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空间研究论文

2022-04-16

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传统视频色键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已被许多厂家进行开发与研究,并把相关的产品推向市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演播空间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播空间研究论文 篇1: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体态语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探索

摘 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开办最早是以广播为背景的,虽然随着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在此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传统痕迹显著,尤其目前面临新型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肢体表达及镜头前视觉上的动态表现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怎样顺应社会发展,适应行业需要,在听觉艺术的基础上,提高视觉艺术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图从现状分析、教师能力提高、课程内容衔接,及课堂教学的静、动态训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力求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形体与体态语 教法改革 师资培养 静态与动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通过实验证明:在传播信息时,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音、语调等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研究发现:人在面对面交流时,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超过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由此,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而对于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怎样在课堂中实施,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一、教学现状

在我国,播音员与主持人职业,虽发展于电视,但是起源于广播。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设置,难免被打上了“广播”的烙印,即有声语言训练是必修课,对于表现体态语的课程,随着电视的发展,虽然教学计划已付诸实施,而就本人有限调研,从课程设置及重视程度来说,有的是任选课,有的是限选课,有的是专业基础课,有的未开设此课程;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来说,有的是《形体语言》,有的是《形体》,有的是《形象塑造》。可以看出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有的以训练单纯的芭蕾手位、把杆等基础形体为主,虽然从名称上冠以“语言”,但是训练内容仍然以舞蹈基础“形体”训练为主,有的则包含了所有“非语言信息”的训练,课程内容不够清晰、具体与系统。从教学时间和方法上来说,有的艺术类院校的形体课虽然要上两个学年,但是以纯粹的舞蹈形体训练为主。有的传媒类院校此方面的课程专修一学年,在教学中同样没有能在教师的引导中实施完成体态语的训练。有的综合类大学的此门课程干脆是由学校舞蹈团的教师兼任,所以很难做到“兼容并蓄”。同时对著名院校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

分析原因有四:一、名牌高校生源质量好,学生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转换与自我认知、应用能力强,即使不进行教改,教学效果也不会出现明显问题,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从同批次的艺术类院校与传媒类院校毕业生镜头前的表现中判断出差异来;二、本专业在学院的所处位置与师资能力,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内容,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与教法还停留在舞蹈形体的训练阶段;三、教师的专业背景、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及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决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研讨与能力提高,因此以舞蹈形体训练为主要内容就在“情理之中”;四、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及任课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认知差异,也会影响与决定本课程的开设位置、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

二、教学准备

培养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怎樣认知课程目标,怎样构建课程体系,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怎样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解决在课堂上,完善在实训中,又怎样与有声语言协调运用、准确表达、优美展现?需要我们根据生源情况,在师资培养上做准备,在教学文件上下功夫,在教学对象上寻方法,并且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1.确立要求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的肢体动作具备一定的规范性、柔韧性、协调性,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及表现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以及姿态语的坐姿、站姿,尤其是走姿的训练,使学生的形体规范、大方并富有美感;能够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将体态语运用得自然、得体;能够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对演播空间的处理准确、自如,同时提高艺术感悟力,增强内在的修养与气质。

2.提高师资

对于学科背景来自舞蹈专业从事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需要了解与熟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镜头前的表达要求,需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与教法,更需要调整与提高自身体态语的引导与示范能力,这个学习与转换的过程,也是教师由舞蹈专业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认知、融合、过渡与驾驭的必经阶段。例如,同样在舞台上,舞蹈演员的形体控制与主持人的形体控制共同点都是非生活化的,不同点是艺术表现与自然表达的区别。就像金星在她的脱口秀节目里提到的,她在国内对舞蹈的肢体控制与到美国后对现代舞的肢体控制不同一样,二者都是舞蹈,都是艺术,但是表现方式与状态不同。所以,作为本课程教师,其一,要明确主持人体态语的要求,其二,要清楚舞蹈形体的控制要求与播音主持专业体态语表达的区别。其三,教师能以身作则示范得当,其四,能运用准确、有效的方法施教于人。一句话,教师要在去掉“舞蹈范儿”的基础上,让学生的肢体能控制,会表达,有美感,还自然。

因此,本课程教师必须参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研活动,熟悉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内容、课程目标,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成为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掌握课堂教法,领会贯彻教学理念与思路,准确实施教学方案。同时,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也要注意强调学生训练时的肢体状态与体态语表达,真正做到课程之间的相互把握与衔接。

3.改革文件

关于课程名称,在前面已经提及,各校根据自身认知与师资“百花齐放”。本人理解,课程名称确定与内容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时间和生源基础进行。播音主持职业兼具文学性、新闻性、社会性、传播性、艺术性等特质,其体态语的培养也具有复杂性,怎样做到天然去雕饰,是其终极目标。因此,怎样从课程名称上界定课程内容,怎样设计合理实用的教学环节,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非常关键。例如《形体》课,大多以基本的形体训练为主,无论从内容、教法与效果来看,与播音主持时的体态表达还属于“两张皮”的“不粘合”状态,即大纲设置的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劈叉、下腰、芭蕾手位”等静态训练内容上。学生在专业核心课上依然不能随内容的变化进行体态语的运用。在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中,经常听到专业课教师反应,学生上了形体课,感悟强的同学在表达过程中会过于“舞蹈范儿”,不自然;感悟弱的同学,到《节目主持》课中依然不会走,不会站。导致“静态”形体过于做作,“动态”形体仍无改变的结果。所以应考虑在调整《形体》课教学内容的同时,继续增加或开设有体态语方面的内容及课程,形成与《演播空间处理》或《现代礼仪》课承上启下,避免课程衔接与转换在训练上出现“断层”。

诚然,《形体语言》也好,《形体与体态语》也罢,其实质在于内容的设计,也在于教师教法的实施,更在于学生自身是否能对相关课程的理解、感悟与融汇贯通。就本人通过长期与专任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施,经历了由最初纯舞蹈基础训练阶段的“生搬硬套”,到添加仪表仪态方面的“静态”技巧的取舍调整,通过对开办本专业几个高校形体课的教学进行走访、调研、分析,与团队成员一起,怀揣终极目标,沿着“创新”思路进行了具体实施,实践、跟踪、调整、总结,初步探寻出一种适用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节目中体态表达的教法,使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转换及课堂教法起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对相当一批悟性一般的学生,在“度”的把握上变“静态”的体态控制为“动态”的体态语表达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研究形成一套目前来说还比较科学、系统、规范的《形体与体态语》课程教学体系,其主要特点为:根据电视传播特点,探索符合播音员主持人审美表达的体态语言;借鉴舞蹈基础教学,设计符合播音员主持人基本形体的训练内容;针对仪表仪态要求,调整符合播音员主持人演播空间的体态表达;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制定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共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平行”课程的考评体系。

总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体与体态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融入与播音主持过程中所需要的体态语相结合的现代礼仪课程内容,化舞蹈“范儿”的艺术感觉为主持状态的“自然”表达,从以纯舞蹈训练为主体的《形体》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声语言的表达为主体的新模式。并结合电视传播特点,在形体和体态语元素训练与有声语言结合训练过程中,做到“度”的把握。力图将一直以来的静态形体教学转换为融“舞蹈基础、仪表仪态、主持人体态语表达及空间处理”于一体的动、静结合的、适用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视觉语言审美追求与培养的教学大纲与训练模式。

三、教学实施

诚然,白岩松没有学播音主持也照样主持,体态语没有训练,镜头前也很自如。在此不想过多赘述,教学单位,培养学生是肩负“追求共性目标任务”的一个教学过程,不能以特殊性论长短。言归正传,做任何事情,情感是第一位,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学习过程没有情感,一切更无从谈起。所以,以下进行的各种训练都要在情感调动的基础上进行。

1.静态形体矫正

课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怎样保持良好的站姿与坐姿,同时理解正确的走姿要领。

在基础阶段依然采用舞蹈形体基础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矫正与改变学生的基本形体。通过把干、擦地、直立延伸及开肩、松肩、立腰、正位等基本元素训练,纠正“驼背、抠肩、耸肩、塌腰”及“躬胸含背、端肩缩脖”问题,收到“直膝绷腿”、“挺胸收腹”、“立颈含颌”的良好效果,让身体“直立延伸”即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切忌进行下腰、踢腿、劈叉等高难度的技巧性训练,有一个自如、端庄、优雅的身体控制气质即可。当然,此阶段的身体肌肉要形成正确的控制记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意识控制与训练才可以潜意识的运用。如果说平行课程的《播音发声》是口腔肌肉与腰腹部肌肉的局部控制与训练,那么,《形体与体态语》课便是整个身体肌肉的控制与塑造。也就是听觉与视觉(38%与55%)的同步修炼过程。那么两门课程的相互促进与应用就显得非常关键。

2.动态表达掌控

会站、会坐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目前媒体的发展需要,怎样将上一阶段的“静态”表现与下一阶段“手眼身法步”的“动态”表达有机结合,是体态语教学环节最为关键的内容。

例如走姿出场,“走”得是否正确?边走边说,“走”和“说”是否配合?再加入手势语,整体又是否协调?具体来说,在走姿的过程中,步态要轻盈自如,女性迈步不宜过大;双臂自然放松,既不緊贴裤缝又不刻意甩臂,跟随身体的走动而自然摆动;整个上身要保持跟坐姿和站姿一样的要求。进而出场、退场与站姿过程中的转身、挪步,脚位、速度、重心、节奏怎样处理与把握;脚位由走到站的转换与体态控制及节奏处理怎样做到过渡自然;又如,表达中的肢体、眼神、表情等微相体态语怎样与内容结合与拿捏,双臂由静到动举起、收回,伸展幅度的大与小、高与低怎样做到收放自如,双手怎样做到手掌保持五指并拢自然伸展、不伸缩、不僵硬、不松懈并有方位感、指向性,眼睛的视觉空间与表达怎样杜绝“微缩景观”式的“目光短浅”:上看天、下看地、左右斜看肩等问题,达到过渡自如、运用准确,是本阶段课程训练任务的重中之重。可采用音乐调动学生想象力、理解力进行肢体上的情绪表达,步态或走或站,或紧或慢,或静或动。根据音乐设计情境,在动态变化中增强体态控制,达到放松身心、控制肢体、运用体态的训练效果。也是结合《播音创作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核心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3.礼仪知识运用

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与观众互动、嘉宾交流、搭档合作。那么教学中,除了学生自身结合稿件和即兴口语表达所产生的体态语,其中不乏有仪表仪态等方面常识的准确使用。教学环节要根据现场嘉宾做基本的礼节性表达设计,在互动中有礼有节,起到得体、自如、娴熟的互动效果。例如,有嘉宾无观众怎样交谈,有嘉宾有观众怎样交流,台上台下怎样互动,像嘉宾人数、位次的顺序介绍、介绍时的举手投足、目光语把握、照应等等基本礼节,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在“静、动”态的体态语训练中适时传授与及时调整,并注意结合《演播言语组织》等课程及时运用。

4.演播自如互动

在课程后期教学中,让学生能根据节目自如驾驭演播空间与环境,能够根据交流对象、电视镜头进行自如的空间处理与交流。例如,演播空间的大小,交流对象人数的多少,室内户外的区别,节目形态与内容的差异,等等,怎样将以往只重视声音、思维的“静态”训练,转换为有声训练与言语组织的“动态”衔接与转换,强调学生在“动中说”的同时,使体态真正成为辅助有声表达副语言中很重要的表达信息。并做到横向课程及时应用,纵向课程贯穿始终。

5.课程纵横贯穿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概论”课引导、“赏析”课示范,提高体态语的表达认识;通过“专业”课训练、“平行”课强调,训练体态语的表达技巧;通过“实训”课运用、“活动”中巩固及“比赛”中体现,让身体肌肉形成记忆,养成形体与体态语的表达习惯。提高镜头前的交流意识,体现与观众互动的交流感。对于生源层次有限、又强调应用型的专业院校,本课程内容的延续性,学生的体态语在各门课程上的应用性及“肌肉形成记忆”的连贯性、长期性,都需要师生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不同表达状态下进行共同的学习和训练。所以,本专业全体教师在所有专业核心课上的运用意识与能力,是将本课程改革是否贯穿彻底的重要保证。既需要专业带头人的统筹规划与要求,还需要教研活动所有教师的认知与实践,更需要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制定目标、设计大纲、研讨教法、提出要求,把体态语的训练提高到像重视传统的声音训练一样的高度,无论是“坐着播”、“站着讲”、“走着说”,让视觉语言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常识需要记忆,知识需要积累,技巧需要训练,而有些内容在后期课程训练中还需要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习惯养成与人文情怀的个体体现。

一切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技术支持或技巧处理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没有技术(技巧)就不可能达到艺术!也可以说,不屑于技术(技巧),就无视了艺术!《大国工匠》可见一斑,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的表现亦可窥一斑。

作者:胡黎娜

演播空间研究论文 篇2:

虚拟演播室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传统视频色键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已被许多厂家进行开发与研究,并把相关的产品推向市场。鉴于此,本文对虚拟演播室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系统组成、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述,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力求从专业的角度对虚拟演播室系统及其实现原理技术进行详细比较分析,进而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为虚拟演播室系统的选择、使用、开发及其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虚拟演播室技术的概述

(一)什么是虚拟演播室

虚拟演播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从而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一般虚拟演播室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二)虚拟演播室基本工作原理

虚拟演播室基本原理是把摄像机拍摄到的蓝幕为背景的视频图像作为前景画面,用一台超实时的图形计算机中的三维动画图形作为虚拟背景,通过跟踪器把真实演员及实物与摄像机之间的位置及透视信息送给图形计算机,然后图形计算机根据摄像机运动参数生成合适的虚拟背景画面和遮挡画面,前景图像经延时后,与虚拟场景以相同的时码工作,再通过z轴深度键技术把前景的真实演员与虚拟的背景合成为一个视频图像。使真实演员与虚拟场景形成正确的透视关系。当摄像机在推拉、摇移、俯抑拍摄时,虚拟的背景画面和前景画面都会随之而相应的变化。从而虚拟出真实的演员置身于“真实”场景中的画面效果。

二、虚拟演播室的关键技术

(一)红外检测技术

红外线检测是确定被检测物体的纵向位置。即在演播室中被拍摄的前景位于背景内的深度。首先,在演播室上方固定二至四个红外线摄像机。作为红外线接收装置。然后,用红外发射装置对演播室进行测量,最后绘制出活动范围的网格图。这样当演播室中的移动物体配带上红外线发射袈置,其红外线被红外线摄像机摄取,通过计算机识别和计算出该物体在网格中的位置,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根据背景与物体纵向数据自动计算出移动物体在模型中所处的位置及深度。

(二)虚影制作技术

虚影机是制作虚影的技术工具,它的做法是在演播室上方架设一台摄像机,只拍摄主持人在蓝箱内的面面,通过色键器抠像获得键信号,用这个键信号来模拟主持人的影子。最后再把这个影子与虚拟图像进行合成。实际上可把这台摄像机理解为光源,投射主持人到地上的影子和通过色键器抠像获得的键信号是相同的。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受客观条件限制,而且可以灵活调整影子的方向。

(三)自动反馈/标志系统

有时主持人或表演者在虚拟布景中活动时,很容易从虚拟物体中穿过。为避免这种穿帮现象表演者要看着反送监视器,或者在地板上画行走路线。由于虚拟系统都有视频延时,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表演不自然的问题,另外也容易污染蓝箱的地板,造成抠像的困难。于是有了自动反馈/标志系统。在演播室地板上投影静止和运动的虚拟物体。让表演者知道所有虚拟物体在每一时间内位于何处。但是投影会对主持人自己的影子产生干扰,所以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不多见。

(四)虚拟异地采访

如果使用两台色键抠像器,就可以实现虚拟异地采访。这种方法是利用从外地传来的信号,被采访者在蓝色幕布前,信号先经过一次抠像再进入虚拟演播系统。通过插入的视频可将被采访者与演播室中的播音员实时结合在一个虚拟背景中,两个人物可以面对面地交谈和表演,对观众来讲就好像真的把被采访者请到了演播室中一样。

(五)虚拟人物表演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实时人物动画表演成为可能。在真人身上各重要关节处装传感器,传感器的各组数据传到工作站中用于控制已制成的虚拟动画人物的关节活动,使它完全实时地模仿表演者的动作。虚拟动画人物与真人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虚拟背景中,并相互配合,互换位置和交谈。这在已往的演播室制作过程中是无法想象的,也会给节目带来新奇感和神秘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娱乐观众。

三、虚拟演播室系统的类型

目前,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根据生成背景图像的维度不同。可以把虚拟演播室划分为:二维虚拟演播室、二维半虚拟演播室和真三维虚拟演播室。

(一)二维虚拟演播室系统

二维虚拟演播室系统生成的虚拟场景为二维图像,这类系统的价位较低,背景生成装置一般采用图像处理器,摄像机无需移动,进行拍摄时,受相应镜头运动参数的控制,图像处理器会产生相应变化的图像与拍摄的前景合成。

(二)二维半虚拟演播室系统

二维半虚拟演播室系统生成的背景图像的维度为三维,但却又不同于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它的虚拟场景必须事先在3D MAX等三维动画编辑软件里设计制作成三维模型场景,将制作好的三维模型场景进行渲染,制作成特别大的高图像质量的图片,这样可以保证镜头在推拉、俯仰、平摇过程中视频画面不会超出虚拟场景画面。这类系统是事先生成场景,采用贴图的方式实现前景和背景的合成,因此在场景设计时可以不受约束,尽情发挥。

(三)三雏虚拟演播室系统

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价位比较高,属于高档次的虚拟演播室系统,可以创建全三维的虚拟场景。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的摄像机能够在场景中自由运动,系统实时地读取3D MAX,Maya或Softimage 3D等国际通用的建模软件设计好的场景模型,这是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和二维半虚拟演播室系统最主要的区别。

四、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一)应用途径及方法

1 提出详细制作方案

将导演思路制作成详细的“剧本”。所谓详细,是指具体到每个画面要素怎么动,主持人的位置怎么变化,前景要怎么处理,是否有虚拟场景的特写镜头等,因为镜头推进,意味着电脑生成的图像放大。这就必须要求事先生成的图像尺寸大到足够镜头推进也不至于产生虚拟背景像素变粗的现象。虚拟演播室的运作的这种特殊性,要求导演必须就每个镜头细节与电脑动画场景的制作人员事先沟通,使负责实施剧本方案的制作人员能充分理解导演的意图,将三维场景提前做好。

2 用计算机创建虚拟三雏演播室

动画制作是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专业学科,随着影视及广告业的发展,它的作用日益重要。动画制作直接影响着节目制作的质量。事实上,虚拟演播室已为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利用计算机这种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传统的制作手段。虚拟演播室就是一个计算机图像产生与合成系统,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将真实演播室图像化、数字化,在制作手段上突破了传统制作手段的束缚。使演播室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3 动画制作人员与导演的配合

动画制作人员的职责是预先完成节目中所需的电脑

三维场景,包括场景中用到的所有贴图。创作三维场景及贴图的主要软件有3D MAX和Photoshop等。这些软件中做好的模型和贴图需要经过图像格式的转换,再存入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专用目录下,然后才能从虚拟演播室软件环境中读出。大量的矢量数据经过生成后产生标准的位图,作为虚拟环境要么直接存入图形发生器中使用,要么贴在简单的几个矢量模型上。由于复杂的场景已预先在其它软件中制作完成,节省了大量运算时间,所以虚拟演播室可以实现实时演播效果。

4 虚拟演播宣导控

与传统演播室相比,主持人或演员所处的现场已不再是五光十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部涂成蓝色的空间。摄像师通过监视器看到画面的效果,导演则坐在电脑终端前与演播室软件的具体操作者来共同控制整个节目。如果画面“穿帮”,虚拟演播室软件将能根据需要自制出虚拟蓝色背景,以避免画面“出位”。虚拟演播室系统是一个计算机图像合成系统,其控制中心是虚拟演播室的系统软件,它也是虚拟演播室节目制作的“导控台”。

(二)虚拟演播宣的主要应用范围

虚拟演播室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展,在国内外,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应用:

1 电视台

(1)动感片头

随着多媒体特技动画制作技术的成熟和运用,电视节目的片头制作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借助虚拟演播室技术可以实现其它技术难以完成的特技,如物体可以不顾重力原理儿悬浮在空间、一个物体可以从另一物体中往上升、视频图像可以在任一平面上显示出来,场景可由动态物质构成、分子大小的物体能立即变成巨大的物体、以数据为基础的所有信息可作为一层视频信号实时地进入演播室等。制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无限的创意,使节目一开始就能吸引观众的视线。

(2)虚拟事物

电视节目所表现的对象大至宇宙,小至细胞,远至天体的形成、人类的起源,近至眼前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尽管现在已有多种特殊摄像表现手段,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所要表达的内容。例如:要表达天体的运行和结构,史前生物的生活情况,剖析看不见、摸不着、拍不到的景象,利用虚拟手段就能将它们形象地表达出来。

(3)虚拟出席

要采访某位专家学者,最佳方法就是把被访者请到演播室,有了虚拟演播室系统后,即使被访问者不能亲临演播室,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利用从外地传来的被采访者在蓝色幕布前的信号,先经过一次抠像再进入虚拟演播系统,通过插入的视频可将被采访者与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实时结合在一个虚拟背景中,主持人与被访者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表演。

(4)移动场景

移动场景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系统,它可将视频及动画插入到室内和室外的节目中,这里使用的是一块绘有格子图案的小型面板,拍摄节目时将它放置在需要插入视频或动画的场景位置上,摄像机可以从任何角度拍摄,得到的格子图案信息可控制生成与面板透视关系一致的视频或动画,最后色键合成后,在相应于面板的地方就会出现视频或动画,而且透视关系与面板完全一致。

(5)虚拟环境合成

制作节目时不需要实地拍摄,只要有相关的外景素材即可,制作中利用软件能方便地实现各种情景的转换,而且能产生具有真实外景中拍摄的效果。

2 学校

学校经费有限,不可能像电视台那样。不同节目都投资不同的背景装潢。虚拟演播室可利用一张数码相片即可做简易虚拟背景,省去了不必要的投资,而且更换背景快速容易。学校的虚拟演播室可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段,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真实、贴近、直观的呈现,虚拟演播室应用于场景的制作、场景的设计,可以随教学形式或课程内容而变化。

(2)校园电台及校园主题讨论,来宾访谈等节目

用虚拟演播室能制作出与专业电视台相同水平的电视节目,能很好地宣传学校,专业的制作校园新闻,传播校园文化。学校一般会有许多报告会,特别是那些知名教授、学者的报告,意义非凡。在虚拟演播室制作来宾访谈,结合主题图片、影片作为背景,可以增强临场感和说服力。

(3)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还可更好地运用在远程教学中,虚拟出席可将远地演播室中专家的实况视频与本地演播室中教师的场景视频实时地结合在一个虚拟场景中。两人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交谈、演示,学生察觉不到他们是身处异地,能增强现场感与参与感。

目前整个虚拟现实技术正处于一个早期和初步的形式。它的发展与50年代的空间计划和70年代的微型计算机相似。现在我们才刚刚看到虚拟现实的潜力。虚拟演播室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因此,虚拟演播室也同样处于自己的发展初期。它目前还存在着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和应用方面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三维图像软件的开发,虚拟电视节目制作会更加成熟完善。虚拟演播室与真实演播室混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会使电视节目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电视节目制作拓展更大的空间。

编辑:于翼楠

作者:杨殿伟

演播空间研究论文 篇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演播室及其教育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步成熟,尤其是跟踪系统的完善,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成倍提高使得实时生成三维图形成为可能,成就了数字虚拟演播室技术的辉煌。虚拟演播室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与电视抠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文章通过专业的视角对其原理、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并就其教育应用展开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虚拟现实;摄像机跟踪;虚拟演播室;色键;视频公开课;虚拟课堂

数字虚拟演播室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影视节目制作上的一项技术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色键技术不断改进,虚拟演播室進入了成熟的实用阶段。传统的色键技术只是将演播室拍摄的主持人进行抠像,并没有记录主持人和摄像机的位置及透视关系,所以画面立体感不强,一般只适合制作两维的合成画面节目。而虚拟演播室是将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进行抠像然后和事先制作好的虚拟场景进行合成,摄像机拍摄时使用跟踪技术,从而可以使得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可以和虚拟场景完美融合,不管是摄像机运动还是主持人的活动,合成的画面都会展现自然的立体效果。[1]

一、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形成、发展及其原理

1.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形成

虚拟演播室技术来源于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际上就是采用技术的手段营造出一个虚拟的环境,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使用技术的手段欺骗我们的感官,让我们把虚拟的环境当成是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人为营造的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实现所有我们想要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沉浸其境、实时交互作用、自由构想构成了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2]

“沉浸 + 交互作用 + 构想 =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由于其广泛的实用性,引起多学科领域的重视。现在不仅在军事、建筑、医疗、教育、娱乐、培训等方面得到应用,而且正在步入电影及广播电视制作系统之中,形成了虚拟演播室技术。

2.虚拟演播室的发展

1978年,Eugene L.首先提出“电子布景”的概念,他认为将来的电视节目制作不需要真实的布景,演员在一个空演播室里就可以完成节目制作,所有的布景都是使用电子系统生成的。欧洲IMP和VAP公司在1994年的IBC展览会上首次公开推出了虚拟布景系统。1997年的NAB上,以生产军用和商用飞行模拟器而闻名的美国Evans & Sutherland公司推出了Mindset虚拟演播室系统,该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简便的操作以及低廉的价位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被NAB评为当年的十大数字产品之一。

许多虚拟演播室厂家一直进行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并不断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国外的相关产品有GMD公司的3DK系统、Orad公司的Cyberset系统、Accom公司的Elset系统、Evans and Sutherland公司的MindSet系统、Discreet Logic公司的Vapour系统等等,其中以色列两家公司的RT-Set和ORAD系统在业内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目前国内也有大洋、新奥特、奥维讯、宏源等多家厂商推出成熟的虚拟演播室产品,其性能并不逊色于国外产品。

虚拟演播室技术发展的历史很短,而且远未达到我们的期望。但由于它比实景演播室系统更具有优势,所以被业界广泛推荐。除了省时省力以外,虚拟现实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把想象中的情景变成现实,制作出超出观众想象的新颖的电视节目画面。 [3]

3.虚拟演播室实现原理

虚拟演播室技术主要由摄像机和主持人的跟踪与定位、色键抠像及三维虚拟场景的制作等组成。它的基本原理是:用摄像机拍摄前景图像,通过帧延时后,利用色键技术与经过数字处理的高清晰度背景图像合成,而背景图像的生成受跟踪摄像机的控制。这样当摄像机进行变焦、俯仰、摇移等操作时,背景图像也会作相应的改变。通过这种色键合成技术产生的合成图像,比传统色键产生的图像要生动、真实得多。虚拟演播室的原理如图1所示。

“虚拟演播室”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如何判断摄像机、主持人、计算机虚拟场景之间的对应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种复杂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绑定摄像机的运动信息,实现真实摄像机和虚拟场景的信息交互。对于摄像机而言,它的运动状态有推、拉、摇、移、升、降、变焦、调焦、光圈、旋转,共10个参数,除调焦与旋转外,其他8个参数在理论上讲都是可以做到精确跟踪的。目前虚拟演播室系统中较为流行的跟踪技术主要有机械传感器和图形识别两种方式,这两种跟踪方式就是下面所要讲到的红外线跟踪技术和图形辅助定位技术。

二、数字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发展

1.红外线跟踪技术

红外线跟踪技术采用红外线技术来确定演播室里摄像机和主持人的位置信息。我们事先将红外线接收装置放置于演播室的顶部,在摄像机和主持人身上安装红外线接收器,这样就可以获取摄像机和主持人在演播室里的位置信息。红外线跟踪技术配合”像素级”深度键之后,主持人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移动,可以走到虚拟景物的前面或后面,甚至可以走到虚拟景物的里面。

2.图形辅助技术

图形辅助定位技术就是使用图形识别技术来对演播室里的摄像机和主持人的相对位置进行判断,从而得到他们的位置信息。节目拍摄之前,我们在虚拟演播室蓝箱上方安置一台小型辅助摄像机,在虚拟演播室蓝箱对面的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安置方格图案。这样一来,当节目录制的时候,我们在蓝箱上方安装的辅助摄像机就会拍摄到演播室摄像机和主持人在方格图案背景前面的画面,通过对辅助摄像机画面分析,便可以得到演播室摄像机和主持人在节目拍摄过程中的位置信息。[4]

3.高清深度键技术

以前我们是使用“图层”深度键技术来处理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的位置关系,虚拟场景中的虚拟物体被分别放置在几个不同的图层里,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的位置是不可能做到连续变化的。目前最新的高清深度键技术中,虚拟场景画面中每一个画面象素都有其对应的空间位置信息,那么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自然可以随意走动。高清深度键技术可以让节目中的主持人、虚拟物体、真实物体表现出动态的位置关系,使得虚拟场景效果变得更加完美和真实。

4.无限蓝箱技术

无限蓝箱技术又被称为“垃圾色块”技术。一般来说,虚拟演播室的蓝箱的面积都不会太大(如图2所示),主持人一旦走动范围过大超出蓝箱便会造成穿帮。所谓的无限蓝箱就是指当演播室摄像机在运动中拍摄画面超出了蓝箱本身的时候,系统可以把蓝幕以外的画面使用虚拟场景画面进行自动填充。这样一来演播室摄像机便可以不受蓝箱面积所限,自由进行运动拍摄,无限蓝箱技术无疑从技术层面上把演播室面积进行了扩展。另外,这种技术还可用来制作虚拟天花板。[5]

5.三维遮挡

三维遮挡技术可以让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和虚拟场景中的某个虚拟物体(如讲台、桌子、椅子等)互相遮挡形成透视关系,这样一来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6.其它新技术

其它新技术还有很多,如虚拟阴影及镜像反射(如图3所示)、虚拟模糊滤镜、虚拟运动滤镜等等。

三、数字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分类

随着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发展,针对其不同的应用领域,其系统类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三维系统

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是目前档次最高的技术、最先进的系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时生成全三维的虚拟场景。全三维的虚拟场景的实时渲染需要具有强大运算能力的硬件支持,所以,三维虚拟演播室中一定有性能强大的图形工作站或者图形处理设备对虚拟场景进行实时三维渲染。该系统采用镜面反射、虚拟阴影以及高清深度键等新技术,可以实现完美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效果。[6]

2.二维系统

二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实现成本较低,适合类似学校这样经费相对紧张的单位。该系统的虚拟场景一般为二维图像,演播室中的摄像机通常是固定机位,所以实现起来相对三维系统来说要简单许多。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对绚丽的画面效果相对要求不高。该系统适合学校用于制作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很方便地将教师讲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教学资料穿插合成在视频画面中。

3.虚拟出席

虚拟出席可以将远地的实时画面和本地演播室的画面完美合成在一起。也就是说,虚拟出席可以实现身处异地的两个人坐在同一个虚拟场景中进行互动交流。成品节目中,人们看起来他们是在同一个地方进行互动交流的。这一功能也适合用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便可将身处异地的专家随时请到身边与之交流。[7]

4.移动场景

移动场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在节目拍摄中,我们可以随意将需要的视频或动画放置在虚拟场景里的任意物体上。当演播室摄像机运动拍摄时,虚拟场景中物体上的视频或动画的画面会随之发生透视变化。

5.高清数字视频

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从模拟信号走向了数字型号,视频画面的清晰度也从标清走向了高清、全高清。对于目前的数字虚拟演播室系统而言,全高清的节目制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四、虚拟演播室的教育应用

数字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影视节目制作、电视广告、综艺节目、现场访谈、体育赛事转播、财经互动、气象预报、远程教育等应用领域。而目前数字虚拟演播室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愈发的广泛和深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日趋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那么我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将教师所进行的多媒体教学活动过程完美记录下来,制作成网络视频课,以便放在互联网上供大家分享。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研究制作网络课程,从早期的简单录制教师上课画面以及教师电脑画面的分屏网络课件(如电大系统应用于远程教育的TOD课件、IP课件)到现在的全智能录课系统,[8] 网络视频公开课制作在很多学校已经变得非常普及。虽然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因为应用了智能录课系统而变得异常简单,但是其形式也仅限于全程简单录制,教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并不能很直观地穿插在画面中。而数字虚拟演播室在这方面可以很简便地做到将穿插教学中的各种图片、动画、视频和教学活动画面进行无缝叠加。所以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数字虚拟演播室可以将教学活动及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高度集成、融合,方便快捷地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视频公开课。[9]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看到虚拟演播室可以通过网络将各个学习移动终端连接起来(如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移动终端向位于虚拟演播室的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教学系统将提问学生的视频转发到所有在线的移动终端上,以这样的方式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虚拟课堂教学。

五、结束语

技术永远都在进步,数字虚拟演播室也不例外。虚拟演播室技术取代了传统的色键抠像技术,制作技术手段也愈发先进,从二维虚拟演播室到三维虚拟演播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网络还可以实现虚拟演播室和终端用户的互动交流。只要我们能想到的,从技术层面来上说,就一定可以实现。技术永远是为我们所服務的,随着对数字虚拟演播室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实际应用一定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数字虚拟演播室会走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互动,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方莉萍.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虚拟演播室技术[J].中国有线电视, 2007(Z2) :920-923.

[2]魏伟,马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和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83-84.

[3]李昌.浅析虚拟演播室的发展[J].现代电视技术, 2011(6):112-113.

[4]王宇飞.虚拟演播室的类型及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优势[J].中国有线电视, 2004(Z2):112-114.

[5]孙墀.网络直播数字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改造方案[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65-69.

[6]朱巍峰,李震阳.数字化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2):213-216.

[7]何一辉.虚拟演播室系统与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23-25.

[8]范志孝,李玉霞.录课室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79-80.

[9]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5-68.

(编辑:鲁利瑞)

作者:梁骥

上一篇:医药广告研究论文下一篇:民族舞蹈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