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考历史选择题类型有很多,本文简单列举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给学生们以启发。[关键词]高考;历史;选择;技巧高考历史试题有两大题型,分别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各占50分。考试时能否答好选择题,是分数高低的关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 篇1: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视角及启示

摘 要:文章从近几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角度分析学生选择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探討解题技巧和常规教学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历史高考成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选择题;命题视角;启示;教学质量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基本题型之一,在高考试卷中占据半壁江山。它命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能考查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又能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比较、概括以及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而通过对高考题的研读,了解命题的特点和规律,更有利于指导日常教学。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视角

高考历史选择题有阅读量大、脱离教材、难度偏高的特点,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学生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文化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考试说明规定: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时空意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此,高考历史选择题设置了“十大陷阱”,目的是考查学生“四大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

所谓十大陷阱是指为考查学生能力在选项上所设置的障碍。主要有:1)在题中添加一些修饰或限制成分,使历史观点趋向绝对化;2)以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知识进行干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因素; 4)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作干扰,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5)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干扰;6)改正向思维的模式为逆向思维。7)以现象或假象来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和主要的东西。8)颠倒主次、轻重关系;9)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10)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视角

无论高考选择题命题角度如何变化,其考查目标和方向基本不变。因此,解题的规律也是有章可循的。

第一,时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时空。高考试题特别注重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如果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内理解历史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能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那么,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思维,在高考中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高考历史选择题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显性或隐性地反映历史时空,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再与材料进行对比,就可以准确地进行选择。

第二,材料和选项的角度。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都是利用材料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解题时,首先要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如某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课本可能是给予肯定的、积极的评价,而题目给的材料却展示他消极的一面或者否定的评价。其次要联系课本,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放在课本知识的大背景中去考虑,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第三,概念。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历史试题往往是隐形地考查历史概念。如2017年高考历史12道选择题中,几乎每道题的材料或选项都涉及概念表述问题。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有助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三、借鉴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路决定出路。高考试题设问思路和解题角度值得历史教师进行研究,以用于指导历史常规教学。

第一,史料贯穿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史料是最具历史学科特点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历史教材就是史料,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其次,适时、适量补充课外史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及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自主探究意识。

第二,及时归纳小结,掌握阶段特征。现行历史教材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的,是纵向叙述历史的,而考试还要求学生能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因此历史教学也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完全模块化的。教师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变模块化教材为时序型教材,把政治、经济、文化结合在一起,用学科体系来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第三,理解历史概念。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准确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学科比较、分析等各种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重视概念教学,解释关键历史概念,才能让历史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科目,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复习资料良莠不齐,粗制滥造,与其搞题海战术,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试题。对高考试题进行研读,不仅能指导历史复习,还能指导日常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曾华.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探究[J].高考,2018(17).

[2]张剑楠.浅谈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历史选择题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

作者:陈黎明

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 篇2: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摘要]高考历史选择题类型有很多,本文简单列举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类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给学生们以启发。

[关键词]高考;历史;选择 ;技巧

高考历史试题有两大题型,分别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值各占50分。考试时能否答好选择题,是分数高低的关键。

从教十年来,发现学生做历史客观题时,很少总结,总是重复犯错误,导致历史成绩高低不定。感觉准确了,成绩就高,感觉不好,成绩就低。学生也总是困惑,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选择题就是得不到高分。高考历史选择题类型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客观题类型,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错误。

一、图片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图片型选择题是近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历史图片入题,能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和创造性认识等多方面能力,与材料解析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图片型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是:

1.立足图片。图片选择题所选取的图片大多是教材上没有的图片材料,所要求提炼的信息也都是图片本身所蕴含的,因此立足图片也就成了解题的关键。

2.配合材料。图片型选择题不只是简单地堆砌几幅图片,多是文字材料和图片相结合,如标题、示例、注释等,它们起到衔接和解释的作用。所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字材料与图片之间的联系,从而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3.要特别注意的是涉及到中国古代史部分时,在解答有关古代史方面的图片题时,有一个常识,即要准确把握地图上的黄河和长江的位置,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二、数据图表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这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选择题与材料题均有出现。数据图表型选择题主要以有关历史的统计图、统计表等为载体设置的一种题型,考察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揭示历史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能力。最常见的数据图表有向量图、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解答此类选择题应该做到“三看两注意”。“三看”指:一看表头及出处,确定图表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时期;二看图表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图表中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三看图表中数据的纵横变化,综合分析图表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并与已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做出判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两注意”指:一要注意数据图表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要注意数据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三、 内容、措施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内容类设问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措施类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具体的措施有哪些、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解答这类试题的技巧如下:

1.利用具体史实来解答。根据材料确定史实发生的背景后,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问题中的限定范围组织答案。答题时需注意,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组织答案。如果题目要求直接依据材料进行回答,那么就可以跳过前面的步骤,紧扣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即可。但归纳时尤其要注意标点符号,例如省略号、破折号、分号等,多是利用标点符号来呈现出答案的。

2.根据时间或阶段型选择题解答。材料确定题干的主题后,根据所学知识划分时间或阶段,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提取各阶段的中心词来组织答案,答题时注意要有层次性和阶段性。

四、讨论概括型选择题解题技巧

此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非常常见,主要通过材料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自感受历史,从而得到历史的感悟。“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是这类试题的显著特征,常通过题干或选项引入教材知识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要想答好此类型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其次,要明确问题情境的要点,搞清楚题干的基本信息,注意历史情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然后与教材相联系,回归课本,争取找到科学依据,最后得出正确选项。

五、因果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因果型选择题是指题干与选项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选择题,通常以“这是因为”“其原因是”“其……依据是”等设问呈现,一般根据材料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另一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等。

要答好这类选择题,一要分清题型,判断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二要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四要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六、否定型(逆向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否定型选择题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没有”“无关”“不符合”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注意两点:1.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因为不符合思维习惯,往往造成错误;2.此类题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七、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比较和辨别的能力,命题切入点较广泛,其中需要关注的有背景、时间、目的、过程、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比较的角度可以是相同点也可以是不同点,因此比较型选择题是对知识综合能力的考察,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因此我们要明确以下因素的特点:1.背景。主要看事件发生前产生哪些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或进行的政治变革、新思想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2.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4.过程。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重大事件进程等。5.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有哪些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的地域、领域等。8.性质。是否具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历史选择题。排除法就是根据题意和设问要求,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备选项,得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这是日常学习中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排除法大体分为:1.时间和空间排除法。2.材料与选项对应排除法。3.绝对词排除法。4.不符合史实排除法。

做好历史选择题,审题很关键。我们不仅要读懂题干材料,分析试题结构,还要确定时间、空间范围,弄清楚基本题型的特点,分析推敲备选项,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种类有很多,这里只简单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希望对处在困惑阶段的学生能有所帮助,使其能正确掌握做历史选择题的方法,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杜志建.试题调研——高考必备题型1000例[M].新疆青少儿出版社,2013.

[2]张泉主.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泉主.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M].延边大学出版社版,2010.

(责任编辑 陈始雨)

作者:金颖

高考历史选择题论文 篇3:

浅谈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一点对策

摘要:江苏高考历史部分常见的题型为选择题(单选)、材料解析题两类,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45分,接近历史部分总分的一半。但文科生普遍反映最头疼的是选择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但往往失分较多,费力不讨好。选择题和主观题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客观性,即答案的唯一性。比如主观题一问10分,甲考生可能得8分,乙考生可能的7分,那么他们之间的差距也不过是1~2分,而选择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结果,没有酌情得分的可能。错一道就差3分,两道就差6分。因此可以这样说,最后在总分上拉开距离的不是主观题,而是选择题。所以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是高考取得高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选择题 方法 能力

首先做对选择题的前提条件是历史基础知识一定要过硬。这也是一切方法和技巧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其次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题都要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认真审题。先找出题干中的各个限定条件,再据此通读四个选项,选择符合要求的项作为答案。切忌程式化思維,也就是一看这个题好像以前做过,然后就不假思索地选了当初选的答案,殊不知出题者有时稍微改动一个字或是一个词,答案就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摸索了一些做选择题的方法:

一、有效提取时间信息

在部分真题中,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个具体的年份。而它恰恰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备考中,考生需加强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考生可从通史角度,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画出一条时间轴。而时间的阶段化,指的是用世纪、年代和初期、中期、后期、末期等词语来表示一个时间段。作为考生,则需要大致判断出其时间段的起止范围。

[例题] 例如: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那场战争是指(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

解析:本题中题干的说法显然是全新的,历史课本中也没有提过艾森豪威尔这个人物。睡觉、喝咖啡、香烟、三明治显然都不是有效的信息。所以三年的战争岁月就成了做题的关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四年,其中美国参战是在1917年;独立战争(1775—1783)八年;南北战争(1861—1865)四年。均可排除,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六年,美国参战是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后,所以美国实际参战三年,答案是C。

二、紧扣地点信息

对于一些重大革命事件演变的空间位置,考生要加以了解,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此外,对于东西格局、南北格局也要有所认识。如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民族工业分布格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例题](2012·山东高考)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材料高度吻合结论。18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了欧洲及整个世界。法国政治革命中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亚洲,鼓舞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最终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根据史实加上材料中的“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说明题干强调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力,故选C。

三、细读材料,理清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

一段话可包含转折、并列等逻辑关系。如出现“然而”等关键词,便可知它是转折关系,所以考生只需将焦点放在转折关系后面的一句话。若是并列关系,一些考生却常会以偏概全。我们切不可因某选项符合其中并列关系中的某一项而误认为该选项就是正确的。

[例题]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供不应求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的严重制约工业发展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D项只反映了题干的前部分,至于粮食出口的内容,它无法解释,故D项片面。A项很好地解释了材料内容的两方面,故A项正确。

四、读懂表格中的数据尤其是数据变化

首先要明确一点,图表中的数据给我们一定是有用的,一定要仔细阅读,整体考虑。

[例题](2012·福建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可采用排正法进行解答:从外国法人持股比例有所上升可以得出B项结论;从金融机关持股比例大幅上升可以得出C项结论;从个人持股比例一栏信息可以得出D项结论。二战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A项错误,符合题意。

总之做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要考虑时空,细扣材料,分拆选项等等,一道题也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很多时候都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每一种方法的成功运用都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平时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才能够做对各式各样的选择题。

作者:李春荣

上一篇:政治课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资源型城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