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算成本的工业会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结合社区的职能定位与物业管理特点,推行单元成本管理,对于社区实行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并结合S油田社区分析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具体成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核算成本的工业会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核算成本的工业会计论文 篇1:

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补偿机制的完善研究

摘要:在新医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补偿机制的改革逐渐成为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院过分依赖医疗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的相对比重越来越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公立医疗机构的良性发展。本文从补偿额度、价格改革、引入社会资本几个角度探讨如何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有效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对利益相关各方都会产生明显的多赢效应。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全成本核算;社会资本引入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1.092

我国目前的医院90%以上为公立非营利性,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出台,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是新医改中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之处,在有关的各种讨论中,补偿机制不合理往往被认为是公立医疗机构趋利的根源所在。因此,补偿机制改革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偿方式基本包括政府财政投入、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三方面。国务院于2010年2月发布了《关于印发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改革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指出“逐步将公立医疗机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将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财政补偿作为公立医疗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

财政补偿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卫生资源的耗费进行弥补、充实的方式和途径,保证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得到足额的补偿,以保证和满足医院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新医改将“公立医疗机构离退休人员经费、重点学科发展、基建、大型设备购置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明确为补偿范围,其中专项补助包括医院援外、支农和支边等公共卫生服务。但对于如何进行补偿,目前尚未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一、我国公立医疗结构收支现状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收支的实际情况,构建如下简易线性模型:

B=ni=1P1i-C1i-C2i-C3iQ1i+0.15mj=1P2jQ2j+D

(1)

上述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为:B——收支结余,P1i——单位医疗服务价格,C1i——单位耗材成本,C2i——单位医疗设备成本,C3i——单位人力成本,Q1i——医疗服务数量,P2j——药品价格,Q2j——药品数量,D——财政补助结余。

基于模型的结构,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即医疗服务节余,以“ni=1(P1i-C1i-C2i-C3i)Q1i”表示,药品加成收入以“0.15mj=1P2jQ2j”表示,以及财政补助结余D。

对医疗服务结余进行需要从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两方面入手。医疗服务价格,即医疗收费补偿,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实行“两种收费标准”,即对自费病人的收费价格不变,对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病人的部分收费项目按不含工资的成本收费。1989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专家出诊,及特殊医疗服务,允许在收费上适当提高。对于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展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要实行不含工资的成本收费。对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手术收费,政府期望能够按成本来收费。直至目前,医疗服务价格仍未能反映其价值。物价不断上涨,但是医疗服务价格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致使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等项目收费至今仍偏离其价值。另外,耗材和医疗设备也是以市场价格定价,这些都导致医疗总成本不断提高,医院支出也在不断增加。所谓“市场经济越发展,医疗服务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就越明显,矛盾也就越严重”。对于某些公立医疗机构,如果医疗服务数量较大,可能还会形成更大的医疗服务亏损。

0.15是西药的批零差价幅度,中成药为0.2。当前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产生依赖,是现阶段补偿机制不合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销售药品所获取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院的补偿问题,但这并不是公立医疗机构合理的补偿渠道。根据新医改的精神,药品加成将逐渐被取消,这意味着模型(1)中的“0.15mj=1P2jQ2j”最终将消失,这部分收入未来会转入“药事管理费”,但具体实施情况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于财政补助结余,新医改指出:政府应负责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但随着人员工资、耗材、设备价格上涨等医疗成本的增加,医疗机构支出逐年加大,财政补助的相对比重却越来越少。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已成为公立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综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补偿的三个主渠道都已凸显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与其资金短缺和低效运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要改变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尴尬局面,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

要解决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有关问题,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所有者,政府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制定相关的制度安排。这基本要从补偿额度、补偿范围、补偿渠道等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偿额度

根据模型(1)的描述可知,要解决公立医疗机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无论是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以药事服务费取代药品加成收入,抑或是加大财政补助的力度,都需要先行确立补偿额度,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规范收入与成本差额的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收入的确定相对清晰,难点在于怎样准确计算公立医疗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一则,公立医疗机构在日常经营中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种类繁多,成本较为复杂。其中合理的成本应该得到补偿,不合理的成本不应该得到补偿,但究竟哪些是合理的成本,哪些是不合理的成本,对于外部监管人员和广大患者是无法进行判断、审核的。另外,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体系很不健全,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单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的制度框架。医院成本核算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主要借鉴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理论;而且长期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组织”,更加重视的是提高医疗技术,创造社会效益,往往忽视成本核算,管理粗放,费用控制机制薄弱;同时各医院开展医疗成本核算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核算口径不一,难以进行不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此外,在本轮医改中,药品加成收入转化为药事服务费,即通过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来补偿药事服务成本。在目前的成本核算处理中,药事成本作为药品单品成本的一项内容,而在调整制定价格时药事成本又被考虑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这种安排显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不仅如此,按照这种思路,现行科室成本分摊的合理性也会受到质疑,因为,这种分摊的前提是假定各医疗服务项目间的价格比价关系与成本比价关系一一对应,而调价后这种假设便不再成立。这些问题都给政府确定补助额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很难合理确定成本,就很难核定医院提供服务的收支缺口,也就难以确定补助标准。

因此,合理计算公立医疗机构的各项成本是完善其补偿机制的前提之一,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牢固树立全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

全成本核算是现代医疗机构核算管理的重要观念之一。这种核算体系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发生的成本全部转移进核算视野,弥补不完全成本核算的缺陷。

2.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建设

要从工业会计的理论体系中逐渐脱离出来,政府医疗管理部门应尽快协同财政部门制定符合公立医疗机构自身运行特点的会计核算体系;尤其要对其成本核算的范围和项目进行明确、清晰统一的界定。

3.科学合理的分配间接费用

根据全成本核算的思想,医院应将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都纳入核算范围,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将医疗服务成本在各科室间进行分配,达到既能准确体现成本核算要求,又能均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二)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

新医改中,医药价格调整的总体思路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时,在重点考虑项目成本因素、群众接受能力和医保支付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医疗市场补偿机制来改革医疗收费定价机制,可以开展以下几点工作。

1.将定价权限适度下放

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转变医院角色,将其由价格执行主体向定价主体和执行主体双重身份转化。由于医疗机构等级不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例如技术设备条件、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业务量等指标,在国家价格调控范围内,结合当地医疗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由医疗机构自己提出价格调整方案,报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

2.统一收费项目、定价原则、医疗成本计算口径和方法

统一收费项目、定价原则、医疗成本计算口径和方法,包括总成本、单病种和项目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备未来条件成熟时使用。制定统一的收费项目,有利于规范收费行为,实施价格监管。对具体的收费项目,物价部门也可公布指导价,并实施总体收费水平监控。

3.对药品实施零差率管理

在给予公立医疗机构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完善其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服务项目成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之后,对药品实行零差率管理,从而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形成的不合理补偿渠道。

同时,财政补助也应适当调整补偿范围以推进上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顺利实施,例如财政补助应当增加如下内容:定项补偿为应对突发救治事件等任务而提供的某些服务,因为执行国家定价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为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尖端医疗技术研发以及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重点项目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助等。同时对于获得经费补助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对没有落实合理资金来源的建设项目和未经准入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项目,坚决不予以立项。

(三)社会资本的引入

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某些公立医疗机构已经拥有高端的医疗技术、巨大的品牌价值与丰富的人才资源。非营利属性使其在服务的多样化、高端化上难以取得突破与进展。若要使其高端技术和人力资源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其补偿渠道必须拓宽。由此引发的社会资本引入问题伴随着新医改的颁布、实施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社会资本,从经济学角度定义,指的是非政府财政投入,按照是否营利,又可分为营利性资本和非营利性资本。公立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并不现实,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以国内外经验来看,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疗机构,是对政府财政投入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社会资本的进入能够提高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之间开展有效的竞争,提高服务水平。

1.目前常见的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取得方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取得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融资租赁、慈善捐赠等。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形式有多种:以收费权作质押的质押型贷款、无须进行抵押的信用贷款,还有第三方担保贷款等。其中信用贷款仅适用于规模大,经营状况好的医院;而第三方担保贷款,第三方以医疗器械和药品供应商居多。此外,很多医院都有用短期借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借新还旧的行为,这是一种激进型的筹资策略,易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

银行作为提供贷款一方,会在整个过程中采取监督手段,以保证贷款安全。除事先对投资风险进行信用评估外,还会监控医院资金账户的活动状态,严格监督资金用途,对医院的大额资金支出进行审批。

除此之外,还有国外贷款,这种方式虽然具有周期长、利率低的优点,但手续比较烦琐,有时还需地方政府担保,多数医疗机构难以获得。若为出口信贷,款项则必须购买指定设备,汇率变动风险大,选择余地比较小。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这种方式租期长,租约不可撤销,能够达到融资、融物的双重目的,有效缓解当前资金压力,但融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且手续繁杂,还需支付保证金、手续费等。

融资租赁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行业发展也较为缓慢,租赁公司目前还处于多头监管的阶段。尤其对于医疗器械的融资租赁,为规范租赁公司的租赁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融资租赁医疗器械监管问题的答复意见》,其中规定必须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办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规范医疗器械的相关融资租赁行为,但也迫使融资租赁公司为从事医疗器械的融资租赁行为必须参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管理,这势必会影响这种以融资为实质的租赁行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

(3)慈善捐赠

慈善捐赠相对于其他方式更能体现医院的“公益性”,但在我国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制约,这种方式实施较少,而且捐赠物品的价值评估也是一个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国目前税法的有关规定也不利于慈善捐赠的广泛实施,例如,税法只规定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对于超额捐赠部分,没有做出相关优惠规定,这显然不利于提高企业、个人的公益性捐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这几种方式都是长期以来公立医疗机构一直在使用的较为常用的筹资方式,它们各具优点,但局限性也不容小觑。例如,公立医疗机构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其获取银行贷款的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就是难以提供有效担保,因此多数均为信用贷款。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时,将其视为普通借款企业,即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还没有专门制定关于公立医疗机构融通社会资本的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从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忽视了其特殊性质,结果导致大医院的发展规模和贷款行为难以控制,而中小型公立医疗机构却难以取得自身发展必需的资金,使其在利用社会资本方面障碍重重。建议在新医改相关配套政策中应明确相关规定,制定政策法规,将公立医疗机构的贷款行为同其他普通企业区分开,而且政府可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专门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公立医疗机构。

2.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取得方式发展方向

在本轮医改中,政府明确提出“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几年来,国内多地都尝试了以多种不同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合作方式主要包括非产权模式、间接投资等几种。

(1)非产权模式

非产权模式是指保持公立医疗机构性质不变,医疗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本以加盟、托管等形式进入公立医疗机构,以技术、品牌、管理以及少量的资金投入获得了一定时期内对医院的运营管理权限。这是民营医疗机构以较少投入拓展医疗产业的较优模式。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非产权模式主要分为托管和加盟两种。

在托管模式下,医院性质、资产权属、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拨款渠道和标准,职工编制均不发生变化。托管方、目标医院和受托方各方应享有的利益和彼此间的制约关系等都通过缔结合同来形成。受托方要具有丰富的医疗管理经验,加入后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可行的医院运营及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由于医院产权未发生变化,受托方初期资金投入量不大,所以进入目标医院成本较低,同时受托方有可能在未来时机成熟时,选择收购目标医院,此时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由托管变为重组。

加盟模式是以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大型综合医院牵头,联合一定区域内的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院等通过实行患者互转、远程诊疗等模式,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的联盟体系,这种模式能够在联盟内迅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病源扩大以及医院运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而且这种模式并不会改变加盟医疗机构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只是通过联盟章程进行合作,较为松散,各医院的资本、管理体制等都不会被触及到,各加盟医院还可借助牵头医院强大的品牌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可见,加盟模式具有运作体系化、合作松散化、以品牌为纽带和能够迅速扩张规模等突出特点。

(2)间接持股

间接持股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净资产出资,与社会资本进行资本性合作,双方以出资额为依据,确定各自持股比例。这种形式合作需要设立投资管理公司,出资双方以此作为平台,对存量医院进行管理或依托原存量公立医疗机构的技术、品牌和人才优势等设立新的医院。

间接持股这种形式在合作的初始阶段并不触及存量公立医疗机构的利益,而且借助当地政府的推动,还可以化解很多阻力;但随着合作加深,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事业单位与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的矛盾,新设的增量医院由于使用存量医院的品牌、技术等资源而引起的权属不清等,这些冲突都需要持股双方妥善予以解决。

另外,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以公立医疗机构净资产出资,并且依托其原有的技术、品牌等优势,如何合理量化存量医院的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出资双方对政策精确地把握并取得政策支持:一要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能否以品牌、非专利技术等资产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二要明确相应的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办法;三要确定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将其品牌注册为商标。此外,公立医疗机构日常核算中资产价值的确定是按照《医院会计制度》进行的,在进行合作时,资产的核算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规定差异很大,如公立医疗机构的固定资产是不要求提取折旧的,既不入费用也不入成本,这点就与企业的相关处理完全不同。

三、结 论

综上,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为社会资本办医迎来了“准入的春天”,社会资本正由原来的边缘地位向医疗行业内部纵深发展。国内若干地区的尝试与探索,例如云南城投进入昆明市医院、凤凰医疗集团托管京煤医院等都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目前为避免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应保持公立医疗机构员工身份不变,引入社会资本缓解其资金不足、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而依托存量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品牌、技术优势发展增量医疗机构,提高合作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多元化办医,通过创建新型管理体制来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与社会资本的有效合作必然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卫生资源不足的困局,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虽然社会资本不同的加入方式对于破解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困局有一定成效,但我们仍要看到两者在合作过程中,无论在经营模式、还是未来发展方向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都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因此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实际操作过程,无论在转换观念、资格审批还是未来战略的把握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长期不断地探索和磨合。

参考文献:

[1]杨庆松.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卫生经济研究,2009(9).

[2]贲慧,唐晓东.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存在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1(5).

[3]任玉岭.中国医疗改革回顾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4(36).

[4]林临霖.现代医院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创新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3).

[5]田惠敏,李怡.我国高端医疗第三方管理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18).

(编辑:韦京)

作者:肖晗 朱民田

基于核算成本的工业会计论文 篇2:

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探讨

摘要:结合社区的职能定位与物业管理特点,推行单元成本管理,对于社区实行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问题,并结合S油田社区分析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具体成效。

关键词:社区物业 全员成本管理 单元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社区肩负着“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的职能。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分解和切实落实成本费用目标,真正建立全员参与和责任指标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单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为切入点,构建物业管理单元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这有助于推行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激发全体员工对成本管理的热情和创造力,提升社区的管理层次和经济效益水平。

一、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原则

(一)社区物业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以物业单元为成本管理的切入点,切实推行全员成本管理,能够促进社区转变成本观念,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做精做优社区服务。

1.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能够转变成本观念。通过实施单元成本管理,能够改变以往主要依靠管理层负责成本宏观控制、粗放管理的被动局面,实现层层有预算、有核算、有考核,把成本责任落实到全员,不断增强从机关到基层各级人员“增收节支、挖潜增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2.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能够精细基础管理工作。完善物业单元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体系,明晰各层级相应的责权利,能够明确社区管理的目标、细致各项成本指标分解以及严格控制成本发生过程。单元成本管理能够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的责任机制,保证社区物业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

3.物业单元成本能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行单元成本管理能够提升社区经营的运行质量,促进生产经营的良性发展。精细管理是转换经营机制、做精做优服务、打造一流社区的必然要求,单元成本管理能够带动社区全面预算与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不断提升。

(二)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任何一个好的制度都需要有良好的实施环境,每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靠人推动。推行物业单元成本管理要全面了解单元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让单元成本管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单元成本管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便于操作的原则。推行单元成本管理要以预算管理为基础,有利于管理控制,便于实际操作,将所有成本都纳入预算,把预算指标逐级分解到班组、岗位等最小的工作单元,落实到责任主体,使发生的成本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2.分工协作的原则。单元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资源配置上要与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公司上下要按照既定目标和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依据各自分工,统筹兼顾,既讲分工,更讲协作,有效进行组织实施,形成合力。

3.责权相适的原则。单元成本管理是在最基本的工作单元上设置相应的目标,并落实到对口业务单位或职能部门,赋予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并对责任主体实施考核,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4.全员参与的原则。在成本管理中,公司全体员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一切成本皆可控制”的理念,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努力推动“成本管理”各项目标落实到位。

二、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经济管理效益;核心是精细化管理和全员目标管理。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以单元为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最小单位,构建“基础管理到单元,数据核算到单元,分析考核到单元,控制预警到单元,激励奖惩到单元”的成本管控体系。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工作体系、财务数据核算管理体系、分析考核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控制体系、激励与约束管理体系。

(一)基础管理工作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在单元成本管理中,社区按照服务职能不同分为物业管理、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和市政管理五大系统,并进一步把物业管理业务按照总项—分项—子项—明细项,划分为四个业务层级。第一级按照社区服务职能将社区服务业务划分为五个总项;第二级将物业管理总项按照物业服务类型划分为住宅物业、办公物业、外转供业务、辅助生产等;第三级将住宅物业分项按照具体的服务业务向下划分为保洁、维护养护、绿化、保安等子项;第四级在每个子项业务下设置明细业务单元。

公共服务业务总项下划分了五个分项,包括党员服务社、家委会、非特殊群体管理、小区文化建设、再就业管理。市政管理业务总项下划分了九个分项,包括公共道路、桥涵及照明设施、非工业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公园、广场及陵园、市容监察、公共交通、公共区域环卫绿化、文体设施、公共消防和其他。

(二)财务数据核算体系。结算录入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分析和考核的财务数据起点,要做到四个统一:

1.统一费用录入程序。为了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地录入到系统中,将日常的经营业务按照成本项目对应到相应的结算类型、明细业务单元和业务指标,并规定结算日期、录入日期和审核人,将录入工作实行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

2.统一费用分配标准。费用结算录入要遵循“凡是能够直接计入服务对象和业务单元的费用要据实计入”原则,除直接费用外,不能够直接归属到业务单元的,再依据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按照一定的分摊方法和比例在各个服务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合理准确计入各个业务单元中。

3.统一费用录入单据。为了提高数据录入的有效率和准确率,制定统一的费用结算录入单据,在单据上记录费用的来源与分摊标准,并标明系统中结算单据的编号,便于财务人员审核和监督,将内控制度的管理向下延伸到生产经营的前沿。

4.统一辅助生产分摊。统一辅助生产的分摊标准,并为业务特殊的站队定制相应的分摊标准,通过系统自动分摊,使辅助生产单元中的费用在各单位各业务单元间合理分摊,增强了数据的可比性。

(三)分析考核管理体系。通过考核指标体系,对各个成本单元的月度、季度、年度指标进行取数分析,把财务管理由静态的事后分析变为动态的实时监控。考核指标可以分为五类:收入指标、成本费用指标、补贴指标、经营技术指标和物业单项指标。通过对单元成本指标的排名及分析,更加清晰地看到某一单元的某一项业务指标的变化对上级总指标的影响,层级分析能够利用较短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流程、优化运作。

(四)运行保障控制体系。报表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扩展延伸,是业务和结算的运行结果输出。单元成本管理要求严格预算上报程序、规范内部报表管理、坚持平衡预算例会、执行预算预警机制。在预算运行中,收入和费用项目通过实际结算与年度预算的完成比例排名对比,对于预算进度差异较大的责任主体提出书面警示,并作为下月预算平衡会议的主要分析事项,从而提高对预算的执行力和控制力。

(五)激励与约束管理体系。推动单元成本管理要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其动力在于严格考核兑现,实现兑现奖惩到单元。

1.系统操作考评兑现。单元成本项目组建立单元成本系统运行考核评价表,对基础数据维护、预算上报与分解、结算录入、报表上报、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等日常工作进行月度打分考评,建立专项资金年度统一兑现,促进各管理层和操作层对系统应用的执行落实和监督审核。

2.季度讲评会议制度。坚持以生产经营指标、管理服务标准为基础,健全实施以“月度检查、量化评比、季度排序、绩效兑现”为主要内容的季度考核与讲评会议制度,定期对经营运行情况做出综合评价,并将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参与讲评。

3.经营承包奖惩兑现。建立内部经营管理运行质量奖惩机制,制定奖惩标准,并严格落实奖罚兑现,激励全员全面深化对标、追标、创标活动,在对标中细找“短板”,在追标中深挖潜力,在创标中争创一流,形成指标排名比贡献、立杆对标比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S油田社区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的成效分析

S油田社区地处某油田机关腹地,辖区总面积30多平方千米,在册职工3 000多人,主要担负着物业“四保”、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及非在职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近年来,S社区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和油田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的职能定位,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做精做优服务;牢固树立“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成本管理理念,细化核算单元,强化责任控制,积极推行了单元成本管理,形成了“人人身上有责任,个个环节有目标”的物业成本管理局面,激发了全体员工成本管理的热情和创造力,将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实践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力和成本管理整体水平,使物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再提升。

(一)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多维管理。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通过定义每项成本费用的机构管理属性、业务管理属性和成本费用项目属性,实现对每一项成本费用的不同维度的管理,在系统里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行政机构、业务类型、物业单元等不同口径进行成本费用的统计汇总和查询,满足不同层级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各项需要。

(二)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源头控制。过去的预算管理是从上级到下级查找预算进度差异的原因,让二级管理人员很难深入到费用发生的最前沿,但是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实施和系统的上线,将改变这种滞后的现象,让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实践融合在一起,将成本管理的重点锁定在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系统能及时关注到每个物业服务项目的工作量,每个物业成本费用的发生点,每个点的消耗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从而让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掌握引起每项成本费用变化的最小的真实动因,用“以小控大,以下制上”的方式实现对成本费用的源头控制。

(三)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全局可比。内部和外部不同单位之间的机构设置和业务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成本费用统计的口径差异较大,同一项费用支出会因不同单位出现不同的统计口径,使得单位之间的成本费用的横向对比难以保障。社区物业单元成本管理体系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对费用项目设置级次,严格定义使用范围,统一分配标准,保证了同一业务的成本费用统计口径在不同单位之间保持一致,使得全局的物业管理成本费用具有可比性。

(四)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分级管控。在物业系统推行单元成本管理,真正依靠的是工作在一线的物业站站长、物业区片管理负责人和物业服务人员,其实就是对员工的管理,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员工自觉控制的参与意识。一张成本费用控制卡,将职工和费用紧紧联系在一起,将职工和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制度、月度排名制度、多层次激励考核机制等系列配套制度的建立,形成强大的单元成本管控体系,在持续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社区成本管理水平。

(五)为社区推行市场化管理奠定基础。物业单元成本管理的推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使社区物业服务各项明细业务的管理成本更加清晰明了,在工作中“摸清了家底,定好了标准”,为将来社区市场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X

参考文献:

1.王佩珍.加强成本管理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J].工业会计,1998,(12):21-24.

2.王延青.目标成本管理系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3.郭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业服务业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4.蔡海东.如何加强物业企业成本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11):68-70.

作者简介:

吕松祥,男,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中社区副主任,高级会计师,长期从事财务管理的实务与研究工作。

作者:吕松强

基于核算成本的工业会计论文 篇3: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由于经济环境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会计信息又需要全面、正确、系统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正确掌握和运用谨慎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上的体现以及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的两面性,并就谨慎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运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0.013

1     謹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原则,自身具有稳健性、保守、小心谨慎的特点,又被称为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保守主义等。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能确定的意外或风险,这是会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会使会计中的相关要素预测和推断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合理的会计工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经验,积极处理上述问题,从而提高会计预算、预计工作的准确性,减少损失。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方面的体现

在会计计量工作中,谨慎性原则是有相关要求的,要求不得高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的数额。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提取的八大准备中涉及资产5个、投资3个。这些准备的计提对合理计量资产、投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企业要使自己有效地保持竞争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在经营决策中更应该坚持谨慎性原则。

2.1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积极完善相关工作,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效果提前进行准备和预防。

2.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首先,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规定中有描述,企业自身应该积极计提折旧工作,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方面。其次,对于继续使用但是之前已经进行过计提折旧工作的相关固定资产和单独入账的土地,就不能适用于这项工作。即使是企业不使用、不需要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也照样计提折旧。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来人为调节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新《企业会计制度》对相关工作内容有简要阐释,要求企业应该以自身的固定资产特征和消耗模式为依据,以此进行后期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残值的预估工作。与此同时,在企业选用相关折旧方法时,相关企业还应该积极考虑如社会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再次,提及折旧工作需要获得企业最高管理人员、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人员的批准才能够进行实际落实。最后,在开展工作时还应该积极履行法律义务和规定,积极将折旧工作的相关备份数据送至相关机构和部

门备案。

2.3   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表明,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核算等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在获得无形资产时,首要关键是判断其使用寿命,以此来为后期的摊销工作进行铺垫,将一些能够明确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且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而对于寿命有限的相关无形资产,通常残值视为零。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在可供使用(即达到预定用途)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再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指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其中如果以其他固定资产发生方式,例如经营租赁的方式,存在长期待摊费用。而对于长期待摊费用,除了有固定资产外,其他筹建时期的费用都应该实现整合、归集,等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工作时,才从经营首月计入,以此对企业经营的损益进行计算和整理。此外,企业处理长期待摊费用还需注意,一旦有不能为企业以后在会计期间带来收益的,其都应该将没有进行摊销的残余价值算进当前月份和时期的损益计算中。

3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的优缺点

3.1   优点

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是以保护企业为根本工作宗旨的,能够促进企业进一步减少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以此为后期的会计工作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信息,推动后期企业经济制度确立和战略调整,对企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此外,这样的工作原则还能促进企业债权人和相关股东的利益保障工作,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和风险;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

3.2   缺点

①确认与计量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经济市场价格的相关机制,且我国对债务企业和相关投资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财务状况调查能力较低,不能对其有一个准确定位。此外,在进行确认和计量工作时,主要是靠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而这些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减值准备的再确认工作缺乏权威性。目前,我国从事企业经济方面的专业人员和相关部门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还缺乏实际的经济信息数据,没有全面了解企业内部的资产状态、使用途径以及资产价值,对减值准备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③成本计价缺乏一致性,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因此这就要求企业专业人员和部门能够对其工作有一个全面认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工作。保证工作过程中,收缩有度,既不夸大、也不过于小心,充分发挥谨慎性原则的理念优势,减少企业经济风险。通过这样的工作,大大保障企业实际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4.1   加强对“度”的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促进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但是一旦使用的度没有掌握好,过于谨慎或者过于夸大,其作用就不能凸显出来,甚至会有反作用。这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建设都造成巨大影响,极不利于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在开展会计实务的工作中,对于不确定的会计信息,在使用谨慎性原则前,应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分类工作,确定一些能够确定的会计信息费用,并积极落实于企业报表工作中;对于较为模糊的,就作为报表中的附加项目,简要提到就行。此外,对于根本不能确认的会计信息,就不对其进行费用调查,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

4.2   进一步完善细化原则运用过程中的约束制度

为保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为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企业应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并对企业运用过程进行规范。例如,在实际资产减值工作中,制度明确规定企业不能够随意进行会计估计,应该运用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企业由于自身使用错误的方法,应用会计估计进行资产减值工作,遵守制度规定,对其进行原渠道冲回工作,以此确保资产减值工作稳步进行。这一规定,使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调整本期利潤的企图落空,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来人为操纵利润,能够大大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过程,在全面建立和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下,约束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

4.3   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开展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合理选择和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选择工作和运用效果由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基于此,会计人员对实际工作有绝对的影响力。谨慎性原则对实际会计工作有重要影响,但其应用效果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充分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际会计工作中。此外,相关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够保证准确、全面地认识当前的发展环境,把握好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定期组织职业培训,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

4.4   建立会计资产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全面运用,会计核算计量中更多运用了资产的“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可操作性较差,估计的主观性较大。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将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企业提供数据资料,以此辅助企业做会计工作。财政部门可考虑建立全国会计资产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价格”的会计核算中,充分提高可操作性,抑制估计的主观性,减少企业确定“市场价格”的工作成本,既为企业提供了方便,又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了基础。

5     结 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风险,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计人员一定要用专业知识,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同时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兼顾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大多数管理者的理财观,防范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以此降低实际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权益,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提高对其经济风险的把控能力;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置秘密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抬高负债和费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实,同时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S].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工业企业财务制度[S].1992.

[3]龚巧莉.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J].工业会计,2002(8):1-3.

[4]赵聪.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J].时代经贸,2006(3):80-81.

[5]张林云.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32-33.

作者:贠蓬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论文下一篇: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