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旅游安全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人身和财产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因其特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影响人们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旅游者安全旅游的应对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与振兴路径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基于系统理论视角,本文全面考察了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关联的行业、区域、市场、重要时间节点的影响,并对旅游业的振兴进行了初步预测,即我国旅游业需经历受疫情冲击的高峰期(1-3月)、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期(4-6月)、旅游市场的恢复期(7-9月)、全面振兴期(10月-)四个时期,旅游市场将按照国内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顺序逐步恢复。需要从提升旅游业的数字化能力、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市场、引领旅游业跨界融合、构建旅游业危机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促进旅游业全面振兴。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旅游业   影响机制   振兴预测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域旅游内涵特征、实现路径与促进政策的分类分层系统化研究(17AJY023)。

[作者简介] 翟燕霞,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协同创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石培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政策、旅游创新管理、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红色旅游;陆明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旅融合、健康旅游、旅游教育。

一、引 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踩了一脚急刹车,旅游业是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旅游景区、度假区、主题公园、旅行社、OTA平台等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由于此次疫情传播迅速、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变化快,并呈现全球性、全面性、全方位发展态势,对旅游业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冲击是巨大的。因此,理性评估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系统预测旅游业复苏振兴的时间和空间轨迹,科学明晰后疫情期旅游业的振兴机制及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冠肺炎疫情

对旅游业影响的多维度考察

(一)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1. 对旅行社的影响。受疫情影响,旅行社面临较大经营困境,尤其是中小旅行社更是面临破产倒闭风险。首先,疫情导致旅行社现金流紧张,短期资金压力明显。疫情期间,旅行社全部停业,大量支付给航空公司、邮轮公司、地接社、酒店包房等的资金短时间难以收回,春节大量的退单款已经严重冲击旅行社发展的资金链。再加上企业基本运营成本,包括房租、员工工资等基本开支,导致旅行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行业内90%企业都存在现金流问题。其次,复工防疫成本增加,员工收益受损严重,业务损失惨重。由于疫情暴发时间为春节黄金周期间,大量的退单退款,导致导游人员停业,不仅影响业务的开展,也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再次,旅行社企业面临退团退单涉及的旅游合同纠纷。旅行社需要妥善处理游客行程调整和退团退费的要求,对旅行社的生存带来严重影响。

2. 对OTA平台的影响。作为重要的在线旅游营销渠道,OTA一直是传统旅游业的合作伙伴之一,通过对方提供的佣金、中介费或产品价差来获取利润。新冠肺炎疫情对在线旅游服务商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受损最为严重。受疫情影响,旅游者改变原有出行计划,使OTA平台订单量骤减,退单量激增。同时,依附于各大OTA平台的供应商也面临巨大的损失,导致OTA平台应收账款无法到账、订单取消、违约赔偿等。

3. 对住宿业的影响。由于住宿业严重依赖快速滚动的现金流,经营成本高,加上此次疫情暴发导致人员流动性被限制,疫情贯穿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节日,“停业、半停业”成为住宿行业的常态,全国住宿业遭受重创。酒店会议、餐饮、住宿订单的取消、商务旅行的取消、旅游出行计划的终止、节后上班的延期导致的大量“退订潮”,为住宿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接管医护人员的酒店等,面临高昂的成本与支出,以及疫情期间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税费等固定成本高,不少行业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4.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为经济收入降低,经营成本不断增加。接待规模大和景区门票价格高的景区受到的影响和遭受的损失更加严重,如冬季热门的省市景区,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和长春,京津冀区域、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广西等旅游强省为代表),以及华南地区的广东和海南等。间接影响是景区维护成本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娱乐设施等其他接待设施的维护、检查、修理,以及能源的供应等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此外,室内景区受疫情防控要求更严格,维护成本更高,收入损失也更大。

(二)疫情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本次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直接冲击是第一季度,因景区接待的季节性特征和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影响最严重的是湖北及周边省份、华南、西南地区景区,华北、东北、西北景区整体受影响程度相对较低。结合2019年第一季度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可以看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山东等省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此外,因资源类型不同,受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如北方冬季滨海旅游、湖泊、避暑等冷门景区直接损失比较小,而民俗风情、节庆活动、都市旅游等类型受损失则比较严重。

1. 对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北京冬奥会申奥成功以后,国家日益重视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目前我国已由冰雪资源大国转变为冰雪旅游经济大国。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冰雪旅游热门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京津冀区域以及内蒙古和新疆。尤其是黑龙江、吉林長白山、张家口崇礼、北京近郊等,成为热门冰雪旅游目的地,但受疫情影响,热门成为冷门。

2. 对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春节期间除了冰雪旅游产业以外,很多人会选择南下避寒。根据2019年同程数据显示,报名最热门的城市是三亚、北京、广州、厦门、昆明、丽江、成都、上海、桂林、西安、珠海、西双版纳、重庆、北海。特别是以餐饮、旅游、交运等行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南,其连续十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占比为全年最高。受疫情影响,旅游业贡献值大幅降低。

(三)疫情对不同市场的影响

1. 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受疫情的影响,春节期间居民被迫取消出行计划。文化和旅游部从1月20日要求全国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取消。国内旅游市场全面阻断,呈现断崖式下降的局势,旅游收入减少、旅游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疫情刺激“云旅游”等线上旅游新业态,如同程艺龙发起成立的城市“方舟联盟”、携程发起“云旅游”活动、“宅家云旅游”专题等,但线下旅游遭受重创。

2. 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增长较快,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截至2月25日,134个国家限制中国游客入境。后又因疫情全球蔓延,出境旅游团队业务全面停滞,个人旅行也受限,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的签证和旅行进行限制,使国人出境旅游市场受到重创,对全球旅游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3. 对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国内的疫情得以较好控制后,境外疫情形势却依旧严峻,为了防控疫情需要,入境旅游市场受到的冲击较大,我国主要的客源市场如韩国、日本、美国等,团队入境旅游几乎停摆,散客入境旅游受到巨大冲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业振兴预测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与疫情冲击、生活和消费信心需要重新提振、国际环境变数增多等多重因素叠加挑战。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旅游业发展黄金期的阶段特征不会改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改变,旅游发展的支撑条件不断向好不会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依然较好。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旅游业要完全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需要10~12个月的时间。有的地区和景区,特别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知名度大、品牌效应强的景区回升较快,在今年下半年应能陆续达到疫情前水平,而有的地区、景区可能无法回升。疫后旅游的全面振兴,将经历冲击的高峰期(1-3月)、冲击的影响期(4-6月)、国内市场的恢复期(7-9月)、全面振兴的发展期(10月以后)四个阶段。

(一)旅游业受冲击的高峰期(1-3月)

此阶段属于疫情的彻底控制期,旅游业暂时停滞。部分省市逐渐放开了部分旅游景区及经营项目的正常营业,实际上复工复产和成效收入仍存在变数。复工复产不仅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加重了地方防控疫情的难度,同时因客流流动带来人员的聚集,加重疫情的扩散。此阶段,海外疫情进入快速扩散期,成为全球需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加上境外病例的输入,对中国疫情的防控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此阶段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而根据文旅部发布消息,截至3月16日,全国28个省(区、市)3714家景区逐步恢复开放,复工率达到30%。此阶段以探亲游、城市和周边乡村游休闲游、商务旅行为主。旅游客流逐步向生态景观好、资源品质高的区域发展,如四川、贵州、广西、浙江、山东等,还包括部分滨海城市。

(二)旅游业受冲击的影响期(4-6月)

随着各地逐步复工复产,以及国家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和文旅消费券的发放,此阶段旅游业主要以亲子游、探亲游、自驾游、乡村游等为主的周边游。2020年5月2日,全国所有省份应急响应级别均调整为二级或以下。据不完全统计,“五一”小长假前,70%的全国旅游景区已经恢复,但仍采取提前预约形式,严格控制景区客流量,以营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根据“五一”期间发布的旅游市场数据,多以周边游、近郊游、乡村游为主。根据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效,初步预测率先恢复的区域是西北地区(青海、甘肃、西藏、陕西、新疆),其次是西南地区(广西、贵州、云南),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和华中地区(湖北、河南)仍将是恢复较晚的区域。因此,冲击影响持续较长的是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区域性损失严重。

(三)旅游市场的恢复期(7-9月)

疫情控制较好后,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将逐步恢复至正常的营业状态。人们心理恐惧感消除后逐渐恢复,旅游的需求欲望逐渐增强,呈现恢复的势头,加上正值暑假的到来,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状态需要得以释放,国内中远程市场将获得发展。资源富集地区、品牌形象突出、适宜人群广的景区,将会逐步发展起来。养生旅游、康养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会率先成为热点。就空间恢复轨迹来看,依据以往旅游市场的发展,结合5A级景区分布和网络关注度初步判断,5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表现为一条高关注带(太行—伏牛—秦巴—武陵)、三个主中心(长三角—环渤海—川北)、五个次中心(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广州)。上述区域将率先恢复,仍以散客休闲游形式为主。此外,长白山、山东、云贵川、长三角区域的康养旅游也会逐步恢复。

(四)旅游业的全面振兴期(10月-)

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为防范境外病例输入,再加上居民心理恢复、居民消费能力、旅游市场扶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预估出入境旅游恢复时间将大大滞后,相应地,旅游业的全面振兴可能需要持续一年以上。尽管全球疫情对旅游业全面振兴带来冲击,但依靠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基础,以及经济恢复足够的韧性和弹性,将以中国旅游业的重振带动全球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四、后疫情时期促进旅游业振兴的路径选择

后疫情时期,需要从抓住数字时代新机遇、引领跨界融合新阶段、迎接健康旅游新时期、探索危机管理新模式等方面着手,促进旅游业的全面振兴。

(一)提升旅游业的数字化能力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的深入应用,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科学支撑经济发展。疫情发生后,全社会包括全旅游行业和企业都采用数字化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疫情下受益的场景分成两类,即“线上+”和“服务+”,疫情助推了“新场景”的出现和应用。很多旅游景区通过搭建网上商城售卖特产、与网红主播合作“帶货”,通过淘宝主播直播间、抖音直播等方式,探索“云消费”新模式。酒店开设直播间,推出直播项目,扩大与消费者的交流场景,提高品牌粘性。此外,支付宝上的健康码、用于办公的钉钉和腾讯会议、服务居民生活的饿了么、盒马鲜生、购买处方药的阿里健康、负责物资配送的菜鸟等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等的变革,正逐步催生旅游业新业态和新生机。未来要积极运用5G、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大力推行数字化变革,提升旅游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能力,让数字化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引擎,提高服务效能。

(二)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市场

疫情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旅游市场,这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方向。目前健康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如2015—2017年的年增长率为6.5%。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健康旅游发展,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明确提出健康旅游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旅游业发展亟需一场新健康变革,树立新的健康观,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旅游企业工作经营方式,形成旅游業健康发展方式,提升旅游的健康价值和健康水平。因此,应深入挖掘康养旅游资源,推出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健康旅游与林业、农业、体育运动、医药卫生、房地产以及交通运输等协同发展。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发挥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在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等方面开发产品和线路设计。发展康复疗养服务和休闲养生服务,开发居住养生、运动养生、游乐养生、文化养生、美食养生、医疗养生等产品和线路。

(三)引领旅游业跨界融合

随着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文旅和科技融合、文旅和交通融合等旅游新模式新业态的协同发展,新兴消费群体的个性化、体验性要求更加显著,因此,旅游业要更好进行跨界融合,尤其是旅游企业要拓展经营边界,实现叠加效应,可借鉴疫情期间现代科技与“宅经济”的紧密结合,如自助餐饮、自主配送,餐饮行业除低价售卖或免费赠送储备食材,还开展“云美食”,与外卖外送平台、生鲜电商等企业跨界合作等。旅游企业可尝试布局副业,通过跨界合作来将疫情损失降至最低,另辟发展新路径。如疫情期间同程艺龙携手好大夫开通免费在线义诊,24小时在线免费答疑,众信旅游联手平安好医生推出免费24小时在线义诊服务等。“文化+旅游、旅游+健康、旅游+影视、旅游+演出、旅游+农业”等的跨界融合,应当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旅游产业发展要尝试跨界营销,对接移动互联网。跨界营销对共创体验有正向作用,共创体验能够创造顾客价值。旅游业在跨界融合中,在考虑如何跨界、与谁联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旅游产品融入跨界元素,产生更多附加值。

(四)构建旅游业危机管理模式

旅游危机具有全球性和全面性、突发性和紧迫性、连带性和危害性、周期性和阶段性、不确定性和双重性等特征,对旅游产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均产生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以上。在应对旅游危机的过程中,后期建立常态化危机管理体制至关重要。旅游危机分为旅游危机前、旅游危机中、旅游危机后,旅游危机管理体系主体主要有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等。经过此次疫情,需要探索新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一是政府危机管理。危机前,政府要防止危机的暴发或将其置于萌芽状态。要及时关注危机动态变化,搜集各种数据,及时对危机进行预测分析,完善危机预警系统;危机中,要对危机的变化做出决策判断,正确对待危机影响和旅游业发展的利益关系;危机后,要及时对危机进行总结,同时注重恢复旅游信心和旅游市场。二是旅游企业危机管理。不管是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要成立危机应急机构和小组,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培养和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在危机中积极进行自救;危机后及时总结经验,将危机化为机遇,提升危机管理水平。三是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等。危机前要强化危机意识,危机中要积极配合旅游企业自救,危机后要加强培训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此外,还需构建常态化的旅游危机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盛蕾.国外OTA与传统旅游企业竞合关系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03): 202-212.

[2] 张夏恒.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 2020, 34(03): 26-34.

[3] 张传统.“黄金周”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8(03): 172-176.

[4] 关利欣.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消费发展趋势及对策[J/OL]. 消费经济:1-11[2020-05-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022.F.20200425.1424.002.html.

[5] 李会琴, 李丹, 董晓晴, 徐宁. 中国5A级景区分布及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10):178-184.

[6] 王娟娟. 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专业数据库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 2020, 34(03):17-25.

[7] 石培华. 这些对策有助于旅游企业“过冬”[N].中国旅游报, 2020-02-24(003).

[8] 黄嘉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跨界营销对价值创造的影响[J].管理学报, 2017, 14(07):1052-1061.

[9] 李九全, 李开宇, 张艳芳. 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J]. 人文地理,  2003(06): 35-39.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ourism and Its Revitalization Path

Zhai Yanxia, Shi Peihua, Lu Mingmi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Key words: COVID-19; Tourism Industry; Impact Mechanism; Revitalization Forecast

(收稿日期:2020-07-01  责任编辑:张 洁)

作者:翟燕霞 石培华 陆明明

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国内旅游安全问题探析

[摘 要]旅游安全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人身和财产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因其特殊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影响人们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旅游者安全旅游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游安全;安全意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209

安全是旅游行业的生命线。随着我国公民出游规模日益扩大,旅游安全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旅游活动自发性、集中性和突发性很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很容易造成严重损失。目前,国内旅游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导致一些旅游者缺乏自我安全感,以致取消旅行计划。

1 国内旅游安全现状

在《2014—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旅游安全事件频出,危机管理亟待提升”被列为2014年中国旅游十大热点事件之一,可见旅游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大问题。2014年前9个月,黑龙江省发生漂流事故2起、溺亡2人,猝死事故3起、死亡3人,温泉景区事故1起、溺亡1人,一般交通事故1起、重伤1人,旅游节庆意外事故1起、14人受伤。2014年暑期旅游正值旺季,也迎来了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接连发生旅游安全事故。8月7日,一名29岁女游客在豪华邮轮泳池内溺水身亡;8月9日,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一辆旅游大巴车与迎面开来的两车相撞,造成44人死亡,11人受伤;8月10日,一对上海父子在诸暨五泄风景区发生意外坠落,父死子伤。旅游安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已迫在眉睫。

2 旅游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环节的自然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2.1 自然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方面的不安全主要是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危险,比如地震、塌陷、滑坡、泥石流、暴雨、海啸等。一旦旅游活动面临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2013年7月,三峡坝区突遭雷雨大风天气,7名游客在三峡大坝坛子岭园区截流石喷泉池附近不幸遭遇雷击,2名游客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9月,在宁波北仑区九峰山景区游玩的一群游客到山顶的亭子躲雨,不料一记强雷击中山顶的亭子,塌方的坠石击中正在躲雨的游客,酿成1死16伤的惨剧。

2.2 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各从业机构盲目降价竞争,低团费、零团费、负团费组织旅游活动,因为要降低成本,接待旅行社通过聘用不具备资质的导游人员,租用带病上路的交通工具或雇佣非专业司机,安排低档次接待设施等方式赚取利润。在这些方面的大打折扣导致旅游者个人安全风险的增加。

有的旅游项目中存在游乐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缺少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示、自然环境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2015年3月19日,在桂林市叠彩山景区内发生一起落石事故,造成7人遇难,19人受伤。该景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容易发生落石事件,此前景区内也曾发生过落石事件。附近也明明设置了“小心落石”字样的提示牌,显然旅行社选择的区域存在安全隐患。而这样的事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13年7月21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峡景区局部山体落石事故,导致1人死亡,18人受伤;2014年5月4日,河南新安县龙潭大峡谷景区落石事故,导致1人死亡。

2.3 旅游者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旅游者虽然对旅游安全有所关注,但有一定的差异与认知误区,尤其是没有安全事故经历的旅游者,其安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而旅游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旅游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旅游者对旅游项目存在的风险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警惕意识,即使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性,由于对自身驾驭旅游活动的能力缺乏清醒的认识,盲目自信,也未终止旅游活动。有的旅游者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寻求刺激,无视各种安全警示,随意跨越栏杆,任意攀爬,接近危险水源,致使旅游安全事故频发。甚至有的游客由于安全意识太差,导致自己受伤甚至失去生命。2015年4月厦门连续降雨,山路湿滑,一名沈阳的女游客爬山时在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滑倒后摔伤腿,无法行走。黑龙江一女游客则更为不幸,4月8日她在慕田峪长城游玩时被一名外籍女子撞倒当场身亡,警方初步认定系意外事件。安全意识淡薄还体现在一味追求低价产品、忽视旅游保险等方面。

2.4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

在服务行业中,尤其是旅游行业中的所有从业者都应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但有的从业者明知正确的操作规程却不遵守,甚至故意违反,说到底是由于安全意识淡漠,忽视游客的生存权及生命权。5月1日,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龙山公园游乐场“狂呼”项目发生意外事故,在游客坐上游乐设备,保险带还未扣上的情况下,机器提前运行,导致5名游客当场脱离设备,致2人死亡。5月15日,一辆大巴车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境内发生坠崖事故,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伤,事故原因初步调查为车辆弯道操作失误造成坠崖。本可避免的意外事件,由于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3 旅游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健全旅游安全设施设备,强化安全保障措施,努力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努力编织一张安全防护网,覆盖各个环节,惠及每位游客。结合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3.1 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预防机制越健全,安全事故发生率越小。因此要加强旅游安全提示信息的发布渠道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手段,建立一张基于信息化的安全网,防患于未然。一是安全提示预警,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预警。二是流量预警,发布热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信息。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出游客流量控制预案将起到有效预警作用。三是采取措施分流限流。逐步推广门票预约预售制度,采用预先支付享受折扣等方式,引导旅游者提前订票。故宫从2014年12月开始在淡季对教师、大专院校学生、现役军人和公安民警、医务人员、志愿者实行免费开放,以便平衡一年内淡旺季流量。

3.2 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

旅游交通事故一直是我国旅游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每年都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旅游运营车辆管理不规范、司机疲劳驾驶、不规范操作、危险路段等是造成旅游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与整治力度。一是与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共同建立对旅游用车联合检查制度,对旅游车的准入资质和特定旅游线路的行车资质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禁止不健康车辆上路运营。二是推动旅游客运汽车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实行联网联控,严厉禁止司机的危险驾驶行为。可以向欧洲学习,通过安装行车记录仪计时限制单次行车时长,并积极鼓励游客对司机和车辆进行安全投诉,一旦核实对旅游企业和司机进行高额罚款。

3.3 增强全社会旅游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资源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媒介,开辟宣传新途径。

一是增强旅游企业的安全意识。旅行社在产品设计、地点选择、项目安排、场所安全系数、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要进行安全评估,保证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必须是健康和安全的;旅行社要向旅游者提供旅游项目的真实详细资料,对于可能危及旅游者安全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要向旅游者做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提醒旅游者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旅游企业应通过服务窗口、宣传栏及行前说明会等方式开展旅游安全宣传,引导旅游者认识和规避出游风险。景区也必须要对景区内和景区周围设施定期进行安全体检,整改不合理不安全设施,进一步优化合理设施,不断提升安全性能。

二是增强旅游从业者的安全意识。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利用媒体对旅游安全事故进行报道,在报道中将事故原因向社会公布,警示旅游从业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做事,培养其旅游安全责任意识。

三是增强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大力宣传旅游安全观念,介绍旅游安全常识,培养成熟的、理智的、文明的旅游者。如向旅游者介绍零团费、负团费团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使其认识到低价背后的安全隐患,给自身造成的风险与伤害,从而清除零团费、负团费存在的土壤。教育旅游者在出行前和旅游过程中应对地形、天气状况等情况有所判断,做好相应准备;在游玩过程中不要因为四顾风景而忘记看路,下坡时注意速度、避让他人等。尤其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时时处处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3.4 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充分高效利用现有救援条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专、兼职的紧急救援队伍。对于人迹罕至、救援条件不良、救援队伍不能迅速到达的地区,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旅游者编队出行,同时配备医疗、警务等安全保障,疏散、救助等安全措施。

3.5 完善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推动住宿、旅游交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推动保险机构完善旅游保险产品和服务,改善当前旅游保险品种单一现状;培养旅游者、旅游企业的旅游保险意识,各级旅游部门应当积极引导、鼓励旅游者、旅游企业购买旅游保险,增强旅游安全的保险保障能力。也可从政府角度,将旅游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包含基本险,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的同时即购买了保险。高危险项目必须购买强制险,这样在有保障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安全提示作用。

4 结 论

旅游安全需求是旅游活动的内在要求,安全保障权是旅游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按照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要求,要做到游前有提示,游中有警示,意外有救援,全程有保险。实现旅游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成为旅游企业的自觉选择,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实现2015—2017年旅游业发展“515”战略“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的5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汪鸿.旅游安全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35-238.

[2]杭华.旅游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旅游纵览,2014(1):43-44.

[3]于会霞.旅游业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5):101-102.

作者:韩凌

景区旅游突发性危机管理论文 篇3:

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恢复策略

摘要:2020年初,中国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击。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旅游业的恢复趋势及市场业务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得出疫情对旅游业的主要影响为范围广、时间长、波及产业多的结论,并从时空视角、政府及企业自身提出旅游业恢复策略。

关键词:疫情;旅游业;影响;恢复

1.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较为罕见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病毒以其较快的传播速度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1]。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的过程中,封锁、隔离以及居家防疫是中国政府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因此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此次疫情虽不是旅游发展引起的,但随着人类的旅游及其他活动导致的空间流动性,致使疫情从湖北武汉传播向全国34个省区,乃至世界130个国家。随着新冠肺炎病例数量的反复上升下降,国内防疫重心由武汉转向东北再转向北京进行了多次转移,致使疫情爆发后至目前我国仍处于常态化防控疫情的阶段[2]。因此2020年初国内旅游几乎全面暂停,出入境旅游基本停滞,旅游业暂时进入“休克期”。旅游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认为旅游业的恢复必须首先考虑疫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同时应当深切关注疫情过后区域旅游应该如何快速恢复与发展。面对此次史无前例的疫情及常态化的防控政策,旅游业的所面临的具体影响有哪些?随着疫情的缓解与控制,政府、相关行业以及旅游者应该如何对促进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贡献?

2.文献综述

国内对突发危机事件引发的旅游危机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两方面。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应急性的特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危机事件发生当年,主要针对整体性或局部性特大、重大危机事件如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恐怖暴力事件等对旅游业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以案例研究居多。魏小安等[3]通过回顾30年来中国旅游业遭遇到的7次冲击,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影响;田祥丽[4]等对恐怖、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对2003年的SARS疫情对旅游产业影响的研究,朱迎波等[5]、曾本祥等[6]国内学者从SARS对旅游产业整体情况、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开展了定性与定量影响研究。国内学者对于突发危机事件后旅游业的应对机制、策略、应急管理、危机营销等方面探讨研究也有颇为丰硕的成果。现有成果中较为典型的研究是:在危机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危机,且特别注重危机预防和消失之后的研究。周娟、马勇[7]提出了不同阶段旅游危机管理的战略防控、应对、恢复对策。楚永珍[8]从“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分别提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秦建成[9]提出了在危机前、中、后不同阶段通过加强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公众等相关利益者对危机的认知,建立相应的危机政策和策略。

3.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3.1旅游消费市场复苏步伐缓慢

自2020年1月疫情在我国出现以来,旅游消费市场经历了阵痛期,后又逐渐转为考验期,目前正逐渐步入市场稳步恢复期。一系列政策也随着疫情发展和变化不断推出与实施,如:疫情初期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关景区、停组团、战疫情”;3月中旬各地根据疫情形势推出因地制宜策略;4月底为迎接五一假期实施部分景区开放,表明旅游行业渐入恢复期。由于疫情从春节到劳动节的不断变化,旅游消费从停滞到逐步恢复,近郊及省内游、都市休闲游等政策直至民心。以假日监测数据来看,2020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2.4亿人次,同比减少40.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81億元,同比减少了45.9%;清明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325万人次,同比减少61.4%;实现旅游收入82.6亿元,同比减少80.7%;劳动节假期期间,各大景区通过采取智慧系统保障假期旅游平稳有序进行,实现了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75.6亿元的成家,相较清明假期有了明显提升。鉴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假期出游数据相较2019年表现出明显下降的特点。随着各项防疫政策的推出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旅游业逐步展现出复苏迹象,但市场数据显示行业复苏步伐依然较为缓慢。

3.2旅游业市场业务模式加速改革

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全面性打击是毋庸置疑的,但疫情带来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疫情期间,需求模式激变,旅游企业纷纷展开自我救赎之旅,在危机中挖掘生机,进而激发旅游业改革创新的新浪潮。新冠疫情自春节爆发以来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各大旅游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资金流转的问题以及大量游客投诉的风险。从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一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是近5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中国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携手中小企业开展互帮互助行动,同时依靠国家政策托底措施疫情的不利影响。如锦江集团启动资金支持计划,巅峰智业和景域驴妈妈启动直播带货计划,这些企业都是以实际行动相应国家号召彰显企业文化。同时,疫情影响加速产品更新速度,自驾游、乡村游、省内游加速了智慧旅游的发展速度。今年五月初,国家A级景区开放数量以达半数以上,多数景区及公共场所接到陆续开放的通知,各种扫码入园、无接触服务、分流限流措施应用而生。为防止人群聚集,多数景区通过技术对游客进行分流和限流,5G技术和VR技术等科技将旅游目的地从线下移动到了线上,国内开启了云旅游模式,加速旅游热度的回升。疫情常态化管理之下,旅游企业应采取调整产品结构、更新管理模式等措施渡过难关,同时应该重新审视行业未来的机遇与威胁。

4.结论

本次疫情表现出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且現阶段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对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旅游业的恢复趋势及市场现下所面临的挑战,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4.1影响区域广

从影响区域视角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区域非常广泛,从武汉迅速扩散到全国,国内疫情变幻不定,因此防疫进入常态化管理模式。由于本次疫情影响区域广泛,全国旅游业迅速进入停滞状态,致使处于接待端的景区、酒店等无法正常营业,损失惨重,后期恢复速度较为缓慢。

4.2时间持续性长

疫情在春节旅游黄金周时期爆发,使得旅游业失去了长假带来的假日红利。本次疫情持续时间长,且其发展、拐点及结束等时间节点都无法准确预测。由于旅游消费市场的受限因素较多,一些企业逐步进入工作状态,部分景区也开始采取安全有序的开放措施,但旅游市场发展任然会随时受疫情发展影响。

4.3产业波及多

旅游业综合性较强,涉及各行各业,因此,疫情期间,全国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等各个业态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次疫情不仅直接影响景区、酒店等行业游客接待量,同时也对与旅游业间接关联的服务贸易、工农业等带来一定程度打击。由此可见,本次疫情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5.促进旅游业恢复的策略

5.1从时空视角全员做好疫情防控与旅游恢复

面对疫情的反复出现以及全球蔓延,游客应该采取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出游策略。因各地旅游业受影响程度不同,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旅游复苏弹性管理方法;同时,同一地区内因疫情发生起始时间不同,相关单位和企业在考虑人群健康影响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各区域游客出行的方案。低风险地区在安全防控疫情时应该制定适当的旅游恢复策略,例如最先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区可实施周边游策略。中风险地区采取的防疫措施主要是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因此在旅游恢复策略上应避免大规模人群聚集带来的疫情反复现象。高风险地区的防疫措施较为严格,因此该类地区旅游恢复任然存在一定难度。

5.2政府带头为旅游相关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由于旅游属于非刚性需求领域,所以在突变情况中旅游业极易表现出其脆弱性,所以类似新冠疫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就会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因此,政府在控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的同时,要在宏观层面上为旅游相关企业提供强力政策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应该针对各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态扩大,对与民生相关的各行各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其次,为确保旅游行业尽快复苏,要对其实行降费减税等措施。最后,建议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危机管理机构,主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及时传递国家在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信心和措施[10]。

5.3提升旅游价值,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相较2003年SARS发生时,我国的经济体量旅游行业规模均发生了大幅度变化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旅游行业应该审视自我,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出更多行业整改。首先,旅游市场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创新旅游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推动旅游业发展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优质发展期。其次,为尽快度过疫情后漫长的恢复期,应该规范旅游行业行为,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开发更加细致化的旅游产品等。最后,旅游企业应该打造更具影响力、文化与内涵的旅游产品与景区形象,避免过多出现同质化的景区的现象。只有不断提升旅游价值,创新发展模式,才能使旅游业度过重重难关,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赵雨英,逯保乐,周晗菲.战“疫”凸显优势,坚定制度自信[J].决策探索(下),2020(06):31-33.

[2杨劲松.后疫情时期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考[J].科学发展,2020(06):86-92.

[3]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23(8):14-18.

[4]田祥利,白凯.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旅游学刊,2013,28(3):38-46.

[5]朱迎波,葛全胜,魏小安,等.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5):551-559.

[6]曾本祥,CARTERRW,LACYTD.短期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以中国SARS危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5,16(2):30-39.

[7]周娟,马勇.旅游危机管理系统机制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以长江三峡旅游发展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20-27.

[8]楚永珍.菏泽市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72-78.

[9]秦建成.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145-167.

[10]徐宁,宋竹芳.新型冠状病毒事件下我国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2):30-34.

作者:柴健

上一篇:学生活动设计的文化历史论文下一篇:数学皮亚杰主义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