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行政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幸福产业”之首,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旅游业也面临结构性转变。传统的团队观光旅游已逐渐被大众旅游取代,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当下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创新性发展理念的指引。在此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发展理念,将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大景区统一规划管理,实现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全域旅游一经提出便受到各方关注,并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时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山东省是全国7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以其为案例进行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可以对山东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评价参考,而且从一定意义上也对其他省、市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指导。论文主要包括7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并对论文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复杂系统理论、产业融合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与全域旅游的联系。第三部分是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一般框架,通过对相关概念及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典型特征,构建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基本框架结构。第四部分是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历程与全域旅游发展现状,主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阶段和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第五部分是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及影响因素,主要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及十七地市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时空演变,并分析了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变的影响因素。第六部分是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与保障措施,主要提出了5种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对应保障措施。第七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上述7个部分的系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一般框架。在地理学综合集成视角下,提出全域旅游不仅具有区域特征,还具有时空属性,其本质是由于旅游空间界域扩展及容量扩张所引起的连锁性旅游产业内生增长。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从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分析框架,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内部关系复杂又趋于有序,表现出了拮抗、协同、兼容循环往复的耦合关系,具有整体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典型特征。(2)运用生长曲线模型、产出增长率法和定性判断法分析了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阶段。山东省旅游业刚刚进入发展期,旅游市场还处在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产业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以网络化开发为特征的全域开发,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注重发挥综合协调功能。(3)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灰色关联度模型等分析了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在基础条件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条件、类型多样的地貌水文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旅游资源方面,全域旅游推动下山东省A级景区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景区等级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符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律,A级景区等级结构趋于合理。在产业融合方面,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水平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产业空间格局演化方面,旅游空间结构等级呈现出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发展过程,空间结构类型表现为“极核发展与点轴发展共存—点轴发展—点轴发展与网络发展并存”的依次转变。(4)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性及影响因素。1998-2017年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系统耦合协调情况稳步上升,但耦合度一直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徘徊,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发展演变到轻度失调,耦合协调等级的表现特征呈现旅游经济子系统阻碍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发展。预测未来5年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将实现阶段性突破。从十七地市时空特征演变来看,各地市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系统耦合度明显提升,耦合度差异趋于逐渐缩小,耦合度空间分布格局由散状分布向集中分布演化,耦合协调区域差异水平趋于扩大。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区位交通、信息化、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是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信息化>旅游市场>产业政策>区位交通>旅游资源>经济发展。(5)提出了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在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思路、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对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围绕旅游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提出了以龙头景区带动为主、以特色资源驱动为主、以全域景区发展为主、以城市全域辐射为主、以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的5种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具有典型特征的部分地区为例进行案例实证。最后,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基础设施、信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地理学综合集成的视角将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置于一个研究框架之下,一方面提出全域旅游不仅具有区域特征,还具有时空属性,其本质是由于旅游空间界域扩展及容量扩张所引起的连锁性旅游产业内生增长,从理论上丰富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另一方面,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思路和手段引入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研究,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旅游系统理论为核心,从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分析框架,补充了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2)在实践研究方面,一方面所选研究区域是全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得研究结果对其他省级全域旅游区创建工作,以及实现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另一方面根据评估结果总结提炼了五种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山东省及各地市的全域旅游发展,对其他同类型区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方面运用地理学与旅游经济学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全域旅游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量化分析难题,使评估和研究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将生长曲线模型、产出增长率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与经验判断等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交叉验证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阶段判断,使所得结论更加客观。此外,将计量统计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相统一,精准表达了驱动机理和影响因素,直观揭示了时空过程和格局演化,丰富了全域旅游研究的方法手段,展现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本项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应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表现在:(1)本研究是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宏观视角下从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展开的分析,缺少微观单元(比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者等)的理论思考,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基于不同尺度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为全域旅游实践提供理论支撑。(2)本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时,虽然尽量选择与旅游紧密联系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关指标,但由于社会和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普遍性,从中剥离出与旅游相关的指标难度较大,所以导致与理想的指标体系仍有差距。今后应考虑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增强研究结果准确性。(3)本研究主要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为例,基于中观尺度从省、市两级地域单元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横向上缺乏同类省级对比,纵向上有没有深入全域旅游实践的一线阵地(县、区、乡村),使得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尺度范围,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下的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体系,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可持续发展模式;山东省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2.1.2 全域旅游的影响与效应研究

2.1.3 全域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1.4 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模式研究

2.1.5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复杂系统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2.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第3章 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一般框架

3.1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3.1.1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3.1.2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及关系

3.1.3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3.2 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一般流程

3.2.1 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内容

3.2.2 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

3.2.3 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流程

3.3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优化调控

3.3.1 设定优化调控目标

3.3.2 全面判断约束条件

3.3.3 科学选择驱动机制

3.3.4 优化调控路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历程与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4.1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历程

4.1.1 研判方法与依据

4.1.2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历程及阶段判断

4.2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4.2.1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4.2.2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资源支撑

4.2.3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融合分析

4.2.4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及影响因素

5.1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性评估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1.3 评估方法

5.1.4 结果分析

5.2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变的影响因素

5.2.1 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

5.2.2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与保障措施

6.1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6.1.1 总体目标

6.1.2 基本原则

6.2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2.1 以龙头景区带动为主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2.2 以特色资源驱动为主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2.3 以文旅深度融合为主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2.4 以城市全域辐射为主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2.5 以全域景区发展为主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6.3 山东省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6.3.1 创新体制机制

6.3.2 健全政策制度

6.3.3 提升基础设施

6.3.4 强化信息支撑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低年级习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历史文化公共艺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