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速铁路的建设缩短了沿线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地区间的交通可达性水平,并加强了地区间相互的社会经济联系。通过建立安徽省高速铁路建设前后的市场潜力模型,综合考察省内高速铁路建设前后10个沿线站点城市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进而对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进行研究,为安徽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1:

探究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摘要:最近几年,关于空间计量的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它主要是对空间的相关性和特异性的研究,在数据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空间的计量经济学以非常迅速的姿态发展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主流形式,同时还为空间计量的软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将继续出现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身影,本文重点分析了空间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多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空间计量学;经济发展;应用

引言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洲的国家就对空间经济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到二十一世纪,由于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其应用的领域也慢慢增大了,计量经济学逐渐变成了经济的主流趋势,而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用领域更是相当广泛,比如,在过去有区域经济、房地产以及经济地理等专业化的领域,现在有经济法,主要包括劳动方面的、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学方面的、还有政治经济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应用。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对于空间计量学的相关概念最开始是在1979年被提出来的,但是只是进行表面上的划分,并没有具体的定义。等到1974年时,在荷兰的统计协会上,有人对空间计量的经济学概念进行了明确的概括。不久之后,1988年又有人提出了新的概念:在对区域进行模拟分析中,对由于空间的一些因素而导致的特性的变化的相关方法以及技术,对由于空间的一些因素变化而对研究的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回答。由于国内外对空间计量的经济学进行研究,使得空间计量的软件进行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以及快速发展。

(一)对国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而且他们的研究被称为是当时最早开始研究这个学科的。在1970年,又有几名地理研究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更加深入地对空间模型在设定以及评估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不久之后,在1999年,Rey又对美国的人口在将近七十年的时间内的人均收入的收敛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验证了空间的相关性对统计学的影响非常重大;然后就是到了2003年,又有人开展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欧共体在1980年到1995年这几年间的空间俱乐部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上在数据上显示,南区俱乐部和北区俱乐部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分区俱乐部,而且还发现了由于空间的误差模型对南北俱乐部所产生了空间趋同性。

(二)对国外发展现状的研究。

最近几年,我国在空间计量上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在地理学方面有所研究的吴玉鸣学者,运用空间计量学的知识对我国的省市区域展开了数据分析关于集聚增长的原因方面;不久,陈晓玲等学者又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的空间之间进行了相关性的数据分析,在此之后,对于空间计量的经济学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应用性分析

(一)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在国外的研究。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空间计量经济的研究不断加深,在很多的领域度涉及到空间经济计量学,而且成果显著。

1.在公共经济学的领域:通过对空间概念模型的建立来对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环境下的条约参与度的博弈进行分析。

2.在區域和城市的经济学领域: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德国的城市以及美国各大洲的财政的溢出进行了分析并对预算进行了研究。

3.在房地产商经济学的领域: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原理研究了地理位置对房价的影响;对美国的一些海岸,进行住房空气质量的好坏与购买房子的消费者对于边际的支付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4.在劳动经济学的领域:分析和研究了欧盟地区的劳动参与比例的差异性,并提出国家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在国内的研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空间计量经济学开始在我国得到发展,并且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多个领域被应用:

1.对经济的增长方面进行分析:(2007)等人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检验,首次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到国内的实际研究中;另外,吴玉鸣(2007)等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趋同和空间聚集模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钱晓烨等(2010)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对公共的财政方面进行分析:在2008年,余可在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主要对地域性的财政支出的结构和区域性的经济做了对比研究;2008年,康锋莉也发现了,在地理上相似的省份在税收的竞争中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

3.对产业的组织方面进行分析:柯善咨和姚德龙(2008)通过调查和研究证明了,在相邻的城市之间,工业集聚与生产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这项研究充分体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产业组织方面的充分应用;张超(2010)主要对中国省域装备制造业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装备制造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机理;任英华等(2010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在中国大陆的28个省份的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作用。

三、空间计量的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由于经济的发展世界上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普遍,因此经济体之间的影响的程度也加深了,而与此同时,经济数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也在不断增加,而对于处理一些和空间或者距离有关的经济数据,均离不开空间计量学,因此,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乐观的。

结语

结合上文可知,最近几年来,空间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都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学术界,空间数据的数据更新的理论以及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同时,由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金融市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大,这将对研究以及分析金融市场带来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姚鹏.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J]. 经济学家. 2014(07).

[2]向永辉.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4(02).

[3]杨开忠,冯等田,沈体雁. 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开发研究. 2011(02).

[4]李子奈. 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 经济学动态. 2010(11).

作者简介:耿韶涓,女(1993-02)。民族:汉族。籍贯:山西晋中。学历:大学。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

作者:耿韶涓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2:

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研究

摘 要:高速铁路的建设缩短了沿线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提高了地区间的交通可达性水平,并加强了地区间相互的社会经济联系。通过建立安徽省高速铁路建设前后的市场潜力模型,综合考察省内高速铁路建设前后10个沿线站点城市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进而对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进行研究,为安徽省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可达性;空间经济联系;市场潜力模型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建设的直接贡献在于缩短了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对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在国务院审批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了修建“四横四纵”铁路专线,铁路客运时速计划时速每小时200公里的目标,至此拉开了中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序幕。201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1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8358千米,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12年,中国“四横四纵”的高速铁路网基本建成,高速铁路在提高区域联系水平,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

安徽是我国中部大省,其区域间高速铁路的运营对加强省内各地市联系,提高全区域经济水平,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速度,贯彻“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建立市场潜力模型综合考察安徽省内高速铁路建设前后10个沿线站点城市的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进而对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徽省区域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参考。

2 安徽省高速铁路现状及未来发展

截止2012年,安徽省内存有四条高铁线路:京沪高速铁路、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合宁客运专线、合蚌客运专线。高铁沿线共10个主要站点:合肥市、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肥东县、金寨县、全椒县、定远县,省内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平均设计时速达每小时230公里。目前通过安徽省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大大增强,以省会合肥为例,合宁客运专线的建立使合肥到南京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到上海的时间为缩短为3小时,京沪高铁的通车使得合肥到北京的时间从原来的9小时缩短到4小时。高速铁路的运营也提高了安徽省内沿线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省内各大城市的铁路通行时间已普遍缩短到1小时以下。

至2020年,安徽省内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占全国规划总里程的15%。安徽省将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以合宁、合武、京沪、合福、宁安、商合杭、合安铁路为主骨架,覆盖全部省辖市的快速铁路网,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也将进一步确立,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3 省内高铁沿线地区市场潜力模型的构建

3.1 市场潜力模型

距离衰减理论是空间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理论实质是区域空间中要素的互相联系与二者间距离紧密相关,在一般情况下要素间的作用强度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衰减理论的计算公式来自于万有引力公式:

F=G·m1·m2/R2

其中:m1和m2分别为是两个对象的重量;R2表示两对象间距离的平方;G为引力系数。

市场潜力模型引入了外有引力模型中的概念,描述了两节点由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吸引力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其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在公式中:Pi表示点i的经济潜力值;Mj表示点j经济的规模;一般用GDP来度量;Tαij表示从点i到j的最短时间,α表示摩擦系数一般为1。Pi值越大,表示i点可达性与市场潜力越高,其值高低与节点之间的经济空间作用联系呈正比关系,与距离成反比关系。

3.2 潜力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研究安徽省高速铁路运营前后沿线各地区在可达性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分别构建高铁建立前2007年和高铁各线路建成后2011年的安徽省内高速铁路沿线10个主要站点的市场潜力模型指标评分体系,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铁路时刻表)。

表1可以看出,2007年10个市县的指标得分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合肥、滁州、宿州、金寨、全椒、淮南、蚌埠、六安、定远、肥东。2011年10个市县的指标得分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合肥、淮南、滁州、金寨、六安、宿州、全椒、定远、蚌埠、肥东。从总体上看,基本上形成了距离合肥越近,指标越高的情况,这也说明了在一般情况下距离合肥越近,其可达性越高。

通过比较2007年与2011年各地区的市场潜力模型指标,10个地区之间的评分变化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肥东、蚌埠、宿州、定远、全椒、滁州、金寨、合肥、六安、淮南,可以看出安徽省高铁沿线地區潜力指标评分增长倍率普遍达到了3以上,平均增长倍率为4.76倍。由此可见,安徽省高速铁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的交通改善十分明显,显著改善了原来市场潜力指标评分较低地区的可达性。

4 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4.1 加速区域生产要素聚集

根据市场潜力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安徽省高速铁路的运营改善了沿线地区的交通状况,显著提升了区域内部可达性。目前,安徽省省内各大城市的铁路通行时间已普遍缩短到1小时以下,区域可达性的提高使安徽省内空间距离约束作用明显减小,进而促进了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

随着高铁的建设和运营,沿线各地区原有的可达性和区位优势被打破,区位因素的转变往往会改变企业和居民的区位选择模式,而区位选择模式的改变也通常会改变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从而加速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聚集。

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加速聚集,一方面,人才、资金和技术持续的向合肥、淮南、蚌埠等高铁沿线的较大城市聚集,使这些城市在积累了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优势的同时还拥有了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集中的市场,高速铁路的建设加速了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加速了这类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像宿州、全椒、定远这类高铁沿线的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来说,资源以及生产要素的过度聚集所造成的“虹吸”效应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也造成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某种程度上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对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2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变

安徽省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加速了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促进了高端服务业和技术导向性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

对于合肥等高铁沿线的较发达城市而言,由于其工业经济较为发达,从而高铁在“高端生产要素”上所发挥的流动作用将更为突出。随着“高端生产要素”的持续集中,较发达城市凭借其良好的工业和服务业基础,通过承接转移而来的“高端生产要素”加速了其自身工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工业体系的创新能力,并带动了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结构的转变。而对于高铁沿线的欠发达地区而言,高速铁路的运营使省内相对发达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进一步增强,加速了较发达城市落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进一步转移,这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

4.3 促进区域对外经济交流

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安徽省内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安徽省与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创造了更为便捷的条件。

随着京沪高铁的通车和合宁客运专线的建成运营,省会合肥至南京、上海的铁路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和3小时,至北京的铁路通行时间也从原来的9小时缩短到4小时。高速铁路缩短了安徽省原有的对外交流的空间距离,为人才、信息和技术的流通搭建了一条便利迅捷的通道,对促进安徽省对外经济交流、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 结论

安徽省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对促进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建立安徽省高速铁路建设前后的市场潜力模型综合考察省内高速铁路建设前后沿线地区可达性和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建设提升了沿线地区的空间可达性,显著加强了区域内部的空间经济联系。进一步对安徽省高速铁路对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加速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聚集,推动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并对促进安徽省对外经济交流、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秀兰,梁成柱,刘金芳.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国铁路,2009,(8).

[2]王姣娥,丁金学.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6).

[3]张学良,聂清凯.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現代城市研究,2010,(6).

[4]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生态经济,2011,(7).

[5]孙婷.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8,(7).

[6]王兰.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框架及实证[J].规划师,2011,(7).

[7]赵丹,张京祥.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4).

作者:胡天宇

空间经济计量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

摘要: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空间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国内外众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文章针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内容,希望能够为区域经济学者、经济地理学者以及其他领域学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内容;发展

一、前言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而出现额一门新兴边缘科学,现阶段,空间计量模型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但是,通过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阶段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研究相对薄弱。随着空间计量工具以及计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许多区域经济学者以及经济地理学者,逐渐开始应用宏观尺度的空间聚集现象进行区域经济分析和研究,通过利用一定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方法,对空间聚集产生的效应以及区域经济的增长进行了科学、合理以及详尽的分析,同时创建了空间线性回归模型,对聚集产生的经济成效以及机制等进行分析,并且在众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文章针对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研究现状的概述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分析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实际需求,空间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其概念是J.Pealinck于1974年荷兰统计协会年会上提出,虽然J.Pealinck没有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本身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确定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5个基本原则,即建模空间模型中空间模拟的明确、事后与事前互动的分化、位于其他空间解释性因素的重要性、空间关系具有不对称性以及空间相互依存,上述原则都强调和重视计量模型规范中现实的表达空间直观变量,例如空间安排、距离衰退以及潜在措施等,并且共同指出了空间相互作用对于时间序列的反馈,是时间系列与空间系列两者之间的本質区别。而后,由Anselin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于1988年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系统,主要对空间统计分析特殊性而引起的空间科学模型进行分析与处理,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不均匀误差、空间滞后、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充分的考虑空间的重要性。同时,Anselin还强调空间、位置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现阶段,国内对于区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在空间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获得了许多实证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众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以及实证检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丰富。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解释时,省级尺度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县级单位的研究成果说服力更强,但是,因为数据规模相对较大,导致出现了现实意义以及参考意义不强的问题。李小建等(2006年)基于县域空间单元,选取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对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陈晓玲(2006年)研究了我国30个省和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主要对改革开放后各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吴玉鸣(2000年)在进行我国31个省市聚集增长因素分析时应用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2.2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众多学者在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Baumont(2003年)在辨识欧共体的空间俱乐部时应用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区域的俱乐部存在很大的差异,然后选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北方与南方俱乐部的俱乐部在空间方面存在的趋同性;Rey(1999年)在美国各州人均收入收敛性研究中采用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然后根据LM检验,在收敛性结果比较以及深入分析中采用了空间误差模型。

三、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内容

1空间相关。空间自相关是空间相关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空间自相关,指的是若干变量在相同分布区中观测数据间存在的潜在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具有许多计算方法,现阶段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Geary、Getis、Moran’s等,上述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通常状况,按照功能可以将上述计算方法分为两种:

1.1区域模型。区域模型是基于Anselin(1995年)的本地空间关联指标,区域聚集在空间相关计算方面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空间单元相对整体范围进行研究,如果检测值小,则表明空间相关不显著,相反,如果检测值大,则表明空间相关显著,主要应用在空间聚集领域;另一方面,主要对空间单元对研究空间自相关的整体影响进行研究,影响范围通常是大面积特殊情况(聚集点集中的空间现象)。

1.2全域型。全域型计算方法的目的在于是否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并不能够明确空间领域聚集的具体区域,对于按照不同全域型的间距排列的空间自相关统计,需要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通过该空间自相关系数图能够确定空间是否处于相同空间层次。

2空间差异性。所谓空间差异性,指的是空间相关存在差异或者缺乏均匀性的区域,例如,外围区域与中央区域、落后区域与经济发达区域等,如我国沿海地区相对于其他区域、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两者之间的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别。空间差异性研究重点考虑空间单元特性,采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能够解决众多问题。但是,对于存在空间相关性、存在交叉的空间差异,不能采用经典计量方法,针对上述两种状况,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模型参数漂移以及空间扩展模型进行研究。空间差异在模型中的具体表现为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辅助变量为空间单元的位置。

3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由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基于Gauss- Markov条件的,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时存在空间依赖,这样会打破计量经济学分析以及古典统计学中向本之间相互独立的假设,导致在地理位置相关性分析中应用古典计量经济学方法时,出现不能获得上述数据空间依赖性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许多问题。针对该种现象,在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时,需要采用其他合适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经济学并不是将所有古典经济计量学方法抛弃,而是对上述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保证其能够满足空间数据分析的实际需求。基于该角度,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框架采用面板数据与横截面数据空间回归模型,通过对通用模型设置不同的限制,能够推导出各种不同的模型,在进行空间相关合并时采用不同的方式。

3.1空间线性通用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空间线性通用模型由Anselin提出,同归设置不同的限制条件,能够获得特定的空间线性模型,通用模型公式表示为:

结束语:现阶段,电子商务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各个领域,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质之间的经济连续越来越紧密,仅仅只从地理距离方面进行分析,显得过于狭隘。同时,经济领域存在额问题,并不是一维的,而是多个维度同时存在的,如何创建一些列的基于空间矩阵的空间模型,已经成为众多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用遥感技术、不断的积累统计资料以及众多学者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创建多样化的空间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进行数据的空间和时间分析。

参考文献

[1]谢霄亭,廖乐焕.基于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云南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77-80.

[2]陈杨燕.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区域经济研究[J].青年科学,2013,(8):161-162.

[3]文淑惠,和玉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云南滇西经济圈经济增长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研究,2014,(2):71-73.

[4]马骥.知识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_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检验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9.

[5]刘春蓉,匡耀求.低碳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计量经济学评判[J].广东社会科学,2016,(3):36-40.

作者:朱慧

上一篇:低碳背景下县域经济论文下一篇:电信客户忠诚度提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