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环境保护规划是人们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最终使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活动和改善环境所进行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分别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环境保护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1: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

摘 要:环境保护规划是人们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最终使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活动和改善环境所进行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本文以环境保护规划为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分析;展望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区域化和复杂化。为了应对这一特征的环保问题,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回顾和分析我国环保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对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规划的相关实体法

首先,要在实体法特别是相关行政法规中明确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地位,要求在相关规划中规定公众参与的内容。其次,要在实体法中规定公众参与的时机,包括规划在草拟之前、规划内容确定后实施前、规划实施中这三个阶段的参与,通过全过程参与的形式保证公众意见得到充分反映。再次,要在实体法中规定公众参与的人员,包括与规划有利益关系的普通当地居民代表、当地企业代表,法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各学科的学者代表,网络、报刊媒体代表等,合理设计各类参与人员的比例,力求使各类公众的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都能够充分发表和被政府部门认真对待。最后,要在实体法中明确列举参与方式,如邀请公众代表参加研讨会、听证会及论证会,在规划编制部门官方网站发布宣传片、组织网友在线讨论或者在微信官方公众号以有奖投票的方式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公众参与虽然会增加编制、实施规划的成本,但如果这一环节能够被设计得很好,会使规划本身更为合理科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同时可以借机向当地人倡导绿色的生活和发展方式,有利于规划更好地推进实施。

二、转变规划主体的工作理念

首先,注重对规划的综合考察。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察,即便规划是针对某个保护区编制的,也应该把保护区周边居民生活、合理的经济活动等考虑在内。其次,注重对规划的审查方式的合理选择。对于规划不能一律进行文件审查,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对规划编制的相关材料进行文件审查是一项必经步骤,同时应当根据规划的重要性,指派专人进行实地考察,检验规划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最后,注重考虑规划中的监督环节。目前的各类环境保护规划相对关注存在的问题、规划的主要目标以及规划实施方式等内容,而忽略规划实施的监督环节。一方面,针对规划中每一项目标,编制部门要在实施期限经过一到两年后对执行完成度、实施效果进行详细评估,将评估结果上报同级政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具体行动上的修正;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考核问责制度,问责的主体要确定为同级政府而非环保部门,避免出现问责主体与规划实施主体重合的现象,问责对象要明确到部门和相关负责人,把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部门财政预算确定的基础以及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奖惩活动的依据。批准主体只有对规划进行多角度的审查,才会使规划落到实处,也使公众更加认同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

三、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拓宽评价范围

现阶段,对我国所有政策以及法律都进行环评显然成本太高,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尝试对一些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程度深、范围广的政策及法律进行环评,推动更多“绿色政策”出台,使“法律体系生态化”逐步实现。

需要特别指出,新《环保法》第14條规定有关经济、技术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该法虽然己意识到相关政策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环境立法的一个进步之处,但是其对于影响环境的相关政策如何制定依然采取比较模糊的、不确定的态度,没有明确如何“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方面意见”的具体所指,更没有规定违反该规定的处罚措施,需要今后进一步明确指出制定政策环评制度。

(二)适当引入替代方案

具体来讲,对于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定其在报告书中设计替代方案;那些可能产生轻微环境影响的,只需编制报告表和登记表的项目,不作设计替代方案的规定。,,)另外,可根据替代方案内容、性质方面的不同,划分不同类别的替代方案,分别作出不同规定。例如,通过研究《美国环境政策法》及相关判例,按照内容分为不行动方案、环境首选方案、行政机关首选方案和其他替代方案。z;通过选择性地适当引入替代,在保证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提高了环评制度的科学性。

四、我国环保规划的发展

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看,环保规划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明确,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逐步完善,对于规划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要明确说明。同时,随着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体系的成熟,应该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强化环保规划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环保规划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新的雾霆、大气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部分内容也会有所调整,环保措施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所改进。总之,环保规划框架结构是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合理的统一量化标准来进行评估。因此,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环保规划体系,推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於方,董战峰,过孝民,曹东.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10).

[2]郑庆宝.从环保NGO的发展看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J].环境保护.2014(19).

[3]詹歆晔,刀谞,郭怀成,周丰,刘慧.中国与美国环境规划差异比较与成因分析[J].环境保护.2013(14).

作者:刘伟男

我国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2:

关于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发展

摘要:环境保护规划是人们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最终使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活动和改善环境所进行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分别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分析,将每一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了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规划的需求变化,并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资源环境;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污染整治;绿色清洁生产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态资源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沉重负担,环保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于北京官厅水库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得环护问题首次进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视野。经过这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局,分别经历了污染整治到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再到绿色清洁生产,进而过渡到循环经济的战略转变等几个过程,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从最早的被动应对直到最后的主动防御。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区域化和复杂化。为了应对这一特征的环保问题,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回顾和分析我国环保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对于我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收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环保规划的不同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环保规划备受人们关注。环保规划体系也经历了萌芽趋于成熟的成功转变。

1.1 萌芽阶段

1972年我国在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环保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环保规划思想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由于我国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没能切实地将环保规划付诸于现实,仅仅将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环保规划没有成型的理论和体系,也没有专业的单位和技术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1.2 探索阶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最早的区域环境规划,也就是济南市的环境规划和山西省能源环境专项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范围仅局限于污染治理,方法理论仍停留在定性为主的阶段。1983年,我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时环保才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和影响评价内容也在全国开展起来。

1.3 发展阶段

我国在1986年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七五”时期,开展了国家环境预测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环境规划工作当中。这一历史时期的环保规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立了我国环保经济模型、系统动力模型等一些列的模型体系,开展了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研究,为今后的宏观控制奠定了

基础。

1989年全国环保第三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1993年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各个城市编制环保规划的指导意见。1994年国家发布《环保计划管理办法》,首次对我国环保规划的编制、管理和体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1.4 深化阶段

我国从“九五”开始,环保规划进入到了深化阶段,国家不仅在宏观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同时还开展了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具体办法,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体系、实践和程序等日益规范。

2 我国环保规划体系的分析

2.1 环保规划的地位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环保规划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早的环保规划仅仅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直至后来确定了其法律地位,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编制理论。“十一五”环保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的批复形式,将环保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切实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下,环保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2.2 环保规划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环保规划法律体系正处于完善阶段。早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对环保规划作出了简单规定,但没有详细指导编制和审批等工作流程。后期,国家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环保规划工作的管理办法、纲要和指南等,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指导环保规划的编制,使其逐步趋于规范化。但是,我国现在仍需要环保规划的专项法律来完善具体工作细节,明确规划的申报审批流程,切实加强环保规划的实施、验收和考核机制,细化各方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将环保规划规范化和法律化,便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 环保规划的方法论

我国较早期环保规划的编制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过渡到现阶段的定量分析,从以前的理论空白过渡到现阶段的总量控制方法,逐渐丰富了环保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在辅助规划和决策中,增加了环保规划的工作效率。环保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快速发展,受益于环境变化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环保规划工作的重点和现实的理论实践方法,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成果为环保规划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规划方法论也应该逐步转移工作重心,重点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转移到新区开发、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上。同时,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环保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将我国环保规划的决策系统化和智能化。笔者相信,我国环保规划的理论体系将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

3 我国环保规划的发展

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看,环保规划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明确,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逐步完善,对于规划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要明确说明。同时,随着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体系的成熟,应该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强化环保规划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环保规划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新的雾霾、大气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部分内容也会有所调整,环保措施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所改进。总之,环保规划框架结构是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合理的统一量化标准来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环保规划体系,推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过孝民.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3,(4).

[2] 高文燕,等.中国环境管理发展轨迹分析[J].青年科学,2009,(7).

[3] 邹锐,郭怀虎.经济开发区不确定性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101).

(责任编辑:黄银芳)

作者:刘新颖

我国环境保护分析论文 篇3: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分析

摘 要: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规划;干系人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越发敏感,矛盾日益尖锐。作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要发挥它的预防功能,因此如何完善生态环境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國生态环境规划政策分析

1.1 干系人责任机制分析

干系人又称利益相关者或利害关系者,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希望组织在制订战略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优先考虑,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权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且往往互有矛盾,所以不得不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的依赖程度作出权衡。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他们在生态环境规划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而生态环境规划又必须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相互谈判、讨论、博弈趋向协同的结果。最终形成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将体现所有干系人的利益而不是某一群体的利益,所有干系人都应参与生态环境规划制定、评估、实施的全过程,起到完善、促进、监督生态环境规制定与实施的作用。

1.2 问题的识别与确认

问题的识别与确认事实上就是各干系人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对环境现状满意程度的判断,并尽可能准确地描述。问题的识别与确认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利益相关者来参与,因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或者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只有所有干系人与环境如何协同发展的问题才应该成为生态环境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政策目标分析

环境保护规划政策的目标是为所有干系人提供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交流和协调的平台,通过优化和协调,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稳定和具有权威的行动指南。具体而言,环境保护规划旨在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同时又防患于未然。值得强调的是,在环境保护规划中,目标应该是所有干系人共同期望的成果,是所有干系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的基础。

政策目标的分析要判断政策目标设计的是否科学、目标表述的是否清晰、是否可以满足相关利益者需求、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测量以及目标是否具有一定的弹性。

1.4 政策框架分析

一项政策手段的实施必须要有各层级的政策支持,既需要法律的权威性规定,也需要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规范或技术指导性文件等操作性规定。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包括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而建立的部门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等。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批准后缺乏法律效力,缺乏规划实施和评估的规范,导致大部分生态环境规划未能得以有效实施。生态环境规划作为一种命令控制型政策手段,必须要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定,执法规范要明晰,因此生态环境规划关键条文需要加入环保法或专门立法保证其得以严格执行。目前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把规划编制、审批、实施、评估、问责和公众参与等过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化,形成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法规体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过程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1.5 决策机制分析

决策机制是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开始实施到评估调整的动态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应当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决策主体的确定要与干系人的确定是一致的,即决策主体应当包括环境保护规划所涉及的所有干系人。

1.6 管理机制分析

管理机制是指组织和管理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是管理组织在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的活动或运作方式,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信息机制、资金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

1.6.1 信息机制分析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是导致大多数环境问题和低效使用资源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信息不对称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机制包括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存储、利用、评估过程和标准。信息机制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分析、实施和评估提供必要支持。比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质量问题、信息的收集成本问题、信息的利用和公开问题等。

1.6.2 资金机制分析

资金机制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能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充足而又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效实施的主要保障,资金机制必须包含干系人的出资和其利益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中做出的预算,仅具有规划意义,实际是否能够真正落实、落实数量和落实方式都受制于之后的财政安排,由于涉及多级财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环保资金使用方面,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规模的逐年增加,环保投融资效益是加强环保投资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由于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环保投资效益评估体系,难以定量开展环保投资效益评估,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保护投资效益。所以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环保投资效益评估体系,推动環保投资由规模型向环境效益型转变。

1.6.3 监督机制分析

监督机制包括监测、检查和问责的程序和标准,其中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是监督机制的核心内容。

我国目前对于中小型固定源排放核查缺乏手段,统计效率低下,监督性监测频率小,不具有代表性,缺乏对企业自行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测方案合理性的评估,缺乏对第三方监测机构监测报告质量的监督管理;在生活源和面源污染负荷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范,目前普遍使用排放系数进行估算,但如何确定排放系数并没有可靠的数据,如果排放系数与实际情况稍有偏差,统计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具有政策约束性的规划,一旦编制并通过,就应具有法律的效力,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具有动态性,应该定期对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我国目前用于对规划进行考核和评估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全,使得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效果大大降低,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问责评价体系,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当中明确责任承担者,否则就失去了政策的权威性、有效性。

2 结论及建议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如缺乏法律效力、实施监管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缺乏实质性等。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完善法律机制,使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法可依;(2)完善信息和共享交流机制,保证各干系人及时准确地了解规划相关信息和实施情况,建立实施监管机制;(3)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使规划的实施更加民主科学;(4)完善评估考核和行政问责机制;(5)完善环保规划投融资效益评估体系。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政策,使其最终起到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洪强.加快推进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地,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J].中国环境管理,2016,8(06):9-11.

[2]俞海,张永亮,张燕.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举办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政策科技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讨论会[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06):2.

[3]周劲松,吴舜泽,万军.环境保护规划评估考核技术方法与实践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0):12-17.

作者:管渤 杜刚

上一篇:煤矿采剥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业信息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