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重点关心的问题,在实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安徽省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服务体系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安徽的农村金融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不能够与人们的需求与实际相匹配从而一定程度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 篇1: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行为的成因、危害及建议

摘要:县域资金外流,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原来造成县域资金外流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以异地放贷方式,加入了县域资金外流大军行列,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危害;政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现状

近日,人行宁城支行通过金融统计非现场报表监测发现辖区农村信用社异地贷款有所增加,截至2009年4月末,该社异地贷款总额已达7540万元,比年初增加3590万元,增长91%。从该社异地贷款投向看,主要是建筑材料生产、商品流通、投资、水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贷款主要流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二连浩特市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区的中小企业,贷款以社团贷款方式贷出,以借款人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28%,贷款期限1-3年。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来说,都是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执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对于当地来说,造成了县域资金外流,农村资金“城市化”。虽然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金额不大,但对于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来说,此现象值得我们金融工作者深思,笔者认为该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二、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好的企业和项目

2008年,内蒙古宁城县GDP66.8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77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6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424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好企业好项目较少。宁城地区企业大多发展规模小、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自身贷款条件较差。而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资产规模上,还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与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企业相比处于优势地位,农村信用社对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贷前现场考查必然得以顺利通过,融通资金较为容易。在本地区没有好企业、好项目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成为了必然。

(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带来滞后影响

过去几年,由于不规范企业破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成风,多数金融部门都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在当时的信用环境下,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幸免,也形成了不少不良贷款,历史的教训让农村信用社心有余悸,放贷较为谨慎。近几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虽有所好转,但仍不能令人满意。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

由于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市场退出,邮政储蓄银行展业艰难,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没有及时设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严重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活力,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造成其贷款利率定价偏高,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在104-128%区间,使农村地区的借款人感觉利息负担过重,不愿通过农村信用社进行融资。

(四)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欠佳,信用贷款几乎退出市场,所有贷款基本实行了抵押担保方式,社会信用担保机构又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府注资创办的担保公司严重缺乏,商业性担保公司运作欠规范、资金实力不足,金融部门对其认可度低,对其提供的担保亦不予以认可,使担保公司大多名存实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农户由于受制于农村土地、房屋无法进行抵押,缺少其他可用于抵押的物品,且农村担保人难找,中小企业同样存在担保企业难找现象,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和农户担保贷款的获取。

(五)社会中介组织收费欠规范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中小企业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且大多数企业不愿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致使保证贷款难以实施。所以,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财产抵押办理贷款,这需要到相关的中介部门办理抵押担保过户手续。由于社会中介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收费现象。中小企业要想贷款须办理相应的土地、房屋等过户手续,不得不面对中介组织收取的评估费、工本费、登记费、查档费等名目繁多的高额费用。加之中介组织工作效率不高,办理时限较长,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紧迫、周转时间短的特点而言,往往延误了商机。基于此,许多中小企业不愿通过中介组织办理抵押担保过户手续,当然也就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六)农村信用社资金闲置

截止2009年4月末,宁城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23514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74603万元,存差达60539万元,农村信用社在本地区“难贷款”问题突出,资金闲置过多。为了拓宽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向异地信贷市场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拓展市场空间的一项重要选择。

(七)大中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旺盛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有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的趋势,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通过大型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较为困难,只能通过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无法满足大中城市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情况下,当地农村信用社就发动其他地区(异地)农村信用社联合放贷,因此,也就造就了同一省份辖区内的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业务的高速发展,社团贷款由大中城市中的农村信用社发起,由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其中。

三、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的主要危害

(一)对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跨区域流动不利于流出地经济稳定,由于大部分资金流出地均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这种信贷资金流向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但造成的后果是导致贷款流出地区短期内的资金缺口,使本地“三农”经济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信贷资金风险隐患增加

由于异地放贷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建立信贷关系时间较短,往往难以有效了解异地企业真实的经营、财务、信誉等状况,贷款投入的盲目性较大。由于信息不畅,使异地贷款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贷款投入后,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像本地放款一样,经常到企业进行贷款跟踪管理检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到实时监管,从而使异地贷款管理链条变长,反应放慢,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造成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机率增大。另外,社团贷款如果出现风险,贷款流入地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发起信用社)会出于自我保护,先行收回自己贷款,将风险转嫁给异地放贷的农村信用社。

(三)容易引发企业过度投资

异地贷款对象基本是经济效益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一般都有相当程度的授信额度,异地贷款使企业借贷渠道多元化,信贷市场竞争加剧,极易促使资金流入地的金融部门降低授信标准、迁就贷款企业,由于资金环境的宽松,诱使企业投资欲望膨胀,产生投资盲动,不利于企业搞好规模控制,一旦市场出现风险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金融风险极易转嫁给投放贷款的金融部门。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现有的商业银行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为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贷款利率定价趋于合理;三是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积极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四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贷款担保组织,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五是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分散支农信贷风险。

(二)强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包括小企业资信档案评定、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等,有效整合并共享信用信息资源,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氛围的形成。建立乡村、企业、农户信用惩罚机制。将恶意逃废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追究相关人员连带责任;二是督促企业强化内部管理。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地政府应定期组织召开县内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化企业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意识和守法经营观念,通过提升企业素质,最终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三是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广大中小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加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社会认可度,为银企间的密切合作奠定基础。

(三)地方政府要出台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金融激励机制。建立金融机构贷款考核奖励制度,由地方财政每年安排适度的资金对贷款增加且用于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物质奖励,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或营业税减免。三是合理制定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核销办法,一是对金融机构在处置当地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时,减免其各类过户、保全等处置费用,或仅收取工本费。二是对形成的不良贷款根据一定比例给予损失补偿。四是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政策的鼓励作用。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五是实行政府部门存款存入奖励制度。地方政府可规定县域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存款,如财政存款、社保资金、民政资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只能或主要存入新增存款用于当地比例最高、贷款额度最大的金融部门。2.建立约束机制:对于新增存款在综合考虑直接与间接放贷之后,对于比例考核不达标的县域金融机构,建议将其规定存贷比下限与实际贷存比的差额部分,按照活期存款利率强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3.建立配套机制:一是扩大县域金融部门的贷款权限。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项目评级标准,并赋予其适当的信贷审批权。二是拓宽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渠道。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私人资本合作,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三是拓宽农村抵押品范围。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农村宅基地、住房等作为权利质押进行贷款。四是创新信贷模式。如“农业保险+担保+信贷”模式。五是引导农村信用社实施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四)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

一是基层央行要积极发挥协调组织作用,牵头组织召开由县政府、各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内重点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会,搭建银企交流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性的情况下把资金用到本地,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此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基层央行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把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和部分企业的欠贷欠息情况按季进行跟踪、反馈和通报,树立银企信用意识;三是强化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将农村信用社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实现全部金融机构全国联网核查,为金融机构和借款人搭建资金融通信息交流平台。

(五)限制异地放贷行为

异地放贷现象形成原因复杂,有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部门自身原因,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影响是负面大于正面。因此,除上面所说的:通过采取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出台激励金融机构放贷、使新增存款用于当地一系列措施外,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对此行为予以制止。

(责任编辑王若平)

作者:李朝辉 张国春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新农村背景下安徽省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重点关心的问题,在实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安徽省农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服务体系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安徽的农村金融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不能够与人们的需求与实际相匹配从而一定程度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本文立足安徽的农村金融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安徽省 农村金融 制度创新

一、前言

“農村、农业、农民”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领域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家都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并下发目标制定措施不断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积极热烈的倡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农业大省安徽省在当前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战略性目标。然而,对于新农村建设,不管是生产生活设施如水、电力、道路的改善和建设,还是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与银行等一系列金融制度的支持。为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撑无疑是必要的,本文基于这一现实发展需要,对安徽的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结论,以助于相关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理论研究。

本文以研究目的为导向,以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要方法,结合文献及数据分析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优势与风险,合理提出发展农村金融的新体系。

金融是任何现代化国家都离不开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重要正是基于这个立足点本文对安徽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以有助于为新农村背景下安徽省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动、深化提供相关的总体性、概念性和全局性的理论参考。

本文按照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总体的现状,其次,通过对现状的观察以及一些出现问题的背后形成的原因进行总结来发现安徽农村金融制度的不足从最后针对不足的地方给予针对性建议的提出。最后,得出关于现今安徽金融制度改革影响的积极结论。

二、安徽省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安徽省都是我国的农村大省也是我国农村在改革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安徽省的农村经过了长期发展效果明显农村金融制度具有市场广需求大发展潜力足等特点,笔者经过整理和分析现就其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農村信贷供给流出严重

安徽基层农村的信贷机构,以银行体系中的县支行为例,其农村信贷业务存在信贷供给流出县外的严重问题。其流出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商业银行的县支行往往将资金存往向上层分行如省级分行,以获得稳定、无风险的收益,使资金流出。第二,作为服务“三农”的邮政储蓄机构长期实行“只存不贷”的机制,资金以转存中央人民银行的方式流出县域外。第三,农村信用社吸收的资金往往投入信用联社等。

可以看出,安徽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规避风险、追求利润的心理虽然是市场竞争主体的正常表现,但是其亦是农村信贷供给流出严重问题的源头。农村的金融组织相对城镇来说本来数量上就占据劣势,往往只有分散的数个网点,而在农村所吸收之存款大量流出,除了在银行体系内向上流动,更流入县级以上的城镇等的信贷机构,导致资金紧张,更使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使用新的农业科技等的对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不仅制约了农村金融组织信贷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农村金融服务弱化

根据(日期)安徽日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末,受通信等条件限制,全省尚有13.42%的行政村完全没有基础金融服务。在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各种渠道中,仅有8.85%的行政村实现了银行网点,这是在通过安徽省银监局对省内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的网点延伸引导的结果,相比而言已有较大变化和改善。除此之外,全省能够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的行政村仅占整体比例5.36%,可实现小额贷款申请受理等的金融服务的行政村占全省29.09%。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安徽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较少从而就会导致农户得到的金融服务欠缺;第二,即使在已经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农村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往往只提供存贷款等传统、单一的金融服务。以贷款的传统业务为例,对农民建房、购买大型农机用具、生产设备的资金需要,传统的贷款金额、期限等也并不能满足其需求。除此之外,事实上,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单一的金融服务产品根本不能适应农村现货与期货、零售与批发等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多元化需求。

(三)农村地区金融环境欠佳

农业作为一种受到自然条件变化影响极大的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安徽农村地区有关农业保险的品种较少、吸引力不大,农民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总体上保险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农业保险体系和担保系统的缺失,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难以分散,农民的损失难以得到补偿。此外,对于由于宅基地、耕地等的抵押和流转还存在制度上的困难使其主要财产难以发挥流通价值,加上有资质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机构的缺乏,所以农民缺乏抵押物,难以找到担保机构,无法从金融机构贷得生产所需资金。由于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缺失,民间借贷成为借款的主要途径,而民间借贷蕴含自主、自发特征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和一定的垄断性,甚至可能产生高利贷等逾越法律界限现象,使农村金融秩序混乱。

三、安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虽然安徽省在农村金融方面有一定的成果然而金融服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经过分析和整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缺陷

虽然电子银行业务正在不断拓宽,然而现阶段安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仍然以以下几个部分为主: 国家政策性银行主要指农发行国有商业银行如农行以及作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对于其他融资金融服务体系欠缺。然而该体系中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主要办理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由于财政拨款基于各年度总体预算浮动,拨款的时间也不确定,而常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借款筹集资金,因而筹资成本上升,对于提供优惠贷款的农业发展银行来说,收支显然难以平衡,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而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业务的单一性,也使其资金发放后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率的利用,从而不利于贷款资金的回笼。

其次,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性的业务在市场定位上由服务农业扩大至工商业的转变使其将目光从农村投向城镇和市,而且所集资本也逐利投往风险低收益率高的领域。

第三,农业保险虽然在农村进行了普遍推广的政策设计,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其收入,但是具体到农民的需求来看,其最需要的农作物、養殖保险往往是空白一片;最后,基层金融机构的缺失使民间借贷快速发展,借钱无门的农民通过“地下钱庄”等满足了一定的需求,然而由于其具有自发性、缺乏规制等的特点,也容易逾越法律界限,扰乱金融秩序。

(二)农村资金流失严重

农村的网点一度被撤并、减少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然而农村网点所吸收的资金通过银行体系和其他途径大量地外流,逐利地投向风险低、收益高的行业,导致农村信贷供给严重流出,广大农民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再者,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有信贷供给流出的问题,同样地基于利益的追求大量投向城镇信用社、相关非农领域等。总体而言,基于农业贷款回收周期长、低收益、风险较大而且农民往往没有抵押物或担保机构,加上出于对农民贷款还款能力的怀疑,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使农村金融的发展从制度上即产生疲软态势。最后,邮政储蓄长期实施的“只存不贷”政策使其资金百分百向农村外流,用于高收益产业如黄金等,形成了庞大的资金漏斗,也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的一大途径。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存在较大风险

由于设立在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环境差、薪酬低,使金融机构难以吸引高质量的金融人才到农村地区提供服务,因此只能降低相关要求,由此必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城市发达地区来说较低。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员工较少、竞争较小,专业素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监督机制的确失,使其管理上难以整体把握风险控制的重点、业务操作上严谨性不够、自律意识不强,造成金融机构运行的风险增加。此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这类对象往往没有相关的信用记录、银行资料以及其他经营方面的历史信息,一片空白的资料使银行难以评估相关风险,加上农业作为特殊的手自然变化影响极大的产业,具有较高风险性和脆弱性以及个別农民信用意识的淡薄,因此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对象具有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的特征,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风险。

四、安徽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分析出来的问题针对安徽省在农村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体系建设关乎全局要完善丰富金融服务体系要利用农村的金融财政收入建立农村金融发展制度,设立金融制度运营的机构、岗位,健全政府补偿等措施让体系更加完善金融服务的渠道更加多元。

(二)打造合格的农村资金需求主体

农村金融事业由于经济、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要利用竞争手段加快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因此打造合格的资金需求主体是必要的。在市场手段的激励下,合格的金融参与主体可以满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市场的竞争水平与运转效率。在现今的形势下,新兴的互联网平台更为筛选合格的竞争选手提供了合适的平台。

(三)政府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新强态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农村金融发展跟上节奏,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在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找准政策研究的重心。把握好农村扶贫的度,树立农村扶贫的目标和专业力量,利用政府的财政力量,引领农村经济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政府各部门首先应该明确对农村金融的支持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在农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城市能发展新的有活力的后备力量。所以,引入社会资金及民营资金,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调整农村金融的死角,利用好每一个地方的环境、资源和历史优势,营造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环境。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注意密切结合农村当地的特色个性,学习针对性强的金融知识,了解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新政策,深入地了解农村,并应用到实际的扶贫建设中去。

(四)规范民间金融,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的新生力量

在发展农村金融的道路上,要警记不要走歪路的劝告,避免为了经济发展的违规操作。具体要做到,在建设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时,在发挥创新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切实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强化监控机制,落实风险管理,时刻牢记“诚信”意识,加强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严防欠贷、骗贷等行为,同时要落实各项事宜的责任人,工作考核,把握好每一层的工作,做好风险防控,以达到一个多层审核、多重保护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在农村地区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条件,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

五、结语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发展生产力无疑是第一要务,而良好农村金融制度是农业生产资金来源、风险保障等的有利支持,因此针对现有的问题,新农村背景下的安徽农村金融制度的继续改革,目前来说仍然是很有必要的。根据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三农”和县域经济在改革中的发展呈稳定态势,然而仍存在风险的重要问题。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中,以农村土地产权的重要改革创新——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权可作为抵押物贷款的顶层设计出台为例,表明该项改革正不断带动其他相关产权制度等的活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全面激发和活跃,从而解放生产力。

作者简介:张达(1994-),男,汉族,贵州兴义人,毕业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张达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 篇3:

浅议邮政储蓄POS业务发展

摘 要:文章根据当前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形势,以云南省邮政储蓄POS机具布放调查为依据,分析了POS业务的发展状况、原因和发展前景,探讨了发展邮储POS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储蓄;环境;银行卡业务;优质商户

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工程。权威机构数据表明:银行卡支付比重每增加10%,就给国民经济带来0.5%的增长。银行卡业务已成为政府大力扶持的对象,并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竞争热点。银行卡业发展是否有活力主要看受理市场的活跃程度,而受理市场的分布主要取决于POS的布放。到2007年初,全国POS终端接近90万台。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布在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益,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 POS受理市场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利润空间

从业务领域看,刷卡消费是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扩容器和加速剂,“用”才能促进“发”。银行通过发卡找到客源,加强受理环境建设才能充分利用客源,发挥效益。所以,POS受理市场已经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竞争方向,也是银行业拓展业务、增加收入来源的渠道之一。

从时代特征看,刷卡消费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刺激消费、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在发达国家,刷卡已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达到80%以上。国内刷卡消费也逐步被消费者和商家接受。在大宗商品购买、餐饮娱乐、机票、旅馆结算方面,刷卡甚至超出现金结算的比例。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虽是第一大发卡国,但刷卡率只有5%,商户普及率只有3%.受理市场的不成熟成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国家大力推进银行卡受理环境向深度、广度拓展,明确2008年实现全国大、中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例从目前的5%上升到30%左右,这无疑是POS业务发展的大好时机,POS的布放将成为金融机构的竞争焦点。

2 云南银行卡业务(POS)受理市场情况分析

2.1 云南省POS受理市场发展趋势、前景和效益分析

云南有18家受理机构,好的商户每年能提供上百万元的贡献,好的受理机构也有数百万元的收入。仅2006年一年,云南的商户就由7055户增加到11020户,新布放POS机7663台,达到15616台,可见2006年是POS跨越式大发展的黄金期。2006年国庆节和春节期间,云南省刷卡交易共24.16万笔,交易金额3.88亿元。这表明云南省的刷卡消费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2006年云南省的统计数据表明,刷卡交易有96%发生在昆明,潜力巨大的地(州、市)市场还未打开。凭借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花、茶、药、烟等物产资源,如果能推动地(州、市)POS受理市场的发展,将带动云南省受理环境建设步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2.2 邮政储蓄POS业务发展现状

从量上看:2006年底云南省邮政储蓄在全省的余额市场占有率仅为6.02%,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卡2300万张,邮政储蓄累计卡户数为182万户,卡市场占有率为7.91%;全省商户11.020家,邮政储蓄只有273家,占2.47%;1~6月全省POS收单行交易金额98.94亿元,邮政储蓄0.29亿元,仅占2.93%,在18家机构中排名第14位;清算笔数排名第1l位。这些数据显示邮政储蓄POS占有率远远低于卡的市场占有率和存款余额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邮政储蓄新发展商户129家,新布放机具55台,只占全省新增机具(7663台)的0.71%.这说明邮政储蓄在受理环境大发展这一黄金时期机具投放严重不足。

从质上看:目前邮政储蓄POS所占市场份额极低,含金量差。2006年1~6月累计按笔数排名靠前的100名商户中,邮政储蓄只有昆明新知图书城以20776笔入围,排第27位。比占首位的工行商户沃尔玛(大观店)少195498笔。邮政储蓄POS终端最靠前的排名也仅仅排在第281位。商户半年贡献率达到200元以上的仅59户,2006年12月达标的机具仅有68.64%。

以上情况说明:邮政储蓄POS市场势力较弱,缺少优质商户,尤其是高端大商户整体效益较差。

3 邮政储蓄商户不优、地(州)发展商户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云南邮政储蓄自2002年就开始开拓地(州)市场,是18家金融机构中最早在地(州)布放POS的机构,但4年下来签到的商户数量很少,尤其缺乏优质商户。除了新增机具过少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主观自信不足

总觉得邮政储蓄比其它金融机构矮一截,目光欠长远,认为收单不高不屑于做。诚然,目前银金之间手续费分配政策还有待调整,但随着业务的扩展,只要做大做强了,肯定能盈利。如中行就是受理市场的大赢家,不仅布放了2 351台POS,而且市场嗅觉精准,量质并重。瞄准的要么是高回佣的高级酒店、娱乐业,要么是交易量大的高级商场、大超市、大公司等高端市场,获得的回报都相当高。

3.2 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

农行、中行对每个新签到商户的人员实行相应奖励,这也造成了邮政储蓄的员工心理失衡,抑制了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3.3 内部协调有待加强

一方面,邮政储蓄签约周期过长;另一方面,由于无机具布放或机具陈旧等原因,邮政储蓄也流失了一些优质商户。

4 发展POS业务的对策

邮政储蓄需要放开目光做大做强POS受理市场。对于这一拥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事物,需要有魄力,以免错过时机。2007年云南全省各受理机构都将发展重点从省城移向地(州),尤其是瞄准了大理、丽江、曲靖、玉溪、红河、西双版纳等6州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银行卡受理机具少、用卡环境欠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越是空白的市场越有发展机会和空间,也越是要抢先。以云南省中行为例,其策略是抢占地(州)高端市场,精细化细分受理市场。

4.1 做大规模,用好现有资源

目前邮政储蓄有295台机具,机具总量排在全省第8位,2007年将增加30台。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省邮政局的支持,争取扩大新增机具数量,抓住商机;另一方面,在机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机具效益,重新整合资源,对现有商户机具进行重新分配。对于优质商户和新签约的大商户,供给效能好、更方便美观的新机具。对于睡眠机,在分析研究此商户未来用机率的大小后适当调整。对于那些交易量较小、发展效益前景不好、长期拒刷卡的商户进行停转。新增的无线机具主要布放在营业面积大、收银台席多的卖场以及机票票务等便于移动收款的商户。

4.2 树立正确的市场导向

在昆明探求市场空白点,精细寻找高效益的优质商户。在地(州)做强中高端市场。

无论昆明还是地(州),受理市场都存在一些空白点:一是交易额大、收益率也较高的房、家电、家具、装修市

场、时尚会所、贵重首饰珠宝店、汽车汽配、移动刷卡(票务机票)等;二是美容、健身、KTV、洗浴场、度假村庄、吧所、商场、超市、书城、娱乐场所等交易量大的商户。

昆明局能签到曾经辉煌的盛兴超市和新知图书城这样的大企业,也表明发展业务关键不在实力强弱,而是有没有做,做到位了没有。我们虽然欠缺硬件优势,但可以多从服务等软件优势方面做文章。优质客户并非一嫁定终身。市场是动态的,有竞争就有机会。我们既要用个性的、有益的条件争取高端、优质商户,也要维护好现有的优质商户。

和其它金融机构相比,邮政储蓄在地(州)的优势要强过昆明,只要在分析市场、分析对手上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地(州)邮政储蓄的优势,也可以强势占领回佣率高、刷卡率高的商场、饭店、旅游商品卖场等高端市场。

在发展地(州)优质商户时,一要细分市场,分地区、分类型列出大旅游地(州)作为重点梯队,层层推进,重点布放。在经济发达的地(市)、重点地区、旅游胜地。要积极寻找合作对象,和旅游社团建立联系,将娱乐场所、特产商场、酒店等争取过来。二要双管齐下,量质并重。既要在交易量大的一般类商户投入大量机具,从量上占领市场;又要积极拓展高收益的高端商户,从质上取胜。昆明市场的重点在于餐饮业,但这一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刷卡,是一个收益高、数量广的大市场,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争取。地(州)市场的重点是旅游产业。旅行社、票务、旅游商场、旅游点等客户是培养用卡习惯最好的客户群,争取这类商户将来可获得较高收益。

4.3 培养骨干优质商户

要提高市场覆盖率,必须积极拓展新商户,扩大收单范围,抢占高端,进入中端,培育低端。优质商户主要指中高端商户,主要分布于专卖店、高档商场、超市、餐馆等交易额高、交易量大的行业。定向商户时要核算培养成本,重点培养贡献率高的商户。对使用率高和回佣率高的商户要竭尽全力争取。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商户也要尽力争取,适时培育。这样才能在优质商户争夺战上赢得主动。

还要用实惠的利益争取商户。一方面要宣传刷卡消费的优越性,如有助于回收债务,避免风险,促进销售,增加客流量,也可以通过联名卡和积分卡使原来零散、随意的消费者整合为稳定、忠实的客户群体,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商家刷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差异化优势吸引商户,邮政储蓄在发卡量和网络运行质量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也可以组合其它邮政业务为商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4 吸取经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应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在受理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从业人员业绩的评价不仅要有量的考核,更要有质的考核,要有科学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员工的积极性。对争取到不同商户的员工要区别奖励。可以以争取到商户的营业额百分比进行奖励和考核。云南18家金融机构于2007年2月联合开展了以“放心用卡、安全支付”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标志着云南金融机构拉开了2007年新一轮用卡高潮,这也将进一步刺激POS受理环境的发展。

作者简介:许永凌(1973~),女,云南昆明人,主要从事邮政生产经营管理研究。

作者:许永凌

上一篇:城市交通噪声防治分析论文下一篇: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