆迎接贵宾说成培养奴才, 这反映出某些人的礼仪意识严重缺乏。对此, “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论述, 刘先生说:“礼仪, 体现文明、秩序、热情等, 这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行为。如果学生参加学校的庆典, 就是培养奴才, 那么学生埋头做卷子, 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寒风刺骨会冻坏了孩子, 那么, 教室里四季如春会不会让学生降低免疫力呢?你既然天天抱怨孩子缺少吃苦精神, 为什么又剥夺他们尝试‘真实生活’的权力?”包括重视礼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被批判的对象, 被鲁迅那一代人骂得狗血喷头, 但随着“大国崛起”, 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没必要把重视礼仪之类的东西当成封建糟粕。

由于把讲礼仪当成封建糟粕, 我们的礼仪教育步履蹒跚, 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礼仪教育, 这导致我们的学生礼仪意识很缺乏。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的董继康老师曾说:“今年参加省里的比赛, 同车里有很多东部地区的学校代表, 那么多优秀的孩子, 多么俊俏帅气, 节目拿了各种奖项。领导高兴, 指导老师高兴, 孩子们高兴。在回来的路上, 有的学生脏话连篇, 我的精神近乎崩溃, 我说领导及评委老师看到这一幕会做何感想呢?所以我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都会演戏。并且演技很高, 高到无技巧。”这都是学生没有学习礼仪, 素养不高导致的。

对礼仪的重要性, 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 我觉得自己很多事情的失败就是不懂礼仪。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 我感觉在礼仪方面我还很欠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礼仪方面的欠缺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好感, 以致失去友谊甚至根本不能和别人形成友谊。因为大家都喜欢彬彬有礼, 能够体贴照顾自己的人。在学生以后的求职中, 礼仪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敢过高估计, 但为人处事的作用我觉得怎样高估都不会过分。很多人没有高深的知识, 但由于懂得礼仪, 做事得体, 能够体谅他人, 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因而在事业上得心应手。

当然, 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正常人际交往礼仪, 绝不是带有奴性的官场礼仪。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奴才, 需要的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 需要的是人格独立坚持真理的学界伟人, 需要的是取舍有度经营有道的商界奇才。我们不但不教给学生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奴性官场礼仪, 而且要引导学生远离奴性官场礼仪。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远离奴性文化, 做一个正直的人、坦荡的人、有自尊的人。

篇4: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关键词:强化;文明礼仪;德育;环境

在校园当中不时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令我们为之痛心疾首的行为或言行,深深刺疼我们身为人师的心灵。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文明古国,文明大国时过境迁?……社会不良风气的熏陶,留给我们的只是这种莫名的痛!教育先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非常赞赏这句话。文明习惯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今教育中最“急”的部分。正如有的教育专家说,要看一个学校的教育如何,只要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基本知道学校的情况。

一、学生形成不文明习惯的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和专门的调查分析,特别是对违纪学生的调查,我认为许多不文明习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生大部分是农家子弟。农村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粗话、吵架、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因小事而大打出手更是大有人在,粗言俗语,邻里关系紧张,环保意识差,社会公德,公共秩序遵守差。社会环境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成长,在意识深处留下了劣根。

2、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家长只一味大搞经济建设,将精力投在如何供孩子吃好、穿好上,而忽视了精神上的培养,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养而不教。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为所欲为。近年来,农村离异家庭不断增加,对子女缺少管教和关爱,使学生压抑、孤僻,出现不当行为,甚至酿成犯罪。

3、心理因素。许多违纪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处在边缘地位,只能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潜移默化,但却不一定能接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加之学生一多,可能忽略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4、教育和意识。我国,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了教育理念和意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有大的进步,但相对而言,学生文明意识淡薄,劳动意识、个人生活能力差,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意识根本不存在。

二、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方法策略

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巨的而又长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师用细致的态度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制定详细规章制度,建立文明教育宣传体系。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必须制定必要的纪律和规定、制度等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养成文明习惯。 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高,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去约束,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和恒心,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强大的教育宣传体系。 并且注重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在班会课、综合教育课及课外活动时间,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完善监督机制。教育贵在坚持。文明习惯的养成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还必须反复训练和持之以恒。比如我校学生佩戴胸卡的问题,抓一段时间效果较好,过一段时间情况就差,则只有反复抓,坚持抓。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日常言行的监督力度。除发挥学生会和学校的值周制度外,多增设学生监督岗位和教师监督岗位,检查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和行为;增设专门的学生卫生监督员,检查学生乱扔乱倒垃圾的工作;增设礼仪监督员,检查学生的着装打扮和佩带首饰等情况,逐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坚强榜样示范作用,奖优罚劣,赏罚分明。文明习惯教育中,班主任老师应注意对学生的良好行为提出适当的表扬、奖励、肯定,使得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對学生的不良习惯或不当行为提出批评、惩罚、否定等,使某些行为减弱,消退,帮助学生克服不文明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促进学生的上进心,好胜心,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班主任应“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表,在文明行为习惯上处处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同时,在学校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的基础上,班级当中也给予其适当的奖励,也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结语

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做大量细致、长期的工作,使学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发生某种行为时,立刻能在脑海中反映出是好是坏,从心理上养成文明行为。

篇5: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总结

上一星期我们学校开展了文明礼仪周的活动。这次活动过后,对我有很多启发,也让我对文明礼仪的做法有了很大的了解。老师在班会课上给我们说在校园内不得三人并行,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人,行文明礼。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篇6: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一、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通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全体干部教师主动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坚持群众路线,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干部教师提高自身文明素养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坚持领导带头,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礼节、礼貌。努力树立领导干部明理、懂礼、守纪的良好形象,带动广大教职工将活动推向深入。四是坚持养成教育,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文明礼仪的养成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坚持天天讲、月月讲,逢会就议、碰头就议,建立监督、奖惩机制,保证文明礼仪教育不断线,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二、科学设定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确保入脑入心。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党员干部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市中小学教师十不行为规范》,学习宋作爱、催学选、王乐义、王伯祥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校开展党支部和党员以在党内承诺、向社会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双诺制,签定党员承诺书,将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综合运用记笔记、写体会、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习质量。每人记读书笔记不少于3000字,写心得体会不少于2篇。建立健全学习、考勤、抽查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等制度,开展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展评活动次。组织文明礼仪基本知识考试,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掌握。通过条幅、宣传栏、文明礼仪长廊、网站、警示牌等大力宣传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文明礼仪基本知识,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形成强大的引导力。二是深入查摆问题,切实抓好整改。按照边学边查边改的原则,在学校全体人员中,开展不文明行为自查活动,将目前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找出来。同时,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认真查找单位及干部教师存在的不符合文明礼仪的问题。每名干部教师将查找出的问题,认真梳理,列出清单,确定整改时限,切实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查找出的问题及整改时限及时向本单位干部教师公开,接受监督。三是全面总结提高,健全长效机制。根据教育工作特点和岗位业务职能,建立健全干部教师文明礼仪标准、保障措施等规章制度。根据干部教师文明礼仪基本要求,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考核评比等制度进行充实修改完善,努力形成文明礼仪教育长效机制,并巩固扩大成果,推进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三提升文明礼仪意识促学校和谐发展效果显著

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规范、不断实践,对文明礼仪教育有了更深远的认识,每位教师的文明礼仪素质大大增强,校内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氛围,学校科学和谐发展效果显著。

篇7: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见》,我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主要做法如下:

一、抓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浓郁的文明礼仪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主题特色”建设: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文化环境做到整洁典雅,在校园悬挂喜闻乐见的、符合学生特点的美术、书法作品名人名言形成特色校园文化,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班主任还组织学生逐条学习了《汶南实验学校学生礼仪规范》、与此同时,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用激励性的班训、有感召力的板报、班级评比专栏、班级荣誉角、少先队角、学生广播台等学生宣传阵地,形成学校健康的人文生态景观,使学生受到绿色生态景观和健康文化氛围的熏陶,促使学生“人人知文明,个个行礼仪”,“全面发动、人人参与”这样良好氛围的形成。

二、抓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文明型的师资队伍

采取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礼仪》,让每位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道德,加强“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等方面的学习和思考。“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要求教师能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制定系列活动方案,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增强“全员管理”的意识,为构建文明型教师队伍打下基础,从而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教师中开展“学公约,找差距”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开展思想作风建设,对照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陋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加强“三满意”服务意识。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勤奋学习,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自身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三、抓“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以开展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重点内容;以“唱响国歌、遵守规则”为突破口,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把“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小处入手,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校园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以“唱响国歌”活动为抓手,规范升降旗仪式。唱准、唱响国歌,精心设计升旗仪式,规范训练升旗手。并在国旗下讲话中安排文明礼仪内容,逐步培养同学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逐步树立自身的文明形象。另外,抓好开学典礼之时,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自身的未来,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责任。

(2)、开展“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展校园礼仪风采。更具体更明确。少先队和学生会全校文明礼仪进行检查,再围绕“细化”的养成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其在学中做,在做中“悟”。

(3)、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培养学生健康情趣。以礼仪、礼节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同学开展“我身边的礼仪故事”征文大赛。利用各班板报宣传、宣传窗交流“我身边的礼仪故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八个一系列活动,即:举行一次文明礼仪宣誓活动;写一封文明礼仪倡议书;听一次国旗下文明礼仪讲话;开一次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的班队会;写一篇文明礼仪主题征文;观看一场文明礼仪教育的电影;开展一次“书香教室、礼仪课堂”活动;进行一次社区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号召全校同学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把文明礼仪知识与课间游戏结合起来,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文明行为,又展示了我校文明风采。

四、抓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是我校的教育理念,而行为规范教育又是实施好这一教育理念的基础。抓住行规达标这一契机,以“爱校爱班”为主题,以开展“树文明形象,展你我风采”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掀起学校行为规范训练新高潮。开展爱校护校我先行、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用语我必行等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两会”、“一做到”,即会说、会走;做到主动承担一项家务,培养一种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值日员的作用,通过检查监督,捕捉学习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和不良行为,每周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反馈,促进学生讲礼仪、讲文明的习惯的养成。

五、抓“知耻、感恩、责任”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努力引导学生明荣辱、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通过开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讲故事活动“我是护绿小使者”主题班会、“诵儿歌 创童谣”、“安全教育周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在主体参与过程中,激活知耻心,唤醒感恩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与法纪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构筑起一条“诸育互通,德融其中,相融而绿”的德育生态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取得显著的成效。

汶南实验学校

篇8: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 “学在官府”的局面已被打破。“六艺”之教偏重于技艺、军事训练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当时教学的客观需要。所以, 孔子改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作为讲授的基本教材。《礼》即讲授礼仪修养的教科书。孔子对礼教非常重视, 认为“不学礼, 无以立”。他的一系列礼教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说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 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 也是儒教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丘闻之, 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非礼, 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 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 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哀公问》) 没有礼, 就无法敬天地;没有礼, 就不能分君臣上下不同等级;没有礼, 就不能分家族亲戚的亲疏远近。可见, 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二、“吾日三省吾身”指出要通过思考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靠自我意识的建立,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述而) 是用自己的良心审问自己的品德行为以提高自己美好品德心理的漫长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利于良好礼仪习惯的铸成。

1. 注重营造浓厚的氛围。

“学校无闲处, 处处教育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必然要受环境的熏陶。催人奋进的环境, 能激励人进取, 腐败颓废的环境, 能使人堕落。因此, 教育环境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 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 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 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因此, 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 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浓郁的文明礼仪知识, 比如说在校内布置醒目的礼仪宣传橱窗, 展现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和礼节,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还可张贴文明礼仪知识小报, 布置文明礼仪格言, 便于学生记忆;各班教室的黑板报上, 可以展示同学在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活动中的独特感受;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定期向同学们介绍文明礼仪知识并表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2. 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孔子说:“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 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 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应明确、具体、详细, 提高可执行性。

此外, 还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所以然”。告诉他们说声“对不起”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 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 能让他人相信你, 接受你, 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3. 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 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 因此,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 必须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 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使文明礼仪被同学们接受, 并内化成一种好习惯, 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教育活动。

1.从常规训练入手, 使文明具体化。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文明知识学习后,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明礼仪的内容, 运用文明礼仪待人接物, 我们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严格训练。对的及时表扬, 错的及时批评教育, 还可创设一定的情境, 教育他们同学相处、师生相处使用好礼貌用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查找不文明行为。动员学生做一名“文明礼仪监督员”, 对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接触的人进行调查、监督, 并将发现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向师生通报, 促使同学讲礼仪、用礼仪;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 互相监督, 从细节做起, 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还可举办中队主题队会,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使他们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

3.进行家校互动, 将文明礼仪教育拓展到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 会对小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 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有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 而道德教育又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西周统治者曾提出“敬德保民”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治家格言》都凝结着历代家庭教育的智慧。作为学校要及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 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4. 开展社会实践, 挖掘校外资源。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关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为常用。”我们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就是要让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 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公民, 只要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 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9:学校文明礼仪工作计划

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中小学生应该掌握与自己有关的礼仪知识,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其一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奠基。现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学校礼仪教育至关重要。但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常常会忽视礼仪的实质,抓不住礼仪教育的核心。笔者以为,学校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尊重,尊重与礼仪紧密相连。

一、“礼仪”与“尊重”的统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尊重与礼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礼仪来表达尊重之意,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堪称楷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概念,其中“文”和“质”是孔子思想体系里两个重要的概念。“文”,是指人的外在文饰,这里可以理解为礼仪;“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心尊重他人。孔子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礼仪这种外在形式与“尊重他人”的内容的统一。

在“文”和“质”中,孔子首先看重的是“质”。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没有仁德之心作为内容,“礼”和“乐”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中曾记载,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如果“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一致,形式和内容要和谐。

孔子主张“质”为先,但他轻视“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也不轻视“文”,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

“质”和“文”的关系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规范修饰,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就会显得虚伪造作,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注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借用到礼仪教学上,实际上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还不行,还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把自己的尊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必须从内心表达自己的尊重。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敬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但是,我们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尊重呢?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只能借助一定的礼仪。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礼”就是尊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是傲慢的、虚伪的。”可见,在中外哲人的心中,真诚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

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如果不真心尊重别人,礼仪会变得虚伪,一不小心就会露出不尊重别人的马脚。但是尊重不仅仅是礼仪,礼仪只是尊重的外在表现,把对方看成和我自己一样的平等个体才是尊重的内容。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

尊重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尊重是“里”礼仪是“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表里一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

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注意必要的礼仪,不经意间,我们就收获他们的一份尊重与敬佩。

那么,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尊重他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敬重他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亚圣孟子也曾说:“尊敬之心,礼也。”《礼记·曲礼》开头就强调“毋不敬”。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方面很注重“敬”,这个“敬”字就是“诚”,因为古人云“敬者,诚也”。所以,我们符合礼仪的语言、符合礼仪的行动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

礼仪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人多少实际利益,而在于情谊的深浅,这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有个俗语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成语把礼仪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礼仪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那么,这种礼仪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

在少数官场和各种社交场合中,偶尔有巴结逢迎的场面,那些巴结逢迎的人是尊重别人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真诚。尊重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巴结”就是“尊重”,误以为给自己说好听的话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尊重”和“巴结”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真心的、实事求是的,后者是违心的,是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在学校礼仪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教学生一些表面的东西,而要引导学生明了礼仪后面包含的更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实质,看到礼仪所包含的“尊重别人”这一内容。如果单单一地教具体的礼仪而不让他们看透礼仪的实质,在遇到变化了的情况时,他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而且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真心尊重别人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将为同学们讲一节礼仪课,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在接下来的课中,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同学扮作送水工,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门,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于是,“送水工”和教授又来了一次表演,一切按照教授指点的那样做,所有动作结束后,“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教授,教授说:“这位同学,你可以下去了。”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他们换鞋,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送水工离开时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教授,我需要一声谢谢。”教授呆住了,继而说了一声“谢谢”。

在故事里教授把礼仪当成了形式,他内心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所以在自己的礼仪课上做出了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事情。所以,在礼仪课上,要让学生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礼仪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且把自己符合礼仪的行为表现得非常自然,而不用刻意按礼仪行事。

这个故事反映出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要求别人学会尊重人时,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尊重他人?我们是否把尊重别人仅仅看成是一种礼仪?

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尊重别人的意识才能尊重别人。如果没有让尊重别人的意识在心中扎根,只是注意外在的礼仪,那不是真正的尊重。例如,上课前要向老师问好,这个礼仪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学生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他就会心不在焉,这个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由于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古今中外的礼仪有很大差异,例如,沿海地区吃饭时,如果筷子不用,要插在碗里,而不能平放在碗上,因为筷子象征着帆,平放筷子象征帆倒了。而在某些平原地区,筷子不用时不能插在碗里,因为只有祭祀时才把筷子插在碗里。虽然如此,但各种礼仪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尊重别人。所以,给学生讲礼仪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四、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而礼仪教育是培养“奴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用礼仪来约束学生。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心存疑惑:礼仪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呢?笔者以为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而是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作为一种表示尊重的外在形式,礼仪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符合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这是对礼仪教育的充分肯定。

曾经有桃园五中风雪天搞校庆典礼的新闻,新浪博客之后在其首页做了专题报道,批评的人不少,很多人认为那是培养奴才。其实,这有点上纲上线。笔者以为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它只是一种尊重的表达形式,与培养奴才还是培养主人毫无关系。把学生参加校庆迎接贵宾说成培养奴才,这反映出某些人的礼仪意识严重缺乏。对此,“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论述,刘先生说:“礼仪,体现文明、秩序、热情等,这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行为。如果学生参加学校的庆典,就是培养奴才,那么学生埋头做卷子,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寒风刺骨会冻坏了孩子,那么,教室里四季如春会不会让学生降低免疫力呢?你既然天天抱怨孩子缺少吃苦精神,为什么又剥夺他们尝试‘真实生活’的权力?”包括重视礼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被批判的对象,被鲁迅那一代人骂得狗血喷头,但随着“大国崛起”,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没必要把重视礼仪之类的东西当成封建糟粕。

由于把讲礼仪当成封建糟粕,我们的礼仪教育步履蹒跚,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礼仪教育,这导致我们的学生礼仪意识很缺乏。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的董继康老师曾说:“今年参加省里的比赛,同车里有很多东部地区的学校代表,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多么俊俏帅气,节目拿了各种奖项。领导高兴,指导老师高兴,孩子们高兴。在回来的路上,有的学生脏话连篇,我的精神近乎崩溃,我说领导及评委老师看到这一幕会做何感想呢?所以我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都会演戏。并且演技很高,高到无技巧。”这都是学生没有学习礼仪,素养不高导致的。

对礼仪的重要性,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自己很多事情的失败就是不懂礼仪。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感觉在礼仪方面我还很欠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礼仪方面的欠缺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好感,以致失去友谊甚至根本不能和别人形成友谊。因为大家都喜欢彬彬有礼,能够体贴照顾自己的人。在学生以后的求职中,礼仪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不敢过高估计,但为人处事的作用我觉得怎样高估都不会过分。很多人没有高深的知识,但由于懂得礼仪,做事得体,能够体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在事业上得心应手。

当然,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正常人际交往礼仪,绝不是带有奴性的官场礼仪。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奴才,需要的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需要的是人格独立坚持真理的学界伟人,需要的是取舍有度经营有道的商界奇才。我们不但不教给学生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奴性官场礼仪,而且要引导学生远离奴性官场礼仪。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离奴性文化,做一个正直的人、坦荡的人、有自尊的人。

上一篇: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下一篇:把你放在心尖上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