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赋能教育前景广阔。围绕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AR)的技术特点,探索基于AR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史论教学实践中。通过构建体验式教学场景,设计探索式教学策略,建立基于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在职MBA研究生移动学习课程设计方法探索

摘 要 有效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能够提高移动学习效率,使学习者真正受益于移动学习带来的便利性。首先介绍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及典型学习模式,然后根据在职MBA研究生的特点,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探索适合的内容设计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MBA;移动学习;课程设计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接受。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围墙,给了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其固有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为在职MBA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颖而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资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如何设计移动学习课程,并以有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2 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

移动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者能够利用闲散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课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完整的课程设计一般包含课程内容设计、媒体呈现方式选择、典型移动学习模式选择等3个方面。

2.1 内容设计

移动学习是一种短小的、注意力集中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存在下面一些特点。

1)知识点短小、简洁。采取移动学习的学习者通常利用闲散零碎时间完成学习[1],因此,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短小,便于学习者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也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微型学习单元,适合学习者学习。

2)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相关性。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主题,学习者能够随进随出地学习。完成某一知识点(知识单元)学习之后,学习者能够为后期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知识结构,不因为零散知识点的学习方式而影响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3)课程内容及形式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移动学习受很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处于一种非连续性的状态,容易分散。移动学习需要在内容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与实际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2 媒体选择

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极大地影响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2]。当前主要的移动学习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有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声音、视频、动画等。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媒体呈现方式。

1)文本。文本的设计一般用于基本概念类的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简洁,概括性强,内容量不宜太大。

2)图片。图片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适用于事实性学习内容的呈现。比起文字,图片更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图片的尺寸、分辨率等格式,与文本结合能够更好地呈现学习资料。

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拥有较大信息量,图文结合,便于学习者系统学习。

4)音频。有些内容适宜用声音形式呈现,如语言类教学。音频格式需要注意,建议设计成MP3格式。

5)视频。相对于音频设计,视频设计更加清晰、生动,适用于真实场景重现等教学内容。制作时需要注意格式,并且尽量将视频播放时间压缩,有利于视频的下载和保存。

媒体是教学手段,用于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在设计移动学习课程时,要根据移动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呈现方式。

2.3 移动学习典型学习模式

1)基于短信的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接受短信、彩信进行学习。该模式的学习内容多以文本、图片或文本+图片的形式呈现。

2)基于WAP浏览及下载的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下载学习资源。该学习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太多的要求,一般的文本、图片、PPT、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格式均可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3)基于点播的移动学习模式。点播模式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内容点播,内容呈现形式一般包含动画、视频、音频,这种学习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 在职MBA研究生移动学习课程设计

3.1 在职MBA研究生移动学习特点分析

在职攻读MBA学员一般为全职工作者,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脱产学习者比较,他们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办法拿出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到指定地点进行学习。

在职攻读MBA学员通常是工商企业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关键管理岗位上工作,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通常拥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着3G网络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无线上网越来越普及,他们普遍养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习惯。

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移动宽带网环境下,借助智能移动终端,获取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3]。移动学习对在职攻读MBA学员具有良好的适切性,可以解决在职MBA学员学习与工作不能兼顾的矛盾。

3.2 在职MBA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是MBA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技术,以及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提高企业绩效。该课程系统地论述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技术、应用及其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它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入手,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应用,然后系統地论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维护和评价。下面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描述该课程相应教学内容对应的最佳移动学习形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第8~11章都不适合于进行移动学习,因为教师需要在演示各类信息系统的前提下进行讲解,而每个系统的演示时间很长且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而其他章节可以进行移动学习,但是由于内容所属类别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如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可以围绕知识点组织PPT文件和音频文件,让学习者阅读PPT并听音频讲解即可较好地掌握知识点;而第15章系统分析则需要采用教学视频,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解一些系统分析工具,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案例系统分析,因此只有采用视频类知识呈现方式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4 结论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经由无线网络,开展以内容短小精悍为特征的非正式的学习,特别适合需要兼顾生活、工作的在职研究生。设计合理有效的移动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在工作、休闲、聚会、娱乐之余,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具有实用目的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充分感受移动学习带来的学习便利,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4]。

本文只研究了在职研究生课程设计方式及典型应用模式,对于移动学习在职研究生其他方面的应用尚欠思考。移动学习在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开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会针对以上不足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dner M, Bruck P A. 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2]Teemu Leinonen. Microcontent for microlearning[DB/OL].http://flosse.dicole.org/?item=microcontent-for-microlearning&catid=7&catid=7.

[3]顧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4]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7-70.

作者:钟元生 徐军

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2:

AR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史论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赋能教育前景广阔。围绕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的技术特点,探索基于AR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史论教学实践中。通过构建体验式教学场景,设计探索式教学策略,建立基于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研究证明,有效地使用AR技术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与知识提升方面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产品设计史论;教学实践

在“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下,通过探索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和提高课程效果与课程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者认为,AR技术使教学信息搜索更加便捷,人机交互更加自然,与移动学习相辅相成,集文本、图文、视频等多种界面交互优势,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1],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在产品设计专业教学领域中,AR技术在研究和实践中多集中于产品造型与产品可视化。本文意图将AR技术应用到产品设计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中,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将教学对象直观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增强真实感与体验感,以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产品设计史是产品设计初学者必学的专业课程和理论基础[3],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变化与发展的背景,掌握产品设计的内在动机以及社会环境,从而为客观的产品评价奠定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模式比较单一的理论课程与多样的实践课程的课堂反馈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积极性有差异。对设计史论课程的不重视或者以传统的历史理论学习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实践后期,甚至步入工作时才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设计史论的重要性。周春花认为设计史课程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协助学生进行设计理论的历史框架构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其设计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学生自我设计思想的形成[4]。庞莉从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对设计理论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设计理论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对于每一位设计从业者来说,他们的设计活动不仅仅只是为了创造出商业价值,同时也参与了当代社会文明的构建,作为将来步入设计行业的设计学习者要担负着关乎生活、艺术、环境、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责任[5]。

设计史论课程针对的是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设计学科,还没有对设计学科建立整体认识,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的设计实践也无法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这些均导致了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传统的设计史教学方式基本以时间为线索来讲解各种流派的发展,导致课程学习仅仅停留在对设计现象和设计作品的表面分析。处于被动接受理论教学的学生们,很难对这些文字表述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设计史论教学实践中,多数研究者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角度入手,提出交互式教学、反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理念。

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将先進的教学理念与技术进行融合,改善传统的产品设计史论教学是本文探索的重点。基于增强现实的教学实践已经在很多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被广泛运用,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利用AR技术讲解史论知识,反馈其效果显著。

二、基于AR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

AR技术是利用现实世界与计算机生成数据的交叠,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对象与物理世界的实时视图混合。与VR(虚拟现实)所不同的地方在于,VR技术借助设备使观察者完全沉浸在人工模拟非真实世界之中,而AR技术允许使用者依然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并可通过额外的信息与虚拟对象对其进行丰富,更加适合教学实践。Azuma认为AR同时满足虚拟现实融合、实时交互以及在3D空间中精准注册的特性系统[6]。基于此三个特点总结出AR技术教学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于虚实结合视图的可视化呈现

美国心理学家Spiro提出了认知灵活理论,其认为教学活动应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将教学目标中需要讲解的概念具体到实例之中,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讲解。AR技术强调虚实结合,强化真实而非完全以虚拟空间模拟环境。AR技术的虚拟成像技术可以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室或者实验室,甚至任何地方观察教学的对象,通过真实地呈现,方便学生观察物质规律,优化教学效果。AR技术构建具有“真实感”的教学环境,可让学习者在设计好的教学环境中感知与真实物理世界相似或者相同的认知体验。AR技术可辅助构建的情境式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有独特优势。

(二)基于有形表面的实时交互

AR技术的互动性为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VR眼镜或者移动手机等平台,AR提供了可供使用者自然地与现实交互的用户界面,使用者通过行为或者动作触发增强现实视图,可在有形表面或者空间中操作指令。情境认知理论中对于知识的阐述,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包含在活动、背景以及文化产品之中,且在活动、背景以及文化之中被不断地运用与发展。通过介入AR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实时操作交互以及多感官的输入信息等多种认知交互方式,以一种更为主动与全身心投入的方式来处理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基于用户内容创作的协作能力培养

教学媒介的多元化发展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形象化,对AR技术来说,其通过物理在场教育的补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或搭建自己感兴趣的模型和物质,以及与他人互动场景,在各种感官实时交互的前提下,学生自主获得真实的认知体验。AR技术为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提供了一个允许用户之间进行协作和探索的平台。研究证明,其在促进教育范式的多样化中,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积累过渡到包含感知理解、探索、体验、自我学习和培训等的认知范畴之中[7]。

三、AR技术在产品设计理论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搭建体验式教学场景

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通过三维建模等方式将一些经典建筑实例导入AR平台中,利用AR空间投影的方式将这些经典的建筑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观察建筑内部的三维结构。这种“真实感”的体验让学生更易融入学习的氛围,亦加深对学习对象的记忆,更好地获取知识[8]。设计不是无本之源。产品设计史论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些优秀的产品设计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一个好产品的诞生,必定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时代背景。产品设计风格与产品的使用空间或者社会风潮是密切相关的。利用AR技术构建具有“真实感”的场景回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通过这种场景再现弥补传统产品史论教学环境的不足,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这种体验式教学实践方式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对产品的思考不再局限于某种风格的讨论之中,而是将其置于某一社会历史情境之中去理解设计背后的动机,只有让学生在体验中真实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与现实的关联,才能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并可能将这种思考的过程迁移到将来的设计实践和研究之中。

(二)设计探索式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不同教学手段。如学生可通过一款名为JigSpace的学习工具(如图1),在空间中探索物体的虚拟3D模型,并将交互式3D模型投射在AR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拆解与分析以了解物体的内部构造,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同时,在一些工程操作中,AR技术的导入可解决一些书面信息和说明对工程操作带来的困难,亦可提高相关领域培训或学习效率[9]。在产品设计史论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和思考题,运用探索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理解一些概念与原理,也包含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实验、思考和讨论等方式去自主探究议题。例如,在对一些优秀产品设计的形态设计进行分析讲解之时,学习者不仅要了解产品的设计动机与外形之间的关系,对于内部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等方面也要深入了解,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增强现实空间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可以在互动和刺激的环境中理解和应用概念,感知已有模型和人工制品或创建自己的模型。同时利用AR技术多用户协作空间可以添加社交、竞争或合作组件。此外,AR显示的视图在现实和已创建的世界之间几乎没有察觉的界线这一特点,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完全沉浸的真实感。这种基于AR技术的探索式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对设计产品内部结构的知识构建。

(三)建立基于互动的教学质量评价

不同于传统的平面化教学,AR技术不仅可以搭建体验式教学场景和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被动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如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的学生通过HoloLens在数字尸体上解剖虚拟组织辅助教学实践(如图2)。究其实质,AR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由外部刺激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种角色的转换达到了创新性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同时教师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也从直接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主要表现为协助学习者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习者思考与交流、帮助学习者进行反思与总结。在此教学实践中,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来评估教学质量。建立基于互动的教学质量评价,需要结合教学场景搭建体验感,教学策略的设计,教与学在实践中的互动程度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都密切相关。

四、结语

研究表明,AR技术所表现出的特性在设计史论教学活动中具有很大的教学优势。通过搭建体验式教学场景,运用设计探索式教学策略以及建立可产生良好互动的教学质量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现有的技术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每种选择都有不同的学习潜力和特定的教学设计标准,但这些依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它可以更加直白与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但更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并不是技术能给予的。以此为基本原则再去思考教学改革,才能让未来的理论教学改革发展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Yu C C, Chen L H, Hsu S C. An Edutainment System on the Converged Mobile Phone to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Using Chinese Chess as an Example[J]. IEEE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Magazine, 2010(3):1-9.

[2]段延,倪晨,吴天刚,等.虚实融合的物理实验自主学习环境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 (3): 37-41.

[3]张白露.“工业设计史”课程意义、现状与教学方法[J].艺术研究,2019(3):124-126.

[4]周春花.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本土化与文化转译”教学策略探究[J]. 装饰,2010(4):75-77.

[5]庞莉.设计理论课程的体系分析及改革研究[J].美术大观,2018(11):124-125.

[6]Azuma R T.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 (4): 355-385.

[7]Stefan L.Immersive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raditional desig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1):1056-1060.

[8]Neumann U, Majoros A.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systems issues for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in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C]//Proceedings. IEEE 1998 Virtual Reality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at. No. 98CB36180). IEEE,1998: 4-11.

[9]Scaravetti D,Doroszewski D.Augmented Reality experi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for complex system appropriation in mechanical design[J]. Procedia CIRP,2019(84):197-202.

作者簡介:吴彦,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教育(课程设计、学习成效)。

李柯晔,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作者: 吴彦 李柯晔

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摘 要】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码分多址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最受瞩目。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现有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虽然有《移动通信》课程,但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本文从目前普通高校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出发,探讨如何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关键词】CDMA MIMO 第四代移动通信

一 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移动通信的功能、传输速率和通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新型的通信技术作保证,于是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亦有称后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在发展之中。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OFDM和MIMO为关键技术。

受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现有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虽然有《移动通信》课程,但是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以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移动通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技术,路径衰落和损耗,均衡、分集合并和交织技术,蜂窝网的基本概念,无线通信多址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其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只有两个课时,且是简单介绍新型调制解调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多层网络结构技术等,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目前学校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出发,探讨如何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二 MIMO技术原理

如何提供高数据速率、高服务质量的传输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挑战。频谱资源的匮乏和传播环境引起的衰落和干扰需要我们采取响应的措施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传输的可靠性。MIMO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需要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

MIMO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空分复用;空间分集;波束成型和预编码。MIMO信道模型,见右图。

但MIMO的实施需要一定条件,即不同天线间信道衰落需要相互独立。为了达到这一条件,相邻天线之间间隔需要足够大。一般来说,基站端天线之间距离要大于10倍信号波长,移动终端天线之间需大于0.5倍信号波长。第四代移动通信信号频率大概位于1.2~1.8GHz之间,波长大约为0.17~0.25米之间。那么要在小小的手机上设置多根距离0.1米以上的天线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便有了协作MIMO技术。协作MIMO技术指的是多个只有一根天线的移动终端之间的协作通信,达到多发多收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产生一个虚拟MIMO系统来获得发分集增益。

三 结合教学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拥有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的整套运营设备,包括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处理设备、语音和数据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光传输设备和WCDMA终端设备。并且拥有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的师资力量,在开设了双语教学的《移动通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平台上开设了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我们可以对WCDMA手机终端做软硬件的升级,设置一中间客户机,该中间客户机可以被设置在一个通过互联网协议网络与发起客户机通信连接的服务器中。可以确定一个与指定用户相关的移动设备。在中间客户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会话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实现。通过使用中间客户机作为通信中介,可以在发起客户机与移动设备之间传送至少一个协作消息。这样可达到一发多收或多发一收的效果。

下一步再升级基站天线,架设两根基站天线,并做级联升级。分别采用STBC和BLAST两种空时分组方案,比较系统的性能指数。在软硬件的升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既可以让教师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协作MIMO技术,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在课时方面,可以在目前《移动通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到4学时,实验增加到2学时,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增加协作MIMO技术的实验8学时。

四 结论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培训的课程,探讨了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MIMO

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把最前沿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heodore S. Rappaport.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 and Practice[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勇朝、廖桂生、王峰.直扩分层空时结构在下行衰落相关MIMO中的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357~361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李骥

上一篇: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发展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