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2022-07-03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云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以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强度,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在全省构建低碳社会和倡导低碳生活新概念等对策是实现云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业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业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篇1:

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正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黑龙江省是重要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发展低碳经济对黑龙江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及应循序渐进地开展WT-WO-ST-SO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黑龙江省;发展战略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I Heng,CHAI Fang-ying,LI You-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China)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 Heilongjiang Province; development strategy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性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黑龙江省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确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之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大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有助于黑龙江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有助于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

(二)有利于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可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等。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为黑龙江省农、林业发展提供机遇

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的黑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占了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1%。因此,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表水工程利用能力仅为29%,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此外,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十分缓慢,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黑龙江省应积极利用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努力促进黑龙江省水利建设。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通过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实现从国家最大的原木供应基地向林业生态大省的转变,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黑龙江省公益林发展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合理地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通过对低碳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此外,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通过积极开展CDM项目,能够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黑龙江省投资造林,从而带动全省林业发展。

(四)为未来承担碳减限排义务做准备

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暂时我国还不负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全球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减排义务。作为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加强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尽早做好减限排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五)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导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的根本经济原因是无偿、无限制地使用地球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偿的分配,形成有效的交易机制。其根本途径是在全世界首先按国家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权,形成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交易机制,然后在各国国内单位和个人之间也要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换交易机制。无论是国际间的低碳交易还是国内的低碳交易,在低碳量和价值量的确定方面都应有较为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可为确立这方面的标准提供理论指导。[1]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在明确黑龙江省目前低碳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可总结出目前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自身优势加以解决和改善。

(一)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1.人均排放量低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空间。目前,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但由于人口多,使得我们人均排放量较低,加之巨大的碳汇潜力为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一定的契机,使得黑龙江省转型低碳经济的空间比较大。目前的产业结构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限制,但只要树立低碳意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就能逐步走上轨道,促进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城市共同发展。

2.丰富的其他能源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一就是要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量。黑龙江省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水能、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即便根据国家的减排任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丰富的其他能源也能支持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不仅能完成国家即将分配的减排任务,也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3.良好的政法环境保障低碳经济发展。200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此外,《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以及2007年8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的循环经济法草案等,都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4月,成立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同年5月,我国又成立了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黑龙江省可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政策法律等大的环境,继续出台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5]

(二)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1.环保技术水平低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是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目前,黑龙江省现有的节能减排的技术还不发达,循环经济水平低,缺乏在区域之内不同行业、不同过程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生物质气化技术、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2.能源结构不合理降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黑龙江省是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钢铁、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是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比较突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较低的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较高,这极大地降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尽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3.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薄弱妨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却普遍存在着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省政府也开始呼吁、强调环保节能,但无论是从企业界、还是政府管理层,居民百姓,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仍然不充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政策、措施不到位,计量、统计、监测手段落后,科技支撑作用不突出,淘汰落后生产力进展相对缓慢。较弱的节能减排基础明显妨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分析

1.国际合作带来了先进的低碳技术与经验。2005年7月,中英合作“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项目开始启动;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2006年1月,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六国在澳大利亚正式启动了“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技术合作成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基石。中国巨大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促使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黑龙江省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带来的契机,快速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经验,积极开展CDM项目,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黑龙江省投资建设。[4]

2.碳交易市场为黑龙江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商机。在我国,有一些区域是生态屏障区,还有一些地区是生态受益区,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生态受益区应当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合理份额,对于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即碳源大于碳汇的省份按照一定的价格(双方协商或国家定价)向碳源小于碳汇的省份购买碳排放额,以此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碳源小于碳汇,因此,通过国家的碳交易机制,可以帮助黑龙江建立低碳基金,促进技术转让,为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和技术的保障。

3.国际大环境有利于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行为和态度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开展CDM项目的主要战略国,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减排信用供给者(CERS)[3]。中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CDM项目的开发。积极的国际大环境有利于黑龙江省吸引发达国家投资减排,既能快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能吸引大量资金,为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分析

1.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我们必须承担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省,重工业占有很大比重,一旦中国开始承担减排义务,黑龙江省将是首当其冲的减排大省,将承担相应的减排任务,只有尽快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将这一压力转化为动力。

2.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面临威胁。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虽然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等重要能源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黑龙江虽然有较丰富的能源,但进口量仍然较大,仅2010年1-2月份原油进口量就达77万多吨,同比增长36.54%,可见,未来黑龙江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能源供给与安全的威胁,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防患于未然。

3.锁定效应加大了未来节能减排的难度。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投资规模在世界历史上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只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投资回报期内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黑龙江省目前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经济发展压力的约束和限制,短期内很难改变,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而现实的挑战。[2]

三、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标。2007年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能源白皮书》中把中国能源战略概括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等。[6]

2009年,黑龙江立足当地土地、矿产、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提出“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构想,配合“八大经济区”建设,省政府又谋划实施“十大工程”,确定在传统的装备、能源、食品、石化等优势产业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上规划大项目,力争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可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既是响应国家的能源战略要求,又与省“八大经济区”规划和“十大工程”项目相辅相成,通过SWOT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有其可行性和现实性,其战略目标为:配合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和环保节能市场的目标,努力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低碳”省份,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八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构想;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促进黑龙江省低碳农业、低碳林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的发展。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对低碳经济发展负有重要的使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和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存在,使得黑龙江省成为一个得天独厚的“低碳”地区,有优越的先天条件开展CDM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因此,黑龙江省应尽快强化低碳意识,从政府到企业到居民,从政策到科技投入到宣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发展低碳经济。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做好长期的心里准备,打持久战。根据黑龙江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循序渐进地开展低碳经济战略。目前看来,未来的2-3年内,首先应开展WT战略;3-5年内,逐步开展WO战略;5-10年内,有了一定的技术资金等基础,开始ST战略的实施;未来的10-15年内,全面实施SO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八大经济规划”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 柴方营.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6.

[3] 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杂志,2007(1):69-71.

[4]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5]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6]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责任编辑:李江)

作者:韦 恒 柴方营 李友华

林业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篇2:

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云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以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强度,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在全省构建低碳社会和倡导低碳生活新概念等对策是实现云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云南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对策

1 低碳经济的含义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含义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 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云南的工业以化工、有色的重化工业为主,资源依赖性强,高污染、高排放等社会环境问题突出。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从2005年1.19亿吨上升到2008年1.52亿吨,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从2.63吨上升到3.34吨。云南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左右。2008年云南火力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4,600万吨。据云南省统计局通报,2010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能源消耗量同比增长16.4%,到7月中旬,全省50%以上的水泥行业,近40%炼铁行业,25%铁合金行业没有完成国家工信部对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同时,云南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对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也十分不利。同时,云南发展低碳经济还比较缺乏产业基础、经济基础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

3 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3.1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云南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 全省单位能耗较高的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几个部门的产出占全省总产出的比重高达40. 2%,其增加值只占全省GDP的24.4%,但其消耗的能源却占全省所消耗能源总量的53. 5%,这就是云南单位GDP 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

3.2 不合理的能源结构 从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看,煤炭依然是云南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量占62.5%,水电消费量占21.1%,石油制品消费量占11.1%,天然气消费量占1.4%,其他能源消费量占3.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能耗水平偏高。从万元GDP 能耗看,2005年云南万元GDP 综合能耗1.73吨标准煤,而全国则为1.2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 51吨标准煤,换个角度讲,就是全省每消耗1吨标准煤,仅能创造5780元的生产总值,比全国的8197元少2417元。云南的能源使用效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科技水平落后是最大制约因素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省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省份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省开发低碳技术的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目前科技水平的落后是低碳经发展的最大瓶颈。

3.4 城市市民缺乏低碳理念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时下很多民众对于低碳的认知水平还是很低,92%的居民没有低碳概念。当谈及到节能减排的问题时,居民认为随手关灯、及时调节空调温度的行为只是出于用的是自家的电,不节约就会花很多钱,如果是办公室等场所则不会考虑这些。

4 云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4.1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低碳产业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云南省三次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17.9: 43.0: 39.1,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起主导作用。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必须以高效能、低排放为目标,依靠低碳技术促进产业和升级,扩大太阳能、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比例;以低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为核心,在升级我省现有产业结构、培育工业强县、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同时,抓住机遇,逐步推进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产业链建设,打造以烟草及配套、能源、钢铁及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电子信息制造、造纸和农特产品加工等具有云南省特色的重点低碳示范产业集群及产业带。

4.2 以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降低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强度 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林业用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4%,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7亿立方米,森林碳汇量超过20亿吨,占全国14.3%。为增强云南森林碳汇能力,“森林云南”建设列入2010年政府10大重点工作,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确定到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在53%以上,林业总产值超过60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在56%左右,林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为此,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相关财政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加强林木采伐管理,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完善用地审批制度。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对“森林云南”建设的组织领导。

4.3 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和低碳产品开发 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生物、光电子、冶金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磷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中药现代化等具有云南特色的优势产业是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领域。在云南省特色产业现有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路线、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低碳技术、低能耗技术、能效提高技术的创新研究,探索利用低碳技术对已有工艺流程进行升级好改造的方式方法;力争通过生产技术关键点的创新性改造,提高产业能效,降低碳排。鼓励日常生活用品及工业产品、仪器、设备等的低碳化创新开发与生产,不仅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碳排,还要实现产品使用和消耗过程中的低能耗及低碳排,最终实现可回收、可循环利用产品在全云南省的广泛使用。

4.4 在全省构建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新概念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在全省构建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新概念。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与措施,推动和鼓励全省人民的低碳生活、低碳贸易和低碳消费模式,构建可持续可循环的健康生活新模式。积极普及低碳经济、低碳贸易、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概念在全民中的认知度;积极开展全民参与性低碳行动,引导全民参加城市低碳化建设,共同打造宜居环境。

5 结语

总体上说,虽然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发展低碳经济又是一次难得的大好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未来云南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就能维护我省的长远战略利益,在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的格局变动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2]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J].社科纵横,2010.9.

[3]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作者简介:王旎(1981—),女,云南曲靖人,硕士学历,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经济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

作者:王旎 陈敏 刘乳弘

林业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篇3:

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机遇

摘要: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正使人类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危机。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引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为黑龙江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机遇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在这些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

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应对。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气候变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其中人类社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暖的根源。

鉴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威胁,早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1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截至2006年11月,公约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9个缔约方。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2%。。2006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后京都”问题,即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2007年8月2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预备会议在维也纳召开,与会代表认为,工业化国家应力争在202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5%至40%。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该议定书设立了三个具有灵活性的机制,即排放额度贸易机制、共同履约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尤为引人瞩目。“清洁发展机制”是由《京都议定书》第12条设计、规定的一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控排温室气体领域协作双赢的新颖模式。它允许承担控排义务的国家,在另一国投资能够减少排放量的项目,而减下来的排放数额可返还投资国,用以冲抵其本身的减排义务。相比在本国改造企业排放设施所需的成本,发达国家情愿通过CDM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例如,在欧盟国家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如果需要80—100欧元,在发展中国家则仅需要5—6欧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可通过CDM项目获得部分资金,同时又引进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总之,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CDM合作中共同得利,在全球范围又有利于实现《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任务,可谓在全世界开辟了国际投资、贸易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模式。

基于CDM机制的森林低碳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开展CDM低碳项目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各自的吸引力,因此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之前,CDM低碳试点项目已经开展起来。截至1998年,在世界各地开展的CDM低碳试点项目已经达到27个。到2005年6月,仅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就已经提交了130多个林业低碳项目建议书,其中包括中国广西项目在内的大约20个项目进入了准备实施的候选之列。预计到2017年,这些项目产生的低碳将达到1 000多万吨。“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林业“低碳”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 300万元,其中意大利资助1 150万元),在内蒙古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使约2 500名当地农民和林场工人受益,该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能力,并将首次尝试以森林低碳为途径,将防治荒漠化及改善沙区生存条件与增加荒漠化地区农民收入相结合,填补了我国森林“低碳”项目的空白。

除森林低碳项目外,世界各国相继在能源、交通、电力、建筑等温室气体高排放行业实行推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澳大利亚将从2011年开始试行排放配额交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排放配额将由政府发放,也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全国几千所学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对澳大利亚使用核能进行可行性研究等。

英国自2001年4月1日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CCL)。该税是向工业、商业及公共部门(住宅及交通部门、居民除外)征收的一种能源使用税。英国同时还成立了碳基金。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目标是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3个目标:一是促进研究与开发,二是加速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

葡萄牙一直倡导再生能源发电,葡萄牙2006年用电总量中的36%源自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利发电、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

我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比较低,但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25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50年,我国能源消耗将占世界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基于此,发达国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国际减排压力和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多方面的要求,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2007年6月3日,中国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改善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研究目的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气候的显著变暖,全球气温升高0.3℃~0.6℃,中国的气温在近百年来上升了0.4℃~0.5℃。20世纪50—80年代升温比较明显的是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1909—2002年的近百年来黑龙江省夏季气温气候基本态的变化处于相对暖期。气温变率基本上保持着加大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全球温室效应已经引起黑龙江省气候的异常变化。

如何制定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的盲目发展,控制我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黑龙江省目前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现状不容乐观。2006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1.6亿吨;COD排放量49.8万吨,氨氮5.27万吨,二氧化硫51.8万吨,氮氧化物45.87万吨,烟尘53.8万吨,粉尘12.56万吨,固体废物1.03万吨。2006年全省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5991亿立方米,排放量大小依次为火力发电、非金属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燃气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及制造、水泥制造、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造纸。

但是,黑龙江省的低碳资源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据2006年末的统计数据,黑龙江省拥有森林面积2 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6%;耕地面积1 151.6万公顷;水资源总量727.9亿立方米;湿地面积434万公顷;草原433万公顷。

森林、耕地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界定森林、耕地和湿地的这一特殊功能,如何对低碳经济进行科学评价并通过货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这些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结合黑龙江省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在低碳经济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对黑龙江省碳源分布和低碳潜力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黑龙江省低碳市场的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我省低碳市场交易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制定我省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三、低碳经济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机遇

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将会极大地扩展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因此,开展对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使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抓住难得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大省,重工业、高耗能产业集中,长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区域性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破坏。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主要有: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4∶38,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六大基地基本形成,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 1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生态大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我省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2.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积极倡导生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在粮食主产区等生物质能源资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生活用能的燃气比例,把生物质气化技术作为解决农村和工业生产废弃物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风力发电,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可以极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2006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017.6万公顷,其中水稻208.9万公顷。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在控制温室气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低碳措施主要有: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和发展微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促进户用沼气技术的发展;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大力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为黑龙江省水利建设提供发展机遇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9毫米。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东北和华北地区干旱趋重,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温室效应对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黑龙江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 161立方米,接近全国人均水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仅46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亩均水量1 430立方米。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目前地表水工程利用能力仅为29%,利用水库调蓄利用的水资源仅占5%,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

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黑龙江省应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力争减少全省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在加强堤防和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对于生态严重恶化的河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修复和保护。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控制工程(水库等)建设、灌区建设与改造,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

全省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水能技术可开发量约9870MW,发电量约270亿kWh。集中分布在南部、北部山区和黑龙江干流,多数电站开发条件较好。要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黑龙江省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步伐,因地制宜开发小水电资源。

目前,东北黑土区大约为2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约有1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24 292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5 106平方公里,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十分缓慢。低碳经济中的森林低碳,尤其是《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为黑龙江省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机遇。

5.为黑龙江省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据

为实现从国家最大的原木供应基地向林业生态大省的转变,“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通过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据预计,到2010年,黑龙江全省有林地面积将达到2141万公顷,林木总蓄积达到17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到47%以上,林业总产值提高到500亿元。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黑龙江省公益林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难以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合理地确定补偿标准。通过对低碳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黑龙江省林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林区,是巨大的“低碳”,通过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的研究,积极开展CDM项目,能够吸引负减排义务的国家来我省投资造林,从而带动我省林业发展。

6.为合理计算绿色GDP指标提供帮助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由此可见,绿色GDP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度越高。绿色GDP由于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因此,克服了GDP固有的缺陷,成为新发展观指引下引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对公正地评价社会经济增长进程、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深远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建议将绿色GDP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去。然而,在绿色GDP的计算过程中,自然资产损失特别是环境成本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确定和计量成为问题的难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构成环境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黑龙江省低碳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合理地确定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并为其他自然资产损失的确定和计量提供参考,从而为绿色GDP指标的合理计算提供理论指导。

7.为黑龙江省将来可能承担的二氧化碳减限排义务作准备

1998年5月29日,我国签署了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虽然暂时我国还不负减排义务,我国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还不是很高,但排放总量很高,约占全球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在保护全球气候方面承担的相应义务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很有可能在将来承担起减排义务。作为林业大省的黑龙江省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加强对我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尽早做好减限排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导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的根本经济原因是无偿、无限制地使用地球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偿的分配,形成有效的交易机制。根本途径是在全世界首先按国家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权,形成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交易机制,然后在各国国内单位和个人之间也要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换交易机制。无论是国际间的低碳交易还是国内的低碳交易,在低碳量和价值量的确定方面都应有较为准确的依据和标准,对我省低碳问题的研究可为确立这方面的标准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李俊峰,马铃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制[J].世界环境,2008,(2).

[3]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AI Fang-ying, YANG Wen-yue

(Harbin Agriculture Academy of Science, Harbin 150070, China)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economydevelopment; opportunity

作者:柴方营 杨文月

上一篇:跨国公司政策管理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网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