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

2022-04-18

有限责任公司的闭锁性决定其股东退出方式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纵观世界各国的公司法,皆对股东退出机制作了法律规定,但具体的退出方式以及同一退出方式的具体规定却有很大差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 篇1: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原因、途径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状况及实际需要对股东退出机制进行完善。

关键词 有限责任公司 退出机制 股东权益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概述

(一)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东退出的含义。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公司法设立、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东退出是股东退出公司的简称,不同学者对股东退出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股东退出应该从广义上理解,是指股东在法定的和约定的条件成就时退出公司,并取回其投资现值的法律行为①。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原因。

1.股东之间丧失人和性。公司具有人和性,有限责任公司人和性的本质是股东以信赖为基础,参与投资,成立公司。

2.大股东压制导致小股东权益受损。确立了公司的资本民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公司大股东滥用表决权,利用其控股地位压榨中小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因此,严格遵守资本多数决原则或该原则一旦被滥用,有可能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为了避免中小股东受到大股东的压迫,应当允许公司股东退出。

3.契约自由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缺失。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股东退出、撤出资金也就是股东在行使契约解除权。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的途径

我国的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和股东退出进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增加了法律对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的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规制了大股东的行为。

(一)约定退出。

约定退出也称为自愿退出,是以股东意思自治为主导,当欲退股的股东同公司、公司其他股东或外部人达成售出股份的合意时,股东即可将其所有全部股份变现,并退出公司。包括股权转让和股份回购两种类型。

(二)法定退出。

是指在立法中对股东退出的客观先决条件做出了事前规定,当先决条件成就时,则股东或必然或可选择性的退出公司。

1.因行使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退出。所谓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股东大会作出对股东的利害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议案时,反对决议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收买自己所有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的权利。②

2.因行使解散请求权退出。近年来,公司股东、董事或经营者之间因的利益冲突无法做出任何决策或决策不能执行致使公司陷入僵局状态,引发的诉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公司僵局问题,理论研究方兴未艾,而审判实务却呼应甚少,明显滞后于理论研究的步伐。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公司法资本不变、公司意思自治原则理解上的偏差,人民法院对于因公司僵局引起的诉讼,多表现较为谨慎态度,或以违反公司意思自治原则为由不予受理,或以“公权过分不干预私权”判决驳回当事人要求股权置换或解散公司的诉讼请求。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解决公司僵局的司法途径:“公司因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为人民法院受理公司僵局纠纷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面对复杂多样的公司僵局,仅解散公司一种选择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结合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情形,谈谈破解公司僵局的诉讼选择。

3.因股权的强制执行发生的强制退出。股权的执行并不单单是股东作为债务人清偿债务的一种方式。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来说,这也是股东退出公司的一种方式。

4.通过维权之诉退出公司。弱势股东可以采取代表诉讼或直接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退出公司的目的。

三、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完善

(一)完善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适当调整和扩大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适用情形,《公司法》在适用情形上的规定主要是第75条的三种,本文认为应增加以下几项:公司章程作出对股东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修改情形下,应重大修改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当多数股东对少数股东实施了不公正的行为时,少数异议股东可以向多数股东要求行使股份回购请求权。另外,应包括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与债权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的优先次序,以便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二)完善司法解散制度。

新公司法规定的司法解散制度过于笼统,本文从适用情形对其加以完善。

1.公司事务陷入僵局,主要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间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和矛盾使公司运行阻滞。

2.股东压制的实质是大股东在“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保护下,通过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实践中,一旦公司股东违背诚实信用义务、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对其他股东进行压榨和不公正待遇时即可通过诉讼解散公司。

3.公司资产被浪费或滥用。当公司资产被不正当的浪费或滥用,最终损害了股东自己的利益,违背了设立公司的初衷,股东有权通过法律解散公司,减少经济损失。

(作者:西北政法大学08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金光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期刊网 .

②赵平.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来源中国期刊网.

作者:马晶晶

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 篇2: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采用的退出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的闭锁性决定其股东退出方式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纵观世界各国的公司法,皆对股东退出机制作了法律规定,但具体的退出方式以及同一退出方式的具体规定却有很大差异。基于对公司法法理的认知及确立,对公平、效率的法律价值的共同追求,各国公司法的股东退出机制展现着共同的一面,但基于不同国度其法律制度有其本土化的要求,因而导致各国公司法的股东退出机制又呈现了其不同的一面。但归结起来,各国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主动退出公司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约定退出方式

依照公司契约论的理论,公司是股东间基于契约的合意而缔结的法人组织,公司章程既是股东间契约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公司即是依照这个章程而运作的。 “正因为公司章程是股东之间的一种契约,体现了股东意思表示的合意,因此,其对公司和公司股东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因此,公司章程关于股东退股的条件和程序的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当公司章程约定的股东退股情形出现时,无论是公司亦或是股东都应该尊重章程这一契约的效力。

二、法定退出方式

(一)股权转让

股东主动退出公司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股权转让。对于有限责任公司对内或对外转让股权各国在立法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规定,这一点是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明显区别。而这种退出方式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股权转让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其适用时除需要具备股权转让本身要求满足的条件外,不再有其他适用条件的限制。因而,在股东单方自愿的情形下就可以使股权转让程序得以启动。而相比较而言,其他的股东退出形式要想启动则通常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是只有在公司实施了特定的几种行为时,才会触发股东对该权利的行使,公司如果没有实施这些特定行为,股权收买请求权也就不能产生、无法行使,股东也就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退出公司的目的;申请公司解散更是一种万不得以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使一个法人组织退出市场,进而相应引起许多法律关系的变更甚至消灭,一般只有公司陷入僵局时股东才能以申请公司解散来退出公司。因而,实践中,最常见的股东退出方式即为股权转让。

(二)股权收买请求权

“股权收买请求权是股东享有的权利,又称为估价权、评估权,即在公司实施特定行为时,反对该项公司行为但又无力阻止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以公平价格购买其持有的股权,从而退出公司的权利。”关于股东在发生哪些情况时可以行使这项权利各国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无论具体规定有何不同,却都是在一个共同原则的引领之下,即如果公司经营过程中其情势发生了重大变更,而该变更又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期待利益不相符合,那么此时异议股东就可以行使这项权利而达到退出公司、保全其期待利益的目的。股权收买请求权制度是为平衡股东之间利益而创设的。一方面,基于多数股东利益的思考,也为了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依照多数股东的意思做出的决策应允许通过和执行;而另一方面,如果这一决策与少数股东的利益、意见不符,那么又基于少数股东的利益思考,强迫少数股东接受其反对但又无力阻止的公司决策行为显然不公,因而该制度的设计使他们有机会拿到公平的股权价格并退出公司,实现股东之间的利益的衡平。这种退出方式与通过股权转让而退出的方式又大有不同。一方面,股权转让以找到合适的受让人为前提,在公司发生大股东压制小股东时,小股东的股权很难找到受让人,因此小股东通过股权转让退出公司显得比较困难;而股东行使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他对应的受让人是公司,属于公司股权的回赎,显然免去了股东寻找受让人的烦恼。另一方面,股权转让的价格很不确定,最后成交的价格可能并未充分反映股权的真实价值;而股东通过股权收买请求权的行使,获得的所持股权的价格应该是公平的。

(三)申请公司司法解散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必要时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公司解散,达到退出公司的目的。对于这种通过非自愿解散公司从而达到使个别股东退出公司的目的,各国公司法律制度上都做了严格的适用限制。而对该制度的适用如此审慎的原因在于:首先,借助司法程序解散公司其成本过于高昂;其次,如果不给司法解散设置严格的适用条件,别有用心的投资者可能会故意创造解散情形,不正当地牟取公司利润,这会使公司陷入运营困境,甚至会导致公司频频陷入僵局;再次,从社会效益角度分析,公司解散的结果是公司这一法人组织的解体,商事运营活动的终结,公司职工的失业等,这些后果会给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基于这些原因,各国不仅对股东该种退出的适用情形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而且在程序上还将股东这种退出方式以启动司法程序为必要。如美国《闭锁公司标准补充法》规定,如果公司的控制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以一种非法、压迫、欺诈等极不公平的方式对待有异议的股东时,法院可以授权非自愿性地解散公司。”当然,股东最终得以退出公司可能并不是基于法院做出的解散判决,而是由于法院要求留守股东购买了其所持有的公司股权从而退出公司,但即便如此股东退出公司也还是借助于司法解散这一制度而实现的。

以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依照法律规定主动退出公司的三种情形,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被动退出公司的情形,如由于强制回收股东的股权、强制执行股东股权等原因而造成的股东退出。

(作者单位:北京西站地区城管队)

作者:苏慧颖

股东退出公司分析论文 篇3:

浅析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

摘要: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是保护小股东的最后救济手段,也是异议股东退出公司的有效途径。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与封闭性决定了其股份流动性的相对欠缺,因此这一制度在有限公司中的确立尤为重要。我国2006年新修订公司法中确立了该项制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从增强程序性立法、增加请求权事由、完善价格评估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

Study on Appraisal Right of Dissenters in Limited Liablitiy Company

YANG 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China)

Key words:limited liability corporation; dissenters; appraisal right

股份收買是公司资本运作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一种股份投资者退出公司的重要渠道。但是,股份收买制度与传统公司法上“资本三原则”略有冲突,同时也减少了公司借款的基础和总的股东权益,在除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得到强化,并归结为股份收买对资本维持原则的危害[1]。然而在现代经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该制度的可采性已经逐步被认识:首先,股份收买制度为股东基于多种原因从公司中的退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制度途径;其次,为解决某股东死亡后其出

资份额的继承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最后,还可满足公司的许多实践需要,或解决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难题。例如,收买制度可为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职工持股、为公司管理者设立期权、阻止第三人恶意收购公司、简易减资等提供制度供给;公司的某法人股东被宣告破产,或者某股东的出资份额要被法院强制拍卖,或者某大股东欲解散公司,但其他小股东想继续经营该公司,但又没有财力全部购买下该大股的全部出资份额时,收买制度也可发挥作用[2]。

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Appraisal Rights),又称为少数股东收购请求权(Buyback Right of Minority of Shareholders)、异议权、估价权、异议估价权、评价补偿权、解约补偿权或退出权,是指当股东大会做出对股东利益关系有重大影响的决议时,对该决议表明异议的股东,享有请求公司以公平价格收买其所持有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的权利[3]。通常认为赋予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有利于保护异议股东尤其是持异议的中小股东之利益。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股份回购制度做出了初步规定,《公司法》第75条以及第143条第4款都规定了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在我国公司法定的两类法人中,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因其特殊的人合性和封闭性,导致其中小股东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通过投票实现自己的利益。为此,现行公司法在确立了股份回购制度合法性的基础上在《公司法》第75条针对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规定了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

一、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收买请求权的若干理论依据

(一) 股份收买请求权的制度起源

通说认为,公司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沿海都市之家族企业团体之康孟达(Commenda)组织。其是乃由资本家将金钱或商品委托于他方,他方借其财务以营业,所获之盈利则依契约分配与双方[4]。据此公司契约论产生。该理论认为公司是股东之间的一种契约,有关公司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章程条款等重大事件均系该契约的当然内容。对该契约的全面、实际履行,公司的每一位股东均有期待的权利和利益。因此,一致同意原则成为公司法的重要原则之一。19世纪前后,美国各州制定公司法成文法典之前的判例法中,采用“一致同意”原则,有关公司结构重大改变、重要财产处分、章程变更等行为,要求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致同意”原则越来越显示出其的不灵活和缺乏效率,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

为了使公司能够有效地经营运作,同时又兼顾到股东的合法利益,美国各州纷纷制定公司成文法典,对传统立法予以修正。一方面,改变了决议“须经全体股东同意”的原则,仅要求获得全部已发行股份过半数或三分之二以上的表决通过,公司即可实行涉及公司的重大决策,如与其他公司合并、出售全部或大部财产、变更章程等,“一致同意”原则向“多数决”原则转变。另一方面,法律赋予反对决议的少数股东以评价补偿权,允许异议股东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作为对失去对公司重大问题否决权的补偿。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制度被美国大多数州的公司法所采纳。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借鉴美国的规定,先后在本国公司法中引入该制度,使得该制度逐渐从一国走向多国。目前,属于大陆法系传统的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亦借鉴吸收了该项制度。我国也在新修订的公司法中规定了此制度。公司法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股东“绝对平等”(全体一致决)到“形式平等”(资本多数决)再到“实质公正”(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演进史[5]。

这一契约论的思想,后来被美国的罗伯特•C•克拉克教授发展成为著名的期待权落空理论。其经典的论述为“一个特定的公司总是有自己的一系列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公司购买了股份,他就有权期望自己作为这个公司的投资者的身份得以延续,无论谁都不能强迫他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的投资者”[6]。异议股东股份收买权制度正是对少数异议股东权利丧失的补救。

(二) 与公司法若干原则的关系

作为保护异议股东的一项基本制度,异议股东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股股东以及债权人权利的限制与让渡。然而从传统的公司本质观上看,公司法基本原则倾向于从公司的立场出发,较强调保护债权人以及对资本三原则的遵守。因此,定位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作为股份收买方法之一,难免与公司传统观念出现摩擦。而这些冲突正是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价值所在。

1.与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冲突。虽然资本多数决原则和实质公正都是“一致平等”原则现代化之后的产物。但此二者存在的冲突仍然需要进一步权衡。基于一股一权,资本多数决原则符合股东平等的第一层含义——形式平等,但正是这种形式平等造成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实质上的不平等,资本多数决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异化。资本占多数的股东可以用这一制度“四两拨千斤”,而少数股东可能蒙受“被代表”的命运。可见,资本多数决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公司决策迅速并鼓励投资积极性的同时,又导致控制股东可能滥用自己在公司中的优势地位压迫、欺诈、排挤中小股东,产生实质不公平[7]。对于此种情形,一方面需要控制股东自觉履行诚信义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作为最后一道救济程序。控制股东对其他股东和公司的诚信义务要求他们以公平、正义、平等的方式,而不是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方式运用其控制公司的权力[8]。因此,为实现对控制股东的一定规制,保护中小股东权利,需要异议股东股份收买制度加以平衡。

2.与资本三原则的冲突。资本三原则是传统公司法资本制的重要原则,包括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资本三原则理论的基本逻辑即:“资本确定原则确定资本水准,资本维持原则确保此水准得以真实反映公司财力,资本不变原则在债权人权益获确切保障前,禁止此水准之变动”[9]。根据资本维持原则,为防止资本遭侵蚀而设计的“禁止公司回购股份和无盈余不得分配股利”等两个核心制度,也随着“建设股利”的出现及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及公司抵御“恶意收购”的需要,而出现了松动,资本维持原则也由以前的绝对性原则演变成为一个相对性原则。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看似与之相矛盾,但是实质上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标准——维持公司的稳定持续运营。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种传统的公司形态,它本质上因而须受传统资本三原则的约束。尤其是在回购规则上,应受资本维持原则的限制,否则,纯粹的自由回购有悖于公司资合属性,且有害于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对有限责任公司回购其股份应有相应的规则指引[10]。当今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完善公司治理运动,都与如何平衡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息息相关[7]。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保护公司债权人这一公司法律制度的“主旋律”。实际上,资本三原则着眼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而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则是为了保护异议股东的权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运营主体要想健康成长则二者不可偏废。异议股東股份的回购可能导致资本的减少,也可能通过转让收回股份而不减少公司资本。即使在减少了资本的情况下,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债权人保护力度的减弱[11]。公司的信用基础与其说在于资本信用,不如说是在于资产信用。而一个更加有力保护股东利益的公司,一定是一个盈利能力让股东满意的公司,所以在根本上就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基于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相对于公司法原则的特殊性,目前各国也都在保护传统、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创新,以增强公司法的时代性特征。

(三) 有限公司的特殊性

有限责任公司强调股东之间的信任、良好协作。在公司设立之初,股东们为了创业和发展,团结一致,志同道合。但股东之间的关系一旦破裂而无法修补时,对注重人合性因素的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可谓前途堪忧。此时中小股东由于其股份数量较少,有极大可能在股东会、董事会中都没有相当的决定权。同时,由于外部资本显然不愿进入一个陷入僵局的公司,同时人合性制约了外部资本的注入,中小股东往往无计可施。

诚然,其他制度也能为中小股东提供解决方案,如累积投票权等,但是这些制度的功能在公司实践中由于存在大股东的可操作空间,一旦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交恶,大股东操纵公司发行新股稀释中小股东股份、做出不分红或通过获取工资报酬的方式分配公司利润的决定,中小股东只能陷入股权被稀释、被永远排挤出管理层而无法保障权利的困境。总之,人合性强的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可能面临出资长期锁定、陷入公司僵局、被排挤出管理层的困境,异议股东的股份收买请求权是从根本上摆脱这些烦恼的重要途径。

二、 其他国家(地区)股份收买制度立法例

为更好地完善我国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借鉴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相关制度规定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本土之外,股份回购制度已被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俄罗斯、智利、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澳门以及欧盟等国家、地区和国际性组织的公司立法所采。目前,各国关于股份收买制度共有两种立法例:

(一)是“原则允许,例外禁止”。即公司立法仅就不得进行股份回购的例外情形作了规定,在此之外,股份回购不受任何限制。这以美国为典型。美国的公司立法原则上允许公司取得自己的股份。如果法律或章程没有明文禁止,公司出于善意(in Good Faith),为公司之正当目的,在不侵害公司债权人的情形下,可以取得自己股份。但为了防止弊端的出现,各州的立法对于公司取得自己股份多设限制,限制的方式采取财源限制的为多。但1991年修订后的示范公司法,大大放宽了对公司购买自己股份的限制,从而导致了股份回购的数量不断增加。当然,这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股票回购产生于公司规避政府对现金红利的管制。1973—1974年,美国政府对现金红利施加了限制条款,许多公司转而采用股票回购方式,向股东分配现金红利。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由于敌意并购盛行,股票回购规模持续增长,逐步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家常便饭的行为,几乎每天都有股票回购事件发生。回购的单项金额和总规模都大大增加。1994年,美国公司股票回购总金额达到690亿美元[12]。

(二)是“原则禁止,例外允许”。即公司禁止回购自己的股份,但同时又列举了允许股份回购的法定情形。换言之,只有在法定情形之下,股份有限公司才被允许回购自己的股份。英国《公司法》规定,在实行正常减资、赎购偿还优先股、股份没收以及根据法律规定允许购回股份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股份回购。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亦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于下列情况收买其本公司的股份:(1)公司在不损害特别股股东权利之前提下,可以用公司盈余或者发行新股所得的股款收买特别股;(2)在公司做出让与全部或者主要部分的经营业务、财产,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并等对公司运营有重大影响的决议,而少数股东反对此项决议并于股东会或集会上有表示时,则该少数股东有权请求公司以当时公平的市场价格收买其所有的股份;(3)公司于股东清算或者收到破产宣告时,有权按市价收回该股东的股份,以抵偿其于清算或破产宣告前结欠的债务。“原则禁止,例外允许”这种立法模式为大多数国家公司法所采用,如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瑞典等[12]。

我国亦采取“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立法导向。根据《公司法》第75条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异议股东在若干事由发生时,可以要求公司回购其股份。但相关规定都仍处于“宣示性”的初级阶段,要真正起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三、 对我国相关规定的分析及立法建议

(一)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股份收买制度现状

依照《公司法》第75条规定,当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股东会相应决定投反对票时,股东可以请求公司回购股份的例外情况包括:

1.当公司连续五年盈利,符合法定分配利润条件而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股东对于公司有不同的预期,对于公司税后利润的安排有不同的打算,因此通过股东会形成决议不分配利润损害了少数持反对意见股东的利益——虽然公司盈利能力良好,前景广阔,但股东最主要的投资目的——获取利益却无法得以实现。为了平衡公司发展的需求、多数股东的意愿、少数股东的需要三者之间的矛盾,公司法为少数股东开辟一条退出通道,赋予他们请求公司回购股份的权利。

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风险与利益相一致”是民商法永恒的法则,也是公司经营永恒的法则。公司资产的重大重组和处分行为对于公司而言既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陷阱。在股东会对上述事项的表决通过时,如果少数反对股东认为存在重大风险,法律应当给予他们自我解脱的机会——赋予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

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章程使公司存续的。公司章程是股东在设立公司时的契约,也是对后加入股东规定的有效契约。公司发起人和后加入股东在订立或认可章程时,都基于对章程内容的信赖而对自己的利益确定了合理的预期。但是,公司实行的是资本多数决的治理机制,当多数股东要变更公司章程延长公司经营期限或取消解散事由时,打破的将是少数反对股东当初的信赖和基于信赖产生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也应当赋予他们请求公司回购股份的权利。

同时,当异议股东不能与公司达成股份回购协议而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的,新公司法规定了90日的除斥期间,股东必须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不能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2年诉讼时效期间。除斥期间的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争议能够及时解决,以保障公司运营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上述三种情况下股东会通过了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才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自己所持的股份,在一般情况下,股东是不能以股东之间产生矛盾请求公司回购股权的[13]229。

(二)我国异议股东股份收买制度的不足

以上三种例外情况在理论上建立起了中小股东捍卫自身权利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这样的规定并不能满足中小股东的实际需要。立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异议股东允许提出收买请求权的例外情况规定范围相对过窄。我国在《公司法》中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回购事项限于:公司连续五年不分配利润;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修改公司章程延展公司寿命的。而在实践中,可能影响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情形远不止这些。发生其他引起公司重大变化、可能影响股东利益的事项时,修订公司组织章程将对股东产生重大的、不利的影响,导致股东期待利益落空时等情形下,股东是否享有股份收买请求权缺乏规定,收买事由范围过窄。

2.收购价格的确立标准以及程序性规定的缺失。对于异议股东而言,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核心在于确定收购的股份的价格。《公司法》第75条规定,对股东会决议持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份。可见对于收购价格,我国采取的是双方协议确定、协议不成由法院确定的方式。但是该条规定语义模糊,对于何谓“合理价格”、如何确定“合理价格”未作具体规定。同时对股东行使收买请求权的具体程序亦无详细规定,使得这一制度仍处于宣示性阶段,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3.缺乏对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规定。各国对于公司收购本公司的股份原则上是禁止的,其原因之一在于股份收购将耗费公司大量资金,加重公司经营风险,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各国对于购买资金都做出了限制。我国《公司法》仅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资金进行了限制,规定收购资金的来源只能为公司的税后利润;而对于有限责任公司收购资金的来源未作规定,同时对于债权人在收购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亦缺乏规定。

四、 有限责任公司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适用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如下立法完善建议:

(一) 加强程序性立法,切实维护异议股东的利益实现

在赋予异议股东一定条件下的收买请求权的同时,也应对该权利的行使规定较为严格的程序,实现既能保障异议股东的合法权利,又可防止滥用权利影响公司运营效率的立法目的。应规定收购事项发生时公司的告知义务,异议股东提出书面请求的程序及对股份收买请求权的撤回,以及价金的支付方式等。每个程序步骤的期限、相关信息的公开等都应考虑对于分散化的异议股东的权利行使成本。同时,还应考虑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与债权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的优先次序,以便使该制度更好地融入我国以大陆法传统为主的公司法体系。

(二) 增加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事由,扩大保护范围

在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事由上,采用宽泛主义的立法。如上所述,有限责任公司小股东利益受损需要法律保护的情况决不仅局限于《公司法》第75条的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变更、增资、减资、公司性质转化、债券发行、延长或者缩短经营期限等事项,以及公司营业转让、公司章程对股东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修订、股票交换等足以导致公司结构发生根本性重大变化的事项,都可能对股东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增加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事由,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况”作为兜底条款,以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三) 建立完善的股份收买价格评估体系

在股份回购实践中,收买价格的确定成为最重要的利益焦点。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出发点就是使异议股东能在获得公正合理的补偿后从公司退出。

目前,我国公司法规定的确认股份价值的方法主要是协商和由法院确定。由于这两种确定方法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因而很有可能成为某些股东试图侵吞公司资产的手段。若评估价格过高,在决定公司的重大结构变更之前,股东会顾虑重重,惟恐公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公司背负较重的财务负担,以致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倘若评估价格过低,又会授予多数股东一种危险的工具,或使少数股东畏惧遭受不公正补偿而选择勉强留在公司内。因此,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评估机制的建立就显得非常重要且紧迫。虽然有些国家并不承认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收买请求权,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考察其股份定价方式仍十分必要。

在合理價格的确定上,典型的立法模式有:(1)协议优先,协议不成向法院请求确定价格。如日本《公司法》第786条规定,股东与公司之间就股份价格在60日内不能达成协议,双方均可向法院申请决定价格。(2)由公司确定合理价格。如《标准公司法》第13.30节(a)规定,在公司行动开始生效或收到支付请求时,应当支付给每个合乎条件的股东一笔金额,该笔金额是由公司估价的股东股票的公正价格,还要另加利息。股东可以在30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司他自己对其股票的公正估价和利息总额,并要求按他的估计支付或反对公司的开价并要求支付其股票的公正价格和到期利益。(3)会计专家估价,此种方式为韩国单独采用。其适用条件规定在《商法典》第374条之2第3款,如协议不成,由会计专家估算的价格成为标准

[14]。(4)法院确定合理价格,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立法规定,公司和股东不能就股份合理价格达成一致意见时,可请求法院确定股份的合理价格,这是确定股价的最后手段,法院裁定后,股东不得提出上诉或寻求其他救济途径。

我国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做法,法院不介入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干预评估的结果,但是法律应该明确股价的评估标准。上述几种方法中,美国法院一般使用几种不同估价方法所得结果的加权平均值。我国可以采取由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者评估师使用几种不同估价方法所得结果的加权平均值,法院只主导专家的选任和监督;股东也可以在公司章程中约定估价方式。

(四) 保护债权人利益,尊重公司法基本原则

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立法本意是保护异议股东,完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退出机制。但保护异议股东的正当权益有可能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相冲突,尤其当出现公司和股东恶意勾结,以高价收买退股股东的股份,将公司的经营风险转移到债权人身上的情况时,就完全违背了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的立法目的。我国在引进该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将债权人保护的配套措施设计到位,很有可能造成债权人的利益损失。因此,应当通过立法手段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尊重公司的基本原则。即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赋予公司通知公告义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或董事会收到异议股东书面收买请求时,应该了解用于收购资金的大概数额,判断是否有可能造成公司减资,如果造成公司减资就适用《公司法》第178条的规定,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收购不会造成公司减资,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也应该向所有债权人发出公告或通知,使所有债权人知晓异议股东人数、股份持有数量、收购发生事由等相关事宜,通知或公告的方式和时间适用《公司法》第178条的规定。债权人有理由相信收购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或者建立债权人监督机制,由债权人代表监督股份收购的全过程,以避免债权人在公司收购股份时利益受损。

结论

股份收买制度从建立至今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在公司法中發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我国在引进这一制度的过程中立法理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要真正使这些理念落实到实践当中,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现行法律的过程。异议股东股份收买作为股份回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保护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从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入手完善股份收买制度乃至整个公司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付穹. 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98.

[2]白江. 我国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回购出资份额制度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3).

[3]王保树.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03.

[4]蔡荫恩.商事法概要[M].台北:三民书局,1994:3.

[5]王晶.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6.

[6]黄婧.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

[7]朱慈蕴.资本多数决与控制股东义务[J].法学研究,2004(4).

[8]Julian Javier Garza.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Comparative Study[J].St. Mary’s Law Journal, 2000.

[9]方嘉麟.论资本三原则理论体系之内在矛盾[J].政大法学评论,1998,59.

[10]冯果.论资本三原则的时代局限[J].中国法学,2001(3).

[11]宋首武.论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EB/OL].(20051028)[20101218].http://www.ccelaws.com/xueshengxueshu/shangshifa/20090101/6826.html.

[12]华国庆.股份回购若干问题探析[J].政法论坛,2001 (4).

[13]赵旭东.新公司法实务精答[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229.

[14][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12.

(责任编辑:陈尚志)

作者:杨婧

上一篇: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论文下一篇:企业系统技术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