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了分段顶岗实习模式下“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内涵,并对“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途径、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对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和实施途径

【摘要】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核心专业课《食品理化检验》为例,介绍了本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实施途径,旨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关注民生、诚信守法的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从统一专业课教师思想认识、以文本形式落实思政内容、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  实施途径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标杆院系——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C2021110320961)。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医学实验技术类目录下,修业4年取得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本专业兼具理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属性。“检以求实,验以求真”,作为检验工作者,首先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技术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检验人的职责就是为医生或决策部门提供最可靠的数据,也许一个小数点的错位,一个阴性、阳性的错位都会给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不可知的恶性后果,所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最深刻的体现,認真对待每一份样本和每一个数据,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赤诚良心[1]。《食品理化检验》教学内容涉及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以本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的性质及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食品理化检验》主要讲授食品营养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理化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相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同时具备分析影响人群健康与各食品因素间关联性的能力。在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构建“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2]。

二、“课程思政”在《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结合理化检验方法和检测物质新进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精神

先进的检测技术对于食品理化检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讲食品农药残留量检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将于2021年9月3日正式实施的《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B 23200.121-2021),此法同时检测331种农药,而且国产的混标溶液已商品化,其质量可与进口品牌相媲美,但价格却相对较低。这个例子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另外,在讲到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检验,可以向学生介绍富力和鲁岐两位科研人员研发人参皂苷Rg3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皂苷,了解其功效,从而对其检测提起兴趣。再比如讲到多糖的检验,从二战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后在寸草不生的爆炸地发现了香菇多糖,再到冼显秀和徐文霞等科学家不懈努力研制出复合多糖这一成果在当时领先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至少20年,引导学生认识多糖并了解其防辐射和提高动植物免疫力的功效,激发学生检测多糖的兴趣。以上拓展内容的融入,可以激励学生不畏艰辛、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并相信榜样的力量。

2.结合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食品理化检验的一些实验会涉及到实验室安全问题,比如,在用湿消解法分解样品制备样品溶液时,强酸和强氧化剂的使用;测定粗脂肪时有机溶剂乙醚和石油醚的使用;测定灰分时,马弗炉和坩埚的使用等等,都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程和注意事项认真做好每一步。在讲授这些内容之前,授课教师可以搜索一些真实的实验室安全案例,比如一个实验人员亲身经历的事故[3],从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强调出来,比如,测定灰分使用坩埚时,一定要注意坩埚的预热和冷却问题,避免因温度骤变导致坩埚破裂引起危险事件的发生。测定粗脂肪时需要使用乙醚和石油醚,这些易燃的有机溶剂,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避免接触明火。强调在操作强酸时要戴防护手套,尤其强腐蚀性的酸,还需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也要告诉学生,一旦发生酸液喷溅皮肤,及时冲洗是最有效的办法。以上内容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有时候专业知识能救命。采用这种讲故事抓要点的方式进行教学,既加深了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学会担当,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的融合。

3.结合发生在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培养学生关注民生、诚信守法的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

食品安全问题中被提到最多的一点就是“诚信缺失”。例如,在讲解食品掺伪检验时,向学生介绍地沟油、人造木耳、假酒、牛乳掺假、假酱油等案例,让同学清楚地认识到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在鉴别食品掺伪中的重要作用, 继而增加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认同感。食品掺伪可谓五花八门, 无奇不有,但是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执法力度和惩罚力度的加大,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整体情况是向好的。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食品掺伪无处可遁,激发学生对于新方法、新仪器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学习热情, 坚定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检验工作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二)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途径

1.统一专业课教师思想认识,提升思政水平, 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体实施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和实施中因课程性质的差异存在一定难度,柳叶等[4]的初步调查显示,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师对于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老师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思想认识决定行动力,专业课教师必须要确信,课程思政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的培训、讲座和座谈交流等各类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努力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2.以文本形式将思政内容写进大纲、写进教案、带进课堂

在以往的教学中,食品理化检验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目标的问题。为了适应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需要, 要求教师用心设计,形成完备的文本,将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精心挖掘思政元素,努力拓展思政内涵,使课程思政内容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

3.发挥每位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课程思政深入人心

专业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文化底蕴、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以及个人的体验与思考,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具体实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个性化,就是不要被统一的标准化程式所束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经验,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一些环节,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多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教师的个性和个人魅力在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诸多因素中列居前位,如果我们不尊重教师个性化教学融入思政,一味的以程式化的思政教育来要求,那必然会使课程思政有失自然,甚至矫揉造作,适得其反[3]。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位教师的个性及其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和习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觉得课程思政都是千篇一律,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的感觉,从而对思政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排斥。另外,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彰显理性的光辉,而不是流于煽情,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必须克服。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是对任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的现实考验,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每位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打造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机制。培养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更应该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坚定他们献身卫生检验与检疫事业的理想信念, 努力培养具有求实、创新、奉献精神并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http://www.labmed.cn/检验医学网,关明.

[2]王志强,杨雪莹,韩丹丹,等.食品理化检验“课程思政冶教学改革的探索[J].右江医学,2021,49(1):78-80.

[3]柳叶,胡佳杰,张胜威.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 1168-1177.

简介作者:

王俊丽(1976年-),女,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食品理化检验教学研究。

作者:王俊丽 滕军 赵华 蒋瑶 程寿峰 胡勇 宋磊 王胜利 任建国

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 篇2:

分段顶岗实习模式下“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了分段顶岗实习模式下“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内涵,并对“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途径、制度保障等进行了探讨,对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三师;师资队伍建设;分段顶岗实习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现代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人才培养的压力也日益加重,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三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1,2]。“三师型”教师是对“双师型”教师在内涵和要求上的丰富和升华,是指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指导的集多重技能于一身的教师[3,4]。

本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基于分段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以此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分段顶岗实习模式下“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分段顶岗实习的含义和特点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托苏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校中园”泰事达检测中心及双喜乳业、好利来等校外实习基地,在对其岗位动态变化、顶岗实习时机及周期研究的基础上,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体验式顶岗实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基本熟悉食品生产及檢测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以观摩学习为主,感受企业文化,认识企业的不同岗位,了解岗位职业需求,从而激发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使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第二学年课程实习式顶岗训练,通过真实岗位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就业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相应职业岗位技能,并针对实习中的问题再学习。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企业老师负责指导。第三学年就业式顶岗实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习,学生能较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可以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最后一阶段的实习,进一步增强岗位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二)“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分阶段顶岗实习加大了创新型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走出了枯燥单调的课堂,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走进了真实的岗位,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但现行的指导模式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由在校专业教师指导,实习过程主要依赖企业指导老师,在校教师仅仅在过程中通过电话、QQ等形式联系学生,现场探望两到三次,而就业指导课程又由辅导员或专门的教师承担,指导内容停留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及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和提高面试技巧。从知识学习—实习—就业这个过程,职业指导出现断层,学生缺少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专业性的职业发展规划,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为了改变这种与专业脱离的职业指导模式,建设一支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指导”于一身的“三师型”师资队伍尤为必要。通过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能有效实现学生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及职业规划三者的统一,帮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二、“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

“三师型”教师不是“双师”和“职业导师”的简单组合,而是理论讲师、实践技师和职业导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渗透和融合[5,6]。理论授课需要依托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训练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和精炼,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又都需要渗透当前该职业的素养要求,因此,“三师型”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良好素质。

(一)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热点和趋势并能及时传授给学生[7]。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

(二)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

这是“三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也是“双师型”研究分量最重的一部分[8]。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3。一般标准是:具有行业职业资格证或考评员资格证,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行业联系沟通能力,在校内外技术应用、创新项目中参与实践。

(三)较强的教学能力

较强的教学能力是“三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师要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实践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设计能力,能够结合实际进行项目化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教学做一体化”[9]。要经常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四)较强的职业指导能力

这是“三师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最大区别,是对教师能力要求的巨大提升,也就是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更强调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10]。具体要求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结合地方经济和技术发展合理分析就业岗位素质需求的变化趋势;能够结合岗位需求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比较高。

三、“三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

我们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与苏州泰事达检测中心、新希望双喜乳业等企业合作为契机,基于分段顶岗实习的“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平台,企业人员和教师双向流动,以双方相互挂职锻炼、短期工作、项目合作为工作途径;以职院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工作,企业人员直接承担职业院校核心课程教学、参与技术合作研发等为工作内容;以专业专兼教师比例保持动态1∶1为工作目标,全面提升“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工作

之前的教师到企业锻炼大多没有深入,一般只是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和生产检测过程,在企业上班也基本只是打卡报到,一旁观察,甚至有些只是挂名。深化企业锻炼要求教师全面了解企业,从原料到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检测部门,到人力资源部门,深入各个岗位进行体验,严格按照企业制度上岗,切身体会合格的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了解整个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及动态,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对员工的素养要求,在教学中才能设计出合理实用的项目任务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同时,教师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升产品生命力和企业竞争力。另外,教师可参加企业的员工培训等工作,熟悉企业的员工准则,在教学中把安全生产、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技能和心理上都能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深入的企业锻炼使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能力,能在知识学习—实习—就业各个环节给予及时、完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早找到职业目标,出校门后能马上上岗,实现“三师”师资队伍的培养。

(二)聘请企业人员直接承担职业院校核心课程教学、参与技术合作研发

企业人员在行业第一线,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准确的动态把握,聘请企业人员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能将生产一线的经验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本专业连续三年聘请苏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专家担任《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任课老师,将生产检测一线的实用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出课堂就能上岗位。另外,本专业也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来校讲座,内容包含岗位要求、岗位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等,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未来的工作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职业目标。引进企业技术人员,校企联动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方面要求时刻浏览关注国内外各类期刊文献,对于技术发展的前沿较为了解;企业人员擅长技术转化为生产,用于民生,两方合作实现双赢,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

(三)开发校企深度合作课程

本专业依托“校中园”泰事达检测中心开发校企深度合作课程《食品卫生物及检验》、《理化检验技术》,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教学大纲,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确定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理实一体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对各企事业单位检验岗位的适应性极大提高,依托“校中园”的先进仪器设备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提升训练,在国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与新希望双喜乳业合作,开发《乳品生产技术及检验》课程,通过参观大致了解乳品的生产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之后分批去企业进行课程实习,实现课程和工厂的紧密衔接。深度合作课程中有些项目直接到企业中由企业人员授课,教师再对实践内容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扩充,这样学生得到了第一线的经验,教师也从与企业人员的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经验。

四、“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导师制

建立“导师制”,学生入校就分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直至毕业,导师参与从入校到离校的一系列环节,入校第一学年指导企业认知实习,第二学年指导课程式顶岗实习,第三学年的就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到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校内导师可与企业老师结对交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导师制”能改变知识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职业指导的断层,学生能从入校初就得到引导,学习更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未来有更合理的规划,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动力,提高就业率。教师结合职业指导进行教学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能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及专业的竞争力。

(二)与职称评定挂钩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将是否是“三师”与职称评定挂钩,通过教育科研、技术项目、资质认证、课程重构等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锻炼、科技项目研发及产学合作等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三师”。职称评定时“三师型”教师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可优先推荐,提高教师成为“三师”的积极性。

(三)适当减免“三师”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三师”除了日常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习,第一、二学年的分阶段顶岗实习“三师”也要跟学生一起进入企业,与企业老师共同指导实习,第三学年的毕业实习也须每月进企业,巡视、总结、指导学生的实习,“三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进入企业的“三师”可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贵军,冯克江.高职高专“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2):73-75.

[2]肖姣娣.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企业导报,2015,(9):99-100.

[3]胥学跃,万红.高职院校“三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9:212-214.

[4]王永颜,徐滨昕.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77-78.

[5]刘薇.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145-146.

[6]王翠敏,王晓欣,刘薇.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51-152.

[7]郑心灵,鲁雷.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12)4:111-113.

[8]王丽丽.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涵[J].北方经贸,2012,(10):157-158.

[9]王磊.基于“現代学徒制”的高职食品类专业“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22-23.

[10]米伟,李光霞.加强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22-123.

作者:须瑛敏

卫生理化检验教学设计论文 篇3:

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结合OBE模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创建先进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OBE;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改革

Key words:OBE;Food Microbiology Testing Technology;teaching reform

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由于OBE在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模式方面与社会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契合,其先进性、卓越性和权威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成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标杆[1]。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并成为该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OBE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必将快速渗透到我国工程教育各个领域,从而为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一直沿用“教为主、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扮演“演讲者”,学生则多数是“听众”的角色。这样的培养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好相关方法与操作技能,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作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尤其是近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及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食品学科相关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基于此,就OBE新理念指导下如何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建设谈几点看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明确课程地位 突出重要性 激发学习热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人类饮食健康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如何确保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是整个食品行业各项工作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微生物污染是引发食品腐败变质及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与销售食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因此,微生物检验成为食品安全监控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对于确保食品的品质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与“食品理化检验”“食品感官检验”构成食品检验类课程体系的三大检验技能课程,同时也是食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用性、技术性和应用性极强[3]。在课程介绍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主要特点与重要地位,以及掌握好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改革思路

以适应现代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为导向,参照食品检验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结合OBE教育理念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3-4]。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将以“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构和系统优化,充分体现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型强的特点。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得食品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好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食品检验行业从业资格,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其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思路见图1。

2.2 教学内容以“必需、适宜、够用”为原则,突出过程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特性等,建立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确定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标准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其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出安全、卫生、符合标准的食品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消费者饮食安全与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主要涉及“食品微生物学基础”和“食品微生物检验”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二者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顺利实施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和拓展。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系统整合与优化设计相关课程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应以过程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为主,坚持“必需、适宜、够用”的基本原则,同时应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结合国家标准、要求和规范等对该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5-6]。调整后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特点及重要性、微生物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技术、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食品微生物实验常规技术、食品中常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教学部分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讲授内容以浅显、易懂、实用为主。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应以全面提高和增强学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目的,结合课程特点和岗位需求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实验实训内容包括以下5个部分:①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建设规范及生物安全技术;②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的正确使用;③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的查询与使用;④食品微生物检验中代表性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检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⑤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性实验与实训。

由于微生物培养周期较长的特点,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类基础实验课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验课程进度安排上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分为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些基本技能实验,每次3~4学时,主要包括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和菌种保藏,微生物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分类鉴定;第二阶段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专业技能训练,时间为连续1周,主要包括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GB 4789.2)、食品中大肠菌群(MPN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GB 4789.3)的检验、食品中致病菌(沙门氏菌GB 4789.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B 4789.10)的检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GB 4789.15);第三阶段是课程综合性实验和实训,时间为连续2周,安排在期末进行,将微生物实验技能训练与食品微生物检验资格培训,以及进入食品企业、检验检疫单位等实地参观与实习相结合,学以致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 教学方法应体现互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操作技能要求高、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过分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输,而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主观能动性差、动手能力弱、创造力不足,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在当今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引导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根据课程性质和基本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和体验快乐,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过程教学”的基本原则,通过引入问题导向法、Seminar法、项目教学法、案例驱动法等方法,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4-5]。具体而言,以培养具有岗位任职资格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为导向,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检测项目所包含的内容为基准,将该课程相关教学任务分解为以下三大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形成“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第一部分,主要采用问题导向法和Seminar法等来进行“食品微生物学”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此部分以专任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学习为辅,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来进行“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建设规范及生物安全技术(虚拟仿真学习与训练)”“食品微生物基本技能实验(培养基制备、微生物分离、纯化、接种与菌种保藏等)”和“食品卫生检验(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测等)”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此部分以学生学习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第三部分,采用开放式和案例驱动等方法来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性实验”“食品微生物检验资格培训(食品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企业及检验检疫机构参观、实习”相关教学任务的实施。此部分以学生操作实践为主,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为辅,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4 考核方式以“厚基础、重实践、强素养”为导向,注重评定过程的客观、公正和科学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成绩的传统评定方式主要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验报告成绩(占30%)和平时成绩(占10%)3个部分构成。该种评价方式的考核指标相对较单一,且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忽略了对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的考查,这与新时期OBE教育理念引导下对学生的培养及考核方式要求不相一致。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厚基础、重实践、强素养”为导向,构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三大核心评价模块:基础理论考核(出勤、问题回答、期末考试,30%)、实验实训考核(出勤、预习、问题回答、操作技能、实验实训报告,50%)、职业素养(责任感、敬业精神、服从及团队合作意识等,10%)与创新能力(综合实验方案设计、科技活动竞赛、专业实践活动等,10%)考核,旨在突显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作为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的核心课程,在OBE理念引导下,学校通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教学方法的整合改进,以及考核方式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以明显提升,为其今后继续学习深造和胜任食品检验相关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李斌,沙鸥,许彬,等. OBE教育理念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7(23):282-283.

余华,张崟,刘达玉,等. OBE模式下地方院校“食品生物化学”PBL教学设计与实施[J]. 农产品加工,2017(12):72-74.

毕韬韬,吴广辉,胡红芹. 高职类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9):135-136.

雷琼,马文哲,李国秀. 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微生物 及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6):78-79,82.

王一非,肖瀛,周一鸣,等. 应用型本科“食品微生物学”的渐进式过程考核改革探索[J]. 农产品加工,2017(6):76-77.

作者:赵江林 王金秋 王新慧

上一篇: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