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2024-04-19

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共8篇)

篇1: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摘要:做好环境与生态的保护,才会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更会提高周围的环境生活质量。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分析环境保护存在的一些漏洞与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对策。希望通过具体描述,对今后的生态资源能够做到有效地利用,真正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一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随之而来问题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保问题一直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目前。从环境保护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山水已经不复存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生态发展,才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才会为子孙后代造福。

21世纪的今天,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环保问题,它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话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农业发展都取得了圆满的效果。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跟着出现了,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往日的青山绿水已经不复存在、天空没有以前蔚蓝,人们向往的那种山青水绿的生活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做好环境与生态的保护,才会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更会提高我们周围的环境生活质量。

1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的工业建设与农业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础的前提,可以说,不论是从人们的生存来看,还是从生存的未来发展来看,环境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源条件。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被纳入一项重点工作。做好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建设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环境问题才会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目前环境保护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问题

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一直以来,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突出问题。大气是人类和动物、植物摄取氧气的重要源泉。从目前大气污染的现状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冬季寒冷,主要以采暖方式过冬,因此,燃煤中的悬浮颗粒物检测值很高。再加上一些工业发展中使用的一些化石燃料,同样也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一旦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就会破坏大气层,从而导致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除此之外,大气污染的原因还有一些其他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等。

2.2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在当今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虽然在有些城市的工业建设发展中,一些废水、污水得到了很好的处理,但还是有一些生活污水问题呈大幅度上升趋势。而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远不能适应需要(处理的比例不足10%)。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

3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地位

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良好的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标准的一个衡量尺度,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作为环境保护的领导者和提倡者,政府应当重视环保、支持环保,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障。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实际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有正确的科学依据作为凭靠,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才能顺利地实施下去。所有规矩和社会化的行为都是由人类支配的,如果国家并没有满足人类这一需求,就无法确保人类会将精力投入到环保事业中。而实际上环保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人们自发的遵守与爱护,只有将全民的环保意识全部调动起来,环境保护现状才可以缓解,所以,环保事业在进行发展中步子要循序渐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3.2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直以来,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进行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一个国家的发展面貌要靠城市的环境保护事业质量好坏衡量。但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重视力度上并不乐观,正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那么,在当下,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下,从原有的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之间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如何保持两者间共同发展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此,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就成为主要发展进程方案之一。所谓的绿色发展计划就是指提高效益、节约所有资源和减少废物等主要特点作为主要持续发展方案,但并不是要为了保护好环境就放弃经济增长的计划,前提是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承载力之间相互要协调,对此,这种形式也被作为主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着。作为专业相关工作者,更要秉承这个概念,继续朝着绿色保护方向认真的进行下去。

4结语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十分严重,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就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当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未来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和谐发展,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

[2]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

作者:康雷 单位:长春市环境保护局朝阳分局

 

篇2: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关键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强国

由于海洋潜藏着大量的资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其开采也愈来愈加频繁,使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在近几年大力宣传环保的基础下,公民对于环境的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即便如此,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不仅是海洋环境的规范值得我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的规范落实更值得我们总结,把脉问诊,不断提高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水平。

一、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早在1982年,联合国审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构建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度框架,在对以前海洋相关规范进行总结的同时,更加详尽地对海洋环境保护在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同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对其作出了修改。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更好予以落实,国务院相继于198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于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初步形成了中国海洋环境的基本保护框架。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使得中国海洋环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在被批准加入公约,对1983年《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废物倾倒、海洋污染应急等。在19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与《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中,对于海上溢油应急系统的建立作出了规定,当发生了溢油等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做出相应,最大化减小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建立有相应的海洋污染民事赔偿责任,如在《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中就有所规定。总之,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国已经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多位一体的体系雏形,共同保障中国海洋环境安全。

二、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现状

(一)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海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水淤积、海岸侵蚀严重、海洋灾害频发等。中国的海洋遭到污染,近年来水质明显下降。海域内生物种类多达数万,但在大肆捕捞的情况下,也导致了物种锐减,某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在各个主要的河口淤积现象较为严重,某些沿岸城市的海岸中化学物质连年增加,出现了侵蚀问题。另外,由于对于海洋资源的不断挖掘,也导致诸如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公众保护意识不够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年增高,但仍然受到长期以来老旧农耕文化的影响,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了近年来出现了过度捕捞等不合理的开采现象,公众对于海洋环境污染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参与不够。即使在出现了海洋环境污染的现象之时,对于事后救济的相应不够,不能较快遏制污染的扩大。与此,当自己的海洋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

(三)海洋保护规范与执法力度均不足

完善统一的规范是具体政策落实的基石,在海洋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之时,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目前缺乏海洋领域的根本大法,即使有一些法律、法规,综合性也不够,对于违反海洋环境保护的处罚力度也远远不够。在一些地方,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有自己的地方立法,但是缺少实施细则。在现有的规范体系中,对于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不能够得以有效的落实,不利于应急问题的有效控制。另外,海洋环境的违法成本很低,一些污染者在权衡利益之后,甘愿承担这较小的违法成本。

(四)政府监管缺失

海洋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于海洋中的物种进行开发,可能打破其中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对海洋问题分散管理,建立了自己的管理系统。因而,这也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在信息公开的问题上反馈不及时,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做得不够,缺乏协作。在出现了海洋污染事故之后,各部门也相互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监管缺乏力度。

三、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议

(一)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上层建筑,加强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在现有法律基础之上,要迎合新的发展趋势,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解决法律的滞后性难题。在进行海洋环境法律修改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尚未纳入保护体系的内容进行设计,诸如对于海岸线的管理没有同意的保护,对于尚未纳入部门要尽快填补空白,使得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全面而完整。同时也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海洋法律法规。在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要让各种标准的完善跟进。中国应该以国际标准为蓝本,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环境标准。对于尚未制定出的标准,要注意在符合中国保护的标准前提下,有效填补法律规范空白。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出本地适用的地方性标准。在法律规范和海洋环境标准的共同完善下,能够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有力度的指导。

(二)提升公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有了完善的法律规范仍然不足,必须将法律规范转化为实践。这就要求广泛的公民拥有海洋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自己亲身参与到海洋环境的保护中来。对于现今一些人缺乏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要积极运用一些现代的宣传手段,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先进典型,让广大公民学有标兵、赶有方向,早日树立海洋环境保护的危机意识,这也是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

(三)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队伍建设

中国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不足,需要一直有协作精神、高校有力的执法来予以补足。目前的海洋环境队伍散漫,没有形成向心力,由此,可以考虑把可将他们集合到一起,接受统一调配和培训,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配备先进的执法装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另外,选拔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队伍,应该秉持较高的标准,从心理素质、团队意识、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确保优中选优,真正选拔出适应于当今海洋事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规范中,中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此外,还加入了一些全球性或者区域性的海洋环境保护组织,与其他国家广泛合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交流。还积极学习其他海洋强国的先进技术,加强对于海洋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软实力,与其他国家展开项目计划,获得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也提高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硬件设备。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要通过多措并举,共同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要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和标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民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有效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只有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各种不足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早日将中国从“海洋大国”提升为“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曲琳.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J]公民与法,第1期

[2]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VUONG DINH VUONG 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篇3: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 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 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 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无限制的开发, 发展就不能持续。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 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 而是世界性问题, 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 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 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 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 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的稳步前进, 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 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用一点儿少一点儿, 因此, 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 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 尽量做到多利用, 少排放,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 环境的主要功能。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 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 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 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 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 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 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 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 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 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 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 破坏力大,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 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 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

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 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 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 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 违背了自然规律, 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 导致草原生态退化, 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 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 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 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 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 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 高发, 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 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 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四、运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 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 还影响到后代人, 因此,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 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 是以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 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 以保证生态的完整, 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 都要做到有效利用,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 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 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 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

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 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 同时, 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 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 长远来看, 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 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 利用自然, 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 还要履行义务, 尊重自然规律, 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 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的来说, 由于破坏度大, 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 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 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少洪.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9, 6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 2004, 9

[3]田婧, 唐继平, 王峰.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J].金卡工程, 2010, 14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 2002, 21

[5]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 2003, 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7]陈学民, 伏小勇.试论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1, 2

篇4: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关键词】外贸企业 商务智能 内部环境 社会环境

1.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内部环境

1.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财税收入、稳定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近两年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行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与国家政策,迫使我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加速信息化发展,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以赢得更多客户,扩大交易数量;以全方位管理,提高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各企业对数据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更加完善的查询、归纳、总结、提炼和分析系统,许多外贸企业不惜花巨资寻找软件开发商定向开发适合自身的商务智能系统。

在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化开展的层次较低,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力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事实并非一时所能改变。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管理阶段,而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很少,信息处理能力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而且仍以提供单纯的技术产品信息为主,不擅长动态信息的跟踪和获取。

1.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不足

1.2.1数据积累不充分、不全面

任何一个外贸企业从开始经营的那一天起总是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海关进/出口提(关)单实时数据、关单统计数据、买家名录数据、买家采购信息、卖家供应信息、市场分析数据、企业资信数据等等。每个部门在企业执行着不同的功能,收集着不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源头部分,都是从MIS、CRM、ERP等基于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中抽取整合到数据仓库中的,而目前这些系统本身就缺乏标准,各种原始数据结构百花齐放、参差不齐,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不同产品,同一个产品之间的不同模块,同一个模块的不同版本的数据都是不统一的。

1.2.2业务模型构建困难

商务智能的实施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构建一个合适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需要历史数据的积累,更需要数据质量的保证。商务智能的核心功能是数据分析,然而现有信息系统整合的数据通常不完整、不一致,存在大量无用的数据,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商务智能实施过程中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加载的成本,而且还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另外,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买家需求变化趋势等情况的分析缺乏可靠的依据,较多的是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流水账通报,只是画一些简单的曲线图、柱形图、饼图,但是又不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造成经营分析报告质量不高,其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1.2.3缺少有经验的实施者

商务智能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也刚刚才形成,导致国内企业缺少有经验的商务智能实施者。在商务智能市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人才相当缺乏,而既懂贸易规则又懂商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觅,从而难以满足商务智能发展而带来的研发、咨询、实施和维护等人力需求。

2.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环境

2.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个企业必须按照全球范围内最低成本、最佳质量、最好服务的标准来经营发展,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外贸行业是我国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的一道经济窗口,它所直接面对的必然是国际大市场和国际同行的竞争。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商务智能在外贸企业也和在其他企业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商务智能软件为外贸企业提供分析决策系统,将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供产的全过程,并通过电子技术把众多的生产厂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以及中间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在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在国际市场上,SAP公司、IBM公司、Oracle公司、微软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商务智能厂商在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纷纷登陆中国,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实力推出自己的商务智能产品,希望借助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商务智能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十几年来,走过了艰难的市场培育期,目前国内高端市场仍然被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占据主动位置,而在中低端商务智能市场,国内商务智能厂商优势则更明显。

2.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问题

2.2.1商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商务智能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落后。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虽然在进步,但从商务智能的要求来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和安全保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在互联網主机数量方面,美国要远远多于我国,另外在互联网连接速度方面,美国同样远远领先我国,平均连接速度是我国的5倍,这些问题都极大制约了我国商务智能的发展。

2.2.2商务智能系统实施效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商务智能的主要用户如银行、保险、电信、航空等行业的发展过程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中国特色。由于体制的差异及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远不如西方成熟,多数国内用户希望借助商务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与希望部署的行业应用往往是没有先例可借鉴的,这就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借助西方的商业模式与应用经验开发出的产品并不能切合我国用户的需要,而国内商务智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又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很难找到专业的实施队伍为用户进行合理的部署,从而造成我国众多企业花费了巨额资金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2.2.3商务智能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商务智能应用推广中面临的重大障碍,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有数据的丢失和泄露问题、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恶意的内部用户、账户和服务的劫持问题、不能被用户感知的风险态势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信息被部门所共享不乏有这样的员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与公司外界共享,而这样做也会变相的使信息共享向信息的无政府化靠近,出现信息的控制权分散管理的问题;又或者资源未授权侵用、未授权信息流出现、系统拒绝信息流和系统否认等。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商务智能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胡翠华,陈登科.商务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

[2] 刘泽.我国企业应用商务智能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篇5: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

中投顾问 07-06 10:30

相关报告:中国电影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产业投资内参--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产业投资领域参考。

(一)电影发展促进意见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9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6%。2015年票房继续高速增长,有望获得进一步突破。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电影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密不可分。2014年年中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为中国电影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

1、政策发力,助推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迈进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开启了国家多部委联合扶持电影产业的先河。通知明确了8项政策:加强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城市影院建设资金补贴政策;加强和完善电影发行放映的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对电影产业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实行支持影院建设的差别化用地政策。政策覆盖了电影产业从制片、发行到影院投资的各个层面,指出了电影产业与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路径。电影业的腾飞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已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战略层面,将着力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由电影大国向强国跨越。政策发布一年来,中国电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在全球电影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高速增长。

2、在政策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成为新“蓝海”。2014年以来,相关政策落在实处,各地还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使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1)专项资金使用取得实效统计显示,2014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出2.9亿元,资助故事影片、儿童题材影片、农村题材影片、科教影片、纪录影片、动画影片等共计217部,使得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此外,“推动电影产业发展”被纳入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方面。该项目当年安排资金1.94亿元,支持项目25个,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5年上半年,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的县城数字影院采取“先建后补”的优惠政策,对全国24个省700多家县城数字影院资助4.44亿元;对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县”采取“先补后建”的政策,资助3.34亿元。(2)电影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加强2014年中影农村放映服务平台完成了符合国标标准的软件升级,并通过电影质检所检测,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该平台覆盖了约20个省区市、近90条院线的1万余台设备。同时,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数据回传系统,从远程放映监查升级为系统主动监控。(3)影视传媒企业构成资本市场重要板块2014年以来,海润影视、完美影视、万达院线、印纪传媒、唐德影视等企业分别采取借壳或IPO等形式完成上市;中影股份、上影股份、金逸院线也纷纷加快上市步伐;加上之前早已上市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类企业已构成资本市场的重要板块。中影国际基金、上影复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长影影视创作“摇篮基金”等一批电影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成立,使电影完片担保业务正式起步。

(二)电影产业促进法

1、立法进入冲刺阶段2016年6月,全国人大法律委调研组在沪召开电影产业促进法座谈会,就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建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酝酿,经历了30多年。2015年9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经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历经漫长征程的电影行业最高法,已进入立法的冲刺阶段,有望于2016年内颁布。这些年间,立法文本从“送审稿”“征求意见稿”变成“草案”,在原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的推进中,亦经历了多轮次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反复研究修改,目前草案共分六章58条,主要贯彻了以下思路:一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社会力量从事电影活动提供便利。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种扶持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全面发展。三是既促进产业发展,又保障文化安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促进产业发展。

2、强调产业促进自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影片年产量已从不足百部稳定到600余部,票房从每年不足1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300亿元,银幕从不足2000块发展到2.9万块。电影产业2014年总体规模达到650亿元,保持着每年超过或接近30%的增长幅度,有效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领域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之一。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正是因为对电影产业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才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进程。随着全面产业化改革,电影产业的相关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电影审查制、电影市场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外资介入等等,都缺乏法律规范,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更迫切。在研读草案过程中发现鼓励、支持、倡导、应该等字眼出现频率非常高,从中看出电影产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推进和实施,包括培养青年人才、建立电影评价体系等等。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正面临着全球化,国产电影面临着如何与好莱坞电影进行博弈的局面,如何做大做强电影市场,为国产电影寻求更多机遇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三)电影专项资金管理2015年,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经营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按其电影票房收入的5%缴纳电影专项资金。2015年缴纳的电影专项资金将达20亿元,通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并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金融等扶持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办法》旨在规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支持电影事业发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经营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按其电影票房收入的5%缴纳电影专项资金。电影专项资金按照4:6比例分别缴入中央和省级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减免或缓征电影专项资金,不得自行改变电影专项资金的征收对象、范围和标准。《办法》明确经营性电影放映单位包括对外营业出售电影票的影院、影城、影剧院、礼堂、开放俱乐部,以及环幕、穹幕、水幕、动感、立体、超大银幕等特殊形式电影院。《办法》明确,电影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资助影院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资助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奖励优秀国产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维护,经财政部或省级财政部门批准用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其他支出。近年来多项电影产业政策中都明确将有专项资金安排重点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对相关影业股发展形成中长期利好。

篇6: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粗放式的方式,使得环境问题愈加的突出,沙尘暴、雾霾等天气状况对于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也造成了影响。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家以及社会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得我国的环境现状得到了明显好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协调,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提升了综合国力,但是仍旧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在发展中对于各种能源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工业生产中造成的废弃物、有毒气体以及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于建设用地愈加的需求,使得森林数量大幅度减少,植被的覆盖率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加剧了荒漠化、盐碱化的现象,出现了水土流失的情况,这也与环境保护理念相违背。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与日增,然而由于工业生产以及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得我国的水资源逐渐呈现出短缺的趋势,甚至一部分受到污染的水源进入到饮用水当中,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也是当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背景之下,我国的社会经济仍旧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当中,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导致大量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局势,国家以及社会等都需要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环境保护质量的提升,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氛围,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经济发展条件下环境保护的策略

2.1源头治理

现阶段要想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到经济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逐渐加强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得产业由资源消耗逐渐实现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由污染密集向着清洁生产的转变,构建出生态性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方式,降低高耗能产品的能耗,或采用其他产品进行替代,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节约产业生产中的资源,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强对产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力度,使得废弃物无害化的排放,并加强循环利用,促进产业的优化发展。最为典型的循环经济案例就是“桑基鱼塘”这一发展模式在于,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实现养蚕、桑树种植以及养鱼等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操作中利用桑叶进行养蚕,蚕的粪便又能够为鱼提供相应的养料,而鱼塘中淤泥还可以为桑树提供生长的土壤环境,从而使得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既能够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又能够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2.2加强过程控制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得环境受到污染,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在确保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当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质量。例如,在制浆造纸行业,淘汰落后的漂白技术,引入无氯、低氯漂白工艺,减少AOX等污染的产生;在火电行业,采用低氮燃烧技术,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采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

2.3加强末端治理

末端治理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造成环境破坏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阶段,末端治理能够有效的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有效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具体落实的过程当中,需要将污染控制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提高经济发展中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加大对污染治理投资,提升污染物处理的效果,从而加强对环境保护。例如,在对土壤进行质量的过程当中,生物堆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生物堆技术主要是利用人工强化的方式,有效的对石油烃等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分解,使得污染物发生降解。

2.4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想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为环境保护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体制;其次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将环保体制当中所含有的.监督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充分的落实到实践当中,从而构建出高效合理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并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做好环境保护网络监管平台的构建,提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效率;再次,还需要促进环境保护队伍的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落实配置专门专业的人员,并向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加强公众参与,逐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得全社会都能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还需要对环境保护队伍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在实践工作当中的环保技能;最后,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采用法律及相应的科学等手段相结合,加强对影响环境保护质量企业的治理工作,科学控制企业的污染排放量总量,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利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的严重,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经济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快产业机构的转型,构建环境保护的制度以及队伍,积极引进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提升公众的参与度,使得环境保护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从而为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7: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发展的现状,并且论述了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其中大陆人口为12.66亿。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陆人口10年间共增加132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01年我国年人口出生率为13.38‰,死亡率为6.43‰,自然增长率为6.95‰,总和生育率水平为1,8%。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同时,我国入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例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例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可见,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相继到来,且相互叠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问题交织,实现入的全面发展、统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资源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资源问题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资源消耗的高峰期已经到来。根据中共十六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在高速运行20多年的基础上,继续高速运行10多年,年均增长速将达到7.2%。高速发展战略离不开大宗资源的支撑,中国资源需求将急速增长。目前,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源于矿产资源,30%以上的农业用水和饮用水也都是来自属于矿产资源范畴的地下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矿产资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态势,而我国目前在资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费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紧张形势。

(2)我国资源的自身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在资源总量上可称丰裕国,但在人均资源分配量上却是贫乏国,铁,锡、石油、天然气、钾、硫等大宗性矿产资源更为不足。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局面将难以为继。据测算,按照现有探明储量和消耗速度,我国目前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要的只有21种,到2020年只有6种。其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当属石油和铁矿石。一般认为,当一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20%-30%时,就面临较高的风险。据此判断,我国将在未来5-10年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以2000年我国石油实际供应量为基数测算,如果供应量减少1%,使GDP的增长率下降5.83个百分点;如果减少5%,则GDP将负增长。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瓶颈。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

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广泛分布,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356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3)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开采技术或冶炼技术等原因,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矿区,由于废气、粉尘及废渣的排放,使矿区的大气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水,破坏了矿区的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由于露天开采等粗放的开采方式,造成矿山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采空区的塌陷都极为严重。据对全国1173家大中型矿山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遭到破坏的土地分别达到了1706.7公顷和743.5公顷,治理投资的费用高达2393.3万元。采空塌陷区面积达到201.4公顷,占矿山开发破坏土地面积的39.57%。同时,矿山开发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并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有398种脊椎动物处在濒危状态,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二、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协调发展的状态。目前,这种不协调发展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还产生了新的不协调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严峻性。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

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人口、资源和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延缓了高峰期到来的时间,但同时,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1)年龄结构的问题。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到2020年我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龄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

(2)新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2004年7月15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有的省份竟达到135:100。到2020年,我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将有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明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

(3)人口将逐步进入负增长阶段。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如上海、武汉、浙江的余姚、常德、闽中等都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尤其是上海,已连续十几年出现负增长,这已经拉开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序幕。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仍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却会大幅度上升。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担负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它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成为下个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篇8: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人口因素

(一) 人口结构

从中国医药制造行业的长期发展来看, 人口老龄化是医药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2000年增长了24%, 占全国总人口的8.3%。并且在过去的8年之中,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比例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不仅有利于针对老年疾病的药物产销量的增长, 而且随着时下健康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关保健药品也顺势兴起, 市场的细分也将为医药制造企业带来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二) 人类疾病谱中非传染性疾病比重

人类疾病谱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比重增加, 这些疾病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给药, 而且治疗难度较大, 对药物的要求较高。2000到2008年, 非传染性疾病, 如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呈显著上升趋势, 从49.17%增加到的61.23%, 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二、经济因素

(一)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会影响医药制造业的上游行业, 进而通过影响成本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粮食、化工原料、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的价格波动会传导到医药业。2006年以来, 中药材原料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对中成药这个细分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 导致中成药的效益增长远落后于产值的增长。2008年11月中药材价格回落, 则减轻了中成药的成本压力。2000年至2008年, 我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近三倍 (不扣除价格因素) , 由人均361.88元增长到人均915.00元。人均卫生费用在人均GDP中占比在波动中略有下降, 从2000年的4.6%下降到4.04%。

(二) 政府支出

中央政府对医药卫生的资金投入是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新医改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水平, 也为扩大医药制造业的产值、增强行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政府在财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 持续向医药卫生事业给予资金支持, 表明了政府支持医改的坚定决心, 也为医药行业打开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 关税政策

我国的医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出口, 特别是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的国外需求很大。我国政府通过调节此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来控制医药产品的出口, 进而控制其海外需求。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转变出口颓势, 降低出口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 降低出口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提升我国出口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曾多次提高部分医药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退税涉及医药商品共8个章别, 而化学原料药是调整范围较大的子行业。7-ACA、盐霉素、大观霉素、泰勒霉素以及其他抗菌素受益最大, 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5%, 而竞争激烈的青霉素等工业却不在调整之列。出口退税率的提高, 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药品出口量下滑的趋势, 但总的来说, 只要国外需求一日不振, 形势就一日不会明朗。

(四) 融资渠道

医药企业的建立、日常运作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而现阶段, 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为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由于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 通常不是银行理想的贷款对象。因而制药企业的融资能力明显不强, 难以及时筹措到足够的资金, 很多企业只能走低技术的道路, 依靠大量生产仿制药维持生存。另一方面, 大量民间资本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实现资金的增值, 为解决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困难提供了渠道。然而, 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完善的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 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使得风投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显示, 我国的医药保健行业在2004年到2006年期间所得到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和项目数占总量的比例是递减的, 投资项目金额分别为8.3%、4.3%和2.7%, 而投资项目数为7.2%、6.1%和5.0%, 排名相当靠后。

三、法律政策

(一) 医保制度改革

近年来, 我国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根据2009年发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 在2009-2011年的三年内,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其中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二) 行业准入标准

GMP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 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要求药品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和监测系统方面达到硬性标准, 确保药品食品符合相关法规要求。我国从1998年开始强制实行GMP认证制度, 一大批达不到要求的中小型药厂退出了制药行业。然而, 由于我国GMP制度只重视制药过程中硬件的达标, 忽视了操作人员素质、操作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软件方面考核, 导致在药品安全监管上问题上出现了漏洞。

(三) 专利保护政策

我国现行的专利保护政策实施对药品为期20年的保护。但事实上, 我国制药企业已经习惯生产仿制药品, 据统计, 新中国成立至2006年, 中国生产的3000多种西药中有99%都是仿制的。对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造成了我国一些先进制药技术外流, 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短期冲击

对于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环境分析, 除了关注长期环境, 还应注意短期冲击对产业的影响。回顾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短期的社会卫生问题如流行病爆发有可能提高行业内企业的利润, 提升业绩。业绩的提升, 直接反应在股票价格上。例如, 从2009年4月甲流在墨西哥爆发以后, 一批具有甲流概念的股票急速拉升。特别是在2009年的的9月和11月初, 国家两次下达甲流疫苗收储通知以后, 疫苗龙头华兰生物的股价节节攀升, 远超大盘。短期的刺激对于医药制造业的影响十分显著, 随着世界卫生防范意识加强, 未来针对流行病防御将会进行更大的投入。

金融危机重创我国出口企业, 医药产品的出口大头——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也未能幸免, 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下半年, 我国医药品累计出口量为27.35万吨, 同比减少了约10%,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8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40.14亿美元, 同比增长1.0%,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3.2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医药产品的出口情况将会有所好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制药业作为传统行业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人口因素将是促动医药制造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体制改革和日益成熟的法律法制环境将进一步整治和规范制药行业的秩序,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而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复苏也将带动制药行业继续增长。随着医药产业基金等新兴融资形式的发展成熟, 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将有条件突破资金瓶颈, 特别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生物制药业等高科技企业将得以生存和发展, 成为医药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3]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 《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科技社团工作总结下一篇:采血室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