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2024-04-24

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通用8篇)

篇1: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已有 303 次阅读 2011-5-7 18:14 |个人分类:农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论文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趋势,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资源和战略性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X 10 rn3,占全球总量的 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位居第 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 121位,是全世界 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 X 10 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 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长期以来,农业和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 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 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 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 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机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此外,国外还 出现 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 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

根据《中国水利年鉴 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 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 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

315.447 X 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 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 30%。

3.2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 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 门做补偿,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 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

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 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 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

[1]柏晶伟 .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经济时报,2/)06—07—26(3).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 .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3]许 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4]杨 静,王玉萍,王群,等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 301—3 303.

[5]缴锡云 .依靠新的理论技术推动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

[6]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 2005[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陈芝键 .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5):404—405.

[8]孔 达,潘晓,梁吉顺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 区节水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

[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35(4):110—113.

篇2: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用水管理体制、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探讨农业节水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实现农业节水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节水;保障体系;规划;水价;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71-03 影响农业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科学统筹规划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农业节水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以往对农业节水发展战略和客观规律研究不够,在指导和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中存在主观性和盲目性。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投入高、效益低。有些地方对水资源状况不清,对上下游的关系研究不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及高耗水作物,过量引用地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一些农业节水发展规划没能很好地与当地的水资源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1.2 灌区管理体制不适应

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事业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权不清。主管部门与灌区及用水者职责模糊,致使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不能保值增值。2)经营不能自主,经费不能自给。灌区管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主权,行政干预较多。目前灌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水费,但水价普遍低于成本,多数灌区入不敷出,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3)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不配套,主管部门没有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进行考核。许多灌区为增加水费收入而鼓励农民多用水。4)灌区管理机构臃肿,增加灌区负担。5)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起来。

1.3 水价政策不到位

目前,农业水价政策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一是水价过低。现行的供水成本计算只包括供水工程的基本折旧费和运行管理费,没有考虑利润、水资源费等,定价明显偏低。即便如此,大部分灌区实行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仅为成本的1/3~1/2。在这种情况下,每667 m2多灌水100 m3增加的费用仅为3~5元,而相应的节水投资大大超过多交的水费。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收费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喝“大锅水”的问题普遍存在。灌区渠系控制及量水设施不配套,不能实行按方、按面积征收水费,导致水费征收办法不仅不能限制农民多用水,反而使农民产生少灌水吃亏的想法。

1.4 技术体系不健全

科研单位研究开发方向分散、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以及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整体来看,农业节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原有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已不适应农业节水技术普及和推广的要求。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装备及产品质量比较差,农业节水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需要进一步提高。

促进农业节水发展的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的开发与利用。根据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2.2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在区域上,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北方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在地区和种植结构上,以大田作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推广适用型节水技术为主。

2.3 增加投资渠道,完善投资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农业节水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贫困地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应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资金来源有: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小农水事业费、一定比例的中央和地方收缴的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水费收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灌溉水源补偿资金等。

农业节水工程可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方式,调动乡村和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投劳折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民投劳不落实出现“半拉子工程”。

2.4 明晰产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明晰产权,实行灌区企业化管理。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产权。拥有产权的政府部门可将灌区改造成国家控股公司,聘请企业法人用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管理大中型灌区。赋予灌区人事管理权,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精简不必要的非专业人员。灌区要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安排剩余人员。

改革和完善灌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对灌区实行以节水为主的多指标考核,如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节水指标、工程维修管理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主要依据。探索灌区投资及经济管理的新方法(如收支两条线等),解决灌区靠多卖水增加收入的问题。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或成立灌溉公司。由县水利(务)局统一管理全县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发放地下水开采许可证,总体控制机井布局和开采量。乡镇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服务。建立行之有效的村级管理组织,根据投资、村组织经济状况采取集体统管、联户使用,以井划片、联户承包,个人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也可成立县、乡、村灌溉服务公司(非盈利性质),在县统一管理下,对村和农户实行有偿服务和协商定价,由政府规定最高限价。

改革水价制度,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成本,扣除管理单位因机构臃肿导致的增加成本。逐步实施成本加微利的定价原则,积极推行用水户水价听证会制度,增加农业用水定价的透明度,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水价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科学核定农业用水定额,在定额范围内实行基本水价,超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既可限制超额用水,又不加重大多数农户负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从而增强农业对水价改革的承受能力。

建立并完善农业用水计量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加快实行按方计量、按户收费,尽快扭转喝“大锅水”的局面。水库、灌区等农业供水单位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减员增效,降低供水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2.5 增加科技投入,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的科技投入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对农业节水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科研单位、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尽快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实施国家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工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在资金和政策上择优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积极稳妥地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动农民、企业参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体系。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节水灌溉工程,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优先选用国家法定质检机构检测合格的产品。建立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材料设备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查,提高行业和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

加快农业节水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农业节水法》,将推广农业节水的原则和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实施农业节水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大中型灌区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明晰水费制定的原则与征收方法。尽快制定《农业节水工作条例》和《农业节水管理办法》,使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更加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和农业节水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及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篇3: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但是,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 但是, 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 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 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 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 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

2 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 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 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 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 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 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 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 其它技术相对薄弱, 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2.2.1 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2.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 提高灌溉效率。

2.2.3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 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 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2.2.4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 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 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 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2.3.1 因地制宜, 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

在节水灌溉模式中, 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 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3.2 灌溉渠系管道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 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2.3.3 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

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 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 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 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2.3.4 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 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 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3.1.1 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 未形成水市场, 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 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 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 农用水价偏低, 未形成水市场, 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优惠措施不到位, 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3.1.2 多头管理导致“水乱”, 影响节水灌溉推广。

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 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 政事和政企不分, 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 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1.3 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 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

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 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 认为“有河就有水, 挖井就有水, 水是用不完的”, 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 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 节水意识淡薄, 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 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 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3.1.4 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 投入很大。

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 以喷滴灌为例, 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000元/hm2, 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 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 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由于集中种植, 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 不适合散户发展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3.1.5 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

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 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 甚至由于各种原因, 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 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 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

总之, 资金、政策、管理、观念、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2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 循序渐进

3.2.1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节水意识。

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 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 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 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 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3.2.2 政策配套改革, 加强引导。

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 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 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 逐步实现以水养水, 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 通过管理降低成本, 理顺体制, 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参与节水, 加强引导力度。

3.2.3 快建立水市场, 形成补偿机制。

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 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 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内, 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 形成“谁收益, 谁补偿”的用水氛围, 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 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3.2.4 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 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 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 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 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 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3.2.5 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

灌溉条件差的地区, 粮食产量低, 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 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 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农民致富, 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3.2.6 统筹安排, 因地制宜, 切勿盲目。

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 要打破常规, 采取非常措施, 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 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 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 统筹安排, 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经济条件不同, 作物类型有别, 气候差异较大。因此, 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总而言之, 节水灌溉工程推广, 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 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 节约用水,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指日可待。

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 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篇4: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现状;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开发利用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缺水的13个国家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及城市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将会更加明显,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及城市化进程的整体发展。当前,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由于当地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十分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用水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而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经常出现没有生产生活用水的情况发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中的重要问题。此外,由于我国不正确的农业灌溉方式以及水利设备的渗漏等情况给我国的地下水造成的次生盐碱化更是增加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难度。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

我国幅员辽阔,降水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多,而北方较少,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少,但占据全国水资源的80%,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大,但水资源匮乏,只有全国的90%,缺水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对于河流湖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大量河流、湖泊的水资源遭到污水的污染不能够进行生活、生产用水的采集,造成了我国大面积的水质性缺水。

2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意义

2.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几年,尽管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但是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农业大省内,农业用水量仍然占据着60%的巨大比重。在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的问题下,农业灌溉的发展前景必须在保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向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要求。

2.2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的灌溉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灌溉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现代农业对于灌溉劳动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的自动操作,而且现在农业更加注重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外观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对于农业灌溉提出了更加细腻化的要求。采用各种先进的灌溉技术进行农业灌溉,抛弃传统的不科学的灌溉方式,提高农业灌溉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灌溉效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类型的选择,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保证农业生产的较高效率,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农业用水量。

3 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为切实建立起高效节水型的现代农业,我国的水利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各地水利部门要科学高效对当地的地下水、地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等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建立起统一的地下水管理体系,确保各个行业用水的合理配置,促进各个行业的节水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管理体系内部的水资源不合理分配问题,切实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保障在我国的有限水资源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2 推广田间节水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已经相对完善,各种各样的节水措施层出不穷,如喷灌、沟灌和膜下灌溉等技术。在田间进行灌溉时,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灌溉技术进行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保障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建设调水工程

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弥补我国水资源南北的巨大差异,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水工程的建设不但实现了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对于改善当地环境,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进行污水处理,实现生活、工业污水的二次利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工业建设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城市的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实现对于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既是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問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生活、工业污水的处理,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也可以缓解我国水质性缺水的窘迫现状。

3.5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基础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建立健全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还要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让每一位居民都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态,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的高效发展,不仅需要国家部门的宏观调控,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本文就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农业发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艳杰.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22.

[2]季琨,胡瑞法,张林秀,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刘廷娥.泽州县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9):63-64.

[4]徐锋.西安市灞桥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篇5: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摘 要】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农村经济的保护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农业保险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为何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农村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得让人如意呢?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在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字】农业保险 法律依据 保险意识 制度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产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所占比例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的农业保险就是指保险人对于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损害农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业务。它主要的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保险、蔬菜保险等等。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之初的快速发展,也有商业化运作的萎靡滑坡。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是充满艰辛和荆棘。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82—1992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保险业务的全面恢复,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点办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的范围内实行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各公司对农业保险成本和赢利考虑较少,所以,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费用收入就从23万上升到8.17亿元,年均递增超过120%。

2、农业保险的萎靡时期(1993—2003年)。

1992年以后。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的削减,尤其是在1994年随着市场化体制转轨的进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与商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各大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取消了农业保险,使得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特别是2003年,中国人保在香港上市之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业保险,这就使农业保险的发展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

3、升温阶段中也困难重重(2004年至今)

由于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一段时间,根据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措施的指导,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取名为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是我国探索农业保险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端。虽说是新的开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升温阶段的它也是困难重重。

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多向的。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需要一种更好的途径来解决受灾农户因灾返贫的现象,而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从保险公司来说,当前中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城市市场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发展新的市场就成为广大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随着国家对“三农”产业的投入,农村市场就成为广大的保险公司的开发对象。从农民方面来说,农业保险一项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三赢”的保险项目,为何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呢?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国的《保险法》实质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大多数是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同时在农业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农业保险中的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除少了一部法律的规范之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够的,比如说,政府补贴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保险除了免除了营业税之外,其他方面与商业保险一样,国家还没有一套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保险费用过高、农民收入过低,保险意识不强。

虽然经过了几次改革,农业保险的费用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同时政府的费用补贴也进入了这个系统。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些费用都是偏高的。这个问题就要从农民的收入问题来谈了。农民一年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和家里家禽的养殖,而我们知道,农民每家每户的种植业的面积是根据家里的人数来获得的,面积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只是能够基本解决全家一年的温饱问题而已,那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保险呢?同时,农民的保险意识也是很薄弱的,农民安于现状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子根深蒂固了。他们会认为,收成不好就抱怨一下老天爷,接下来就没有任何举动,守着这些仅有的粮食过完这一年。

3、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的障碍:①保险责任的确定和保险费的确定都比较困难。②定损理赔难度很大。由于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的价格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赔款应该要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市价来计算,而此时农作物或畜牧产品往往还没有成熟或者是在成长中,很难估算出市价是多少,于是就很难界定定损赔偿的问题。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预期利益,而这些农业保险的标的物的生长和饲养大多是取决于保险人的管理和精心照顾与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难分辨是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三、针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加强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就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3、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同时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的问题的关注,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用的界定,定损赔偿的界定,都可以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不仅可以让保险公司有了执行的依据,同时也让广大投保人有了正当获得利益的依据。

篇6: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号:

班级:

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06.01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

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

际贸易中分享利益,同时,国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的门槛也明显

放低,进口的数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会使已经显露买方市场特征的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这种农产品贸易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其深度和广度都是

前所未有的。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对策调整

正文: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

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

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

力。

2.农产品价格高。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特别

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大豆、食糖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都不同程度地

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出进口产品到岸价20%以上,有的甚至

高出60%以上,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不适应国际化大生

产的要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虽然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受到经

营规模小的严重制约,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与国外

大农场开展平等竞争的能力。

4.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许多农产品不符合出口的质量标准,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

劣势。由于粮食等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包

装过程中遭受的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农产品的安

全性低,造成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5.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以速冻、保鲜类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缺少知名品

牌,企业实力弱。

6.农村工业化滞后,农民面临严重的外部就业压力。据有关专

家测算,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之后,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影响

一部分农民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相应地提供就业机

会较少,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7.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和工业相似的不均衡性。

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农

业发展水平还较低。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的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虽然通过投资可以

进行改造,但是,投入成本很高,效益不一定理想。同样,各地的劳

动力、资金、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特点

相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经济资源利用上各

显其能、各展所长,资源、设备、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应符合保持与改善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以较少的外部投入,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靠市场机制来驱动。加入WTO后的竞

争必然会在引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导致农业生产模式逐步改

变,使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之路。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

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2.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

势。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资源条件、资本投入、技术服务、气候条件等

不同,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

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动物性食品成品、半

成品的供给。在增加营养价值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并创造新的消

费需求。

4.利用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

农产品的出口和经济效益。如猪肉等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盆

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果汁、果酱和罐头等加工型食品,在我国都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规模过小而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论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申涤尘,2003

论文《我国中西部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篇7: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 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对稳定推广机构和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 者:曾福生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 ISTIC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URAL ECONOMY)年,卷(期):2000“”(4)分类号:F3关键词:

篇8: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宁波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立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以及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作为用水大户, 通常情况下, 主要是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普遍比较低。

1.1 农业用水量变化情况

在农业用水方面, 对于宁波来说, 主要包括农作物、林业和水产养殖业, 以及畜牧用水等, 其中, 用水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农作物灌溉。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灌溉用水量产生影响和制约, 因此每年的灌溉补给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农田灌溉用水量方面, 1980年全市约为12.02亿m3, 占全市年用水量的86%;到了20世纪90年代, 随着调整种植业结构, 以及推广使用节水农业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 在社会总用水量中, 农田灌溉用水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到2013年农田灌溉用水量为5.73亿m3, 占用水总量的32.4%。

1.2 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现状

截止2013年, 在总供水能力方面, 宁波市水源工程由解放初期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1亿立方米,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83.38千公顷, 有效实灌面积达到180.5千公顷, 其中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09.54千公顷, 占55.2%。随着全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需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各县区 (市) 在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 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设施投入运行, 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管道灌溉、渠道防渗、滴灌等节水增效工程技术。到2013年底, 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达82.13千公顷, 其中喷微灌面积4.61千公顷。

1.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模式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主要模式有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和非工程性节水灌溉技术, 其中非工程型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水稻薄膜灌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节水型畜牧业发展模式, 本文对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技术[1]进行重点介绍。

在目前农田灌溉中, 渠道防渗是主要的输水方式, 采用混凝土U型渠道、预制空心板梯等防渗技术, 由于糙率小, 流速快,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该灌溉技术利用小于0.2MPa的水压力, 将水通过管道直接送到田间进行灌溉,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在运输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通常情况下, 水的利用率超过90%。在河网提水灌区和自流条件好的灌区, 低压管道输水应用范围比较广, 但是, 在成本投入、灌区要求方面, 这种灌溉及时要求比较高。

喷微灌是现代高效节水的有效灌水技术, 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 通过管道系统和安装在管道上的喷头、滴头、微喷头、滴灌带等特制灌水器, 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直接输送到土层和作物根部的灌水方式, 具省水、节能、精量、适应性强等优点。2010年-2014年期间, 全市微喷设施累计收益面积307526亩, 投入总资产共计5.98亿元。

2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农业节水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 农业节水政策机制建立, 给全市农民带来很多政策, 同时对农业节水也取得了很好成效, 但也存在些小问题, 节水补偿政策只能让很少一部分农民收益, 大部门农民要建设节水设备, 要花费很多成本, 跟农业收益慢有很大矛盾;也有县区对于节水补偿没有及时落实, 长期耽误农民投入农业再生产, 不利于农民以水资源配置来调整种植结构, 激励农民发展节水。 (2) 节水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节水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多, 建设标准不统一, 节水工程实施后难以衡量节水工程的实际效果。 (3) 水资源管理手段不先进和灌溉技术选择不到位。目前, 许多灌区农业用水计量措施设施不到位, 由人工完成水资源的使用、管理、计量、监督, 缺乏高科技支撑。同时对于灌溉技术选择不明确, 整体上停留在前面所述模式, 未对实际的灌区情况、农作物类型、水源方式、投入资本及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评价上进行精准选择模式, 导致存在用水浪费现象, 投入太大, 收益太慢等问题, 影响农业节水实施和贯彻落实。

2.2 主要原因分析

针对宁波市农业节水灌溉存在问题, 主要从以下二方面进行分析:

2.2.1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变迁是资源禀赋稀缺程度决定的不同供给弹性资源的相对价格的诱导反应, 也是对现代农业要素相对价格下降的反应。同样, 水资源的稀缺会诱导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 资本的投入、相对价格便宜的节水设施产品诱致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遵循着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施莫克勒-格里克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对诱致性技术选择做出很好地解释,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技术是由节约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和具有更大市场需求诱致而产生了技术创新和选择[2]。

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市场需求的诱致性技术选择, 在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需求的市场诱导下, 科研部门、企业等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通过科研、试验和推广取得了相对价格适合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产品。节水灌溉设施产品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快速的大面积推广。农户遵循成本和收益的原则, 用资本代替传统的灌溉技术, 选择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但是,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初期也遇到很大阻力。只有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采用, 企业生产的节水产品才能达到最优惠的价格, 并且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交易费用及节水设施及产品的应用成本才能降低到最低。

2.2.2 农业节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导性选择分析

农业技术的选择行为一般遵循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3]。宁波体制虽使得农业所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但是, 宁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仍然受到要素资源稀缺性诱导, 以水资源和农业产品为主的稀缺要素资源诱导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变迁。农业基地遍布宁波边远区的各地, 许多农业合作社建立在偏僻山区, 地处风头无水, 自然环境相对恶劣, 水资源非常稀缺, 要素资源的稀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农业发展。宁波农业生产 (特别是果业) 一直面临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有效地解决了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宁波对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的选择最主要是解决山丘水资源稀缺, 可以说水资源日益稀缺加速诱导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近些年气候极端变化, 在发展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抗争过程中, 节水水源, 兴修水利, 发展节水灌溉, 则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解决水利灌溉的建设中, 宁波为适应不同时期对稀缺水资源的需求, 在经济可接受的程度下发展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其目标都是为节约日益稀缺的水资源, 节水灌溉技术朝着更加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变迁。宁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以水资源和劳动力稀缺为主要稀缺要素资源及其它要素稀缺共同作用诱导反应的结果, 要素的稀缺和要素价格变化致使宁波市及农业基层生产部门和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诱致性技术选择。

3 政策与建议

3.1 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 发挥稀缺对行为诱导

3.1.1 合理配置农业用水, 监督农户节约用水

宁波市政府、水利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用水管理, 合理配置农业水资源, 通过水资源的配额限制诱导灌区地方政府推行节水灌溉, 采取节水行为, 引导和推动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一个区域或灌区的农业水资源配置合理, 水资源稀缺性能诱导政府、农业基层组织、农户等采用更加节水的灌溉技术以节约稀缺的水资源。

3.1.2 建立水权交易机制, 开展农业高效节水

建立节约水量交易机制, 构建交易平台, 利用水交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户, 对节余水进行交易, 保障农民在水权转让中的合法权益, 从而推动农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政府引导和监督灌区水权交易, 构建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监控的水权交易体系, 促进灌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2 优化相关制度和环境, 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

3.2.1 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制度环境,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农业节水相关的法律、法规, 采取强制性制度限制和规范农业用水。宁波依据国家农业节水有关法律、法规, 部署各县区农业节水措施, 依法治理和整顿浪费水资源行为, 加大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依据我国和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构建宁波市县乡多级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 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良好服务。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 加大对乡村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服务力度。鼓励节水灌溉技术设备供给企业建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加强与农户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作物耕作后“产学研结合”服务, 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校从事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引导和扶持各类与节水灌溉技术相关合作组织建立技术服务机构, 加强和提升合作组织的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波年鉴统计数据和调研方式, 对宁波市现有农业节水灌溉情况、存在的问题, 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和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理论, 分析了宁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 并提出了宁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对策和建议, 有利于推进宁波高效节水之路。

关键词:高效节水,诱致性技术选择,要素资源的稀缺性,灌溉技术

参考文献

[1]蔡伯元, 奕永庆, 等.推广先进灌溉技术, 加快节水农业发展[J].宁波农业科技, 2012 (2) :21-23.

[2]苏荟.资源禀赋对农业技术诱致性选择研究——以兵团棉花滴灌技术为例[J].科研管理, 2013 (2) :146-151.

上一篇:以讹传讹的意思是什么_以讹传讹的解释_造句示例下一篇:百善孝为先家风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