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培养民族学生多元视听能力的重要内容。设计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需求。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多模态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 篇1:

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摘 要: 信息网络的发展及信息交流的多模态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模态教学应运而生。但是多模态教学的应用仍存在各种弊端。为了解决多模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多模态教学理论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设计了新型的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为期九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九周课程结束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设计的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验证、分析和改进,以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多模态教学 实证研究

一、多模态教学国内外综述

多模态教学是在多模态理论指导下,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意义构建的多模态系统协同成为最有效的意义表达和交流方式,并指导学生借助多模态手段构建意义。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模态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在多模态交互中内化知识,实现教学目标。西方,最早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教学的是New London Group (1996)。他们认为英语识读能力应该反映多模态和多文化的特征。2000年,Stein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Multimodal Pedagogies),他强调课程、教学和评估都应以多模态为中心开展。2002年,Royce在英语教学课堂实践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及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Bonsignori V (2018)探索了电视剧、电影等多模态载体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多模态教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Shui, CQ (2017)探究了在MOOC背景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Wang X (2017)则探究了多模态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国内,顾曰国(2007)、胡壮麟(2007)等是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与外语教学关系的学者。张德禄和丁肇芬(2013)运用多模态体裁理論开展外语教学程序研究,使教学程序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框架的基础上实现模式化。芮燕萍,冀慧君(2017)将多模态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在为期16周的实践中证明多模态教学实践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宋英(2017)、方敏(2018)在多模态教学背景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综上分析,国内外关于多模态教学的研究还是相当活跃的。主要表现是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即图像、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促进多模态读写能力的提高。

二、现行多模态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模态教学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官能,变革了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模态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往往会忽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所谓的多模态教学并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现象,只不过这种灌输方式从黑板变成了计算机。加之一些教师会将课堂PPT传至班群,导致部分学生不记笔记,游离课堂。一些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多模态教学带来的多种感官享受而不是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从教学过程来看,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不会提前预习,对课程内容比较陌生,因此当老师讲课速度过快或涉及内容比较复杂时,常常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从教学评价上看,教师和同学之间交流不足。教师不能及时受到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也无法及时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现行多模态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处,课题组成员在为期九周的实践过程中设计了一种新型多模态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引入翻转课堂,构建了旨在彰显翻转课堂和多模态教学特点和功能的新的教学模式,即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型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的特点,课题组在多模态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的翻转互动方法。以建构主义(Papert ,1993)为指导,课题组认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互补等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新型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模型建立在前期教学理论和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在九周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最后在定性(学生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型多模态翻转课堂模型的效果加以验证。

(一)课前多模态资源的翻转互动

教师课前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模态资源,例如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这种多模态的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仅仅提供多模态资源而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么再吸引人的多模态资源也不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中的课前多元互动引入多模态资源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创建微信交流平台。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在微信平台发言,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将作为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之一。传统课堂中“满堂灌”、交作业的教学方式仅仅建构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单向联系。基于翻转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课题组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观点,也可以看到并评价他人的观点,在学习、吸收、反驳中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可以加入微信平台的探讨,提出观点,也欢迎不同的观点。教师会充当调节者的角色,促进课前讨论的顺畅进行。除了讨论内容的多元化以外,同学发言形式可以多样,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音乐、视频、文字等)表达观点。

(二)多模态课堂的翻转互动

学生课前的互动学习只能完成对新知识的简单认知,对于更复杂的深层问题,则需要多模态互动。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的重点是生生互动、课堂报告、小组互动和小组协商。课前的微信平台分享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师会在上课前5分钟到10分钟解释一些共性的困惑和普遍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补充知识加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中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学生间的观点碰撞互动,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是课堂的核心。小组自由讨论,师生课堂对话,生生自由对话是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一个论点,任何学生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发言。观点一致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共同查找资料;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可以自由举手反驳。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化思考,加深理解。

(三)课外多模态评价的翻转互动

多模态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对图像、文字、色彩、视频、声音等因素进行多方位交际和学习,并以此作为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方法”(王慧君,2015)。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评价是以多模态理论为主导,构建起一个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为辅的评价体系。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评价不单单是老师对同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对自己、其他学生、老师提出评价。将翻转课堂引入多模态教学评价中就是突出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环节,尽量使评价体系翻转化。学生可以在自我反思、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中不断成长。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调整上课模式,使课堂呈现良性发展,师生之间也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实现

根据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构建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项目组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年级有145人,分三个学习班选修本门课程。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第一课“人性的本质”为例,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的实现过程大致如下:

(一)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和翻转互动。具体来说,第一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人性本质的辩证认识。上课前,教师在微信平台上发布了一些关于人性的多模态资料(自制视频、电影《战马》和《狗镇》、教材P121-P134,PPT等),同时提出问题:“基于课前学习,你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还是人生来本无善恶?”同学在上课前,必须就该问题在微信平台提出见解。学生在微信平台的参与度将作为平时成绩指标之一。

(二)实施阶段

在多模态翻转课堂实施阶段,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先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梳理各学派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并对学生在微信平台的发言做出点评。在接下来的80分钟里,学生根据对人性的看法站队,组成三组队伍。这三组队伍相互辩论,穿插教师点评,在辩论和点评中促进同学对人性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包括个人汇报、小组讨论、参与活跃度、卷面成绩、同学互评、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十分重要。例如,“人性”这个专题结束后,我们收集了同學对此阶段的课前资源质量、微信平台效果、上课模式等方面的反馈。通过这种翻转评价,教师不仅能更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吸收学生的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五、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实施效果

九周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定性研究(访谈调查)+定量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实施效果进行验证。课题组设计了问卷,问卷设计角度如下:

1.同学对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受程度

2.同学在多模态翻转课堂中的参与程度

3.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4.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5.多模态翻转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作用

评价等级为5级,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41份,回收率达97.24%。

基于上述问卷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述问卷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对多模态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教学满意度、课堂参与度都较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得到显著提高。

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在六个班随机抽取20名同学访谈。20名同学中,17名同学表示希望能将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运用于其他课程设计中,2名同学表示该模式效果一般,仅有1名同学表示反对。

从问卷和访谈反馈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于翻转课堂的多模态教学成果显著。

六、结语

传统的多模态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在传统的多模态教学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将多模态教学和翻转课堂的模式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原有多模态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中国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Bonsignori V.. Using films and TV series for ESP teaching: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J]. System, 2018.

[2]Papert S.. The Children’ 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Royce. 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 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6.

[4]Shui C. Q..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 in the MOOC Context:A Case Study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M].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5]Stein, P.. 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 TESOL Quarterly,2000,34(2):333-336.

[6]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 London:Routledge,1996.

[7]Wang X..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Multimodal Teach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ports, A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17.

[8]方敏.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评《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125.

[9]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10]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11]芮燕萍,冀慧君.多模态听说教学对口语焦虑与课堂沉默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7(06):50-55

[12]宋英.大学生英语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74-81.

[13]王慧君,王海丽.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70-76.

[14]张德禄,丁肇芬.外语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J].外语界,2013(3):39-46+56.

该文章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10295014Y;项目名称:高校翻转课堂学生间角色分化问题分析和平衡对策研究。

作者:项梦琦 段晓楠

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 篇2:

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摘要: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培养民族学生多元视听能力的重要内容。设计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需求。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多模态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资源的选择需遵循得体原则和经济原则,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民族学生多模态话语意识的增强,以及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民族学生;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日趋凸显,各高校将语言表达类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因生源差异、师资队伍和课程教学模式、受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目前,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主要聚焦在英语教学,涉及其他课程较少,本文预从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设计内容和实施时的注意问题三方面,对北方民族大学预科学院开设的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多模态教学模式

1.多模态话语。“多模态”指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调动不同的符号资源以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传统上被认为是非语言或副语言的音乐、图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在交流中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意义的建构[1]。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我们处在一个多模态的社会环境中,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更多依赖多种符号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话语的多模态性已成为人们建构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一首诗配一幅画、一篇朗读配一段音乐、一句话配一个表情包等。话语接受者往往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理解表达者传递的意义,以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因此,多模态话语研究对人们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多模态教学模式是培养民族学生多元视听说能力的重要内容。多模态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模态参与教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多模态的重新设计;在意义构建中, 各种模态相互补充、彼此强化,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伦敦小组(1996)首次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多模态意义是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3]。此后,有关多模态和语言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多模态教学比较注重互动式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而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对教学环节进行预测、设计。设计是模态与模态组合的运用,是在某个交际环境中实现话语的手段[4],教学效果因教学方式的差异而明显不同,如教学中运用多模态符号或资源后,会增强教学过程的欣赏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并有益于其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目标,增加或调整模态符号,体现意义。

二、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从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时代需求来看,语言表达能力是社会用人单位考查他们综合素养的必备条件,口才能力越高的学生往往能够较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民族大学生需具备多元化的语言能力,不仅要熟练使用普通话,兼通民族语言、外语,还要掌握言语交际技巧,最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民族地区服务。另外,提升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民族高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模态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并构建多模态话语意义的能力[5]。

2.完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需要。目前该类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受基础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依然延续传统单一的“讲授型”模式,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虽采用讲授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但教学效果一般。该课程作为预科基础课程之一,开设时间较短(3年)、学时量少(32课时)、师资队伍紧缺(1人),目前还缺乏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程主要以合班形式进行授课,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口试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考核,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以说,本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深入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设计适合预科民族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健全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改变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和完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需求。因双语、双言环境的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普通话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多使用当地方言或本民族语进行口语交际,其普通话或汉语水平相对低于长期使用普通话或汉语的学生。如藏语、维语的语音、语法等语言要素与汉语有差异,部分民族学生在说普通话时会出现声调发音不标准,语法上语序颠倒等不规范现象。另外,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和语言知识储备方面比较欠缺,存在语言训练不足,或即使有增强语言表达的意识,却还未掌握提高的技巧等问题。学生视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止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对图像、声音、空间、色彩等多模态的理解和运用。从交际心理角度来说,部分民族学生也期望通过语言实践来建立语言自信,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能力。

4.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话语交际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表义的特点更加突出。而这种话语表义方式的转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较为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多模態进行信息互动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等都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胡壮麟(2009)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6]。可见,设计适合于民族学生的多模态教学模式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多模态设计。教学内容是制约模态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的知识领域和培养的基本技能等。从知识领域来讲,普通话与口才能力教学不仅涉及普通话中语音、语法、语义内容,还涉及口才能力训练中的语言交际技巧、礼仪、逻辑思维等知识。而针对不同的领域,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模态,如训练口才能力,除选择文字模态外,还需要图片、声音、手势语、站姿、面部表情等模态的选择,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演示或指导。从技能训练上讲,需要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步骤对学生的多模态交际能力进行设计,如简单的自我介绍,复杂的演讲、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成为话语的“主体”,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2.教学媒体的多模态设计。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往往通过教科书、板书、投影仪、录音机、录像、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以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声音、图标、视频、动画、色彩等多模态符号体现。教师在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讲授相关语言知识和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模态教学媒体从视听觉将教学内容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可以说,它是多模态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媒介。另外,多模态教学媒体的选择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的宏观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发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用理论指导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表达。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目标选择教学涉及的教学模态符号。如:在讲授普通话发音这部分内容时,除了选择传统的模态符号(语言、姿态、表情、黑板等),还要注重动画、音频、图标等模态的选择,通过PPT上的普通话发音图、动态口型和标准发音等将语言知识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以视觉、听觉形式体现。

3.教学方法的多模态设计。多模态教学模式是通过多模态教学媒体将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模式的选择也不同,如本校民族预科的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讲授法、分层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相结合。又因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均衡性,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因双语班、普通班学生语言水平现状的差异而有所侧重。如双语班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规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提高其语篇朗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基本的口语交际技巧。因该班级学生人数较少(30人左右),可侧重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教师在课堂除讲授语言知识外,还应使用更丰富具有表现力的多模态媒体,重点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促进其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自信和锻炼,调动其语言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该班学生入学前多使用民族语言,在语言意义接收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速应放慢、发音要清晰准确,为学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4.教学活动的多模态设计。传统语言教学活动中,课堂话语一般由教师控制,学生的话语地位明显处于劣势,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以教师的传统教学活动为基础,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展现的平台。普通话与口才能力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语言实践,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需要创设不同情境的教学活动,如普通话发音练习、朗诵、自我介绍、演讲、辩论,现场模拟情景(购物、面试等)中的角色扮演,或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设计不同的话题让他们进行现场描述、复述等。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是主要模态,还需并用其他多模态符号或资源,如得体的运用动作、表情、手势语等,有效运用PPT上的视频、动画、图画等。多模态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改变传统 “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其课堂话语权,以训练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教学效果评价的多模态设计。教学效果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估,从“教”的角度来看,是指教师对作业、考试形式的多模态设计,如利用课堂和微信、QQ等网络平台,对学生录制的视频、PPT展示、随机抽签式的临场表达、主题式演说、情景模拟、小品、学期论文等形式的学习效果和语言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也需要从多模态视角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态度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教师是否利用了非语言、网络资源、多模态化的课件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是否利用了色彩、音乐、视频等多模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清晰而有趣地呈现教学思路,是否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等。

四、实施多模态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模态资源的选择需遵循得体原则和经济原则。一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的多样化而选择合适的模态,使文字、图像、声音相互补充,使抽象、相对静态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如根据民族预科生的语言能力不均衡现状,针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性而选择的模态也不同。与普通班相比,双语班的教学内容相对浅显、教学模态选择也具有多样性。二是每种模态都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教师在多模态教学中要考虑多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其有序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共同表示话语意义。三是从语言经济性来讲,需注意模态的使用要简单清晰,数量适度,不易过多,充分表达教师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由原来知识的“讲授者”变为知识的讲解者、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等。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把握教材和运用教法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另外,教师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视觉符号等其他模态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多模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不断验证、反思和优化,进而完善课程建设。

3.学生多模态话语意识的增强和其多模态交际能力的提高。从教学中观察到,大部分民族学生对多模态话语交际的认识尚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教师讲解、讲座等途径,引导学生意识到多模态读写能力对自身素养提高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之处,并鼓励其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二是营造多模态教学环境和氛围,如尽量以小班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理解和组织多模态话语,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普通话训练和口才能力训练;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不断理解模态意义,掌握多模态交际技巧,并增强语言自信。

总之,基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民族高校语言表达类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及时转变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加强与各种教学模态之间的融合,使普通话与口才能力的课程内容生动、灵活、有趣地展现给学生,并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和从事社会交际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曾庆敏.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6):72—76.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3]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3):54—58.

[4]張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6.

[5]代树兰.关注多模态话语教学提高学生交际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11(3):48—53.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作者:郭玉梅 刘晨红

高校多模态外语教学论文 篇3:

多模态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效性的探讨

【摘 要】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模态化的大背景下,多模态教学成为当前语言教学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高职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多模态概念及多模态教学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多模态环境下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性,分析了学生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下交际意愿的提升,为提高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环境;英语教学;培养思路;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语口语多模态教学对交际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编号:2015SCG130)的研究成果。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多模态话语理论在外语课堂的应用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多模态话语研究最早源于1977年R.Barthes的《图像的修辞》,其中研究分析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之间的作用,之后不少专家学者从视觉图像、颜色语法及不同模态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联系和作用等角度切入,对多模态话语的现象进行分析,然而如何在教学中将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结合起来,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外语多模态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课堂话语的多模态性对学生交际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使用,课堂多模态话语的可能性逐步实现,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课堂效率方面都体现一定的优势。

一、实验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研究,对高职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分别实施了多模态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多模态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成效,并分析多模态教学对提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交际意愿、学习兴趣的具体功效。

2. 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

3. 研究过程

研究者把高职院校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平均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为确保研究对象的可比性,研究者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法对这两组学生的全国高考英语成绩和大一第二学期大学英语期末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组学生的英语综合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

实验组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运用文字、声音、画面、色彩、图表、肢体动作等多模态符号构建立体化教学课堂,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音器官等多感官。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文字教学及较为简单的PPT为主。两个组的教学都按照语言输入、输出、评估三个步骤进行。

实验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班实施多模态教学的成效进行调查,主要从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分析多模态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性。

二、结果与分析

1. 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调查问卷从听、说、读、写各个角度验证了多模态教学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问卷就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多模态教学是否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听力能力”“提高口语能力”“提高读写能力”。问卷通过五度标记法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完全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调查结果显示,78.2%的学生表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60.9%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90.2%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71.6%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多模态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听力能力、口语能力以及读写能力均有显著的效果。尤其针对口语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多模态教学,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感官、不同的角度对话题进行描述,不但可以通过模仿发音来增加口语表达的信心,同时也有更多的表达内容,使学生更愿意进行口语表达。这说明多模态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确实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2. 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培养交际能力

提升英语交际能力,能够把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运到到实际的交际场合中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应聘面试时的一项重要考量标准。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片面注重教授词汇、语法,忽略了对学生的各种非语言知识,包括跨文化意识、语境知识等的培养。此外,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大多限制于语法的教授和句子完整性的训练。其实,通过多模态的方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成效。因此,本文在开展多模态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对外语教学秉持以下原则:

(1)语法原则。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但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知识的积累。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和语境合二为一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种可能性。

(3)文化原则。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不同语言语法、语境及语用功能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

多模态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多模态符号向学生介绍各种非语言知识、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使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由此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交际意愿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为了论证多模态教学对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性,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多模态教学是否有助于“激发交际意愿”、是否有助于“克服交际恐惧”、是否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的自我感知”、是否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问卷以五度标记法衡量。

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习惯记忆、掌握语言知识,将英语学习仍然视为应试学习,缺乏运用英语交际的意愿。在教师组织的课堂英语交际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所以,产生“交际能力提高的自我感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积极性并不明显。通过实验发现,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活跃,更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调查结果显示,80.2%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激发自己的“交际意愿”,56.7%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克服自己的“交际恐惧”,64.1%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交际能力提高的自我感知”,67.3%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多模态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利用多模态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交际意识,克服学生的交际恐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我感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就是说,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但提升了交际意愿,同时具备了交际的资源、内容,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话题思路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是灵活运用短剧表演、情境对话、小组讨论和主题辩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把所要教授的教学知识点融入声音、肢体动作等多模态符号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问卷中围绕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共设置了五个问题,分别是多模态教学是否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以及是否“享受过程”。调查结果显示,60.3%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减轻压力”,69.4%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增强信心”,79.2%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激发兴趣”,73.9%的学生认为多模态教学有助于“提高积极性”,85.6%的学生表示享受多模态教学的过程。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3:

这说明多模态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产生了良性的反拨效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信心。同时,在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此外,在多模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轻松的、愉悦的,学生非常享受这种学习过程。

三、结论

如今,多模态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多数高校都在实践、研究中。大量研究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多模态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证明了多模态教学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话题思路,真正把英语用于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这对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实施多模态教学是英语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努力提升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能力、提升学校多媒体设备、加强教师多模态教学的意识、增加多模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多模态课堂的丰富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交际意愿,真正达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梅.多模态与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2,(1) : 66-69.

[2] 杨渝,丁年青.多元识读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启示[J].上海中医大学学报,2011,(4):20-22.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

[4]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与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5] 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13-19.

[6] 张征.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习者学习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外语,2010,(3):54-58.

[7] 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2001.

(编辑:郝 婵)

作者:张琼 吴安萍

上一篇:数字校园制度建设论文下一篇:文书档案案卷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