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对上海市24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提高,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于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缺乏方面,这使得外贸公司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的环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 篇1:

经济转型期我国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正在逐步推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更凸显。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等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故在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现实思考。

关键词: 经济转型期 国际贸易 复合型人才

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我国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跨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理念,而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对这个时代的响应。本文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复合”,是同时具备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综合型人才,其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1]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从来都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课程。一个成功的国际贸易行业从业者常常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修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备国际贸易、营销管理、金融、外语和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2]。

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晓国际和国内贸易政策,熟知国际市场、外贸规则和惯例,以便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以便与各国外商交流自如、胜利洽谈;三是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各国社会宗教文化。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

二、经济转型期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多个国家呈贸易顺差状态,然而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益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外贸加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出现,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的倒闭及大多数外贸企业艰难经营的现状更要求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转型升级,且转型升级的焦点在两方面:加工贸易和提升对外服务贸易。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变规模速度为质量效益、变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变市场广度为市场深度。要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关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对这个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场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种外语和熟悉更多国文化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再者,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货物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对加快国内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二)是我国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方式。[3]为了在国际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创新是关键,这就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各方面的具体业务操作,影响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顺应这一行业的发展节奏,更强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拥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理念相继被国际社会认可,“九五”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渗透到具体各个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多类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表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多种专业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因素

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受到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复合”的新专业开始出现。但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指出,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许多深层次发展瓶颈始终存在,从观念到行为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偏差和缺欠,培养成效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与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还推行了学分制等,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展。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学分制实施不够彻底,各专业间选课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学组织以学科专业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划分使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各学科和专业间难以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经济法和外语等各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能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综合或财经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来自重点类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联系多部门、多国家的业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师队伍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过去所学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的情况,往往老师们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受教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自然单一。高校老师们的知识老化是一大问题,且这些教师在上岗后较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师,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上岗后除了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时间在评职称上,而评职称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这样一来,实际上高校教师职称提升对培养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不能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忽视对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级学院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以广东某高校为例,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同在一栋楼,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五楼,然而这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料室也好、实验室也好,都只提供给本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使用,甚至本学院的学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想利用外国语学院的语音室进行商贸英语口语练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使用也比较难,只能靠个人关系,没有合乎常规的使用申请程序。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设置过于散松,许多学校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相对少,不能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更少,如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操作类、国际商务英语类等课程,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不同院系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有效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四、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贸转型的背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须,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有效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管理制度。

为向社会培养输送国际贸易、营销管理、外语、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财经院校目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变传统高等教育的“专才”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跨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根据其知识、能力及观念的现实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多个部门要协作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并调整弹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励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与之配套,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推行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相结合提供弹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专业教育,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可通过自修、培训、国外访学、到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使教师除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在重塑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加强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流动,特别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交流。鉴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外语的高要求,学校可考虑每年选送一两名教师到国外参加课程教学培训、访问讲学或科研合作;逐渐做到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同一课堂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吸引优秀中外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师资队伍,或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高校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保证能充分利用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从基本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材料资源,到供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源。高校对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弹性,使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仅仅局限于本院系的学生和老师使用,更不能控制起来连本院系的师生都用不了。对于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建立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各合作学校互选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建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使院系、各校区和兄弟合作院校的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方便灵活。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训基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将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

(四)重新设置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在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4]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业务规格要求能否具备等问题。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增加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效果最好但难度最大的重要途径是对本科专业全学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为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将各学科并列叠加的多学科知识大拼盘。[5]在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即不以国际贸易专业为唯一中心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由传统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的学科群体,淡化专业界限,并与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相对接。具体可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综合课程或综合课程系列,即开设多学科门类的系列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国际贸易、法学、外语、地理学等。

参考文献:

[1]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究,2008,(6):49-53.

[2]石梦菊.“英语+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57-264.

[3]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效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示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4):9-11.

[4]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3):27-28.

[5]黎东升.基于经济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9-41.

[6]胡丹.浅谈高效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财会研究,2012,(4):44-46.

[7]毕鹏,魏吉才,尚东昌.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8):157-158.

作者:刘春蓉

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 篇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对上海市24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提高,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于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缺乏方面,这使得外贸公司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市场的环境。

【关键词】高职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需求

2014年4月,本人所担任的研究课题正式启动,由于我院是专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而且学生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在上海市的外贸企业,所以对上海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将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方便我院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相应的人才,此外通过相关的调查能够掌握目前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技能方面是否缺乏,这样对于我院日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课题是在我院13级国际商务专业1个班同学的参与下完成的,总共发放了24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问卷为20份,这给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得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教学课程得到有效的整合。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此次对上海市20家外贸公司进行的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内容、被调查者以及调查样本,下面将详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一)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调查的主体内容,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外贸公司的名称、地址以及企业类型[1],这些是外贸企业的基本概况。而调查的主体内容是关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外贸企业岗位中能够胜任的岗位、外贸公司近年来对人才需求的程度以及外贸公司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要求设置了10个问题,问题的回答方式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以及问答。

(二)被调查者。被调查者是调查问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被调查者,这样才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被调查者都是主要负责人或者业务骨干,之所以选择这些人员进行调查,主要是由于这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高,而且这些人员对于现今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情况更加了解,在公司业务方面也更加熟悉[2]。另外这些人员也是员工招聘中的管理人员,他们更加熟知员工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能力,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自身独特的了解,能够使得调查问卷的结果更加准确,而且还能够适合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

(三)调查样本。此次进行的调查一共选取了上海市24家外贸企业,所选取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在上海市较多,而且也是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通过对这些外贸企业进行调查就能够得到目前外贸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这样使得我院在日后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方面就更加具有针对性[3],使得我院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够适应这些外贸企业的要求,这对于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外贸企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外贸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下面将详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外贸企业岗位的需求类型及需求量。在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调查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业务员、跟单员以及单证员,然后就是报关员及报检员,最不缺乏的就是商务文秘以及翻译,在所调查的外贸企业中主要是中小企业以及私营企业[4],所以缺乏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与大型企业所缺乏的人才有较大的不同,通过这个调查结果就能够更加明确我院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使得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稳定。

在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需求调查方面外贸企业对于业务员等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小,但是在总体范围而言需求量还是挺大的。在外贸企业其他的岗位上也呈现出需求量减少的趋势,起主要原因估计是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外贸政策的调整,但是在总体上看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还是存在这较大的缺口。

(二)企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根据调查显示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外贸企业都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根据详细的调查问卷显示,外贸企业更加注重外贸从业人员的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磋商能力以及履行合同的能力[5],但是在现阶段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这些能力,所以就使得其就业出现一定的困难。外贸企业对于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其素质要求更多的体现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外贸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认为团队协作能力是外贸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刚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进行团队合作上显得非常缺乏。此外刚毕业的学生没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不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意。

(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实习的经验,所以学校希望外贸企业能够接受学生的实习。但是外贸企业并不希望高职学生顶岗学习,在调查中有30%的企业明确表示不愿意学生参与顶岗学习,55%的学生表示待定,这说明目前不少企业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这主要是由于外贸企业不清楚当前校企合作的细节,所以这需要学校加强与外贸企业的沟通,使得校企合作更好的进行。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与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要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掌握较好的操作技术的学生,使其能够在进出口方面能够具备良好的处理能力,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符合外贸企业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外贸企业的工作。

(二)优化课程体系。传统的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课程体系的定位中不能够较好的体现出学生发展的实际要求[6],高职学生相比于本科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实用性以及技能性,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更多的结合岗位需求,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那么在就业的过程中就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

(三)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道路应该发展更多的注重于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这个专业如果不经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将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和企业合作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呈现缺乏的状态,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胡秋华;珠三角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28

[2]袁春元 王莺;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下国贸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

[3]朱婷;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

[4]张燕平 张丽华;在专业课程框架下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研究——基于国际商务专业的统计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

[5]李淑艳 曾艳英 曾立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基于广东省外贸企业实证调查[J];职业时空;2012年

[6]邓志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

作者:骆琼

国际贸易框架毕业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摘 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实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方法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悉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前提课,学生在本课打好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关键。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以后,才能开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包括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同时这些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强调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侧重介绍国际商品交换涉及的法规惯例、操作流程、专业术语等内容。明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的技能。同时,在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后续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实践中最新的和最有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不能呆板地对各项贸易条件逐条讲解,而應当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教学

就知识体系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的问题。譬如我们将进出口买卖的主要业务环节按照操作流程分成进出口交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进出口货物报验、进出口货物保险、进出口货物托运、进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模块,最后,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填单教学模拟。

(二)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是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通常承载着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用一个出口贸易实例贯穿整个教学,每章以该出口交易中的相应环节开篇,作为“案例导入”,引出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出口交易适用的单据样本,使学生直观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业务中的应用。二是汇编了案例题集,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每个章节,从国际贸易术语的讲解,到合同具体条款、贸易争议的处理,再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签订,都提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小案例供学生分析。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提问、启发引导大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外,也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适当的题目,并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进行参考文献阅读、调研、分析和研讨,提出自己观点,写出相应的文献阅读笔记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规范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双语教学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环节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基本条款,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的效果。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譬如在专业术语较多的合同条款部分,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辅以中文讲解,帮助理解,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教学合同的磋商和訂立部分,应用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而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亦尽量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而在教学货款的收付部分,主要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应将英文完全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单据和业务流程等均用英文展示,用英文讲解操作实践环节的单据的制作、信用证的审核等重点和难点,以期保证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感到抽象,理解困难,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将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中提出,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体应用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安排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与培训等。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理论授课2—2.5学分,剩余的1—0.5学分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在实验室完成。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了解某项业务流程的情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内模拟包括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中使用的单据时,由学生扮演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单据在贸易当事人间的流转,加深学生对单据使用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海运提单(B/L)的使用流程时,由学生分别模拟B/L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托运人(出口商)、船运公司、船上大副等,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出口商最后拿到提单到银行(可由教师模拟)议付,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提单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在讲解结算单据时,也可以由学生模拟贸易商的角色,填制相应的单据并完成单据的流转。例如在讲授信用证结算时,由学生扮演信用证结算流程中的各个当事人,然后在一定的贸易情境中,完成信用证申请书的填写、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等业务,使学生真正理解信用证的作用及其与贸易合同的关系。这样把教学放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全面地进行仿真业务操作,是一种很有效率又经济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授,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

2.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外贸模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课时有限,单纯的课内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而引入国际贸易实习软件,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中体会并实际操练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这是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外贸模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软件系统,模拟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及外贸实务流程。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仿真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外贸模拟课程所要求的操作练习之外,还在课后继续自主练习。从完成该课程的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外贸模拟课程是大学阶段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对从事外贸行业工作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更快地融入未来实际工作中。

3.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

如果说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分别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培养,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基本训练和创新实践来实现。我专业成立了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国际经贸学社”。学社以“学以致用、特色锻炼、创新实践”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学长为两翼,学术与实践互动双赢”为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社下设外贸业务部,社员主要由已经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可以视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应用,激发再学习的热情。如组织“外贸沙龙”,对外贸知识和当今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企业参观,了解现实外贸及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包括国际商务单证职业技能竞赛和两岸校际国际贸易模拟商展竞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与活动中,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既要立足专业,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转变,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学科竞赛为重要方式,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为重要导向,培养符合中国贸易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可多角度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厚基础、重能力、强复合、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40.

[2] 江美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苏南科技开发,2007(8):69-71.

[3]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188-189.

[4] 李洁.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8.

[5] 李颖,刘德光.加入立体化教学元素促成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的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300-301.

[6] 徐莉,战崇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08(11).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孟海樱

上一篇:经济管理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