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论文

2022-04-28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就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个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该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主导者地位,拥有主导权,如,沃玛特公司的供应链。在这样的供应链中,必须明晰主导者的主导权是什么,以及它能否成为统一整个供应链理念的关键要素。如果这种主导权模糊不清,不仅无助于计划、设计的指定与实施,而且,也无法维系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及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剖析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剖析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论文 篇1:

《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特点,首先对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目的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双语教材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等方面对我校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以我校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明确界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

明确界定《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的盲目甚至混乱,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关文献对双语教学的内涵、目的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王叙果和郁洪良(2006)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对专业课程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同时,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外语读、听、说、写能力。韩胜飞(2007)认为中国双语教学的培养目的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双语为媒介掌握“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②提高一般外语交流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符合开放与发展的观念。供应链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欧美国家均较我国成熟和完善。因此,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而且该课程涉及大量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专业词汇及专业英语知识,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优势,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供应链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教育部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应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在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不论是原版教材的使用还是英语教学语言的讲解都应该围绕学科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来进行,既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教材,也不能因为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语言障碍而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本标准。

二、教材选定与教学内容安排

双语教材选择是否适当对双语教学目的的实践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选择不仅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当,而且还需考虑外语内容是否适合教学。我校《供应链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Planning,and Opera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和彼得·迈因德尔(Peter Meindl)。该书将战略管理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六个驱动因素为主线,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每章不仅有学习目标,而且有详细的概念阐述和丰富的实例,并将概念阐述和实例介绍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们选择该书作为教材的另一个考量是,该书英文流畅,生僻单词较少,同时该书还有中译本,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内容安排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环节。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根据所选择教材,我们结合先导课程(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学等)所学习的内容,从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响应性两个绩效维度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物流设施、库存管理、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驱动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够听懂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做了以下安排:①课前把每一章所涉及的英文概念、英语单词进行整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②鼓励学生养成随时用英文提问的习惯;③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中英文的比例。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主要以中文讲授;④尽可能采用中国的案例以及国外经典案例讲解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1.建立课程教学小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由4位英语水平较高而且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入研究的老师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教学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授课计划、准备教案、安排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考核、集体研讨备课。其次,定期开展供应链教学法研究活动,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经验交流,探讨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再次,开展供应链管理案例研究,为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非母语进行课程教学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我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方面,任课教师结合实例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在教学课件制作时在关键内容部分采用中英文展示。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随堂案例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授课教师对案例进行精心准备以确保教学效果;其次是案例分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进行相关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文件。以抽签方式确定上台发言的小组,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进行交流。小组的每个成员均要发言并且必须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案例讨论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进行精心研究和准备,对学生所做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支持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互动性、可重复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事半功倍,因此课程教学小组对教学课件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要点式短句,尽量避免完整的长句和从句,做到每章的课件均有标题、关键语、结语,课件结构合理和重点突出;其次,精心搜集和制作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并将其穿插于课件之中,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再次,适时播放供应链管理视频等有声文件,活跃课题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案例分析为依托,要求每组同学均要做PPT课件,一方面训练学生展示自己案例分析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课件制作完成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升华的过程。通过互动之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都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畏惧双语教学的同学,开始感到利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好处。

4.构建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时间短暂,辅之课外的练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开发物流管理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将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是突破教学活动时空限制的重要途径。为了使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运用平台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在网络平台上我们设立了课程介绍、章节要点、课程讨论区、作业处理、课件下载、教师答疑等栏目,使课程复习、讨论、答疑、提交和批改作业等功能集成于一体,极大地拓展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时空,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良好供应链管理双语效果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目标的明确、培养计划的制定到教学大纲的设计再到课堂的讲授与课后的任务布置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无缝衔接。本文首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进行了界定,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沟通能力。其次对我校在《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中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诠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98-100.

[2]Krashen 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8.

[3]王叙果,郁洪良.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初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11):74-76.

[4]文华,汪颖.从企业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152-154.

[5]许芳.《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3):20-23.

[6]於军,曲林迟.《供应链物流管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9,(1):14-17.

[7]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S1):90-91.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09GJYJ-B22);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立项项目(YPGC2011-WO3)

作者简介:程大友(1963-),安徽金寨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作者:程大友

剖析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论文 篇2:

企业供应链管理:8大核心过程和8大误解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就单个公司所提出的含有多个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该公司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主导者地位,拥有主导权,如,沃玛特公司的供应链。在这样的供应链中,必须明晰主导者的主导权是什么,以及它能否成为统一整个供应链理念的关键要素。如果这种主导权模糊不清,不仅无助于计划、设计的指定与实施,而且,也无法维系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及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基于企业供应链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考虑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合作,也较多地关注企业多种产品在原料购买、生产、分销、运输等技术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企业供应链管理八大核心过程剖析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我们改变以前只对单个过程管理的模式,需要对一系列整合的过程进行管理。在很多大公司,管理经验证明,没有首先执行正确的商业过程,他们就不可能使生产流程达到最优化。有少数专家认为,在商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供应链管理时,工业标准就得不到统一。

使用标准化商业过程的价值在于使得供应链管理环节上的各个公司的管理者能使用统一的语言并有效开展合作。

实施管理,涉及八大核心过程。这八个过程是:(1)客户关系管理、(2)客户服务管理、(3)需求管理、(4)订单完成、(5)制造流程管理、(6)供应商关系管理、(7)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商业化、(8)回收管理。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1: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过程提供了如何发展和维护与客户关系的方法。通过这个步骤,管理者能辩认关键客户和客户群,并把他们作为公司商业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根据客户价值将他们分类,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专门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2:客户服务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表示公司对客户的态度。这是在客户关系管理步骤中由客户小组开发产品服务包的关键步骤。客户服务中通过与职能部门比如制造和物流部门联系,为客户提供他们想了解的关于运输日期和产品实用性等方面的实时信息。客户服务过程还包括帮助客户了解产品的应用。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3: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一个平衡客户需求和供应能力的过程。通过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确的程序,这种管理能有预见性地使需求和供给相匹配并能使计划更有效执行。必须注意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指预测。它还包括协调供给和需求、增强弹性,减少波动。一个优良的需求管理系统,使用点对点的销售并了解关键客户的数据以减少不确定性,并对整个供应链提供有效支持。它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生产计划。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4:完成定单 供应链的这个过程不仅仅只下达定单指令,它还包括定义客户需求,设计网络,在最小化配送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客户需求等一系列活动。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从供应商到公司,再从公司到不同客户的无缝衔接的系统。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5:生产流程管理 生产流程管理包括与以下生产活动有关的行为:原材料的取得、生产、管理供应链的生产环节和将产品运出工厂。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在既定的时间内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为了达到预期的生产要求,计划和执行就需要寻求供应链参与者的合作。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6: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过程是讲如何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这个过程与客户关系管理过程类似。简言之,供应商关系管理就是定义和管理产品服务包。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7:产品开发和产品商业化 供应链管理的这个过程是讲要和客户及供应商共同开发产品,并把产品投放市场。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商业化过程的团队应该和CRM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以确认客户和需求,应该和SRM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来选择材料和供应商,和生产流程管理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发展新产品技术。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过程8:回收管理 回收管理过程包括与管理回收、逆向物流、闸口控制有关的活动,包括管理供应链过程尽量避免回收。适当地执行回收管理不仅能有效管理产品流中的次品,而且还能减少不期望出现的回收产品数量并能重复利用诸如包装盒之类的可循环利用的产品部分。有效的回收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步骤,它能使公司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八个步骤的每一步骤都有它的战略意义和可操作性——换句话说,战略意义是指公司建立并战略性地管理这些步骤,可操作性就是指公司执行这些步骤。我们将市场、销售、财务、生产、采购、物流和研究开发的代表组成一个合作团队,并由这个团队来实现它们的战略意义。这个战略性团队也要注意分辨哪些合作伙伴是能整合到公司供应链中来的。每个过程的可操作性就是每个功能中经理人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八大误解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被定义为一种协同性战略,目标是整合上游和下游的操作,以消灭非增值成本、基础结构、时间和行为,人们对于供应链管理,常常存在着种种误解: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1:供应链都是骗局 由于IT技术的影响,SCM的实践开发在过去10年内快速增长。PC计算速度的快速提高,数据管理软件的能力和可变性都提升了SCM新的实践、策略、战略和应用。实际上,各行业,比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仓储部门和协同规划、预测、补充(CPFR)战略,都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潜力同时发生作用。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2:SCM是物流管理的同义词 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指规划、实现和控制商品、服务和信息按照客户需求从源头到递送中的流动和存储。物流管理不等同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操作、策略和战略的整合规划。这样的规划需要所有活动和流程,比如客户订单实现、采购行为、整合制造资源最优规划和物流的企业范围、端到端整合。最终而言,SCM要整合关键业务操作和供应链上的操作关系。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3:SCM是公司获得竞争力的唯一要求 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了真正具有竞争性,公司需要很强的业务愿景、清晰定义的使命,产品营销计划,规划良好的战略。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4:SCM是关于供应管理的 供应管理仅仅关于采购和供应商管理。SCM是关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的整个端到端流动,以及供应与需求的整合。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 误解5:供应链没有价值链管理(VCM)重要 价值链管理从价值增加这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来审视供应链。然而,没有SCM对整合协同的关注,价值链分析可能缺少必要的结构,不能达到最终目标。在效果上,SCM和VCM互为补充。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6:SCM是一簇供应商 此观点只在某一点上正确。如果“一簇”是指一群企业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供应链合作伙伴当然是增值供应商的水平簇。但是,SCM超过了传统的关于簇的定义,传统观点将企业限制在同样的行业或者物理地点。如果链中的每个供应商增加了总体网络簇的价值,则进一步开发供应链簇将导致最终客户获利更多。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7:SCM等价于实现ERP 供应链关注于端到端的整合,ERP关注整合所有的应用系统交易,成为一个企业范围的系统。因此,ERP关注内部渠道整合,以及提供企业范围决策支持所需的管理信息。很多ERP实现实际上不能支持指向流程和整合的供应链,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缺少定义良好的操作改善规划。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误解8:“软件产品公司+实施公司”就可以确保SCM应用成功 SCM的应用涉及企业多个部门,需要调动企业内部的多种资源。更重要的一点是,SCM应用作为一个项目而言,在实施应用过程中也一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没有人能在项目开始时就能确保成功,而是要通过企业各项工作的到位、软件公司产品各种性能的到位、实施公司各项服务的到位“一步步做出来”的。

作者:朱国栋

剖析供应链管理有关问题论文 篇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如何改进会计信息系统

摘 要:21世纪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相互间的竞争,而是演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进入新世纪以后,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相互间的竞争逐渐被供应链相互间的竞争所替代。而传统的会计系统却仍旧是建立在假定及原则基础上的,在全面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情况下,传统会计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供应链管理内的信息需求。基于该背景,供应链企业间需要对会计资源实行整合,并且共享战略管理会计。但是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注重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并未将会计信息共享延伸到整个供应链内,在提供战略管理决策支持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1]。在这一情况的基础上,文章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和控制供应链企业相互间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和控制问题作出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改进

0 引言

大量的会计信息的偏失导致了供应链上的资金流、物流、价值流等均遭受到了较大的不良影响,并且导致会计信息工作缺乏准确和多目标需求,此外还会造成不完整的工作流程,不能实现价值流的增值,不能计划性的管理企业资源的信息流,因此对供应链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展开研究就变成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会计理论的新模式——价值管理为核心的新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了,成为了新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的实践要求。

1 会计环境的改变

供应链管理指的是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覆盖,并显示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现代化企业开始进入了供应链管理全新时期。供应链信息、价值多方面流量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上述各流是企业的内外决策者必须要获取和熟悉的会计信息,只有确保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才可以确保企业物流、价值流、资金流等多方决策是正确有效的[2]。

但实际上多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绩效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主要是因为传统会计模式及供应链管理难以相互适应。目前的会计模式比较陈旧给了企业供应链管理难以突破的瓶颈。

随着会计环境的巨变,具体体现为:

①自创商誉及衍生金融工具出现,货币价值非回归变化以及企业的自身需求;

②企业利好关系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必须要更高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③此外行为科学、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样使得当代企业的生产规模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上述变化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了大量的批判,根本上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局限性。

实际运行中,在会计账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可以反映出实际的运行情况,单纯的依靠一套账务系统计量货币,使用传统陈旧的记账规则,很难实现浓缩和取舍信息,并且容易导致大量有用信息遭到屏蔽。

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不能满足现代管理所要求的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流要同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等环节紧扣,及时配合,但经济活动进入会计账务系统之前已经被简化为经济业务。很多的经济活动信息被大量的去掉,此外依据会计确认标准实现入账,将会使得很多的业务信息发生滞后,而且会计信息流和业务流两者严重不相符,致使会计信息决策的实用性不大[3]。

2 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经营逐渐趋向于无国界化。产品寿命周期更短,产品的品种以及数量在飞速增长,并且客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此外客户对交货期要求的及时性和产品出售及售后服务的期望值也变得更高,需求变得更加不确定。基于该严峻的竞争环境背景,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单纯的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因此很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为应对竞争和市场的不定量变化对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开始进行提升,从而逐渐和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逐步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等相互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战略关系,并且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企业和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上游供应商,销售商和其下游销售商,直到建立全面完整包含所有的用户关系网[4]。供应链管理使得市场渠道各个层次相互薪酬实行很好的连接,控制供应链内从原料至最终用户的管理思想与技术。

供应链管理属于全新管理策略,其集结了各个企业的目标,增加整个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供应链管理最初是为了利用对供应链上各成员关系的有效协调,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优化,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实现有效控制,不但可以确保供求关系的灵活和稳定,同时还能在整体上加快产品营销。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改进

为满足参与供应链的各层次企业以及程度协作的需求,同时还要参考企业信息的基础结构差异,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将互联网、EDI电子商务等技术作为基础,建立、运作、重构会计系统,支持动态化的企业联盟新会计信息运作系统。

新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主要有:开发环境、工具、支撑、系统服务等。构建互联网和其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经营资源帮助企业开展有效的经营。选择分布式对象技术Cobra作为多项信息和应用的集成,构建分布式应用平台。对环境开发、服务器和工具做出选择,对更多领域的数据服务、转换、数据储存等进行运用。系统利用对IP、TCP、EDI等标准协议的遵守,确保系统的开放型,用户接口使用浏览器方式,给优化以及实现人机界面的统一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对移动化使用进行支撑[5]。

新会计信息主要的结构为:协同计划、供应链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等。战略规划是确保企业战略统一的有效实现,所以是非结构化模块。实际运行中,企业高管人員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企业自身的优劣形势实施具体的分析,通过联盟制定企业的共同目标,并且制定统一的供应链战略计划。此外预算以及计划中心必须按照供应链战略来形成,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协调决算主要功能是计划预算、反馈计划实施;调节计划运行,三者相互之间必须紧密协调。

3.1 供应链战略规划

为了有效整合战略控制和运营,必须先找出供应战略的成功实行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且要对供应战略实行监测。将战略目标转变成战略关键指标,通过供应链执行和监控;并且供应链的各个成员还要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促使自身的整体战略实现有效关联。通常人们都会将供应链绩效评价分别划分为供应链的客户、流程、财务、组织等多项指标,从而对供应链战略实施全面预算,实现对战略造成的价值增值充分展现[6]。

供应链预算在供应链全面预算中是具体的货币表现。主要是利用对跨企业预算编制实现会计和非会计信息的一体化,为战略决策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随后评估并且计划供应链战略方案,根据其创造的价值贡献排列顺序,找出数量有限的关键战略因素,实现非财务及财务驱动因素的密切联系。

3.2 供应链协同计划结构

战略计划中必须展现出企业未来的所有全新发展机会,帮助企业对改善经营的机会实行积极的把握。为此必须区分战略行动本质,实施的跨度和资源不尽相同。因此要做好两方面计划,战略计划程序被划分为战略发展和运营计划。其中战略发展计划的程序被落实在突破性发展内。

发展行动计划主要是分析未来公司5年的最新收入来源。战略运营计划则要被落实在具体经营,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效改进。

运营计划的实行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产品和渠道中的消耗成本最大程度压缩,从而提升销售业绩。运营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在将来的1~2年提高企业业绩。按照两个阶段的计划思路,设计跨企业编制的优化方案。

借助各计划编制法,例如启发式算法、层级分解技术等初步形成大致的计划,随后观察其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保证各项资源平衡,同时要生成一系列和订单交付有关的第一顺序订单子计划以及数据。

在协调计划、子计划、企业实际情况三者基础上,修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最终回到修改计划,采用计划代理优化和协调修改计划,在供应链角度基础上实行排程。新计划和子计划的制定人员必须要保持一致,在满足计划时间以及工序要求的基础上,插入全新的计划,充分利用计划外的空闲资源和时间。但是必须要注意,在增加新计划时不能将其直接插入到当前正在执行的计划,以免造成两者的混乱局面出现。

对于企业提出的新计划可以先储存起来,利用企业整体计划内的时间间隔来运行新计划,确保公司可以正常运营并不断得到优化。

3.3 供应链全面预算

供应链预算是指供应链战略发展和运行计划的综合货币反应。在编制跨企业预算内,可以将供应链战略转变为可视的价值方式,这对战略预测以及控制都十分有利。预算在关键财务指标内和关键运营指标联系的结果,指的是先导指标及滞后指标转变为同一模式来表示,对企业财务事先的预测和计划能力进行提升[7]。

编制供应链预算前,先要对计划、预算、作业成本等相互间形成紧密联系,对于很关键的财务数据及非财务运营数据实行积极有效的整合,并且对作业成本相关数据实行包含。在作业成本和企业战略、运营、绩效管理等多方面的结合,预算会更准确。

供应链必须是要体现在各层次计划中,例如具体的供应链计划、成员计划、反应计划等,随后基于局部计划编制出新的全局预算。系统存储和传统预算三倍数量的多维数据保持相等,如作业驱动因素、收入、货币资金甚至以上数据重新组合后的数据等。基于对知识库和规则库的提供商,该种强大数据能力可以自动监控各个成本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运行。

3.4 打破财务危机,构建会计主体、非持续经营、币值可变和多种计量单位的基本假设会计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下会计主体是多变的,难以把握的,但是会计工作要对其工作空间范围实行明确。只是,这时的会计工作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上的全部独立企业的经营活动,虚拟企业存续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短,因此不用在运用持续经营假定以及会计分期的假定,笔者建议要使用非持续经营的假定实行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

供应链管理下貨币风险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在非货币会计信息方面会增加自己的需求,虚拟企业能在电子处理手段的基础上,对多种计量单位进行运用,分别提供货币化的信息以及非货币化的信息,同时适当的对货币风险的变动进行反映。

3.5 体现出会计核算的及时性、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虽然会计原则遭受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冲击,其中的一部分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但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根本需求并未改变[8]。

因此建议对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及时性、谨慎性等原则进行保留,继续完善其真实性、重要性、相关性乃至配比原则,并且还要在其中纳入可变现价值和收付实现制等,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维持。

供应链管理下的财务会计信息仍旧存在主体不确定,经营周期易改变等特点,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对上述特点实行充分的考虑。但是会计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会计政策是相同的,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还会受到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影响。

4 小结

综上可知,文章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传统财务计算信息系统的分析下,得知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自身的不足以及弊端,导致无法对供应链管理实现支持和扩展。对此要建立跨企业新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经过改进不仅能满足企业运营、计划、决策和控制等需求,同时可以满足业务运行的需要,继而在时间、成本、质量和服务等角度上全面的衡量供应链,实现跨企业价值链的有效增值,使得企业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傅奇蕾.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企业经济,2016(4):94-97.

[2] 张燕.关于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7).

[3] 杨建华.网络时代的会计信息系统构成与改进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9):286-286.

[4] 董淑群.ERP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AIS)发展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0):189-189.

[5] 韩鑫.会计信息化中供应链系统模块功能及关系的剖析[J].电大理工,2016(3):28-30.

[6] 张斯琪.我国ERP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型初探[J].商,2016(33).

[7] 黄丽珠,申志红,蒋萍,等.应用ERP信息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J].化工管理,2015(17):62-62.

[8] 随明星.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4(2):146-147.

作者:崔艳

上一篇:化学在线仪表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脑卒中偏瘫病人社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