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素质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内审工作越来越重要,但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内审机构必须增强领导的内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机构设置以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内审工作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计人员素质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人员素质管理论文 篇1:

浅析高校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

[摘要] 建设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作为工程管理经济监督审计的一种创新,是审计管理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费用控制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引起高校同仁和社会经济管理人士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积极着手开展全程跟踪审计的实践探索。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和制约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因素的成因,初步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工程项目 跟踪审计

近年来,随着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成倍地增长,各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新校区建设成为学校发展重点工程。基本建设投资势必成为高校近年来资金预算的重点项目,也是资金预算限额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投资控制成为加强经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降低费用开支的重点。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部门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功能,围绕功能实现的技术参数及相应的主要设备。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投资控制则往往被弱化,这是学校建设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学校的审计部门,如何弥补学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有效配合项目建设,实施费用控制,实现学校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 跟踪审计优点

全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确认和监督活动。审计监督、咨询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如对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材料价格确认等影响造价主要因素,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有效预防经济风险,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1.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1)介入时间早,审计活动贯穿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是全过程的造价控制;(2)以书面资料为基础,注重现场审查;(3)注重服务,在服务中寓监督;(4)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5)促进管理制度创新。

2.增强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加强了部门之间质量监控和造价控制合作、协调

当前项目管理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程度不同的设计不到位,施工变更多,隐蔽项目监理不力,以及甲方现场管理缺失时有发生的现象。通过跟踪审计,可及时、及早发现问题,促进各方加强管理 ,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3.加强了廉政建设

由于跟踪审计是从源头上控制和监督的机制,通过制度和程序,预防工程中违规行为,为保护干部少犯错误提供组织保证。

4.有效控制投资规模,预防资金风险

高校新区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多,项目类别多。控制投资规模、预防投资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稍不谨慎,就使学校资金控制管理处于被动,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社会声誉。实行跟踪审计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加强监督和管理,为学校的建设资金和项目质量严格把关,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规模,预防了资金风险。

5.全程跟踪审计的显著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节约投资,获得经济效益;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效益;扩大声誉,赢得社会效益。

二、跟踪审计主要环节和重点

实施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实际上是在履行项目的经济监督管理职责。项目管理经济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工程招标及施工合同审核、施工过程设计变更审核、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认质认价,以及项目正负零以下隐蔽工程现场核查等各阶段。对项目设计、项目招标、合同、工程概预算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免陷入合同纠正,引发经济损失。

1.项目设计、概预算、前期费用等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

实施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监督管理是项目跟踪全程审计监督的重点,是控制项目建造成本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一是项目业务部门管理缺乏造价控制意识;二是监督部门缺少项目技术管理专业知识;三是单位管理机制和模式不能适应实践要求,管理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制,缺少职能部门之间履行职责的统一性和有效协调。

根据建设创新型项目管理机制的要求,努力实现项目“降低工程造价、合理造价”的目标,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有关精神,结合项目设计和工程前期管理特点,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确定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行使职权,项目前期阶段控制和管理主要内容是项目立项、设计环节,在此阶段的造价控制实行造价限额控制。跟踪审计依据上述业务流程规范和概预算限额控制原则,实施以下环节审核,配合前期阶段目标控制。

(1)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标准选用、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项目标准、建设规模的确定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估算,批复的估算作为项目建设费用的控制总目标。

(2)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批复的项目估算进行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工程概算必须控制在该地区项目类别投资估算范围内,正、负幅度不能超过10%,同时批复概算作为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

(3)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对初步设计方案加以具体和深化,最终确定工程规模、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不能超过批复概算。

估算、概算、预算三者的关系是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要保证三者的关系,从工程造价控制角度来说,首先初步设计的可行性报告编制要达到要求的深度;二是采用标准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及工程的可行性和投资的准确性。工程估算的确定要通过咨询机构评审确定、学校论证审批。该阶段的限额控制主要是应控制第一部分费用(建安工程费)、第二部分费用(设备、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和第三部分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土地补偿、安置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比例。一般项目预算主要由第一、二部分费用组成,第三部分费用预算额度相对较少。

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这三部分费用的构成,三部分费用不能串用,均应控制在批复估算范围内(正负不超10%估算)。

施工图预算将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最高限额,应按分项工程进行额度指标分解,在分项工程范围内进行优化,通过采取各专业的限额手段,达到不突破概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项目工程量清单、预算造价审核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清单招标是市场经济深化的结果。学校提交项目招标的清单量准确与否,非常重要,清单子目有无漏项或子目计量误差较大等缺陷,是项目工程量清单复审的重点,也是合理确定项目招标造价控制的基础。清单量和预算控制造价直接关系到招标成功与否,是选择施工企业重要因素。项目招标清单量中存在的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是造成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直接原因,若发生施工索赔,即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学校管理不良影响。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预防企业索赔,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3.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

(1)合同审核。合同审核,要从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合同的约定是否明确,主要条款、价款是否符合招标约定以及违约的具体责任等方面重点内容进行审核。付款约定、条件及结算审计是审核合同的要点。

(2)材料、设备价格确认。材料、设备采购成本,往往占工程项目总造价很大比例。材料、设备品质和厂商的选择,往往对价格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控制工程项目总造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市场供应丰富的有利条件,从货源多、品牌多、规格多、档次多、供货形式多及价格差异大中,择优选择。因此材料、设备的价格、质量和品牌等咨询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

(3)工程进度款审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是保证项目进度,双方履约的职责。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额度和支付时间是监督合同履约、诚信守约,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审计部门既要促使学校按期足额支付工程款,确保施工单位及时足额获得合理的工程建设资金,又要防止超付工程款发生,维护学校利益。审计人员采取包括组织的、技术的、合同条款方面的种种措施,予以层层把关,切实预防工程款不超付。

(4)隐蔽工程验收。及时做好隐蔽工程的跟踪记录,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前提。对隐蔽工程的记录,审计人员应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包括到现场进行材料取样,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等。

(5)工程变更、签证确认。基建工程的变更、签证必然涉及到工程价款的变动。就目前国内激烈的建筑市场而言,施工单位为了获取丰厚利润,已将目光转向工程的变更、签证方面。有的甚至采取策略,低价入围,然后靠施工中的各种变更、签证来确保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的变更、签证,对于防止变相突破投资规模,控制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

(6)索赔的审核。学校提交招标的项目清单量,若存在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将导致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申请。根据清单招标管理规则,施工企业承担材料、设备价格风险;建设单位要承担工程量风险,由此施工方往往抓住建设单位的某些失误,提出索赔金额要价很高的申请。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控制企业索赔,严格审核索赔费用,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人员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取证,据实审核,从而避免或减少学校的风险和损失。

三、当前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程跟踪审计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跟踪审计模式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审的风险与压力巨增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学校审计部门面临着咨询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协调环节多,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等多重压力,审计承担的风险与责任极大地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审计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

2.审计制度滞后审计实践

跟踪审计在高校不同程度试行,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但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还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没有上升到教育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行业规范和学校制度。跟踪审计急待政策明确,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提供制度保障。

3.建设项目管理各方的职责和权限还未科学界定

跟踪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又因跟踪审计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各方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会造成各管理方不到位或越位情况。因此要明确界定管理各方职责,保证各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各司其职,才能使跟踪审计有序进行。

4.建设项目管理各方意见的协调与统一有待加强

跟踪审计是一项多部门参与、多单位协作的一项工作,各种因素引发的业务配合不协调、不主动,甚至还有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跟踪审计的效果。个别单位无限扩大审计部门权限,出现审计部门越俎代庖,业务部门推委,造成工作被动局面。

5.审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高校跟踪审计环境不容乐观。由于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跟踪审计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证,如果有关部门不理解、不配合,跟踪审计将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此,优化审计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6.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历史原因造成现有审计人员,不论力量还是业务能力均无法满足跟踪审计要求。短期内聘请技术专长人员,也因制度限制无法解决。跟踪审计极具政策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的方法、手段及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深化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跟踪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现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跟踪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跟踪审计,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因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点,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为跟踪审计人员与其他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使之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2.注重提升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跟踪审计后,审计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的范围,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在审计手段方面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审计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同时要大力提升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搞好在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急需人才,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兼结合,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工作需要。

3.创新审计制度,优化审计环境

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需要的制度体系,为实施项目跟踪审计提供制度保证。包括审计经费预算,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培训,审计机构选择以及审计职责履行的强制性制度等。这些制度就构成了审计业务开展的内外部环境。跟踪审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内部审计环境来说,是全体审计人员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从外部环境来说,一是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二是需要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针对技术复杂项目,需要临时聘用或咨询该领域技术权威协助工作,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支持。作为内审部门,它不具备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它只能通过自身更多的努力,加强审计宣传,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来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经济监督业务的权威。另外从学校领导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为学校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从政策上给予鼓励,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使审计部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对跟踪审计合理取费的探讨

跟踪审计是一项创新工作,审计取费没有现成的规定。跟踪审计的合理取费是跟踪审计得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公正合理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劳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搞好跟踪审计的内动力。跟踪审计类型不同,劳动和技术含量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跟踪审计的收费标准就不同。一般松散型跟踪审计取费不支付基本费用, 按审减额的一定比例收费;紧密型跟踪审计应支付基本费用,作为跟踪期间办公费用,同时按审减额的一定收取审计费用。

跟踪审计取得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还相互转换。跟踪过程中的劳动投入,即可获得显性效益——审减金额,也能产生隐性效益——改进管理减少预算、预防风险损失。随着跟踪审计的过程控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结算审计的审减额将大大减少,如果仍按现行的按审减额取费,显然就不能真实体现跟踪审计的实际价值。研究合理计取跟踪审计费用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把过程实际跟踪效果(如材料价格、隐蔽工程、工程变更、索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核减额作为计提基数)计取跟踪审计费用。这样能客观解决跟踪审计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和预期回报,基本达到客观、公平、合理。

5.明确自己责任、协调各方关系

审计部门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两项,一是评估建议权,即对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审核确认权,即对相关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和确认。应当强调的是,无论是学校审计人员还是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都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工作到位不越位。合理界定审计职能,把握好审计的定位和尺度,这是做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前提,也是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措施。特别是学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托中介组织履行职责应当在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进行,它对工程造价的确认应事先得到学校内审部门的认可,这样既有利于保障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又能防止社会审计组织出现不谨慎不恰当的行为。

6.切实把握跟踪审计“服务、监督、预防”三位一体的审计理念

服务、监督、预防是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内部经济监督与服务辨证关系,是科学定位审计职责,积极探索审计方式方法新途径,有效开展审计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跟踪审计所具有的及时性、预防性和建设性特点,正是体现审计经济监督的新理念。跟踪审计是将结算审计最终造价结果涉及到的内容,通过跟踪审计进行事前造价咨询和过程造价控制,寓监督于跟踪服务之中,加强了建设项目造价过程管理,防范了经济风险。实现了从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咨询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实现了传统审计职能向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变,是质的飞跃。跟踪审计围绕建设项目造价进行跟踪、咨询和控制,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各种环节,审计目标是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学校预防风险,增加价值。

综上,建设工程全程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制度创新,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跟踪审计加强实践和研究,使它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载《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3]潘国忠胥亮:对学校基建实施全程监督.《中国内部审计》,2001年第12期

[4]中国教育审计2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田靖鹏

审计人员素质管理论文 篇2:

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内审工作越来越重要,但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高校内审机构必须增强领导的内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机构设置以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内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对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组织的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风险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替代的职能和作用。高校的内部审计是学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约机制以及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也是确保高校依法治校、强化管理、自我约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可谓一种组织内控的管理活动。但是,随着国内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办学经费的逐年增加,国内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与此进行同步改革,大多沿用传统的审计方式,内部审计的发展严重滞后。

1 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职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也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1 学校领导内审的意识薄弱

高校内审部门在学校领导层的管理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领导意志的影响,限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开展。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内审意识薄弱,即使设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却没有真正意识到是自身监督管理的需要。还有部分高校停留在传统的事后监督上,不能客观上给予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管权限。这些意识上的欠缺,从主观上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发展。

1.2 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不够

国内的内审实务起步较晚,内审的法律法规与相应准则的建设还不完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制度的颁布,虽然在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以及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达到很好实施效果。除此之外,审计标准的随意性也给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增加了难度。不同的项目往往有不同的标准,甚至同一项目,也会有大相径庭的标准,往往使最后的审计结论也不同。这种随意性,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形成。

1.3 内审机构设置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完善与否,也将直接制约着审计工作的开展。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内部的审计机构,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审计机构目前仍然不是很完善。国内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以下三种主要类型:①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或附属财务部门;②与监察、纪委部门合署办公;③设置独立完备的审计机构。就高校审计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跟国家相关规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内审机构在高校权威普遍不大,地位也普遍偏低,加之内审只有建议权,若领导不够重视,审计工作也只能流于形式。同时,如果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是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或学校法人,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内审工作的独立,将会困难重重。

1.4 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将审计监督工作深入到学校的各个经济活动中,并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加强经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多由财务会计人员组成,缺乏法律、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的现象,很难满足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发展形势。另外,个别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谋取私利,与被审单位进行勾结,隐瞒事实真相,影响了内审的形象,阻碍了内审工作的发展。

2 高校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要做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增强领导内审意识是关键,完善制度是根本,队伍建设是基础。

2.1 增强领导的内审意识

要想加强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首先必须得到高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的领导增强了内审意识,才会从内部职能部门协调、内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给内审工作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内审工作的有利开展。相关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支持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内审工作最后的作用。作为独特的内审机构要想真正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必须借助自己的显著成绩以及独特的优势来赢取领导的重视,使之内审机构更加健全和独立。

2.2 完善高校内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是规范内部审计活动的依据,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保障。通过完善高校的各项内审制度,促进内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审机构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相关规范制定学校内部健全、完善的实施细则,规范学校的审计标准,使内部审计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用统一规范的制度来保障高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切实规范审计行为和审计程序,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2.3 建立健全高校内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单位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一环,是其它部门所不能取代的。它既是学校的职能部门,肩负着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职责,又是服务部门,为学校防范经济风险服务,为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服务。高校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内审机构的重要性,根据国家规定与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配齐审计人员,独立开展内审工作。

2.4 强化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是否能够有效实施,管理风险能否有效规避,这与审计人员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现阶段,对于加强高校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内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更新教育、加强培训交流、增强知识范围和专业水平;二是根据学校需要,从社会上吸取一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高校内审机构中;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审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文明审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定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建立多元化、高水平、综合素质强的高校内审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工作的要求。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是学校建立健全监管制约机制以及内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强化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推动高校各项事业都能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希海.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2007(6).

[2]赖腾云.内部审计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为”與“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3]张海兰,常利.论高校内部审计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4]王芬.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问题[J].财务与金融,2010(4).

[5]张楠.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9).

作者:刘亚杰

审计人员素质管理论文 篇3: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摘要】供电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能力,利用内部审计完善各项管理条例,加大监督力度,然而内部审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查清来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说明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来源,就其如何有效进行管理控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供电企业 内部审计 风险 管理及控制

对各行各业而言,为了加强管理能力需要开展审计工作,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审计风险。我国多数行业的审计工作起步晚,发展慢,现有的审计内容难以符合发展要求,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深化内部改革,加强管理控制,所有企业都应该对审计工作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供电企业为社会提供电力支持,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与控制,有效确保供电企业降低风险概率,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保障。

一、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重视管理的一种体现,但是有收益就有风险。内部审计风险通常指审计工作在其它因素的支配下,所产生的作用达不到审计目标规定的要求,从而为企业管理带来不安定因素。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分为单一性和全面性,单一性指企业审计内容出现误差,但是相关人员没有发觉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全面性指整个内部审计流程都无法避免风险的降临。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使企业内部审计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将管理隐患逐一排除,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供电企业中,审计人员在上岗前并没有进行统一的学习与培训,相关理论知识的匮乏,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有效进行。有些企业更是临时抱佛脚,从企业内部随便找人填补审计岗位,或者直接将内部审计并为财务部门统一办理,这样的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管理方面缺乏洞悉力和辨识力,发现管理隐患时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隐患一旦变成了实际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部分供电企业降低门槛招收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也难以符合相关要求,使内部审计工作名存实无。

(二)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供电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不顺利,主要是领导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带来的作用与影响。特别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大搞经济建设,忽视了管理职能,有些领导对审计工作一笔带过,敷衍了事,审计工作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样一来,审计部门的地位不受重视,整体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同时,面对上级的不定时抽查,有些供电企业仅仅是将审计部门置于台面,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审计部门经常面临人员减裁的危机,成为了企业的“挡箭牌”。一个资金少、人员流动大、不受重视的管理部门是很难发挥其应有职能的,因此,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三)制度缺失降低审计效率

由于不受重视,导致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审计流程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因执行不当、随意处理造成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相关制度,但是制度内容缺乏保障、监察、追究等方面,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执行力较差,这样一个形式主义的制度是无法提高审计效率的。比如少数审计人员发现了管理弊病,但是审计上报体系不健全导致决策层无法及时收到反馈信息,存在放任风险的现象。此外,内部审计在部分企业中所涉及的领域十分狭窄,审计工作出现偏向性,再加上企业与现代化脱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有限,审计工作不能做到自动化、智能化,其效率可见一斑。

三、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有效探究

(一)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投入力度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在法律政策規定的范围内执行审计任务,对企业文化和财务管理都要有所掌握。同时,供电企业主要以电力供应为主,为了满足相关要求,审计人员还要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电力知识。也就是说,供电企业需要认识到人员的重要性,以打造一个高素质、高能力、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审计团队为工作核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我国A省某电力企业在2013年划分了审计等级,包括高、中、初级审计员等,实行淘汰机制确保优进劣退,该措施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供电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分级管理的优势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其二,定期对审计人员展开学习与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有必要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在岗培训;其三,开展道德素养培训活动,培养法律观念,使审计人员能够知法懂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依法执行,降低风险频率。

(二)重视内部审计

重视内部审计,意味着供电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传统“重经济,轻管理”的思想有所改变。经济与管理应该是互相依靠、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致力于生产的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与认知,深刻认识到企业解决管理问题、规避风险等方面是离不开内部审计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利用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管理工作都能够围绕内部审计进行。同时,重视审计部门的专有职能,解决审计部门现存的不足,如人員、经费等,使审计工作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在中、基层宣扬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大环境下改变企业员工的思想,树立审计意识,加强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协作能力,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完善、创新审计体系

良好的制度是发展的保障,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提高管理效率,就要主抓制度建设,在完善的审计体系下,奖罚、上报、反馈以及决策等项目都能够有章可循。审计业务标准应该符合供电企业的具体发展要求,对具体方案的设计、核实、报告等予以相应完善,规定正确的文书抄写形式,从而确保报告审批工作得以顺利执行。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的控制范围,将更多的供电企业活动内容融入审计工作之中,比如对施工进行审计,供电表的抄、收、审查等进行核算,确保各项目能够在审计活动的规则下进行。此外,对企业主要部门采取有效审计措施,如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力部门以及工程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核与计量,实现企业所有干部在职审计或者不在职审计,全面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对企业实行彻底的监察措施。

最后,创新审计体系也是企业审计部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我国B省某电力企业深化内部审计体系,利用全新制度对企业进行控制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信息化审计的方法,把审计工作的经验与不足之处纳入信息化系统中,利用信息技术传播快的特点,将数据资源分享于企业各个部门,利用创新手法加深了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审计工作全面建设信息化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并针对如何有效降低风险、加强审计工作效率提出相关建议。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供电企业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严格执行内部审计,查找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审计工作职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先机。

参考文献

[1]张玥.供电企业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6(11):68-68.

[2]梁志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控制措施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9):203-203.

[3]赵其根.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9):38-38.

[4]杨柳青.关于对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184-185.

作者:刘江红

上一篇:竖向变形国际金融论文下一篇:石材幕墙深化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