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微博以其以小博大的特点赢得电影营销推广人的重点关注,且成为目前最重要的电影网络营销方式。文章在此背景基础上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其发展策略和前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 篇1:

新媒体背景下电影的营销方式

摘  要  媒介的迅速发展给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在新媒体背景下,电影营销的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融合化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并且相互合作,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实现电影营销。

关键词  电影;营销;媒介

电影营销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系统,实现电影营销,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电影营销可以借助的媒介越来越多,营销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1  口碑宣传

好的口碑在营销中一直被重视,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口碑是由生产者以外的个人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法,不经过第三方处理、加工,传递关于某一特定或某一种类的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以及能够使人联想到上述对象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受众获得信息、改变态度,甚至影响购买行为的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行为”①。

电影营销可以充分利用口碑效应和受众可能发生的人际传播。好的口碑对电影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电影从内容到表演再到制作都达到较高的水平。适合通过人际传播进行口碑宣传的影片,一般情况下,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或是主题表达反应了社会热点,或是传达了正能量或是人间温情,引起了受众的共鸣,或是制作精良,给受众带来良好的视听感受,无论什么特点,都需要电影拥有一定的亮点和精美的制作。

2  微博营销和整合营销

互联网的发展给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受众对于微博的大量使用给电影进行微博营销提供了可能。微博又凭借其信息传播快、受众面积广、具有良好互动的特点,被电影营销广泛使用。

微博可以进行图片、文字和视频为一体的形式传播,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电影传播者利用注册官方微博、微话题、微活动、微投票、微访谈等多种形式在微博上进行宣传营销。充分利用传播者的人脉关系,调动明星微博、草根营销微博、媒体微博对电影进行宣传,充分的引发话题,甚至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电影宣传的每个关键节点,都可以实现预热、话题互动、售票、点评等一系列营销环节。目前,大多数电影都会注册官方微信账号,不时的发布和电影相关的信息。

《一出好戏》于2018年8月10日上映,官方微博在2018年4月19日发布了第一条微博,以“我们来了,请多指教”为文字。在电影上映的4个月前,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受众,有这样一部电影即将上映,为后期话题的发酵埋下伏笔。并且以每天不低于一条微博的数量,反复向受众强调电影上映的信息,微博的内容也很多元,包括主创人员参加的活动,电影剧照、海报等内容。电影主创人员的微博也定时发布了电影的相关信息,还有微博大V和其他明星,都就该电影发布了微博。

另外,可以利用“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意见领袖在人际和群体传播中会对最终信息的传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意见领袖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电影传播中,意见领袖也需要必要的专业性。“意见领袖”可以当作是口碑营销的一部分,核心是通过“意见领袖”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电影营销的目的。

在微博营销中,选择“意见领袖”对电影发布微博就是影响受众的捷径。利用意见领袖进行宣传成本低,具有很强的说服性的优势。和其他营销方式相比,只需要“意见领袖”的真实看法和自身感受,没有其他营销方式那么明显的引导,所以,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减少了抵触心理。

一般情况下,“意见领袖”乐于发表观点,善于交际,具有较高威信,在电影营销中担当“意见领袖”角色的是知名的导演、演员和专业影评人,他们的观点容易被大多数人认可和传播。“意见领袖”通常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和社交网站来进行电影推广。在《一出好戲》的微博营销中,舒淇、王迅、何炅以及微博用户“电影王”扮演的就是“意见领袖”的角色,从微博转发量和点赞量可以看出他们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媒体,比如豆瓣电影、猫扑等社交平台,发表一些专业的影评,这些影评会影响网友是否愿意为该电影买单。

整合营销就是将线上和线下营销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不同优势,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完成电影营销的工作。电影营销的模式非常多样化,很多电影都会选择整合营销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

自媒体和短视频网站的发展,拓展了线上营销的平台,电影《一出好戏》利用快手短视频完成了电影宣传。导演黄渤不仅自己开通了快手账号,并且在电影的宣传阶段发布大量视频来宣传电影,快手还给《一出好戏》设置了话题标签,在该标签下的作品就有2 000多个。而抖音也不遗余力地帮助电影进行宣传,专门开通了一个名为“@黄渤导演作品”的账号,在该账号下发布了超过百条的作品进行宣传。

线下营销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常规的路演,很多电影都会采用这种方法,也包括线下的广告。快手在对《一出好戏》的宣传不只局限于线上,还在广州的小蛮腰和上海双子塔等各大城市地标建筑上投放硬广,全力对电影《一出好戏》进行线下推广。

3  IP营销

IP营销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发展是离不开的。IP意为“知识财产”,IP营销和“粉丝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来输出价值观,通过价值观来聚拢粉丝,粉丝认可了价值观,实现了身份认同和角色认可,然后就会信任其产品。”②

电影《神偷奶爸》系列中的小黄人就是IP品牌营销的典范。在电影上映前后,小黄人的形象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小黄人”在电影中的形象滑稽、搞笑,被广大受众喜爱,这个形象给全球受众带来了强有力的吸引力,建立了粉丝基础,再将这个形象充分利用,就会推动该形象的商业价值。

IP形象授权的方式是国外动画电影最为常见的一种营销方式,将电影中的虚拟形象和一些商家、品牌結合在一起,达到推广和宣传的目的,而这种宣传方式对于商家来说也是有利可图的。“小黄人”充分利用了这样的营销模式,出现在食物、衣服、口香糖、共享单车、地铁、飞艇甚至护手霜上。

4  大数据营销

大数据被运用在电影营销中,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加准确的锁定目标受众,并且根据受众的爱好、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电影推广。

大数据的使用首先要经过前期的调研和数据整理,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充分了解目标群体的喜好,再据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就能更加精准的完成电影营销行为。

利用大数据分析目标受众的喜好和对媒介使用的习惯,选择目标受众更容易接受的营销媒介或是方式,进行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能够高效地增加宣传信息的曝光量和点击率。

通过大数据分析,还能得出受众的观影习惯,比如,女性受众是否会选择逛街之后顺便观看电影,受众喜欢哪种故事和镜头,通过对这些观影习惯的数据分析,更加精准的把握受众需求,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5  促销活动

互联网的发展将促销活动搬上了各种电影购票平台。主要的方式就是推出购票套餐或是优惠购票活动。还有一些购票平台会联合院线进行电影推广活动。

在美团、淘票票等购票平台上,经常会推出9.9元购票的活动,还有买票送爆米花和可乐的优惠,调动了受众的观影热情。猫眼电影还在全国范围内重磅推出“1元钱看电影”活动,以此来吸引用户。

这种价格战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购票平台也不会长期开展。而线下的营销方式就被推上来。通过各种活动,鼓励受众参与到电影的评论中来,增加电影话题的热度,让更多的受众关注到被推广电影的话题,从而实现电影传播的目的。

电影营销的策略有很多种,它们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可以将这些营销策略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营销策略。营销策略也不是完全固定的,需要适应社会和媒介的发展,要求传播者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

注释

①孙开功:《企业如何实施口碑营销》,《中国商贸》,2010年第22期。

②http://www.sohu.com/a/241697459_100208937.

参考文献

[1]徐宝祥.新媒体下电影营销手段[J].传播力研究,2018(25).

[2]祁钰.新媒体时代下微电影营销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6):160.

[3]李明蔚.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J].视听,2015(7):188-189.

作者:仝美慧

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微博营销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微博以其以小博大的特点赢得电影营销推广人的重点关注,且成为目前最重要的电影网络营销方式。文章在此背景基础上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其发展策略和前景。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微博营销;电影《美人鱼》

1 新媒体时代中的电影微博营销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总的来说,新媒体可以被称为数字化媒体。

随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全媒体格局形成,新媒体所具有的较强的互动性以及“第一时间”性使得各个阶层可以平等的对话。

1.1 电影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企业利用微博各方面的传播及代言价值进行的营销活动。微博以其速度快、立体化、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占据了有利的高度。

通过微博平台,电影投资者、电影院线、电影导演以及演员等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布,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品牌价值最大化。其主要营销模式可分为病毒式扩散、互动式以及情感营销。

1.2 电影微博营销兴起原因

在我国电影高速发展的现在,文化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和消费者的品牌化意识也逐渐的增强,加上国外大片的来势汹汹,国产电影面临的挑战不只是电影产品本身,而是拥有足够的营销策划能力去吸引观众。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也迎来了新的环境,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也就随之多元化,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也为电影营销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所在。

1.3 电影微博营销的最新发展情况

微博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在电影行业与普通观众之间建立了互联互通的桥梁。截至2015年12月,微博电影兴趣用户数量已达到95 984 029个。且单个话题讨论次数可以达到普通话题的50倍,阅读次数是普通话题的107倍,这也是依靠了微博便捷的特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2015年电影话题数量21 135个,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电影营销不可缺少的平台。

2 以《美人鱼》为例的个案分析

《美人鱼》是由周星驰指导的喜剧爱情片。邓超、林允、罗志祥、张雨绮等领衔出演。该片于2016年2月8号在中国上映,截至目前,累计票房总计33.88亿,超过第一季度总票房144亿的三成,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

《美人鱼》的高票房得益于它在营销方面的成功。有人总结出该片的营销策略“情怀+饥饿+口碑”。微博相关话题阅读17.1亿,讨论96.2万,粉丝数量1.4万。看过该片的不少观众表示是通过新浪微博被“种草”。

2.1 《美人鱼》的微博营销模式之互动营销

电影的微博营销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互动营销。让观众参与进来,平等交流,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电影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宣传该部电影。

笔者通过对电影《美人鱼》的新浪官方微博内容分析发现,在上映前(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共发布4条话题互动。其中明星大V互动170条,话题#周星驰美人鱼#495条,#美人鱼长这样#33条。电影上映后(2016年2月)共发布3条话题互动。其中票房记录50条,主创人员见面会83条,话题#美人鱼更耐刷#82条。

从以上调查内容可以看出《美人鱼》官方对互动话题定位准确,运营个性化,互动性较强。经笔者统计,影片上映当天,#美人鱼大年初一#的话题阅读量17.1亿,讨论数量达到96.2万,以及官方话题#周星驰美人鱼#话题阅读量达到9.9亿,讨论数量106.3万。由此可见增强互动性是电影微博营销的必要营销手段。

2.2 《美人鱼》的微博营销模式之情感营销

作为最直观的营销模式,情感营销得到了众多企业和品牌的青睐,其抓住了目标受众的心理特点,增加与粉丝情感上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

《美人鱼》的导演是周星驰,对于大众来说,周星驰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作品更是值得期待。影片宣传正是瞄准了这一点。虽然剧组始终否认打“情怀”牌,但通过数据,不得不承认“情怀”是大多数人选择观看《美人鱼》的理由。笔者统计了话题关键词#星爷来了#阅读量为2 004万,讨论数量为1万,#一代人的周星驰#阅读量2.7亿,讨论数量为21.2万。可见,对于电影微博营销,情感营销是必不可少的。

2.3 《美人鱼》的微博营销模式之粉丝营销

《美人鱼》微博营销的成功离不开“粉丝经济”。电影上映前,主演邓超、罗志祥等频繁的在微博进行话题互动,吊足观众胃口。电影上映后,姚晨、何炅等人都大力推荐该片,称星爷的电影值得观看,这些本身就有众多粉丝的明星,在微博进行二次传播,使得电影在短时间内扩大了知名度和关注度。

除了演员本身的粉丝效益之外,导演的号召力也不容小觑。笔者将周星驰和同期上映电影《澳门风云3》导演刘伟强与王晶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从影片本身来看,《澳门风云3》属于系列电影,有一定的受众群体,且此次是王晶和刘伟强共同导演,演员阵容与《美人鱼》不相上下,但两部电影的实际票房却有着很大的差距。笔者通过微博关键字搜索进行调查(如上表),搜索结果发现周星驰的讨论数量远超过另外两位导演。由此可见,不仅明星演员是电影营销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导演的知名度也会影响其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高影片知名度。

2.4 《美人鱼》的微博营销模式之口碑营销

《美人鱼》在宣传时号称是周星驰耗时3年打磨出的力作。除开情怀,好作品、好电影也是促使受众口碑传播的重要方面。不少影迷为了追寻记忆中的“星爷”风格、为《美人鱼》贡献了票房。据笔者统计,微博#星爷#的话题互动量达到5 692万,#周星驰电影#的话题互动量达到106.3万。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人鱼》所引发的“全民”进影院观看,有一部分是因为周星驰的品牌而去。因此口碑营销,是这次影片营销的关键之一。

此外,媒体也为《美人鱼》票房爆棚贡献不少力量,从口诛笔伐到一片好评,随着受众口碑一致、票房不断刷出新高后,《美人鱼》自然而然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获得33亿高票房。

3 《美人鱼》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从营销内容来看,不够创新,缺乏创意,一味地模仿。且微博互动形式单一、微工具运用不够熟练。从营销模式来看,该片过度消费了“情怀”,虽然官方一直强调规避这二字,但是,在其营销方面,有不少App都打出了“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口号,不少网友表示反感。有情怀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消费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情绪。

通过分析《美人鱼》电影微博营销可以看出,影片方应树立电影微博营销战略理念。不仅要从思想上增强理念,还要在现实操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大对微博营销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将电影营销作为微博营销主体的一份子。另外,由于相关人才缺乏,就必须要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改变营销战略,除了懂电影,还要意识到微博不仅是发送转发如此简单,还需要专业知识来辅助。名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在微博平台上,大牌明星拥有大量粉丝,其发布的内容经过二次传播得到全面的放大,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优势体现。

4 结论

当前,电影微博营销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方将营销范围转移到微博之中。究竟如何利用好电影微博营销不仅是营销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业界与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通过本文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发现,现代电影在微博等媒体上的营销需要做到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定位;进行多方位的营销模式和进行精准的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1]范玉明.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手段[J].电影评介,2012(10):60-61.

[2]吴梦柳.中国电影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作者:刘苏瑶

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评论

互联网为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互联网之前,电影评论的发声权大多掌握在文艺界学者、媒体评论员和专栏作者等人手中,文章多发表在报纸的文艺版块和相关杂志上,普通观众鲜有机会在大众平台上呈现自己对于电影的反思、探讨以及评价,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略。 1998年,借着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势头,以“后窗看电影”为首的一批电影论坛发展起来,首度成为网络电影评论发声的阵地。 2000年博客诞生,影评人纷纷转向博客平台,借助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平台发表电影评论文章。 2005年豆瓣电影成立, 2006年时光网成立,两大网站很快成为中国版 IMDb[1],作为电影资料库和影评传播平台延续至今。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开放, 140字的微影评、随时随地发布、开放的好友关系、裂变式的传播机制,迅速吸引众影评人的目光,很快成为影评新阵地。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表达,互联网时代正让电影评论变得零门槛。 一、互联网时代对影评形式的影响 (一)短平快的影评形式占据半壁江山 与报纸、杂志上洋洋洒洒的影评相比,互联网时代大量影评文章呈现出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征。长篇大论固然可以将影片各个方面分析得淋漓尽致,但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信息时代,人们注意力时间缩短,直抒胸臆的短评反而更能达到传播的目的。 短平快的影评应运而生,其中打分及一句话影评应用最为普遍。当影评被简化为电影网站上的一个分数,每部影片都被贴上了质量标签,比如说 7分意味着“不妨一看”,8分默认为 “公认的佳作”。这种评分方式虽然过于简单,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但这个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影迷观众参与的可能性。除了用鼠标轻轻点击打分,一句话的短评也受到了多数网友的喜爱。一方面,一句话影评不需要观众具有电影专业素养,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嬉笑怒骂皆成影评;另一方面,一句话影评适应了网络时代传播规律,简洁表达、快捷分享、高速获取。因此,在电影的一句话标题中常常能够看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堆砌、贴标签式的定位帖,行文戏谑嘲讽,观点超乎常规。时光网就在首页的影片推介中使用网友的一句话影评,对于《末日崩塌》的推荐语是“有钱的爹不如救援队的爹”,以“拼爹”“有钱”等字眼紧贴着时下的舆论热点,用接地气的本土表达将一部“高大上 ”的好莱坞动作大片包装起来。另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侏罗纪世界》的推荐语则是“霸王龙已经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了”(见图 1),看上去虽与影评相差甚远,但口语表达符合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很容易吸引其他人的眼球。 (二)影评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日趋增强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影评阵地不再是影迷们自说自话的平台,每一篇影评文章自在网络上发布之后,都可以传递到不确定的大多数以及特定的部分人群中,同时进行二次传播。除了转发功能以外,值得一提的是,豆瓣电影还在每部电影的主页上开放了即时讨论区,即时讨论区就像曾经的聊天室一样,供网友进行同步讨论。 一种最新的影评方式——弹幕也逐渐风靡起来。在中国,弹幕开始于动漫网站 Acfun[2],弹幕数量是考量一段视频的热度和关注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弹幕多的视频容易吸引更多的网友观看,同时弹幕多的关键剧情点也是大家最想吐槽的地方。如今弹幕已不再是 Acfun特权,一些影院对于某些具有争议的电影专门设置了弹幕专场,以此来满足青年观众“不吐不快”的心理诉求。 2014年7月上映的动画电影《秦时明月 3D电影龙腾万里》在杭州的电影院里首次使用“弹幕”技术放映,接下来《小时代 3》在全国其他地区出现了弹幕场。全场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实时评论,这种方式不仅加强了影片和影迷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还将网络上风靡的互动技术开拓到现实时空,可谓是网络时代影评界的独特景观。 (三)多样化平台开启私人定制 影评人根据自身需求及喜好选择微博、专业网站、微信订阅号等不同的平台进行写作,优良的影评内容配合平台的优势特点不仅可以广泛 积攒人气达到广度,也可以通过私人定制的模式加强深度。 在新浪微博上,无论各大娱乐网站、新闻广播报纸媒体、还是独立影评人均可免费注册账号。以新浪官方账号为例,新浪娱乐粉丝量达到 1500万,《看电影》杂志的粉丝数有 222万,万达电影生活粉丝数有 50多万(见图 2),也就意味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在这些大 V的传播半径之内,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除微博以外,微信订阅号也逐渐成为互联网影评中质量稳定、传播高效的组成部分。微信订阅号的传播完全依靠移动终端,相比于微博而言具有更高的信息到达率和客户忠诚度,同时还容易在朋友圈或者微信账号之间形成二次传播,所以这种“私人定制”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机构和个人的青睐。专业的电影类杂志,如《当代电影》以及《看电影》选择用订阅号来扩大影响力,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络的传播影响力则广阔而巨大;一些独立的电影人、自媒体也选择微信订阅号每天向用户推送信息,较为著名的有微博签约影评人“独立鱼 ”、立志成为人肉电影资料库的“桃桃淘电影”,他们的影评观点总能受到粉丝群体的追捧,在朋友圈形成广泛传播;还有一些公众号由电影专业师生进行专业运作,如北京大学“非一流评论:左岸影视,右畔文学”,将微信公众号作为最新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也受到了网友大量关注。 二、互联网时代的影评质量 (一)碎片化感想式影评日趋增多 在这个全民影评的时代,写作门槛的降低、网络平台的开放、影评形式的多样化极大程度上保障了每个网民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激发了网民发声的兴趣,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影评充斥了各大电影媒体平台,从数量上看,其中绝大部分是碎片化的感想式评论。 以时光网、豆瓣电影、格瓦拉 @电影这三个平台为例,碎片化的影评正与日俱增。这类感想式评论属于观众观片之后的第一感受,少则一两句话,多则两三段话,影评中虽然会涉及演员表演、剧作结构、情境设置、视觉特效、背景音乐等构成电影的各个方面,但缺乏电影理论的支持和系统性分析,多为戏谑的吐槽或者直接的赞美,甚至有些与电影无关。 2015年暑期院线热门科幻惊悚影片《分歧者 2:绝地反击》,截止到 6月23日,即影片上映第五天,时光网上一共有微影评 1775条,豆瓣电影上有短评 3508条,格瓦拉 @电影有 2509条,有人评论“故事没内涵,人物没内涵,场景没内涵,最后谜底没内涵”,也有人评论“刚开始没看懂,觉得智商被碾压! ”各式评论让人眼花缭乱,充分表达了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感想,是影迷心情的真实写照,只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不具有学术价值,很容易淹没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之中。 (二)具有专业水平的业余影评人自发崛起 网络上还活跃着一批电影发烧友,他们凭借着浓厚的兴趣和一腔热情进行影评写作。这类电影发烧友大多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但具有一定的电影理论基础,自发地观看了大量影片并且反复拉片,在评析片中各个元素时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行业知识,将文学、哲学、天文、物理、心理等学科知识融入影评之中,反而通过学科间交叉和碰撞给网络影评带来许多火花。这类业余影评人大多将文章发表于豆瓣电影、迷影网和知乎帖子中,他们的研究纯凭兴趣而非职业性工作,不谋求经济利益,相比于一句话影评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阅读价值。 还有一部分网络影评人,例如活跃在微博上的后窗、虹膜、迷影网等组织,知名影评人奇爱博士、桃桃淘电影、妖灵妖、 masaga等人,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写作操守,稳扎稳打地对电影展开分析,评价影片的镜头语言、美学价值、社会意义,透过影片在导演、摄影、编剧、音乐音响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解释影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探讨影片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解决性方案。他们通过敏锐地洞察到互联网强大的沟通和传播能力,借力互联网作为自己的工作平台,积累了大量人气与粉丝。这类影评人撰写的影评所占比例较小,创作时间较长,但对于电影创作者具有指导性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同时又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和鉴赏影片,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对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有深远影响。 以下三个事例将结合具体影片讨论业余影评人的发展现状。 1.《环形使者》中美版本比较中的影评人力量 电影《环形使者》 2012年在国内上映时曾删减了 8分钟的剧情,这8分钟不仅删掉了色情暴力以及吸毒的画面,同时也将男主人公的情感前史和性格转变动因完全抹去,以至于观众在观片之后大呼“看不懂”“没逻辑”,直接在时光网上给到 6、7分的差评。 然而与此同时,《环形使者》在 IMDb上曾一度达到 8分。网友 gogocash在没有看过美国版的前提之下,在时光网上发表文章《〈环形使者〉:删减坏了一部戏(剧透)》,文中将几处删节的剧情“脑补”出来,并且细致分析了人物心理动机、后续情节设置的合理性,帮助观众理解主人公的心理动机,一时间被网友热捧为“神评”。 2.《盗梦空间》之梦境和空间的读解 2010年,克里斯托弗 ·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在上映时曾出现“一票难求”的观影热潮,影片奇特的时空结构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而且还激发了许多心理学爱好者、逻辑学甚至哲学爱好者的影评热情,大家纷纷使用自己学科的知识解释影片中的空间、时间、逻辑、结尾等问题。截止到 2015年6月23日,豆瓣上共有短评 16万条,影评 4500多篇,可谓是一种奇观。在 4500多篇网络影评之中,“黑白光影”撰写的《 Inception情节逻辑完全解析》被封为热帖第一条。他详细解释了片中梦境的规则设定以及情节逻辑,并且耐心解答评论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一万多人为其点赞;“高斯控”则聚焦于影片中数学和逻辑层面,撰写文章《 Inception中的数学原理和逻辑》;“Wi?”发挥英语才能,《IMDb上翻译的影评!戒指是关键!》一文将 IMDb上一篇文章完整翻译成中文,字句通顺,逻辑清晰,对于解释电影结尾处关于戒指的段落提供了非常有趣的研究方法。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镜头语言及格的影片,其思想内涵也必将涉及人类、历史、社会等终极问题,同理,一个好的影评人要想站得高走得远必须具备各个学科的知识,这就对影评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星际穿越》,掀起科普热潮 2014年,诺兰的另一部院线电影《星际穿越》又引来一大批天文学、物理学、科幻迷、诺兰粉的关注,他们一方面赞叹诺兰在科学方面的严谨性,同时也自愿撰写影评读解文中的时空线索,科普重力、时间、虫洞、黑洞等知识,这些正是专业电影影评人力所不及的地方。 影迷“刘伪冒”在星际穿越上映之前便在豆瓣发表文章《科普黑洞虫洞,备战星际穿越》。《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知识基本上是基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 ·索恩的理论成果,作者将《黑洞与时间弯曲》这本理论著作中的科学概念进行整理,提前为观众们科普。“大夫唐”的文章《如何在不懂物理学的前提下看懂〈星际穿越〉的几个地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维度、惯系性、黑洞,并仔细阐释了影片中一些剧情。“白朗”作为了一个摄影迷,从《星际穿越》放映技术规格来说明为什么最佳观影体验非胶片 Imax莫属,其中电影拍摄介质、画面宽高比以及放映分辨率是考察的重要指标。还有一名科幻爱好者 xxrock撰文《爱是一种物理力量——科幻也需要情怀》,凭借多年阅读科幻小说,观看科幻电影的经验来分析电影《星际穿越》中的科幻元素,文中涉猎多部科幻作品,对解释维度、爱的物理属性、反向时间等剧情点颇有见地。 与此同时,迷影网上刊登了木卫二、李光爵、红袖添饭、 masaga等知名影评人的文章,多维度读解《星际穿越》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木卫二的文章《〈星际穿越〉:所有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从创作角度讨论这部科幻影片,他说在希望和幻灭之间,男主人公并非选择幻灭,而是通过世俗的爱来解决人类的终极问题,这是导演贯穿始终的剧作核心。台湾作者李光爵的文章《〈星际效应〉:自由爱,能成为穿越一切的力量》提出影片中的一个观点加以阐释:爱/亲情终究是突破物理 /科学上的限制,诺兰用最简单的感性说辞改写了理性的极限。 Masaga的文章《克里斯托弗 ·诺兰:庸俗的天才》则将目光聚焦到导演诺兰身上,作为好莱坞举世瞩目的英国导演,他是主流商业电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并非是商业浪潮的颠覆者,这样的身份定位让他的创作能够一直保持良性循环。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网站 Bilibili上,网友还自发制作了多个网评视频来解释和探讨《星际穿越》这部影片,并且通过弹幕和更多的视频观众形成呼应,也形成了广泛的讨论热潮。 (三)影评失真,水军泛滥 张扬个性、自由表达是网络时代电影评论的亮点所在,然而在一个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或者道德约束的环境中,一些人出于经济目的违背客观事实过分褒扬,还有一些人恶语相向失真评分,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令整个影评界蒙羞。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坚守电影艺术的标准,是影评人公信力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一些网络上的知名影评人来说,真诚的影评文章可以影响成千上万普通观众的观影行为或者电影的口碑传播;同样,失真的影评也必将给自己带来想象不到的信任危机。影评人收红包的事件却越来越普遍,“影评人 ”三个字开始变质,甚至出现了“体制内的影评人 ”一词。除此以外,礼貌性的好评文也成了影评圈不成文的规矩。片方在影片上映之前邀请媒体记者、制片人、影评红人提前观影,这些媒体利用自己平台对影片进行宣传推广,你来我往之间回避矛盾只讲优点的人情稿便成了业界常态。长远来看,资本控制下的影评失范现象将会影响到影评人的公信力,还会使电影创作团队滋长浮躁的风气,国产影片观众群体的流失,最终对国产电影造成负面影响。 更为严重的是,在各大电影网站论坛之中大量充斥着水军的身影,他们受雇于公关公司,通过大规模发帖和恶意评分打压同档期的竞争对手,并且毫无道理地哄抬自己影片的得分,致使某些影片评分一夜之间莫名降低或者攀升。面对激烈地票房大战,残酷的现实中谁能够在影片上映的一个月内成功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谁就是名留影史的真正赢家,因此雇佣水军引导舆论似乎已经成为圈内不用说的秘密。某些影片在上映之前便已给观众留下了低分的负面形象,一些导演和演员也毫无缘由地遭到恶语中伤。 三、互联网影评的深远影响 (一)互联网自媒体降低影评门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影评的发展。从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到智能移动终端占据市场主流,从宽带上网到现今手机 4G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发布信息、获取信息、沟通交流最主要的渠道,去精英化的生态环境更促使每一个普通影迷都可以在网络上说出自己的心声。上个世纪 90年代,电影还是人们很重要很普遍的娱乐活动,一些电影的观影次数远远超过现在,但是评论电影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能够在报纸和杂志社上看到少数影评文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降低了影评的门槛,甚至已经是没有门槛,保证了每个影迷说话的权利。在时光网、豆瓣电影等电影网站,在微博上,在微信朋友圈里,在猫眼电影、格瓦拉 @电影等购票平台上,每天都有数不胜数的观众自发给电影评分、写作、交流心得,影评也许正迎来最好的时代。 (二)对观众观影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如今同一档期几乎都有十部左右的影片上映,遇到暑期档、春节档,更是遭遇国内外大片争相上映的热烈厮杀,对于片方来说,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将观众拉进电影院已经事关生死存亡。纵使网上宣传、落地活动、艺人绯闻、票价补贴各种环节对观众观影都会产生影响,口碑仍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好口碑可以让一部宣传经费有限、排片不占优势的影片起死回生,力挽狂澜,凭借口碑效应实现票房反弹增长;而坏口碑则会影响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票房涨幅逐渐走低,最终很快消失在新片的浪潮之中。如果说影评人最重要的任务曾经是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以批判性的思维来研究电影工业、电影团队以及电影理论,那么现在的影评又多了一项崭新的作用,即通过口碑传播影响目标受众的观影选择,这对于电影营销以及发行放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电影口碑的树立一方面依赖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身边的朋友相互推荐、口耳传播,从而刺激潜在观众的观影欲望;另一方面,大量观众在购买电影票之前会提前参考网站上影片类型、剧情以及评价高低,对影片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再决定是否去电影院支持。抛开水军因素的影响,网络影评集合了众多热心网友的意见,所以相比于朋友圈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 (三)对旧电影具有钩沉效应 美国影评人尼克 ·詹姆斯在《撕碎过去:重振电影评论》一文中曾提出影评人应当为自己的工作设定八大任务,其中第二项就是“推广不为人知的佳作” [3]。对于影评人来说,评论时下院线影片并不是影评的全部,回顾中外电影历史上的佳作,并将这些作品通过一定顺序和手段推介给观众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在互联网没有广泛普及的时候,一部电影下线之后只能通过录像带、 DVD的形式继续传播,而互联网时代里信息更加畅通有效,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作品,观众的选择范围极大地扩展,这时候影评人的推介便显得尤为重要。在IMDb上的 “TOP250为影迷们推荐了评分前 250名的好片,时光网上也推出了“时光电影 TOP100”“华语电影 TOP100”“本周热门 TOP10”等,每到节日期间、年末时段或者电影节期间,很多影评人还会推出自己的推荐贴为网友们推荐自己喜欢的老片好片。这就让中外一大批旧片老片在互联网时代又迎来了第二春,尤其让一些从前难以和观众见面的独立制作、地下电影以及其他国家的优秀电影获得了重新被发掘、被关注和被讨论的机会。 (四)为电影大数据分析提供海量信息 面对纷繁复杂地的电影市场,如何评判一部电影的利弊得失在这个网络时代也加入了新的考量方式。以单篇影评来评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高低无法满足电影投资人的需求,从前依靠传统经验或者渠道反馈做决定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他们需要用更加明确的、精准的、具有预测性的指标来介入电影行业,因此互联网时代电影大数据应运而生。艺恩、超验等咨询公司通过分析互联网中的电影行为,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分析、研究以及咨询服务,腾讯、搜狐、乐视、光线、爱奇艺等影视巨头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大数据研究团队,以数据作为商业决策的风向标。 2015年 1月,猫眼电影根据猫眼用户的购买行为发布报告《中国人是如何看电影的? 2014中国电影数据读解》,相比于讨论票房、上座率、市场占有率、片前广告价值的传统数据类型来说,猫眼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更具有投资针对性。还有些业界人士通过挖掘大数据中的关键要素,推导电影投资与电影票房之间的计算公式,众多网友对于电影的评分评价、讨论热度都成为大数据中考量的数据之一。 电影产业对于大数据的狂热也引发了一些业界人士的担忧。第一,从技术层面来看,电影行业大部分的大数据研究结果都是来自于百度指数,再综合题材、演员阵容等因素得出数据,缺乏系统的数据积累和合理的模型构建,结果的准确率都比较低,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 2014年“十一档”许鞍华的历史巨作《黄金时代》遭遇滑铁卢,虽然百度曾预测票房在两亿左右,但是最终以 4900万凄惨收尾。积累每部电影的相关数据,培养计算机和数学专业人才,逐步完善大数据预测模型,这仍是一条任重道远之路。第二,从现实层面来看,《泰 》的票房奇迹、《失恋三十三天》这匹淡季黑马成为了之后制作电影的榜样,许多投资人都希望通过研究这两部电影的数据得出商业成功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创造第二波的市场神话,然而现实之中,制作班底、演员阵容、剧本走向、市场喜好、天气状况等多方因素都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大数据到底能够发挥多大功效还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第三,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大数据固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但若每个电影工作者都基于大数据进行模块化生产,剧情千篇一律,技术不求革新,只是一味从商业价值方面进行考量而缺乏对艺术价值的斟酌,从长远来看,只会让电影产业越走越慢。 四、结语 互联网改变着电影,也改变着观众与电影的关系,因而一种新的电影评论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之中。这种改变与互联网的特质密切相关,电影成为互联网传播信息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源头性信息,互联网也成为电影产业中愈发重要的因素。“互联网之于电影产业是由外而内,由下而上,在电影产业链的发行、制作、创作、资本以及服务的各个环节,正在全面吸收,改造和重建。 ”[4]因此,互联网带来的参与、互动、多元、民主等特征均凸显在电影评论中,而互联网的不确定性、茫然无序等也比比皆在。 前互联网时代相对封闭、观念趋同的电影评论已成过去,当下影评界正呼唤着新型电影批评方法的出现,此类方法不仅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而且还可以归纳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伦理,整合多元形态中的电影价值判断,对电影评论的写作和传播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一味地褒奖或者一味地贬低都会对电影评论的正常发展造成损伤,只有最大程度上保持包容的心态,才能构建健康的评论生态。无论是严肃的影评人,还是热心的爱好者,每个人都应该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保持一份客观而冷静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影人,良心评价每一部作品,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够在互联网世界中各得其所,共同塑造良好的影评风气。 注释: [1]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是美国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电子游戏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好评并且具有权威性,对电影的评分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IMDb的评分。 [2]AcFun是中国大陆的一家主要关于动画、游戏的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最初为动画连载网站,现已转型为全弹幕视频网站。 [3]James, Nick.(2009). Rip It Up: Revitalizing Film Criticism. Film Quarterly, 62(3), 14-15. [4]赵婧,闫祥岭.中国电影市场产值一天一亿[N].经济参考报.2015年04月20日。

作者:王宜文 张云

上一篇:营运资金管理营销渠道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