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论文

2022-04-2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保教结合”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理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论文 篇1:

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家长?

轩轩上小学一年级,最近换了新老师。轩轩妈有好多问题想和孩子的班主任李老师交流,比如:轩轩上课听讲怎么样?有没有和同学发生冲突?成绩处在班里什么水平?每次接孩子,轩轩妈看着李老师和蔼地同其他家长交谈,总插不上嘴,她有心想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而李老师虽然看到轩轩妈就在旁边,却没有主动提及轩轩的情况,自顾自地和其他家长交谈。轩轩妈心里有了想法,几次打热线电话咨询此事。她委屈地问:“是不是孩子的班主任不喜欢我啊?我并没向学校告过孩子班主任的状啊!别说班主任了,就是普通老师我也没去学校告过人家啊!但是李老师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交流呢?”轩轩妈很是苦恼。

是啊,我们经常讨论和关注的是,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而那些期望和老师有良好沟通的家长一定更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呢?老师面对自己喜欢的家长,会不会对家长的孩子更好一些呢?

轩轩妈的疑问很有代表性。最近,我们请了相关老师、学校和教育专家来说说看,究竟什么样的家长会更受老师的欢迎?

专家篇:

真诚地和老师交朋友

(张华,资深教育专家)

老师无所谓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不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一方面从工作性质来说,老师不能选择,因为他面对的所有家长都是自己的服务对象,他都需要耐心、礼貌地回答每一位家长的询问;另一方面从职业道德来说,爱护、尊重、欣赏每一个孩子是他的职责,而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在校情况。那为什么轩轩妈会有“老师好像不喜欢我”的想法呢?

其实,轩轩妈的疑惑在于,她没有能够和李老师进行很好的沟通。轩轩妈有与老师沟通的需求,而老师没能及时发现她的需求,结果两人之间形成了误会。这时,轩轩妈完全可以主动找李老师交流,了解轩轩的在校情况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告诉李老师。这样双方消除了误会,家长可以继续安心上班,老师的工作也会做得更好。

不可否认,如今的老师不同以往。现在老师的工作量、工作压力都很大,所以老师们都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家长满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工作有所不足时,老师希望家长能够及时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和改正。说实话,学校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尤其是小学生,在培养独立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树立自信心等方面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作为家长,要相信、支持老师的工作,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然后与老师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携手努力。

另外,家长不要想多了。大多数老师和家长一样,对孩子是有爱心的。家长不妨以交朋友的心态,真诚地和老师交流,说说心里话。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不仅孩子在学校过得好了,你和老师之间也成了朋友,彼此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篇:

首先不要和老师较劲

(鲍霞,13岁女孩的母亲,销售员)

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一直是家长期待又纠结的事情。家长如何才能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的感觉是老师最不喜欢的家长是这样的:

1. “孩子交给您了,您该说就说该骂就骂。”这句话是家长最常说的,老师却不一定都能接受。第一,孩子不是老师的,是您家长的,您可以随便说随便骂,老师没这个权利。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都交给老师了,老师管得过来吗?第三,这句话看似客气,其实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

2. 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有些家长给老师打电话,本意是想和老师好好沟通一下。但是在说正题之前,家长先说孩子的不是或者先说自己的委屈,结果越说越生气或者越说越伤心,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老师几次想打断但都失败了,干脆闭口不言。这样的沟通不是沟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3. 把教育失败的原因统统推到老师和学校身上。有些家长一说起孩子有什么不好,就认为老师没责任心,学校教育不到位。不管老师是不是认真负责,他从感觉上对老师抱有成见,认定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没做好,才导致自己的孩子有了问题。这类家长不知道反省自己,专挑老师和学校的不是。

4. 打听各方消息,第一时间质问老师。现在通讯发达,消息传得很快。家长有时看到某名单上没有自己孩子的名字,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来不及了解具体情况,就找到老师要说法。这种做法不可取。建议家长先了解具体情况,感觉有必要找老师沟通时也要讲究策略,不要鲁莽行事。

5. 过分在乎分数和名次。很多家长把分数看成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其实,同样的60分,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含义也不一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它意味着刚及格;但对某些学生而言,可能就很不错了,因为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家长不能一看孩子的分数不高,就急着质问老师;还有的家长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充分关注自己的孩子。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我的建议是,鼓励孩子自己问老师问题,因为只要老师在校,就有义务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一般来说,老师是不会拒绝孩子的提问的。

另外,我感觉家长要想和老师沟通好,首先要和孩子沟通好。

前几天,我碰到了孩子的外语老师。因为我听孩子说过,外语老师给他们放了外语动画片,他非常感兴趣。我便以此为契机跟老师沟通,引出想问的问题:看什么样的动画片对孩子有帮助,哪些影片老师可以推荐等,并着重讲了孩子看完外语动画片的兴奋劲儿。结果,那天老师和我聊了很多,有问必答。因为他的工作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认可,他很开心,所以就愿意沟通了。而且,良好的沟通让老师对我的孩子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以后多次在课堂上提问并表扬孩子。

我有个朋友,他的孩子刚上小学,比较调皮,总惹老师生气。老师多次找家长反映孩子上课不专心、考试成绩差、作业马虎等问题。朋友非常担心老师会打压孩子,我给他提了一些建议:首先不要和老师较劲,不要认为老师是专门针对你的孩子的。其次,要明白小学低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虽然老师的要求有些过分,但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比如要求书包如何摆放,写作业必须用尺子等,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规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长要坦然接受,并对老师表示感谢。

老师喜欢的家长,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1. 相信他们,对他们的工作表示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2. 遇到问题,能主动和老师交流,真诚地向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主动参与亲子活动。要知道,学校教育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孩子的教育需要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努力。

学校篇:

老师喜欢善于沟通的家长

(胡明亮,某中学校长)

近几年,随着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通过家长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家长随时可以收到老师的各种信息反馈。沟通的渠道多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否更顺畅了呢?似乎并没有。

在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家长特别害怕接到老师的信息。因为一旦接到,就说明孩子犯错误了,所以家长们尽可能地减少和老师的沟通,有的甚至从不主动联系老师。因此,家长们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知之甚少。

家长的这种做法让老师很为难,而家长和老师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受害的自然是孩子。比如,老师打电话给某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上课好动,经常打扰别的同学听课。家长一听,也不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回家开口就骂,结果造成孩子更加叛逆。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所以说,老师喜欢的家长都是善于沟通的家长,不管是主动沟通也好,遇到老师告状被动沟通也好,家长都要善于沟通。沟通能够让事情解决得更加顺利,也有助于建立家长、老师和孩子三方的信任,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平等的,并不会过分偏袒谁。如果家长一开始就心存怀疑,那么再多的沟通也是枉然。家长们应该理解老师,老师每天要面对很多学生,真的很难一一关照到。如果家长因此责怪老师工作不尽力,那老师真的是太冤枉了。如果家长对老师长期抱有不信任的态度,那么伤害的不仅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会让孩子觉得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老师为让孩子尽快赶上班级水平,给孩子布置了较多的课外阅读,想让孩子通过多读来改变现状。出发点是好的,但老师可能因为心急忽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让孩子不堪重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再给孩子施加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家长会比老师更了解孩子的能力,所以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老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减少孩子的作业,以提高学习质量来达到老师的目的,这才是真正双向的、有益的沟通。

如今,每个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和老师的沟通。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家长也必须站出来,积极架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形成“车来车往”的沟通局面,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老师篇:

我们不希望您是这样的家长

(谷丰年,某重点中学班主任)

教师这个职业很光荣,但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是普通人,会有自己的喜恶。对某些家长,我们的确会将其拉入黑名单。

一、溺爱型

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动不动就给孩子请病假;除了学习,任何劳动都不舍得让孩子做;一旦孩子犯错,百般庇护……这类家长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成绩,奖励孩子的方式只有一种——给钱。

当孩子出现问题,请他来沟通、配合教育时,第一次出于礼貌,他会积极配合。但同时他会强调孩子以前多听话,成绩多出色,言外之意似乎是:孩子之所以现在出了问题,是老师你没本事。当第二次请他来学校,他就不耐烦了,更有甚者公然包庇孩子,指责老师的不是。

这样一来,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前功尽弃。

二、炫富型

有的家长爱在老师面前有意炫富,“家里又新买了别墅”或“又新开了公司,一天收入好多万……”最后不忘加上一句“有空来家坐坐”或者“有空出去坐坐”。我还遇到过坐着豪车,带着司机和秘书,车门也不下,离得老远就直呼老师姓名的家长。真不知他是来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还是来炫耀的?教书的是缺钱,但是我不羡慕你的钱,也不喜欢你趾高气扬的样子,我有自己做人的尊严。

三、摆权型

这种家长在老师面前千方百计地透露他跟某某市长、某某局长关系好。最令人讨厌的是,他还会暗示他与学校领导是朋友,言外之意是提醒还是警告,老师你自己琢磨去。我一个穷教书的,局长、市长与我何干?我堂堂正正地教书,不献媚,也不畏权。

这种家长在暗示老师时,有时会当着学生的面,结果是他家的孩子顿时嚣张许多。遇上这样的家长,是老师之大不幸。

四、无理取闹型

这种家长考虑问题,只从个人角度出发,不知道顾及他人。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张口就指责别人。不是自以为委婉地向老师提建议,就是大批特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合理;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痛骂孩子,让老师做插不上嘴的听客。仿佛老师请他来,给他带来了莫大的耻辱。他无理取闹、大光其火之后,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导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家长不是不可以给老师和学校提意见,老师也不是听不进去意见,但是家长不要以发泄情绪的方式来提意见。

五、不闻不问型

有的家长从不与老师主动联系,好像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孩子是好是坏,都是你老师的责任。面对这样的家长,老师往往要为孩子操更多的心。但是老师的精力也很有限,不能为你家一个孩子操碎了心。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更是你家里的花朵,如果你都不想浇水、施肥,我们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也请多多原谅。

家长想和老师保持良好沟通是好事,我们当老师的张开双臂表示欢迎,只是希望家长们能对照以上,不要当上面的那几种奇葩家长。

【编辑:杨子】

作者:临风

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论文 篇2:

由一场“午睡骗局”引发的思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保教结合”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理念。而近期发生的一起家长投诉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我园在保教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在提升保育老师专业素养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天上午,几位大一班孩子的家长神情严肃地来到我办公室。他们是不同孩子的家长,其中有妈妈,有爸爸,还有奶奶,看来是约好了一起来的。他们情绪很激动,你一言我一语,说班上的保育老师为了让孩子午睡时能睡着,居然在孩子脑门上抹“无比滴”(一种用于蚊虫叮咬后止痒的药物,每个班都有配备)。其中一个孩子的爸爸还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孩子在家时和妈妈的对话录音。录音中,妈妈问:“在幼儿园睡不着怎么办?”孩子答:“老师就给我们在脑门上抹无比滴。”妈妈又问:“老师给你抹过吗?”孩子答:“抹过的。”……其他家长也言之凿凿,说自己家的孩子也是这么说的。

听到家长的投诉,我十分震惊,也非常疑惑。被投诉的张老师是一位工作多年的保育老师,平时对孩子有爱心、有耐心,工作也一直认真踏实,怎么会做这样的事?会不会有什么误会?还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我告诉家长们:听到这样的事情我也很震惊,但凭我日常对这位老师的了解,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需要先了解情况,一定会尽快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立刻找张老师了解情况,张老师说:“是有这么回事,但我没有真的抹,是骗骗孩子们的,这是为了孩子们好!”我问:“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都说被抹过,而且说法非常一致?”面对我的质疑,张老师向我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善意的谎言

原来,张老师发现近期孩子们午睡时比较兴奋,不少孩子睡得不好,有的入睡很迟,有的醒得特别早,还有几个孩子一直睡不着,影响别的孩子。张老师多次提醒,个别干预,都没有用。眼看天气转凉,这些孩子睡觉时动来动去,被子盖不好,很容易着凉,这让张老师感到很头疼。

一天午睡时,有一个孩子告诉张老师自己脑门上有个蚊子包,很痒,请张老师帮他抹一下无比滴。抹完后,张老师提醒他:“脑门上抹过无比滴了,你要闭好眼睛,不然无比滴的气味很重,会熏疼眼睛的。”这个孩子闻言就乖乖闭上眼睛没敢睁开,很快便睡着了。这个孩子一直以来都存在入睡困难的问题,这一天那么快就睡着了,张老师很为他高兴,等他起床的时候还表扬了他:“你看,你是能睡着的,只要闭着眼睛不睜开就可以了。”这个孩子自己也很开心。

第二天午睡时,这个孩子又睡不着,张老师多次提醒他闭上眼睛,可他就是坚持不住,时不时地会睁开眼睛。张老师忽然想到了前一天的情形,于是“灵机一动”,对他说:“那老师给你脑门上抹点无比滴吧,像昨天一样,抹过无比滴后眼睛不能睁开,不然会熏疼眼睛的。”张老师知道无比滴是药,不能随便抹,刚好那一天气温有点低,她的手凉凉的,于是她用手在孩子额头上摸了几下,并告知孩子已经抹过了。孩子真的以为抹过了,便和前一天一样乖乖地闭上眼睛没敢再睁开,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张老师很高兴,觉得这个办法真管用,便决定让其他午睡情况不好的孩子也试试。

第三天午睡时间,张老师提醒全班孩子说:“你们都要好好睡觉,如果睡不着,老师会在你们的脑门上抹无比滴,抹过无比滴后眼睛不能睁开,如果睁开,眼睛会被熏疼的。”半小时后,大多数孩子都睡着了,张老师故技重施,用凉凉的手摸了几个尚未入睡的孩子的脑门,让他们以为在给他们抹无比滴,并提醒他们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个孩子睡着了,最后仅剩两个孩子没睡着,但他们都闭着眼睛没有乱动,张老师欣慰极了。

这个用凉手摸脑门的“招术”仅用了两天,就被一个机灵的孩子识破了。他在张老师提醒大家要好好睡觉时大声说:“老师没有抹无比滴,只是用手摸了几下,我看到老师手上没有拿无比滴。”好几个孩子闻言笑出声来。张老师不慌不忙地说:“老师手上是有无比滴的,拿在手心里你们看不见。”那个孩子也不示弱,继续说:“那为什么抹过之后,我的脑门上没有水?我摸过了。”张老师暗暗吃了一惊,但很快强作镇定:“因为老师抹得很少,很快就干了,所以你没有摸出来。”那个孩子似乎被说服了,没有继续质疑。张老师却暗暗地想:现在的孩子太机灵了,真不好骗,看来要抹得“真”一点才能骗过他们。于是她又“灵机一动”,调整了方法:手上拿着无比滴的瓶子,手指蘸点清水,再去摸孩子的脑门。有点凉,有点湿,像真的一样,“招术”升级后果然骗过了孩子。

可是,新“招术”仅使用了三天,张老师就遭到了投诉。起因是班里有个孩子晚上睡不着,就对妈妈说,在他脑门上抹点无比滴,他就能睡着了。妈妈很警觉,追问了原因,孩子便将午睡时张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全部说了出来,还说班里的谁谁谁也被抹了。妈妈立刻联系了这几个孩子的家长,这几位家长也询问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说的居然是一样的。接着,这几位家长又询问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家长,结果发现孩子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家长们很气愤,认为无比滴是药,张老师怎么能随便给孩子抹呢!于是,家长们决定用录音的形式收集相关证据,到幼儿园讨说法。

真相的澄清

听完张老师的自述,我又进行了核实,确定张老师没有真的给孩子抹无比滴,我稍稍松了一口气,但同时批评了张老师,严肃地指出这样做是不对的,不但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午睡问题,而且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张老师这时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

那么,怎样向家长解释和澄清事实呢?分析之后,我觉得目前的形势对张老师很不利,因为张老师之前提醒全班孩子以及“逼真的动作”让孩子们口径一致,也让家长们深信其真的采用了“随意给孩子抹无比滴”这种有违师德的极端方式。此时,张老师也很后悔:为什么当初要骗孩子,还演得那么逼真呢?

第二天,我约谈了那几位来投诉的家长,发现果真如预想的一样,无论张老师怎样解释,家长都听不进去,根本不相信她没有给睡不着的孩子抹过无比滴,认为孩子们说得那么一致,一定是真的。后来,我只能借助幼儿园的监控视频回放,还原了那几天午睡的情形,澄清了真相。家长们这才相信,气氛也缓和了许多。最后,家长们表示,张老师平时的工作还是尽心尽责的,孩子们也都比较喜欢张老师,所以家长们选择原谅张老师。我也松了一口气:好在监控视频能还原事实,也好在张老师平时工作认真负责有目共睹。

虽然家长投诉的问题解决了,但这件事显然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张老师还需要向孩子澄清真相并认错。

当天下午,我请大一班的主班老师李老师和张老师一起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谈话教育活动。李老师首先请孩子们说说之前午睡时张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大家睡着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用“在脑门上抹无比滴”的方法。紧接着,李老师问孩子们:“张老师给睡不着的孩子在脑门上抹无比滴,这样做对吗?”这时,孩子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说,这个方法好,因为“抹了就能闭上眼睛睡着了”;有的说,这个方法不好,因为“抹了无比滴,如果眼睛不小心睁开,会疼的”;还有的说,“我妈妈说,睡不着也不能抹无比滴,这是药,不能乱抹”。

李老师及时肯定了一些孩子的说法:“无比滴是一种有止痒作用的药,是不能乱抹的,乱抹对身体不好。”听了这话,有几个孩子开始着急了,纷纷说着“张老师给我抹了”“张老师也给我抹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也变得紧张起来。李老师接着说:“你们不要紧张,张老师也知道药是不能乱抹的,她其实没有真的给你们抹无比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张老师来告诉你们吧。”

接下来,张老师向孩子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张老师讲完后,李老师又将一段监控视频播放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了解张老师是怎么假假地给几个孩子抹无比滴的。看完后,一个孩子大声说:“我上次就发现张老师是骗我们的,张老师还说不是呢!”说完,他就笑了起来,很多孩子也跟着笑了。孩子们脸上的表情轻松了许多。

李老师接着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这次,孩子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大家都说骗人是不对的。李老师问为什么骗人不对,孩子们毕竟上大班了,他们结合平时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不说真话,骗人,就是不诚实,是不好的。”有的说:“老说假话,别人就不喜欢和你玩了。”有的说:“如果骗人,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说的话了。”还有的说:“骗人玩也不行,说真话的时候就没人相信你了,像《狼来了》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开始是骗人玩的,后来狼真的来了,别人不相信他了,结果羊全部被吃了,所以不能騙人。”这个孩子说得很完整,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可,大家频频点头。

李老师继续引导:“当张老师说要给你们抹无比滴时,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次,一个午睡习惯一直很好的女孩最先举手,她说:“我心里很害怕,害怕老师会给我抹。”“可你睡觉一直很好,为什么害怕呢?”李老师问。女孩说:“我怕我那天睡不着,被老师看出来,就要给我抹。还好我没有被抹过。”另一个孩子说:“老师给我抹的时候,我很紧张,不敢睁开眼睛,担心无比滴会熏疼眼睛。”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脸上有蚊子包都不敢抹无比滴了,害怕熏疼眼睛。”其他孩子闻言都笑了起来。

李老师总结说:“你们说的都很对,骗人是不好的行为,会让别人不相信你,当你说真话时,别人也会以为是假话,不再相信你。张老师这次虽然是为了你们好,想让你们好好睡午觉,但骗人也是不对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去骗人。张老师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她想向你们道歉。”

李老师说完后,孩子们都非常认同,用力地点头。接下来,张老师诚恳地向孩子们道了歉,她说:“这次骗你们说给你们抹无比滴的事情,我做错了,让你们紧张、害怕了,我向你们道歉,说声对不起!虽然我是真的很着急,怕你们午觉睡不好,影响你们的健康,才用了这种方法,但是骗人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以后会用其他正确的方法来帮助你们好好午睡的。希望小朋友们这次能原谅我,和以前一样相信我,爱我,我改正了错误后还会是个好老师,我也会像以前一样爱你们!同时,我的这件事也提醒了小朋友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去骗别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孩子们都给张老师鼓掌,张老师脸上满是歉疚和感动。

聊聊午睡那件事

事件真相澄清了,关于“骗人对不对”的问题,教师也专门组织孩子进行了讨论,然而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张老师担忧孩子们的午睡问题,希望改善孩子们午睡的情况。这个问题同样需要得到解决。于是,李老师又继续引导孩子们讨论:“你们知道幼儿园小朋友为什么要午睡吗?”

孩子们踊跃地说了自己对午睡的认识:“睡午觉可以长个子”“可以让我们休息得更好”“上午太累了,睡个午觉很舒服”“不睡午觉,下午会没有精神”……看来大班孩子对午睡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后接着问:“你认为你自己午觉睡得好吗?有什么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只有几个孩子举手,多数孩子沉默不语,李老师调整了策略:“这样吧,你们先和旁边的同伴说一说,交流一下,等会儿再告诉大家。”这下,孩子们活跃起来了,和同伴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午睡情况。有的孩子和同伴说了自己多次假装睡着的事,两人都会心地笑了起来。李老师也蹲下倾听,以鼓励孩子们积极交流。

同伴交流之后,李老师再请孩子们在集体面前说说对自己午睡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总的来说,孩子们对自己午睡情况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认为自己午睡情况不好的几个孩子说得最多的问题就是“睡不着”。李老师接着问:“你为什么会睡不着?”这几个孩子说:“我睡不着,能听到老师走来走去的声音”“我在家就不睡午觉,爸爸妈妈从来不要我睡午觉”“我躺在床上一直不动很难受,难受就睡不着了”“旁边的萱萱会碰碰我,我刚睡着就醒了,我们就一起玩”“我有时候能睡着,有时候睡不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李老师又问孩子们:“怎样才能睡着?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有的说:“睡觉时闭上眼睛不要睁开就能睡着,我就是这样睡着的。”有的说:“把脸转过去,不要对着外面,就能睡着。”有的说:“有人找你说话,你不要理他。”有的说:“上床睡觉前一定要去解小便,这样,睡觉时就不会想去解小便了。”有的说:“睡觉的时候可以闭着眼睛想一个好玩的故事,想着想着就睡着了。”李老师说:“你们的方法都很好,那么多方法,睡不着的小朋友可以用哪种呢?”“可以都试一试!”这次孩子们达成了共识。

李老師接着问:“如果这些方法都用了,还是睡不着,或者就像刚才有个小朋友说的,他从来都不睡午觉,那怎么办呢?”一个孩子说:“可以一直躺着不动。”另一个孩子说:“可以闭着眼睛,说不定就睡着了。”李老师又问:“但前面有小朋友说了,躺着不动很难受的,他想让旁边的小朋友陪他玩,怎么办?”对此,孩子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能和旁边的小朋友玩,否则会让这个小朋友也睡不着的。”“躺着时间长了难受,就可以稍微坐起来一会儿再躺下去,就是不能和旁边的小朋友玩。”

李老师听了,欣慰地总结道:“很好,你们升入大班真的能干多了,不但知道好好睡觉对自己身体好,而且你们今天提到的办法都很好,午睡的时候如果睡不着,大家可以去试一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如果实在睡不着也没有关系,可以安静地躺躺,也可以坐坐,只要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午睡就可以。”孩子们听了也开心地说:“我们现在长大了,会自己好好睡觉,睡不着也会自己想办法。”李老师微笑着肯定孩子们:“好!老师相信你们能做到!”达成共识后,大家都很开心,张老师也一脸欣慰和感动。

接下来几天,张老师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午睡情况真的有所改观,有的孩子即使睡不着,也能自己安静地躺着休息,不影响同伴。张老师由衷地感叹:“这样的教育方法才真的管用!”

基于案例的反思

此次家长投诉事件最后虽然平息了,但分析整个事件,其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为了孩子好就可以骗孩子吗?

在这次事件中,张老师面对家长的投诉,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申明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骗孩子的。再看前来投诉的家长,当监控视频证明了张老师没有随意给孩子抹无比滴,只是骗骗孩子时,原先情绪激昂的家长们立刻选择原谅张老师,不再追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们的关注点是教师有没有随意给孩子抹药,而对教师骗孩子的言行并不太在意。这让我们不禁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成人也会经常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去骗孩子。难道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就可以骗孩子吗?当然不可以!我们作为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更不可以骗孩子!我们平时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能骗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还怎么去教育孩子?教师应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2.这样骗孩子真的能改善孩子午睡的情况吗?

张老师第一次用“抹无比滴”的方式骗孩子闭上眼睛后,发现孩子没多久就睡着了,她觉得这种方法管用。那么,这么做真的能让孩子的午睡情况改观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短时看来,孩子们真的被哄睡着了,即使没有睡着也不敢随意睁开眼睛了,但这种效果难以长久维持,因为张老师既没有去了解那些孩子午觉睡不好的真正原因,也没有针对孩子的特点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们的午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案例中,张老师的“好方法”仅用了三天就因遭到家长投诉而被迫停止,可以想到的是,即使家长不投诉,张老师也会发现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很快就会失效。

张老师“骗孩子”的方法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已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孩子对午睡感到紧张、害怕,没有安全感;对无比滴的正常使用也产生了疑惑,不敢用了;个别孩子还将错误的方法认作好方法,介绍给家长;被“抹”了无比滴的孩子认为自己就是教师眼中午觉睡不好的那几个“少数派”,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见,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而且所谓的“对孩子好”,其实对孩子并不好。

3.孩子究竟为什么睡不着?

对于午睡问题,张老师的观点及做法都体现了成人视角,因而她才会做出“孩子们午觉睡得不好”的判定,提出“让全班孩子都睡着”的要求,并试图通过一些方法达到目的。如果张老师能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认识到:每个人的睡眠情况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入睡快,有的入睡慢,睡眠时间有长有短,睡眠习惯也不同,这是很正常的;孩子午觉睡不着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因为夜间睡眠时间长,早晨起床晚,根本不困,有的因为在上午的活动中体力消耗不多,不感到疲劳,有的因为睡前过于兴奋,短时间难以入睡,也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就是睡不着。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定孩子应该怎样午睡,更不能强迫孩子午睡。

若能从儿童视角出发了解孩子,信任孩子,与孩子共同探讨午睡问题,教师会发现,孩子对午睡的重要性和怎样才能好好午睡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经验和办法,所以,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分析原因和寻找办法,这样更加贴近孩子的实际情况,孩子也更愿意去尝试调整和改善。案例中,教师和孩子们讨论后,共同制定的规则是:我们每天都要午睡,迟些入睡或早些醒来都不要紧,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午睡。这一规则尊重了不同孩子的特点,给孩子们的午睡营造了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孩子们自然乐于接受。

4.保教结合应该怎样做?

这次事件典型地反映了教师对“保教结合”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到底怎样才能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呢?

首先,重视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牢固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把幼儿在园的洗手、如厕、进餐、喝水、午睡、穿脱衣物等生活活动都视为带班老师和保育老师需要共同关注的内容,而不仅仅看成是保育老师的职责范畴。有了课程意识和幼教专业教师的参与,不但能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也是在实践中给保育老师专业的引领,从而促进保育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其次,重视保育老师的选聘和培训。保育老师作为班级三名教师中的一员,也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同样需要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孩子的专业能力。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正确认识保育老师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严把保育老师选聘关,同时重视保育老师教育观念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保教结合落到实处。

再次,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教育行为,反思和诊断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保教分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引起重视,以切实保证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活动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合理、方法科学。

作者:孙莉

孩子害怕与老师交流论文 篇3:

学会与孩子交流

摘要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而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幼儿交流。交流不仅是孩子和老师,也是与父母之间重要的交往方式。父母、教师与孩子良好的语言交流,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师幼关系融洽是尊重、平等的体现,教师善于与孩子进行交流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实施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幼儿园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学会与孩子交流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要。

1 亲切、和蔼、平等的态度是实施师幼交流的首要条件

师幼交流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帮助教师了解幼儿,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师幼交流的质量,教师的态度主要在于亲切、和蔼、尊重、信任、鼓励、支持、个性、平等和积极回应。在师幼交流过程中,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服从者、接受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持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和对幼儿及其家庭、文化背景的尊重;提供一个安全、温馨、信任、无拘无束的交流环境;尽可能地从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适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平等、安全、信赖、心情舒畅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能够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2 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说话的兴趣以及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进行师幼交流的必备条件

2.1 创设说的环境,尽量引导幼儿多看、多听、多说

教师为孩子创设的环境要是直接能观察到,能接触到的外界物体,通过观察才能积累幼儿的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词汇,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而培养孩子会注意的听,是进行交流的先决条件。孩子学习口语首先要学会听,能够听得准确,听得懂,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幼儿的语言提高主要是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练出来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有话愿意说、有话敢说。把“敢说先于正确”作为孩子发言的前提,培养孩子乐说的态度,从而使其成为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教师要善于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积极的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要多给孩子创设说的环境,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

2.2 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引导幼儿与同伴、老师多交流

(1)鼓励同伴之间相互多说、多交流。3-6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自言自语或相互语言模仿的现象。如午睡起床以后叽叽喳喳讲个不停,有的互相模仿,有的呼唤同伴等。这种自发生成的谈话活动和同伴间的自发模仿、相互交流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乐趣,提供相互间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2)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日常生活是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环境,在自然情境中丰富词汇,发展幼儿口语简便易行,极富实效。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多是反复出现的,孩子要在多次运用后才能真正理解词意,做到正确使用。此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与孩子交流的时机,通过示范及时纠正孩子不准的发音、不当的用词、口吃或语病,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轻松的交流。孩子喜爱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的兴趣,可以比较容易地把他们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游戏练习词语的运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过程完成,能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顺利交流的保证。年龄小的幼儿一般会自己说自己的,别人说话时仿佛与他无关,而年龄大点的幼儿爱插嘴,因此,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是教师多与孩子交谈,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听懂别人的讲话,要听完后再发表意见, 让幼儿知道倾听要用双眼注视对方。在实践中教师要为幼儿树立认真倾听的榜样。二是提供倾听的机会。在生活中,教师要给幼儿安排听故事、听音乐的机会,在倾听前要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 使幼学会安静的听,,略听的意义。三是在活动中加以巩固。班级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会、故事会,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听同伴讲,使倾听行为得到巩固。从而幼儿说话时语气、语调也得到了训练。

3 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3.1 言语的交流

师幼的言语交流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最普遍的交流方式。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等环节上具有灵活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以及对幼儿充满全身心的爱。由于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的模式,总认为自己讲的才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因此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流。教师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和必要的耐心,尤其是当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的时候。总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平等地接纳和鼓励幼儿的谈话,让幼儿产生“老师喜欢听我的”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教师是自己随时可以交谈的朋友。

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打断孩子,要耐心地让孩子说完。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常以“老师知道了。”或“你想……,老师来帮你。”等打断孩子以致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2)允许孩子申辩。申辩是一种权利,也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批评,不允许孩子申辩。这们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3.2 非言语的交流

在幼儿园教育中,非言语交流是师幼交流的重要方式,之所以重要,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对幼儿来说,一方面,动作要比语言更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扶摸、搂抱等与幼儿交流,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肯定。另一方面,幼儿也需要教师身体的接触,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比如对一个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事,眼睛看着老师充满害怕情绪的幼儿来说,教师走过去抱一抱或者摸摸他的脸,远比说一句“老师原谅你”更让幼儿安心、踏实,更能让幼儿感觉到老师真的原谅我了。

3.3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坐在小椅子上与孩子交谈,或者蹲下身来听孩子说话,与以前教师站在讲台上和孩子谈话相比,师幼之间那种“距离”感减少了,让幼儿增加了亲切感。而这里提出的“蹲下来”,不只是肢体语言,它更代表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法,一种能达到更好溝通的思维方式。由于孩子的个头矮小,所以老师要尽量蹲下身子与他们交谈,因为作为老师,早已经习惯了对孩子的“俯视”,假如尝试着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平视”进行对话,你会发现平等的高度会给交流带来良好效果。蹲下来,给孩子一种平视的目光,给孩子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孩子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自豪和精神上的温暖。呵护孩子,要从精神上入手;教育孩子,要从沟通入手。而良好的沟通则要从彼此信任开始。愿所有的教师都成为孩子的朋友。

总之,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而了解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幼儿交流。交流不仅是孩子和老师,也是与父母之间重要的交往方式。父母、教师与孩子良好的语言交流,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双凤

上一篇:职业教育新师德研究论文下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论文