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衢州市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实地考察,对企业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经常性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 篇1:

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摘要:面对逐渐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不断加剧的企业间竞争,现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必须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依照“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思路,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利用及废弃各阶段的环境成本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本文通过生态设计、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逆向物流等方法,探讨如何帮助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以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环境成本管理 生态设计 清洁生产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同时意识到企业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正是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并将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推向社会的现象将彻底结束,长期游离在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外的环境成本将不断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就必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管理范围,并寻求总成本最低。本文试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入手,分析环境成本的管理方法,并对实现有效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产生直至灭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它可以从市场视角、生产者视角、消费者视角、社会视角加以阐述。从市场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循环过程。从生产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指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原料采购、制造、销售的循环过程。从消费者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在生产者视角的基础上延伸到了消费者使用阶段。从社会视角看,产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者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视角出发,探讨如何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实施有效环境成本管理。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分析

联合国国际会计核算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号文件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结合该定义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环境成本重新定义为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等整个生命周期内,为防止其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发生的一切直接及间接支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内容包括:(1)研发设计阶段:环保产品研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研发设备折旧等。(2)采购阶段: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支出等。(3)生产阶段:以环保为目的发生的生产设备改造、流程改进、处置“三废”支出。(4)销售使用阶段:绿色包装材料选用支出及使用中的污染治理支出等。(5)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回收利用设备投入或改造支出、“三废”处理设备投资及维护、超标罚款、废弃物填埋降解支出等。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造成资源耗减,同时在相关阶段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企业必须深入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分解环境成本,寻求降低环境成本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内涵

传统环境成本管理采用末端治理方式,缺乏预防意识,环境成本管理集中于生产过程,范围狭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发生的所有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考核,注重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其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及对人类伤害最小化。这种管理模式使环境成本管理的对象更加全面、范围更加广泛,管理更加主动。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现代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二、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划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评价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一)事前规划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前规划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研发设计阶段,它既是环境成本管理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该阶段将决定未来发生的大多数成本。该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是对产品实施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荷兰公共机关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世纪90年提出的一个环境管理概念,也称绿色设计。它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问题有机融入设计方案中。生态设计有助于企业在源头重视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问题,变被动为主动,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奠定基础。实施生态设计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产品的绿色定位。在开展生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产品在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使用及回收废弃阶段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树立绿色产品观念,贯彻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2.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要求、产品的性能要求、成本效益要求、消费者喜好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尽可能设计出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合格绿色产品。

3.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案制定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二)事中控制阶段的环境成本管理

事中控制阶段指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利用及废弃阶段,这也是环境成本实际发生的主要阶段。针对该阶段不同时期的活动特征,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

1.在采购阶段实施绿色采购。所谓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应选择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对环境损害小的原材料,从而减少环境问题,推动绿色消费观念。实施绿色采购首先要建立绿色材料数据库,搜集材料在使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量、材料在废弃处理时可能花费的成本及材料在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信息等。其次应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绿色供应商,并与之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2.在生产过程实施清洁生产。所谓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持续应用于生产、产品及服务过程,以增强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将“清洁生产”引入生产阶段,将帮助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降低末端治理成本。实施清洁生产首先应选择绿色材料,减少日后的环境处置成本;其次要做好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减少回收成本;三是应在生产过程中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新生产设备,减少三废排放;最后要建立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加强生产中的环境风险检查,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完善信息收集,增强职工环保意识。

3.在销售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销售阶段对产品进行的环保包装、绿色广告宣传及绿色运输等一系列方法。实施绿色营销企业应做好环保包装,选择可重复利用的无毒无污染包装产品,并避免过度包装;其次应加强绿色形象宣传;最后加强运输过程的环境成本管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在回收废弃环节实施逆向物流。所谓逆向物流是指通过对产品及产品包装实施的回收、改进、翻新及循环再生等技术,使已经废弃的产品重新得到利用。它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而对回收回来的确定无使用价值的废弃物可通过集中回收进行填埋、焚烧,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事后评价分析阶段

事后评价分析阶段指整个生命周期结束后对该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的方法。该阶段应设置专门的环境成本管理部门,搜集环境成本信息,设置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环境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增长率、环境成本率、环境投资收益率、环境恢复费率、事故罚款赔偿费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部门的设立、环境管理制度条例的制定、员工的环保培训、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环保设备利用率、清洁能源利用率、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与目标成本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计工艺流程和产品功能结构。

三、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加大企业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实现两者良性互动、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分区域分阶段的环保标准,完善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产业政策。同时,应加大企业监管力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二)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从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成本实施全面科学管理,寻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最优化。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加大奖惩力度,提升企业绿色形象。

(三)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制度,设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制度,制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严格依照标准控制环境成本。此外,企业应结合各部门设置环境成本责任中心,按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的原则,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原理,在各环节各部门层层分解环境成本责任,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环境成本,协调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将不可控纳入可控范围。编制各环节的环境成本责任预算,并将其纳入成本评价标准中,落实企业环境成本责任。

(四)建立绿色供应链,加强企业间合作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范畴,环境成本管理范围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向上延伸至供应商,向下延伸至消费者。构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绿色供应链,将加强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更有助于企业从整个生命周期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帮助企业选择绿色环保原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和企业间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建立。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它立足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以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为主,通过产品的生态设计、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实施清洁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变废为宝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的遏制在萌芽中,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3).

2.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会计研究,2011,(10).

3.林杰,李兵宽,张西征.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1).

4.周一虹.论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5,(5).

作者:龚芬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 篇2:

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衢州市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实地考察,对企业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经常性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管理对策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生产、管理和经营运作普遍呈粗放状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还处于很低层次状态等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成为衢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严重约束之一。

一、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环境成本概念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目前已形成共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的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达到的要求。

(二)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的提出

1、环境法规的要求。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要求企业实施环境成本管理。我国也已颁布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内的一系列环保法规,违反了这些法规要受到查处,这就迫使企业按照其要求采取必要的手段,力争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法规的要求。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同时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因此,企业要打破这些“绿色壁垒”势必要实施环境成本的控制管理。

3、着眼于环境风险的控制。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增大企业的环境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加。(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作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因此实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也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可以看出,企业要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势必设法降低环境成本,这就促使企业要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

二、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以衢州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衢州三县两区一市部分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实地考察,对企业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经常性环境支出、环境收入、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调查设计及调查结果

我们设计了一份有关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4个部分,涵盖12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基本情况与环境意识(问题1-3):包括企业所属行业、性质、经营规模、成立时间及是否获得ISO14001资格认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情况、对ISO14001认证体系的认识和企业是否设有专门的环保部门等。

2、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问题1-3):包括有关可持续发展含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政府环保措施的看法等。

3、环境支出与环境收入项目情况(问题4-5):包括环境支出项目及环境收入项目及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4、环境信息需求及披露问题(问题6-12):包括环境信息的使用者、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披露内容、披露原因、披露频率、环境报告审计等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信函方式,发出问卷200份,其中企业120份,被调查人为企业的财务经理;银行25份,被调查人为银行的信贷部经理;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25份,被调查人为投资部经理;会计师事务所30份,被调查人为注册会计师。截至2009年2月底,共回收问卷41份,其中,企业28份,银行5份,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5份,会计师事务所3份。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情况

1、企业的基本情况。在答卷的28家企业中,按行业划分,化工企业5家,制造业5家,制药3家,造纸企业3家,电器电子5家,其他行业企业7家;按企业性质划分,民营企业25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合资企业2家。从企业答卷的情况看,企业的回函率为20%,通常认为有效回函率应在20%以上。因此,这些答卷有助于了解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现状。

2、环境管理和环境观念。从答卷的综合情况来看,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占43%,在还没有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中,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提出申请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占到68%。从会计师事务所答卷的情况看,其客户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占25%。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5%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尽可能扩大生产能力,20%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控制环境污染,11%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控制人口增长,50%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环境保护,9%的人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指其他内容。有关ISO14001认证的问题,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35%的人士表示知道一些,50%的人士表示听说过,但具体内容不清楚,15%的人士表示不知道。上述结果表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局限于环境保护,对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了解。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3、环境支出、环境收入。从企业“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支出方面:排污费(89%)、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改造和重置的环保支出(93%)、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89%)和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75%)这4个项目是企业最常发生的“环境支出”项目。大部分企业对排污费单独立账,但企业对于其他环境支出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从“环境成本”发生的原因看,企业“环境支出”项目受环境法规因素的影响较大,资本性环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环境支出。问题1、3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环境问题敏感。大部分企业在过去的3年里主要在遵循环境法规和资本支出方面发生环境支出;对于预期未来3年内的环境支出主要是在遵循环境法规方面。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环境支出受环境法规的影响较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加强和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遵循环境法规的成本将日益增加。环境支出的财务影响具有长期性。收入方面: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74%)、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59%)、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的奖金(51%)和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项目(57%)是企业较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但企业对这些“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都不超过35%。从“环境收入”的来源看,资源的再利用和国家对企业的环保奖励及投入是“环境收入”的主要来源。“环境收入”项目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

4、环境信息披露问题。(1)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原因。调查综合结果:由于以下原因及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情况,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74%)、迫于市场的压力(40%)、迫于公众或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25%)、迫于投资者的压力(21%)、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49%)。以上显示:企业编制环境报告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强制要求和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这说明,衢州市目前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政府的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应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统计报告。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加强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些环境敏感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而自愿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环境信息。(2)环境信息的使用者。统计显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政府管理机关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55%),其次是投资者(32%)、顾客、金融机构、新闻媒体、雇员、财务分析师、社会公众等。这说明,衢州市目前中小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环境报告忽视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提供的环境信息也是不完整的。(3)信息披露与投资决策。问题4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人士认为,环境规划将对公司未来5年的财务状况产生有利影响;同时也有些被调查人士认为环境规划将对公司未来5年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可见,人们对于环境规划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一致。

5、环境负债。问题6、7和9调查的综合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士大多数人士认为,企业一般会低估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并认为,新的环境法规可能使企业产生潜在的环境负债。这表明:随着环境法规的完善,企业潜在的环境问题将可能导致环境负债的增加,环境负债的增加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企业没有充分披露可能发生的环境负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6、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调查结论。综合本次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环境法规与国家环境政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显著且呈长期性;二是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环境成本分配不合理;三是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健全,也缺乏可操作性;四是环境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管理范围和手段不能适应需要,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而且,企业存在低估环境负债的现象;五是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相关性和清晰性不够,信息披露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可以推断,衢州市目前面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并存的局面,大部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还很薄弱,环境成本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针对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标准也将日益增多,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即环境支出将会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改善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中小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与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其系统模式,将有助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应该从政府和企业本身两方面着手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和方法。

(一)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完善相应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规范体系。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要求以法规、制度、准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相关的法规包括环境、财务、证券等方面的一些法规。第二,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GDP核算制度等。第三,要加大对环境成本核算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力度。第四,加大对环境成本控制考核的力度。

2、成立环境资金使用的监督机构,审查和监控环境资金的使用情况。近几年来,省、市级财政加大了对重点环境整治与保护项目的支持,不少中小企业也设立了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环保。因此要求政府环境资金管理机构、企业财务部门对环境资金严格管理,专款专用,提高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加强对环境资金的使用、环保设备的运行的监督管理。

3、加强环保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环保和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推行清洁生产、环保型生产和循环型生产。

4、借鉴国际上绿色核算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加强宏观环境成本核算、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要改变长期以来统计GDP时不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致的损失计入成本的作法,将任何经济活动都脱离不了的自然环境的支付,当作生产要素进行价值量化,计入成本,得到应有补偿,从而起到“倒逼”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在企业中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报告信息的可信度,使环境利益关系人从中获得可靠的信息进行决策。国家应完善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即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等);应对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环境成本审计准则。

5、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衢州市企业中的应用还面临很多难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背景下,政府将更为重视环境事项。随着各种环境与会计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外部压力将与日俱增,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因此,要加快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试点工作,在5年之内,选择一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制造企业如矿业、化工、石油、造纸、钢铁等企业作为试点;未来5-10年,再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并充分发挥执法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使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应用具有强有力的保证。

(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高度重视环境成本的应用价值。环境成本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使企业按照新的模式来进行经营决策。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管理者识别、量化环境成本,提供制定产品结构、产品定价策略的信息,还可以应用于企业成本分摊、投资项目评估、作业流程设计等方面。

2、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为环境成本报告、环境成本审计、环境成本控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这一体系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成本的确认、环境成本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等。与财务成本不同的是,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更加复杂,尤其是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会计处理和账户设置更为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3、实施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环境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从生产规模、技术和工艺的选择上严格按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从产品的选材、生产以及销售上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运用事前规划法对环境成本实施全过程控制。

4、建立专门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和统一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企业应按照自身特点,在原有的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产品生产和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管理费用等)的组成部分,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并在企业成本的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和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5、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开展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开发绿色ERP管理系统,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绿色观念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及回收的全过程和整个行业,追求企业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2)付诸实施,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模式、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等。

参考文献:

1、陈毓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第一份国际指南[J].会计研究,1998(4).

2、沈芳.环境规制的工具选择:成本与收益的不确定性及诱发性技术革新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4(6).

3、王跃堂.环境成本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2(3).

*本文为汪本学主持的2008年衢州市社科规划课题《衢州市中小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研究》(08QSKG04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汪本学,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作者为副教授;李琪,首都医科大学哲社系)

作者:汪本学 李 琪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论文 篇3: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完善思考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协调环境成本与环保效果、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最少的环境成本投入获得最好的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同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环境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进行研究与拓展,寻找并确认和减轻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使成本管理服务于环境的改善;对传统成本管理中涉及环境问题的成本进行反映和列示,减少传统财务标准与环境标准之间的冲突;设计新型的成本管理系统以引导企业做出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一、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一)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不足。传统会计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环境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核算的范畴,忽略了对企业环境资源、环境责任以及环境成本的计量,缺乏对企业环境损失的确认,没有将企业作为与环境共生的实体,没有意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之间的紧密联系,忽视了环境和企业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忽视了环境本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企业在环境中获取资源所应当负有的环境补偿责任。

(2)环境成本的确认要素和传统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存在矛盾。传统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环境会计核算中,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取得实际的原始凭证的,对于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

(3)环境成本缺乏合理的分配标准。尽管根据“谁受益, 谁承担”的经济原则,人们认同“环境成本属于企业经营成本一部分”的观念,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价值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相应的成本,但在会计实务中却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分配标准,对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以及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4)货币计量假设的不足。传统的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提供会计信息,并以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为前提的。而在环境成本核算中,许多交易和事项是无法用货币来进行计量的。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截止目前,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所进行的规定,而且该规定还过于笼统,没有对需要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内容做出具体的限定、缺乏可操作性。约束其它类型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还尚未出现。但在实践中,许多非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因而我国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尽快建立、健全。

(2)当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方式众多,缺乏可比性。当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模式主要有五类:年度报告中;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中;单独报告中;会计报表附注中;董事长的报告中。不同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方式也不一样,占绝对优势的披露方式尚不存在,使得不同企业之间所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

(3)当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主要是历史信息。当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主要反映企业已经对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相关费用的支出以及污染环境所导致的赔偿等,却并没有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信息予以反映,而正是这些信息才更有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影响。当前揭示这些不确定性信息所带来的欠完整性和欠规范性已使得会计信息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三)内部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对环境管理采用事后治理的模式。事后治理是指在企业发生环境问题,造成环境危害后才采取整改措施进行治理,并将这治理过程发生的费用作为环境成本。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在原材料投入、生产、消费等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并未有效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企业始终处于被动弥补环境损失的地步,而且这也使得企业的环保支出相当大,显而易见,采用事后治理模式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已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完善建议

(一)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具体表现在:

(1)深化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深化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工作。环境会计实务的开展应以理论的逐渐完善为必要前提。由于环境会计所依靠的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尚未解决,使得环境会计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契合点,这导致环境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合理地引导并深化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争取逐渐提高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使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能够相结合。

(2)强化环境科学与环境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应用。环境会计是由环境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包括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环境学、生物学。要建立环境会计体系,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具有上述学科的相关知识,做到综合运用。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核算与披露,需要会计人员和环境技术人员的一致努力。

(3)形成价格杠杆,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第一,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不应采用或少采用免费或免税的方式。免费(税)的方式应当只适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阳光和空气,而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采用免费或免税的方式,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耗尽以及环境的恶化,当然也无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第二,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环境会计核算应当将成本理论应用于环境会计实践,当商品的成本加入了资源消耗成本后,会使得商品价值得到更加客观反映,这就意味着需建立更加合理的商品价格体系,使各种商品的价格之间能够反映资源成本的区别。

(二)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具体表现在:

(1)健全有关法规和制度,规范环境会计披露的具体形式。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核算的地位,使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有据可依,使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将环境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写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其的地位,这为环境会计核算的实施提高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制定高质量要求的环境会计准则,将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列入会计要素,扩展会计报表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依据环境会计准则所提出的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核算具有可操作性。

(2)以上市公司为入手点,改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是我国会计变革,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第一梯队,因此,证监会、财政部以及国家环保总局等政府部门应充分协作,共同推动上市公司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工作的完善,尽快研究颁布涉及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会计准则。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里列示环境成本信息。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推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将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的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深化环境会计核算的国际比较分析。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多的会计学者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环境会计理论。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吸取其实践经验与教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实务研究。此外还应当进行必要的国际间协调以提高国际间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采取事前规划方法对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事后治理模式,尽管事后治理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环境治理效果,但其缺陷和不足也很明显,因而应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事前规划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事前规划法是一种既有利于经济效益也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各个阶段的环境保护,把环境成本尽可能地消灭在生产阶段。它在原材料的投入阶段,采用资源耗用最小化的环保策略;在生产阶段加强环境成本的抑减机制,努力做到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旧商品回收体系;最后通过再生和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排放量。

综上所述,环境成本与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样重要,如果忽视环境成本的管理,就有可能陷入环境债务困境中,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完善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披露,探索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杨、王剑虹、仲艳平:《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本文受黑龙江省科技厅青年专项基金项目(编号:QC06C00

7)和东北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DL10CC

30)的资助]

(编辑 杜 昌)

作者:彭胜志 王福胜

上一篇:课堂探索意识教学论文下一篇:材料管理本科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