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乳腺叶状肿瘤患者20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对患者均行6~40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25%。复发时间术后3~12个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1:

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附3例报道)

摘 要 目的:探讨年轻患者反复复发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例年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预后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岁、20岁及25岁。复发1~4次,最后病理诊断均为乳腺叶状肿瘤,1例良性,2例交界性(中间性)。结论:年轻患者乳腺叶状肿瘤容易复发,不易转移。诊断要根据组织学特征、肿瘤大小、边缘状态、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等综合评估,要与幼年性纤维腺瘤和管内型纤维腺瘤等鉴别。确诊后应做扩大切除。

关键词 年轻患者 乳腺 叶状肿瘤 复发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92

临床资料

收集1998~2008年病理診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巨大纤维腺瘤和叶状肿瘤的所有病例,并重新进行分类,发现符合叶状肿瘤诊断标准且年龄<30岁的患者有3例,复习全部临床病理资料,光镜观察原切片,对个别蜡块进行重新切片,并对诊断为中间性的2例切除标本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由Doko公司生产,采用Enbdion法。3例均做电话随访,2例健在,1例失访。

结 果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最后就诊年龄分别为16、20及25岁,平均年龄20岁。未婚2例,已婚1例。初次就诊时主要症状均为乳腺包块,位于左侧1例,右侧2例。最后就诊时症状均为同侧乳腺肿瘤术后复发,其中1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另1例复发4次。右侧2例肿瘤位于乳腺正中,另1例位于左侧外上象限。肿物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无破溃。病程长9个月~2年半。1例原诊断为青少年纤维腺瘤复发后诊断为叶状肿瘤,良性。1例原诊断为巨大纤维腺瘤,第2次复发后诊断为本病,交界性。另1例原诊断为纤维腺瘤,复发第4次诊断为本病,交界性。2例行肿物扩大切除,1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后随访2例时间分别为7年和4年。2例健在,失访1例。

病理检查:①巨检:肿瘤直径5.5~8.5cm,为膨胀性生长或多结节状生长,与周围界限清楚,1例有较完整包膜,余2例有部分包膜,切面为灰白色结节状或分叶状,部分呈半透明胶冻状,与纤维腺瘤相似,可见较明显裂隙,没有出血及囊性变。②镜检:良性的1例就诊时第1次复发,形态类似管内型纤维腺瘤,由导管及增生的间质成分构成,导管呈裂隙样或腺样,将组织分隔成分叶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增生和异型。间质增生较明显,部分区域几乎均为间质,细胞密度较大,核分裂像<4个/10HPF。另2例呈分叶状或结节状,部分腺上皮增生成多层,有轻度的异型性,间质纤维细胞增生更明显,排列成网状或束状,疏密不一,部分伴有黏液样变性,核分裂相较多见,>4个/10HPF,3例均未见坏死及出血。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乳腺叶状肿瘤,良性。2例为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中间性或低度恶性)。并在病理报告中附加了说明,相当于以前的低度恶性叶状囊肉瘤。③免疫组化:CK,上皮阳性,间质均阴性。Vimtin,上皮阳性,间质均阳性,S100,均阴性,

讨 论

鉴别诊断:①幼年型纤维腺瘤:本文报道的3例病例年龄普遍较低,平均20岁,因此首先需和幼年型纤维腺瘤鉴别,幼年性纤维腺瘤也称青少年型纤维腺瘤或青春期纤维腺瘤。一般见于月经来潮前后1~3年,平均年龄14岁,主要特点是肿瘤生长快,体积较大,多>5cm[1]。主要镜下特点是上皮细胞可增生为多层、低乳头状等,间质纤维母细胞亦增生活跃,并可出现核分裂,易误诊断为叶状肿瘤,但是和叶状肿瘤不同的是,幼年型纤维腺瘤大都具有管周型生长方式,而且上皮增生是一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有些上皮呈簇状突起凸入管腔内,间质细胞无导管周围聚集现象,镜下观察时需要仔细寻找管周型生长的导管,其二,若是管内型生长,间质增生明显时要仔细观察细胞增生的程度和异型性、核分裂,周边有无浸润等。这二者的鉴别很重要,因为幼年型纤维腺瘤单纯切除肿瘤就已足够,尽量保留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但叶状肿瘤即使良性也需要扩大切除周围正常组织。②管内型纤维腺瘤和巨大纤维腺瘤:其基本病变与纤维腺瘤管周型比较类似,如果肿瘤体积不大,间质增生不十分明显不容易与纤维腺瘤鉴别。以前诊断的巨大纤维腺瘤按WHO新分类法或是纤维腺瘤或是良性叶状肿瘤,一般不再用。叶状肿瘤的基本形态和管内型纤维腺瘤是一样的,甚至原本就可能起源于纤维腺瘤[2]。12.5%的叶状肿瘤患者曾患过乳腺纤维腺瘤,在同一肿瘤中,21.0%的病例可同时见有纤维腺瘤的存在,间质过度增生,由此而形成裂隙和分叶状结构是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是重要的鉴别点。叶状肿瘤可有上皮下幼稚细胞带,而纤维腺瘤见不到,叶状肿瘤的上皮性腺管被挤压成长而不规则的裂隙,一般不短于1个半低倍视野或更长,有囊内瘤的特征,而腺纤维瘤的分枝短,多不超过3/4个低倍视野,叶状肿瘤间叶性瘤细胞密度较大,高倍视野下所占面积>20%,而腺纤维瘤<10%,间质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不多或没有[3]。③间质肉瘤:包括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等。首先从肉眼观察上来看,这些肿瘤一般不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没有明显裂隙,大部分呈均质,细腻鱼肉样,另外从镜下观察,主要是梭形细胞肉瘤样增生,没有上皮和导管成分,而叶状肿瘤多少都会有上皮成分的。

诊断体会:年轻患者最常见的乳腺肿瘤是纤维腺瘤,叶状肿瘤发病率低且年龄多40岁,因此<30岁的叶状肿瘤第1次手术后特别容易误诊,一般是复发后才想到此肿瘤,主要原因是和管内型纤维腺瘤形态上不易区别,尤其是良性的叶状肿瘤。一般纤维腺瘤表现为境界清楚质硬的肿块,其直径通常<3cm,而叶状肿瘤体积较大,甚至巨大,但也有<5cm者,因此,不能仅凭大小做出诊断。另外,叶状肿瘤的良性和交界性之间的判断也是病理诊断的难点,两者之间区分有一定困难,需要凭肿瘤自然史及大小,形态,切面,周边浸润,细胞增生密度,异型性,核分裂,出血坏死等综合考虑,做出恰当的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本病的变诊断无太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中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4-1676.

2 何建军.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108-1111.

3 史凤毅,叶海军,柴薇,等.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3):208-212.

作者:罗 蓉 卢义生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2: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乳腺叶状肿瘤患者20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对患者均行6~40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25%。复发时间术后3~12个月。结论:依据肿瘤性质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规范化手术治疗乳腺叶状肿瘤一般有较好的预后,交界性及恶性分叶状肿瘤有较高复发率,多与手术不彻底有关,故加强诊治力度,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乳腺叶状肿瘤 诊断 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由乳腺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因大体切面呈囊状、分叶状特征而得名[1]。在乳腺肿瘤中占0.3%~1%。但组织学分类方面因生物学行为较难测定而一直存有争议,临床诊治工作面临着一定难度。2002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乳腺叶状肿瘤患者20例,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例,均女性,年龄34~49岁,平均42.5岁。病程1.5~7.5年。入院时肿物有迅速扩大史5例,肿物4~10cm,乳腺表面呈菲薄状,静脉为怒张征象,肿物甚至占据整个乳房。5例为纤维瘤术后1~3年复发,肿物边界清楚,呈分叶状,与胸肌及表皮粘连不明显。3例局部有囊性感,肿物为实、囊混合物。3例乳腺纤维腺瘤。2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为乳腺癌。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单纯乳腺切除术8例,因伴液窝淋巴结肿大且肿瘤巨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联合乳腺单纯切除术2例。行病灶切除术8例,其中术后复发5例,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2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术后均经WHO制定的病理诊断分类,其中交界性肿瘤3例(15%);恶性3例(15%);14例良性(70%)。

结 果

术后对患者均行6~40个月的随访,复发5例,复发率25%。复发时间术后3~12个月。

讨 论

乳腺叶状肿瘤是1838年Muller首次提出并以乳腺叶状囊肉瘤命名。并未以恶性概念定义,主要以形态学为描述基础[2,3]。之后国际上学者相继发现其具有恶性特征且存在转移现象,故国外的病理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将叶状囊肉瘤大多定义为交界性、恶性、良性3类。WHO在2003年将此肿瘤大部分诊断为良性,命名为分叶状肿瘤。

从病理学上分析,肿瘤边界呈清楚表现,有完整或部分包膜,切面灰黄色、灰白色、鱼肉状,有时出表现为裂隙征象,叶状结构形成,以囊肿比较常见。囊腔内可见结节状、乳头状突起。肿瘤较大可见灶性或出血性坏死。镜下见由纤维样丰富的间质细胞和良性的上皮成分组成。间质通常为纤维母细胞组成,呈不同分化程度,因间质高度增生,可由叶状结构形成向囊腔突入,上皮挤压呈裂隙状,受压后成扁平形。间质成分在叶状囊肉瘤中可分为软骨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外皮瘤、骨肉瘤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可有鳞化上皮成分表现,呈乳头状增生,筛状或实质性。同时可有癌变或不典型增生,当上皮发生癌变时,均为癌肉瘤。临床上一般以生长缓慢、有较长病史为主要表现,病例中有部分有迅速增大病史,边界通常呈分叶状,比较清楚,肿物巨大时甚至可将整个乳房占据,因皮肤较薄,静脉呈怒张状态,皮肤多不受到累及,较少淋巴结转移及粘连到胸肌。以血道转移为主,肝、骨、肺为主要转移部位[4]。术前经乳腺超声检查显示:分叶状肿块体积较大时,边界呈清晰表现,主要为实性内部低回声,同时可伴有无回声区。可采取乳腺钼靶片对较小的肿物进行检查,肿块以椭圆形、圆形显示,可伴有微小钙化或透明晕环,边界呈清晰表现。

乳腺叶状肿瘤在乳腺肿瘤中占0.3%~1%。但组织学分类方面因生物学行为较难测定而一直存有争议,临床诊治工作面临着一定难度。

术前对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与乳腺纤维腺瘤比较,肿物活动性良好为小结节状时不易进行区分。如肿物边界清晰,巨大,有良好的活动性,或乳腺纤维腺瘤在术后出现复发,特别是复发呈多次性,或肿物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然长大均应考虑发生乳腺叶状肿瘤的可能。因钼靶片影像及超声检查与纤维腺瘤有相似度,术中冰冻及穿刺细胞学因组织较少不能明确诊断,故主要依据术后病理对本病进行诊断。

乳腺叶状肿瘤依据2003年WHO制定的分级标准包括:①良性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呈明显增生,肿瘤膨胀性长生,为稀疏样排列,细胞为轻度异型或无异型,无出血性坏死,核分裂0~4/10HPF;②交界性叶状肿瘤:肿瘤部分浸润性生长或膨胀性生长,细胞中度异核,间质细胞呈过度生长状态,为5~9/10HPF核分裂表现,可见小片坏死和出血;③恶性叶状肿瘤:肿瘤一般为浸润性生长,细胞有明显多形性,间质细胞为过度生长,可伴有异源性分化,核分裂在10/10HPF以上,大片出现坏死和出血。

依据肿瘤性质的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良性一般行病灶扩大切除术,交界性和恶性肿瘤通常行乳房单纯切除术,同时需依据病情而定是否有化疗和淋巴结清扫术指征。综上,规范化手术治疗乳腺叶状肿瘤一般有较好的预后,交界性及恶性分叶状肿瘤有较高复发率,多与手术不彻底有关,故加强诊治力度,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耀华,代文杰,姜洪池.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6):507-509.

2 Tavassoli FA,Devilee P.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 genetics,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R].Lyon:IARC Press,2003:10.

3 Meneses A,Mohar A,De la Garza-Salazar J,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n 45 cases of phyllodes tumors[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0,19(1):69-73.

4 沈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3-387.

作者:肖正红 罗亚敏 张敏 王春燕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 篇3: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预后评估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方法:常规切片包埋染色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检测。结果:良性6例交界3例恶性2例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叶状囊肿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关键词 叶状肿瘤 分级 病理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40~59岁。病史3个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患者均以乳腺肿块就诊,7例在1个月~1年内迅速增大。肿块呈结节分叶状,质地硬,边界清楚,无局部粘连,活动度好。自觉疼痛者1例。11例均无皮肤橘皮样变,无胸壁静脉怒张,无乳头溢液。肿块直径为2.0~11cm,其中>5cm6例。均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也未见局部转移。

治疗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术,3例行包块切除。均于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叶状肿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化疗外,均未行化疗或放疗。

结 果

随访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块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单纯切除者术后予以CAF方案化疗,复查均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最长已生存10年;3例失访;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恶性2例。

病理改变:镜下双相肿瘤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部分伴黏液变,肿瘤的间质成分明显肉瘤样,非典型性。

讨 论

乳腺叶状肿瘤(PT)是一种富于细胞性纤维上皮肿瘤增生的梭形间叶细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围绕,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认为是一种良性肿瘤cystosarloma指病变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叶状突起结构[1]。侵袭性行为的患者年龄较所有PT患者高近7岁,妊娠期恶性PT可生长迅速,单侧多见,双侧罕见无痛分叶游离状肿块术前诊断困难迅速生长和体积大为线索,肿物界限清即使镜下有浸润,切面灰白黄色或粉色大肿瘤有灶性坏死出血可有黏液样变镜下双相肿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细胞的梭形细胞间质组成[2],肿瘤的间质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境界推挤性或浸润性,间质细胞可表现间叶分化如良恶性骨、软骨、脂肪,横纹肌和平滑肌分化等,上皮可出现大汗腺样化生,间质黏液变[3]。目前组织学分级有三级分类和二级分类,主要以核分裂间质细胞非典型性边界及间质增生程度,三级分类良性核分裂很少或1~2/10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交界性核分裂2~5/HPF细胞中等密度,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间质成分类似纤维瘤病或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恶性核分裂>5/HPF间质过度增生明显非典型性浸润性边界,二级分类低级别核分裂<3/HPF轻至中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高级别或恶性核分裂至少3/HPF中至重度细胞非典型性推挤性边界或浸润,低级别有局部复发而转移可能性小具有中间型特征的肿瘤主要是局部复发,本质上也是三级分类只是避免了PT的分类中使用良性两字[4]

PT综合评价肿瘤体积边界间质细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和间质肉瘤样过增生,间质过度增生是指至少一个低倍视野内无上皮成分常见于恶性PT,切缘出现肿瘤是复发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李南林,张震,王岭,等.乳腺叶状肿瘤24例病理和临床诊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2):2104-2106.

2 应建明,孙耘田.乳腺叶状肿瘤.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6):365-367.

3 张鸣杰.巨大纤维腺瘤1例误诊报告附文献综述.浙江大学,2004.

4 周艳,姜军,张毅,范林军.乳腺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来源的免疫组化研究.重庆医学,2005,12.

5 夏丹.乳腺分叶状肿瘤研究进展.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作者:刘慧

上一篇:室内手绘装饰设计论文下一篇: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