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

2024-04-07

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精选8篇)

篇1: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

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吴庆华

仔细翻看近几年各省市的历史中考试卷可以发现,中考命题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少了很多直接式的设问,而代之以大量的情景式命题。以往的命题形式大多是直接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命题形式固然简单,直奔主题,但形式过于单一。

所谓情景式命题,即在试题中使用各种资料创设问题情景,将考查的知识点置于情景之中,在情景中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情景资料,根据情景的提示找出问题,从而解答题目。情景式命题丰富了试卷形式,增强了试卷的可读性,而且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研究情景式命题,特别是研究试题中创设情景的形式和技巧,可以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很多启示,从而使得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目前情景式命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图片为情景进行命题

2010年各省市的中考历史试卷在试题中都大量地运用图片来命题,比如,2009年无锡市中考历史试卷使用了23张图片,2010年山东聊城中考历史试卷中共使用了15张图片。没有使用图片的试卷几乎没有,而且几乎每一种题型中都能看到图片。试题中使用图片来创设情景,使得整个试卷图文并茂,更加形象生动,一改中考试卷以往单调枯燥的风格,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解题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加试题的灵活性。可以说,使用图片来命题已经成为中考历史命题的一种趋势。

试题中利用图片来创设情景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辅助型作用,这样的图片只是将试题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形象化,用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不影响解题,不看图片也可以答题。

比如,(2009年·无锡)鸦片战争博物馆以一杆折断的烟枪作为标志性建筑物(见右图)。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海滩,一位民族英雄下令销毁了收缴的数百万斤鸦片,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A.关天培 B.左宗棠 C.林则徐 D.邓世昌

二是题干型作用,这样的图片直接被命题者作为题干使用,以图为题,考查的历史知识点也包含在图片中,这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图片,从图片中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说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才能解答题目,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更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就相应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

比如,(2009年·河北)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特别是教材插图,设置教学情景,编制创新试题,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在西方文明之源的教学中,为了突出四大文明古国与古希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地理类型诞生不同的文明类型,我利用教材插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教学情景。

A

B

C

D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四张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①上面四张图片中所示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哪一项?

②A、B、D三张图片所示的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属于哪一种文明类型?

③图C所示的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文明类型?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充分利用了教材插图,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运用图片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和应试能力。

二、以时事新闻为情景进行命题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而且很多时事新闻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或者历史背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而今天的时事新闻也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试题中运用时事新闻来创设命题情景,可以很好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调动起学生解题兴趣。所以在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到大量试题都以时事新闻为命题情景,从时事新闻中寻找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点来引出问题。

比如以下试题:

1.(2010年·无锡)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是“活”的《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让画上的人物全部活动起来,熙来攘往,昼现夜隐,12世纪中国绚丽的城市画卷被生动演绎出来。请问《清明上河图》是哪位画家的传世名作?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吴道子 D.张择端

2.(2010年·青岛)有人认为,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将成为丰田公司的“滑铁卢”。“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克伦威尔 B.圣马丁 C.罗伯斯庇尔 D.拿破仑

3.(2010年·威海)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这些题目都选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平时生活中基本都听说过的新闻作为命题情景,很好地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留心近期发生的时事新闻,寻找与历史教学的结合点,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景。

比如,2010年10月3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德国也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当天德国政府向法国政府交付了6870万欧元(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

根据这一新闻,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教学: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所在的是哪一军事集团?一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②决定德国一战赔款的是哪一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了什么条约?

③东西德统一是在哪一年?是哪一次战争引起了德国的分裂?

④德国花92年还完了一战赔款,你从德国政府的还款行动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以时事新闻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历史的踪迹,思考历史,培养学生政史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

三、以影视材料为情景进行命题

随着电视和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量优秀的电视剧和电影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在众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占了很大比重,为普及历史知识提供了一条大众化、娱乐化的途径,这也为历史试题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近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到很多以影视资料创设情景的题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比如以下试题:

1.(2010年·青岛)有一位外国人搜集了四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①《鸦片战争》②《四渡赤水》③《甲午风云》④《重庆谈判》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2.(2009年·无锡)下面四幅电影海报反映的历史主题都是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3.(2010年·安徽)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这些题目都是以影视作品为问题情景,将命题者要考查的历史知识用影视作品的名称呈现给学生,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这样的题目不仅吸引人,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激起了学生的解题兴趣,而且在问题设计上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命题形式,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由于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组织学生观看很多的影视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恰当地引入影视作品为课堂教学服务,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两种方式将影视作品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景。一是利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进行辨析,判断影视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比如,在学习了“三国鼎立”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来寻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不符合历史的情节;在学习了“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判断电视剧《水浒传》某一片段中人物的衣食住行是否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等等。二是让学生以影视作品为切入点,寻找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了抗日战争后,先让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举起手来》、《小兵张嘎》、《南京!南京!》、《亮剑》等等,以《南京!南京!》为问题情景,设问:学生这部电影是以抗日战争中的哪一事件为背景的,以此引导学生复习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知识;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以给学生介绍电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电影作品的历史背景,加深对二战重要事件的印象。

四、以乡土史为情景进行命题

乡土史,一般指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每个地方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着杰出的历史人物。乡土史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很强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很容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中考命题者很好地利用了乡土史这一优势,以乡土史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寻找课本知识与乡土史的结合点,并以此设计问题。比如以下试题:

1.(2010年·安徽)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科学文化大放异彩

(1)中国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__________

(3)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

2.(2009年·潍坊)王尽美是从潍坊大地上走出来的早期共产党人,他的主要事迹是

A.参加了中共“一大” B.领导了潍坊抗日斗争

C.建立了中共潍县县委 D.指挥了潍县攻坚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乡土史创设教学情景,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性作用。乡土史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找教材内容与乡土史的结合点,并以此创设教学情景。以乡土史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小到大”,二是“由大到小”。这里的“小”是指乡土史,“大”是指整个历史。“由小到大”是以乡土史为切入点,来分析与之相关的整个历史事件。比如,在学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我查阅了无锡乡土史,找到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荣氏兄弟。荣氏兄弟是无锡的骄傲,每个无锡人都很熟悉,荣氏企业的发展也就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直接围绕着荣氏企业的兴衰来开展教学。通过了解荣氏企业的发展概况,学生也就对整个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有了整体的认识。“由大到小”是通过教材学习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后,让学生来找找乡土史中与之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学习了抗日战争之后,我让学生到图书馆查查在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印象和认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以上是中考试题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情景式命题,除此之外,创设问题情景的形式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命题者精心钻研、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对考试的一种改革与创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开动脑筋,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研究情景教学,真正使得教学与评价相得益彰,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追求。

篇2: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所有的教师习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地读、讲,而学生只好眼睛死盯着课本读、写。课堂气氛十分枯燥、索然无味。经过这次学习培训及新课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情景式教学方案。情景教学就是指教师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其实就是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让我真正的在教学领域大开眼界,对自己的学习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自己的一些偏见看法。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实际操作、知识理蕴,并把它们巧妙地的融合在一起。

在教学中我充分采用情景式教学,学生不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实际操作,还反映现实生活对语言规律的需要,语言交际的社会情景,提示语言所表述意义的基本因素之一。这种新奇的教学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兴趣盎然。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景,抓住学生表现欲强、活泼好动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激发学生进行交际活动。让学生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否则,就是一堆干巴巴的知识的罗列,如何让学生提起情趣,所以说情景式教学对于学生极具说服力。而且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会让学生进行模拟角色表演,进行会话表演,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一步的新知识的呈现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景模式下,学生更易于在模仿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以情景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范围的运动中演练情景,既发展了学生的耐力素质,完成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趣味性。

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种学习方式更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情境。可以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参与者。这样,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

篇3: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新学考,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高中地理

一、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构建

(一)新学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新特点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 年版)》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品质三个角度,明确了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具体考核要求。其中,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四个认知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对一线教师提出了层次性教学的要求。学科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知识的考核之间联系紧密,学科知识层次性考核的背后隐藏着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性特征,学科品质是在上述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学考背景下,地理教学对一线教师提出了层次性教学的要求,因此复习课堂需在内容选取、复习要点整合、复习难度把控上体现该要求,力争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明确复习方向,落实复习要点,提高复习效率。

(二)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界定

知识要点归纳、典例分析、巩固练习等环节是传统复习课堂的基本模式,容易导致知识点重复学习,存在难以形成对方法和知识的总结、提高的弊端,导致复习课堂效率低下。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是在应对新学考背景下地理教学新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区域情景—分层设问—活动探究—整合要点”等主要的教学环节来实施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满足高中地理对学考、选考不同层次的考核要求。

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以全新的情景、巧妙的设问以及创设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课堂环境,训练学生“以点概面”的学习方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学习创造性,让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课例设计

笔者以贵州省为区域载体,围绕必考和选考的考核要求,运用“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基本流程,对具体课例进行了如下设计。

【情境创设】

贵州省平均海拔1100 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高达31%,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省内石灰岩广布,为可溶性岩石,易导致地表水严重渗漏,且地下石灰岩溶蚀于水易形成溶洞暗河,自然风光神奇秀美。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速率低,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贵州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灾害性天气频发。图1 为贵州地形图。

【分层设问】

任务单1

①地形:贵州地处______高原,地势______高______低,地表起伏______(大或小)。多溶洞、地下暗河等喀斯特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为______。(云贵;西;东;大;流水侵蚀)

②气候:读贵州气候统计图(图2),贵州属于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为______,但夏季比同纬度地区凉爽, 是因为山地气候表现出显著的______;地域分异特征。(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势海拔高;垂直)

任务单2(挑战题二选一)

A组题

贵州土壤______(瘠薄或深厚),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瘠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速率低;山地多坡度陡,降水集中,水土易流失;气候温暖湿润,微生物分解作用快)

B组题

贵州山麓自然带为______,当地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基地,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任务单3

①贵州交通线路总体密度______,交通线多呈______字形分布,交通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主要自然原因为______;______。(小;“之”;山高谷深,地表崎岖;多溶洞暗河,地质条件复杂)

②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有:______。(滑坡、泥石流)

任务单4

①贵州山区聚落总体规模______,多呈现______状分布,人口数量______。(小;点;少)

②贵州山区聚落多分布在______,聚落在此布局的主要自然优势有:______;______。(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相对充足)

③夏季危害山区聚落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为:______。选一种气象灾害,结合材料信息,从水循环角度(见图3)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干旱、洪涝;洪涝———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落差大,流水速度快,洪水流量集中;坝子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干旱———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难以存留)

【学习资源】

自制3 分钟小故事,视频编辑突出呈现浙江和贵州在交通线路、聚落布局两者的显著差异。

本课例设计主要围绕必修Ⅰ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三节课内容展开,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考核内容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三部分,分别对应“理解”“理解”和“简单应用”三个考核要求,任务单1、任务单2 对应上述内容和要求加以设计,其中在任务单2 中渗透了加试要求“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总体考核难度低的特点,课堂实施以自主学习方式展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节考核内容有“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和“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分别对应“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两个考核要求,任务单3、任务单4①②对应上述内容和要求加以设计,在任务单3①、任务单4②中渗透加试要求“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结合考核难度增加的特点,课堂实施以同桌合作学习为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的考核内容有“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和“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分别对应“理解”和“简单应用”两个考核要求,任务单3②、任务单4③对应上述内容和要求加以设计,其中在任务单4③中渗透了加试要求“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结合考核难度高的特点,课堂实施以小组探究学习方式展开。

三、地理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实践思考

研读《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 版)》,选取典型区域,整合教学内容,编辑情景素材,层次性设问,实施课堂活动,是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笔者选取贵州为区域背景,结合贵州多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旱涝多发等区域突出特征,选取并整合了关联度高的必修I《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三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编辑情景素材、层次性设问、实施课堂活动等环节。上述教学流程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需重点关注下列事项。

(一)对内容取舍的理性思考

1.学考、选考层次性教学定位

地理学科知识考核要求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地理测试采取闭卷式,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发展要求”内容及选修模块相关内容。其中,学考必考题满分70 分,识记、理解要求的试题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要求的试题约占35%。选考加试题满分30 分,理解、简单应用要求的试题约占40%,综合应用要求的试题约占60%。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需根据考试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比例分配合理设计课堂试题。在贵州课例的课堂结束环节,笔者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了本节复习课涉及的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和加试要求等相关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复习方向。

2.围绕区域特征、考试标准整合复习内容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 版)》对高中地理必考、加试部分内容的考试要求落实到了章节的具体知识点,情景命题式复习课例设计需整合章节具体知识点,整合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区域典型特征,在编辑情景素材、层次性设问时应突出与该区域关联度最高的核心考核要点,避免面面俱到、牵强附会。在贵州课例层次性设问环节中,笔者舍弃了“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聚落的概念与分类”“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三部分复习内容,突出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地形条件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自然灾害及洪涝灾害的成因”等核心知识的考查。

3.根据考核要求分层次设计试题

目前的地理测试题中,选择题命题多采用主题式题组的命题方式,综合题命题多采用一点多面式、多点连接式两种命题方式。笔者认为,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的试题设计采用综合题的多点连接式命题方式更为恰当,此类试题设计具有难度调节可控性强、考核知识面广、前后连接性强的优点。在贵州课例中,笔者就采用多点连接式命题。同时,试题设计突出分层次的特点,如任务单1 突出必考“理解”要求,任务单2、3 突出必考“理解”和“简单应用”要求,任务单4 突出必考“综合应用”和加试要求。试题设计一般按照必考要求的“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加试要求的顺序命题,根据生源基础有选择性地把“综合应用”和加试要求类的题型加以筛选或删减,以达到课堂复习难度和学生水平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二)对试题创设的价值思考

1.情景设置的贴切性

情景设置需以区域为载体,以学考、选考考核要点为核心,以为设问服务为目的,对原始素材经过筛选、剪辑和整合,使学生解题时需要用到的显性、隐形信息均能串联其中。情景材料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情景材料的选取与剪辑需满足科学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科学性是命题编制的生命,凡是科学界没有统一认可的观点、结论不可以在情景中出现,地理学权威报刊及相关文章可以作为取材的来源。材料呈现要符合高中学生实际水平,选取的材料应该是有利于考核和评价学生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的典型内容。选材来源多样性对命题者的觉察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具体来源可以是教材、书刊、专业地理网站、地理热点时事材料等。

同时,情景设置必须凸现蕴含性。通过材料创设的情景,应与考试标准或课本中的重要原理、观点、知识点相对应与联系,体现基本原理与实际情景的结合,材料中含有的信息,应包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以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材料中提及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原理来分析说明,也可以是同一原理的不同具体应用,但对原理的运用应有明确的限制,如用贵州课例分析气象灾害的自然原因时,情景材料提供了水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方向。

2.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设问的考核依据来自《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设问的考核角度可以是知识角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也可以是能力角度(信息获取解读、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等)。设问的行为动词众多,如简答、简析、列举、比较、推测、描述、归纳、探究等,行为动词的差异体现命题指向性和考核要求的差异。设问直接影响课堂复习生成过程,因此设问需科学,避免设问不明确、要求过高、有歧义等现象。

设问必须体现知识的主干性。历年的高考和学考都强化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主张用教材相关知识分析材料、解答设问,重点考查学生掌握教材相关内容时是否抓住了主干知识。在设问中,要以主干知识网络中的交汇点结合热点作为设问的起点和着力点,联系和整合知识;在设问中,要以学生用学科知识去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易混或易误点作为设问的关注点,联系和整合能力。

3.答案呈现的规范性

答案以科学、简洁为宗旨,答案的出处来自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和对情景材料的解读,能有效反馈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核要求。拟制答案要注意从材料的不同角度全面地作答,更要突出重点和主旨,提纲挈领地回答。地理试题的答案应突出严密性,答案的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概括,尽量使用学科语言,对基本知识的表述要尽量把课本语言和材料中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在贵州课例任务单1 描述贵州的气候特征中,学生容易对冬、夏季气温特征的描述词汇出现高温、炎热、凉爽、低温、寒冷、温和、温暖、气温高、气温低等的混淆,此时试题答案必须体现严密性和科学性,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在该问题上长期得不到有效更正。答案的组织要依照材料展开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在贵州课例“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洪涝主要自然原因”中,笔者从季风气候、洪水来速、排水不畅的逻辑角度,分别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三个环节,层次清晰地组织了答案。

(三)对教学流程的操作思考

1.学生地位需突出教师点拨需跟进

课堂活动的开展多采用问题解决法,落实到层次性设问这个流程,就需要在设计问题时由简到难、逐步加深,适应多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争取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同时在实施课堂活动的环节中,采取多种组织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贵州课例中,笔者采用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生成的牵引工作,还需全程跟进课堂活动,当学生遇到如下问题———概念模糊不清、解读信息出现偏差、基本原理出现科学性错误、答题思路不明、原理应用能力欠缺等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归纳、纠正错误。

2.学科能力需培养学科品质需渗透

情景命题式复习教学除了强化落实知识考核要求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科能力,如信息获取、地理特征概括、地理事物分析、地理原理应用等能力。在贵州课例设计中,文字和图中包含的地形特征、降水气温特征、岩石性质等信息,不仅帮助学生直接解答任务单1,也为任务单2、任务单4 高难度的题目解答提供了信息支撑,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解读素材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敏感度,锻炼了信息获取等学科能力。3 分钟的自制小故事,使学生直观感受浙江和贵州在交通线路、聚落布局方面的显著差异,有利于激发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在视频播放中,贵州的人类活动、多发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画面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

篇4:情景预测:从“未来”到现在

“情景”就是一种构想的、用来描述可能的未来(最终状态)的国景。最终状态是指从现在(初始状态)起发生的进化过程的终点。

情景预测有四种基本形式:一、美国模式。用于环境不确定时,对单个行为主体(如公司)的发展进行规划;二、法国模式。用于环境相对确定时,对多个行为主体(如若干工业部门)的共同发展进行协调;三、OECD模式。用于“战略对策”局势下(这时环境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塑造或确定,但竞争对手问的策略和行动不确定),对于利益冲突的多个行为主体(如美、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行机会和风险分析;四、欧洲共同体模式。用于环境不确定时,对于利益部分冲突的多个行为主体(欧洲共同体十二国)的发展,进行机会和风险分析。

和趋势外推法比,情景预测法有两个特点:第一,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一、环境的变化往往不确定;二、在对策局势下,竞争对手间的策略和行为通常不确定。第二,强调情景第一(即始于最终状态),这时时间路径(或发展途径)的分析方向是从“未来”(最终状态或情景)到现在,称回溯分析;而外推法正好相反,是从现在到未来,称预期分析。

预期分析存在一个潜在的危险:即时间路径“爆炸”(或激增),或指数增长。这时可能的发展路径数量激增以致不可能进行最优选择。例如,考虑下棋(如围棋或象棋)这样一个较简单的对策模型时,每走一步棋所能选择的下法(时间路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进行最优化计算,即使开动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也要算上上亿年(时间爆炸)。因此,目前人工智能的计算机下棋程序改用专家系统的办法,而不是去对每一种可能的走法进行最优化计算。

回溯分析强调首先构筑情景,即先只考虑有限的几种最终状态,然后向初始状态方向回溯分析各种时间路径,其目的在于避开时间路径爆炸的危险。例如下棋高手(专家)每下一步棋时,并非先考虑当前每一种可能的走法,然后选出一种最好的;而是往往脑子里先出现几种可能的“棋局”(情景),然后再就这几种有限的“棋局”考虑走法(时间路径分析)。

要强调的是,虽然所构想的各种情景原则上都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会完全实现,实际进化是各种情景的一部分要素的某种组合;这是由于:一、主要行为主体的目标和利益通常至少部分是冲突的;二、行动的最终结果往往只是某种妥协的局面。

情景预测分成两大步:第一步是构筑情景(静态分析),这是“要分析什么(和那些)最终状态?”的问题,强调情景第一;第二步是时间路径分析(动态分析),这是“怎样达到最终状态?”的问题,强调回溯分析。

时间路径分析分两种:1、规划型。考虑“怎样使计划(也是一种情景)‘按轨道运行’”。2、探索型。考虑“什么样的路径(在什么条件下)具有潜在的稳定性。”即进行稳定性分析。

前面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说明了为何要情景第一,下面要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时间路径的稳定性。耗散结构理论带来了关于进化和变革的新概念,其中进化的不可逆性和分枝点是两个重要概念。

社会系统和生命系统一样,其进化(例如经济发展或体制改革)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这有两个含义:一是强调发展路径和时间(或时机)的关系极大,即在某些关键时机(分枝点)走向未来的路不是“命中注定的”(或决定论的),而是可以选择的;二是强调“不可逆性”,若在某个关键时机决策失误,则这个错过的时机就再也回不来了。即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

例如,五十年代时,中国可以选择控制人口使之在二○○○年少于十亿的发展路径,而一旦错过了时机,到了七十年代再想选择上述发展路径(二○○○年人口少于十亿)就不可能了。

分枝点是进化中的一些关键时机,这时所发生的事件(决策也是事件),对于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化的列车就是在这些叉道口开往不同的方向。在分枝点行为主体可以作方向决策,这意味着进化的发展路径决不是“命中注定的”(或决定论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机会)在分枝点将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情景分析中,分枝点对情景的“实现”影响极大。

对于一个刚诞生的人或组织(如城市),或对于具有一定年龄的人、进行中的事物或发展中的社会来说,有许多未来(情景)是潜在可能的,但并非任何一种情景都是可能的。这是由于发展路径必须和下两个因素相一致(或不矛盾):一、参与发展的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是竞争、对抗还是合作);二、环境和历史的限制。这种一致(不矛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约束条件,因为它排除了乌托邦(或空想),或至少揭示了乌托邦的不稳定性。

——当连续的决策是由行为主体的稳定联盟,在意见一致和不违反限制因素(环境和历史)的情况下作出时,发展路径就是稳定的。

——当不存在上述稳定联盟,从而决策是在意见不一致或违反限制因素(环境和历史)的情况下作出时,发展路径就是不稳定的。

在模糊地带,关键的分枝点(可能)恰好未被注意就通过了,对于人类、社会或任何行为主体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已把稳定的进化路径和每一个分枝点的分布全都标明了的“导航图”,如果存在这种“导航图”也就不需要进行情景预测了。成功的未来研究可以“标出”一些分枝点,但毫无疑问仍会留下一些无法“标出”的分枝点。此外,还会有一些“标出”的分枝点事后被证明是没有后果或无关紧要的。

对潜在的时间路径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如制定改革方案),要强调来自经验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小步原则,另一个是最小阻抗路线原则。

从经验上看,社会进化是通过走很多较小的步子来逐步前进的即一个分枝点接一个分枝点的决策并实施。其基本想法是尽量不要跳过(或错过)分枝点,因为在分枝点要决定下一步的进化方向。当在许多连续的分枝点所作的决策是与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以制因素(环境和历史)相一致(不矛盾)并且注意进一步证实和巩固前面的决策时,进化是稳定的。

当在分枝点听做的决策并非来自稳定多数的一致意见,决策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即所谓“政策摇摆”或“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从而进化将变得不稳定。当少数人(或不稳定的多数联盟)为了建立某种“理想情景”(如乌托邦或空头许诺),而不惜采取“一锤子买卖”的决策和行动时,进化也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常常带来社会动乱。

稳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行为主体(或其联盟)间的团结一致,其形式可以是对少数形成优势的一种多数的联盟。若行为主体的某个联盟只是对暂时较弱的反对者形成优势,则往往意味着不稳定。这说明了实行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的必要性。

篇5: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漫川中学 海广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无效提问现状为“突破口”。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一边研究一边提高理论水平,一边实践一边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总结。

3、个人和群体相结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优劣互照,取长补短,课题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充分调动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4、讲究自主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自主权教给学生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论根基的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凸现的一种理论思潮,它对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核心观点是知识的建构。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建立的认知结构。

其中特别是情景创设,被看作是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情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知识,从而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而传统的课堂讲授,由于不能提供生动的、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使学习者难于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素质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应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①对象要素--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②目标要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③关系要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合作和多边互动;

④过程要素--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态势和畅通、及时的反馈渠道;

⑤方法要素--突出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思维的启发、知识技能的内化、能力与素质的转化;

⑥环境要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共振的教学氛围。以上这些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素质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3、现代教学论认为: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先由课题组成员对问题 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准备。再在课堂中具体实施,并由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探讨,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经验总结法:该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研究所提供的材料, 分析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发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情况进行比较。

4、调查法:用该方法来弥补经验总结法的不足。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5、文献研究法:课题组广泛收集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理念、认识心理学、以及教学模式等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经过甄别筛选后推荐给全校教师共同学习。

6、比较研究法:通过不同个体比较与其他学校比较,找出影响课堂实效的关键,把问题显性化。

六、课题研究过程

这两年的课题研究,回顾起来分五个时段:

1、课题申报批准立项阶段(2015.05—2015.06):选题,申报,批准立项。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省级课题《学科情景式教学实践研究》,有幸被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批准立项。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06—2015.08):成立课题组,开题动员,针对课题探讨现有背景、已有理论依据、要解决的问题和主体任务、成员分工,形成初步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工作。

3、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阶段(2015.09—2016.05):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搞好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撰写阶段性报告和交流材料,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4、课题成果验证、反思、阶段(2016.06-2016.8):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汇总、验证,反思评价,经实践验证可行后撰写阶段性报告。

5、成果推广及结题阶段(2016.09-201.11):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试点推广后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撰写研究总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扎实工作,积极研讨,实验立足于课堂,探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开展课题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题,因此,课前课题组成员都要和备课组讨论,创设生动有趣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如:我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情境激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自制教具学具教学;把学生分组做实验、做游戏培养其操作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

(二)、研究了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策略。

1、情景创设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启法性原则

教学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适合学生心理,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③、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问题情境来把握这种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④、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我们从课堂导入、概念形成、思路形成等多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景创新研究,力争给出一些模式、思路和具体的经典实例,并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探讨。

模式

一、课堂导入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为之后的教学服务。B、形式:可设问、反问,可设置悬念,可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动画、语音、放映小电影等。

C、要求:

①、情景创设要符合客观事实。

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有的放矢。

③、要控制时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设置情景,就会影响到其它环节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④、要让学生有新鲜感。要简练、精致,要经常变换形式,不拘一格,给学生以新鲜感。

⑤、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情景。

⑥、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为原则,以学生身边熟知的感性事物为媒介,从化学造福人类的角度来创设问题情景。

⑦、要创设能诱发新问题的情景,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模式

二、概念形成的情景创设

A、情景创设的目的:为学生创设具体直观的认知环境,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产生感性认识并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B、形式:一般是采用“过程”教学的形式,通过对过程的再现让学生参与研究、探讨这一概念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这一概念产生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这一概念。

C、要求:

①、过程要有趣味性。

②、过程要有科学性

③、过程要严密,要有针对性

④、由于是课堂重要的内容,概念形成时的情景创设时间可以根据要求来安排,不一定要受时长的限制,当然,太长还是不行的。

模式

三、思路形成的情景创设

A、创设情景的目的: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B、形式:由于思路的形成是学习中更高一级层次的目的,因此形成思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具体的实例或例题来实现的。

C、要求: ①、要有针对性 ②、要有全面性

③、要有清晰的思路方式 ④、要能形成清晰的思路

⑤、要有趣味和吸引力

八、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

在研究中我通过活动反思,归纳出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教学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学问题情境是否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是否适当的利用课本素材。

3.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相悖的知识问题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些是我们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之外,出现突发的、无法预料的问题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的教学问题情境。

九、研究结论

通过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得到了很多相关材料,验证了所有的研究假设。

十、反思体会

1、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是绣花枕头。

2、课题研究要围绕教育教学来做。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研究计划,使研究达到最佳。

4、对学法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对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要继续研究。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虽然该课题要结题了,但对以学科情景教学研究也只是另一个开始。因为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轻装上阵,继续踏入下一阶段的旅程 附: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国英.走出情境创设的“沼泽地”[J].教学月刊社,2007

3、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篇6:游戏情景式的小班美术教学

游戏情景式的小班美术教学

叶城幼儿园 小七班 王燕萍

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以幼儿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得像不像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也按老师意图基本固定,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封闭式的技法训练。在课改的今天,这种封闭性的绘画教学显然是应摒气的。

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全面铺开,美术教学中同样以幼儿自主的探索创新为主的绘画教学,对于小班幼儿的美术教学,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性的情景式的美术教学是最为适合的。在这学期,我就游戏情景式的小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结合的尝试,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一、选择贴近小班幼儿生活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孩子的经验相对于中大班来讲,生活经验比较少且基本来自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因此我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内容时时就选择来自幼儿生活中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小乌龟带奶奶广森林”、“帮兔爸爸买菜”、“小鱼爱唱歌”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好吃的火锅”、“乘地铁”、“晒太阳”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在情景中的角色身份使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尝试绘画。

二、优化美术

活动的物质环境。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

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颜料让幼儿进行手掌印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吸管让幼儿泡泡画等。如在弹珠滚画“花棉袄”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和弹珠,幼儿只需用鞋盒轻轻的滚来滚去,衣服上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花纹。又如在美术“水果串”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水果(苹果、菠萝、草莓)等等,幼儿用小棒把这些水果串起来,一串串漂亮的水果串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做各种水果串,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飞机和云姐姐做游戏》的活动中,我与幼儿做了开飞机的游戏,口令:3、2、1起飞的时候,孩子的不知道有多高兴快乐!又如:和妈妈绕绒毛线”中,我在活动的开始,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剪纸“雪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把小纸条变成一片片的小雪花,然后将小雪花放在一起,和幼儿一起玩下雪的游戏,并让幼儿在捡雪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桔子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弹子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还有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不会边观察边画,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乱,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运用游戏性的语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使其大胆地作画,比如画“方形”,很多孩子会很快的用笔画一圈就说是方形,我是这样说的,“上面平平小路,两边直直小路,下面平平连起来。”通过儿歌的形式,孩子们很快地画出了特征较明显的方形。又比如画“焰火”,先画一个点,上面画画、下面画画、左面画画、右面画画,红色画画、黄色画画、绿色画画。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一簇美丽的焰火就画好了。游戏性的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使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绘画,效果更好。

一学期下来,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已经有了不少孩子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来自幼儿,是幼儿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游戏,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证实了游戏情景式的小班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特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反复实践。

篇7:从情景式命题到情景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把众多具有特色的典型案例,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接触到大量的、复杂的管理与服务实际。情景教学法则可在案例教学法的引导下,通过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取得间接经验,再经过举一反三的动脑思考、摸拟操作,加深加固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可有效地弥补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不足,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1.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前厅服务中客人离店时,各服务部门应该如何操作,怎样处理以些突发事件。

2.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接上述问题(客人离店办理手续)的分析中,可让学生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第一种,按要素分为结帐离店程序、查房、服务语言技术、个性服务及服务态度五要素;第二种,按角色分为客人组、楼层服务员组、收银员组、接待员组及设大堂副理五个组。再让学生围绕各组要素、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进行知识的串联,在相互的学习下,配合协调下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有些分组方式还会出于教授课者的意料之处。这样会大大地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学习效果。为投入到情景训练中做好丰富知识、巩固知识的准备。

3.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融入情景实操。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如在接上述问题分析中,按角色分组法分组后,各组据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讨论与综合,并结合呈现的案例中存在的不足与不合理手段(措施)分析讨论,并且可据各个角色的态度变化或方式变化来改变其他角色的应对措施。诸如,客人是按要求程序退房的,那我们的其他角色怎样去办理相关手续,反之,如果客人赶时间、不等查房,而且态度又非常恶劣,那相关服务员又应怎样应对,也就是说,改变几个角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能导致(要求)服务员作出不同的应对措施,这样地教学手段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拓展型,强化服务员(学生)得应变能力,而且配以模拟实训,更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上述的准备,真正投入到情景训练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感知与体验。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专业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情景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并通过情景的融入或再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案例教学是对饭店管理中客观情景的分析,要求指导教师在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应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教师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准备课程后,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组织不好,引导不力,这一教学方法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不一定高,可能影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在适当融入情景体验,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当然,案例引入情景模拟的教学法在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用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引入情景模拟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选用案例应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加深。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有效的组织,必须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2.案例必须典型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见于饭店服务过程中最常见的、突发的疑难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能加深和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提高处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案例具有可操作性,情景模拟易于实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以后的饭店服务中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情景模拟在分组、分配任务时有所搭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案例。由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年龄、文化基础等个人特征存在明显层次差异,以多数同学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也要培养少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的综合、全面的管理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在默默地承担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应该在饭店管理教学中不断加以运用、普及和推广,相信通过各地职业学校的重视及教师的努力,它将在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案例情景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篇8:创设情景模拟实践民主式教学

一、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创设物具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生物教学价值的物品, 如有生命的动植物、无生命的动物标本、模型、图片等。这还包括生物场景, 例某个生态系统。教师在讲授生物时, 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生物原型,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课堂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生物知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材料, 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 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使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经久不忘, 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 更可以使学生参与其情境去探索新事物, 提出新观点。在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课时, 教材中已经有了这些植物的图片, 但学生在生活由于对上述三类植物的有间注意少, 所以也没有太深印象, 更谈不上了解。我就发动学生去野外按照片中植物的样子采集新鲜植物标本, 在课堂上大家从塑料袋中拿出各自的“战果”作为情景, 引入教学。学生在整节课中对这一实物充满好奇, 在好奇中产生了一个个惊奇的发现,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形成了知识, 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讲到《用药和急救》时, 我又要求学生将家里废弃的药品包装盒连药品说明书一起带来作为实物情景, 让学生从中发现药品的分类、主要成分、保质期、用法用量……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之一:如何安全用药。同时我还设法从当地卫校找来人体模型作为道具, 让学生实践人工呼吸的操作, 突破了教学重点之二:了解并运用急救知识。教师通过创设物具情境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维, 向学生们展示了本学科知识形成的特点:来源于实践, 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了民主教学。

二、运用电脑多媒体音像等再现真实场景, 进行演示, 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 有许多抽象的知识难以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直观的思维。例:DNA分子模型、各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在周围客观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于是我从网上找到相关的图片, 通过电脑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还有一些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例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命进行的历程……我一般也下载一些影音文件播放给学生观看, 使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仿佛置身于其中, 因此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原本是人才面试测评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测试应试者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即设置一定的模拟情况, 要求被测试者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中, 去处理各种事务及各种问题和矛盾。事先向面试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情况和角色说明, 模拟时要求面试者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而在生物教课书中也有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这虽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节课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但我认为这真是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的力。于是把它单独提炼出来,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将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改成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麻雀, 在课前交代学生认认真真的查阅相关材料。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内的角色扮演非常成功, 分别代表当地农民、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三组同学间唇枪舌战, 甚至对教师的发言也加以批判。一场没有师生, 只有不同的角色的辩论会开展的如火如荼。这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打造了个性化的学习, 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实践了民主教学。

四、运用现场作业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数据、资料与劳动工具, 在规定的时间内, 要求学生完成编制图表、生产实践都属于此类形式。例如在“植物对空气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的地点: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早、中、晚测量空气中的湿度, 测完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处理:1、分别求平均值;2、再分别将平均值做成曲线;3、将三幅曲线图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而在做测量前, 就要让学生设计好记录表格, 最后将获得的数据真实地写在记录表中。通过采集、分析、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这对于初一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 我先让学生讨论后分工合作, 提高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又如在讲“水分的运输途径”时我设计了一个生产实践:移栽秧苗。学生很感兴趣, 充分利用本节课刚学到的有关知识, 完满的完成了移栽任务。在讲“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时, 要求学生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绿化校园等等, 在课堂里, 师生之间平等相处, 共同商讨。老师在教室里来往巡视, 而不是站在讲台上, 当学生向老师求援发问时, 老师才给以必要的指示、引导。

五、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

好的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实有很大帮助。但如果老师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 忽视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内容, 以为只有自己新设计的内容才有新意, 却不考虑“情境是要为教学服务的”这一原则, 是不可取的。在创设情境时, 首先应注意要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 因此情境的创设不应过长, 不要在非本质的环节上浪费时间。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够很好的承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一个任务, 只要课一开罢就不再去管它。我们的教学情境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要很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 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知识,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情境。对于有的课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创设情境, 但是有的时候开门见山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时候, 通过学生阅读学生就可以获知:细胞分化成组织;组织形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的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本, 然后我们再进行教学同样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描写故事的作文三百字下一篇:幽谷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