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农业一直是关乎国计名生的大问题,农业产业化已变成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发展西藏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变得十分有意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化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业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全椒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的实践与策略

摘要 2016年全椒县开展“互联网+”稻虾共作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经过2年的建设,2018年被认定为安徽省“互联网+”稻虾共作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并认定了15个省级示范主体。以全椒县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的实践为样本,分析总结全椒县的做法和成效,提出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全椒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9.062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Demonstration county

作者簡介 晋茂胜(1966—),男,安徽全椒人,高级兽医师,从事畜禽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3-22;修回日期 2020-03-31

安徽省于2015年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全省重点农业工程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的方向就是生态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产业,抓手就是产业化经营,同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一句话概括,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1-5]。根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做好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创建申报工作的通知》(皖农计函〔2016〕42号)的要求,全椒县从2016年开始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县政府制定了《全椒县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路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以“互联网+”稻渔共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带动形成水产养殖、畜禽饲养、农作物种植循环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格局,推进全椒现代农业发展。

1 创建做法

1.1 创建过程

全椒县地处江淮之间,北山中丘南圩三级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北部畜禽饲养、休闲观光,中部稻麦种植、设施农业,南部稻虾种养、水产养殖的区域产业带格局,全椒稻田面积近53 333 hm2,其中20 000 hm2分布于沿滁河低洼圩田,非常适宜稻虾综合种养。

2016年初,全椒县开始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互联网+”稻虾共作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攻目标,创建区主要布局在滁河沿线的十字、襄河、武岗、二郎口、古河5个镇,重点建设二郎口镇曹埠示范样板区和十字镇东观圩、武岗镇东海圩、二郎口镇上九连圩、古河镇明星圩4个示范基地。2017年目标是全县稻虾综合种养发展到8 000 hm2,比2015年增加2 667 hm2,其中样板区和示范基地0.43万hm2,培育50个示范主体,1~2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3个稻虾产品品牌,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企业生态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初步建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6]。

经过2年创建,2017年,全椒种植水稻52 000 hm2,其中稻虾共作8 667 hm2,养猪38万头,家禽2 500万只,建立了产品、企业、产业三个生态圈和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种养加销联系机制初步形成,摸索了“互联网+”稻虾共生为特色的全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完成全部创建任务,达到创建指标,2018年被认定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在创建工作的带动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2019年全椒稻虾综合种养发展到20 000 hm2,发展示范主体50个,其中省级示范主体15个,被认定为全椒龙虾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在正在创建国家级稻虾现代农业产业园。

1.2 主要做法

1.2.1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建立长效运行、监测评价、长效监测机制,组织统筹、协调推进创建工作。创建区镇政府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压实责任,推动工作。县里每年制定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分解到镇,年底进行考核。县农委(现为农业农村局)成立创建工作技术指导组,由水产局、种植业局、产业化办、绿办、信息科等负责人组成,指导镇村落实技术措施;同时成立5个包镇工作组,每组由1名党组成员牵头,联系指导1个示范基地、1个联合体或龙头企业、1个示范合作社、1个示范家庭农场和部分农业项目。

1.2.2 集成推广绿色技术。

应用生态循环学理论,从县域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产业大循环层面,利用水稻、龙虾两个物种生物学习性,建立生态种养系统,融合互联网技术,带动稻米加工、饲料生产和畜禽饲养业,形成绿色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产业扶贫工程等,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知识培训。筛选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良种,在创建区域插性诱剂诱捕器,建太阳能杀虫灯,提高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强化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建立稻虾智慧云平台,种养基地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在产品仓储、加工车间、运输车辆建设物联网,建设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完善赤镇经济专业合作社等网站功能,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在加强市场营销的同时,充分利用淘宝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农产品,创新营销模式。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全县116名县镇技术干部包村联户,将实用技术送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1.2.3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联合体发展。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富煌三珍,省级龙头企业中粮安徽公司入驻全椒,建设稻虾种植养殖基地和开展深加工。积极提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适度规模农业发展。2017年,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 618家,其中农业企业156家,合作社715家,家庭农场747家。市级以上示范主体78家,其中龙头企业29家、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29家。成立联合体5家,其中获省级示范联合体2家,强化利益连接机制,把1 000多家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类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紧密联系进来,形成产业巨轮。

1.2.4 着力打造名优品牌。

积极申报名牌农产品,全县市级以上知名著名商标达23个,其中省著名商标7家。紧紧围绕全椒稻虾产品,注册了“赤镇”“虾禾王”“银花”“茅草洼”等商标,全椒龙虾协会的“全椒龙虾”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全县安全农产品达119个,其中绿色食品36个,无公害农产品83个,覆盖率达48%,其中稻渔综合种养安全农产品33个。组織合作社、家庭农场、养虾大户参加上海、合肥等地展销会、交易会和中国小龙虾产业大会,连续10年举办全椒龙虾美食节。建立“全椒龙虾”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授权协会会员使用公用品牌占全县产量的85%。与南京、滁州批发商合作设立全椒龙虾专营店,宣传销售全椒小龙虾。作为外宣重点,县电视台、市滁州报、省电视台和安徽日报多次报道创建工作。做好观摩活动现场,2016年5月17日全省稻田综合种养现场观摩活动在全椒召开,观摩了赤镇合作社及其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和官渡种养基地。

1.2.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以规模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为重点,示范推广生态环保养殖,建立20个生态环保养殖示范点,全力推广发酵床养殖、“猪—沼—菜”循环养殖、规模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利用等技术,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建立5个土壤监测点,并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生物学机理及土壤肥力调控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监测土壤变化状况。推广节水灌溉、畜禽自动饮水和污水处理回收等措施,提高农田灌溉用水利用率,净化农业水环境。严格实施秸秆禁烧,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利用率达90%以上。

1.2.6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县政府出台奖补意见,整合涉农资金,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带动社会投入,形成政策激励机制。全县投入科技资金100多万元,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和省市水产等部门及专家,全面集成优化稻田龙虾养殖、饲料配制、疫病防控、储藏加工等技术,取得了8项专利技术和多项省市级科研成果。使用中央、省市财政资金2 000多万元,对稻田基础设施工程,购置稻虾加工包装设备,提升种养、加工能力进行奖补。鼓励建立联合体,对获得省级示范联合体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带动农户积极投入,农民投入1亿多元主动改造稻田,购进苗种,添置设备,应用新技术,发展势头强劲。

2 取得成效

2.1 主要成效

2.1.1 种养产量增加,水平提升。

2017年,全县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8 667 hm2,比创建前的2015年增加3 333 hm2,其中2016年增加1 333 hm2,2017年新增2 000 hm2,种养区域从南部圩区向北部丘陵低洼适养地区推进。标准化虾池改造、实用种养技术不断普及,创建区测土配方施肥达100%,化肥利用率达38.57%;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40.5%,农药利用率38.2%,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的目标。2017年,创建区1 hm2产水稻7 590 kg、龙虾1 590 kg,纯收入55 500多元,比稻麦稻油模式增收30 000多元。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44.62万t,年均增加1.14%;肉类产量5.59万t,年均增长2.1%;水产品产量6.31万t,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199元,年均增幅超过10%,达10.3%。

2.1.2 联合体不断壮大,连接紧密。

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其中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化联合联合体2家。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签订合同,内容明确,连接紧密,形成生产、加工、服务融合的产业化体系。崇民稻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联合体。吸引2家龙虾加工企业入驻全椒,建设稻虾种养基地和龙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联合体、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合同订单、二次分红、返利等方式与种养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对10万元以上财政资金的项目,将财政资金30%划为所在行政村资产,按资产额的6%以上分红,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2.1.3 产业深度融合,循环畅通。

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生態循环,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循环,水稻产业与畜禽养殖、水产饲养的县域产业生态圈形成,物联网、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管理、控制和农产品仓储、加工、营销上逐渐应用,打造了全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图1)。

2.1.4 产品品质提高,效益增加。

实施绿色提质增效行动,水稻和龙虾品质较高,水稻达到优质米标准,联合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平均价0.2元/kg优先收购成员稻谷,增收1 500元/hm2多元,同时少施化肥、农药,节省成本900元/hm2,水稻增收2 400元/hm2。龙虾科学养殖,个体大、肥满度高,平均售价40元/kg,比2015年增加4元/kg,价格上涨增收6 000元/hm2。2017年,加上产量提高、成本下降,稻虾产值达84 000元/hm2,纯收入55 500元/hm2。

2.2 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分析。

据调查和统计分析,以2017年为例,全县平均产龙虾1 590 kg/hm2,产值63 600元/hm2;产稻谷7 590 kg/hm2,产值21 252元/hm2。

种养农户(自有农田)平均,收入:龙虾、稻谷共84 852元/hm2;支出:饲料、有机肥、种草、虾病防治、网具分摊、水电费;稻种、化肥、病虫草害防治、耕种收共28 215元/hm2;收益:56 637元/hm2。全县8 667 hm2纯收入共4.9亿元。与创建前的2015年相比收益增加14 182.5元/hm2,全县稻虾总收益增加2.64亿元,分别增长33.4%和116.8%。2015—2017年稻虾综合种养水稻、小龙虾产量、价格和效益变动情况见表1、2。

2.2.2 生态效益分析。

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的建立,水稻(包括留田的秸秆)提供小龙虾遮蔽场所,稻田内的草芽、虫卵、幼虫成为小龙虾的饲料,小龙虾排泄物和未食尽的饲料残渣变成肥料,不但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稻米质量,同时改良了土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稻虾共作减少化肥使用5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80%以上甚至100%。园区内的部分稻米和龙虾供农民食用,下脚料饲养家禽,人类生活和家禽的排泄物发酵成有机肥,施入稻田,形成园区稻虾种养和生产生活的中循环。

2.2.3 社会效益分析。

以2017年为例,水稻优质米出米率60%,可作饲料原料的米糠占25%,全县虾田稻生产大米3 946万kg2.37亿元,米糠1 645万kg加工配合饲料0.65亿kg,出栏13万头生猪,生产有机肥1.3亿kg,生猪产值2.6亿元。米、猪共4.97亿元。带动全县500户养猪、2 000户种稻养虾及1 000个经济人,在种养加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大产业中起支柱作用。

3 发展策略

3.1 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全椒县的创建实践表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以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以示范园区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以县域为单元的生态大循环,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7-10],是解决农业内部产业链松,关联产业协调性弱,从业者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连接性软,经济效益差的有效方法。全椒县是一个农业县,面积1 568 km2,耕地7.87万hm2,人口45.28万人,其中:农户8.71万户,乡村人口33.32万人,“三农”问题是政府绕不开的重点工作。从县域产业定位来看,全椒县重点打造长三角绿色稻米、鱼虾、猪禽的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提供大量优质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是急需解决的课题,种植业上减少化肥农药农膜使用,扩大秸秆综合利用;养殖业上减少抗生素、激素、重金属添加剂使用,充分利用粪便资源,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来解决。就全椒县而言,从稻虾产业入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套方法经验,还要坚持完善拓展,不断提高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

3.2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发展

全椒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中,以“互联网+”稻虾共作为重点,建立生产主体生态小循环,带动稻麦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饲养发展。组建联合体,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把加工、服务、种植养殖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但延长产业链,而且使一产分享二三产业带来的红利,同时为二产建立了稳定优良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共享共赢发展。在产业生态圈中,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通过饲料、有机肥,形成相互协调,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不但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而且改善农业生产土壤、用水等环境系统,特别是粪便、秸秆综合利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地力,实现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过程中,融入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3 多措并举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逐渐向纵深推进。从全椒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和消费区域等因素分析,坚持以稻虾共作生态系统为主抓手,带动建立粮食、蔬菜、水果种植与生猪、家禽养殖结合的生态系统,探索多种形式并在的生产主体小循环模式。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培育壮大联合体,强化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坚持畜牧业、水产业、种植业协调发展,主攻粪便有机肥制作、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加工副产品饲料化生产,按照种植业、水产业消纳和土地、水面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场布局和生产能力,实现县域产业大循环。二是完善激励政策,引导深入推进,针对3个层面的循环和3个生态圈,分类制定激励措施。如经营主体小循环通过鼓励种植主体施用有机肥,奖励废弃物综合利用行为等途径内化经营主体动力,激发其自主行为。对于经营主体已经开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活动,应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补贴,鼓励更多经营主体投入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来,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11]。三是在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加工经营组织与种植养殖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对运营规范,成效显著的联合体进行奖励和申报项目优先,推动联合体经济组织发展。四是加强应用模式总结提炼,典型宣传,技术攻关,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正东.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联合机制[J].学术界,2015(7):153-160.

[2] 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95-99.

[3] 汪虹,王丽玲,刘玉珍.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15(4):66-67.

[4] 许鹏.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6):12-14.

[5] 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67-171.

[6] 鲁玲,刘轩武.全椒县“物联网+”稻虾综合种养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9):202-203.

[7] 汪洋.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访安徽省农委主任、合肥农交会组委会副主任孙正东[J].农村工作通讯,2015(17):44-45.

[8] 汤凯宁.我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化农业,2016(9):49-50.

[9] 汤小波.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情况调查[J].中国粮食经济,2017(4):42-47.

[10] 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强省[N].安徽日报,2016-01-13(008).

[11] 崔艺凡,尹昌斌,王飞,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101-107.

作者:晋茂胜

产业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2:

对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摘 要:农业一直是关乎国计名生的大问题,农业产业化已变成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发展西藏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变得十分有意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立足于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西藏;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对策

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包括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随着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纠纷,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产品需求大大增加,对西藏而言,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速度,对西藏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学家M.Worthington将其定义为“性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判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这种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重视的是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它是在生态农业规模小、技术支持系统效率低、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弱等问题出现时,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高效经营模式。

二、西藏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1.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西藏的生态农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西藏拥有极其广阔的天然草场,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在西藏1.2亿公顷的土地中,近70%为草原地带(约0.8亿公顷),其中适合放牧的草场合计占到天然草场面积的66.7%左右。广袤的草场资源为西藏的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西藏的耕地总量不多,但是人均相对量不少。2011年末全自治区实有耕地面积231.57千公顷,其中旱地230.44千公顷,水田1.13千公顷,至2011年末,西藏总人口为30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34.42万人,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48亩,大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5亩,但是西藏耕地土壤的实际利用率很低,可见西藏地区仍有提高生产力的潜力。西藏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它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在西藏众多的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 000万平方千米的有20余条,大于2 000平方千米的有100条以上。虽然西藏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较为困难,一是水力资源好的地区,交通条件不方便,开发难度大;二是许多河流和湖泊为季节性河流,水流的补给靠冰山的融化和降水,由此决定了水流量的不均衡和不确定性。此外,西藏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据统计,在西藏辽阔额土地上,有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5为5种,两栖类45种,鱼类68种,昆虫类2 305种。这些无疑为发展西藏的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使西藏地区具有巨大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

2.西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展现优势,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条件。西藏始终坚持“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的思路,集中资金、技术,其中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分别实施了173项和383项农牧业产业开发项目,重点支持优质青稞、牦牛、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等有特色、有市场的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新增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250多个,形成了7个特色产业带,比如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以“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运营,拥有青稞原料基地2万亩,8 000吨青稞酒窖池流水线一条,年转化青稞6 000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促进了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现已有藏缘牌传统青稞酒、藏窖坊系列青稞白酒、虫草青稞酒、藏红花青稞酒、青稞精粮等系列产品。

3.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政策性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数量保障提升到了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中央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为西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西藏地区应贯彻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政策措施,采取一切积极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西藏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西藏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有1家,即西藏圣鹿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获证产品达1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共有4家,分别是西藏圣鹿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圣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山南雅拉香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山南雅砻绿色畜禽有限责任公司,获证产品达23个。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逐渐显现。多年来,西藏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截至2012年,全区共有农牧业龙头企业76家,龙头企业中,13家为自治区级(其中6家为国家级),63家为地区级龙头企业,其中西藏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4家,在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农牧业科技进一步推广,增产增效作用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样也离不开科技。“十一五”期间,全区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建立健全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农牧业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在农牧区的广泛推广。同时,不断加大农牧业生态示范园区与弄祖巫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水平低影响了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和常规的农业产业化相比,生态农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注重生态效益,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污染的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对工艺和生产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其特殊的经济背景使得农业科技水平偏低,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相对困难。

2.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以及人才的缺乏影响了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总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且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现阶段来看,西藏地区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远远满足不了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已成为制约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3.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不足影响了西藏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农产品基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近年来,西藏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西藏地方财政有限,可用资金很少,难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力,而依靠金融贷款的财政资金来源因为金融机构潜在的内部风险以及诚信体系建设的缺失,使得金融对西藏生态农业及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显得力不从心。

五、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建议

1.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建设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首先,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选择有生产优势的区域进行集中连片的开发。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比如加大牛羊肉、乳制品等加工基地的建设,建设藏东南天然有机食品培育基地及产品加工基地等。第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逐渐培育集中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高原生态种养基地。

2.提高组织化程度。由于西藏农牧民的进行生产的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单一,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在农户之间建立合作组织,并且加强合作组织(包括中介组织)同政府各部门的协作。政府可以采取会议、广播、电视、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合作组织,鼓励同行业协会联合经营,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提高农户的抗御风险能力。

3.政府要为生态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西藏目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水平还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扶持显得十分重要,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生态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资金方面,政府应该利用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和依靠各兄弟省市的扶持来发展龙头企业,并且不断鼓励各大企业和个体农户参与进来,形成以政府、企业、农户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入机制。

4.借鉴其他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南平市的肉鸡产业,它的发展主要就是依托光泽县圣农集团公司,使种养加工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链,有效地带动了肉鸡产业的发展,并且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样,在西藏,牦牛、白绒山羊、藏鸡等的生产加工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莉.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8,(22).

[2] 谢泽力.云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德宏师范学报,2008,(2):105-108.

[3] 明珍.浅析西藏农业产业化经营[J].西藏党校,1999,(5):54-56.

[4] 雷振启.中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08,(9):77-79.

[5] 李新年.加快推进西藏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J].西藏农业科技,2002,(3):4-6.

[6] 吴婕.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7] 吴文良.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三生共赢”[J].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2009,(12):153-162.

[8] 安玉琴.西藏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2011,(4):32-37.

[9] 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章冬慧

产业化生态农业论文 篇3:

城镇化进程下西北五省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西北五省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西北五省在发展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西北五省发展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产业化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利益机制

一、引言

2012年11月26-27日,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此次会议中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10号文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西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影响农民的增收,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绿洲作为干旱区农业发展的主体空间,为西北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依托的资源禀赋。因此,对于西北五省来说,发展绿洲节水型生态农業产业化不仅是保障农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可行的最优途径。

二、西北五省发展绿洲节水型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对于农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以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类服务组织的带领,将农产品的产、供、销三个环节有机贯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西北五省虽然近年来在绿洲节水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生产未面向市场。依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但是,西北五省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对外贸易的成本较高,投资农业的企业数量有限,农户的生产得不到龙头企业的引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对于本地市场来说,除了市场需求较小之外,市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均制约了西北五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西北五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价值并未体现,尤其是其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所以,这就造成西北五省的农产品依旧停留在大批量生产的阶段,市场供过于求,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农民收入的增长也较为缓慢,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停滞不前。

2.农业产业化技术相对落后。一方面,西北五省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有限,导致无法有效运用经济理论去进行产业化生产。另一方面,因西北五省地处偏远,在无形之中会增加运输成本,而且也因市场信息相对闭塞,使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原有的资源优势也逐渐被淡化。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西北五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以订单的形式来进行联结,以紧密型的联结机制,如,股份制、合作制等进行联结的较少。所以,这就造成二者之间的联结机制相对较为松散,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农户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居于弱势地位。

4.五省产业结构“雷同”,农业产业结构亟需调整。西北五省,具有类似的资源禀赋,经济作物也有所趋同。所以,在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物布局上也较为类似。这就导致农副产品加工业出现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的局面。而且,西北五省地处偏远,消息相对闭塞,各加工企业之间很容易进入恶性竞争的局面,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形成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5.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西北五省的龙头企业,大部分在产品开发上均处于资源初级加工的阶段,在精深加工上明显处于不足的状态。产业链条也相对较短,导致所生产的主导产品局限在本地市场。而且,产品也存在品牌知名度低,核心竞争力不足,对外商投资欠缺吸引力等等问题。

6.政策扶持力度有限。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未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导致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服务机构存在人员不足和资金有限的现象。另一方面,现有的政策在发展手段、扶持重点和专项投入上稍显不足,已无法有效的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发展要求。

三、 促进西北五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究看西北五省龙头企业的运营状况,在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故,西北五省在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一方面应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另一方面应该将提高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及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切实实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上的“强强联合”,强化龙头企业的内在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及设备的引进步伐。从源头上,改造现有的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2.制定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2004年以来连续七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等。对于这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各龙头企业要学深学透、用足用活,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机制。“订单农业”中,农户的职责在于依照企业的要求专事生产,企业则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进行市场的开拓。在这其中,农户可以有效的规避市场带来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的基础在于订单农业。故,在订立合同时,应该对内容进行逐条规范,以便于追溯管理,切实从根本上保障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而且,通过 “订单农业”的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带动该产业的发展,促进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对于西北五省来说,可以完全依照各个省区市场的需求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在该原则的引导下,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实杜绝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4.完善龙头企业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财政投入机制,来充分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强化农户增收的实效。其次,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等等所需的贷款资金给予全面满足。第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对龙头企业实施严格的管理,强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对不合格的龙头企业及时淘汰。

参考文献:

[1]高山平.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合作经济组织[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

[2]侯君歧.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3]郝朝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

[4]徐忠爱.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

[5]郑文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6]李万明等.西北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R].石河子大学经济研究院 2009年.

[7]张红丽.干旱地区绿洲节水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基金项目:本文系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兵团城镇化问题研究(15QN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静

上一篇:父母与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现代化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